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4年 第45卷  第4期

述评
关注新型环境行为风险因素对青少年健康的影响
陶芳标
2024, 45(4): 457-460.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18
摘要:
青少年身心健康问题是全球重点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城市化进程推进、社会经济快速转型和多元文化的冲击往往起着推手作用,新型环境行为风险因素如夜间光暴露、手机多任务操作、饮食节律失调以及社会时差等层出不穷。青少年身心健康问题维度广泛,常以心理问题、心血管代谢健康风险、颈肩腰背痛和健康危害行为聚集等最为突出并呈现新变化特征。为实现促进青少年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目标,需要加强对新型环境行为风险因素的干预,从源头上预防青少年身心健康问题。
专题笔谈
世界卫生组织推动学龄儿童健康饮食的经验及启示
李晓鹏, 徐成立, 田静, 许长春
2024, 45(4): 461-464.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099
摘要:
为促进学校膳食高质量发展,文章系统分析了世界卫生组织(WHO)颁布的《推动学校健康膳食的政策报告》,介绍了通过改变膳食的物理环境与调整膳食信息提供的手段,明确了基础调研—确定目标—确立方案—实施轻推—评估效果的五级实施步骤,指出了中国学校膳食发展正面临学校营养结构不合理、营养供给不平衡、学生营养意识较低、双重营养不良负担严重等现实困境。提出了合理使用轻推手段来帮助学生养成科学饮食习惯、加强学校健康教育、降低学生双重营养不良负担的经验启示。
青少年新型健康风险因素专栏
大学生手机多任务行为与抑郁症状的纵向关联
朱冬青, 陶舒曼, 谢阳, 万宇辉, 伍晓艳, 邹立巍, 陶芳标
2024, 45(4): 465-469.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20
摘要:
  目的  探讨大学生手机多任务行为与抑郁症状间的纵向关联性,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循证依据。  方法  于2021年10—12月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太原市、重庆市和深圳市各招募1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基线调查,并于2022年5月开展随访调查,与基线调查匹配后有效人数为967名。使用青少年手机多任务行为评定问卷和患者健康问卷-9项分别评估大学生手机多任务行为和抑郁症状。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差异,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大学生手机多任务行为与抑郁症状的关联性。  结果  大学生基线和随访抑郁症状检出率分别为35.2%和42.3%。以基线手机多任务指数低水平组为参照,基线手机多任务指数中等水平组和高水平组与基线抑郁症状(中等水平组:OR=1.74,95%CI=1.22~2.50;高水平组:OR=2.77,95%CI=1.94~3.95)及随访期抑郁症状(中等水平组:OR=1.41,95%CI=1.01~1.95;高水平组:OR=1.64,95%CI=1.17~2.29)均呈正相关(P值均 < 0.05)。与手机多任务指数持续低水平组相比,手机多任务指数保持中高水平(OR=2.94,95%CI=1.83~4.71)、增加(OR=2.07,95%CI=1.31~3.27)或减少(OR=2.02,95%CI=1.27~3.19)均会增加随访期抑郁症状的发生风险;大学生手机多任务指数增加与新发抑郁症状发生风险呈正相关(OR=1.87,95%CI=1.07~3.27)(P值均 < 0.05)。  结论  大学生手机多任务行为与抑郁症状的发生风险增加有关。应减少大学生手机多任务行为,降低抑郁症状的发生,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青少年生物节律紊乱与健康危险行为共存的相关性
翟娅妮, 王雪莱, 万宇辉, 陶芳标, 沈菊华, 孙重秀, 孙力菁, 罗春燕
2024, 45(4): 470-474.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24
摘要:
  目的  阐述青少年生物节律紊乱与健康危险行为共存的相关性,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于2023年3—4月基于方便抽样和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上海市2 381名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采用青少年生物节律紊乱评定问卷(SQBRDA)、自编健康危险行为调查表调查青少年生物节律紊乱状况和9种健康危险行为,运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青少年生物节律紊乱平均得分为(68.25±0.42)分。健康危险行为无共存、轻度共存、中度共存和重度共存组的检出人数分别为234(9.83%)、1 176(49.39%)、830(34.86%)和141(5.92%)名。生物节律紊乱总得分与健康危险行为共存发生风险呈正向关联,生物节律紊乱高分组的青少年发生健康危险行为轻度共存、中度共存、重度共存的风险分别是低分组的9.05倍(95%CI=4.25~19.15)、44.55倍(95%CI=20.75~96.05)、110.05倍(95%CI=40.65~297.95)(P值均 < 0.01)。  结论  上海市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呈现较严峻的共存现象,生物节律紊乱与健康危险行为共存发生风险呈正向关联,可通过调节生物节律紊乱来综合性干预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
儿童睡眠期间卧室夜间光暴露与体质量指数关联的随访研究
李琪, 周艺, 丁文琴, 左敏, 徐玉祥, 陶芳标, 孙莹
2024, 45(4): 475-478.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21
摘要:
  目的  探讨儿童睡眠期间卧室夜间光(LAN)暴露与1年后随访体质量指数(BMI)的关联,为预防儿童肥胖提供新策略。  方法  于2021年12月—2022年5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安徽省滁州市天长市2所小学648名儿童中开展LAN暴露测量,使用便携式照度计评估儿童睡眠期间卧室LAN暴露,并于2022年5月开展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睡眠期间不同时段卧室LAN暴露与1年随访(2023年5月)BMI变化量的关联。  结果  儿童睡眠期间平均LAN暴露为1.11(0.35,3.24)lx,27.5%的儿童睡眠期间LAN≥3 lx,19.0%的儿童睡眠期间LAN≥5 lx。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性别、基线年龄、睡眠时长、家庭月收入、母亲学历后,睡后1 h LAN≥3 lx和睡后1 h LAN≥5 lx组儿童1年后随访BMI分别增加0.25和0.34 kg/m2[β值(95%CI)分别为0.25(0.05~0.44),0.34(0.12~0.55),P值均 < 0.05]。  结论  儿童睡眠期间卧室夜间LAN暴露与1年随访BMI变化量存在正关联。降低睡眠期间卧室LAN暴露水平可能是预防儿童肥胖的有效措施之一。
青少年颈肩腰背疼痛和心理亚健康状况及其关联
韩菲菲, 高欣, 谢阳, 陶舒曼, 万宇辉, 陶芳标
2024, 45(4): 479-482.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22
摘要:
  目的  探讨青少年颈肩部疼痛(NSP)和腰背部疼痛(LBP)以及颈肩腰背疼痛与心理亚健康的关联,为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方法  2019年10—12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深圳、南昌、沈阳3个地区12所初、高中共抽取7 986名在校学生,使用青少年脊柱健康评定问卷(ASHY)和青少年心理健康评定简明问卷(BIOPHY)分别评定青少年NSP、LBP和心理亚健康状况。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青少年NSP、LBP和颈肩腰背疼痛与心理亚健康的关联。  结果  青少年NSP、LBP、颈肩腰背疼痛和心理亚健康检出率分别为9.1%,9.8%,9.5%和10.0%,颈肩腰背疼痛与心理亚健康共患率为3.2%。在控制性别、年龄、是否独生子女、家庭居住地、父母文化程度等相关因素影响后,青少年NSP(OR=6.01,95%CI=5.02~7.19)、LBP(OR=5.08,95%CI=4.25~6.07)和颈肩腰背疼痛(OR=5.96,95%CI=4.98~7.12)与心理亚健康风险均呈正向关联(P值均 < 0.01);对性别分层后,有NSP、LBP和颈肩腰背疼痛的男生(OR值分别为6.84,5.80,6.74)心理亚健康风险较女生更高(OR值分别为5.52,4.65,5.49)(P值均 < 0.01)。  结论  青少年NSP、LBP和颈肩腰背疼痛与心理亚健康存在正向关联,男生心理健康状况受NSP、LBP、颈肩腰背疼痛的影响更大。应采取措施改善青少年脊柱健康状况,以降低心理健康的发生风险。
饮食节律与青少年抑郁症状的关联
张雅迪, 谢阳, 王娇娇, 张新宇, 万宇辉, 陶芳标
2024, 45(4): 483-487.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25
摘要:
  目的  描述青少年饮食节律和抑郁症状的流行现状及关联,为改善青少年不健康行为习惯并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21年10—12月,采用立意抽样与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在沈阳市、徐州市、深圳市、太原市、南昌市、郑州市、重庆市、昆明市8个城市的城区和农村分别选取1所初中和1所高中,共22 868名在校初中和高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问卷评估青少年饮食节律,用患者健康问卷(PHQ-9)评定抑郁症状。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青少年饮食节律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关联,并按照性别和体力活动水平进行分层分析青少年饮食节律与抑郁症状的关联性。  结果  青少年抑郁症状检出率为44.4%。不同性别、体力活动水平、饮食节律紊乱程度青少年抑郁症状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57.51,105.02,3 282.50,P值均 < 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年龄、性别、家庭所在地、家庭经济情况、是否独生子女、父母文化程度、学习负担、体力活动等混杂因素后,以饮食节律低紊乱组为参照,青少年饮食节律中紊乱组(OR=2.63,95%CI=2.45~2.83)、高紊乱组(OR=6.38,95%CI=5.93~6.86)与抑郁症状均呈正相关;按性别分层后,男生和女生饮食节律中紊乱组(男:OR=2.62,95%CI=2.37~2.89;女:OR=2.67,95%CI=2.40~2.97)、高紊乱组(男:OR=5.74,95%CI=5.19~6.35;女:OR=7.11,95%CI=6.40~7.89)与抑郁症状均呈正相关;按体力活动水平分层后,低、中等及以上体力活动水平青少年饮食节律中紊乱组(低体力活动:OR=2.91,95%CI=2.58~3.29;中等及以上体力活动:OR=2.50,95%CI=2.28~2.74)、高紊乱组(低体力活动:OR=6.51,95%CI=5.94~7.13;中等及以上体力活动:OR=6.18,95%CI=5.47~6.97)与抑郁症状均呈正相关(P值均 < 0.01)。饮食节律与体力活动水平对青少年抑郁症状的发生存在交互作用,以中等及以上体力活动水平且饮食节律低紊乱组为参照,低体力活动水平且饮食节律中、高紊乱组青少年抑郁症状检出率更高(OR值分别为1.50,3.90,95%CI分别为1.39~1.61,3.63~4.19,P值均 < 0.01)。  结论  饮食节律紊乱与青少年抑郁症状检出率呈正向关联。规律性膳食行为、增加体力活动对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具有积极意义。
医学生焦虑症状与社会生态学风险因素的关联
王凯, 永忠甜, 陈晋, 朱文华, 王立言, 王莉
2024, 45(4): 488-491.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04
摘要:
  目的  了解医学院校大学生焦虑症状及其与社会生态学风险因素的关系,为促进医学生心理健康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于2021年9—10月,采用方便整群抽样方法纳入1 274名太原市某医学院校大一至大四年级学生,采用广泛性焦虑量表-7和青少年社会生态学风险因素评定问卷进行调查。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医学生焦虑症状与社会生态学风险因素关联性。  结果  医学生焦虑症状总检出率为16.2%。不同年级(大一:19.9%,大二:13.0%,大三:14.0%,大四:18.9%)和朋友数量(≤2个:22.8%,3~5个:14.4%,≥6个:11.8%)的医学生焦虑症状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8.70,16.34,P值均 < 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社会生态学风险因素个人、家庭、学校、社区、政策、文化、时间维度及总和不同风险等级构成与焦虑症状得分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3,0.25,0.32,0.16,0.15,0.16,0.16,0.35,P值均 < 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社会生态学风险因素个人维度高风险与医学生焦虑症状检出率呈正相关(OR=3.32,95%CI=1.66~6.61),调整协变量年级和朋友数量后两者仍呈正相关(OR=2.98,95%CI=1.49~5.94)(P值均 < 0.01)。  结论  社会生态学风险因素中暴露于个人维度高风险会增加医学生焦虑症状的发生风险。应该重点关注个人层面对自身焦虑的影响,促进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大学生社会时差和睡眠质量与心血管代谢风险的关联
陈玉明, 陶舒曼, 邹立巍, 杨娅娟, 谢阳, 李婷婷, 张丹, 曲杨, 翟爽, 陶芳标, 伍晓艳
2024, 45(4): 492-496.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16
摘要:
  目的  探讨大学生社会时差(SJL)和睡眠质量与心血管代谢风险之间的关联,为改善大学生身体健康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21年5—6月采用方便抽样和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安徽省合肥市和江西省上饶市2所高校的31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检。使用自评问卷调查大学生工作日和休息日的就寝时间与起床时间,并根据工作日睡眠中点和休息日睡眠中点计算SJL,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评价大学生睡眠质量。根据生化检查、血压和人体形态学测量结果,获得大学生心血管代谢相关指标并计算心血管代谢风险评分。使用Mann-Whitney U和K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比较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评分差异,使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SJL和睡眠质量与心血管代谢风险评分的关联。  结果  大学生的心血管代谢风险评分为-0.59(-1.85,1.11)分。广义线性模型结果显示,SJL>2 h(β=1.03,95%CI=0.04~2.03)和睡眠质量差(β=1.67,95%CI=0.46~2.87)与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评分均呈正相关(P值均 < 0.05);调整性别、吸烟、饮酒、睡眠时型和睡眠时长等协变量后,SJL>2 h(β=1.20,95%CI=0.04~2.03)和睡眠质量差(β=1.82,95%CI=0.55~3.08)与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评分均呈正相关(P值均 < 0.05)。  结论  大学生较高SJL和睡眠质量差与心血管代谢风险评分存在关联。应采取措施改善大学生的昼夜节律紊乱和睡眠质量,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不同运动方式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抑制控制影响的网状Meta分析
李华, 张萍, 甄志平
2024, 45(4): 497-502.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00
摘要:
  目的  比较不同运动方式影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抑制控制的相对效果,为制定有效的运动处方提供循证依据。  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CNKI)、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等数据库,筛选运动干预ADHD儿童抑制控制的随机对照实验文献,检索时间从数据库创建到2022年12月31日。运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7.0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 以标准均数差(SMD)及95%CI为效应指标,比较各干预措施之间的效果差异,并进行排序。  结果  最终纳入22篇文献,共计1 134名6~14.5岁参与者。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身心练习[SMD(95%CI)=1.08(0.50~1.66)]、认知+运动[SMD(95%CI)=0.81(0.13~1.48)]、球类运动[SMD(95%CI)=1.54(0.99~2.09)]的影响效果均优于对照组,且球类运动的影响效果优于单一有氧运动[SMD(95%CI)=1.02(0.20~1.84)]、组合练习[SMD(95%CI)=1.08(0.28~1.88)](P值均<0.05)。累计概率排名曲线下面积(SUCRA)结果显示,球类运动可能是改善ADHD儿童抑制控制的最佳手段(SUCRA=95.3)。  结论  应在体育活动中适当增加球类运动,以更有效地改善ADHD儿童的抑制控制。
中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相关因素分析
马彩霞, 杨田, 张秀红, 高昇, 马鑫悦
2024, 45(4): 503-508.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03
摘要:
  目的  对中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构建列线图模型预测遭受校园欺凌的风险,为防控中学生遭受校园欺凌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于2023年9月,在内蒙古地区12个盟市(103个旗县)范围内通过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89 117名中学生进行自填问卷调查,其中训练集62 381名,测试集26 736名。采用χ2检验和多元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学分析并绘制列线图进行校园欺凌预测。  结果  中学生校园欺凌的报告率为3.49%。生活在郊县、处于非稳定家庭、非独生子女、父亲学历大学及以上、有时吃或从不吃早餐、超重肥胖、住校、过去30 d被家长打骂、吸烟、网络成瘾、有抑郁症状、有焦虑症状、为了高兴使用可溶性溶剂、除咳嗽外使用止咳剂、无医生许可使用镇静剂与中学生遭受校园欺凌均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1.18,1.40,1.12,1.33,1.13,1.72,1.12,1.17,1.82,1.32,1.83,3.92,2.40,2.25,1.51,1.63),高中生、女生、每周体育课节数(2~3,≥4)与中学生遭受校园欺凌均呈负相关(OR值分别为0.67,0.58,0.72,0.83)(P值均 < 0.01)。基于以上影响因素建立校园欺凌风险列线图的预测模型,曲线下面积(AUC)为0.82,校准曲线显示预测值与实际值接近。  结论  中学生遭受校园欺凌与家庭亲密度、不良日常行为、心理因素等有关。应有效识别校园欺凌干预对象,制定中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的防控策略,降低校园欺凌的发生。
武陵山区青少年危害健康行为潜在类别及与学校联结的关联
张天成, 周县委, 徐涛, 张福兰, 王澳伦
2024, 45(4): 509-513.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27
摘要:
  目的  了解武陵山区青少年危害健康行为潜在类别及其与学校联结的关联,为制定分类高效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方法  于2023年3—6月,运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武陵山区8所学校的3 386名初、高中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基本信息问卷、危害健康行为问卷、学校联结量表进行调查。采用潜在类别分析探究武陵山区青少年危害健康行为的潜在类别,运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潜在类别与学校联结的关联。  结果  武陵山区青少年危害健康行为可分为外显行为高风险组(5.64%)、内隐行为高风险组(26.90%)、低风险组(67.45%)3个潜在类别;不同性别、民族、家庭类型的青少年在外显行为高风险组、内隐行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3个潜在类别组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17.91,22.55,21.51,P值均 < 0.05);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以低风险组为参照,学校联结得分高与外显行为高风险组(OR=0.89,95%CI=0.88~0.91)和内隐行为高风险组(OR=0.90,95%CI=0.89~0.91)均呈负相关(P值均 < 0.05)。  结论  武陵山区青少年危害健康行为类别特征明显,外显行为高风险组、内隐行为高风险组均与学校联结存在负向关联。应积极采取相应措施,提高青少年学校归属感,降低危害健康行为的聚集共存状况。
心理卫生
上海市中小学生屏前时间与内外化行为问题的关联
王红会, 童连
2024, 45(4): 514-519.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28
摘要:
  目的  探讨屏前时间与中小学生内外化行为问题的关联性,为儿童青少年内外化行为问题的早期干预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于2021年10—12月在上海市抽取2 178名中小学生,使用长处与困难问卷及自编屏前时间问卷进行调查。采用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屏前时间与中小学生内外化行为的关联。  结果  中小学生的内、外化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20.5%,23.7%。男生看电视和玩游戏≥2 h/d的报告率(9.2%,3.0%)均高于女生(5.2%,1.2%)(χ2值分别为11.95,8.15,P值均 < 0.01)。校正性别、学生年龄、家庭年收入、父母年龄、父母文化程度、是否独生子女等变量后,手机使用≥2 h/d会增加中小学生内化问题的风险(OR=2.40,95%CI=1.53~3.79);学习日屏前时间≥2 h/d会增加中小学生内、外化行为问题的风险[OR值(95%CI)分别为1.93(1.38~2.69),1.63(1.14~2.32)](P值均 < 0.05)。  结论  过长的屏前时间与中小学生内外化行为问题的发生有关。建议合理控制儿童青少年的屏前时间。
浙江省2018—2021年中学生抑郁症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顾昉, 杨颖, 郑卫军, 孟佳, 李娟娟, 沈郁, 高雷, 邹艳, 章荣华
2024, 45(4): 520-524.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05
摘要:
  目的  了解浙江省中学生抑郁症状的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为实施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基于2018—2021年学生常见病和健康影响因素监测与干预项目中中学生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部分,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浙江省11个市纳入所调查的所有初中、普通高中(简称普高)、职业高中(简称职高),共计73 309名中学生,2018—2021年分别为6 008,21 917,23 712,21 672名。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模型对中学生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2018—2021年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4.8%,女生(17.1%)高于男生(12.7%),高中阶段(普高17.1%,职高17.6%)高于初中阶段(12.5%)(χ2值分别为278.77,327.22,P值均 < 0.05)。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年份(2018:16.7%,2019:17.9%,2020:13.1%,2021:13.0%)、住校(是:16.3%,否:13.5%)、体质量指数分类(非超重肥胖:14.8%,超重:14.2%,肥胖:15.7%)、每周运动天数(0~2 d:17.1%,3~5 d:12.5%,6~7 d:13.1%)及有无校园欺凌(有:35.5%,无:10.7%)的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93.40,118.35,7.83,287.24,4 978.84,P值均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生、普高、职高、肥胖、遭受校园欺凌与抑郁均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1.65,1.70,1.60,1.12,5.21),每周运动3~5和6~7 d与抑郁均呈负相关(OR值分别为0.77,0.81)(P值均 < 0.01)。  结论  浙江省中学生抑郁症状问题突出。应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给予关注,以减少中学生抑郁症状的发生。
父母离异对中学生心理虐待与忽视的影响
任晓虹, 林岑, 岑雨, 何萍, 罗家明
2024, 45(4): 525-529.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17
摘要:
  目的  探讨父母离异对中学生心理虐待与忽视的影响,为制定家庭干预策略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21年7月—2022年7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纳入四川省南充市、内江市、泸州市23所初、高中学校的12 773名学生,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量表(CPANS)进行在线问卷调查,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法(PSM)对父母离异组和对照组进行1∶1匹配,将匹配后个体特征进行比较,使用χ2检验分析各变量在心理虐待与忽视间的差异,分别以心理虐待、忽视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匹配后父母离异组及对照组均为1 898例。两组在性别构成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P>0.05)。调整性别、学段、父母学历、住校、长期照顾者等混杂因素后,相较于对照组,父母离异组中学生遭受心理虐待的风险(OR=1.43,95%CI=1.26~1.63)、忽视的风险(OR=1.53,95%CI=1.33~1.75)均增加(P值均 < 0.05)。  结论  父母离异对中学生心理虐待与忽视有重要影响,应加强对离异或不稳定婚姻家庭中学生的支持与干预。
父母控制同伴关系与初中生攻击行为的关系
韩文耕, 戚志远, 赵继利, 倪虹, 程耀慧, 韩慧
2024, 45(4): 530-534.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12
摘要:
  目的  了解父母控制水平、同伴关系和初中生攻击行为的关系,为预防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于2022年6—7月,采用方便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安徽省宿州市、宣城市6所初中学校中初一至初三的2 564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父母控制问卷、Buss和Perry攻击问卷中文版和初中生同伴关系量表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男生在父母控制、父亲心理控制、母亲心理控制、父亲行为控制、母亲行为控制中得分(185.31±27.49,21.65±7.43,21.77±8.18,69.50±11.41,72.39±11.53)均高于女生(178.21±25.13,20.08±7.09,20.61±7.62,66.56±11.14,70.95±11.84)(t值分别为8.63,5.47,3.70,6.60,3.12),女生的同伴关系得分(48.41±11.26)高于男生(47.13±10.84)(t=2.95);初一年级学生在父母控制、父亲心理控制、母亲心理控制、父亲行为控制、同伴关系和攻击行为维度的得分(184.67±27.18,21.83±7.29,22.15±8.07,68.81±10.95,50.21±9.57,80.23±17.66)均高于初二(180.98±25.46,20.16±7.82,20.21±7.55,68.29±11.69,45.47±11.67,74.08±17.70)和初三(179.21±26.79,20.53±7.22,21.17±8.06,66.81±11.39,47.54±11.43,75.75±16.29)年级(F值分别为9.44,12.87,13.61,6.84,42.85,30.40)(P值均 < 0.01)。父母控制、同伴关系得分均与攻击行为得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2,0.47,P值均 < 0.01)。同伴关系在父母控制和攻击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04,占父母控制对攻击行为总效应的26.39%。  结论  父母控制高及同伴关系差与攻击行为水平均呈正相关。应通过建立良好的家庭教养模式,抵制校园暴力、维护良好社会准则等方式改善初中生的同伴关系,以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孤独感与负性情绪症状调查
冯晖艳, 曾珠微, 罗晓红, 黄红清, 赵海鹏, 曾红
2024, 45(4): 535-538.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19
摘要:
  目的  了解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孤独感和负性情绪症状的现状及关系,为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  方法  于2023年5月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选取广东省和云南省10所高校3 017名大学生,采用抑郁-焦虑-压力量表(DASS-21)和孤独感量表(ULS-6)对其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孤独感量表总分为(12.38±4.16)分,非家庭第一代大学生为(11.89±4.3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9,P < 0.05)。家庭第一代大学生DASS-21量表总分为(71.13±26.97)分,非家庭第一代大学生为(70.20±26.6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9,P < 0.05)。在家庭第一代大学生中,男生DASS-21量表总分(77.55±29.36)高于女生(70.43±25.03),城镇学生孤独感得分和DASS-21量表总分(12.00±4.15,70.34±25.68)低于农村学生(12.62±4.15,74.93±27.63),不同专业成绩排名在抑郁分量表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F值分别为5.79,-3.42,-3.94,4.25,P值均 < 0.05)。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孤独感与抑郁、焦虑、压力及DASS-21量表得分之间均存在正相关(r值分别为0.64,0.62,0.64,0.66,P值均 < 0.01)。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孤独感与DASS-21量表各维度及总分均有正向关联,可解释负性情绪症状44%的变异量。  结论  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孤独感与负性情绪症状存在正相关。改善家庭第一代大学生的孤独感,有助于降低其负性情绪症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多感官刺激干预对网络成瘾大学生心理状态与神经生物学及电生理指标的影响
李科, 杨昆鹏, 张姗姗
2024, 45(4): 539-543.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02
摘要:
  目的  观察多感官刺激干预对网络成瘾综合征(IAD)大学生心理状态、神经生物学及神经电生理指标的影响,以期为IAD干预方案的优化提供高质量证据。  方法  于2022—2023学年的春季学期开学时,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择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大一、大二年级IAD大学生114名,随机分为对照组、体育锻炼组、观察组(各28人)。对照组进行常规心理干预,体育锻炼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常规体育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多感官刺激干预;多感官刺激干预包括色彩、香薰、音乐、含片、揿针、推拿、太极、静功8种手段。干预时间为2023年4月1日至6月30日,3组均干预12周。观察干预前后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修订版(CIAS-R)、自我控制量表(SCS)、症状自评量表(SCL-90)得分,测量血浆多巴胺(DA)和β-内啡肽(β-EP)质量体积浓度,并通过事件相关电位(ERP)分析N200的波幅和潜伏期水平。  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CIAS-R评分(36.08±4.98)低于体育锻炼组(49.55±5.19)和对照组(54.82±4.10),SCS评分(76.08±1.98)高于体育锻炼组(66.16±1.92)和对照组(52.59±1.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2.08,13.18,P值均 < 0.05);SCL-90各个维度得分比较,观察组在躯体化、抑郁、焦虑、精神病性4个维度均低于其余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9.11,8.92,8.17,8.48,P值均 < 0.05);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其他3个维度观察组低于对照组(F值分别为4.20,5.16,5.60,P值均 < 0.05);3组在恐怖、偏执2个维度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0.24,0.19,P值均>0.05);观察组在血浆DA、β-EP及N200的波幅和潜伏期水平均优于其余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9.92,8.93,6.24,8.05,P值均 < 0.05)。  结论  多感官刺激干预可以缓解IAD大学生的相关症状,改善神经生物学和神经电生理指标。
高中生社交回避及苦恼和学业倦怠与学校适应和抑郁的纵向关系
唐天桂, 罗昊, 袁泽亮, 彭小凡, 潘彦谷
2024, 45(4): 544-548.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01
摘要:
  目的  探讨学校适应对高中生抑郁的影响,以及社交回避及苦恼和学业倦怠在两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为高中生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贵阳市2所中学1 207名高一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学校适应量表(SAS)、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学业倦怠量表(LBQ)和患者健康问卷(PHQ-9),在2021年10月(T1)、2022年5月(T2)、2023年3月(T3)3个时间点进行调查。采用Harman单因素法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通过Bootstrap法进行偏差校正,使用重复抽样5 000次的方式分析参数估计的95%置信区间(95%CI)。  结果  T1学校适应负向预测T3高中生的抑郁(β=-0.13,P<0.01);中介检验表明,T2的社交回避及苦恼在时间点T1的学校适应与时间点T3的高中生抑郁间的中介效应值为-0.100(95%CI=-0.134~-0.071);第2次测量(T2)的学业倦怠在时间点T1的学校适应与时间点T3的高中生抑郁间的中介效应值为-0.157(95%CI=-0.211~-0.106);第2次测量(T2)的社交回避及苦恼和学业倦怠在时间点T1的学校适应与时间点T3的高中生抑郁间的链式中介效应值为-0.022(95%CI=-0.037~-0.012)(P值均<0.05)。  结论  良好的学校适应可直接缓解高中生抑郁,也可通过社交回避及苦恼和学业倦怠间接减少高中生抑郁。家庭和学校应重视高中生入学适应情况,并对适应不良学生及时提供干预和帮助,减少高中生抑郁情绪的发生。
云南大学生手机依赖与抑郁症状的纵向关联
陶剑, 刘月芹, 杨品, 杨洁茹, 吴后艳, 周菲惠, 潘丽娟, 徐洪吕
2024, 45(4): 554-559.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14
摘要:
  目的  分析手机依赖与大学生抑郁症状的纵向关联,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于2021年11月—2023年6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云南省2所高校抽取2 515名大一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包括基线调查(2021年11月,T1)和3次随访(2022年6月,T2;2022年11月,T3;2023年6月,T4)。应用青少年手机使用依赖自评问卷和抑郁-焦虑-压力量表-21(DASS-21)评估大学生手机依赖情况和抑郁症状;采用χ2检验对抑郁症状检出率进行单因素分析,应用广义估计方程进行手机依赖症状与抑郁症状的关联分析。  结果  云南大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T1、T2、T3、T4时点分别为23.02%,33.36%,34.79%,35.51%。在时点T1、T2、T3、T4不同自评学习负担,时点T1、T2、T3不同亲密朋友数量,时点T1不同父亲文化程度,时点T2、T4不同母亲文化程度,时点T4不同性别,时点T3、T4不同专业,时点T2、T3、T4不同学历,时点T1、T2不同家庭居住地,时点T1、T2、T4不同自评家庭经济条件的大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9.68,49.38,16.70,39.31;55.35,26.01,16.69;10.22;14.87,11.51;14.90;27.81,50.28;9.75,7.42,24.76;6.06,4.47;15.88,14.58,15.85,P值均<0.05)。在广义估计方程模型控制人口学变量及混杂因素后,手机依赖、手机依赖戒断症状、手机依赖身心影响与抑郁症状均呈正相关(β值分别为0.11,0.14,0.14,P值均<0.01);进一步分性别分析显示,男生和女生的抑郁症状与手机依赖、手机依赖戒断症状、手机依赖身心影响均存在关联(β值分别为0.13,0.13,0.18;0.10,0.13,0.13,P值均<0.01)。  结论  大学生抑郁症状与手机依赖呈正相关,家庭经济条件、学习负担、亲密朋友数量是持续影响抑郁症状的因素。应引导大学生关注手机过度使用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合理使用手机,降低大学生抑郁症状发生率。
海南省中学生校园欺侮和自杀倾向共发及与成瘾行为的相关性
邵志晓, 耿修来, 邹金婷, 王文豪, 张东献
2024, 45(4): 565-569.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13
摘要:
  目的  了解海南省中学生校园欺侮和自杀倾向共发与成瘾行为间的相关性,为学校开展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概率比例抽样与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于2023年7月对海南省6 654名中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依据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学生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表和自编问卷中的相关条目判定校园欺侮、自杀倾向及成瘾行为,同时分析学生校园欺侮和自杀倾向共发情况。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中学生校园欺侮和自杀倾向共发与成瘾行为的相关性。  结果  海南省中学生校园欺侮报告率为28.48%,自杀倾向报告率为15.25%,校园欺侮和自杀倾向共发率为8.0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初中生、留守学生易共发校园欺侮和自杀倾向(OR值分别为1.55,1.52),网络成瘾、赌博、吸烟与学生校园欺侮和自杀倾向共发均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3.14,2.18,2.07)(P值均<0.05)。  结论  有成瘾行为的中学生校园欺侮和自杀倾向共发的可能性更高。应对成瘾行为进行综合干预,降低中学生校园欺侮和自杀倾向共发,提高中学生的生命健康水平。
生长发育与健康监测
肥胖持续状态对学龄儿童肺功能的影响
丁佳韵, 张博雅, 戴一鸣, 王铮, 郭剑秋, 段志萍, 张沁雨, 齐小娟, 邬春华, 张济明, 周志俊
2024, 45(4): 549-553.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07
摘要:
  目的  了解肥胖持续状态对儿童肺功能的影响,为采取干预措施提高肥胖学龄儿童的肺功能提供参考。  方法  以2009年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小型出生队列中参与7岁(2016年)和10岁(2019年)随访的335名儿童为研究对象,测量儿童的身高、体重和肺功能指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即使用性别、年龄校正体质量指数,得到体质量指数Z评分,以此判断儿童7和10岁时的肥胖状态,并将其分为持续非肥胖、肥胖恢复、新发肥胖以及持续肥胖组。使用全球肺功能行动推荐的肺功能预测方程标化儿童肺功能指标;比较不同肥胖组间儿童肺功能指标的差异,并采用广义估计方程纵向分析儿童肥胖与肺功能之间的关联。  结果  7和10岁时儿童的肥胖检出率分别为9.0%和16.1%,新发肥胖组和持续肥胖组的比例均为8.1%。7岁时儿童第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用力呼气容积(FVC)分别为(1 269.90±202.70)(1 415.70±230.00)mL,10岁时分别为(1 440.80±403.20)(1 555.60±517.60)mL。横断面分析结果显示,7岁时肥胖儿童用力呼出75%肺活量时的瞬间流量(FEF75)(β=-0.52,95%CI=-0.96~-0.07)和最大呼气中期流量(MMEF)(β=-0.45,95%CI=-0.89~-0.00)低于非肥胖儿童(P值均<0.05);纵向分析结果显示,肥胖儿童较非肥胖儿童各项肺功能指标均降低,其中FEV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β=-0.44,95%CI=-0.85~-0.02,P<0.05)。不同肥胖状态变化分组中,儿童总体肺功能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性别分层后显示,新发肥胖女童10岁时FEV1/FVC降低(β=-1.76,95%CI=-3.13~-0.38),持续肥胖女童10岁时MMEF显著降低(β=-1.44,95%CI=-2.79~-0.09)(P值均<0.05)。  结论  肥胖可能导致学龄儿童肺功能指标降低,新发肥胖和持续肥胖状态对女童肺功能指标的影响更为显著。
青少年新型简化胰岛素抵抗指标与骨矿物质含量的关系
马晓燕, 田梅, 刘建熹, 佟玲玲, 丁文清
2024, 45(4): 570-574.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06
摘要:
  目的  分析青少年新型简化胰岛素抵抗(IR)指标与骨矿物质含量(BMC)的关系及其对骨量低下的评估效果,为早期识别和防治青少年骨骼相关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于2017年9月—2020年9月,通过方便抽样和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银川市1 594名12~18岁青少年,并计算三酰甘油-葡萄糖指数(TyG)、三酰甘油葡萄糖-体重指数(TyG-BMI)及三酰甘油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TG/HDL-C)作为新型简化IR指标。使用偏相关分析不同简化IR指标与BMC水平的相关性,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青少年IR指标与骨量低下的关系,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其对骨量低下的评估效果。  结果  校正性别、年龄、吸烟、饮酒、高血压家族史、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混杂因素后,新型简化IR指标与BMC水平均呈正相关(TyG:r=0.11;TyG-BMI:r=0.58;TG/HDL-C:r=0.21);进一步调整体质量指数(BMI)、体脂肪(FM)、瘦体重(LM)指标后,IR指标与BMC的关系转为负相关(TyG:r=-0.20;TyG-BMI:r=-0.18;TG/HDL-C:r=-0.14)(P值均<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性别、年龄、吸烟、饮酒、高血压家族史、SBP、DBP因素后,TyG、TyG-BMI、TG/HDL-C水平升高青少年发生骨量低下的可能性降低(TyG:OR=0.63,95%CI=0.40~0.98;TyG-BMI:OR=0.94,95%CI=0.93~0.96;TG/HDL-C:OR=0.31,95%CI=0.17~0.58,P值均<0.05);调整BMI、FM、LM指标后,TyG和TG/HDL-C值高的女生发生骨量低下的可能性分别是低水平女生的4.95和4.38倍(TyG:OR=4.95,95%CI=1.29~18.95;TG/HDL-C:OR=4.38,95%CI=1.04~18.50,P值均<0.05)。ROC曲线显示,TyG-BMI对骨量低下的评估效果最佳(AUC=0.80,95%CI=0.77~0.83,P<0.01)。  结论  青少年新型简化IR指标与BMC呈负相关,其中TyG-BMI对骨量低下的评估效果最佳,可作为早期识别骨量低下的可靠指标。
疾病控制
北京学龄儿童有机磷酸酯暴露与血压的纵向关联
肖惠迪, 李梦龙, 叶尔林·阿斯哈尔, 关梦颖, 邹雨辰, 吐尔逊阿依·阿不都米吉提, 赵瑞兰, 胡翼飞
2024, 45(4): 560-564.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29
摘要:
  目的  分析儿童有机磷酸酯(OPEs)暴露与血压的纵向关联,为识别OPEs暴露对儿童健康影响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病例队列研究设计,纳入404名来自北京儿童生长与健康队列(PROC)的儿童,于2018年进行基线体格检查、尿液收集、问卷调查,并于2019—2020年和2023年开展随访,根据随访期间是否新发血压偏高分为病例组(n=140)和对照组(n=264)。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尿液中二乙基磷酸酯(DEP)、双(2-氯乙基)磷酸酯(BCEP)、双(1-氯-2-丙基)磷酸酯(BCIPP)、二苯基磷酸酯(DPHP)、二丁基磷酸酯(DnBP)、双(1,3-二氯-2-丙基)磷酸酯(BDCIPP)、双(2-丁氧基乙基)磷酸酯(BBOEP)、双(2-丁氧基乙基)-2-羟基乙基磷酸酯(BBOEHEP)和4-羟基苯基二苯基磷酸酯(4-OH-TPHP)9种OPEs代谢物质量体积浓度;建立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和Quantile g-computation模型分析OPEs单独及混合暴露与儿童血压的纵向关联。  结果  3个时点(基线、第1次随访、第2次随访)DEP、BCEP、BCIPP、DPHP、DnBP、BDCIPP、BBOEP、BBOEHEP、4-OH-TPHP检出率范围分别为27.7%~92.1%,24.0%~99.3%,39.2%~90.9%。未调整儿童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Tanner分期、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高血压家族史等协变量前,BDCIPP质量体积浓度增加和OPEs混合暴露均可能降低儿童收缩压(β值分别为-0.85,-2.40,95%CI分别为-1.69~-0.01,-3.30~-1.50,P值均<0.05);而调整协变量后,OPEs单独或混合暴露与儿童血压的纵向关联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结论  北京学龄儿童普遍暴露于OPEs,虽未发现OPEs暴露与儿童血压之间存在纵向关联,仍建议应尽可能减少儿童暴露。
潮汕地区农村留守中学生多重伤害预测模型构建
罗燕东, 昌萍, 周家俊, 曹子成, 李丽萍
2024, 45(4): 575-580.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26
摘要:
  目的  构建潮汕地区农村留守中学生多重伤害(PV)的风险预测模型,并评估模型的预测效果,为早期识别并预防学生PV的发生提供数据依据。  方法  于2020年1月—2021年9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汕头市和揭阳市农村地区选取7所中学1 005名留守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个人、家庭、外部环境因素和心理因素(心理韧性、应对方式、自尊、领悟社会支持)及PV情况。运用R软件、采用Logistic回归筛选预测变量构建风险预测模型,使用ROC曲线下面积(AUC)、准确率、精确度、召回率、F1值和校准曲线对模型进行效果评价。  结果  留守中学生PV报告率为23.38%。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身体患病或残疾(β=1.02)、最近一年留级(β=1.31)、无亲密伙伴(β=1.00)、自伤意图(很少:β=0.58,偶尔:β=0.79)、同伴不良行为(β=0.90)、家庭成员吸烟(β=0.59)、父母/看护人违法犯罪史(β=1.04)、旁观过校园欺凌(β=0.78)、搬家(β=0.58)、采用发泄(β=0.34)和忍耐(β=0.28)的应对方式与潮汕地区留守中学生发生PV均呈正相关,心理韧性中的家庭支持(β=-0.31)与PV呈负相关(P值均<0.05)。对纳入多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变量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模型AUC为0.88,准确度为82.00%,精确度为77.78%,F1值为43.75%,校准图拟合良好,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和校准度。  结论  构建的留守中学生PV的风险预测模型预测效能较好,有利于学校和社区早期识别发生PV的留守中学生。
湖北省十堰市农村地区小学生金属暴露与血压的关系
颜婷华, 方雯, 李俊敏, 张垚, 逯雨, 张苗
2024, 45(4): 581-584.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09
摘要:
  目的   探索金属暴露水平与血压的关系,为验证小学生金属暴露与血压升高的关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于2022年7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选取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2所小学555名二至六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获取研究对象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和生活习惯,通过体格检查获取研究对象的身高、体重、体质量指数(BMI)、血压。同时采集研究对象的尿液,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检测尿液中金属质量分数,采用广义线性回归分析尿液中金属质量分数与血压的关系。   结果   小学生血压偏高检出率为15.86%,是否肥胖小学生血压偏高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是:37.25%,否:13.69%,χ2=19.28,P < 0.01)。非血压偏高组与血压偏高组小学生BM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67,P < 0.01)。尿液中锌的几何均数质量分数最高(6 942.86 μg/g),钛最低(2.20 μg/g)。锌、铅与收缩压升高均呈正相关(β值分别为0.054,0.014),锌、镉与舒张压升高均呈正相关(β值分别为0.038,0.029)(P值均 < 0.05)。   结论   金属锌、铅、镉可能是血压升高的相关因素。应干预和控制环境中锌、铅和镉的暴露,促进小学生血压健康。
大连市2018—2020年学生肢体暴力伤害监测病例特征分析
周毅恒, 张瑜, 林红
2024, 45(4): 585-588.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08
摘要:
  目的   了解大连市学生肢体暴力伤害流行特征,为制定学生群体肢体暴力伤害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分析2018—2022年大连市医院伤害监测系统收集的学生肢体暴力伤害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其特征并计算构成比,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   共报告在校生肢体暴力伤害病例1 413例,男女性别比为4.12∶1。各年度在校学生肢体暴力伤害报告数由2018年的414例下降到2022年的209例;高中/中专阶段病例占比最高(40.13%);各月份均有伤害发生,6,10和11月报告病例最多,共占33.97%;伤害原因主要为钝器伤和跌倒/坠落,分别占70.06%和23.35%,其中男生钝器伤占比(71.24%)高于女生(65.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4,P < 0.05);伤害发生时的活动以休闲活动为主,占75.58%;伤害发生地点主要集中在学校和公路/街道,分别占51.52%和23.35%;伤害性质主要为挫伤/擦伤和锐器开放伤,分别占67.16%和22.29%;伤害部位主要集中在头部,占59.52%;伤害严重程度以轻度和中度为主,分别占72.26%和27.60%。   结论   学校是学生肢体暴力伤害主要发生地点,男生和中学生是重点防控人群。应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有效降低学生肢体暴力伤害的发生。
贵州省入托入学儿童2020—2022年预防接种证查验结果分析
乔莎, 唐宁, 杜雯, 戴丽芳, 丁玲
2024, 45(4): 589-592.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10
摘要:
  目的   评价贵州省预防接种证2020—2022年查验效果,为提高预防接种证查验及疫苗补种工作效率提供参考。   方法   资料来源于贵州省各市州上报的2020—2022年儿童入托入学预防接种证查验情况报表。贵州省2021年7月开始实行卫生、教育部门密切协作,关口前移,家长可利用“贵州疾控”微信公众号自助查验且具有长效督导考核机制的查验新方案,对比分析新方案实施前(2020年)和新方案实施后(2021和2022年)预防接种证查验率、预防接种证持证率、儿童国家免疫规划(NIP)疫苗全程接种率、NIP疫苗全程补种率评价指标。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贵州省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率从2020年的99.85%上升到2022年的100%,持证率从2020年的99.55%上升到2022年的99.91%,入托入学儿童NIP疫苗的全程接种率从2020年的78.95%上升到2022年的96.59%,NIP疫苗全程补种率从2020年的42.40%上升到2022年的79.19%(χ2值分别为2 203.19,3 651.67,291 896.31,103 938.76,P值均 < 0.01)。   结论   2020—2022年贵州省入托入学儿童NIP疫苗的全程接种率和全程补种率逐年上升。各地应充分利用免疫规划信息化建设成果建立有效的查验工作思路,确保适龄儿童完成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全程接种。
卫生管理
学校肺炎支原体肺炎症状监测预警与管理
秦冉, 郭欣
2024, 45(4): 593-594.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040
摘要:
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MPP)指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肺部炎症,多见于5岁及以上儿童,以发热、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因其主要通过直接接触和飞沫传播,故易在学校、家庭等场所发生聚集性交叉感染。为科学指导学校做好MPP防控工作,研究就学校症状监测预警的组织管理体系,监测的内容、方法和信息报送,预警的指标和处置等方面提出全方位、多环节的技术要求,制定一套学校MPP症状监测、预警和管理方案,严防严控校园内发生聚集性疫情。
综述
文化课堂微运动促进学生身体活动水平的研究进展
降佳俊, 殷明越, 刘皓晖, 宋健, 牛晓, 尹志华
2024, 45(4): 595-598.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23
摘要:
微运动是将基于文化课堂的体育活动和现代技术相结合,同时对儿童进行多层次引导的一种身体活动方案。作为间断久坐的干预措施,微运动能提高学生身体活动水平,进而改善体适能,并在提升学生体育活动参与动机以及塑造积极学习行为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研究阐述了微运动的内涵、实施基础、应用效果等,进而提出实践应用建议与未来研究方向,即文化课堂微运动未来在中国推广和实践时,应关注教师实施手段、代表性实施对象选择以及精准化实施方案;在研究层面,要开展运动技能影响、特殊群体干预、性别差异、环境改变以及生理作用机制等方面的探索。
生物节律紊乱与青少年心血管代谢风险关联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韩菲菲, 谢阳, 陶芳标
2024, 45(4): 599-603.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30
摘要:
青少年处于由儿童向成人角色转变的重要过渡时期,该时期青少年的行为习惯和生理周期变化显著,生物节律易出现紊乱;同时由于青少年时期超重和肥胖率增加,心血管代谢风险显著上升。研究就生物节律紊乱、青少年心血管代谢健康的流行现状和关联以及潜在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进行综述,为调控生物节律促进青少年心血管代谢健康提供理论依据。
儿童青少年滑板运动头部损伤特征研究进展
黄达, 罗卫东, 徐珍, 肖利
2024, 45(4): 604-608.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11
摘要:
滑板运动头部损伤的危害更严重。常见的损伤原因为跌倒、碰撞、高速冲击等,损伤的类型为颅骨骨折、硬膜下出血、脑裂伤挫伤、脑震荡等,而大龄儿童青少年、男性、长板、不合适的运动场所是诱发严重创伤性脑损伤的重要危险因素。设计专门的滑板公园以及佩戴防护设备(头盔)能够有效降低头部损伤的发生率以及严重程度,可通过立法与教育并行措施提高头盔的佩戴意识,减少伤害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