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推荐
更多>
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
显示方式:
2024, 45(12): 1673-1676.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365
摘要:
学校卫生服务能力是师生身心健康的重要保障,是健康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儿童青少年的健康状况呈现新的特征,对学校卫生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无论是高校还是中小学校,卫生人员配备情况依然存在着和教育需求极不匹配的共性问题,因此需要全面建设符合当前教育强国建设目标的高质量学校卫生服务体系,而优化校医队伍建设是其中关键的一环。文章梳理了中国校医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探讨潜在的发展路径和建议,为完善和发展高质量学校卫生工作服务体系、提高学校卫生综合服务能力以及促进儿童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学校卫生服务能力是师生身心健康的重要保障,是健康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儿童青少年的健康状况呈现新的特征,对学校卫生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无论是高校还是中小学校,卫生人员配备情况依然存在着和教育需求极不匹配的共性问题,因此需要全面建设符合当前教育强国建设目标的高质量学校卫生服务体系,而优化校医队伍建设是其中关键的一环。文章梳理了中国校医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探讨潜在的发展路径和建议,为完善和发展高质量学校卫生工作服务体系、提高学校卫生综合服务能力以及促进儿童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2024, 45(12): 1677-1680.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353
摘要:
近视防控需要构建综合防控体系,研究在早先建立的近视防控体系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改版升级。原体系强调综合措施,措施被归纳为6个方面,提出标本兼治,其中3个治本措施为健康教育、眼镜光学、视觉环境,3个治标措施为眼操、理疗、药物。现将这6项措施进行全面补充和主、次分析,把理疗由治标提到“治标兼治本”,以利于促进儿童青少年的近视防控工作。
近视防控需要构建综合防控体系,研究在早先建立的近视防控体系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改版升级。原体系强调综合措施,措施被归纳为6个方面,提出标本兼治,其中3个治本措施为健康教育、眼镜光学、视觉环境,3个治标措施为眼操、理疗、药物。现将这6项措施进行全面补充和主、次分析,把理疗由治标提到“治标兼治本”,以利于促进儿童青少年的近视防控工作。
2024, 45(12): 1681-1685.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379
摘要:
目的 了解吉林省中小学校卫生(保健)室现状,为学校卫生资源配置的优化提供数据支撑。 方法 2023年4—7月,方便选取吉林省512所中小学校和1 432名校医及保健教师进行电子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学校基本情况、卫生(保健)室情况、人员设置、学校卫生工作开展情况等。 结果 512所学校中应设置卫生室的299所学校仅有6.4%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卫生室面积达标率为16.6%,保健室面积达标率为75.0%。92.1%的中学和90.6%的小学已明确传染病疫情报告人且为在编人员,90.9%的小学和85.5%的中学为学生建档。73.5%的卫生(保健)室人员专业为师范类,卫生技术人员仅占17.9%。校医或保健教师中70.1%从事兼职工作,60.9%从事学校卫生工作≤5年。在急需培训提升的内容方面,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急救知识(79.7%)、传染病防治知识(73.3%)、健康教育(64.0%)、常见病诊断(60.1%)、心理咨询(53.6%)。 结论 吉林省中小学校卫生保健机构和设备设施配备不足,校医和保健教师队伍建设不健全。应加强对学校卫生工作的重视程度,合力优化校医和保健教师队伍。
2024, 45(12): 1686-1690.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385
摘要:
目的 了解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现状,为提升心理健康工作质量提供数据支撑与政策建议。 方法 2024年4—5月,采取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从北京市选取399所中小学进行问卷调查。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学段、地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配置情况、工作开展现状以及开展方式差异。 结果 不同地区与学段的学校配备专、兼职心理教师报告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专职:χ2值分别为17.86,20.74,兼职:χ2值分别为13.56,25.63,P值均 < 0.05);不同学段学校面向学生开展课程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83,P < 0.05),不同地区学校面向教职工开展培训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79,P < 0.05);其中城区学校(84.13%)和一贯制学校(85.33%)的专职心理教师配备率较好;近郊区学校(68.49%)和小学(71.35%)的兼职心理教师配备率较好;远郊区学校(96.88%)面向教职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落实程度较佳,一贯制学校(100.00%)面向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落实程度最好。93.98%的学校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90.23%的学校建立了心理健康咨询室,88.97%的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他课程。 结论 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良好,可通过落实心理教师配置要求、家校社协同联动、关注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等措施,提升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
2024, 45(12): 1691-1694.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371
摘要:
目的 了解广东省高校卫生健康体系规范化建设现状,为推动其规范化建设提供参考建议。 方法 于2023年10—11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和问卷调查与现场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对广东省21个地市169所高校的281所分校和校区中的学校医疗机构基础信息、建设情况、服务提供情况,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及健康教育工作5个方面相关情况展开调查。 结果 广东省高校的281所分校和校区中有264所(94.0%)设有学校医疗机构,其中88所(33.3%)设有预防保健科,35所(13.5%)设有健康教育科研室。学校医疗机构现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共2 950名,其中988名为在编人员,12.6%(372名)具有高级职称。190所(73.4%)每年针对教职工开展传染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219所(84.6%)每年针对在校学生开展≥1个学时的健康教育,109所(42.1%)开设健康教育课程,106所(40.9%)建立了健康教育资源。 结论 广东省高校卫生体系建设日趋完善,但仍存在学校卫生相关部门及人员职能定位不清晰、学校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力量薄弱、健康教育投入不足等问题。
2024, 45(12): 1695-1698.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372
摘要:
目的 了解广东省中小学校卫生工作人员和卫生室配备基本情况,为进一步改进学校卫生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方法 于2020年12月结合书面报送材料和现场调研2种方法,对广东省21个地市17 205所中小学及学校卫生工作人员进行调查。采用SPSS 25.0软件对各地市和各类学校的卫生工作人员及卫生室配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广东省学校卫生工作人员配比达标率为37.7%。在不同类型学校中,学校卫生工作人员配比达标率最低的为九年一贯制学校(33.1%), 最高为十二年一贯制学校(61.3%)。全省17 205所学校中,卫生室面积>40 m2的占12.6%,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占6.9%。专职卫生人员配备率为39.1%;其中学校卫生工作人员的在编人员、临聘人员及派驻人员所占比例分别为47.5%,29.0%和23.6%。学校卫生工作人员中具有卫生专业执业资格人员报告率为44.9%;医学相关专业毕业人员报告率为48.3%;本科及以上第一学历人员报告率为20.9%。不同学校类型之间存在差距,其中小学的学校专职卫生人员报告率(24.0%)与具有专业执业资格卫生人员报告率(35.7%)均较低。 结论 广东省中小学校卫生工作人员配置及卫生室建设存在人员不足、专业水平不高的问题,且各类学校间不均衡;全省中小学校卫生室的配置亟待完善。
2024, 45(12): 1699-1703.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357
摘要:
目的 了解和评估深圳市社区健康服务机构中小学生健康服务现况,为提升健康服务能力提供依据。 方法 2022年6月,以深圳市684家社区健康服务机构和587名兼职卫生健康副校长为研究对象,采用深圳市社区健康服务机构中小学生健康服务能力专项调研问卷和社区健康服务机构兼职卫生健康副校长履职能力专项调研问卷进行问卷调查。使用SPSS 26.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 深圳市社区健康服务机构全科或临床医师配备率为99.9%;67.1%的社区健康服务机构与学校建立对口协作关系;50.8%为学生提供诊疗服务;24.8%为学生提供健康体检服务;85.2%为学校提供健康指导;94.3%的社区健康服务机构负责人兼职卫生副校长,自评履职能力为(7.63±1.59)分;场地限制和医护人手不足是推进学生体检进社康的主要问题。 结论 深圳市社区健康服务机构医疗服务资源和专业人员培训不足,为中小学生提供健康体检和健康管理的服务能力不高。需进一步推进教卫融合,持续提升服务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工作有效开展。
2024, 45(12): 1704-1707.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367
摘要:
目的 了解父母受教育程度与儿童户外活动时长的关联,为制定儿童近视防控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基于上海市户外干预研究数据开展二次分析,随访时间为2018年3—12月,纳入对照组中有完整问卷调查、眼科检查和户外活动时长数据的1 117名儿童。采用广义线性回归模型和趋势性检验,分析父母受教育程度与儿童户外活动时长的关联。 结果 儿童日均活动时长为76.4(59.7,94.6)min。广义线性回归模型调整儿童性别、年龄等协变量后显示,父亲受教育程度与儿童户外活动时长关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母亲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及以下水平的儿童相比,母亲受教育程度为高中/中职、大专及以上水平的儿童户外活动时长较低(β值分别为-6.64,-8.84,P值均 < 0.05)。趋势性检验发现,随父亲或母亲受教育程度升高,儿童户外活动时长均减少(P趋势值均 < 0.01)。 结论 父亲或母亲受教育程度越高,儿童户外时长越短。近视防控工作除了要关注校内户外时长,还需要关注家长在增加孩子户外时长方面的作用。
2024, 45(12): 1708-1712.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383
摘要:
目的 探索加速度计不同配戴部位、采样间隔和切点对测评学龄儿童久坐行为(SB)、低强度身体活动(LPA)和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VPA)的影响,为优化加速度计测评学龄儿童SB和身体活动的标准提供参考。 方法 2021年5月至2022年9月,从杭州市某小学方便抽取110名8~12岁学龄儿童为研究对象,学龄儿童在校期间于髋部、背部、大腿、手腕4个部位配戴加速度计, 采集数据转化为6种采样间隔数据集(1,5,10,15,30,60 s),比较Puyau、Freedson、Evenson、Pulsford 4种常见切点(共96种组合)SB、LPA和MVPA时间占比。使用三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不同配戴部位、采样间隔和切点及其交互作用对测评结果的影响,使用Bonferroni事后检验分析组间多重比较的差异性。 结果 除切点×配戴部位×采样间隔对SB占比的交互作用和采样间隔对MVPA占比的主效应均无统计学意义外(F值分别为0.66,1.18,P值均>0.05),3个因素对测评结果其余的主效应与交互作用均有统计学意义(F=6.28~11 662.28,P值均 < 0.01)。不同配戴部位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90.98~308.79,P值均 < 0.01)。SB和MVPA占比随采样间隔的增加而下降, LPA占比则随着采样间隔增加而上升(F=16.54~676.35,P值均 < 0.01)。不同切点测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8.14~976.40,P值均 < 0.01)。 结论 配戴部位、采样间隔与切点的加速度计方法学因素会影响学龄儿童SB和PA的估计值。未来研究需要优化加速度计分析方法在学龄儿童的适用性,谨慎对待不同研究之间的结果。
2024, 45(12): 1713-1717.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370
摘要:
目的 探讨小学生24 h活动行为与体质健康的关联,为促进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提供依据。 方法 2023年5—6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从天津市抽取583名7~12岁的小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采用ActiGraph GT3X+加速度计测量小学生24 h活动行为,共7 d,按照不同性别和学段进行体质健康水平和24 h活动行为分析,通过LASSO回归分析小学生24 h活动行为对体质健康的影响程度。 结果 男生坐位体前屈达标率(93.12%)高于女生(91.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3,P < 0.05)。睡眠时间、低强度体力活动(LPA)时间和中高强度体力活动(MVPA)时间与小学生体质健康均呈正相关(β值分别为0.06,0.11,0.14),久坐行为(SB)时间与小学生体质健康呈负相关(β=-0.08),MVPA时间对小学生体质健康具有积极影响,其次是LPA时间;睡眠时间也会产生积极影响,SB时间则产生消极影响(P值均 < 0.05)。 结论 小学生身体活动水平偏低、SB时间偏高,MVPA与LPA对体质健康有积极影响。针对不同学段、性别的小学生,应制定个性化、差异化的身体活动促进政策和干预措施。
2024, 45(12): 1718-1721.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382
摘要:
目的 了解广东省有性行为青年学生艾滋病病毒(HIV)检测情况及其相关因素,为提高青年学生HIV检测率和加强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2022年9—12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从广东省广州、汕头、茂名、惠州、东莞、中山等6地市16所高校和高等职业技工院校抽取48 749名青年学生进行网络问卷调查,筛选出有性行为者2 971名,利用由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大学生抗艾防艾宣传教育项目”设计的问卷对HIV检测情况及相关因素进行调查。采用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IV检测的相关因素。 结果 被试学生HIV检测率为11.92%(354/2 97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在有性行为的青年学生中,最近1年发生性行为时使用过精神活性物质者(OR=7.70)、首次性行为对象为同性者(OR=3.87)、最近1年有商业性伴者(OR=2.37)、听说过暴露后预防(PEP)者(OR=2.20)、自评对HIV检测了解程度为中高者(OR=1.73)、最近1年未坚持使用安全套者(OR=1.56)、自评HIV感染风险为中高者(OR=1.53)、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者(OR=1.51)更有可能进行HIV检测,女生(OR=0.39)进行HIV检测的可能性较低(P值均 < 0.05)。 结论 广东省有性行为青年学生HIV检测率较低,建议开展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高HIV检测覆盖面。
2024, 45(12): 1722-1726.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364
摘要:
目的 调查江西省高校大学生的体力活动频率与焦虑抑郁症状之间的关联,为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2023年7—10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从江西省11所高校抽取5 761名大学生进行在线问卷调查,收集大学生体力活动信息,同时采用广泛性焦虑量表和患者健康量表评估焦虑和抑郁症状。使用列联表分析大学生不同焦虑和抑郁症状程度在体力活动频率间的分布,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体力活动频率与焦虑、抑郁症状的关联,同时基于性别进行分层分析。 结果 大学生焦虑症状检出率为43.6%(2 513名),抑郁症状检出率为63.9%(3 682名)。不同性别、体力活动频率组间大学生焦虑抑郁症状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5.98,106.32;30.65,150.88,P值均<0.05)。从不运动的男、女生重度焦虑和抑郁症状检出率均较高(重度焦虑症状:男生6.1%,女生5.2%;重度抑郁症状:男生8.7%,女生7.4%)。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从不运动的大学生相比,几乎每天体力活动的男大学生与轻度焦虑症状和中度抑郁症状均呈负相关(OR值分别为0.53,0.33,P值均<0.05)。此外,每周3~4次体力活动的男大学生与中度抑郁症状呈负相关(OR=0.43),每周1~2次体力活动的男大学生与重度抑郁症状呈负相关(OR=0.21)(P值均<0.05)。女大学生体力活动与不同程度焦虑和抑郁症状的发生风险均呈负相关(焦虑症状:OR=0.27~0.74;抑郁症状:OR=0.18~0.75,P值均<0.05)。 结论 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体力活动频率与其焦虑和抑郁症状呈负相关。建议提高体力活动频率,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
2024, 45(12): 1727-1732.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377
摘要:
目的 探讨大学生身体活动模式与负性情绪症状的关联,为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于2023年10—11月选取上海、江西、湖北、山西四省(市)7所高校的14 767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国际体力活动问卷中文版短卷(IPAQ)、抑郁-焦虑-压力量表-21(DASS-21)、自编问卷及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SI)调查一般人口学特征、身体活动情况、负性情绪症状、碳酸饮料消费、快餐消费、睡眠情况信息。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和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大学生身体活动相关因素与负性情绪的关联,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大学生身体活动模式与抑郁、焦虑、压力症状程度的关联。 结果 不同性别大学生身体活动水平、近一周中高身体活动习惯、近一周中高身体活动达标情况和身体活动模式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97.07,259.27,351.40,353.32,P值均<0.01)。大学生抑郁、焦虑和压力症状检出率分别为26.6%,34.9%,13.3%。不同身体活动水平分组、近一周中高身体活动习惯、近一周中高身体活动达标情况、身体活动模式组间大学生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压力症状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H值分别为82.21,30.03,20.65;-8.83,-5.29,-5.01;-5.36,-5.43,-4.95;31.37,30.21,24.55,P值均<0.01)。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结果显示,大学生身体活动模式与不同程度负性情绪症状存在正向关联,相比规律性身体活动模式,未充分身体活动模式大学生轻、重度抑郁,重度焦虑和中、重度压力症状风险均增加(OR=1.26~1.41,P值均<0.05)。 结论 大学生身体活动模式与负性情绪症状密切关联,通过优化大学生身体活动模式有助于负性情绪问题的防控。
2024, 45(12): 1733-1737.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355
摘要:
目的 分析中学生睡眠时型与自杀心理行为的关联,为预防和控制中学生自杀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21年10月和2022年11月,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在中国沈阳市、郑州市、南昌市、太原市进行基线和随访调查,共纳入6 656名初、高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差异分析,采用广义估计方程分析中学生睡眠时型与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的关联,并进行年级分层。 结果 中学生基线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未遂的检出率分别为26.3%,12.6%,5.3%;随访各项检出率分别为21.0%,10.0%,4.8%。基线及随访中不同性别、学习负担,是否吸烟、饮酒,有无焦虑症状、抑郁症状的中学生自杀计划、自杀未遂、自杀意念检出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1.93~880.20,P值均<0.05)。调整性别、学习负担、体力活动、吸烟、饮酒、焦虑症状和抑郁症状等因素后,广义估计方程结果显示,夜晚型相较清晨型睡眠时型的中学生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未遂的OR值(95%CI)分别为1.61(1.36~1.89),1.66(1.35~2.05)和1.41(1.06~1.88)(P值均<0.05)。年级分层后结果与总体基本一致,初中生与高中生的夜晚型相较清晨型睡眠时型的自杀意念、自杀计划的风险更高[OR值(95%CI)分别为1.78(1.39~2.27),2.00(1.48~2.69);1.84(1.44~2.35),1.67(1.20~2.33),P值均<0.01]。 结论 夜晚型睡眠时型与中学生自杀心理行为存在正向关联,改善睡眠时型可能是预防中学生自杀的有效措施之一。
2024, 45(12): 1738-1742.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384
摘要:
目的 了解重庆市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在对父母的态度与学业焦虑之间的关联,为丰富家庭教育和青少年发展理论框架提供思路和依据。 方法 2023年9—11月,采用方便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重庆市34 097名13~18岁的中学生应用自编问卷、社会适应能力量表及心理健康水平量表进行测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评估社会适应能力在中学生对父母态度与学业焦虑关系间的中介作用。 结果 重庆市中学生高学业焦虑的比例为48.80%,不同性别、学段、对父母的态度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中学生学业焦虑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948.45,173.92,537.51,4 770.04,P值均<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父母的积极态度与学业焦虑适中(OR=1.13,95%CI=1.08~1.18)和高学业焦虑(OR=1.14,95%CI=1.09~1.19)均呈正相关(P值均<0.05)。中介效应分析结果显示,中学生对父母的积极态度负向预测学业焦虑(β=-0.12,P<0.01),但当社会适应能力作为控制变量时,对父母的积极态度与中学生学业焦虑之间的原始负向关系发生了变化(β=0.02,P<0.01),社会适应能力在这一关系中起到遮掩效应。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在中学生对父母的积极态度与学业焦虑的关系间起中介作用,中介效应量为-0.63。 结论 中学生对父母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学业焦虑,也会通过社会适应能力对学业焦虑产生间接影响,但存在遮掩效应。重视家庭教育,积极关注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有助于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
2024, 45(12): 1743-1746.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374
摘要:
目的 了解深圳市中学生睡眠时型及其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为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早期预防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于2021年10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与方便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抽取深圳市初中和高中各3所学校的4 029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睡眠时型、心理健康状况采用清晨型与夜晚型量表-5项和青少年心理健康评定简明问卷进行调查,并采用偏相关与Spearman秩相关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中学生睡眠时型以中间型为主,占66.79%(2 811名),中度清晨型占14.97%(630名),中度夜晚型占14.49%(610名),绝对夜晚型占2.40%(101名),绝对清晨型占1.35%(57名)。绝对夜晚型、中度夜晚型、中间型、中度清晨型、绝对清晨型睡眠时型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分别为43.56%,28.36%,12.63%,7.14%,22.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6.00,P<0.01)。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中学生睡眠时型得分与心理健康症状数呈负相关(r=-0.21,P<0.01)。 结论 深圳市中学生睡眠时型以中间型为主,夜晚型睡眠时型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率比例最高。采取干预措施改善学生睡眠时型,将有助于降低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风险。
2024, 45(12): 1747-1751.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361
摘要:
目的 分析学龄前儿童父母教养方式与其睡眠问题的关联,为促进儿童生长发育、改善父母养育行为提供决策支持。 方法 利用2017年10月在湖北、安徽、江苏3省11座城市抽取的27 200名学龄前儿童家长问卷调查资料,其中父母养育行为采用父母行为问卷评定,儿童睡眠问题采用儿童睡眠习惯问卷评定。采用描述性统计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数据。 结果 学龄前儿童睡眠问题报告率为15.3%。调整混杂因素后,母亲敌意/强制的养育行为得分(中等水平:OR=1.38;高水平:OR=1.86)、父亲敌意/强制的养育行为得分(中等水平:OR=1.17;高水平:OR=1.59)与儿童睡眠问题均呈正相关(P值均 < 0.05)。3,4,5,6岁学龄前儿童父母敌意/强制的养育行为得分与睡眠问题均存在正向关联(母亲高水平:OR值分别为1.75,2.97,1.86,2.75;父亲高水平:OR值分别为1.79,1.91,1.69,1.79);4和5岁儿童父亲支持/参与的养育行为得分与儿童睡眠问题呈负相关(4岁儿童父亲中等水平:OR=0.84;5岁儿童父亲中等和高水平:OR值分别为0.84,0.82)(P值均 < 0.05)。母亲支持/参与和父亲敌意/强制得分均高水平时与儿童睡眠问题的发生呈正相关(OR=1.93),母亲敌意/强制和父亲支持/参与得分均高水平时与儿童睡眠问题的发生呈正相关(OR=1.93),父母敌意/强制的养育行为得分均为高水平时与儿童睡眠问题的发生呈正相关(OR=2.60)(P值均 < 0.05)。 结论 儿童睡眠问题与父母养育行为相关,特别是敌意/强制的养育行为会增加儿童睡眠问题发生风险。
2024, 45(12): 1752-1756.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354
摘要:
目的 了解大学生奶茶及其他含糖饮料消费现状和失眠情况,并分析两者间关联,为促进大学生睡眠质量提供参考。 方法 2023年9—11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从上海市、江西省、湖北省、山西省四省(市)抽取7所高校15 44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采用自编问卷和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分别调查大学生奶茶及其他含糖饮料消费情况和失眠症状。采用χ2检验及Cochran-Armitage趋势χ2检验进行大学生失眠症状单因素分析,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推断奶茶及其他含糖饮料消费与失眠症状的关联强度。 结果 大学生失眠症状检出率为40.83%。每周不同奶茶消费频次和各类含糖饮料(果汁、茶类、奶类、碳酸、乳酸、功能饮料、咖啡)消费频次与大学生失眠症状检出率的趋势均存在关联(χ趋势2值分别为38.38,47.66,74.16,32.44,65.78,38.71,35.94,91.59,P值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比无奶茶消费个体,存在奶茶消费行为的大学生失眠症状发生风险均增加(OR=1.24);每周中低频次(1~3,4~5次)奶茶消费大学生相比无奶茶消费大学生失眠症状发生风险更高(OR值分别为1.20,1.54);此外,每次奶茶消费量与大学生失眠症状均存在关联(1 501~2 999 mL,OR=1.22;≥3 000 mL,OR=1.36);其他含糖饮料消费也与大学生失眠症状存在关联(OR=1.10~1.55)(P值均<0.05)。 结论 奶茶及其他含糖饮料消费与大学生失眠症状存在关联。高校应开展饮食健康教育讲座,以改善大学生睡眠质量。
2024, 45(12): 1757-1760.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369
摘要:
目的 了解上海市中学生压力与网络成瘾的关联,为预防网络成瘾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21年5—6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上海市6 123名初中和高中学生进行健康危险行为监测,使用城市中学生压力源评价量表评价学生压力,网络成瘾量表评价学生网络成瘾。使用Kruskal-Wallis H检验、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上海市中学生压力分值为24(12,39),学业压力分值为8(5,13),自我身心压力分值为6(2,10),人际压力分值为5(1,9),家庭压力分值为4(1,8),网络成瘾检出率为4.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水平压力中学生出现网络成瘾的风险是低水平压力中学生的8.05倍(OR=8.05,95%CI=4.59~14.12,P < 0.05);高水平学业压力、自我身心压力、人际压力和家庭压力中学生出现网络成瘾的风险均较高(OR值分别为5.98,6.92,4.85,4.18,95%CI分别为3.69~9.70,4.03~11.88,3.11~7.55,2.73~6.40,P值均 < 0.05)。 结论 中学生学业压力、自我身心压力、人际压力和家庭压力均与网络成瘾风险增加有关。
2024, 45(12): 1761-1765.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380
摘要:
目的 探讨中职生节食、暴食行为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之间的关系,为制定预防中职生NSSI的有效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23年10—12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贵州省9所中职学校抽取2 364名学生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采用非条件二元Logisitic回归分析中职生节食、暴食行为及两者共存与NSSI的关系,并进行性别分层。 结果 贵州省中职生NSSI检出率为27.5%,6.8%的中职生有节食行为,10.5%有暴食行为,2.9%同时表现出节食和暴食行为。非条件二元Logistic回归调整模型结果显示,有节食行为(OR=2.37)、暴食行为(OR=2.31)及两者共存(OR=2.60)中职生发生NSSI的风险较高;性别分层分析结果显示,男、女生具有节食、暴食及节食暴食共存行为,NSSI风险均增加(女生:OR值分别为2.27,2.26,2.78;男生:OR值分别为2.15,2.08,2.02)(P值均<0.01)。 结论 中职生节食、暴食行为会增加NSSI风险。在预防和干预中职生的NSSI问题时,应加强对饮食行为习惯的关注。
2024, 45(12): 1766-1769.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375
摘要:
目的 分析2005—2019年海南省7~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流行趋势,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数据来源于海南省2005,2010,2014和2019年共42 811名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资料,根据《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标准进行筛查。使用χ2检验和χ趋势2检验比较超重、肥胖的检出率及其线性变化趋势;以2005年为基线进行动态分析,计算并比较超重、肥胖的增长速度和发展速度。 结果 海南省2005,2010,2014和2019年7~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检出率分别为4.7%,5.1%,6.7%和10.8%,肥胖检出率分别为2.7%,2.4%,2.5%及6.8%,整体均呈逐年上升趋势(χ趋势2值分别为370.57,313.55,P值均 < 0.01)。在各年度间,不同性别、民族、年龄组的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56~290.95,P值均 < 0.01),且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在不同特征组中均随时间呈线性增长(χ趋势2=29.92~280.11,P值均 < 0.01)。超重检出率的平均增长速度表现为女生(6.4%)高于男生(6.1%),少数民族(7.1%)高于汉族(5.7%),16~18岁组(8.4%)高于7~9(3.6%),10~12(6.2%)及13~15岁组(7.7%);肥胖检出率的平均增长速度表现为男生(8.1%)高于女生(5.7%),少数民族(7.1%)高于汉族(6.8%),16~18岁组(77.2%)高于7~9(2.8%),10~12(8.2%)以及13~15岁组(18.7%)。 结论 2005—2019年海南省7~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检出率整体呈持续增长态势,且检出率和上涨趋势存在性别、民族和年龄间的差异。应采取干预措施,减少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发生。
2024, 45(12): 1775-1779.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376
摘要:
目的 评估实施流感疫苗免费接种政策对中小学生缺课的预防效果,为制定和调整接种策略提供参考。 方法 根据深圳市龙岗区6~18岁中小学生在2023年11月是否接种流感疫苗分为接种组(265 996名)和未接种组(122 513名),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对两组进行1∶1匹配以平衡协变量,以学生每月缺课次数为因变量构建双重差分模型,采用Poisson回归对总体和多时点效果进行分析。 结果 接种流感疫苗可降低中小学生缺课的发生风险,对缺课的总体预防效果为26.52%(95%CI=23.47%~29.45%);2023年11(接种当月)和12月、2024年1月和3月的预防效果分别为42.12%,40.12%,30.33%,20.91%。接种流感疫苗对小学生的缺课预防效果(26.39%)与对中学生的缺课预防效果(27.9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班级接种率的回归系数介于0.998~0.999(P值均 < 0.01),即流感疫苗接种率每提高10%可降低1.5%~2.2%的缺课率。 结论 开展中小学生免费流感疫苗接种可降低缺课的发生风险,具有良好社会经济学效益。
2024, 45(12): 1780-1784.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368
摘要:
目的 探讨心肺适能(CRF)在肥胖青少年体力活动与心血管代谢健康间的作用,以期为肥胖青少年的健康促进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分别于2021年与2022年的7—8月,招募封闭式减肥训练营中的140名10~17岁肥胖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采用ActiGraph GT3X+三轴运动加速度计测量肥胖青少年久坐行为(SB)、低强度体力活动(LPA)、总身体活动(TPA)及中高强度体力活动(MVPA)时间,使用20 m折返跑测定CRF水平。测量肥胖青少年包括腰围(WC)、矢状腹径(SAD)、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血压(ABP)、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在内的心血管代谢健康指标构建心血管代谢风险Z评分(CMR-Z),采用SPSS Process插件进行中介效应分析。 结果 肥胖青少年的心血管健康指标中,WC、SAD、SBP、DBP、ABP、FINs、FPG、TC、HDL-C、CMR-Z分别为(93.21±11.51)cm、(21.77±2.71)cm、(111.24±11.86)mmHg、(66.08±9.03)mmHg、(88.66±8.97)mmHg、(8.98±6.42)μU/mL、(4.42±0.62)mmol/L、(4.43±0.97)mmol/L、(1.29±0.28)mmol/L、-0.43(-1.83,1.78)分;每日体力活动行为指标中,SB、LPA、MVPA、TPA时长分别为(345.16±78.47,267.35±62.65,64.77±39.52,677.30±57.63)min,SB、LPA、MVPA占比分别为50.96%,39.47%和9.56%;CRF指标VO2max为(37.95±4.96)mL/(kg·min)。中介分析结果显示,肥胖青少年CRF在LPA和腰高比(WHtR)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占比为44.2%;在LPA和ABP间起遮掩效应,占比为31.5%;在MVPA和SAD间起遮掩效应,占比为43.2%;在MVPA和CMR-Z间起遮掩效应,占比为96.0%。 结论 CRF可能是体力活动与肥胖青少年心血管代谢健康间的重要影响因素,提高CRF水平有利于促进肥胖青少年心血管代谢健康。
2024, 45(12): 1785-1788.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366
摘要:
目的 分析2020—2023年济南市某医疗机构手足口病患儿Toll样受体(TLR)9、TLR7基因多态性与手足口病的关系,为手足口病的预防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收集2020—2023年济南市第二妇幼保健院儿童感染科收治的284例3~6岁患儿手足口病发病季节、临床表现、病原体分布等资料。采用χ2检验比较肠道病毒71(EV71)亚型与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A16)亚型的TLR9、TLR7基因型分布情况,采用Hardy Weinbery平衡检测样本群体代表性,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TLR9、TLR7基因多态性与手足口病亚型的关系。 结果 284例手足口病患儿发病至入院时间以>2~4 d居多(45.42%),其次为≤2 d(44.72%);发病季节以夏季居多(58.10%);严重程度以轻症居多(69.72%);临床表现以皮疹(100.00%)、发热(65.49%)居多;病原体以EV71居多(60.56%)。Hardy Weinberg平衡检验结果显示,群体代表性良好(P>0.05)。在加性遗传模型下采用Logistic回归,校正研究人群年龄、性别后,分析TLR9 rs187084位点与手足口病亚型的关系,结果发现,与无C等位基因携带者相比,每多携带1个C等位基因,出现CA16亚型手足口病的风险增加109%(OR=2.09,95%CI=1.13~3.27);分析TLR7 rs3853839位点与手足口病亚型的关系发现,与无C等位基因携带者相比,每多携带1个C等位基因,出现EV71亚型手足口病的风险增加57%(OR=1.57,95%CI=1.10~2.11)(P值均 < 0.05)。 结论 2020—2023年济南市某医疗机构手足口病患儿以轻症及EV71感染居多,TLR7 rs3853839位点多态性可能与患儿EV71感染有关,TLR9 rs187084位点多态性可能与CA16感染有关。
2024, 45(12): 1789-1791.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356
摘要:
目的 分析2017—2023年深圳市幼儿园和学校人偏肺病毒聚集性疫情监测结果及流行规律,为呼吸道病毒防控提供科学参考。 方法 基于流感监测网络平台上收集的深圳市幼儿园和学校2017—2023年人偏肺病毒聚集性疫情流行病学资料和实验室检测结果,采用Mann Kendall检验对人偏肺病毒疫情进行趋势分析。 结果 2017—2023年深圳市共确诊11起发生在幼儿园和学校的人偏肺病毒聚集性疫情,2020年疫情数最多(4起),其次是2018年2起发病总人数为128例,平均罹患率为26.61%。72.73%(8起)的人偏肺病毒疫情发生在幼儿园,27.27%(3起)发生在小学。人偏肺病毒疫情报告最多的月份是12月和3月(均为3起,占27.27%),其次是4月和6月(均为2起,占18.18%)。在11起人偏肺病毒疫情中共采集98份咽拭子样本,经检测呼吸道病毒阳性共80份,阳性率为81.63%;其中仅人偏肺病毒阳性67份,仅其他呼吸道病毒阳性10份,人偏肺病毒合并其他呼吸道病毒阳性3份。11起人偏肺病毒疫情中,6起由人偏肺病毒单独引起,5起为人偏肺病毒与其他呼吸道病毒混合感染引起。去除2020年数据后,2017—2023年人偏肺病毒疫情数在流感样病例疫情中的占比有随着年份增多的趋势(Z=2.25,P=0.02)。 结论 2017—2023年深圳市幼儿园和学校每年均报告人偏肺病毒疫情,大部分人偏肺病毒疫情发生在幼儿园,且高发季节是春季和冬季。
2024, 45(12): 1792-1797.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358
摘要:
目的 分析1990—2021年中国5岁以下儿童结核病疾病负担变化趋势,为制定中国儿童结核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基于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集(GBD 2021),收集1990—2021年中国和全球5岁以下儿童结核病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和伤残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 DALY)等数据。比较不同性别儿童和不同类型结核病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和DALY率,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计算1990—2021年中国和全球儿童结核病疾病负担变化的年度百分比(APC)和平均年度百分比(AAPC),分析其变化趋势。 结果 2021年中国5岁以下儿童结核病新发病例数、患病数和死亡数分别为0.97万,847.78万和0.02万例,所致DALY为2.71万人年。1990—2021年中国和全球5岁以下儿童结核病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DALY率均呈下降趋势(AAPC值分别为-5.45%,-1.14%,-12.37%,-11.34%;-2.38%, -1.41%, -4.66%, -4.56%, P值均 < 0.05);中国5岁以下儿童结核病发病率、死亡率、DALY率下降均快于全球总体水平(P < 0.05)。1992年及以后,男童结核病新发病例数、患病数、死亡病例数和所致DALY均高于女童。1990—2021年药物敏感结核病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DALY率均呈下降趋势,耐多药结核病发病率和患病率在2015年后有所上升。 结论 1990—2021年中国5岁以下儿童结核病疾病负担下降明显,但近年来耐多药结核病疾病负担有所上升。需高度重视儿童结核病防控工作,进一步完善耐药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
2024, 45(12): 1798-1801.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373
摘要:
目的 探讨男男同性性行为(MSM)学生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抗病毒治疗现状及相关因素,为HIV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2021年11月招募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137名MSM学生HIV感染者开展线上调查,描述人口学特征、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服药情况及治疗前后的CD4和HIV病毒载量水平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MSM学生抗病毒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 结果 在纳入的研究对象中,14.6%为HIV晚发现,97.1%正在进行ART;排除启动治疗不足6个月的感染者后,病毒完全抑制率达到76.9%。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服药时间>24个月的学生HIV感染者(OR=5.28,95%CI=1.38~20.22)更可能ART抑制成功,报告有身体感受方面副作用(OR=0.08,95%CI=0.01~0.71)和认知方面副作用(OR=0.28,95%CI=0.09~0.90)的学生HIV感染者更可能造成ART抑制失败(P值均 < 0.05)。 结论 MSM学生群体中ART的疗效仍有上升空间,应采取措施提高治疗依从性,在制定治疗方案时需充分考虑HIV感染者的个体差异和药物副作用。
2024, 45(12): 1802-1806.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360
摘要:
目的 了解高校新生中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LTBI)者预防性治疗接受意愿及其相关因素,为LTBI学生预防性治疗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2023年9月常州市8所高校新生入学结核病筛查中发现的368名LTBI新生,进行预防性治疗接受意愿问卷调查,并使用结核病知识量表、广泛焦虑量表(GAD-7)、患者健康问卷(PHQ-9)、家庭功能量表(APGAR)及自制病耻感量表等相关量表收集相关资料。以预防性治疗接受意愿为因变量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预防性治疗接受意愿情况和相关因素。 结果 253名LTBI高校新生愿意进行预防性治疗,接受率为68.75%。父亲学历为高中的LTBI学生,预防性治疗接受意愿较父亲学历为初中及以下的LTBI学生高(OR=2.16);家庭人均月收入在>5 000~10 000和>10 000元的LTBI学生接受意愿均高于 < 3 000元的LTBI学生(OR值分别为2.72,4.46);每周体育锻炼>2.0 h的LTBI学生接受意愿高于 < 0.5 h的LTBI学生(OR=1.91);结核病知识知晓程度高和病耻感高的LTBI学生更易接受预防性治疗(OR值分别为1.18,1.11);PHQ-9和GAD-7得分高的LTBI学生更易拒绝预防性治疗(OR值分别为0.85,0.92)(P值均 < 0.05)。 结论 常州市LTBI学生对预防性治疗的接受意愿一般,接受度受到家庭因素、健康生活习惯、结核病知识以及心理状况的影响。
2024, 45(12): 1807-1810.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359
摘要:
目的 探讨宁夏中小学生超重肥胖和高血压共患水平及其相关因素,为有效开展儿童青少年早期的健康干预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方法 2021年9月至2022年6月,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宁夏银川市金凤区、中卫市沙坡头区、吴忠市盐池县、石嘴山市平罗县抽取4 577名9~16岁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身体测量。利用加权复杂抽样设计的χ2检验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和高血压共患的相关因素。 结果 宁夏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率为22.87%,高血压患病率为1.30%,超重肥胖和高血压共患率为1.07%。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13~16岁的学生(OR=15.66, 95%CI=3.84~63.96)相比9~12岁学生、睡眠时间不足(OR=5.47, 95%CI=1.73~17.33)相比充足的学生患超重肥胖与高血压共患水平高,每周早餐频率1~7次(OR=0.08, 95%CI=0.02~0.37)相比每周早餐频率 < 1次的学生患超重肥胖与高血压共患水平低(P值均 < 0.05)。 结论 年龄、睡眠时间、早餐频率均是宁夏中小学生超重肥胖和高血压共患的相关因素,应密切关注9~12岁、睡眠时间不足及早晨空腹的学生,进行科学宣教和防控干预。
2024, 45(12): 1770-1774.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363
摘要:
目的 探讨儿童青少年血压变化趋势及其与青春发育和营养状况的关联,为制定血压偏高早期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23年9月,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山西省晋中市57所学校20 241名7~18岁中小学生,测量身高、体重、血压。采用趋势性χ2检验分析儿童青少年正常高值血压和血压偏高检出率随青春期发育进程的变化趋势,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血压正常高值和血压偏高与营养状况的关联性。 结果 晋中市儿童青少年正常高值血压检出率为17.3%,其中青春中期(23.2%)和青春后期(24.3%)>青春早期(19.5%)>青春期前(10.8%)(χ趋势2=372.86);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检出率为14.8%,其中青春后期(22.4%)>青春中期(18.9%)>青春早期(13.0%)和青春期前(12.2%)(χ趋势2=175.43)(P值均 < 0.01)。不同性别、地区、营养状况儿童青少年的正常高值血压和血压偏高检出率均随青春期发育进程而增高(χ趋势2=9.21~771.90,P值均 < 0.01)。超重、肥胖均是青春期发育各阶段儿童青少年正常高值血压和血压偏高的相关因素(OR=1.2~2.8,P值均 < 0.01)。 结论 儿童青少年正常高值血压和血压偏高在青春发育期均呈现较高的检出率,且随青春期发育进程呈现增高趋势。
2024, 45(12): 1811-1814.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362
摘要:
目的 分析数字游戏在青少年危险性行为干预中的应用,为降低青少年危险性行为提供参考。 方法 从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Scopus、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中,检索建库至2024年2月发表的应用数字游戏干预青少年危险性行为的相关文献。 结果 最终纳入10篇英文文献,涉及3 063名10~24岁青少年,发表时间为2013—2023年。数字游戏的开发和设计多基于认知行为理论和真实性决策情境及对话,游戏参与者分为单方和多方,主要采用虚拟角色扮演、互动叙事、冒险挑战等形式,在内容上存在一定差异。数字游戏干预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可接受性,可提高青少年的性健康知识与态度、自我效能和风险感知,降低危险性行为的发生。 结论 数字游戏在干预青少年危险性行为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可为防控青少年危险性行为提供新途径。
2024, 45(12): 1815-1819.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381
摘要:
为提升孤独症(ASD)儿童视觉工作记忆能力, 推动未来相关领域的探索与实践, 研究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梳理与总结,指出ASD儿童在各种视觉工作记忆任务中的表现普遍低于正常儿童,尤其是在视觉信息的刷新、转换和抑制功能上,反映出ASD儿童在处理视觉信息时存在困难。神经影像学和电生理学研究进一步揭示了ASD儿童在相关脑区的激活异常,尤其是在前额叶皮层和对侧延迟活动等关键区域的功能失调。此外,α、θ和β波段的异常振荡也表明ASD儿童在视觉注意控制和信息处理方面的不足,影响了其视觉工作记忆的整体表现。
为提升孤独症(ASD)儿童视觉工作记忆能力, 推动未来相关领域的探索与实践, 研究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梳理与总结,指出ASD儿童在各种视觉工作记忆任务中的表现普遍低于正常儿童,尤其是在视觉信息的刷新、转换和抑制功能上,反映出ASD儿童在处理视觉信息时存在困难。神经影像学和电生理学研究进一步揭示了ASD儿童在相关脑区的激活异常,尤其是在前额叶皮层和对侧延迟活动等关键区域的功能失调。此外,α、θ和β波段的异常振荡也表明ASD儿童在视觉注意控制和信息处理方面的不足,影响了其视觉工作记忆的整体表现。
2024, 45(12): 1820-1824.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378
摘要:
为了解父母童年期创伤对青少年抑郁障碍的发生发展产生的代际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基于生物—心理—社会的整合医学模式,从多层次全面阐述父母童年期创伤与青少年抑郁障碍之间可能的作用机制。未来研究可进一步完善其代际影响机制,创建整合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预防及干预措施,提前阻断童年期创伤的恶性代际影响。
为了解父母童年期创伤对青少年抑郁障碍的发生发展产生的代际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基于生物—心理—社会的整合医学模式,从多层次全面阐述父母童年期创伤与青少年抑郁障碍之间可能的作用机制。未来研究可进一步完善其代际影响机制,创建整合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预防及干预措施,提前阻断童年期创伤的恶性代际影响。
摘要:
根据国务院1987年同意建立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制度, 2019年, 教育部等部署开展了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工作。发现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总体有所改善, 并提出了促进学生体质与健康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 针对本次调研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相关安排: 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落实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政策要求、持续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全国健康学校建设计划。
根据国务院1987年同意建立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制度, 2019年, 教育部等部署开展了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工作。发现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总体有所改善, 并提出了促进学生体质与健康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 针对本次调研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相关安排: 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落实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政策要求、持续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全国健康学校建设计划。
摘要:
编制适合我国使用的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问卷,并对其信效度进行评价,为更好地了解我国青少年非自杀性自杀行为提供工具.方法 自行编制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问卷.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沈阳、郑州、南昌和深圳部分在校初、高中学生,共15 096人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同质信度、分半信度、结构效度等评价问卷的信效度.选取合肥市某中学94名学生使用自残功能性评估问卷(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Self-mutilation,FASM)作为校标问卷进行调查,考察问卷的效标关联效度.结果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问卷分为行为问卷(12个条目)和功能问卷(19个条目)2部分.行为问卷的Cronbachα系数为0.921,分半信度为0.851,重测信度为0.843,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4.914%,与校标问卷FASM行为维度得分的相关系数r=0.833(P<0.01).功能问卷总分的Cronbach α系数为0.905,分半信度为0.786,重测信度为0.805,累计方差贡献率为53.871%,与校标问卷FASM功能维度得分的相关系数r=0.859(P<0.01).结论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作为我国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和功能的评定工具.
编制适合我国使用的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问卷,并对其信效度进行评价,为更好地了解我国青少年非自杀性自杀行为提供工具.方法 自行编制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问卷.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沈阳、郑州、南昌和深圳部分在校初、高中学生,共15 096人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同质信度、分半信度、结构效度等评价问卷的信效度.选取合肥市某中学94名学生使用自残功能性评估问卷(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Self-mutilation,FASM)作为校标问卷进行调查,考察问卷的效标关联效度.结果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问卷分为行为问卷(12个条目)和功能问卷(19个条目)2部分.行为问卷的Cronbachα系数为0.921,分半信度为0.851,重测信度为0.843,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4.914%,与校标问卷FASM行为维度得分的相关系数r=0.833(P<0.01).功能问卷总分的Cronbach α系数为0.905,分半信度为0.786,重测信度为0.805,累计方差贡献率为53.871%,与校标问卷FASM功能维度得分的相关系数r=0.859(P<0.01).结论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作为我国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和功能的评定工具.
摘要:
探讨不同强度体育锻炼对提升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韧性的效果,为大学生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相关研究资料.方法 按照整群抽样的原则,选取武汉职业技术学院1 546名大一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利用SCL-90自评量表和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进行调查.将学生按班级分为对照1,2,3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1组390名,按照常规体育课程进行锻炼;对照2组385名,给予小运动强度锻炼;对照3组387名,给予大强度体育锻炼;观察组384名,给予中等强度锻炼.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大学生SCL-90量表中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偏执得分明显优于对照1组、2组以及3组(F值分别为3.57,3.33,4.27,5.28,3.82,4.29,P值均<0.01);心理韧性调查表得分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1,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观察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可对社交、身心健康、精神解脱以及自我磨炼等产生良好的影响,与其余组别学生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可有效提升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韧性,值得关注.
探讨不同强度体育锻炼对提升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韧性的效果,为大学生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相关研究资料.方法 按照整群抽样的原则,选取武汉职业技术学院1 546名大一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利用SCL-90自评量表和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进行调查.将学生按班级分为对照1,2,3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1组390名,按照常规体育课程进行锻炼;对照2组385名,给予小运动强度锻炼;对照3组387名,给予大强度体育锻炼;观察组384名,给予中等强度锻炼.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大学生SCL-90量表中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偏执得分明显优于对照1组、2组以及3组(F值分别为3.57,3.33,4.27,5.28,3.82,4.29,P值均<0.01);心理韧性调查表得分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1,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观察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可对社交、身心健康、精神解脱以及自我磨炼等产生良好的影响,与其余组别学生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可有效提升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韧性,值得关注.
摘要:
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努力.为扎实推进近视防控工作,普及近视防控的适宜技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颁布实施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指南》(简称《指南》).本文围绕《指南》的背景、意义和主要内容等方面进行解读,以提高公共卫生专业工作者和关注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相关人员对《指南》内容的理解.
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努力.为扎实推进近视防控工作,普及近视防控的适宜技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颁布实施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指南》(简称《指南》).本文围绕《指南》的背景、意义和主要内容等方面进行解读,以提高公共卫生专业工作者和关注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相关人员对《指南》内容的理解.
摘要:
大学生体质下降现已成为一项严峻的全球性社会问题,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研究人员的密切关注,而身体活动量减少是造成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直接原因.影响大学生身体活动量减少的因素较多,其中不良生活方式是较为重要的原因,健康生活方式对包括柔韧、肌肉力量、耐力、体质量指数(BMI)等身体健康指标,以及舒张压、收缩压、三酰甘油、总胆固醇等冠心病危险因素均有积极影响[1].本文拟对国内外大学生生活方式与体质健康水平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与分析,了解生活方式对大学生体质健康影响情况及干预策略,以期为我国大学生体质改善提供指导.
大学生体质下降现已成为一项严峻的全球性社会问题,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研究人员的密切关注,而身体活动量减少是造成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直接原因.影响大学生身体活动量减少的因素较多,其中不良生活方式是较为重要的原因,健康生活方式对包括柔韧、肌肉力量、耐力、体质量指数(BMI)等身体健康指标,以及舒张压、收缩压、三酰甘油、总胆固醇等冠心病危险因素均有积极影响[1].本文拟对国内外大学生生活方式与体质健康水平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与分析,了解生活方式对大学生体质健康影响情况及干预策略,以期为我国大学生体质改善提供指导.
摘要:
为切实加强新时代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八部门于近日颁布实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将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上升为国家战略.该文阐述了《实施方案》的出台背景、政策亮点和重要部署,以及教育部等八部门、各省份和地方教育系统对《实施方案》的贯彻落实情况.提出下一步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的重点任务为以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为指引,狠抓工作落实,强化考核刚性约束,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专家指导、科研支撑、学校参与、家庭支持、社会共治”的综合防控体系.
为切实加强新时代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八部门于近日颁布实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将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上升为国家战略.该文阐述了《实施方案》的出台背景、政策亮点和重要部署,以及教育部等八部门、各省份和地方教育系统对《实施方案》的贯彻落实情况.提出下一步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的重点任务为以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为指引,狠抓工作落实,强化考核刚性约束,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专家指导、科研支撑、学校参与、家庭支持、社会共治”的综合防控体系.
摘要:
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近视发病率居高不下,并呈低龄化的趋势,流行形势非常严峻,其中环境因素是近视病因研究的热点.本文对国内外儿童青少年近距离用眼、户外活动、睡眠时长、照明条件、饮食习惯等与近视发生的关系进行文献研究和分析,提出了针对社会、学校、家庭、学生和特殊个体不同角度的干预策略,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儿童青少年的视力.
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近视发病率居高不下,并呈低龄化的趋势,流行形势非常严峻,其中环境因素是近视病因研究的热点.本文对国内外儿童青少年近距离用眼、户外活动、睡眠时长、照明条件、饮食习惯等与近视发生的关系进行文献研究和分析,提出了针对社会、学校、家庭、学生和特殊个体不同角度的干预策略,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儿童青少年的视力.
摘要:
探讨运动干预对焦虑女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以及负性情绪在运动干预影响睡眠质量中的中介效应,为指导睡眠障碍患者的康复提供参考.方法 以北京师范大学70名焦虑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34名)和对照组(36名);实验组进行8周有氧运动与瑜伽训练结合的干预,对照组在相同时间正常学习生活不进行规律运动;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ANA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被试运动干预前后的睡眠与负性情绪水平.结果 运动干预后,实验组睡眠质量(4.31±1.26)、焦虑(36.41±7.32)和负性情绪(2.37±0.50)得分较干预前[(8.41±3.11)(53.76±2.70)(2.79±0.59)]均显著改善(P值均<0.01),而对照组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中介效应检验显示,负性情绪在运动对睡眠质量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t=6.77,P<0.01).结论 运动干预显著改善了焦虑女大学生睡眠质量和负性情绪水平,负性情绪在运动改善睡眠质量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探讨运动干预对焦虑女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以及负性情绪在运动干预影响睡眠质量中的中介效应,为指导睡眠障碍患者的康复提供参考.方法 以北京师范大学70名焦虑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34名)和对照组(36名);实验组进行8周有氧运动与瑜伽训练结合的干预,对照组在相同时间正常学习生活不进行规律运动;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ANA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被试运动干预前后的睡眠与负性情绪水平.结果 运动干预后,实验组睡眠质量(4.31±1.26)、焦虑(36.41±7.32)和负性情绪(2.37±0.50)得分较干预前[(8.41±3.11)(53.76±2.70)(2.79±0.59)]均显著改善(P值均<0.01),而对照组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中介效应检验显示,负性情绪在运动对睡眠质量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t=6.77,P<0.01).结论 运动干预显著改善了焦虑女大学生睡眠质量和负性情绪水平,负性情绪在运动改善睡眠质量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摘要:
了解江苏省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现状及影响因素,为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分层整群抽取江苏省12所高校2 643名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参与行为的问卷调查.结果 仅有2.3%(60/2 643)的大学生每周上体育课课时数≥3学时,29.9%(790名)每周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次数≥3次,14.8%(391名)每天参与体育锻炼时间≥lh,23.0%(609名)掌握的运动技能项数≥3项,45.7%(1 208名)未参加体育社团,17.8%(471名)参与校外体育俱乐部等社会体育组织;40.1%(1 059名)的学生认为体育课程内容缺乏趣味性,31.9%(845名)的学生不喜欢体育教师或其授课方式,19.4%(514名)认为缺乏体育场地或器材,21.1%(558名)认为体育锻炼对学习效果没影响,28.9%(764名)认为体育课程及相关活动对就业没有影响,17.1%(451名)认为体育成绩好坏不影响在校评优和进步;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行为现状及不喜欢体育锻炼原因的性别、年级和地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级、地区、课程内容缺乏趣味性、不喜欢体育教师的授课方式、缺乏体育场地或器材是江苏省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P值均<0.05).结论 江苏省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行为现状情况不容乐观,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行为需要社会、学校和个人兼容并济,共同努力.
了解江苏省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现状及影响因素,为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分层整群抽取江苏省12所高校2 643名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参与行为的问卷调查.结果 仅有2.3%(60/2 643)的大学生每周上体育课课时数≥3学时,29.9%(790名)每周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次数≥3次,14.8%(391名)每天参与体育锻炼时间≥lh,23.0%(609名)掌握的运动技能项数≥3项,45.7%(1 208名)未参加体育社团,17.8%(471名)参与校外体育俱乐部等社会体育组织;40.1%(1 059名)的学生认为体育课程内容缺乏趣味性,31.9%(845名)的学生不喜欢体育教师或其授课方式,19.4%(514名)认为缺乏体育场地或器材,21.1%(558名)认为体育锻炼对学习效果没影响,28.9%(764名)认为体育课程及相关活动对就业没有影响,17.1%(451名)认为体育成绩好坏不影响在校评优和进步;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行为现状及不喜欢体育锻炼原因的性别、年级和地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级、地区、课程内容缺乏趣味性、不喜欢体育教师的授课方式、缺乏体育场地或器材是江苏省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P值均<0.05).结论 江苏省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行为现状情况不容乐观,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行为需要社会、学校和个人兼容并济,共同努力.
摘要:
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动态发展规律及领悟社会支持的影响,为制定更有针对性的保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使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UPI)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PSSS)对广州某高校2014年入学的2 301名大学生进行追踪研究.2次施测的时间分别是2014年9月23日和2016年9月25日.结果 大三时学生的UPI得分(9.18±8.49)低于大一(10.11±7.87)(t=29.90,P<0.01).大三时学生严重心理问题的人数比例比大一上升1.0百分点,一般心理问题的人数比例下降1.7百分点,心理健康的人数比例上升0.7百分点(x2=377.59,P<0.01).女生UPI得分(10.09±8.32)高于男生(8.81±7.91)(t=17.13,P<0.01).领悟社会支持水平越高,UPI得分越低(F=149.65,P<0.01).大一时学生UPI为A类(严重心理问题)且低领悟社会支持的大三UPI得分最高,大一UPI为C类(心理健康)且高领悟社会支持的大三UPI得分最低;高领悟社会支持条件下,大一UPI A/B(一般心理问题)/C类的学生大三UPI得分均低于低领悟社会支持条件下的学生.结论 大学生入校后,心理健康状况呈2个动态两极化的趋势发展.领悟社会支持能力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动态发展具有持续性的调节作用.
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动态发展规律及领悟社会支持的影响,为制定更有针对性的保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使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UPI)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PSSS)对广州某高校2014年入学的2 301名大学生进行追踪研究.2次施测的时间分别是2014年9月23日和2016年9月25日.结果 大三时学生的UPI得分(9.18±8.49)低于大一(10.11±7.87)(t=29.90,P<0.01).大三时学生严重心理问题的人数比例比大一上升1.0百分点,一般心理问题的人数比例下降1.7百分点,心理健康的人数比例上升0.7百分点(x2=377.59,P<0.01).女生UPI得分(10.09±8.32)高于男生(8.81±7.91)(t=17.13,P<0.01).领悟社会支持水平越高,UPI得分越低(F=149.65,P<0.01).大一时学生UPI为A类(严重心理问题)且低领悟社会支持的大三UPI得分最高,大一UPI为C类(心理健康)且高领悟社会支持的大三UPI得分最低;高领悟社会支持条件下,大一UPI A/B(一般心理问题)/C类的学生大三UPI得分均低于低领悟社会支持条件下的学生.结论 大学生入校后,心理健康状况呈2个动态两极化的趋势发展.领悟社会支持能力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动态发展具有持续性的调节作用.
摘要:
根据国务院1987年同意建立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制度, 2019年, 教育部等部署开展了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工作。发现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总体有所改善, 并提出了促进学生体质与健康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 针对本次调研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相关安排: 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落实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政策要求、持续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全国健康学校建设计划。
根据国务院1987年同意建立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制度, 2019年, 教育部等部署开展了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工作。发现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总体有所改善, 并提出了促进学生体质与健康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 针对本次调研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相关安排: 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落实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政策要求、持续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全国健康学校建设计划。
摘要:
分析影响儿童行为问题的饮食危险因素,为预防和减少儿童行为问题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Rutter儿童行为量表对学龄儿童的行为问题进行分型,应用食物频率间卷(FFQ)调查各营养素摄入状况,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及逐步回归分析研究行为问题与营养素摄入状况的相关性.结果不同性别儿童行为问题分型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8.01,P<0.05),男童主要以A型行为问题为主(53.37%),女童主要以N型行为问题为主(44.87%).行为问题组儿童能量、蛋白质、脂肪、胆固醇、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P、Se摄入量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22,-2.10,-2.29,-2.48,-3.16,-2.01,-2.02,-1.96,-2.08,P值均<0.05).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性别、Se、维生素C与A型行为问题有关(F=4.84,P=0.01);分娩方式与N型行为问题有关(F=6.00,P=0.02);分娩方式、维生素A与M型行为问题有关(F=6.97,P=0.00);分娩方式、Cu、维生素A与总行为问题有关(F=5.47,P=0.00).结论 营养素摄入与儿童行为问题有关,纠正行为问题儿童营养失衡可能对改善行为问题有帮助.
分析影响儿童行为问题的饮食危险因素,为预防和减少儿童行为问题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Rutter儿童行为量表对学龄儿童的行为问题进行分型,应用食物频率间卷(FFQ)调查各营养素摄入状况,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及逐步回归分析研究行为问题与营养素摄入状况的相关性.结果不同性别儿童行为问题分型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8.01,P<0.05),男童主要以A型行为问题为主(53.37%),女童主要以N型行为问题为主(44.87%).行为问题组儿童能量、蛋白质、脂肪、胆固醇、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P、Se摄入量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22,-2.10,-2.29,-2.48,-3.16,-2.01,-2.02,-1.96,-2.08,P值均<0.05).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性别、Se、维生素C与A型行为问题有关(F=4.84,P=0.01);分娩方式与N型行为问题有关(F=6.00,P=0.02);分娩方式、维生素A与M型行为问题有关(F=6.97,P=0.00);分娩方式、Cu、维生素A与总行为问题有关(F=5.47,P=0.00).结论 营养素摄入与儿童行为问题有关,纠正行为问题儿童营养失衡可能对改善行为问题有帮助.
获得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