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4年 第45卷  第7期

述评
重视远视储备应用 促进近视预防关口前移
何鲜桂, 李仕明
2024, 45(7): 913-917.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216
摘要(13) HTML(3) PDF(2)
摘要:
近年来,远视储备在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中的作用逐渐得到认识和重视,基于远视储备进一步前移关口,实施更精细预防,对扭转重治轻防局面、促进儿童青少年近视率下降的国家健康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介绍了远视储备的概念、远视储备预测近视发生的能力以及检测方法,阐述了远视储备参考值的制定和应用,并提出了基于远视储备的分类预防管理策略,以期为促进近视预防关口前移提供参考思路和方向。
专题笔谈
国内外儿童青少年膳食指南及学校午餐制度分析
江乐, 刘洋
2024, 45(7): 918-922.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206
摘要(12) HTML(4) PDF(0)
摘要: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地理环境、食物供给、饮食习惯等因素的不同,国内外儿童青少年膳食指南和学校午餐制度存在一定差异。文章结合日本、美国、英国、瑞典、澳大利亚儿童青少年营养午餐制度的成功经验,针对中国学校午餐制度的情况,提出相关建议,旨在为制定科学可行的营养午餐制度提供参考和依据。
学生近视防控专栏
家长近视防控认知和技能与小学生健康用眼行为的关联
章小花, 童敏, 张卫华, 徐加伟, 曹斌, 沈洁, 田倩倩, 史慧静
2024, 45(7): 923-927.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204
摘要:
  目的  探讨家长近视防控的认知和技能水平与小学生健康用眼行为之间的关联, 为开展家庭精准宣教提供依据。  方法  2022年10—12月,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上海市浦东新区8所小学一至五年级共4 979名学生,采用自制问卷调查小学生健康用眼行为及其家长对近视防控的认知与技能水平。采用χ2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家长近视防控认知和技能与小学生健康用眼行为的关联。  结果  小学生家长对近视防控的认知和技能水平较高者分别占50.97%和56.36%。认知条目中,中低年级小学生家长在“知道孩子近视的主要原因”“知道正确的近视防控知识”“知道在控制和治疗孩子近视过程中,家庭成员间要相互支持”“懂得引导孩子科学正确用眼是家长的职责”条目得分上均高于高年级小学生家长(3.05±1.21,2.97±1.20;5.92±0.86,5.83±0.86;4.46±0.88,4.40±0.93;3.88±1.04,3.72±1.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04,3.39,2.00,4.87,P值均<0.05);技能条目中,不同年级小学生家长在所有条目得分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3~7.31,P值均<0.05)。认知水平中,家长在“知道孩子近视的主要原因”“知道正确的近视防控知识”“知道《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担心孩子未来的求学和就业因近视会受到影响”“懂得引导孩子科学正确用眼是家长的职责”等方面得分为满分者占比较低,分别为12.71%,22.90%,19.30%,21.83%,22.47%。技能水平中,家长在“孩子做作业、读书、写字的时候提醒孩子休息眼睛”“与孩子共处时会刻意回避使用手机”“过去一年带孩子去医院屈光筛查的次数”“会给孩子布置额外的学习任务”等方面满分者占比较低,分别为33.26%,15.12%,9.00%,5.36%。相对于认知而言,家长近视防控的技能对不同学段学生健康用眼行为4个维度(读写、视屏、户外活动和睡眠时长)的作用更加凸显(OR=1.41~3.37,P值均 < 0.05)。  结论  家长近视防控的认知和技能还存在薄弱环节,与小学生健康用眼行为存在关联。应强化对家长近视防控的精准健康宣教,培养小学生健康用眼行为,减少其近视的发生。
新疆哈萨克族中小学生筛查性近视现况
李小龙, 李宁, 阿依努·努拉厚, 杨磊, 朱马汗·托克达尔汗, 王雁, 王菁菁, 赵勇
2024, 45(7): 928-931.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97
摘要(10) HTML(4) PDF(0)
摘要:
  目的  了解新疆哈萨克族学生的近视现况,为学生近视防控提供数据支持。  方法  于2022年3—5月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昌吉、塔城三地区81所学校的18 218名一至十二年级的哈萨克族中小学生进行眼部检查,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年级、性别、地区、城乡及学段学生近视检出率差异。  结果  哈萨克族中小学生有4 660名筛查性近视,检出率为25.6%,其中轻度近视占79.5%,中度占17.3%,高度占3.2%。女生筛查性近视检出率高于男生(30.4%,20.9%)(χ2=217.17,P < 0.01),且不同性别间近视程度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6,P < 0.05)。乌鲁木齐市学生筛查性近视检出率高于塔城地区及昌吉回族自治州学生(37.3%,29.0%,20.0%)(χ2=238.36,P < 0.01)。城市学生筛查性近视检出率高于乡村(33.8%,14.4%)(χ2=881.54,P < 0.01)。不同学段学生筛查性近视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 056.51,P < 0.01),其中普通中学筛查性近视检出率依次高于职业中学生和小学生(37.8%,31.7%,15.8%);不同学段间近视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4.70,P值均 < 0.01)。  结论  新疆哈萨克族中小学生的筛查性近视检出率相对较低,应根据哈萨克族中小学生筛查性近视的分布特点采取相应干预措施,减少中小学生近视的发生。
北京市2019—2022年中学生高度近视及屈光度变化
王路, 赵海, 孙冰洁, 夏志伟, 张京舒, 郭欣
2024, 45(7): 932-935.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210
摘要:
  目的  分析2019—2022年北京市中学生高度近视及屈光度变化,为研究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9—2022年在北京市16个区分别抽取83,83,84,84所中学,每年9—10月对初一至高三学生进行非睫状肌麻痹的电脑验光检查,最终分别纳入21 589,21 161,21 561,21 123名中学生检查结果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和χ2趋势检验比较不同组别高度近视率差异,采用年度百分比变化率(APC)评价其变化趋势。  结果  2019—2022年女生高度近视率均高于男生(15.60%,14.59%;15.33%,14.44%;14.65%,14.17%;14.63%,13.84%),其中2019年男女生高度近视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3,P < 0.05);城区中学生高度近视率均高于郊区(16.45%,13.78%;16.81%,13.00%;15.84%,13.06%;15.85%,12.7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0.18,60.43,33.92,42.23,P值均<0.05);随着年级增长学生高度近视率呈增长趋势(χ趋势2值分别为674.56,608.38,655.21,676.89,P值均 < 0.05),初三升高一学生高度近视率增长幅度最大。2019—2022年北京市中学生高度近视率从15.09%下降至14.22%,以年均2.08%的速度下降(APC=-2.08,t=-7.99,P<0.05)。高度近视中学生屈光度2019和2022年分别为-7.44(-10.25,-6.00)和-7.38(-10.00,-6.00)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4.30,P>0.05)。  结论  北京市中学生高度近视率有下降趋势,但仍处于较高水平。需进一步分级分类防控策略、细化规范化防控措施,控制近视的早发、高发、重度化。
广东省6~9岁小学生屈光与体格发育指标的相关性
曲亚斌, 王爽, 杨贝, 于水明, 林蓉, 黄岸仲, 林思仁, 李梦, 沈少君, 刘荣, 陈秋霞, 王子轩
2024, 45(7): 936-940.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213
摘要:
  目的  分析6~9岁小学生屈光与体格发育指标的相关性,为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于2020年10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广东省2 833名6~9岁小学生进行视力筛查、眼生物学参数测量和体格检查。采用χ2检验、t检验和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组别近视率和检测指标,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身高、体重和体质量指数(BMI)与屈光发育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  6~9岁小学生的筛查性近视率为16.7%,近视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χ趋势2=51.58,P < 0.01)。近视组身高、体重[(126.96±7.41)cm,(26.59±6.45)kg]均高于非近视组[(124.76±7.77)cm,(25.42±5.87)kg](t值分别为5.84,3.65,P值均 < 0.01)。6~9岁小学生等效球镜度数(SE)、眼轴长度(AL)、前房深度(ACD)、眼轴长度与角膜曲率半径比值(AL/CR)均值分别为(-0.17±1.04)D、(22.96±0.78)mm、(3.38±0.24)mm、(2.95±0.08),在不同年龄、近视程度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7.08,119.20,41.54,133.60;935.30,184.10,73.95,498.50,P值均 < 0.01)。多重线性回归模型校正性别、年龄、城乡等因素后,身高与AL、CR,体重与ACD,BMI与AL、ACD均呈正相关(β值分别为0.191,0.070,0.035,0.013,0.007,P值均 < 0.05)。将研究对象按是否近视进行分层,非近视组结果与总体相似,近视组身高、BMI与AL相关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结论  在6~9岁小学生中,非近视组身高、BMI和AL呈正相关,近视组未观察到类似关联,提示除体格发育因素外,更应关注环境和行为等因素对屈光发育的影响。
上海市临汾社区2019—2023年中小学生筛查性近视状况分析
顾月蓉, 陈睿阳, 万秋萍, 朱成玉, 王丽蒙, 胡宏
2024, 45(7): 941-944.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203
摘要:
  目的  通过对上海市临汾社区2019—2023年在校中小学生的筛查性近视情况的分析,从社区角度为中小学生近视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对上海市临汾社区2019—2023年所有小学(5所)、初中(2所)6~15岁在校生进行近视筛查。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和趋势χ2检验,应用曲线拟合模型拟合2019,2021,2023年中小学生筛查性近视随年龄增长速度模型。  结果  临汾社区2019—2023年中小学生总体筛查性近视率为55.17%;初中男生和女生筛查性近视率分别为79.43%和81.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1,P=0.02);2019,2021,2023年临汾社区中小学生筛查性近视率增长速度的峰值年龄逐渐前移,分别在为7岁(12.13%)、6岁(12.28%)、6岁(14.99%);2023年学生筛查性近率视增长速度在8~12岁低于2019和2021年。  结论  临汾社区6~15岁中小学生筛查性近视率较高,初中女生高于男生,增长速度峰值前移,提示社区近视防控需重点关注学龄前儿童和青春期女生。
北京市2023年幼儿和小学生近视辅助筛查方法研究
秦冉, 赵金辉, 李婷, 张京舒, 王一凡, 郭欣
2024, 45(7): 945-949.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205
摘要:
  目的  分析2023年北京市幼儿和小学生散瞳验光等眼视光检查数据,为科学选择学生人群近视辅助筛查方法提供参考。  方法  2023年春季学期,在北京市1个城区和1个郊区,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幼儿园和小学,城区选取2所幼儿园和2所小学,使用0.5%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散瞳后验光1 191名学生;郊区选取66所幼儿园和6所小学,散瞳验光3 555名学生。检查项目包括散瞳前后验光、眼轴长度、角膜曲率、身高等。  结果  在各个学段,幼儿和小学生轴率比的ROC曲线下面积(幼儿园:AUC=0.89,小学低年级:AUC=0.91,小学高年级:AUC=0.89)均高于筛查性近视(幼儿园:0.87,小学低年级:0.90,小学高年级:0.89),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眼轴长度的AUC值均最低(0.74,0.82,0.83),均低于轴率比AU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2.43,59.04,20.13,P值均 < 0.05)。裸眼视力加上轴率比后,幼儿园幼儿AUC值由0.83(95%CI=0.78~0.88)增加至0.93(95%CI=0.89~0.97),小学低年级学生AUC值由0.89(95%CI=0.86~0.91)增加至0.96(95%CI=0.95~0.97),小学高年级学生AUC值由0.91(95%CI=0.89~0.92)增加至0.96(95%CI=0.95~0.97),前后置信区间均无交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  结论  轴率比对幼儿和小学生近视辅助筛查有重要意义,应重视轴率比在相关人群近视辅助筛查中的应用。
学生营养
海南省汉族中小学生2005—2019年营养不良趋势分析
左欣, 李颖琪, 赵樱樱, 关昌荣, 梁绮晴, 田冶, 刘玉梅
2024, 45(7): 950-954.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99
摘要:
  目的  了解2005—2019年海南省汉族中小学生营养不良变化趋势,为完善儿童青少年营养改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以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中海南省2005,2010,2014和2019年的32 949名7~18岁汉族中小学生为样本,采用《学龄儿童青少年营养不良筛查标准》判定营养不良类型。采用χ2检验、χ2趋势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在2005—2019年的4次调查中,中小学生的营养不良检出率分别为22.12%,18.80%,15.89%,9.56%,增幅为-12.56%,年平均增速为-5.82%,呈现逐年下降趋势(χ趋势2=600.72,P < 0.01),其中消瘦类型占比最高(8.87%~20.15%)。2005—2019年7~18岁各年龄组学生营养不良检出率均呈下降趋势(χ趋势2值分别为56.44,60.04,61.48,42.49,51.81,50.81,72.86,101.34,86.38,24.81,17.72,10.38,P值均 < 0.01);2005—2019年4次调查中,男生营养不良检出率均高于女生,2005—2014年3次调查中,乡村学生营养不良检出率均高于城镇(χ2值分别为92.07,35.16,25.29,29.98;64.35,4.26,6.32,P值均 < 0.05)。  结论  2005—2019年海南省7~18岁汉族中小学生的营养不良呈逐年改善趋势,以消瘦型为主,但总体检出率仍较高,在不同年龄、性别和城乡间存在差异。应进一步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强对中小学生膳食的干预,以改善儿童青少年营养状况。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内蒙古大中学生吸烟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
杨田, 张秀红, 康兆庭, 高建琼, 魏娜娜, 丁左盘
2024, 45(7): 955-959.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217
摘要(17) HTML(5) PDF(0)
摘要:
  目的  了解内蒙古大中学生吸烟现状及相关因素,为开展有针对性的控烟干预提供技术依据。  方法  于2023年9月在内蒙古自治区12个盟市、103个旗县(市、区),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式抽取93 647名大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χ2检验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大中学生吸烟现状及其相关因素。  结果  大中学生尝试吸烟率为10.2%,现在吸烟率为4.4%。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高中、职高、大学、男生、非稳定家庭、住校、在家中看到有人抽烟、在学校看到有人抽烟、在公共场所看到有人抽烟、饮酒、为了高兴吸入可溶性溶剂、除咳嗽外使用止咳剂、无医生许可使用镇静药、被家长打骂、遭受校园欺凌、网络成瘾、抑郁症状、焦虑症状、低自尊的学生更可能尝试吸烟和现在吸烟(尝试吸烟:OR值分别为1.38,2.59,1.75,3.24,1.18,1.43,1.25,1.43,1.43,0.79,9.18,1.42,1.17,1.65,1.52,1.31,1.58,1.41,1.11,1.17;现在吸烟:OR值分别为1.61,4.76,3.76,4.45,1.17,1.44,1.27,1.58,1.69,0.68,7.99,1.64,1.12,2.31,1.48,1.37,1.26,1.31,1.35,P值均 < 0.05)。父、母学历为高中以上,天天吃早餐的青少年尝试吸烟、现在吸烟的发生风险相对较低(OR值分别为0.78,0.83,0.79;0.84,0.78,0.68,P值均 < 0.05)。  结论  内蒙古大中学生吸烟行为在学校环境中表现出明显的聚集性,其影响因素包括人口学特征、二手烟暴露、日常行为及物质滥用、心理行为等多个方面。学校、家庭、社会应共同努力营造无烟环境,保护青少年远离烟草危害。
高强度间歇训练对肥胖男大学生脂肪因子的影响
赵睿, 周伟, 赵延敏, 杨槟伊
2024, 45(7): 960-964.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98
摘要:
  目的  探讨8周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对肥胖男大学生身体形态和脂肪因子的影响,为肥胖大学生的运动减肥提供实践参考。  方法  2022年3月在青岛市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按照体质量指数(BMI)≥28 kg/m2的标准招募肥胖男大学生30名[年龄(20.10±0.55)岁],于2022年4月11日到6月10日进行8周HIIT干预,每周干预3次(周一、周三、周五),每次为16:30—17:30,干预前后测量被试的身体成分以及脂肪因子含量。运动干预前后指标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及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变量间的关联性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  结果  干预8周后,肥胖男大学生BMI、腰围和体脂量分别由(31.36±4.41)kg/m2、(107.52±9.66)cm和(28.04±5.79)kg降至(30.40±4.37)kg/m2、(100.67±8.29)cm和(22.56±5.22)kg(t值分别为3.84,8.02,9.29);去脂体重指数由(70.19±5.54)kg/m2上升至(75.34±5.25)kg/m2(t=-8.65)(P值均 < 0.01)。干预前、干预第4周和干预第8周瘦素、脂联素和鸢尾素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6.05,35.62,4.95,P值均 < 0.05);网膜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62,P>0.05)。  结论  8周HIIT能有效改善肥胖男大学生的身体形态,影响体内脂肪因子的作用效能。可在运动锻炼中适时增加HIIT,以改善肥胖大学生的健康状况。
泰州市高中生体育锻炼行为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
张燕, 丁海榕, 薛浩, 仇大勇, 张紫皓
2024, 45(7): 965-968.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207
摘要(13) HTML(3) PDF(0)
摘要:
  目的  分析高中生体育锻炼行为现状及相关因素,为改善高中生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2022年5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泰州市辖区17所高中学校,以班级为单位,共抽取3 402名高中生,采用体育活动等级中文版量表开展体育锻炼行为现状及相关因素的问卷调查,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相关因素分析。  结果  高中生体育锻炼行为不良率达53.4%,不同性别、城乡、是否独生子女、母亲学历、父母感情、父母锻炼习惯、管教方式、家庭收入及学习成绩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不良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2.38,11.73,742.71,28.86,24.38,39.98,71.92,33.34,176.97,P值均 < 0.01)。高三年级、女生、父亲或母亲低学历、父和/或母亲偶尔和从不锻炼、隔代管教、家庭收入低以及学习成绩中等的高中生不良体育锻炼行为概率相对较高(OR值分别为1.39,1.18,1.62,1.30,1.36,2.21,1.53,1.46,1.52,P值均 < 0.05)。  结论  泰州市高中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不良率较高,受年龄、性别、成绩及家庭等多种因素影响。应积极减少不利因素影响,促进高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提高高中生健康水平。
农村地区初中生性侵犯认知与健康教育需求及相关因素分析
唐争艳, 张永爱, 李小妹
2024, 45(7): 969-973.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214
摘要(12) HTML(5) PDF(0)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性别初中生对儿童性侵犯认知和健康教育需求现状并分析其相关因素,为针对性的预防性侵犯教育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23年6—7月,方便抽取陕西省陕南地区2所中学的1 256名初中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编制的一般资料问卷、儿童性侵犯认知问卷及健康教育需求问卷进行问卷调查,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χ2检验。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探讨性侵犯认知得分的相关因素,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初中生接受预防性侵犯教育意愿的相关因素。  结果  农村地区初中生性侵犯认知的得分率为(80.97±12.09)%,条目回答正确率为46.7%~97.2%,男生对性侵犯认知得分率[(78.98±12.23)%]低于女生[(83.17±11.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3,P < 0.01)。影响初中生对性侵犯认知的相关因素包括性别(β=0.16)、母亲职业(β=0.07)和预防性侵犯教育经历(β=0.10)(P值均 < 0.05)。92.7%的初中生愿意接受预防性侵犯教育。女生(OR=1.72,95%CI=1.06~2.77)和有预防性侵犯教育经历的学生(OR=6.98,95%CI=4.44~10.96)更愿意接受预防性侵犯教育(P值均 < 0.05)。71.8%的初中生选择父母作为预防性侵犯教育者,43.4%的学生选择现场指导作为教育的首选方式。  结论  农村初中生接受预防性侵犯教育的意愿较强,性侵犯认知和接受预防性侵犯教育的意愿与性别和既往教育经历有关。
学生男男性行为者性行为潜在类别分析及其暴露前预防使用的状况
程朝御, 刘萱, 鲜伊丹, 魏思月, 刘媛媛, 刘凤利, 杨杰, 于茂河, 李长平, 崔壮
2024, 45(7): 974-977.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215
摘要:
  目的  使用潜在类别分析学生男男性行为者(MSM)中不同性行为模式人群暴露前预防(PrEP)使用情况,为确定符合MSM的PrEP使用模式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按比例抽样的方法对2021年10月20日至12月30日中国大陆31个省级行政区的MSM进行问卷调查,选择其中的1 040名学生纳入研究。对了解性伴HIV感染情况、使用安全套频率、性伴侣数量、进行过多人性行为、提供过商业性行为、使用助性药物以及近一年的性病史共7个性行为特征进行潜类别分析,并对人口学特征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调查不同性行为风险组的PrEP知晓率、使用意愿率和使用率。  结果  学生MSM可分为低风险性行为组(82.4%)和高风险性行为组(17.6%)2个潜在类别组。高风险性行为组的PrEP使用率(15.8%)更高,与低风险性行为组(7.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43,P < 0.05)。居住在东北部、南部和西北部,居住地为试点城市和性角色为“0.5”(可能进行接受性和插入性性行为)的学生更可能属于高风险性行为组(OR值分别为3.13,3.07,3.87,2.22,1.66,P值均 < 0.05)。  结论  高风险与低风险性行为学生MSM作用PrEP的行为不同,应实施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促进PrEP在学生MSM中的使用,并降低该人群中感染HIV的风险。
北京市不吸烟初中生2013—2021年二手烟暴露及相关因素分析
石建辉, 徐露婷, 孟耀涵, 韩梅, 刘秀荣
2024, 45(7): 978-982.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96
摘要:
  目的  分析北京市不吸烟初中生二手烟暴露情况及相关因素,为制定烟草控制措施提供数据支持。  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确定北京市初中在校生为调查对象,2013年9—10月、2019年8—11月和2021年9—12月3次青少年烟草流行监测分别获得4 494,4 915和3 792份不吸烟初中生的有效数据,使用全国青少年烟草流行监测调查问卷进行信息采集。采用SPSS 21.0软件的复杂抽样数据分析模块进行描述性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2013,2019和2021年北京市不吸烟初中生在过去7 d内的4类场所(家、室内公共场所、室外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二手烟暴露率分别为76.4%,71.4%,6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10,P < 0.01)。3次监测在学校看见有人吸烟的比例分别为34.7%,27.9%和21.1%(χ2=209.78);每天看见教师吸烟的比例分别为2.7%,1.8%和1.3%(χ2=22.14)(P值均 <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父母均吸烟(OR=8.47,95%CI=4.36~16.48)、父亲吸烟(OR=3.51,95%CI=2.75~4.49)、好友吸烟(OR=1.88,95%CI=1.39~2.55)均是2013年不吸烟初中生4类场所二手烟暴露的相关因素;父母均吸烟(OR=2.37,95%CI=1.33~4.22)、父亲吸烟(OR=2.80,95%CI=2.33~3.37)、好友吸烟(OR=2.24,95%CI=1.71~2.92)、课堂上教授烟草危害(OR=0.77,95%CI=0.64~0.93)是2019年不吸烟初中生4类场所二手烟暴露的相关因素;父母均吸烟(OR=3.93,95%CI=2.29~6.75)、父亲吸烟(OR=3.30,95%CI=2.72~3.99)、课堂上教授烟草危害(OR=0.81,95%CI=0.68~0.97)是2021年不吸烟初中生4类场所二手烟暴露的相关因素(P值均 < 0.05)。  结论  北京市不吸烟中学生二手烟暴露情况有所改善,但仍处于较高水平。应采取相应措施,切实保护不吸烟初中生免受二手烟危害。
心理卫生
身体活动改善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神经认知功能的系统评价
张强, 钟晓珂, 黄辰, 蒋长好
2024, 45(7): 983-987.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218
摘要:
  目的  分析身体活动对孤独症(ASD)儿童神经认知功能的影响,以期为ASD儿童的临床认知功能康复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具体指导。  方法  在中国知网、万方、Web of Science、EBSCO等数据库,以主题词检索身体活动对ASD儿童神经认知功能影响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4年3月。筛选后提取作者、国家、文章发表时间、研究对象、诊断标准、干预措施、测量工具以及研究结果等信息,同时采用物理治疗证据数据库(PEDro)量表对文章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估,并进行系统评价。  结果  研究共纳入17篇文献,均为英文文献,大多数文献质量良好。研究设计包括随机对照试验10篇、准实验设计4篇和前后测设计3篇。身体活动对ASD儿童的康复效果主要表现在提升注意力、执行功能,以及改善脑结构和脑功能等方面。在体能类和技能类项目中,ASD儿童展现出不同的认知干预效果,尤其是篮球和乒乓球等技能类项目对认知功能的改善效果更为明显。  结论  身体活动是一项有效的锻炼方式,不仅有助于提高ASD儿童的注意力、执行功能等认知能力,还能改善大脑结构和大脑功能。
父母养育方式与阅读障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关联
尹菲菲, 张静, 钟琳, 李丹, 肖欣雨, 左彭湘
2024, 45(7): 988-992.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208
摘要:
  目的  探讨父母养育方式与阅读障碍(DD)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关联,为开展相应的家庭支持和干预提供参考。  方法  2023年6—9月,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从新疆某地区4所小学的三~六年级学生中筛选出符合条件的DD组儿童和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对照组儿童各201名,进行父母养育方式量表儿童版和长处与困难量表调查。采用χ2检验和Wicoxon秩和检验比较两组儿童父母养育方式和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发生情况,采用广义线性回归分析父母养育方式与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关联性。  结果  DD组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45.77%,正常对照组儿童为15.42%。DD组和正常对照组儿童父/母在情感温暖、抚养焦虑和过度保护方面的养育方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4.02,29.03;4.94,26.32;23.47,5.30,P值均 < 0.05)。广义线性回归分析显示,DD组儿童父亲情感温暖与情绪症状、多动、同伴交往问题和亲社会行为均呈正相关(β值分别为0.08,0.05,0.05,0.09),DD组儿童母亲情感温暖与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和同伴交往问题均呈负相关(β值分别为-0.18,-0.08,-0.07,-0.08)(P值均 < 0.05)。  结论  父母养育方式是DD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重要相关因素,改善父母的养育方式可减少DD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发生。
母亲情绪症状对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影响
朱敏, 查金红, 贾丽媛, 李若瑜, 余敏, 何海燕, 万宇辉
2024, 45(7): 993-997.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226
摘要(11) HTML(4) PDF(1)
摘要:
  目的  探讨心理攻击和躯体攻击在母亲情绪症状与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关联中的中介作用,为有效干预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相关的风险因素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安徽省芜湖市12所幼儿园小班儿童及其母亲为研究对象,于2021年6月开展基线调查,随后每半年开展1次随访,共随访3次,采用基线、第2次随访和第3次随访的调查数据,最终纳入有效问卷853份。采用抑郁-焦虑-压力量表简体中文版(DASS-21)、亲子冲突解决策略量表(CTSPC)及长处和困难问卷(SDQ)分别检测母亲情绪症状、心理攻击和躯体攻击及儿童情绪行为问题。  结果  母亲对儿童的躯体攻击表现为男童高于女童(t=3.53,P < 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母亲抑郁症状、焦虑症状、压力症状评分与心理攻击、躯体攻击、儿童SDQ评分均呈正相关,母亲心理攻击和躯体攻击得分与儿童SDQ评分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0,0.21,0.18;0.24,0.22,0.10,0.26,0.25,0.18;0.12,0.16,P值均<0.01)。中介分析显示,在控制相关混杂因素后,心理攻击在母亲抑郁症状与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关联中起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比为8.05%;躯体攻击在母亲抑郁、焦虑及压力症状与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关联中均起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比分别为15.94%,11.73%,12.54%(P值均 < 0.05)。  结论  心理攻击和躯体攻击在母亲情绪症状与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关联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积极改善母亲情绪症状及其对子女的管教方式有助于降低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发生。
中学生抑郁症状预测模型的构建和验证
谭振昆, 张卓, 张影, 平军娇, 罗佳丽, 章杰, 刘新霞
2024, 45(7): 998-1002.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219
摘要:
  目的  调查中学生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和验证预测模型,为提供风险评估工具,有效筛查中学生抑郁症状提供参考。  方法  分别于2021年9—10月和2022年9—10月,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从广东省某市抽取2 376和4 344名中学生进行体格检查和问卷调查,并构建中学生抑郁症状的列线图预测模型。问卷调查主要采用学生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表(中学版)、流调中心抑郁量表测定中学生的生活行为方式和抑郁症状。  结果  2021年中学生的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3.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早餐不规律(OR=2.64),遭受校园欺凌(OR=4.28),被家长打骂(OR=2.86),移动电子设备使用时间长(OR=1.08)和静坐时间长(OR=1.05)与中学生抑郁症状的发生均呈正相关;睡眠时间长(OR=0.78)和户外活动时间1~ < 2,2~ < 3和≥3 h/d(与 < 1 h/d相比,OR值分别为0.63,0.61,0.49)与中学生抑郁症状的发生均呈负相关(P值均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7个预测因子构建列线图,列线图AUC为0.77,经内外部验证,区分度和可靠性良好。  结论  列线图预测模型可以作为有效评估中学生抑郁症状风险的工具。中学生的生活行为、饮食行为和伤害行为在抑郁症状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应当重视这些行为因素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凉山州中学生不良经历和抑郁症状发生的关系
范晖, 陶益锋, 关陶
2024, 45(7): 1003-1007.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212
摘要:
  目的  探明凉山州中学生不良经历与抑郁症状发生的关系,为预防中学生抑郁症状的发生提供依据。  方法  2021年10月采取方便结合整群随机抽样选取凉山州3所中学888名初一、初二和高一学生进行问卷调查,2023年3月开展随访。分别通过问卷和中文版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收集其不良经历(校园欺凌、家庭暴力、缺乏父母理解)及抑郁症状情况。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基线时不良经历的数量和随访时抑郁症状发生的关系。  结果  随访时,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9.4%。基线时中学生校园欺凌、家庭暴力、缺乏父母理解与随访时抑郁症状发生有关[OR值(95%CI)分别为2.26(1.37~3.73),2.56(1.55~4.21),1.91(1.15~3.16),P值均 < 0.05]。无论何种不良经历,相对于基线和随访时均无不良经历的参与者,基线和随访时均有不良经历的参与者在随访时更易出现抑郁症状(P值均 < 0.01)。抑郁症状发生率随着基线不良经历数量的增加而上升(P < 0.01)。相对于基线和随访均无不良经历的参与者,基线时有不良经历但随访时无不良经历的参与者在随访时出现抑郁症状的风险未上升[OR值(95%CI)=0.78(0.13~4.80),P>0.05]。  结论  中学生不良经历增加其抑郁症状发生的风险;相对于一直没有不良经历的中学生,逆转不良经历的中学生抑郁症状的发生风险未见增加。应针对中学时期不良经历采取措施,以预防中学生抑郁症状的发生。
睡眠质量与中学生情绪调节困难的关系及其中介因素分析
陈萍, 王文娟, 盛庆超, 于航, 朱宇琼, 吴成聪, 李天城, 纪晨光, 江玉莲
2024, 45(7): 1008-1011.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220
摘要(12) HTML(7) PDF(0)
摘要:
  目的  探索睡眠质量与中学生情绪调节困难的关系,并分析日间功能障碍、社会排斥和自我控制能力的中介作用机制, 为改善中学心理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23年10—11月通过方便整群随机抽样方式在蚌埠市抽取4所学校806初、高中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青少年社会排斥量表、自我控制量表简明版和简版情绪调节困难量表(DERS-16)进行评估。使用PROCESS程序中的模型6和5 000 Bootstraps进行链式中介模型分析。  结果  日间功能障碍与睡眠质量(r=0.57)、社会排斥(r=0.19)、自我控制(r=0.29)均呈正相关,自我控制与情绪调节困难呈正相关(r=0.54)(P值均<0.01)。不良睡眠质量正向影响日间功能障碍,日间功能障碍进而影响社会排斥、自我控制能力和情绪调节困难(β值分别为0.86, 0.60,1.27,1.56,P值均<0.01)。日间功能障碍、社会排斥和自我控制在睡眠质量与情绪调节困难之间起到链式中介作用(估计值=0.11,95%CI=0.04~0.20,P<0.05)。  结论  睡眠质量与中学生情绪调节困难之间具有复杂关系,可为青少年睡眠改善和心理健康干预提供新的参考依据。
儿童期虐待与社交焦虑关系的Meta分析
黄月, 杜鑫, 薛云珍, 郑川薇, 张钰苒
2024, 45(7): 1012-1016.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221
摘要(15) HTML(5) PDF(0)
摘要:
  目的  了解儿童期虐待经历与社交焦虑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为青少年社交焦虑的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对筛选后获得的30篇文献,93个独立效应值,19 354个样本量进行元分析,采用比值比(OR)对两者之间关系进行整合。  结果  儿童期虐待与社交焦虑呈正相关(r=0.22),情感虐待(EA)、情感忽视(EN)、情感虐待综合指数(EM)、身体虐待(PA)、身体忽视(PN)、性虐待(SA)亚类型均正向预测社交焦虑(OR值分别为3.14,1.97,2.42,1.78,1.68,1.54)(P值均 < 0.01)。调节效应分析发现,文化背景能调节EN和儿童期虐待综合指数(CI)与社交焦虑的关系(Qb值分别为3.95,3.93),年龄阶段能调节EA、CI与社交焦虑的关系(Qb值分别为7.65, 8.72)(P值均 < 0.05)。  结论  儿童期虐待正向预测社交焦虑,文化背景、年龄阶段在儿童期虐待与社交焦虑的关系间存在调节效应, 而性别不存在调节效应。
北京市中学生抑郁焦虑现状及其与欺凌和暴力行为的关系
赵海, 王路, 孙冰洁, 郭欣
2024, 45(7): 1017-1020.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222
摘要:
  目的  探讨北京市中学生抑郁、焦虑流行现状及其与欺凌和暴力行为的关系,为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23年9—11月间抽取北京市16个区共计18 379名初中、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χ2检验分析中学生抑郁、焦虑症状和欺凌等伤害相关行为的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中学生抑郁焦虑现状与伤害相关行为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北京市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8.2%,焦虑症状检出率为8.6%,二者共患检出率为7.6%;被校园欺凌的报告率为3.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生(OR=1.23)、普通高中(OR=1.85)和职业高中(OR=1.91)、被校园欺凌(OR=3.83)、被家长打骂(OR=3.32)和被网络暴力(OR=4.43)均是抑郁症状的正性相关因素;不住校(OR=0.87)是抑郁症状的负性相关因素(P值均<0.05)。女生(OR=1.32)、普通高中(OR=1.77)和职业高中(OR=1.50)、被校园欺凌(OR=3.63)、被家长打骂(OR=3.41)和被网络暴力(OR=3.33)均是焦虑症状的正性相关因素(P值均<0.05)。  结论  北京市中学生抑郁、焦虑症状与被校园欺凌和经受来自家长或网络的暴力等行为相关。应采取多种措施减少中学生被欺凌、被家长打骂和被网络暴力等情况,以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
童年不良经历和非自杀性自伤交互作用与初中生自杀相关行为的关联
刘爱妮, 罗宇, 张荣慧楠, 杨思维, 王宏
2024, 45(7): 1026-1030.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200
摘要(12) HTML(3) PDF(0)
摘要:
  目的  探讨童年不良经历(ACEs)和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与初中生自杀相关行为的关联,为预防初中生自杀行为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于2023年5—6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与方便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抽取重庆市3个区县7 392名初中生,采用中文版儿童期创伤量表、青少年NSSI评定问卷、自杀相关行为问卷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采用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统计分析,再进行相加交互分析,计算相对超危险度比(RERI)、归因比(AP)和交互作用指数(S)的估计值及95%CI  结果  初中生NSSI报告率为38.03%,ACEs报告率为41.76%,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报告率分别为27.99%,9.90%,4.75%。ACEs及其各维度和NSSI均是自杀相关行为的影响因素(OR=1.83~10.66,P值均 < 0.01)。相加交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ACEs和NSSI、躯体忽视(PN)和NSSI、情感虐待(EA)和NSSI、情感忽视(EN)和NSSI对自杀相关行为均有相加交互作用(RERI=0.45~39.15,AP=0.10~1.09,S=1.02~13.92);同时存在ACEs和NSSI的初中生发生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未遂的风险是无ACEs且无NSSI的11.45,20.38,28.76倍(P值均 < 0.05)。  结论  ACEs和NSSI对初中生自杀相关行为具有相加交互作用。应减少ACEs和NSSI,以预防初中生自杀行为的发生。
生长发育与健康监测
儿童青少年生活方式与不同部位脂肪质量指数的关联
马奇, 陈曼曼, 马莹, 高迪, 李艳辉, 董彦会, 马军, 星一
2024, 45(7): 1021-1025.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201
摘要:
  目的  分析7~18岁儿童青少年生活方式与身体不同部位脂肪质量指数(FMI)的关联,为促进中国儿童青少年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20年9—12月和2022年8月,采用立意抽样方法从北京市通州区4所学校抽取1 531名7~18岁学生。问卷调查收集生活方式信息,包括饮食、中高强度体力活动、吸烟饮酒行为、睡眠时长和睡眠质量;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采集不同部位脂肪含量,计算全身、腹部、躯干、大腿、臀部和上肢FMI。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Logistic回归分析生活方式与不同部位FMI的关联。  结果  与健康生活方式组相比,不健康生活方式组高-躯干FMI的风险更高(OR=1.40,P < 0.05)。调整性别和年龄后,与健康生活方式组相比,不健康生活方式组高-总FMI、高-腹部FMI和高-躯干FMI的风险更高(OR值分别为1.37,1.37,1.50,P值均 < 0.05)。分层分析后,仅在7~12岁女生中不健康生活方式与高-总FMI、高-腹部FMI、高-躯干FMI和高-大腿FMI关联有统计学意义(OR值分别为2.13,2.46,2.13,2.13,P值均 < 0.05)。  结论  不健康生活方式与全身、腹部和躯干脂肪增高有关。在青春期尤其是青春期之前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儿童青少年减少全身脂肪,促进其体成分均衡分布。
学龄前儿童身体活动水平与家长运动观念行为的关联
张梦楠, 王晓娟, 成童, 许梦雪, 任霞, 江媛媛, 张雪娇, 杨琳, 张霆, 朱宗涵, 关宏岩
2024, 45(7): 1036-1039.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211
摘要:
  目的  探究家长运动观念及行为对学龄前儿童身体活动的影响,为儿童家庭运动健康指导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2020年11—12月,采用整群方便抽样方法在北京、沈阳和西安各选择1所幼儿园共283名儿童进行调查。受试儿童连续1周配戴ActiGraph GT9X加速度计,收集儿童不同强度的身体活动时间;使用学龄前儿童园外运动行为问卷调查家长运动观念及行为。身体活动水平、身体活动达标率的性别差异分析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家长运动观念及行为与学龄前儿童身体活动之间的关系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  家长运动观念与儿童的平均每日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VPA)、总身体活动(TPA)呈正相关(r=0.12~0.16);家长运动行为与儿童的平均每日TPA呈正相关(r=0.25)(P值均<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家长运动观念与男、女童平均每日MVPA和TPA均呈正性相关(B=0.65~0.83),而家长运动行为仅与男童平均每日MVPA、TPA呈正性相关(B=0.24~0.25)(P值均<0.05)。  结论  家长运动观念及行为可影响学龄前儿童身体活动水平,并呈现性别差异。今后家庭养育的运动指导,需考虑家长运动观念及行为因素,并注意儿童性别的影响。
疾病控制
空气PM2.5成分的混合暴露对小学生肺功能的急性影响
陈璐, 张经纬, 袁雯, 董彦会, 崔玉山
2024, 45(7): 1031-1035.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225
摘要:
  目的  分析细颗粒物(PM2.5)成分的混合暴露对小学生肺功能的急性影响,为保护儿童呼吸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9—2021年,在天津市分层随机方法选取2 120名小学三至五年级学生进行肺功能测试。同时,结合PM2.5成分和学生住址,模拟短期暴露水平,并采用广义线性回归模型(GLM)和加权分数之和(WQS)回归模型分析PM2.5混合暴露对小学生肺功能的急性影响。  结果  2019—2021年天津市空气中PM2.5日均水平的平均值为81.14 μg/m3,高于国家标准。肺功能检测结果显示,天津市不同地区小学生的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最大呼气流量(PEF)、75%的用力呼气量(FEF75)和25%的用力呼气量(FEF25)等肺功能测量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23,0.87,2.34,1.56,0.98,P值均>0.05)。但GLM分析结果显示,空气中PM2.5各成分均对小学生的肺功能指标产生不利影响;当芴和芘的成分质量浓度每增加10 ng/m3时,小学生的肺功能FVC指标会分别降低166.44和61.94 L。WQS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在混合暴露对小学生肺功能指标的影响中,多环芳烃中的芴、芘以及重金属铅所占的比例权重较大。  结论  空气中PM2.5各成分的单一暴露和混合暴露均对小学生的肺功能指标产生不利影响,其中多环芳烃中的芴和芘以及重金属铅的影响尤为显著。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对可能的污染来源进行加强控制,以保护小学生的呼吸系统健康。
颈围在儿童青少年筛查超重肥胖中的应用价值
刘芳, 袁淑娴, 李园, 郝会民, 林一凡, 陈永兴, 卫海燕
2024, 45(7): 1040-1044.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209
摘要:
  目的  探讨颈围用于筛查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应用价值,为筛查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提供理论依据和新思路。  方法  于2023年5—7月,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郑州市3所学校的3~16岁儿童青少年共2 493名,收集一般资料及颈围、体质量指数(BMI)、腰高比等信息。采用Mann-Whitney秩和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3~16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为33.05%,腹型肥胖率为28.33%。男女童超重肥胖组颈围在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与正常体重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16.69~-4.54,P值均 < 0.05)。不同性别各年龄分期儿童青少年颈围与BMI均呈正相关(r=0.50~0.79,P值均<0.01)。ROC曲线分析显示男女童颈围在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时协助筛查超重肥胖发生准确性较好[男童AUC值(95%CI)分别为0.80(0.71~0.89),0.89(0.86~0.91),0.84(0.81~0.87);女童分别为0.76(0.67~0.86),0.81(0.74~0.88),0.73(0.68~0.77),P值均<0.01],男童最佳颈围界值分别为26.95,28.95,33.55 cm,女童分别为25.05,26.55,28.35 cm。男女童在学龄期、青春期颈围与腰高比均呈正相关(r=0.41~0.70,P值均<0.01)。ROC曲线显示男女童颈围在学龄期、青春期时协助筛查腹型肥胖发生准确性较好[男童AUC值(95%CI)分别为0.89(0.86~0.92),0.82(0.78~0.85);女童分别为0.84(0.75~0.93),0.87(0.75~0.93)],男童最佳界值分别为28.95,32.75 cm;女童最佳界值分别为26.45,31.85 cm。  结论  颈围可应用于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和腹型肥胖筛查,为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防控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北京市中学生近视肥胖抑郁症状共患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
罗慧娟, 孙冰洁, 赵海, 陈东妮, 王路, 高若伊, 邝惠宁, 鄂博然, 郭欣
2024, 45(7): 1045-1049.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66
摘要:
  目的  分析北京市中学生近视肥胖抑郁症状共患现状及其相关因素,为制定常见病公共卫生综合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22年10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北京市16个区抽取11 262名初中、普通高中(普高)、职业高中(职高)在校学生开展自填式问卷调查,并进行体格检查和视力检查。分别采用χ2检验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近视肥胖抑郁症状共患检出率的组间差异和共患的相关因素,采用分层分析健康危险行为与共患的关联。  结果  2022年北京市中学生近视肥胖抑郁症状共患检出率为3.35%,职高学生共患检出率(4.61%)高于初中学生(2.80%)和普高学生(3.41%),郊区学生共患检出率(3.66%)高于城区学生(2.9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5.02,4.63,P值均 < 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存在不良饮食行为(OR=1.59)、视屏时间过长(OR=1.70)的中学生近视肥胖抑郁症状共患风险更高;无论男、女生,存在不良饮食行为(OR值分别为1.63,1.69)、视屏时间过长(OR值分别为1.45,2.23)均更易发生近视肥胖抑郁症状共患;初中和普高学生存在不良饮食行为(OR值分别为2.16,1.47)、视屏时间过长(OR值分别为2.20,1.63)均更易发生近视肥胖抑郁症状共患(P值均<0.05)。  结论  北京市中学生近视肥胖抑郁症状共患现状不容乐观;学校和家长应集成合力,引导学生养成均衡饮食、适度视屏等健康行为,以达到共同控制近视、肥胖和抑郁症状的目的。
综述
维生素D缺乏与儿童肥胖关系的研究进展
王晓宁, 郭齐雅, 张倩, 许娟
2024, 45(7): 1050-1054.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70
摘要:
维生素D(Vit D)缺乏在全球普遍存在,儿童肥胖的患病率也呈全球增长趋势。多项研究证明Vit D缺乏可能是导致儿童肥胖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同时肥胖儿童体内血清Vit D水平降低,二者间通过直接因素、分子机制以及环境因素等相互影响,但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未来可开展循证医学级别更高的研究,以探明儿童肥胖与Vit D缺乏的联系及其相互作用的可能机制,为防控儿童Vit D缺乏和肥胖提供科学证据。
维生素D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王吕珧, 徐保玉, 汤婷, 王君, 苏普玉, 汪耿夫
2024, 45(7): 1055-1058.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223
摘要(17) HTML(6) PDF(1)
摘要:
维生素D(Vit D)作为一种重要的营养素,在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已被广泛认可,但其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联仍处于探索阶段。通过回顾与总结国内外Vit D对儿童青少年常见心理健康问题影响的相关研究,包括抑郁症状、焦虑症状、自杀相关心理行为,以及Vit D影响心理健康的生物学机制等,旨在为改善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开展未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与思路。
中国儿童青少年脊柱弯曲异常现状和防控进展
宋欣俐, 袁雯, 蒋家诺, 刘忠慧, 陈璐, 宋逸, 马军, 董彦会
2024, 45(7): 1059-1064.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224
摘要:
脊柱异常弯曲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第三大慢性疾病,且地区间差异较大。其发病原因复杂多样,早期可防易治,晚期治疗难度大、经济负担高。当前,学生脊柱弯曲异常的防控已被提升至国家健康战略,一系列政策文件陆续颁布,极大推动了全国范围学生脊柱弯曲异常定期筛查的制度化和常态化。然而,目前儿童青少年脊柱弯曲异常的防控体系尚不完备,亟需基于中国的制度优势建立以“初筛—确诊—诊疗—预防控制—随访评估”多位一体的闭环模式以强化儿童青少年脊柱健康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