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2年  第43卷  第10期

述评
遏制儿童青少年同伴欺凌加强常规行为监测和干预
苏普玉, 汪耿夫
2022, 43(10): 1441-1445.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2.10.001
摘要(412) HTML (122) PDF(60)
摘要:
儿童青少年同伴欺凌已经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中国政府对国内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高度重视, 但其系统监测和干预方案尚待制定。研究分析了同伴欺凌对儿童青少年当前乃至终身健康的影响, 阐述了全球范围内国家层面儿童青少年同伴欺凌行为的监测现状, 同时呼吁从生态系统理论的视角加强针对遭受同伴欺凌者干预, 全面降低儿童青少年同伴欺凌发生的风险。
一切为了人民健康——我们这十年
儿童青少年健康发展与成效
马军
2022, 43(10): 1446-1452.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2.10.002
摘要(625) HTML (201) PDF(126)
摘要:
儿童青少年健康是全民健康的基础, 是全面小康的标志。中共十八大以来, 党和国家对儿童青少年健康的高度重视以及儿童青少年健康政策的日益完善, 极大促进了儿童青少年近视、肥胖防控和心理健康促进; 体育锻炼和健康教育进一步加强, 推动了健康学校建设; 同时, 学校卫生管理和工作体系、学生健康监测制度及干预措施等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儿童青少年健康状况稳步提升。
专题笔谈
澳大利亚《儿童青少年健康国家行动计划2020—2030》基本框架内容特征及启示
钟惠燕, 管培国, 刘萍
2022, 43(10): 1453-1455.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2.10.003
摘要(397) HTML (145) PDF(67)
摘要:
儿童青少年健康关系到未来国民健康与国家兴旺, 但当前儿童青少年健康状况不良却成为全球性的社会问题。澳大利亚《儿童青少年健康国家行动计划2020—2030》基于基本的指导原则, 提出了优先的工作领域, 制定了相应的保障措施, 呈现出面向人口的普遍性、实施方案的动态性、实施过程的网络化的特征。澳大利亚儿童青少年健康促进的经验可以为中国建立儿童青少年远程健康服务体系, 提升父母健康素养, 建立健康数据库, 构建相互协作的健康促进体系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
儿童青少年同伴欺凌专栏
初中生抑郁症状在同伴欺凌与自杀意念间的中介作用
陈珊珊, 何阳, 袁梦园, 李泳汉, 常俊杰, 汪耿夫, 苏普玉
2022, 43(10): 1456-1461.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2.10.004
摘要(512) HTML (224) PDF(114)
摘要:
  目的  探讨初中生抑郁症状在同伴欺凌模式与自杀意念间的中介作用, 为同伴欺凌防治和青少年自杀预防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 于2019年9月(T1)在安徽省濉溪县1所普通中学全体初一学生中建立随访队列, 2020年9月(T2)进行第一次随访, 共1 687名初中生参与。采用自编同伴欺凌问卷、中文版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儿童版(CES-DC)和自杀相关心理行为问卷对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初中生近1年自杀意念、被欺凌、欺凌他人的报告率分别为28.3%, 27.0%, 24.4%。同伴欺凌潜在类别分析分为低被欺凌-欺凌他人组(71.4%), 高被欺凌-欺凌他人组(3.3%), 高言语和关系被欺凌-欺凌他人组(25.3%)3组。以低被欺凌-欺凌他人组为参照组, T1抑郁症状在高被欺凌-欺凌他人组(中介效应值为0.43, P < 0.05)及高言语和关系被欺凌-欺凌他人组(中介效应值为0.29, P < 0.05)致T2自杀意念中起中介作用。  结论  抑郁症状在同伴欺凌致青少年自杀意念中起中介作用。为预防同伴欺凌及青少年自杀相关心理行为, 教育工作者在制定相应措施时应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中学生急性应激反应与同伴欺凌行为的关联
张婷婷, 李泳汉, 袁梦园, 常俊杰, 李缘, 曹磊磊, 王少杰, 汪耿夫, 苏普玉
2022, 43(10): 1462-1466.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2.10.005
摘要(324) HTML (150) PDF(44)
摘要:
  目的  探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急性应激反应与疫情常态化管理时期中学生同伴欺凌行为的关系, 为制定减少同伴欺凌行为的相关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2020年12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安徽省皖南(宣城市)和皖北(淮北市)2所普通初级中学2 219名学生, 调查遭受欺凌和欺凌他人中言语欺凌、关系欺凌、躯体欺凌和网络欺凌行为发生情况, 并自我回顾性评价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社交隔离)期间急性应激反应状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 探讨中学生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不同水平急性应激反应与同伴欺凌行为的关联。  结果  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管理时期中学生同伴欺凌行为报告率为65.8%, 遭受他人欺凌和欺凌他人的报告率分别为63.8%和27.1%;遭受他人言语欺凌报告率最高(54.8%), 对他人网络欺凌报告率最低(4.6%)。疫情期间中学生急性应激反应得分为(6.50±1.67)分。除躯体欺凌他人外, 其他类型欺凌他人与遭受他人欺凌行为报告率在高水平应激反应组均最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 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 高水平急性应激反应与中学生遭受言语欺凌(OR=1.38)、关系欺凌(OR=2.28)、躯体欺凌(OR=1.87)和网络欺凌(OR=2.30)风险增加相关, 高水平急性应激反应组中学生言语(OR=1.80)、关系(OR=1.99)、躯体(OR=1.76)和网络(OR=2.32)欺凌他人的风险均高于低水平急性应激反应组(P值均 < 0.05)。  结论  中学生高水平急性应激反应与不同类型同伴欺凌行为之间均存在关联, 且与网络欺凌的关联性较强。
西部地区不同民族青少年校园欺凌与抑郁症状的关联
唐程梦, 蒋建军, 彭伟, 张强, 晏明霞, 陈佳怡, 赵颖, 李可晗, 刘巧兰
2022, 43(10): 1467-1471.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2.10.006
摘要(377) HTML (174) PDF(38)
摘要:
  目的  了解西部地区汉族、彝族、藏族青少年校园欺凌和抑郁症状的流行现状, 探讨不同欺凌角色、欺凌频率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关联程度, 为青少年校园欺凌防治提供新观点。  方法  采用典型抽样和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 于2020年4—11月在四川省苍溪县、甘洛县和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的6所中小学中招募3 115名中小学生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校园欺凌与抑郁症状的关系。  结果  881名(28.3%)中小学生在过去6个月中经历过校园欺凌, 892名(28.6%)检出抑郁症状。汉族、彝族、藏族的校园欺凌报告率分别为20.5%, 46.4%和23.8%, 其中被欺凌报告率分别为15.3%, 25.0%和11.8%, 欺凌报告率分别为2.3%, 5.7%和6.7%, 欺凌-被欺凌报告率分别为2.9%, 5.7%和5.4%;抑郁症状检出率分别为20.4%, 37.9%和36.5%。调整年龄、年级、民族、吸烟、饮酒变量后, 被欺凌者(AOR=1.98, 95%CI=1.61~2.45)、欺凌者(AOR=2.63, 95%CI=1.81~3.82)和欺凌-被欺凌者(AOR=3.33, 95%CI=2.44~4.54)的抑郁风险高于无校园欺凌经历者(P值均 < 0.01), 且抑郁风险随着欺凌频率增加而增大。  结论  西部地区彝族和藏族青少年的校园欺凌和抑郁症状均高于汉族, 参与校园欺凌、高欺凌频率与抑郁症状密切相关。干预措施中应加强对各类欺凌角色和少数民族青少年的关注。
青少年遭受同伴欺凌与抑郁症状关系的纵向交叉滞后分析
何阳, 陈珊珊, 袁梦园, 李泳汉, 常俊杰, 张婷婷, 汪耿夫, 苏普玉
2022, 43(10): 1472-1475.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2.10.007
摘要(439) HTML (164) PDF(60)
摘要:
  目的  探讨青少年不同类型欺凌行为和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 为进一步预防青少年同伴欺凌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基于2019年9月(T1)和2020年9月(T2)对安徽省淮北市1 687名青少年队列随访数据, 采用交叉滞后回归方法探讨不同类型同伴欺凌与抑郁症状的相互关系。  结果  T2时遭受欺凌行为(躯体欺凌、言语欺凌、关系欺凌、网络欺凌)和抑郁症状得分均低于T1时,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3.60, 8.61, 7.24, 3.76, 8.29, P值均 < 0.01)。两个时期青少年的欺凌行为与抑郁症状之间均呈正相关(P值均 < 0.01);交叉滞后回归分析显示, T1时期的遭受躯体、言语、关系和网络欺凌均能正向预测T2时期的抑郁症状(β值分别为0.06, 0.04, 0.12, 0.05), T1时期的抑郁症状也能正向预测T2时期遭受躯体、言语、关系和网络欺凌(β值分别为0.07, 0.10, 0.13, 0.10)(P值均 < 0.05)。  结论  青少年同伴欺凌与抑郁症状之间相互影响, 存在一定的双向关联。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中国学校生命安全及健康教育政策注意力演进研究
伊鲁波, 时维金
2022, 43(10): 1476-1479.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2.10.008
摘要(397) HTML (158) PDF(29)
摘要:
  目的  研究1987—2022年《教育部工作要点》中生命安全及健康教育的政策注意力配置, 为优化生命安全及健康教育政策提供参考。  方法  运用内容分析法对1987—2022年《教育部工作要点》中生命安全及健康教育相关内容进行编码, 予以量化分析。  结果  中国学校生命安全及健康教育政策注意力可以分为巩固提高阶段(1987—2000年)、改革探索阶段(2001—2012年)、深化完善阶段(2013—2022年)3个阶段, 且注意力强度呈整体上升态势。政府对生命安全及健康教育的政策注意力配置方向偏重于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领域(39.5%)、安全应急与避险领域(36.2%)及心理健康领域(11.9%), 对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8.1%)、传染病预防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4.3%)两个领域的关注较少。政府关注了生命安全及健康教育领域20个核心要点, 仍有10个核心要点尚未关注。  结论  中国学校安全及健康教育政策注意力强度整体提升, 各阶段政策关注对象存在偏差; 政策注意力的均衡性、动态性不足及政策回应存在被动性; 生命安全及健康教育各领域内容及政策注意力配置指向不够全面。建议稳定生命安全及健康教育政策注意力配置总量, 确保配置均衡、动态调整及做好前期预判; 政策优化和调整注重各领域内容的全面性。
大学生艾滋病防控综合干预策略效果评价
吴琳, 徐静静
2022, 43(10): 1484-1487.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2.10.010
摘要(347) HTML (127) PDF(24)
摘要:
  目的  分析高校实施艾滋病防控综合干预策略的效果, 为进一步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实践和促进健康教育行为改变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 于2018年9月在干预前分别选取成都市某高校(2018年9月开始实行大学生艾滋病"3+2"干预策略)582名新生和590名大四学生为研究对象, 并于2022年3月对2018级577名学生进行跟踪调查。通过问卷的方式, 比较综合干预前后大学生艾滋病防控知识掌握情况。  结果  相对于干预前, 综合干预策略的实施深化了大学生对艾滋病传播途径、危害性、自我保护和关爱艾滋病患者意识的认识, 全部15个问项的知晓率均显著高于干预前(P值均 < 0.01), 其中13个问项的知晓率高于80%(10个问项的知晓率高于90%)。相对于对照组(2018年的四年级学生), 14个问项的干预后知晓率有显著提高, 其中知晓率超过90%的问项数从1个提高到10个。  结论  艾滋病防控综合干预策略在提升大学生艾滋病防控知识知晓率过程中有明显干预效果。在宣传教育策略中应增加低年级学生教育强度, 以及艾滋病相关的医学知识和正确对待艾滋病的教育内容。
体育健康教育与初中生健康素养关系的交叉滞后分析
解超, 苏家福, 康越鑫, 刘雷, 周红萍
2022, 43(10): 1488-1491.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2.10.011
摘要(400) HTML (160) PDF(39)
摘要:
  目的  了解体育健康教育与青少年健康素养的因果关系,为提升体育健康教育和青少年健康素养水平提供纵向实证研究依据。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湖北省襄阳市、辽宁省大连市和吉林省辽源市4所初中学校七年级的24个班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间隔18周的纵向追踪设计对696名初中生进行2次问卷调查。测量工具采用修订后的学校体育健康教育量表以及初中生健康素养量表。  结果  第1次测量(T1)运动督导可以正向预测第2次测量(T2)健康素养(β=0.18),T1健康素养也能够正向预测T2运动督导(β=0.18)(P值均 < 0.01);T1健康教育可以正向预测T2健康素养(β=0.57,P < 0.01),T1健康素养不能正向预测T2健康教育(β=0.03,P>0.05);T1体育教学可以正向预测T2健康素养(β=0.39),T1健康素养也能够正向预测T2体育教学(β=0.10)(P值均 < 0.05)。体育健康教育的3个维度对健康素养的3个维度均具有正向预测作用(P值均 < 0.05)。  结论  体育健康教育3个维度中,健康教育是影响初中生健康素养的主要因素,两变量之间存在纵向因果关系。运动督导、体育教学与青少年健康素养互为因果,存在双向正向影响关系。
河南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现状及其与身体素质和BMI的关系
杨梦利, 娄晓民, 徐学琴, 刘晓蕙
2022, 43(10): 1492-1494.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2.10.012
摘要(473) HTML (210) PDF(44)
摘要:
  目的  分析河南省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现状及其与身体素质的关系,为开展中小学体育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方法  利用2019年河南省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数据,计算身体素质指数(PFI)、体质量指数(BMI)等相关指标,描述体育锻炼相关情况,利用方差分析比较体育锻炼的男女、城乡差异,利用相关系数分析是否运动与PFI、BMI的相关性。  结果  学生在校期间每周2节体育课(41.9%)、每天1次课间操(44.5%)、每学年1次运动会(46.8%)、每天体育锻炼时间在0.5~1 h(50.1%)的占比最高。学生运动时间周末和总时长男生高于女生,上学日和总时长乡村学生高于城市学生。父母在课余时间支持和非常支持进行体育锻炼的占比最高(75.8%),父母都喜欢运动的占比最高(47.3%)。PFI和运动得分呈正相关,与不运动得分呈负相关;BMI和运动得分呈负相关,与不运动得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2,-0.13,-0.20,0.14,P值均 < 0.01)。  结论  河南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现状较合理。可通过提高学生运动积极性降低其超重肥胖发病率,提高身体素质。
高强度间歇训练与交叉点训练对超重女大学生血脂代谢的影响
陈姗, 张培珍
2022, 43(10): 1495-1499.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2.10.013
摘要(386) HTML (159) PDF(40)
摘要:
  目的  比较高强度间歇训练与交叉点运动训练对身体的影响,为超重女大学生维持或改善血脂健康提供更有效的运动指导。  方法  研究选取北京高校27名超重女大学生,平均年龄(20.93±2.23)岁。随机分为交叉点运动训练组(COP组)(10人)、高强度间歇训练组(HIIT组)(10人)和对照组(7人)。COP组和HIIT组进行10周每周3次的运动干预,COP组每次完成45 min COP强度持续运动,HIIT组每次完成5组HIIT;对照组保持平时的体力活动状态不变。  结果  在10周的COP强度持续运动或HIIT干预后,COP组的形态学指标显著改善,体质量指数(BMI)(-0.85 kg/m2)、腰围(-2.94 cm)、臀围和体脂率(-2.23 cm,-1.19%)均下降;血脂代谢指标及相关比值指标显著改善,血清载脂蛋白B(ApoB)水平(-9.79 mg/dL)、ApoB/载脂蛋白AI(ApoAI)(-0.19)均下降,且COP组干预前后ApoB/ApoAI的变化量高于HIIT组(-0.19,0.07)(P值均<0.05)。  结论  经过10周的运动干预,COP强度持续运动与HIIT相比是更有效的改善腹部肥胖、血脂健康、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运动方式。
中等强度运动处方对女大学生体质干预效果分析
安义德, 张霈, 张欣, 席薇
2022, 43(10): 1500-1504.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2.10.014
摘要(275) HTML (160) PDF(37)
摘要:
  目的  探讨中等强度运动处方对女大学生体质的影响,为通过高校体育教学提高女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提供参考。  方法  2019年9—12月在天津市河北工业大学随机抽取2019级两个女生班,以抽签法确定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45名,对照组42名。依据美国运动医学会推荐及干预组学生运动前测评结果,由体能教练设计中等强度运动处方,干预组实施16周、每周3次运动处方干预。干预组学生在每次锻炼后进行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体能教练每4周依据自我监测结果,对运动处方进行个性化调整。对照组不做运动处方干预。干预前后两组分别测定体质量指数(BMI)、肺活量、800 m跑和坐位体前屈,干预结束随机选取5名干预组学生进行访谈。  结果  干预后,干预组的BMI、肺活量、800 m跑和坐位体前屈结果分别为(20.41±1.45)kg/m2,(3 376.32±389.21)mL,(228.16±17.00)s,(15.63±4.36)cm;对照组分别为(22.60±2.38)kg/m2,(2 911.16±369.73)mL,(238.11±11.86)s,(15.47±7.45)cm;干预组肺活量、800 m跑和BMI与对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22,5.71,-3.15,P值均<0.05);干预组较干预前BMI降低2.69 kg/m2,肺活量增加537.64 mL、800 m跑成绩减少16.00 s。干预组干预前后肺活量、800 m跑和坐位体前屈的优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20,0.76,3.63,P值均>0.05)。经访谈,干预组学生认为运动处方提高了体质健康水平;干预过程中同学、教练的鼓励支持,教练的组织、监督指导对完成全程干预有很大帮助。  结论  规律、持续的中等强度运动处方能增进女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有关运动处方的健康教育、支持性环境及良好的干预活动组织可提高运动依从性及效果。
某高校大学生一次性塑料餐具认知态度及使用行为分析
赵福琴, 邹伟, 王春菊, 张云辰, 王润圆, 黄晓玮, 柏桦
2022, 43(10): 1512-1515.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2.10.017
摘要(459) HTML (190) PDF(41)
摘要:
  目的  了解大学生对一次性塑料餐具的认知、态度、使用现状和消化道健康情况,为指导大学生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2020—2021学年某医科大学338名在校学生进行一次性塑料餐具的认知、态度和使用现状调查,并了解其消化道健康状况。  结果  有24.0%的学生不认识塑料餐具的具体材质,82.0%的学生不了解“塑料制品标志”的含义。94.1%的学生认为塑料餐具可能会污染食物,其中女生(97.1%)比男生(86.3%)更加担心(χ2=14.32,P<0.05),不同使用态度大学生一次性塑料餐具累计使用行为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1,P=0.25),不同月生活费大学生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行为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32,P<0.01);18.3%的被调查者容易出现消化道症状,在不考虑点外卖频率影响的情况下,有消化道症状的学生一周内累积使用一次性餐具频率得分(14.85±4.01)高于没有消化道症状的学生(13.78±3.50)(F=4.53,P=0.03)。  结论  大学生对一次性塑料制品的认识有限,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频率可能与消化道相关疾病有关。建议加强宣教活动,减少一次性餐具使用,增强健康认知,提升环保意识。
泸州市农村家庭防性侵幼儿教育开展现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刘芝伯, 叶运莉, 廖茂旭, 余颖, 周忠贤, 鲁露, 宋先秦, 张潇, 蔡豪, 张容
2022, 43(10): 1516-1519.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2.10.018
摘要(301) HTML (147) PDF(18)
摘要:
  目的  了解泸州市农村地区家庭在预防幼儿性侵方面的教育现况及相关因素,为制定预防儿童性侵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于2021年12月至2022年1月对泸州市1 213名农村地区家长通过家庭性教育知-信-行简化量表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家庭性教育的相关因素。  结果  泸州市农村地区家庭防性侵教育行为得分为(11.21±3.99)分,及格率为51.69%。相关因素分析显示,母亲方面:文化程度为初中(β=0.79)、高中/中专(β=1.26)和本科/大专及以上(β=1.75)、母亲是性教育负责人(β=1.29)均与性侵幼儿教育的开展呈正相关(P值均 < 0.05);幼儿方面:幼儿性别为女(β=-0.41)和留守儿童(β=-0.59)均与性侵幼儿教育的开展呈负相关,幼儿在校参加过性教育相关活动(β=0.81)与性侵幼儿教育的开展呈正相关(P值均 < 0.05);家庭方面:家长性教育知识及格(β=1.11)、家长性教育态度积极(β=1.51)、家长与亲朋交流过性教育内容(β=1.94)、家长参加过性教育相关活动(β=0.67)均与性侵幼儿教育的开展呈正相关(P值均 < 0.05)。  结论  农村地区幼儿家庭防性侵教育的水平低下,需根据农村家庭的不同情况制定个性化干预措施,开展性教育专项教育和科普活动,提高农村家庭的性教育水平和幼儿性侵防范意识。
心理卫生
特殊家庭结构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关系
林延敏, 马楠, 卢金逵
2022, 43(10): 1480-1483.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2.10.009
摘要(414) HTML (145) PDF(37)
摘要:
  目的  探究特殊家庭结构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关联, 为促进特殊结构家庭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数据参考。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江西省上饶市13~18岁3 941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 采用自编问卷、患者健康问卷(PHQ-9)和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评估青少年特殊结构家庭情况、抑郁和焦虑症状, 并对青少年进行消瘦和超重肥胖筛查。  结果  青少年特殊结构家庭比例为7.0%。单因素分析显示, 父母离婚的青少年消瘦检出率(31.2%)高于正常家庭者(25.3%)(χ2=3.55, P < 0.05), 特殊结构家庭的青少年抑郁症状检出率(40.9%)高于正常结构家庭者(34.5%)(χ2=4.60, 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特殊结构家庭青少年的抑郁症状发生风险是正常结构家庭者的1.41倍(95%CI=1.02~1.79, P < 0.05)。  结论  特殊结构家庭与青少年消瘦、超重肥胖、焦虑症状间的关系并不明显, 但可能会增加青少年抑郁症状的发生风险。
高职院校大学生不同时相童年期虐待经历与抑郁症状的关联
王伟, 樊昌盛, 徐慧琼, 李书琴, 万宇辉
2022, 43(10): 1505-1508.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2.10.015
摘要(364) HTML (155) PDF(31)
摘要:
  目的  了解高职院校大学生抑郁症状流行现况及其与不同时相童年期虐待经历的关联,为预防大学生抑郁症状提供循证依据。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于2020年10—12月,选取苏州市某高职院校6 366名在校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其童年期虐待经历以及抑郁症状发生情况。  结果  大学生抑郁症状中男生检出率为28.3%,女生为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73,P < 0.01)。控制相关混杂因素的作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持续童年期虐待经历与大学男生抑郁症状发生呈正相关[OR值(95%CI)=1.70(1.17~2.45)];小学及以前和中学虐待经历与大学女生抑郁症状发生均呈正相关[OR值(95%CI)分别为1.38(1.01~1.73),1.47(1.10~1.96)](P值均<0.01)。  结论  童年期虐待经历是高职院校大学生抑郁症状的重要因素,且不同时相童年期虐待经历影响大学女生发生抑郁症状的作用更显著。
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心理健康和成绩的关系
赵田杰, 白玛拥青, 胡真, 辛愿, 曲畅, 朱广荣
2022, 43(10): 1509-1511.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2.10.016
摘要(521) HTML (225) PDF(108)
摘要:
  目的  了解北京市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探究父母教养方式与学生学习成绩的关系,以及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其中的作用。  方法  于2019年10月到2020年1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北京市城乡11所公立普通初中的初一、初二年级5 196名全体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使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和自行设计问题结合形成的问卷进行调查。  结果  父母教养方式拒绝维度平均得分为(9.44±3.88)分,情感温暖维度平均得分为(19.85±5.66)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综合得分的平均值为(1.92±0.73)分,女生心理健康状况得分比男生高[(1.97±0.74)(1.87±0.7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6,P < 0.01)。父母拒绝和情感温暖的教养方式与学生学习成绩存在线性关系(β值分别为-0.54和1.15,P值均 < 0.01)。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父母拒绝和情感温暖的教养方式与学生学习成绩之间起负向调节作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越好,父母教养方式对学习成绩的影响越大。  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与孩子学习成绩相关。父母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以利于提高其学习成绩。
大学生饮食模式与抑郁症状的关联
牟星月, 陶舒曼, 谢阳, 李婷婷, 邹立巍, 杨娅娟, 陶芳标, 伍晓艳
2022, 43(10): 1520-1524.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2.10.019
摘要(396) HTML (154) PDF(57)
摘要:
  目的  探讨大学生饮食模式和抑郁症状的横断面及纵向关联,为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19年4—5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安徽省合肥市和江西省上饶市2所高校选取大学生进行基线调查,并于2019年9—10月进行随访调查,共调查1 110名大学生。使用抑郁-焦虑-压力自评量表(DASS-21)中抑郁分量表调查大学生的抑郁症状,使用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SQFFQ)调查大学生饮食行为。运用主成分分析和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分析饮食模式,使用三分位数法将各饮食模式因子得分划为T1、T2和T3组,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基线饮食模式与基线和随访调查抑郁症状的关联。  结果  基线大学生轻度、中度及以上抑郁症状检出率分别为7.03%和14.23%。主成分分析和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饮食模式可分为含糖饮料、肉类、快餐和健康食物4种。在基线和随访调查中,含糖饮料、肉类和快餐3种饮食模式T3组中度及以上抑郁症状检出率最高(χ2值分别为21.51,32.25,22.21;23.54,13.91,19.98,P值均<0.05)。调整协变量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大学生肉类和快餐饮食模式T3组与基线、随访中度及以上抑郁症状均呈正相关;大学生快餐饮食模式T3组与随访轻度抑郁症状呈正相关(P值均<0.05)。  结论  大学生肉类和快餐饮食模式可增加抑郁症状的发生风险,改善大学生饮食模式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积极作用。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患者父母人格特征及认知调节情绪策略
张桂梅, 向婷, 蔡艺娴, 潘集阳
2022, 43(10): 1525-1528.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2.10.020
摘要(336) HTML (138) PDF(27)
摘要:
  目的  分析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患者父母人格特征、认知调节情绪策略对青少年NSSI行为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到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泰安市中心医院、泰安市精神病医院就诊的青少年NSSI患者为病例组(60人),在学校、社区及医院选取健康青少年为对照组(60人),采用中国大五人格问卷简式版、认知情绪调节问卷中文版(CERQ-C)对其父母进行问卷调查,利用Logistic回归评价青少年NSSI的影响因素。  结果  对照组父母开放性、严谨性人格得分[(40.90±6.19)(48.18±6.12)]高于病例组父母[(36.88±5.02)(44.12±6.58)](t值分别为3.90,3.50,P值均<0.05)。对照组父母面对负性事件时在接受、积极再评价、再关注计划、积极再关注、合理分析的策略得分高于病例组父母(t值分别为3.43,3.58,2.36,5.44,3.53,P值均<0.05)。病例组父母的神经质与合理分析(r=0.31)、灾难性(r=0.37)呈正相关;开放性与积极再关注(r=0.30)、积极再评价(r=0.27)呈正相关;接受与外向性、开放性、严谨性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29,-0.40,-0.26);责备他人与外向性(r=-0.35)、宜人性呈负相关(r=-0.36);外向性与积极再关注呈负相关(r=-0.32)(P值均 < 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例组父母的经济水平、受教育年限、接受、积极再评价、合理分析、神经质、开放性、严谨性与NSSI行为呈负相关(OR值分别为0.49,0.60,0.59,0.45,0.53,0.81,0.76,0.74),自我责难、再关注计划与青少年NSSI行为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1.55,2.09)(P值均<0.05)。  结论  青少年NSSI患者父母的人格特征、面对负性事件时的情绪调节策略影响青少年NSSI行为的发生。
绘画团体心理辅导对听力障碍学生自我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干预效果
孟晓娟, 寇霞, 王娅茹, 潘新霞, 李亚杰, 刘晓芹
2022, 43(10): 1529-1534.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2.10.021
摘要(260) HTML (133) PDF(23)
摘要:
  目的  探究绘画团体心理辅导改善其自我意识,进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水平的效果,为进一步保障听力障碍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参考。  方法  采用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HCSS)和社会适应能力诊断量表对山东省某聋哑学校三到九年级74名听力障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自我意识设计主题绘画团体心理辅导,以各年级为单位团体,实施每周1次共8次的绘画团体心理辅导,并在辅导结束1周后再次进行相同的问卷调查。  结果  10~12和13~16岁2个年龄阶段的听力障碍学生自我意识都低于其相应年龄段的全国常模水平(t值分别为-6.51,-8.50,P值均 < 0.01);其社会适应能力得分为(2.89±8.26)分,处于很差水平;听力障碍学生自我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之间呈正相关,自我意识能够预测听力障碍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水平(F=9.04,P < 0.05)。经过绘画团体心理辅导后,三到九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高于辅导前;三、四、五、六、八年级听障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水平高于辅导前(P值均 < 0.05)。  结论  自我意识对听力障碍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水平有一定影响,绘画团体心理辅导在改善其自我意识的基础上能进一步影响社会适应能力水平。
抽动障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及相关因素研究
沈玥赤, 苏堂枫, 肖沛, 宋然然, 徐三清
2022, 43(10): 1535-1538.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2.10.022
摘要(357) HTML (138) PDF(31)
摘要:
  目的  研究抽动障碍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及相关因素,为合理干预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科神经门诊就诊的69名抽动障碍(TD)儿童作为病例组,并按性别与年龄匹配同期69名非TD的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通过填写一般情况调查表、儿童焦虑性情绪筛查量表 41项(SCARED-41)、长处和困难问卷(SDQ-25)及儿童抑郁量表 10项(CDI-10)等,分析TD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及相关因素。  结果  TD组与对照儿童组SCARED-41总分、SDQ-25总分及SDQ-25困难部分、CDI-10总分分别为(22.1±12.5,13.3±12.3)(21.1±6.0,15.9±3.4)(15.6±6.3,9.3±3.6)(3.7±2.9,2.6±2.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Z值分别为3.8,13.9,6.9,-2.6,P值均 < 0.05)。对TD组儿童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母亲学历大学本科对SDQ-25情绪症状、大学专科对SDQ-25亲社会行为(B值分别为-2.20,2.14),父母管教态度宽松对SCARED-41广泛性焦虑、担心对SDQ-25多动(B值分别为-7.44,3.00),电子设备使用时长对SCARED-41躯体化/惊恐、学校恐怖和SDQ-25品行问题(B值分别为0.49,0.30,0.20)及运动强度小强度对CDI-10(B=-0.15)等量表得分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结论  TD儿童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情绪及行为问题,并与母亲学历、父母管教态度、电子设备使用时长及运动强度等因素相关。
大学生风险感知自我效能和态度与新冠肺炎防护行为的关系
张璐明, 胡成洋, 黄凯, 丁坤, 张康娣, 程馨, 杨晓静, 张秀军
2022, 43(10): 1539-1543.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2.10.023
摘要(370) HTML (155) PDF(28)
摘要:
  目的  探讨大学生群体风险感知、自我效能和态度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个体防护行为的关系,为疫情防控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2021年10—11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安徽省8所高校大学生4 092名进行问卷调查,使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探讨大学生群体风险感知、自我效能和态度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个体防护行为的关系。  结果  大学生情感风险感知(ARP)总分为(19.72±4.01)分,认知风险感知(CRP)总分为(14.56±3.64)分,距离感知(DIP)总分为(18.04±5.33)分,自我效能总分为(27.27±6.74)分,态度信念总分为(26.15±4.54)分,个体防护行为总分为(25.67±4.45)分。情感风险感知(β=0.16)、认知风险感知(β=0.08)、态度(β=0.23)和自我效能(β=0.13)均与大学生个体防护行为正向相关(P值均 < 0.01),而距离感知作用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大学生群体风险感知、自我效能和态度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个体防护行为相关。高校应强化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关注态度,提高学生风险认知水平,促进校园疫情的有效防控。
安徽省中学生遭受校园欺凌和睡眠时间与抑郁症状的关联
吴静, 陈国平, 王志强, 张昱堃, 李卫东
2022, 43(10): 1547-1550.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2.10.025
摘要(332) HTML (163) PDF(31)
摘要:
  目的  了解安徽省中学生遭受校园欺凌和睡眠时间与抑郁症状的关系,为减少中学生抑郁症状的发生提供参考。  方法  于2020年9—11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安徽省35 364名在校中学生,采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评估抑郁症状,并对遭受校园欺凌、睡眠时间等信息进行问卷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遭受校园欺凌和睡眠时间对中学生抑郁症状的影响,并采用相乘和相加作用模型分析其交互作用。  结果  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9.29%。在调整性别、居住地区、学段、家庭结构类型、吸烟等混杂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遭受校园欺凌、睡眠不足均与中学生抑郁症状有关联,其OR(95%CI)值分别为3.34(3.14~3.55)和1.48(1.37~1.61)。交互作用分析显示,遭受校园欺凌和睡眠不足对抑郁症状无相乘交互作用(OR=1.17,95%CI=0.98~1.39,P>0.05),但具有相加交互作用(OR=4.84,95%CI=4.36~5.37,P < 0.05),交互作用的超额相对危险度为1.50(1.39~1.59),归因比为0.31(0.26~0.36),交互作用指数为1.64(1.47~1.89)。  结论  遭受校园欺凌和睡眠不足与中学生抑郁症状关联,二者具有协同作用。预防中学生遭受校园欺凌同时保证充足的睡眠,利于降低抑郁症状的发生。
生长发育与健康监测
土家族聚居区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状况
徐素华, 张艳, 武鹏, 孙贵龙, 宋忠良, 郑涛, 季鸿静, 刘文龙
2022, 43(10): 1544-1546.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2.10.024
摘要(226) HTML (98) PDF(18)
摘要:
  目的  了解土家族聚居区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状况,为少数民族地区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干预模式提供参考。  方法  对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2所小学的2 466名土家族小学生进行整群抽样,调查小学生体力活动状况,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  土家族儿童青少年一周内中高等强度活动时长中位数为49.9 min/d,总体达标率为47.93%,其中走读生达标率高于住校生(χ2=80.47,P < 0.01);一周内久坐时长中位数为396.1 min/d,视屏时长合格率为78.99%,且走读生与住校生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12,P < 0.01)。  结论  土家族聚居区儿童青少年缺乏体力活动,需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重视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
6岁儿童线性生长及BMI轨迹与屈光不正关联队列研究
刘佳, 谢阳, 黄锟, 伍晓艳, 陶舒曼, 许韶君, 汪兴, 袁敏, 陶芳标
2022, 43(10): 1551-1555.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2.10.026
摘要(428) HTML (158) PDF(54)
摘要:
  目的   描述0~6岁儿童线性生长及体质量指数(BMI)生长轨迹,探讨不同类型生长轨迹模式与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的关联。  方法  研究对象源自马鞍山优生优育队列(MABC),MABC建立于2013年5月至2014年9月,2 037名活产儿在出生后42 d至72月龄共随访15次,测量儿童身长、体重,问卷调查喂养情况、代养人等数据信息, 并于儿童(72±6)月龄时由马鞍山市妇幼保健院专业眼科医生测量其裸眼视力,视力不良者行睫状肌麻痹扩瞳验光诊断近视和远视。运用潜变量增长模型拟合0~6岁儿童身高及BMI生长轨迹。采用多项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生长轨迹与6岁儿童屈光不正的关联。  结果  根据潜变量增长模型,线性生长轨迹可将儿童的身高发育轨迹划分为3类:较慢身高生长轨迹(302名)、适宜身高生长轨迹(1 162名)和较快身高生长轨迹(573名)。BMI Z生长轨迹可将儿童的发育轨迹划分为3类:较慢BMI Z生长轨迹(630名)、适宜BMI Z生长轨迹(1 058名)和较快BMI Z生长轨迹(349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缓慢身高生长模式与6岁儿童远视呈正相关[OR值(95%CI)=1.80(1.09~2.98),P < 0.05],而与近视关联无统计学意义;快速和缓慢BMI Z生长轨迹模式与6岁儿童近视、远视关联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结论  线性生长轨迹中较慢身高生长模式与6岁儿童远视相关。应密切关注学龄前儿童身高增长模式,定期检查体格发育指标以及远视力,有助于预防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的发生发展。
天津市中学生日常行为与体质健康的关联性
刘焱, 谭思洁, 邹国防
2022, 43(10): 1556-1560.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2.10.027
摘要(293) HTML (113) PDF(36)
摘要:
  目的   探讨以中学生身体活动、屏幕时间、睡眠时间构成的日常行为与体质健康之间的关系,为开展中学生体质健康干预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对天津市12所中学1 614名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和日常行为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中学生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屏幕时间和睡眠时间状况;参考《加拿大24小时活动指南》将受试者的行为划分为“全达标组”“达标2项组”“达标1项组”和“未达标组”4组;体质健康风险相关因素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仅有5.2%的男生、4.2%的女生3项行为全达标,16.4%的男生、16.3%的女生3项行为均未达标;达标2项组和全达标组体质健康综合评价优良率分别占比77.7%,71.8%。中学生身体活动不足的体质健康风险是达标者的1.76倍,屏幕时间过长体质健康风险是达标者的1.34倍,睡眠时间不足体质健康风险是达标者的2.86倍、超重肥胖风险是达标者的1.49倍(P值均 < 0.05);与全达标的中学生相比,未达标组体质健康风险是其3.63倍,仅达标1项组是其2.10倍(P值均 < 0.01)。   结论   中学生身体活动、屏幕时间和睡眠时间2项以上达标者更容易获得较高的体质健康水平并降低超重肥胖风险,中学生应积极从事体育活动,尽可能增加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减少屏幕时间,保持健康睡眠习惯,以获得更好的健康水平。
疾病控制
嘉兴市2011—2020年学校肺结核流行特征及就诊延迟状况
王远航, 朱国英, 葛锐, 茅蓉, 陈中文
2022, 43(10): 1561-1564.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2.10.028
摘要(236) HTML (82) PDF(38)
摘要:
  目的   分析嘉兴市学校肺结核流行趋势及特征,为推动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从“结核病信息管理系统”中导出2011—2020年嘉兴市学校肺结核病案信息,利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  2011—2020年嘉兴市累计报告学生和教师肺结核病例分别为436和46例,教师肺结核年均报告发病率(10.70/10万)高于学生(6.16/10万)(χ2=13.06,P<0.05);学校肺结核年均报告发病率(6.59/10万)低于全人群报告发病率(37.91/10万)(χ2=184.63,P<0.05);学校肺结核以3—5月发病居多,分别占比11.62%,11.00%,9.96%;2012年县级学校肺结核发病率较市级低,2017和2020年较市本级高(χ2值分别为4.61,5.72,4.02,P值均<0.05);15~19岁学生肺结核病例最多,男生肺结核病例数(90名)占比高于女生(75名);小学教师和初中教师比同学段院校学生肺结核报告发病率高(χ2值分别为24.34,14.87,P值均<0.05);发现方式以因症就诊、转诊等被动发现为主,就诊延迟率为34.23%。  结论  早期发现传染源、及时的科学处置、缩短就诊延迟时间是防止疫情传播扩散的关键,对减少聚集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意义重大。
成都市高新区儿童青少年屈光状态
辛梅, 张雪梅, 占煜, 刘倩茜, 万雪梅, 聂惠斌, 王晓翔, 田茜溪, 杨杰, 罗洪林, 郭晗, 杨玲, 曾流芝, 罗俊, 陈泽君
2022, 43(10): 1565-1569.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2.10.029
摘要(350) HTML (124) PDF(29)
摘要:
  目的   了解成都高新区4~18岁儿童青少年的屈光状态,分析屈光参数的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   于2021年8—9月对成都市高新区4~18岁共82 024名儿童青少年进行调查,分析筛查性近视检出、视力不良、高度近视、屈光状态及眼轴发育情况。  结果   筛查性近视检出率为40.42%,其中低度近视率为24.51%,中度近视率为13.05%,高度近视率为2.86%。幼儿园筛查性近视检出率为1.81%(233/12 848),小学为34.44%(17 095/49 644),初中为79.73%(9 738/12 214),高中为83.25%(6 092/7 318)。4岁开始视力不良率逐年增加,6~15岁为近视检出率增长最快的时间段;高度近视检出率相邻年龄组间两两比较,9~15岁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35 7);不同年龄不同性别间比较,5岁、7~17岁男女生筛查性近视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4岁时总体屈光度中位数为0.40 D,到18岁时发展为-2.90 D,8~15岁女生的屈光度比男生更高(Z值分别为-2.53,-4.09,-5.67,-8.64,-5.56,-4.97,-2.52,-2.14,P值均 < 0.05)。随年龄增长眼轴逐渐变长,4岁时均值为(22.31±0.59)mm,18岁达到(24.91±1.00)mm。角膜曲率均值随年龄变化不大,均值为(43.19±1.47)D。  结论   6~15岁为近视发展关键时期,预防近视应该在6岁前,预防高度近视发生应在10岁前,女生的近视检出率高于男生,近视防控应重点关注女性。
广州市托幼儿童因呼吸道症状/疾病缺勤监测状况
陈思宇, 刘伟, 刘伟佳, 吴德平, 林蓉, 孙艺, 熊莉华
2022, 43(10): 1570-1573.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2.10.030
摘要(301) HTML (96) PDF(37)
摘要:
  目的  了解2018—2020学年广州市托幼机构儿童因呼吸道症状/疾病缺勤的情况,为托幼机构呼吸道传染病防控提供参考。  方法  从“广州市健康监测系统”收集筛选2018—2020学年托幼机构儿童因病缺勤数据,利用R 4.1.3软件进行分析。  结果  2018—2020学年分别对1 965,2 019,2 236所托幼机构开展监测,3学年儿童因呼吸道症状/疾病缺勤率分别为3.08‰,2.02‰。托班、小班、中班及大班因呼吸道症状缺勤率分别为3.75‰,4.17‰,2.97‰,2.09‰,因呼吸道疾病缺勤率分别为2.34‰,2.60‰,1.94‰,1.50‰,高年级缺勤率低于低年级(χ2值分别为65 197.95,27 929.44,P值均 < 0.01);男生因呼吸道症状/疾病缺勤率(3.11‰,2.05‰)高于女生(3.06‰,1.97‰)(χ2值分别为57.71,229.45,P值均 < 0.01)。托幼儿童因呼吸道症状/疾病缺勤呈现12月及次年5月2个高峰,2019学年第二学期开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后),呼吸道症状/疾病导致的缺课率较之前同期降低。  结论  由呼吸道症状或疾病导致的缺勤占因病缺勤总量的一半,且具有季节性,低年龄段及男生是因呼吸道症状/疾病缺勤的重点关注对象。应充分发挥学校晨检系统症状监测的及时预警作用。
江西省大学生超重肥胖睡眠时间现状及其相关性
陈婷, 何亦斌, 范奕, 宋孝光, 方晓艳, 朱慧
2022, 43(10): 1574-1578.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2.10.031
摘要(385) HTML (167) PDF(35)
摘要:
  目的  了解江西省大学生超重肥胖、睡眠时间现状及二者相关性,为制定大学生超重肥胖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2019年9—10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对江西省11个设区市2 605名大学生进行体格检查和问卷调查。  结果  江西省大学生超重肥胖、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3.0%,3.6%。男生超重肥胖和肥胖检出率(20.8%,6.0%)均高于女生(8.4%,2.1%)(χ2值分别为82.34,25.79,P值均<0.01)。不同经济片区中,超重肥胖、肥胖检出率均以好片区最高(15.8%,5.6%),其次分别为差片区(13.6%,10.3%)和中片区(3.6%,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1.57,14.62,P值均<0.01)。大学生平均睡眠时间为(7.48±1.26)h/d,睡眠充足、不足及过量率分别为69.1%,17.6%,13.3%。男生平均睡眠时间[(7.61±1.46) h/d]高于女生[(7.41±1.11)h/d](t=4.00,P<0.01);睡眠不足率(15.6%)低于女生(18.8%),睡眠过量率(16.1%)高于女生(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83,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睡眠不足者超重肥胖、肥胖的风险分别是睡眠充足者的1.41倍和1.69倍(P值均<0.05)。  结论  江西省大学生超重肥胖问题严重,睡眠不足问题堪忧,且睡眠不足是江西省大学生超重肥胖的相关因素。应保证学生正常睡眠时间,降低超重肥胖的发生风险。
中国青少年1990与2019年HIV/AIDS疾病负担性别差异
马晓梅, 王瑾瑾, 裴兰英, 黄艳梅, 杨梦利, 赵倩倩, 徐学琴, 闫国立
2022, 43(10): 1579-1582.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2.10.032
摘要(220) HTML (151) PDF(15)
摘要:
  目的  分析1990年与2019年中国10~24岁青少年人群HIV/AIDS疾病负担在性别中的变化,为制定针对该年龄层人群的有效干预措施提供信息。  方法  使用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2019数据库资料,按性别和年龄提取1990—2019年中国10~24岁青少年人群因HIV/AIDS的死亡数和死亡率、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DALY率、过早死亡损失寿命年(YLL)、YLL率、伤残损失寿命年(YLD)、YLD率等指标来分析该群体HIV/AIDS疾病负担在性别中的变化幅度。  结果  2019年,中国10~24岁青少年人群因HIV/AIDS的死亡数和死亡率、DALY、DALY率、YLL、YLL率、YLD与YLD率分别为847人、0.37/10万、62 621人年、27.51/10万、58 036人年、25.49/10万、4 584人年与2.01/10万,相比1990年增幅分别为401.18%,691.49%,370.48%,648.26%,409.53%,710.33%,138.87%与279.25%。2019年中国10~14,15~19岁与20~24岁男性因HIV/AIDS的死亡数和死亡率、DALY与DALY率均高于女性,与1990年相比,增幅均高于女性;10~14岁人群疾病负担增幅高于20~24岁。1990—2019年,随着年龄和年份的增加,青少年死亡率和DALY率的性别差距增大。  结论  与1990年相比,2019年中国10~24岁青少年人群HIV/AIDS感染风险持续增加,低龄HIV感染者增幅明显,性别差异日益明显。
卫生监督
某高校公用电梯内部按钮微生物污染状况
黄金金, 张露, 宋磊, 张雪
2022, 43(10): 1583-1585.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2.10.033
摘要(498) HTML (215) PDF(34)
摘要:
  目的  调查某高校公用电梯内部按钮表面的微生物污染情况,为电梯消毒卫生管理提供数据参考。  方法  连续4个季度对某高校公用电梯内部按钮进行采样(共计140台次电梯),参照《公用场所卫生检验第4部分:公共用品用具微生物》(GB/T 18204.4—2013)检测按钮表面的细菌总数、大肠菌群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参照《公共场所卫生指标及限值要求》(GB 37488—2019)中公共用品用具的卫生要求进行评价。  结果  某高校公用电梯内部按钮的携菌率高达98.57%,19.29%的按钮携菌量超过公共用品用具规定限值(300 CFU/25 cm2);细菌总数、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总合格率分别为80.71%,99.29%,95.71%;不同季节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11,P < 0.01),夏季金黄色葡萄球菌合格率最低(82.86%);行政楼、教学楼和综合楼电梯内部按钮的细菌总数、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指标合格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53,2.37,2.08,P值均>0.05)。  结论  某高校公用电梯内部按钮存在细菌污染,携菌率高、携菌量大且有致病菌的存在。相关部门需加强学校公用电梯内部按钮的消毒频率和效果监测,师生使用电梯后需增强手卫生意识。
综述
青少年脊柱健康教育研究进展
周誉
2022, 43(10): 1586-1590.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2.10.034
摘要(409) HTML (165) PDF(78)
摘要:
随着科技发展引起生活方式的巨变,青少年身体姿态异常和脊柱健康问题成为新发的公共卫生问题,通过对国外相关研究进行系统综述,梳理了青少年脊柱健康教育的内容、教育对象、教育时机、教学模式和评价方法等。基于此,关于青少年脊柱健康教育的建议包括:基于社会科学的理论框架制定脊柱健康教育方案,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脊柱健康教育的内容应包括基本知识、姿势习惯知识和运动锻炼知识;应从知识掌握、技能、日常行为习惯、自我效能等维度评价脊柱健康教育;应把学生、家长和教师都纳入脊柱健康教育方案。
校园欺凌事件旁观者不作为行为研究进展
李缘, 苏普玉
2022, 43(10): 1591-1595.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2.10.035
摘要(687) HTML (323) PDF(58)
摘要: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频繁发生,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欺凌事件中除了欺凌者和被欺凌者两个重要角色外,旁观者这一庞大群体的影响力也不容小觑,已构成校园欺凌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欺凌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旁观者对欺凌行为往往表现出漠然的态度,研究系统阐述了旁观者的类型、旁观者不作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危害,为后续将消极旁观者转化为积极保护者提供有力的依据,以期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网络表露的研究进展
秦瑗, 刘娇, 吴冬梅
2022, 43(10): 1596-1600.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2.10.036
摘要(368) HTML (176) PDF(40)
摘要:
非自杀性自伤(NSSI)是青春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现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随着互联网在青少年中普遍使用,网络社交平台成为自伤者宣泄情感的主要途径之一,青少年NSSI行为网络表露也逐渐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青少年通过网络表露NSSI行为既有益处又有风险。研究从青少年NSSI行为网络表露特点、影响因素及网络表露对青少年产生的影响进行综述,为早期发现青少年NSSI行为并进行有效干预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