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2年  第43卷  第3期

述评
加强近视行为风险因素研究  弥合应用鸿沟
伍晓艳, 陶芳标
2022, 43(3): 321-324.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2.03.001
摘要(862) HTML (319) PDF(174)
摘要:
儿童青少年近视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 当前中国儿童青少年近视患病率居高不下。近视的遗传与环境病因争论已久, 目前研究认为行为与环境因素是儿童青少年近视的主要原因。近视相关的行为风险因素研究仍面临挑战, 研究设计以横断面调查居多, 来自队列研究和干预研究证据较少, 因此未来需重点开展队列和干预研究, 引入实施性研究设计以评价其应用转化的意义, 从而弥合近视研究到防控实践的鸿沟。
专题笔谈
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研究的3个热点问题
王智勇, 于明成
2022, 43(3): 325-327.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2.03.002
摘要(808) HTML (272) PDF(151)
摘要:
为了提高近视眼防控的工作能力, 围绕近视眼防制, 该文分析了远视储备的意义及其正确运用, 指出目前需要注意的问题, 总结以往他人的经验, 在分析理疗仪器尤其是红光原理的仪器、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防控近视眼的机制的基础上, 提出了标本兼治的近视防控体系设想和今后研究的方向。
儿童青少年近视相关行为专栏
昌都地区儿童青少年行为习惯与筛查性近视发生的相关性
夏九一, 杨鑫, 郑仕洁, 易圣蓝, 史凯, 张琪, 计岩, 杜芳, 孙可心, 向永国, 张童, 万文娟, 胡柯
2022, 43(3): 328-332.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2.03.003
摘要(726) HTML (259) PDF(104)
摘要:
  目的  了解西藏昌都地区儿童青少年近视现状及影响因素, 为高原地区青少年近视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随机抽取西藏昌都市一区两县的959名小学四年级至高中二年级学生进行视力、非散瞳屈光度检测和视力相关行为问卷调查, 分析近视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结果  青少年近视率为54.43%, 屈光不正欠矫率为85.25%, 戴镜率为34.67%, 戴镜学生足矫率为42.54%。四至六年级学生近视率为35.14%, 七至九年级为64.71%, 十至十一年级为73.48%, 近视率随年级升高而增加(χ2=101.18, P<0.01)。市区学生(四至九年级)近视率(70.40%)高于县城(41.45%), 父母任一方近视的学生近视率(68.24%)高于父母没有近视的学生(51.91%), 女生近视率(59.96%)高于男生(48.36%)(χ2值分别为53.19, 13.46, 12.98, P值均 < 0.01)。每天用电子产品时间≥2.5 h、夜间关灯后继续使用电子设备、晴天学习时光线不够明亮、晚上学习时仅用台灯或屋顶灯中的一种、过去7 d食用过油炸食品、睡眠质量差、早上起来仍感疲惫的学生近视风险更高(χ2值分别为10.35, 10.91, 6.87, 4.25, 4.97, 5.71, 12.11, P值均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近视的发生与地区、年级、性别、父母近视、过去5个月每天看电子产品的时间和睡眠质量相关(P值均 < 0.05)。  结论  西藏昌都市儿童青少年近视率较高, 可能与睡眠质量、电子产品使用时长、用眼环境、油炸食品进食频率有关。
中国11~14岁儿童视屏时间与近视的关系
苑晓琳, 刘开琦, 王玉英, 徐韬, 政晓果, 杨振宇, 张倩, 赵文华
2022, 43(3): 333-337.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2.03.004
摘要(681) HTML (307) PDF(115)
摘要:
  目的  探讨中国11~14岁儿童视屏时间与近视的关系, 为儿童近视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利用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中国0~18岁儿童营养与健康系统调查与应用"数据,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 在中国七大区域14个省、28个区/县调查点, 对12 397名11~14岁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并收集每日视屏时间和视力信息。  结果  中国11~14岁儿童自我报告近视率为45.0%, 其中女童高于男童、城市高于农村, 且随年龄增加而增长(χ2值分别为178.82, 79.25, 495.96, P值均<0.01);12 397名儿童的平均每日视屏时间为40.0(30.0, 60.0)min, 男童长于女童, 城市儿童长于农村儿童(χ2值分别为20.86, 102.68, P值均<0.01)。每日视屏时间≥60 min男童自我报告近视率(42.5%)高于视屏时间<60 min的男童(36.4%), 每日视屏时间≥60 min女童自我报告近视率(55.6%)高于视屏时间<60 min的女童(48.0%)(χ2值分别为23.62, 34.15, P值均<0.01)。经调整年龄、性别、地区、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含糖食品、含糖饮料摄入量和平均每日睡眠时长后, 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 与每日视屏时间<60 min比, ≥60 min(OR=1.14, 95%CI=1.03~1.27)的女童近视风险较高(P=0.01)。调整混杂因素后, 每日视屏时间和男童或女童的近视程度均无相关性(P值均>0.05)。  结论  每天≥60 min视屏时间可能是11~14岁青春期女童近视的正性相关因素之一。鉴于影响视力的因素复杂, 需要进一步研究验证两者之间的关系。
类太阳光谱LED照明对儿童青少年视网膜血流灌注影响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陈军, 陈友三, 王菁菁, 杨金柳行, 谢辉, 杜林琳, 张波, 伍晓艳, 何鲜桂, 许建兴
2022, 43(3): 338-340.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2.03.005
摘要(693) HTML (232) PDF(75)
摘要:
  目的  分析类太阳光谱发光二极管(LED)照明对视网膜血流灌注影响, 探索类太阳光谱LED照明与儿童青少年眼健康指标的相关性。  方法  在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和线上平台发放研究招募贴, 招募适龄学生。采取随机对照双盲设计, 对照组(11人)为普通LED台灯、试验组(12人)为类太阳光谱LED台灯, 与太阳光谱拟合度分别为87%和95%。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比较两组试验前后视网膜血流灌注改变量。  结果  近距离阅读1 h后, 普通LED台灯组受试者视网膜浅层和深层毛细血管密度均有下降(浅层: -3.05±2.04, P<0.01;深层: -4.03 ±4.94, P=0.02), 类太阳光谱LED台灯组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密度未见明显降低(浅层: -0.59±1.44, P=0.18;深层: -0.49±4.27, P=0.70)。多元回归分析发现, 类太阳光谱LED照明相比普通LED照明可明显缓解视网膜浅层和深层毛细血管密度下降(β=2.83, 95%CI=1.54~4.12, P<0.01;β=4.21, 95%CI=0.58~7.84, P=0.02)。  结论  类太阳光谱LED照明可缓解儿童青少年近距离用眼时引起的视网膜血流灌注降低, 可能延缓近视发生发展, 未来近视防控工作需要关注人工照明的光谱功率分布。
新冠肺炎疫情初期上海市学龄儿童网课相关电子屏幕使用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
谢辉, 王菁菁, 杨金柳行, 陈军, 杜林琳, 潘臣炜, 何鲜桂
2022, 43(3): 341-344.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2.03.006
摘要(608) HTML (235) PDF(104)
摘要:
  目的  了解新冠肺炎疫情初期上海市学龄儿童网课相关电子屏幕使用时长和类型, 为加强相关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 于2020年4月抽取上海市嘉定区、浦东新区和宝山区国家近视调查学校库中的8所中小学5 591名学生家长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电子问卷对家长开展疫情期间学生网课行为相关调查。  结果  学生个人每周网课相关电子屏幕使用总时长中位数为13.33 h, 每周课程和课外网课相关电子屏幕使用时长分别为10(8.75, 16.67)和0(0, 3.33)h, 29.44%的学生仅使用小屏幕设备上网课。高年级、近视学生以及父母均不近视学生网课相关电子屏幕使用时间更长(P值均 < 0.05);小学高年级以及父母均不近视学生仅使用小屏幕作为网课设备的概率更高(P值均<0.05)。  结论  新冠肺炎疫情初期, 上海市学龄儿童网课相关电子屏幕使用负担过重, 出现不良网课相关电子屏幕使用行为。应加强学龄儿童父母有关网课相关电子屏幕使用健康教育, 正确引导儿童使用电子屏幕开展网课。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后城市学龄前儿童屏幕用眼时间分析
施姣姣, 史慧静, 王昱杰, 尹灿灿, 吕萍萍, 严玉洁, 汪玲
2022, 43(3): 345-349.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2.03.007
摘要(678) HTML (251) PDF(81)
摘要:
  目的  了解新冠肺炎疫情前及期间城市学龄前儿童各类电子屏幕使用时间及影响因素, 为控制学龄前儿童电子屏幕使用和预防近视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运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法, 于2020年6—7月, 横断面调查上海市闵行区幼儿园8 244名儿童, 通过家长问卷收集学龄前儿童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后各类电子屏幕的使用时长, 估算加权屏幕屈光时间, 分析家庭电子屏幕督导行为与学龄前儿童加权屏幕屈光时间的关联。  结果  被调查学龄前儿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每日手机、电脑/平板、电视/投影视屏时长过度检出率分别为30.52%, 51.40%, 56.82%, 而疫情前上学日三者检出率分别为21.94%, 41.80%, 47.51%。控制重要混杂因素后, 家长控制孩子使用电子屏幕的频率高、家长对孩子使用电子屏幕时间有规定并严格实施与疫情前加权屏幕屈光时间负向关联(调整OR=0.60~0.77, P值均<0.05);家长陪伴孩子时使用电子屏幕的频率高、家长对孩子使用电子屏幕时间有规定但实施不严格与加权屏幕屈光时间和疫情期间加权屏幕屈光时间增加正向关联(调整OR=1.18~1.80, P值均<0.05)。  结论  城市学前儿童疫情前后电子屏幕用眼时长均过长。学龄前儿童视屏行为的控制措施中, 应注重家庭内部的电子屏幕使用管理和父母自身的榜样作用。
心理卫生
累积生态风险对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影响
靳明, 王静
2022, 43(3): 350-354.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2.03.008
摘要(599) HTML (303) PDF(60)
摘要:
  目的  考察累积生态风险对当前和0.5年后健康生活方式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模式,为促进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提供数据支持。  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从河北省3所大学大一、大二年级中随机抽取1 156名大学生作为被试,采用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量表、累积生态风险量表分别于2020年11月与2021年5月进行调查,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分层回归分析。  结果  累积生态风险对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不仅具有横向负向预测效应(β=-0.29,P<0.01),而且具有纵向负向预测效应(β=-0.11,P<0.01)。累积生态风险对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横向预测呈现正加速模式,某一临界点(4个风险数目)之后,健康生活方式水平开始大幅下降;纵向预测呈现线性模式。性别在累积生态风险指数与0.5年后第二次测量健康生活方式之间的线性关系中调节效应无统计学意义(β=-0.02,P>0.05),在累积生态风险与第一次测量当前健康生活方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中调节效应有统计学意义(β=0.12,P<0.01)。  结论  累积生态风险对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具有横向和纵向的负向预测效应,其中横向的负向预测效应更高;横向预测的作用模式为正加速模式,纵向预测为线性模式;性别在累积生态风险与健康生活方式之间的横向关系中具有调节效应。
高校学生男男性行为者负面情绪及影响因素分析
邓力, 魏泽北, 朱华雪, 朱晓阳
2022, 43(3): 363-366.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2.03.011
摘要(635) HTML (265) PDF(63)
摘要:
  目的  分析在校青年男男性行为者(MSM)负面情绪调查结果及其影响因素,为缓解在校青年MSM焦虑、抑郁情绪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重庆市198名近6个月发生同性性行为的在校青年MSM,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负面情绪,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在校青年MSM出现负面情绪的相关因素。  结果  在校青年MSM中存在焦虑或抑郁者比例为42.93%(85名)。负面情绪组学历为专科、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评分<20分、没有接受过宣传干预、近6个月肛交人数>2人、近6个月肛交时偶尔和从未使用安全套的在校青年MSM的比例分别为50.59%,41.18%,54.12%,69.41%,77.65%,高于非负面情绪组的32.74%,18.58%,30.09%,47.79%,57.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15,12.21,5.20,9.26,10.11,P值均<0.05)。专科、SSRS评分<20分、没有接受过宣传干预、近6个月肛交人数>2人、近6个月肛交时偶尔和从未使用安全套与在校青年MSM存在负面情绪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1.65,1.14,1.90,2.15,1.21,P值均<0.05)。  结论  在校青年MSM的焦虑、抑郁检出率较高,且与学历、SSRS评分、肛交人数及肛交时安全套使用情况密切相关。应对此类人群加强心理疏导等措施,避免产生不良情绪及心理问题。
青春期首发失眠障碍学生脑区比率低频振幅特征与睡眠信念的相关性
黄懿钖, 吕创, 吕兰兰, 周洋, 谢世平
2022, 43(3): 395-398.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2.03.018
摘要(562) HTML (233) PDF(33)
摘要:
  目的  使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MRI)技术,探讨青春期首发失眠障碍学生的脑区比率低频振幅特点及其与睡眠信念的相关性,为失眠障碍发病机制及诊疗思路提供参考。  方法  招募南京医科大学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失眠障碍诊断标准的首发未服药青春期失眠障碍学生为失眠组(21人);与失眠组年龄、性别、教育背景相匹配的正常受试者为对照组(20人)。对两组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简式睡眠信念与态度问卷(DBAS-16)、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14项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14)评估,以及三维脑结构及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采用比率低频振幅(fALFF)技术分析,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将两组有明显差异的脑区的fALFF值与量表评分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失眠组fALFF值显著降低(Alphaism矫正,P < 0.01)的脑区位于左侧背外侧前额叶(L-DLPFC,MNI坐标值:-12,60,21,t=-3.85,K=495),左侧楔前叶(left precuneus, MNI坐标值:-3,-54,51,t=-4.29,K=417)。相关分析显示,失眠组左侧背外侧前额叶fALFF值与DBAS-16评分呈正相关(r=0.47,P=0.04)。  结论  青春期失眠障碍学生左侧背外侧前额叶区域异常,可能存在睡眠相关情感认知活动的调节功能受损。
网络欺凌对大学生自杀意念影响的交叉滞后分析
傅文晓, 赵文龙, 尹靖惠, 邓飞
2022, 43(3): 399-402.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2.03.019
摘要(686) HTML (257) PDF(89)
摘要:
  目的  了解网络欺凌与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因果关系及内在发生机制,为有效干预大学生自杀行为提供纵向证据。  方法  基于一般压力理论,采用纵向设计,使用受网络欺凌行为问卷、自杀意念量表以及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对北京市和西安市4所高校的558名大学生进行2次追踪测试,建构以抑郁为中介的交叉滞后模型。  结果  交叉滞后分析结果表明,前期网络欺凌正向预测了后期大学生的抑郁症状和自杀意念(β值分别为0.06,0.15,P值均 < 0.01),且前期抑郁正向预测后期自杀意念(β=0.29,P < 0.01);前期抑郁在前期网络欺凌与后期大学生自杀意念之间发挥中介效应。跨群组分析显示,网络欺凌、抑郁与自杀意念之间的纵向中介关系存在性别差异,即女生比男生更易受到网络欺凌的影响,且更易产生抑郁情绪与自杀意念。  结论  网络欺凌与大学生自杀意念之间存在纵向因果关系,依据性别干预大学生的抑郁情绪对自杀行为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青少年自我意识与校园欺凌角色的关联性
张茜, 程君菡, 丁红丽, 汪妍, 余毅震
2022, 43(3): 403-406.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2.03.020
摘要(493) HTML (189) PDF(56)
摘要:
  目的  探究青少年自我意识与校园欺凌中不同角色的关系, 为青少年校园欺凌的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17年3—10月, 在湖北省鄂州市和孝感市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4 336名中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 采用青少年校园暴力问卷调查校园欺凌角色, 自我意识评价量表(SCS)评估自我意识水平。  结果  青少年卷入校园欺凌检出率为18.9%(819名), 其中单纯欺凌者86名(2.0%), 单纯被欺凌者369名(8.5%), 欺凌-被欺凌者364人(8.4%)。校园欺凌不同角色青少年的公我意识和私我意识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05, 2.90, P值均 < 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 欺凌-被欺凌者的公我意识得分高于未卷入者, 私我意识得分低于未卷入者(P值均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 私我意识与欺凌-被欺凌角色呈负相关(OR=0.93, 95%CI=0.91~0.96), 公我意识与欺凌-被欺凌角色呈正相关(OR=1.08, 95%CI=1.06~1.11)。  结论  自我意识与青少年校园欺凌不同角色有关, 较高的公我意识和较低的私我意识是青少年成为欺凌-被欺凌角色的重要预测因素。
儿童期虐待类型与青少年焦虑抑郁关系的相对权重分析
张雨晗, 李洁阳, 尹学琴, 王金良
2022, 43(3): 407-410.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2.03.021
摘要(603) HTML (212) PDF(38)
摘要:
  目的  探讨儿童期虐待类型对青少年焦虑、抑郁影响的相对效应及其性别差异, 为经历虐待以及焦虑、抑郁的青少年开展干预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重庆市2所中学6 228名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星调查, 调查人口统计学特征、儿童期虐待经历以及焦虑、抑郁情况。采用相对权重分析不同虐待经历对青少年焦虑、抑郁的影响及其性别差异。  结果  躯体忽视是最常见的虐待类型(28.2%), 其次是情感虐待(23.7%)、躯体虐待(16.0%)和情感忽视(12.4%), 性虐待是最不常见的虐待类型, 报告率为10.3%。在经历过虐待的青少年中, 大多数经历的虐待程度比较轻, 其次是中等程度的虐待。情感虐待对青少年焦虑、抑郁的影响最大(R2=0.12/0.15), 然后是情感忽视(R2=0.08/0.11)、躯体虐待(R2=0.02/0.03)、性虐待(R2=0.02/0.01)和躯体忽视(R2=0.01/0.01);相比于男生(R2=0.09/0.12, R2=0.06/0.09), 情感虐待(R2=0.13/0.16)和情感忽视(R2=0.10/0.13)对女生焦虑、抑郁的影响更大。  结论  儿童期情感方面的创伤经历对焦虑、抑郁的影响更大, 且存在性别差异, 在女生中的影响相对更强。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特殊学校听力障碍学生焦虑情绪状况
邵义萍, 王杨, 赵石, 谢洪琰
2022, 43(3): 411-412.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2.03.022
摘要(458) HTML (228) PDF(23)
摘要:
  目的  了解新冠肺炎疫情下听力障碍学生焦虑现状, 为促进听力障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20年3月10日采用焦虑自评量表通过网络问卷对贵州、四川、湖南、浙江、重庆、新疆特殊学校的612名听力障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听力障碍学生焦虑检出率为52.8%。家庭经济状况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的听力障碍学生焦虑检出率为54.1%, 63.9%, 51.4%, 40.7%, 38.8%, 与父母关系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的学生焦虑水平为45.1%, 55.7%, 60.0%, 84.6%, 87.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6.59, 62.46, P值均 < 0.05)。  结论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听力障碍学生焦虑水平较高。经济状况好的家庭听力障碍学生容易发生焦虑, 与父母关系越差的听力障碍学生越焦虑,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尤为重要。
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研究生社交焦虑及相关因素
邓旭阳, 刘晓刚, 张硕, 刘取芝, 王志琳, 王静, 向莉莉, 周萍
2022, 43(3): 413-416.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2.03.023
摘要(996) HTML (295) PDF(83)
摘要:
  目的  了解研究生群体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社交焦虑状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为研究生群体健康促进提供参考借鉴。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对江苏省5所高校研究生进行在线问卷调查, 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疏离感量表(GAS)、社交焦虑量表(IAS)以及自编基本信息与居家生活状况调查表进行评估调查。  结果  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 研究生自我效能感、疏离感、社交焦虑得分分别为(2.58±0.50)(30.68±6.22)(47.55±8.77)分, 社交焦虑问题阳性症状检出率为43.96%;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对手机等电子设备的依赖加重(OR=1.86, 95%CI=1.32~2.61)及较高的疏离感(中水平: OR=2.06, 95%CI=1.45~2.92;高水平: OR=5.19, 95%CI=1.00~27.00)均与社交焦虑呈正相关; 与好友交流增多(OR=0.65, 95%CI=0.47~0.90)、较高的自我效能感(中水平: OR=0.37, 95%CI=0.21~0.66;高水平: OR=0.15, 95%CI=0.08~0.30)均与社交焦虑呈负相关。  结论  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研究生社交焦虑问题仍较为严重。获得朋辈支持、缓解个体疏离、提升自我效能感与减少对电子设备的依赖有助于改善特殊时期研究生社交焦虑问题。
不同睡眠质量大学生氧合血红蛋白的差异
任虹霖, 边越然, 张妍, 邱敏, 向念, 吴慧芬, 肖强, 李晓南
2022, 43(3): 425-428.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2.03.026
摘要(504) HTML (198) PDF(26)
摘要:
  目的  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fNIRS)技术,研究不同睡眠质量的大学生群体在言语流畅性(VFT)任务下大脑氧合血红蛋白(Oxy-Hb)的激活水平差异,为改善大学生睡眠质量提供神经机制理论基础。  方法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于2020年和2021年新生入学期间对华中科技大学96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经匹兹堡睡眠质量(PSQI)问卷结果筛选,分为睡眠质量良好组(45名)、中等组(33名)及较差组(18名),应用53通道近红外光谱设备收集在VFT刺激任务下的脑血氧信号,对测查结果与睡眠质量进行分析。  结果  18.75%的被试存在睡眠质量问题,其中入睡时间(0.97±0.97)和睡眠质量(0.96±0.72)问题较严重。PSQI得分与背外侧前额叶的平均氧合血红蛋白(Avg-HbO)指标呈现负相关(r=-0.23, P=0.03)。睡眠良好组与较差组的Avg-HbO指标在背外侧前额叶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大学生睡眠质量与背外侧前额叶Avg-HbO指标呈现正相关,睡眠质量较差组背外侧额叶Avg-HbO指标低于良好组。利用fNIRS技术精确收集在认知任务时背外侧前额叶的血氧信号,可作为大学生睡眠质量有效鉴别工具。
学生营养
新疆农牧区哈萨克族学龄前儿童家长喂养行为与儿童贫血的关联
张馨, 杨晶, 阿依努尔
2022, 43(3): 355-358.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2.03.009
摘要(464) HTML (221) PDF(26)
摘要:
  目的  了解新疆农牧区哈萨克族学龄前儿童家长喂养行为和认知状况, 为预防该地区学龄前儿童贫血提供参考。  方法  2019年5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新疆农牧区共抽取1 846名哈萨克族学龄前儿童, 对其贫血状况进行检测, 对其家长进行喂养行为调查。  结果  新疆农牧区哈萨克族学龄前儿童贫血检出率为49.19%, 其中轻度、中重度贫血检出率分别为29.52%, 19.66%。学龄前儿童贫血检出率在不同年龄、父亲学历、母亲学历、家庭人均月收入方面相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62.06, 8.17, 16.86, 11.14, P值均<0.05);在不同辅食种类、营养性贫血、母乳喂养时间、是否强迫进食方面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33, 8.91, 4.06, 21.55, 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不清楚辅食种类(OR=1.36, 95%CI=1.09~1.68)、不清楚营养性贫血(OR=1.38, 95%CI=1.08~1.77)、喂养时间不满24个月或不清楚(OR=1.46, 95%CI=1.01~2.11)、强迫进食(OR=1.42, 95%CI=1.13~1.78)与学龄前儿童贫血的检出率呈正相关(P值均<0.05)。  结论  新疆农牧区哈萨克族学龄前儿童贫血状况严重。家长喂养行为与儿童贫血之间存在关联, 是今后改善学龄前儿童贫血的重要方面和途径。
基于数字化平台的学生午餐食谱评价
高春海, 罗莎, 赵帅, 纪艳, 马洁
2022, 43(3): 359-362.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2.03.010
摘要(378) HTML (171) PDF(29)
摘要:
  目的  了解基于数字化平台的学生午餐各类食物和营养素水平, 为指导有关部门配餐和供餐提供参考。  方法  2020年11月至2021年4月, 利用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数字化管理平台收集天津市滨海新区96所学校13 018份学生午餐食谱, 对学生午餐中的谷薯类、蔬菜类、水果类、畜禽肉类、鱼虾类、蛋类、奶及奶制品、大豆类及其制品/坚果和其他九大类食物, 能量和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铁、锌、硒、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和膳食纤维12项营养素指标进行评价。  结果  学生午餐各类食物合格率由高到低依次是畜禽肉类96.8%(116.4 g)、谷薯类92.3%(179.5 g)、蔬菜类65.0%(170.6 g)、大豆类及其制品/坚果47.7%(21.4 g)、蛋类33.4%(18.0 g)、鱼虾类14.4%(8.5 g)、水果类14.1%(19.6 g)、奶及奶制品0.3%(35.4 g)。不同年级间各类食物摄入合格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学生午餐能量合格率为76.9%(932.6 kcal), 各类营养素合格率由高到低依次是铁96.9%(9.7 mg)、锌96.8%(5.9 mg)、蛋白质96.4%(43.8 g)、碳水化合物87.6%(130.8 g)、硒82.9%(23.5 μg)、维生素C 78.5%(48.8 mg)、维生素B1 75.9%(0.5 mg)、脂肪74.3%(28.5 g)、维生素A 74.1%(327.1 μg)、维生素B2 49.9%(0.5 mg)、膳食纤维19.5%(5.9 g)和钙13.4%(246.1 mg)。不同年级间能量和各类营养素合格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结论  数字化平台基本满足学生午餐食物种类和营养素水平, 但也存在鱼虾类、水果类和奶及奶制品不足及维生素B2、膳食纤维和钙不足等问题。建议优化学生午餐食谱或在其他餐次增加相应食物摄入。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青少年雾霾天气健康防护行为及相关影响因素
陶领伟, 高雅娜, 窦红哲, 吴雪坤, 闫璐, 刘丹阳, 赵月佳, 赵庆春, 王培玉, 张玉梅
2022, 43(3): 367-371.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2.03.012
摘要(429) HTML (163) PDF(35)
摘要:
  目的  了解青少年雾霾天气健康防护行为状况,为对青少年开展雾霾天气健康防护的行为干预及健康指导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5年6月至2016年4月,在河北省保定市的2所中学,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22个班级1 025名青少年。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和简易雾霾天气健康防护行为测评量表—青少年版(BHWHPBAS-AV)进行调查。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索青少年雾霾天气健康防护行为的影响因素,并建立不同模型进一步验证影响因素与BHWHPBAS-AV得分之间关联的稳定性。  结果  青少年BHWHPBAS-AV总体得分较低(45.81±13.16),“雾霾天气之后的自我调节”维度得分率最高(64.54%),“雾霾天气之前获得相关知识”维度得分率最低(50.28%)。与居住地为城市者相比,居住地为农村者BHWHPBAS-AV得分更低(β=-3.20,P < 0.01)。与和父母一起居住者相比,未和父母一起居住者的BHWHPBAS-AV得分更低(β=-4.16,P=0.01)。与从不体检者相比,几年一次者、一年一次者和一年多次者BHWHPBAS-AV得分更高(β值分别为4.44,5.66,9.04,P值均 < 0.01)。与完全不了解呼吸系统疾病相关知识者相比,基本了解者和非常了解者的BHWHPBAS-AV得分更高(β值分别为9.34,12.19,P值均 < 0.01)。在不同模型中,其结果均是稳定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居住地、与父母居住情况、体检情况、呼吸系统疾病相关知识了解程度均是BHWHPBAS-AV得分的相关因素(P值均 < 0.05)。  结论  青少年雾霾天气健康防护行为的整体水平较低,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应加强合作,对青少年开展广泛的雾霾天气健康防护的行为干预与健康指导,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运动干预对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身体成分影响的网状Meta分析
费夕, 李超, 李红娟
2022, 43(3): 372-377.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2.03.013
摘要(731) HTML (281) PDF(99)
摘要:
  目的  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比较有氧、抗阻、有氧结合抗阻3种运动方式对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身体成分的影响,为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干预研究和实践提供更全面有效的证据。  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公开发表的与“运动干预对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体成分”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10月31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和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采用Stata 15.1和RevMan 5.0进行分析。  结果  共纳入38项研究,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氧结合抗阻干预[MD值(MD值95%CI)=-1.25(-1.76~-0.74),P<0.05]改善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体质量指数(BMI)最有效,其次是有氧干预[MD值(MD值95%CI)=-0.87(-1.23~-0.52),P<0.05]、抗阻干预[MD值(MD值95%CI)=-0.58(-1.06~-0.10),P<0.05];有氧结合抗阻干预[MD值(MD值95%CI)=-4.02(-5.60~-2.44),P<0.05]对改善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体脂率(BF%)最有效,其次是抗阻干预[(MD值(MD值95%CI)=-2.89(-4.62~-1.16),P<0.05]、有氧干预[MD值(MD值95%CI)=-1.88(-3.14~-0.62),P<0.05]。  结论  有氧结合抗阻训练是改善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身体成分的最佳运动方式。在制定运动时,建议将有氧结合抗阻运动作为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的首选运动方案。
心率区间和训练冲量对小学生体育课运动负荷评价的实验研究
何玉敏, 刘军, 席宇豪, 苟波
2022, 43(3): 378-381.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2.03.014
摘要(617) HTML (281) PDF(37)
摘要:
  目的  探究小学生体育课运动负荷及其影响因素,为科学合理安排体育课运动负荷、增加锻炼效果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西安市小雁塔小学五、六年级208名学生,采用秒表和PolarOH1光感心率传感器分别记录每节体育课各部分时间、学生练习时间以及学生在体育课期间的连续心率,通过心率区间和训练冲量(training impulse, TRIMP)计算体育课运动强度和运动负荷。  结果  小学生体育课平均心率为(132.5±15.2)次/min,以小-中等强度为主,中-高强度体力活动(MVPA)占课堂总时间的36.7%;体育课平均TRIMP值为(76.62±26.69);体育课平均练习密度为53.6%,体育课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的平均时间分别为13.32,25.57,0.50 min。  结论  小学生体育课运动强度和TRIMP值过小,MVPA累积时间不足,体育课练习密度适宜,准备部分过长,结束部分过短。要加强、完善体育课的运动负荷和结构安排,提高学生在体育课中的锻炼效果。
幼儿性教育家长课堂开展效果评价
王甄楠, 赵均, 冮航宇, 田海艳, 杨建涵, 鲁诗雅, 叶运莉
2022, 43(3): 382-385.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2.03.015
摘要(655) HTML (243) PDF(41)
摘要:
  目的  评价幼儿性教育家长课堂的开展效果,探讨适合农村环境的幼儿性教育模式,为今后的教育实践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两阶段分层抽样方法,选择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和绵阳市江油市8所幼儿园,将江阳区的4所幼儿园作为干预组(干预前246人,干预后246人),江油市的4所幼儿园为对照组(干预前288人,干预后196人)。对干预组开展家长课堂活动,对照组进行常规教学管理。基线调查在2019年3—5月进行,终末调查在2019年12月进行,均由调查员利用自行设计的农村幼儿性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家长)问卷对家长进行面对面或自填式问卷调查。  结果  干预前,干预组与对照组的家长幼儿性教育相关情况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后,干预组与对照组家长在幼儿性教育知识掌握率(41.5%,32.1%)、自身责任认识率(90.7%,81.3%)、本人幼儿性教育开展率(55.7%,45.9%)、学校幼儿性教育开展率(70.2%,39.1%)和知信行一致率(28.9%,16.3%)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05,8.05,4.17,42.48,9.59,P值均<0.05)。  结论  家长课堂的开展提高了家长的幼儿性教育知识掌握率和自身责任认识率,促进了幼儿性教育的开展,提高了家长幼儿性教育相关知信行的一致率。
某高校艾滋病防治赋能教育效果评价
谭美春, 王春苗, 刘欢, 袁兆康
2022, 43(3): 386-389.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2.03.016
摘要(434) HTML (183) PDF(21)
摘要:
  目的  应用赋能理论的教育方法开展高校艾滋病防治教育,并与传统健康教育方法效果进行比较。  方法  以江西省某高校2018和2019年大一新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二阶段分层抽样方法选择对照组(223名)和实验组(226名),采取传统健康教育方法、赋能理论教育方法分别对对照组、实验组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干预1个学期后,比较不同干预方式的干预效果。  结果  实验组干预前后艾滋病知识知晓率(65.02%,82.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02,P < 0.05)、态度行为总体得分(16.71±2.53,18.58±1.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6,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67.70%,96.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64,P<0.05),而态度行为总体得分(16.52±1.50,17.16±1.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1,P=0.14)。干预前两组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6,P=0.55),干预后两组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42,P<0.01)。干预前后两组态度行为得分差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  结论  赋能教育方法能提高大学生艾滋病知晓率,帮助大学生树立对艾滋病及其感染者的客观态度以及降低高危性行为,且效果优于传统教育方法。
运动APP对大学生健康素养体育锻炼行为和身体素质的影响
吴凤彬, 江海潮
2022, 43(3): 390-394.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2.03.017
摘要(733) HTML (246) PDF(57)
摘要:
  目的  探讨基于目标导向管理的运动APP在大学生体育锻炼中的应用效果,为指导大学生选择科学有效的锻炼行为提供参考。  方法  选择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19年7—12月无运动APP使用经历的172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均为86例)。对照组给予大学生运动APP常规管理,试验组采用基于目标导向的运动APP管理。干预16周,比较两组大学生的健康素养、体育锻炼行为、身体素质。  结果  干预后,试验组大学生健康素养总分为(55.52±7.21)分,对照组为(50.99±7.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4,P < 0.05);试验组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总分(126.89±17.45)分,对照组为(117.39±16.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9,P < 0.05)。试验组男大学生50 m跑、立定跳远、引体向上、1 000 m跑、坐位体前屈成绩分别为(7.52±0.71)s、(227.46±7.15)cm、(6.56±1.02)个、(262.20±13.24)s、(8.34±1.02)cm,对照组分别为(7.93±0.75)s、(223.74±8.24)cm、(5.94±0.93)个、(268.15±11.45)s、(7.56±1.15)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76,2.36,3.13,-2.37,3.76,P值均 < 0.05)。女大学生50 m跑、立定跳远、仰卧起坐、800 m跑、坐位体前屈成绩分别为(9.38±1.12)s、(170.23±8.24)cm、(28.50±2.25)个、(252.13±15.34)s、(11.35±2.13)cm,对照组分别为(10.07±1.10)s、(165.47±8.52)cm、(27.15±3.12)个、(264.35±14.56)s、(10.41±1.36)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68,2.46,2.17,-3.52,2.24,P值均 < 0.05)。  结论  基于目标导向管理的运动APP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的提高,增强体育锻炼行为能力,进而改善身体素质。
生长发育与健康监测
西藏0~5岁藏族儿童心理行为发育与生长迟缓的关系
李剑波, 李亚杰, 尼玛曲措
2022, 43(3): 417-420.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2.03.024
摘要(651) HTML (224) PDF(29)
摘要:
  目的  了解西藏0~5岁藏族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现状, 为分析生长迟缓与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的关系提供基础数据。  方法  采用分层、与规模成比例的概率比例抽样方法和整群抽样方法, 于2020年9—11月间在西藏7个区县随机抽取2 788名0~71月龄藏族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生长迟缓对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的影响。  结果  西藏0~5岁藏族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偏异的检出率为24.68%, 其中言语、大运动、精细动作和社交4个能区发育偏异检出率分别为8.07%, 9.15%, 12.02%和12.73%。调整潜在混杂因素后, 生长迟缓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偏异风险的OR值(95%CI)为1.34(1.05~1.70), 其中与言语、精细动作和社交3个维度呈正关联。亚组分析显示, 生长迟缓与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的关联存在年龄(0~35月龄: OR=1.16, 95%CI=0.88~1.53;36~71月龄: OR=2.28, 95%CI=1.44~3.62)和性别差异(男童: OR=1.69, 95%CI=1.23~2.32;女童: OR=0.98, 95%CI=0.67~1.42)。  结论  西藏0~5岁藏族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偏异检出率较高, 生长迟缓与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偏异的风险相关。应以高年龄段男童为重点人群, 做好儿童营养和心理行为发育问题的早期筛查和综合干预工作。
广州市学龄前儿童体质状况及生命早期影响因素分析
吴惠宇, 唐璐, 蔺海旗
2022, 43(3): 421-424.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2.03.025
摘要(583) HTML (205) PDF(31)
摘要:
  目的  了解广州市3~6岁学龄前儿童的体质健康状况, 分析其生命早期影响因素, 为提升学龄前儿童体质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整群随机抽取广州市1 580名3~6岁学龄前儿童进行《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幼儿部分)》测试和问卷调查。  结果  学龄前儿童体质及格率为87.2%, 优良率为30.8%。随着年龄的增长, 男、女童体质优良率呈上升趋势。男、女童身体形态指标(男童皮褶厚度除外)各年龄段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1)。超重肥胖率为14.7%, 且男童(17.2%)高于女童(12.0%)。超重肥胖者和非超重肥胖者不同体质评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84, 3.96, 5.73, 4.85, P值均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早产与学龄前儿童体质优良率呈负相关(OR=0.81, P < 0.05);出生体重大于胎龄儿与学龄前儿童体质优良率呈正相关(OR=1.37, P < 0.05)。  结论  广州市3~6岁学龄前儿童整体体质健康水平较差, 体质优良率与生命早期分娩孕周、出生体重等因素相关。
中国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与心肺耐力的相关性
陈泽刚, 丁吉, 万芹, 尹小俭, 吴慧攀, 邓婷, 李佳威, 王进贤
2022, 43(3): 429-432.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2.03.027
摘要(471) HTML (286) PDF(53)
摘要:
  目的  了解中国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状况及其与心肺耐力的关系, 为提高中国儿童青少年心肺耐力水平提供参考和借鉴。  方法  在2018年9—11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 在中国六大行政区抽取7~18岁的4 269名儿童青少年进行基本情况、20 m往返跑测试及体力活动状况的测试和调查。  结果  男生每天低强度体力活动时间为(31.49±30.01)min, 中高强度体力活动时间为(68.37±46.50)min; 女生低强度体力活动时间为(34.02±31.58)min, 中高强度体力活动时间为(63.02±44.91)min。7~18岁男生20 m往返跑次数为(36.17±21.94)次, 每分钟最大摄氧量为(44.51±5.05)mL/kg; 女生20 m往返跑次数为(26.59±12.56)次, 每分钟最大摄氧量为(41.99±5.29)mL/kg。男生各年龄段20 m往返跑次数和最大摄氧量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589.37, 152.79, P值均<0.01);女生间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05.21, 1 032.46, P值均<0.01)。中高强度体力活动时间男生达标者比例为49.24%, 女生为42.92%。线性回归分析显示, 中高强度体力活动时间与最大摄氧量呈正相关(β=0.11, P<0.01)。  结论  中国儿童青少年中高强度体力活动时间与心肺耐力呈现相关性, 可通过提高儿童青少年的中高强度体力活动以达到提高心肺耐力的目的。
某医科大学蒙古族女生焦虑情绪下肠道菌群变化分析
李恋, 陈文婷, 庞慧, 包丽丽, 刘佳, 任向宇, 徐海霞, 巴特尔
2022, 43(3): 433-436.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2.03.028
摘要(465) HTML (200) PDF(22)
摘要:
  目的  探讨蒙古族学生焦虑情绪下肠道菌群变化, 为探究体内菌群与分泌物表达之间的关系提供依据。  方法  通过焦虑自评量表及半结构化访谈对某医学高校454名大学生焦虑情况展开调查, ≥50分者为焦虑情绪组、 < 50分者为对照组(无焦虑情绪组), 收取符合纳入标准且同意取样的被试粪便样本, 从两组中选取蒙古族女生提供的样本。收集每份粪便样品的细菌总DNA进行PCR扩增, 针对16S rDNA V3~V4区进行NovaSeq 2x250bp高通量测序, 并进行组间OTU分析、样品多样性分析、样品组间差异分析及LEfSe分析。  结果  蒙古族医学生焦虑检出率为23.86%, 汉族学生焦虑检出率为16.96%,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组间Alpha多样性指数分析显示, ShannonSimpsonChao1、Observed species指数在女生焦虑情绪组与对照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8.0, 9.0, 6.0, 6.5, P值均>0.05)。在纲、目, 科, 属、种水平上, 焦虑情绪组与对照组在某些物种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6~2.57, -5.08~3.58, -2.65~2.09, P值均 < 0.05)。  结论  Alpha多样性指数显示焦虑情绪组与对照组肠道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无差异, 但两组在不同分类水平上均存在差异物种, 提示焦虑情绪状态下肠道菌群结构会改变, 肠道菌群与焦虑情绪存在一定关联。
本体感觉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对大学生平衡能力的影响
张伟, 缑奇锋, 李笋南, 任贵, 赵梦楠, 李凌云, 巴特尔
2022, 43(3): 437-441.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2.03.029
摘要(485) HTML (198) PDF(30)
摘要:
  目的  探讨本体感觉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对大学生静态平衡能力、动态平衡能力的影响, 为研究身体平衡能力及预防运动损伤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2019年8月招募山东体育学院112名非体育专业学生,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2例被试分为干预组, 60例为对照组。干预组做本体感觉训练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 对照组做核心稳定性训练。比较两组被试训练前后的静态、动态平衡能力。  结果  干预组第5和11周静态平衡能力高于干预前(F=2.17, P < 0.05), 分别高出18.31%和47.37%。干预组第11周闭目单足站立能力高于对照组第11周(t=2.25, P < 0.05);训练后干预组第5周外前方向平衡能力提高, 第11周时继续提高, 高于干预组干预前外前方向的平衡能力(F=2.37, P < 0.01), 分别高出12.01%和12.99%;且高于对照组第5和11周。  结论  本体感觉和核心稳定性训练能有效提高大学生静态、动态平衡能力, 且本体感觉训练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的训练效果优于核心稳定性训练。
疾病控制
银川市12~17岁儿童青少年肌肉质量指数和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的关系
白玲, 蔡蓉蓉, 周金玉, 董洋洋, 丁文清
2022, 43(3): 442-446.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2.03.030
摘要(500) HTML (222) PDF(24)
摘要:
  目的  探索儿童青少年肌肉质量指数(muscle mass index, MMI)与心血管危险因素(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CVRFs)聚集的关系, 为儿童青少年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现况研究设计, 以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银川市12~17岁1 622名儿童青少年, 运用问卷调查、体格检查、体成分测定和实验室指标检测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  未调整其他变量时, MMI与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呈正相关(P值均 < 0.01), 调整年龄、性别和体质量指数(BMI)后, MMI与CVRFs≥1呈负相关(OR=0.74, 95%CI=0.62~0.89)。总人群中, 相比于MMI不足, MMI良好及充足与CVRFs≥1的发生风险呈负相关(OR=0.60, 95%CI=0.46~0.79;OR=0.56, 95%CI=0.37~0.85), 与CVRFs≥2的发生风险呈负相关(OR=0.54, 95%CI=0.37~0.79;OR=0.51, 95%CI=0.30~0.87), 男生中也有相似的结果(P值均 < 0.05)。  结论  相同BMI水平下, 肌肉质量指数是儿童青少年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的保护因素。应重视儿童青少年体育锻炼, 保持最佳肌肉质量和体重。
湖南省2018—2020年入学新生肺结核筛查结果
张传芳, 唐益
2022, 43(3): 447-451.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2.03.031
摘要(507) HTML (178) PDF(70)
摘要:
  目的  了解湖南省入学新生结核病的筛查情况, 为学校结核病控制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对2018—2020年湖南省入学新生开展结核病筛查, 并采用描述性分析、χ2检验对筛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2018—2020年, 湖南省在校学生肺结核发病率平均为20.90/10万, 呈逐年下降的趋势(χ趋势2=89.45, P < 0.01), 学校肺结核的筛查率平均为87.30%, 入学新生肺结核筛查率平均为86.81%, 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χ趋势2值分别为2 843.34, 183 443.77, P值均 < 0.01)。入学新生肺结核可疑症状比例、肺结核患者接触史比例、学生人群中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比例分别为0.53%, 0.21%, 1.73/万, 在3年间呈逐年下降趋势(χ趋势2值分别为8 624.05, 2 215.48, 99.14, P值均 < 0.01)。PPD强阳性/IGRA阳性比例、影像学检查疑似肺结核改变比例、病原学阳性比例分别为1.52%, 0.20%, 12.40%, 在3年间呈逐年上升的趋势(χ趋势2值分别为529.18, 147.65, 25.89, P值均 < 0.01)。有肺结核可疑症状比例、有肺结核患者接触史比例、胸部影像学检查有疑似肺结核改变比例、PPD强阳性/IGRA阳性率、学生人群肺结核比例在地区类型和学校类型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29.18, 8 823.13, 705.63, 2 068.03, 1 299.00, 4 318.73, 33.12, 2 329.07, 35.80, 1 781.65, P值均 < 0.01);病原学阳性率在地区类型和学校类型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结论  入学新生筛查率呈上升趋势, 学生肺结核发病率呈下降趋势。高中入学新生PPD强阳性/IGRA阳性率、学生人群肺结核比例等均最高, 需加大对高中新生的筛查力度, 有条件的地区可考虑开展高二学生的结核病筛查。
安徽阜阳城区学龄前儿童面部外伤流行特征
于晓锋, 李心怡, 马杰, 方建强, 孙士温, 程其远
2022, 43(3): 452-455.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2.03.032
摘要(454) HTML (171) PDF(18)
摘要:
  目的  了解安徽阜阳城区3~6岁学龄前儿童面部外伤发生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 为降低学龄前儿童面部外伤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取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 对阜阳市4所幼儿园3~6岁的1 062名学龄前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共收集面部外伤儿童146例, 学龄前儿童面部外伤报告率为13.7%。男女童之比为1.84∶1, 幼儿园小、中班男生报告率(24.5%, 16.4%)高于女生(13.4%, 9.0%),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66, 4.25, P值均 < 0.05)。小班儿童面部外伤(19.4%)发生最多, 且随着年龄增长, 发病人数逐渐降低。跌倒(61.6%)是最常见原因。家庭(55.5%)和幼儿园(26.0%)是发生面部外伤的主要场所, 额部(26.0%)和下颌(21.2%)为主要受伤部位, 单纯皮肤裂伤(81.5%)是主要受伤类型。11:00—13:00(19.9%)及17:00—19:00(27.4%)为面部外伤高发时间; 6—8月(39.7%)为高发月份。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学龄前儿童面部外伤在性别、班级、家长自诉儿童性格、监护人文化程度和家庭类型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4.51, 18.84, 39.66, 6.56, 12.31, P值均<0.05)。  结论  学龄前儿童面部外伤报告率较高, 不同性别、班级、性格、家庭类型等发生情况有所差异, 家庭、幼托机构和社会等多方共同干预, 可有效减少学龄前儿童意外伤害发生。
卫生监督
中国大学校园空气质量典型参数分析
徐桂芹, 王涛
2022, 43(3): 455-458.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2.03.033
摘要(488) HTML (174) PDF(27)
摘要:
  目的  分析中国校园空气质量现状及研究发展动态, 为采取有效手段改善校园环境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中国知网1980—2020年间的文献, 提取与校园空气质量相关的关键词, 应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分析。选取微生物、甲醛和苯作为研究对象, 对200篇文献的数据进行不同功能区的分类及整理。  结果  中国校园空气质量的研究从2004年开始呈逐年稳定增长态势。聚类分析显示, 室内空气、PM2.5、苯系物为研究热点。中国校园环境空气微生物的量以细菌为主(2 309.31 cfu/m3), 不同功能区空气中细菌总体污染程度排序与微生物总体污染程度排序结果一致, 即生活服务区>景观休闲区>公共交通区>科研教学区>行政办公区>文体活动区。微机房、办公区及大部分生活服务区的室内空气中微生物指标均值超标风险较高。微机房和阅览室的甲醛浓度较高。采用美国环保局的评价模型对学生暴露于校园甲醛和苯环境中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价, 结果处于安全区间。  结论  校园环境微生物、甲醛、苯浓度大部分符合要求, 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降低校园室内场所微生物浓度水平, 加强微机房和阅览室的甲醛监测和污染源管理。
经验介绍
社会组织参与中小学心理健康管理的工作路径分析
郭怡, 尹霞, 邵弘安, 刘晶晶
2022, 43(3): 459-462.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2.03.034
摘要(481) HTML (204) PDF(32)
摘要:
社会组织作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为中小学校提供心理健康管理协作支持。以武汉某心理服务中心为个案, 分析社会组织担当的体系协建者、技术支持者、干预督导者、资源聚拢者等重要角色, 进行的补充完善学校心理工作体系、探索针对需要的校本课程、防护并协同处理危机事件、引导社会资源多方支持互动等主要工作, 探索社会组织参与中小学心理健康管理的工作路径, 以及存在的局限和所需的支持。
综述
睡眠不足与儿童青少年近视关联性研究进展
刘佳, 陶芳标
2022, 43(3): 463-467.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2.03.035
摘要(844) HTML (281) PDF(155)
摘要:
近年来近视在中国呈现高发、低龄且重度化的趋势。近视的发生与进展受环境和行为因素的影响, 如长时间近距离用眼, 缺乏户外活动、视屏时间长、坐姿不良等。国内外研究发现, 睡眠不足与儿童青少年近视的发生之间存在正相关, 但研究结果尚不统一。该研究就睡眠不足与儿童青少年近视关联性流行病学及其可能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旨在为改善睡眠预防儿童青少年近视提供理论依据。
光暴露与儿童青少年近视
周攀峰, 陶芳标, 伍晓艳
2022, 43(3): 467-471.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2.03.036
摘要(694) HTML (333) PDF(132)
摘要:
近视是儿童青少年最常见的视力障碍, 中国儿童青少年近视发生率居世界前列。现有研究结果表明, 户外活动不足是儿童青少年近视的危险因素, 二者关联的潜在机制与户外与室内光照时长、强度和光谱不同密切相关。光照是影响儿童青少年近视发生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 不同的光照参数, 如光照的强度、时间、光谱构成等都可以影响近视的发生发展。通过对日光和夜光暴露时长、强度和光谱与儿童青少年近视的关联流行病研究及相关动物实验研究结果进行综述, 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提供新的病因线索。
童年期逆境对非稳态负荷影响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贺云铃, 王冬雪, 任凯, 李杨, 张慧
2022, 43(3): 472-475.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2.03.037
摘要(472) HTML (185) PDF(46)
摘要:
非稳态负荷(allostatic load, AL)主要与压力应激有关, 而童年期逆境(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CEs)作为童年时期常见的应激源能对其产生严重且持久的影响。AL能够反映个体多个生理系统的综合磨损情况。该文主要综述了经历ACEs的个体对其AL各系统的影响和作用机制, 以及ACEs的发生时间、亚型对AL的不同影响, 为未来制定早期干预计划, 减少不良结局的发生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儿童青少年同伴侵害研究进展
顾春红, 王玲凤
2022, 43(3): 476-480.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2.03.038
摘要(576) HTML (240) PDF(60)
摘要:
同伴侵害是在同伴交往中所产生的消极同伴关系, 会对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目前主要使用定量研究方法结合纵向追踪对儿童青少年展开调查, 并且开始深入到特殊对象以及青少年网民等。人格特征、同伴关系、师生关系等因素是同伴侵害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 会伴随着出现问题行为和情绪问题, 以及影响自我概念的构建等。消极影响得到了国内外学者们的关注, 由此对同伴侵害进行干预以及预防。未来研究应丰富研究方法, 进行更为深入的干预以及网络同伴侵害等综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