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4年  第45卷  第8期

述评
聚焦社会和自然环境共暴露 推进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风险因素研究
万宇辉, 陶芳标
2024, 45(8): 1065-1069.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229
摘要(315) HTML (76) PDF(131)
摘要:
社会环境因素对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作用已被反复论证,自然环境因素与心理健康的关联逐渐得到关注。研究从社会和自然环境因素与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关联研究出发,尝试梳理两者对心理行为问题的复合健康效应,提出若干研究方向,推进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社会和自然环境因素共暴露的风险因素研究与干预。
专题笔谈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校健康教育发展历程
高迪思, 马迎华, 甄橙
2024, 45(8): 1070-1074.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230
摘要(173) HTML (64) PDF(55)
摘要:
学校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校卫生工作的重点,且不同阶段均有所侧重。通过对学校卫生教育转型到学校健康教育、学校健康教育制度化、学校健康教育新理念三个阶段的回顾,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校健康教育的发展历程,总结经验教训,为中国学校健康教育发展提供更具建设性意义的启示和建议。
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风险因素专栏
童年期不良经历和积极经历与中学生抑郁焦虑症状的关联
高悦, 肖婉, 魏瑞虹, 王若惜, 江琳琳, 万宇辉, 宋律
2024, 45(8): 1075-1079.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238
摘要(282) HTML (106) PDF(81)
摘要:
  目的  分析童年期不良经历(ACEs)与童年期积极经历(PCEs)和中学生抑郁、焦虑症状的关联及性别差异,为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于2021年10月—2022年10月选取南昌市、沈阳市、太原市、郑州市共6 656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童年期不良经历问卷(ACEs-IQ)、童年期积极经历量表(BCEs)、患者健康问卷(PHQ-9)和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进行问卷调查。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组别中学生抑郁、焦虑症状的报告率,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CEs和PCEs对中学生抑郁、焦虑症状的影响及其性别差异。  结果  中学生抑郁症状报告率为20.1%,焦虑症状报告率为13.9%。ACEs与中学生抑郁和焦虑症状均呈正相关(抑郁症状:OR=1.20,95%CI=1.18~1.22;焦虑症状:OR=1.18,95%CI=1.16~1.20),PCEs与中学生抑郁、焦虑症状均呈负相关(抑郁症状:OR=0.84,95%CI=0.83~0.86;焦虑症状:OR=0.85,95%CI=0.83~0.87)(P值均 < 0.05);在总人群(抑郁症状:OR=0.99,95%CI=0.98~0.99;焦虑症状:OR=0.99,95%CI=0.99~1.00)与女生中(抑郁症状:OR=0.98,95%CI=0.97~0.99;焦虑症状:OR=0.99,95%CI=0.98~1.00),ACEs与PCEs交互项与抑郁、焦虑症状均呈负相关(P值均 < 0.05)。  结论  ACEs显著影响中学生的抑郁、焦虑症状,而PCEs有助于减轻ACEs对中学生抑郁、焦虑症状的影响;女生比男生更易受到早期经历的影响。应关注性别差异,制定全面的心理健康保护策略,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基于机器学习构建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预测模型
孔维森, 王凯伦, 庹安写, 李兵, 郑曲波, 蒋怀斌
2024, 45(8): 1080-1085.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239
摘要(194) HTML (82) PDF(56)
摘要:
  目的  探索机器学习预测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效果,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指导。  方法  于2023年6—9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市和金沙县3个地区3所初中和3所高中2 1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式网络游戏障碍量表(IGDS9-SF)、父母心理控制与自主支持问卷(PPCASQ)、动机结构问卷、相对剥夺感问卷、越轨同伴交往问卷以及自我控制双系统量表进行数据收集。描述性统计分析确定样本特征,使用χ2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变量的组间差异。以人口学变量和各种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以青少年是否网络游戏成瘾作为因变量,运用随机森林、逻辑回归、支持向量机、梯度提升树、决策树和自适应提升算法多种机器学习算法构建预测模型。  结果  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检出率为4.57%(96名);男生和初中生网络游戏成瘾检出率(5.52%,6.29%)相较女生和高中生(3.32%,3.62%)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71,7.86,P值均 < 0.01)。网络游戏成瘾组相对剥夺感、越轨同伴交往、父亲心理控制、母亲心理控制、控制动机、冲动系统及其维度(冲动性、易分心、低延迟满足)得分高于非网络游戏成瘾组,而父母自主支持得分低于非网络游戏成瘾组(Z值分别为-2.88,-9.32,-4.13,-4.48,-6.58,-7.50,-7.18,-7.56,-7.43,-2.27,P值均<0.05)。预测模型中,自适应提升算法表现最佳(精确度99%,召回率95%,F1分数97%,AUC值为0.96);其次为随机森林和梯度提升树(精确度均为98%,召回率均为95%,F1分数分别为97%和96%,AUC值均为0.96)。  结论  相较于其他模型,自适应提升算法对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有良好预测效果。应选择适合模型尽早识别存在网络游戏成瘾的个体,制定有效的干预策略,降低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风险。
学校周围绿地与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相关性
张羿, 李艳琪, 谢心怡, 林晓伊, 黄梦鑫, 扶卉杭, 唐杰
2024, 45(8): 1086-1090.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256
摘要(138) HTML (66) PDF(20)
摘要:
  目的  探讨学校周围绿地与小学生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潜在的中介因素,为预防和改善小学生群体攻击性行为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利用2015年进行的一项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健康调查数据,采用中文版修订版Buss-Warren攻击问卷对该数据中的研究对象的总攻击行为和攻击行为亚型进行评价;基于学校地址和遥感卫星数据计算研究对象所在学校周围100,500,1 000 m缓冲区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均值,作为研究对象学校绿地暴露水平;细颗粒物(PM2.5)和二氧化氮(NO2)数据来自高分辨率近地表大气污染物数据集。使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探索学校周围绿地与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  结果  NDVI-500 m[OR值(95%CI)=1.09(1.03~1.15)]和NDVI-1 000 m[OR值(95%CI)=1.07(1.02~1.13)]每四分位间距增量与小学生身体攻击行为水平均呈正相关;NDVI-100 m[OR值(95%CI)=0.94(0.90~0.99)]、NDVI-500 m[OR值(95%CI)=0.93(0.89~0.98)]及NDVI-1 000 m[OR值(95%CI)=0.95(0.91~1.00)]每四分位间距增量与言语攻击均呈负相关(P值均 < 0.05)。中介分析显示,社会支持部分中介NDVI-500 m与身体攻击(中介效应占比为18.0%)和言语攻击(中介效应占比为-8.3%)的关系;孤独感在NDVI-500 m和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中存在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比分别为-10.0%和21.0%(P值均 < 0.05)。  结论  学校周围绿地暴露与小学生的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行为可能存在关联,社会支持和孤独感在上述关联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初中生攻击行为体育锻炼和学习成绩关联的交叉滞后分析
徐久阳, 朱峣, 朱昊, 陈卫国, 刘艺, 朱风书
2024, 45(8): 1091-1095.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244
摘要(128) HTML (66) PDF(29)
摘要:
  目的  探究初中生青少年攻击行为、体育锻炼和学习成绩间的因果关系,为制定科学运动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纵向追踪研究方法,2021年6月—2022年6月在为期12个月的研究计划中,使用Buss-Perry攻击问卷(BPAQ)、青少年体力活动问卷(PAQ-A)和考试成绩作为测量工具,对江苏省2个市502名初中生进行3次追踪测量(T1:2021年6月,T2:2021年12月,T3:2022年6月),构建交叉滞后模型。  结果  T1体育锻炼正向影响T2学习成绩(β=0.22)、负向影响T2攻击行为(β=-0.13),T1攻击行为负向影响T2学习成绩(β=-0.23),T1学习成绩负向影响T2攻击行为(β=-0.09)。T2体育锻炼负向影响T3攻击行为(β=-0.05)、正向影响T3学习成绩(β=0.19),T2攻击行为负向影响T3学习成绩(β=-0.08),T2学习成绩负向影响T3攻击行为(β=-0.06)(P值均 < 0.05)。初中生攻击行为、体育锻炼和学习成绩的交叉滞后模型结果显示,χ2/df=8.80,CFI=0.96,NFI=0.95,RFI=0.87,IFI=0.96,TLI=0.88,RMSEA=0.12,模型拟合良好。多组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各模型与基线模型(CFI=0.95,TLI=0.86,RMSEA=0.10,90%CI=0.08~0.11,P < 0.01)在性别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FI < 0.05,P>0.05)。  结论  初中生体育锻炼负向预测攻击行为、正向预测学习成绩,初中生学习成绩和攻击行为相互负向影响。应制定科学运动方案,减少攻击行为,有效提升青少年学习成绩。
简阳市单亲家庭青少年抑郁症状现状及预警模型构建和验证
任小兵, 徐洪霞, 钟若诗, 段昕, 于静
2024, 45(8): 1096-1100.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231
摘要(128) HTML (56) PDF(28)
摘要:
  目的  分析简阳市单亲家庭青少年抑郁症状发生现状,并构建和验证预警模型,为制订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22年3月—2023年10月从简阳市25所中学选取12 125名初、高中生进行匿名自填式问卷调查,共获得有效单亲家庭青少年1 142名作为调查对象,按照8∶2随机分为训练集(914名)和验证集(228名),采用中文版贝克抑郁量表(BDI)评估简阳市单亲家庭青少年抑郁症状情况。分析单亲家庭青少年抑郁症状的相关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并进行模型的验证及效能评估。  结果  训练集158名(17.29%)青少年检出抑郁症状,验证集43名(18.86%)青少年检出有抑郁症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学习压力(OR=4.31,95%CI=1.67~11.13)、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评分(OR=0.29,95%CI=0.12~0.71)、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FACESⅡ)评分(OR=0.19,95%CI=0.06~0.63)均是单亲家庭青少年抑郁症状发生的相关因素(P值均<0.05)。以上述相关因素作为预测变量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验证结果显示,C-index为0.80(95%CI=0.75~0.80),预测单亲家庭青少年抑郁症状发生的校正曲线趋近于理想曲线(χ2=0.26,P>0.05)。训练集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显示,列线图模型预测单亲家庭青少年抑郁症状的灵敏度为80.38%,特异度为80.03%,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4(95%CI=0.76~0.92);验证集ROC曲线结果显示,列线图模型预测单亲家庭青少年抑郁症状的灵敏度为79.07%,特异度为82.16%,AUC为0.83(95%CI=0.76~0.91)。  结论  简阳市单亲家庭青少年抑郁症状发生风险高,学习压力、心理弹性、家庭功能均是简阳市单亲家庭青少年抑郁症状发生的相关因素,基于此构建的预警模型效能良好。
中学生精神疾病患者童年创伤经历认知评价的质性研究
宋立平, 陈杰, 熊昌娥, 曾婧
2024, 45(8): 1101-1105.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245
摘要(134) HTML (69) PDF(19)
摘要:
  目的  深入了解中学生精神疾病患者对童年创伤经历的认知评价,为制定有效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方法选取2023年3—9月武汉市某三级甲等精神专科医院门诊及住院的21名有童年创伤经历的中学生精神疾病患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应用Colaizzi现象学研究7个步骤分析资料、提炼主题。  结果  共提取出3个主题和11个亚主题:对童年创伤的认识不足(自身认识不足、主要照料者认识不足),经历童年创伤后的多种伤害体验(复杂的负性情感体验、多种躯体不适、悲观的人生态度、社交损害、学业受损),童年创伤体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自身性格特点、个人应对方式不当、不良成长环境、难以获得社会支持)。  结论  中学生精神疾病患者及照料者普遍缺乏童年创伤常识,童年创伤的伤害广泛且受多因素影响。应加强科普宣传,及时干预,减少童年创伤经历的不良后果。
云南省3~6岁儿童多动行为及其与神经心理发育的关系
张晓雨, 郭光萍, 安艳婷, 车学继, 王代娇, 杨艳, 刘云芬, 汤四意, 胡红卫
2024, 45(8): 1106-1110.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254
摘要(107) HTML (65) PDF(18)
摘要:
  目的  了解云南省3~6岁儿童多动行为检出情况,并探讨其与神经心理发育水平的关系,为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早期预防和干预提供线索。  方法  于2022年10月至2023年5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取云南省5个州/市10所幼儿园1 321名3~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Conners教师症状问卷调查儿童多动行为,采用0岁~6岁儿童发育行为评估量表评估儿童大运动、精细动作、适应能力、语言和社会行为5个能区发育情况。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多动行为及其他行为问题与神经心理发育的关系。  结果  3~6岁儿童多动行为检出率为8.6%,男童、女童检出率分别为12.8%,4.1%(χ2=31.53,P < 0.01);3岁组儿童多动行为检出率为13.9%,高于4岁(9.2%)和5岁组儿童(7.0%)(χ2=8.73,P < 0.05);农村儿童注意力不集中-被动检出率(14.6%)高于城市(5.9%)(χ2=22.23,P < 0.01)。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适应能力发育水平越高的儿童发生多动行为(OR=0.58,95%CI=0.39~0.86)的风险越低,同时多动(OR=0.57,95%CI=0.35~0.91)、品行问题(OR=0.57,95%CI=0.37~0.87)、注意力不集中-被动(OR=0.49,95%CI=0.33~0.74)的风险也越低;精细动作发育水平越高的儿童发生注意力不集中-被动(OR=0.59,95%CI=0.37~0.93)的风险越低(P值均 < 0.05)。  结论  男童多动行为及农村儿童注意力不集中-被动问题需要更多的关注。应加强儿童早期适应能力、精细动作训练,预防多动行为、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发生。
学龄前儿童体质量指数和视屏暴露与执行功能的关联
周杨, 李若瑜, 查金红, 吴峻, 万宇辉, 黄永玲
2024, 45(8): 1111-1114.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232
摘要(158) HTML (65) PDF(36)
摘要:
  目的  分析安徽省学龄前儿童体质量指数(BMI)、学习/游戏视屏暴露与执行功能的关联,为促进学龄前儿童执行功能发展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22年6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与方便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对安徽省芜湖市、六安市和阜阳市3 534名学龄前儿童母亲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执行功能行为评定问卷(BRIEF-P)调查学龄前儿童执行功能异常状况,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BMI、学习/游戏视屏暴露及其联合作用与执行功能异常的关联。  结果  学龄前儿童执行功能异常检出率为9.65%。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在调整母亲妊娠期高血压、主要照料人、家庭人均月收入和家庭结构等混杂因素后,超重肥胖组、高学习/游戏视屏暴露组儿童执行功能异常风险显著增加(超重肥胖:OR=1.78,95%CI=1.31~2.42;学习视屏暴露:OR=1.48,95%CI=1.18~1.86;游戏视屏暴露:OR=1.50,95%CI=1.18~1.91,P值均 < 0.05)。与BMI正常且低学习/游戏视屏暴露组相比,超重肥胖且高学习/游戏视屏暴露组发生执行功能异常风险显著增加(OR=2.07,95%CI=1.29~3.31;OR=2.42,95%CI=1.59~3.68,P值均 < 0.05)。  结论  超重肥胖和高学习/游戏视屏暴露是学龄前儿童执行功能异常症状的重要危险因素,应积极引导学龄前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促进执行功能正常发展。
安徽省中学生校园欺凌与焦虑抑郁症状共患的关联性
陈国平, 王志强, 孙莹, 张昱堃, 吴静, 仰阳, 王宇婷, 姚远, 宋维维, 李卫东
2024, 45(8): 1115-1119.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250
摘要(166) HTML (78) PDF(40)
摘要:
  目的  了解中学生校园欺凌及焦虑抑郁症状共患的现况,分析校园受欺凌与焦虑抑郁症状的关联,为相关干预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23年9—12月采取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安徽省104个县(市、区)选取107 851名中学生,采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调查学生抑郁、焦虑症状情况,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校园欺凌及焦虑抑郁共患症状的关联。  结果  2.80%的中学生过去30 d内遭受过校园欺凌,27.03%有抑郁症状,8.94%有焦虑症状,焦虑抑郁症状共患报告率为8.04%。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园受欺凌与抑郁症状(OR=6.42,95%CI=5.93~6.94)、焦虑症状(OR=5.94,95%CI=5.47~6.44)、焦虑抑郁症状共患(OR=6.38,95%CI=5.88~6.93)关联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1);与未遭受校园欺凌相比,遭受校园欺凌的初中生、普通高中生、职业高中生、男生、女生焦虑抑郁症状共患风险均增加(OR值分别为7.25,5.55,4.80,6.42,6.27,P值均 < 0.01)。  结论  中学生遭受校园欺凌会增加焦虑抑郁症状共患风险,要关注受欺凌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采取心理干预措施。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江苏籍大一新生2019—2022年结核病知识行为变化趋势及相关因素分析
杜国平, 陈笑艳, 吕玉梅, 李小杉, 谈冰心, 李妍慧, 叶雨秀, 卫艺璇, 张云骋
2024, 45(8): 1120-1125.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257
摘要(99) HTML (48) PDF(21)
摘要:
  目的  了解江苏籍大一新生2019—2022年结核病知识及行为变化趋势和相关因素,为高校结核病知识普及和大学结核病防治工作开展提供理论支持。  方法  2019—2022年连续4年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江苏省20所高校的33 944名大一新生,通过自制问卷在线调查结核病知识和行为情况。采用单因素方差趋势检验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知识、行为水平变化趋势,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相关因素。  结果  江苏籍大一新生结核病知识总知晓率为90.6%,2019—2022年度的总知晓率分别为88.4%,90.4%,91.7%,91.8%;行为总正确率为92.3%,各年度的正确率分别为91.8%,92.3%,92.7%,92.4%,知识总知晓率和行为总正确率均逐年上升(F值分别为216.67,11.75,P值均 < 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学校类型、民族、父母文化程度、母亲职业、家庭人均月收入、高中居住方式是个人知识知晓率和行为正确率(β=-0.047~0.035)的相关因素,地区、性别、家庭居住地、独生子女是个人行为正确率的相关因素(β=-0.003~0.032)(P值均 < 0.05)。  结论  江苏籍大一新生结核病知识及行为水平逐年升高,应针对其相关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开展健康教育,持续提高其结核病防治素养。
北京市初中生2019与2023年烟草流行现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秦冉, 王一凡, 赵金辉, 李婷, 张京舒, 郭欣
2024, 45(8): 1126-1130.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233
摘要(123) HTML (72) PDF(23)
摘要:
  目的  了解2019和2023年北京市初中学生烟草流行情况和相关因素,为有效开展北京市初中生控烟活动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于2019和2023年4—6月,采用按容量比例概率抽样法(PPS)进行抽样,两年分别有6 489和6 898名初中生接受问卷调查,共计13 387人。采用自填方式完成北京市中学生烟草监测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二手烟暴露、烟草制品的使用、对烟草的态度和认识等。采用χ2检验进行率的比较、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现在吸烟的影响因素。  结果  2019年北京市在校初中生现在吸传统卷烟率和现在吸电子烟率分别为1.34%,1.88%,2023年分别下降至0.81%,1.06%(χ2值分别为8.36,15.17,P值均<0.01);2019年北京市在校初中生尝试吸传统卷烟率和尝试吸电子烟率分别为6.67%,6.47%,2023年分别下降至3.93%,4.16%(χ2值分别为49.99,35.26,P值均<0.01)。2019年在家中、室内公共场所、室外公共场所的初中生二手烟暴露率分别为31.04%,44.94%和49.88%,2023年下降至22.59%,30.23%和36.14%(χ2值分别为121.63,308.60,257.41,P值均 < 0.01)。2023年男生(OR=2.88)、高年级(初二、初三)(OR值分别为4.37,4.92)、可支配零花钱>20元/周(OR=2.01)、家中(OR=2.74)和室内公共场所(OR=2.64)二手烟暴露、认为吸烟使年轻人看起来更具吸引力(OR=6.29)以及认为电子烟能够帮助戒烟(OR=4.31)的初中生使用烟草的风险更高(P值均 < 0.05)。  结论  北京市初中生烟草使用、二手烟暴露等情况整体下降。应继续对初中生进行控烟干预、重点关注电子烟的使用,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大学生移动健身APP使用状况及其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关系
马广斌, 时永利, 鞠洪鑫, 陈纪宇, 赵兹旋, 陈钟鸣
2024, 45(8): 1131-1135.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253
摘要(157) HTML (58) PDF(24)
摘要:
  目的  调查大学生移动健身APP使用情况及健康生活方式,为提高大学生健康素质、推进全民科学健身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2023年8—10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山东省济南市、潍坊市共抽取3所高校591名大学生,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进行移动健身APP使用行为及健康生活方式的线上问卷调查。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评估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在不同特征组间的差异,运用分层线性回归分析大学生移动健身APP使用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影响。  结果  大学生移动健身APP使用率为82.57%(488名),健康生活方式平均得分为(3.49±0.66)。不同居住地、年级、专业、月生活费、个人年就诊次数、家庭年均医疗费用间的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F值分别为23.82,4.87,6.07,10.17,3.79,16.92,P值均<0.05)。分层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对移动健身APP的总体评价、对移动健身APP的推荐意愿均是健康生活方式的主要相关因素(β值分别为0.47,0.06,P值均 < 0.05)。  结论  大学生对移动健身APP的使用程度较高,移动健身APP与健康生活方式正性相关。应加大对移动健身APP的宣传和推广,促进大学生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北京市中小学校园近视防控健康教育现状
王尧, 秦廷廷, 谷明宇, 杨宇彤, 过君君, 李星明
2024, 45(8): 1136-1139.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246
摘要(146) HTML (67) PDF(34)
摘要:
  目的  了解北京市中小学开展校园近视防控健康教育的现状,为校园近视防控健康教育的有效落实提供科学依据与建议。  方法  于2023年11月6—17日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北京市7个行政区的551名公立中小学校医与保健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内容涉及基本信息、学校卫生工作基本情况、校园近视防控工作现状。数据采用频数与构成比进行描述,并采用χ2检验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  有89.8%的调查对象所在学校开设过关于近视防控的健康教育课程,其中54.5%配备了专业的近视防控健康教育课程材料,授课教师多为班主任(57.6%)、保健教师(45.5%)和体育教师(45.1%),授课频率多为每月1次(33.7%)和每学期1次(28.1%)。有95.6%的调查对象所在学校开展过关于近视防控的健康教育活动,活动频率多为每月1次(38.5%)和每学期1次(27.9%)。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别的学校开设近视防控健康教育课程报告率及活动频率构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9.53,13.15;34.30,20.32,P值均 < 0.05)。  结论  北京市中小学开展校园近视防控健康教育情况良好;但健康教育课程的讲授应注重由专业教师采用规范课程材料完成一定的课时量,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应形式多样,以促进校园近视防控健康教育工作有效落实。
上海市中学生饮食行为与睡眠时长的关联
殷小雅, 翟娅妮, 袁琳琳, 严琼, 周欣怡, 罗春燕, 孙力菁
2024, 45(8): 1140-1143.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202
摘要(144) HTML (65) PDF(42)
摘要:
  目的  探究上海市中学生饮食行为与睡眠时长的关联,为针对中学生睡眠不足开展干预提供可参考的饮食建议。  方法  于2021年5—6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10~17岁中学生进行健康危险行为监测,获5 538份有效数据,提取每天的睡眠时长、每周吃(喝)含糖饮料、鲜榨果汁、新鲜水果、新鲜蔬菜、油炸食物、牛奶和酸奶、早餐、在外就餐的次数等条目的调查结果,采用χ2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上海市中学生睡眠不足的学生报告率为73.7%。中学生平均每天吃新鲜水果、早餐的次数和睡眠时长之间均呈正相关,即平均每天吃新鲜水果的次数越多(OR=1.29),吃早餐的次数越多(OR=1.07),睡眠充足的可能性越高;平均每天吃甜点(OR=0.78)和油炸食物(OR=0.88)的次数和睡眠时长之间均呈负相关(P值均 < 0.05)。  结论  多吃新鲜水果、规律吃早餐和少吃油炸食物有助于中学生获得充足的睡眠。对中学生的睡眠开展干预时,可以考虑将健康合理的膳食摄入作为干预手段之一。
家庭屏幕环境与上海市学龄前儿童屏幕内容的关联
孙艺, 余涛, 彭雅君, 陈浩, 罗莎, 贾英男
2024, 45(8): 1144-1147.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255
摘要(150) HTML (73) PDF(16)
摘要:
  目的  了解上海市学龄前儿童屏幕暴露内容现状及其与家庭屏幕环境的关联,为家庭屏幕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于2023年4—6月,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上海市徐汇区及浦东新区各1家幼儿园共36个班级349名4~6岁学龄前儿童,采用在线问卷调查社会人口学特征及家庭屏幕环境,儿童屏幕暴露采用日记法进行调查,由家长在7 d内进行记录。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屏幕内容的相关因素。  结果  儿童平均每日屏幕暴露时长(61.2±40.2)min,教育类屏幕暴露平均每日(12.4±17.6)min,80.8%的儿童以非教育类屏幕内容为主。4~6岁男、女童观看教育类屏幕内容时长占其总屏幕暴露时长分别为20.1%,14.7%;21.3%,21.9%;20.6%,26.9%。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儿童5岁(OR=0.49,95%CI=0.25~0.96)及6岁年龄组(OR=0.45,95%CI=0.21~0.95)观看非教育类内容为主的风险较4岁组儿童低(P值均 < 0.05),孩子哭闹时偶尔(OR=2.02,95%CI=1.09~3.75)、有时(OR=4.50,95%CI=1.70~11.90)使用电子设备安抚和孩子使用电子产品时家长不陪伴(OR=1.81,95%CI=1.01~3.24)与儿童观看非教育类屏幕内容更多均呈正相关(P值均 < 0.05)。  结论  上海市学龄前儿童非教育性屏幕暴露较多,家庭屏幕环境及亲子交互与儿童观看非教育性屏幕内容有关。应制定家庭屏幕管理策略,规范儿童屏幕暴露行为,使电子设备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发挥正面作用。
合肥市15~24岁青年学生对艾滋病病毒暴露前后预防的认知与服务使用现况
戴色莺, 张进, 张丹丹, 刘爱文, 姚晖, 吴家兵
2024, 45(8): 1148-1151.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251
摘要(94) HTML (53) PDF(9)
摘要:
  目的  了解合肥市15~24岁在校青年学生对艾滋病病毒暴露前预防(PrEP)、暴露后阻断(PEP)的认知与服务使用现况,为今后青年学生艾滋病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2022年5—6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合肥市2所不同类型的高校(本科/专科),对抽中学校916名青年学生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调查的青年学生中,性取向为异性恋占88.4%;12.4%发生过性行为,其中8.8%发生过同性性行为,91.2%发生过异性性行为。最近一次同性性行为中安全套使用率为70.0%,最近一次异性性行为中安全套使用率为83.7%。41.9%听说过PrEP,其PrEP知识知晓率为43.0%,咨询过PrEP和使用过PrEP的比例分别为15.9%和9.4%;38.3%听说过PEP,其PEP知识知晓率为18.2%,咨询过PEP和使用过PEP的比例分别为15.4%和6.0%。  结论  合肥市青年学生PrEP和PEP的知晓率和使用率均较低。应将PrEP和PEP宣传与校内健康教育宣传相结合,提高青年学生群体认知水平,减少有高危行为的青年学生艾滋病感染风险。
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与家庭教养方式和心理韧性的相关性
赵仁达, 于吉浩, 郭家瑞, 王相英
2024, 45(8): 1152-1156.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240
摘要(144) HTML (76) PDF(33)
摘要:
  目的  探究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与家庭教养方式和心理韧性的关联,为改善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提供指导。  方法  于2022年9月10日—2023年1月6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与方便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抽取济南市3所综合性大学1 227名大学生开展调查。通过体育活动等级量表、中文版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量表(s-EMBU-C)、心理韧性量表评估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家庭教养方式、心理韧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二元Logistic回归及线性回归分析家庭教养方式和心理韧性对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  结果  被调查大学生体育锻炼量为小运动量815名(66.42%)、中等运动量308名(25.10%)、大运动量104名(8.48%),体育活动等级量表总分为(22.15±0.72)分。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OR=1.58,95%CI=1.07~2.33)、是否体育特长生(OR=1.61,95%CI=1.17~2.22)均为大学生体育锻炼运动量分级的相关因素(P值均 < 0.05)。线性回归分析显示,s-EMBU-C(母亲版、父亲版)情感温暖维度、s-EMBU-C(母亲版)总分、积极认知、情绪控制、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总分均为大学生体育锻炼运动量得分的相关因素(β值分别为0.29,0.20,0.26,0.32,0.15,0.20,P值均 < 0.05)。  结论  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与性别、是否为体育特长生、家庭教养方式、心理韧性密切相关。高校可通过联合父母督促及心理辅导等途径,促成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改变。
心理卫生
大学生进食障碍亚临床状态及相关因素分析
张也, 韩婷, 姚宏雯, 孙丽萍, 赵旻欣, 朱陆姣, 张菁菁, 廖月霞
2024, 45(8): 1157-1161.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247
摘要(113) HTML (53) PDF(8)
摘要:
  目的  调查大学生的进食障碍亚临床状态并分析其相关因素, 为青少年进食障碍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2023年11—12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在江苏省扬州市1所本科院校和1所专科院校选取5 201名在读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调查表对大学生一般资料、进食障碍亚临床状态、体形认知、抑郁症状、焦虑症状、心理健康素养进行调查。采用χ2检验进行进食障碍亚临床状态检出率的组间比较,相关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  结果  大学生进食障碍亚临床状态检出率为16.0%。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处于恋爱状态(OR=1.22,95%CI=1.04~1.44)、超重和肥胖(OR值分别为2.75,3.82,95%CI值分别为2.24~3.38,2.89~5.06)、高估体形(OR=2.04,95%CI=1.68~2.49)、抑郁症状(OR=2.53,95%CI=1.99~3.21)、焦虑症状(OR=2.63,95%CI=2.16~3.20)、心理健康素养未达标(OR=1.37,95%CI=1.11~1.70)的大学生进食障碍亚临床状态风险更高,低体重(OR=0.15,95%CI=0.10~0.22)和低估体形(OR=0.37,95%CI=0.27~0.51)的大学生风险更低(P值均<0.05)。  结论  大学生进食障碍亚临床状态的检出率较高,并与恋爱状态、体质量指数分级、体形认知、抑郁症状、焦虑症状及心理健康素养相关。应采取综合性干预措施,改善大学生进食障碍亚临床状态,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
大学生饮料依赖量表编制与应用
徐洪吕, 陶舒曼, 杨洁茹, 苏云鹏, 土小红, 陶芳标
2024, 45(8): 1166-1170.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227
摘要(150) HTML (72) PDF(20)
摘要:
  目的  编制大学生饮料依赖量表并检验其信效度,为评估大学生饮料依赖症状提供有效工具。  方法  2022年11月,采用立意抽样方法从云南、江西3所大学抽取8 792名大学生纳入研究,使用大学生饮料依赖量表进行问卷调查。该量表在充分阅读文献后拟定12个条目,包括戒断症状、健康效应和依赖症状3个维度,各包括4个条目。使用t检验和相关分析筛选条目,使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评价大学生饮料依赖量表的结构效度。2023年5月,对以上3所大学5 279名大学生再次进行调查,评估大学生饮料依赖量表的信、效度及症状阳性划界值。  结果  量表符合大学生人群饮料依赖症状的测量工具,量表由戒断症状、健康效应和依赖症状3个维度组成,共11个条目,方差累积贡献率为74.51%。总量表和3个维度的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0.94,0.88,0.90,0.92。各条目与总分的相关系数为0.56~0.79,与维度的相关系数为0.71~0.92。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拟合优良好,量表RMSEACFITLISRMR值分别为0.06,0.95,0.93和0.04。量表应用显示,量表及各维度以评分≥P85为症状阳性。  结论  大学生饮料依赖量表信效度较好,可以用来评价大学生饮料依赖症状。
生长发育与健康监测
某高校大一学生2014—2022年体质健康状况变化
赵杨, 孙通, 梁丹, 陈华东
2024, 45(8): 1162-1165.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228
摘要(131) HTML (37) PDF(25)
摘要:
  目的  分析福建医科大学2014—2022年大一学生体质健康指标的变化趋势,为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深化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方法  以福建医科大学2014—2022年23 874名大一学生体检健康监测数据为基础,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9年来大一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态势。  结果  2014—2022年间,大一男生在身高、体重、体质量指数(BMI)、肺活量方面出现上升趋势;大一女生在身高、体重、BMI、肺活量、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仰卧起坐、800 m跑成绩存在上升趋势。从效果量d和解释率r2来看,男生肺活量(d=0.60)具有中效应;女生肺活量(d=0.81)、仰卧起坐(d=1.01)具有大效应,坐位体前屈(d=0.57)具有中效应(P值均 < 0.01)。  结论  2014—2022年大一学生身体形态水平平稳提升,女生的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仰卧起坐、800 m跑存在良好变化趋势。
疾病控制
天津市2023年中小学生脊柱弯曲异常和营养不良共患现况
张依航, 李佳欣, 黄天彧, 蔡珊, 陈子玥, 党佳佳, 刘云飞, 师嫡, 蒋家诺, 刘忠慧, 陈璐, 张献伟, 董彦会, 宋逸
2024, 45(8): 1171-1175.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235
摘要(122) HTML (56) PDF(32)
摘要:
  目的  分析2023年天津市10~18岁中小学生脊柱弯曲异常与营养不良共患现状,为学生常见病多病共防与学校卫生体系构建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23年9—10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天津市31 884名10~18岁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儿童青少年脊柱弯曲异常的筛查》标准判断脊柱弯曲异常情况,根据《学龄儿童青少年营养不良筛查》和《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标准判定生长迟缓、消瘦、超重、肥胖情况。采用χ2检验比较共患率的组间差异,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群组共患类型的患病风险。  结果  天津市中小学生脊柱弯曲异常与营养不良共患率为1.6%,女生高于男生(1.8%,1.4%),高中生(2.5%)高于初中和小学生(2.0%,0.5%),郊县高于城区(2.1%,1.1%),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9.45,141.92,46.94,P值均 < 0.05)。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初中女生姿势不良与生长迟缓和消瘦共患(OR=4.52,95%CI=1.84~11.06)以及姿势不良与超重肥胖共患(OR=2.67,95% CI=1.74~4.10)风险均高于男生,脊柱侧弯/前后弯曲异常与生长迟缓和消瘦共患(OR=0.10,95% CI=0.02~0.44)风险低于男生,高中女生脊柱侧弯/前后弯曲异常与超重肥胖共患(OR=0.27,95%CI=0.11~0.66)风险低于男生(P值均 < 0.05)。  结论  天津市中小学生存在脊柱弯曲异常与营养不良共患流行,且各类型共患存在性别和学段差异。需加大学校卫生工作中对脊柱弯曲异常的防控力度,对重点人群强化筛查,并及时干预。
天津市2019—2023年中小学生超重肥胖流行趋势及相关因素分析
刘忠慧, 赵赛赛, 肖英琛, 孙志颖, 张献伟, 徐渴, 高磊, 董彦会, 宋逸, 陈璐
2024, 45(8): 1176-1180.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234
摘要(133) HTML (46) PDF(51)
摘要:
  目的  了解天津市中小学生超重肥胖流行趋势及其相关因素,为制定超重肥胖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19—2023年的每年9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天津市16个区的197 707名中小学生按照《学生健康检查技术规范》进行体格检查,开展超重肥胖调查。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基本信息、吸烟、饮酒、饮食、体育锻炼及睡眠情况等。  结果  2019—2023年天津市中小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39.07%,43.33%,41.54%,43.92%和40.24%,呈增长趋势(χ趋势2=7.96,P < 0.01),超重检出率在职业高中及郊县中均呈增长趋势(χ趋势2值分别为9.08,47.18),肥胖检出率在男生、女生、小学、职业高中和郊县中均呈增长趋势(χ趋势2值分别为108.34,15.99,7.32,10.95,14.75)(P值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饮酒、不健康饮食和不进行良好体育锻炼中小学生肥胖风险更高(OR值分别为1.26,1.13,1.08,1.21,P值均 < 0.05)。分层分析发现,不健康和中等水平生活方式的男生、不健康生活方式的小学生肥胖风险更高(OR值分别为1.15,1.11,1.27);不健康生活方式的男生、女生和小学生,中等水平生活方式的女生、普通高中生超重风险更高(OR值分别为1.14,1.32,1.21,1.18,1.40)(P值均 < 0.05)。  结论  天津市中小学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呈增长趋势。应实施综合生活方式干预措施,更好地预防和控制超重肥胖的患病风险。
青岛市市北区中小学生血压偏高与体质量指数的剂量反应关系
王春辉, 胡宝翠, 任志盛, 陈暕, 贺倩倩
2024, 45(8): 1181-1185.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249
摘要(76) HTML (38) PDF(23)
摘要:
  目的  探讨青岛市市北区中小学生血压偏高患病风险与体质量指数(BMI)的剂量反应关系,为采取精准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对青岛市市北区2022年92 091名中小学生健康体检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应用《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标准对超重与肥胖进行评估;应用《7~18岁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筛查界值》对血压等级进行评定。运用方差分析、χ2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以及结合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BMI与血压偏高的关系。  结果  根据不同年龄性别下的标准化评分,将BMI分为5类,与BMI-Z分0~ < 1组相比,随着BMI-Z分的减少,血压偏高风险逐渐降低(OR值分别为0.55,0.53);随着BMI-Z分增加,血压偏高风险不断增大(OR值分别为1.90,3.71)(P值均 < 0.05)。分层分析表明,BMI在不同性别(男、女)、年龄(7~8,9~11,12~14,15~16岁)、腰臀比(≤0.83,>0.83)下与血压偏高患病风险均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1.18,1.19,1.15,1.22,1.19,1.18,1.19,1.18,P值均 < 0.01)。BMI和性别、BMI和年龄、BMI和腰臀比之间均存在相乘交互作用(OR值分别为1.53,1.08,2.31,P值均 < 0.01)。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表明,随着BMI水平的上升,7,10~16岁人群发生血压偏高的风险均呈非线性增高趋势(χ2值分别为27.56,10.69,6.10,27.26,18.32,25.71,10.53,6.14,P值均 < 0.05)。  结论  随着BMI增高,中小学生血压偏高的风险随之增大,基本呈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应及时开展监测,采取综合有效防控措施预防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
中国10~24岁青少年进食障碍疾病负担现状及趋势预测
陆地, 曾智, 朱迪, 何艺娟, 陈思念
2024, 45(8): 1186-1190.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252
摘要(175) HTML (56) PDF(30)
摘要:
  目的  分析1990—2019年中国10~24岁青少年进食障碍疾病负担指标及趋势预测,为青少年进食障碍的预防与控制提供参考。  方法  根据全球疾病负担(GBD)2019数据库的最新数据,按照性别、年龄组等指标进行分类,使用Joinpoint回归模型以及贝叶斯年龄-时期-队列(BAPC)模型分析并预测中国10~24岁青少年进食障碍的发病率、患病率以及失能调整生命年(DALY)率等数据,探究该人群近30年进食障碍的疾病负担变化趋势。  结果  1990—2019年,中国青少年进食障碍的总体粗发病率由278.93/10万上升到422.27/10万;粗患病率由122.63/10万上升到198.80/10万;粗DALY率由26.67/10万上升到43.50/10万。分性别看,男生和女生进食障碍的标化发病率、标化患病率及标化DALY率均呈现上升趋势(男:AAPC值分别为1.52%,1.84%,1.86%;女:AAPC值分别为1.28%,1.74%,1.77%,P值均<0.05),男生进食障碍的标化发病率、标化患病率以及标化DALY率的变化率(54.97%,68.88%,69.75%)均高于女生(44.26%,64.48%,65.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01.45,35.02,34.55,P值均<0.05)。分年龄组看,15~19岁年龄组发病率(524.10/10万)高于其他年龄组(10~14岁:251.17/10万,20~24岁:476.49/10万)(χ2=156.87,P < 0.05);20~24岁年龄组的患病率(278.67/10万)和DALY率(60.83/10万)均高于其他组(10~14岁:81.79/10万,18.02/10万,15~19岁:221.81/10万,48.59/10万)(χ2值分别为204.50,197.14,P值均 < 0.05)。BAPC预测模型显示,未来中国青少年进食障碍发病率仍呈现上升趋势,但患病率与DALY率呈现稳步下降趋势,2030年可能分别达到516.43/10万、188.41/10万和41.23/10万。  结论  中国青少年进食障碍疾病负担不断提高,男生和15~19岁人群是重点防治人群。社会各方应积极采取相关措施,注重青少年进食障碍的预防与治疗。
武汉市一起幼儿园诺如病毒疫情暴发及感染者排毒时间调查
裴红兵, 颜芝闻, 吴晓旻, 祁莉, 吴昌汉
2024, 45(8): 1191-1194.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236
摘要(120) HTML (40) PDF(20)
摘要:
  目的  分析一起幼儿园诺如病毒疫情暴发特征,持续监测有症状幼儿排毒特征,为采取针对性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23年2月24日,收集武汉市1所暴发诺如病毒疫情的幼儿园病例16人的个人基本信息、临床表现、发病就诊情况,在疫情暴发后每隔7 d采集幼儿肛拭子进行诺如病毒检测。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不同组间排毒时间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病例排毒时间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Cox多因素回归分析。  结果  2023年2月19—28日,该起疫情共报告18例病例,均为幼儿,16例参与排毒期监测,研究对象在疫情暴发后第1, 2, 3, 4次采样,阳性率依次为60%,100%,75%,0;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循环阈值(Ct值)分别为(25.83±5.74,28.83±5.55,36.13±4.30)和未检出。排毒时间中位数为19.42 d,95%CI为(18.21~20.64)d。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就诊组排毒时间短于未就诊组[HR值(95%CI)=5.09(1.39~18.58),P < 0.05]。  结论  感染诺如病毒的儿童排毒时长远超其隔离时间,病例就诊后使用药物可缩短其排毒时间;病例返园后应加强病例的管理和消毒工作。
北京市中小学生筛查性近视与脊柱侧弯共患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高若伊, 孙冰洁, 罗慧娟, 鄂博然, 邝惠宁, 郭欣
2024, 45(8): 1195-1198.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248
摘要(141) HTML (75) PDF(41)
摘要:
  目的  探讨2019—2022年北京市中小学生筛查性近视与脊柱侧弯共患情况及相关因素,以期为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和脊柱侧弯提供新的思路。  方法  2019—2022年,使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北京市分别抽取34 923,34 321,36 008,35 598名中小学生进行视力、脊柱侧弯检查和问卷调查。中小学生筛查性近视与脊柱侧弯共患率的组间差异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筛查性近视与脊柱侧弯共患的相关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  结果  2019—2022年,中小学生筛查性近视患病率逐年上升,脊柱侧弯患病率逐年下降,共患率2022年(0.69%)较2019年(2.31%)下降了1.62百分点。2022年筛查性近视与脊柱侧弯共患率城区(0.98%)高于郊区(0.50%),不同学段共患率依次为普通高中生(1.65%)>职业高中生(1.21%)>初中生(0.76%)>小学生(0.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8.97,153.55,P值均 <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睡眠时间不充足、家长不限制电子屏幕的使用时间与筛查性近视和脊柱侧弯共患均呈正相关[OR值(95%CI)分别为1.59(1.20~ 2.12),1.34(1.02~1.76)];老师经常或总是提醒读写姿势、每日进行≥1 h中高强度体力活动与筛查性近视和脊柱侧弯共患均呈负相关[OR值(95%CI)分别为0.70(0.52~0.96),0.56(0.34~0.92)](P值均 < 0.05)。  结论  北京市中小学生近视与脊柱侧弯共患现状不容乐观。应关注儿童青少年的读写姿势和相关行为习惯,保证中小学生充足的睡眠时间,进而预防近视和脊柱侧弯共患的发生发展。
成都市某区男性青年学生HIV/AIDS相关行为特征定性研究
冷冰, 周建珲, 徐菁佩, 王德伟
2024, 45(8): 1199-1202.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241
摘要(103) HTML (63) PDF(12)
摘要:
  目的  了解成都市某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艾滋病(HIV/AIDS)男性青年学生病例确诊前性行为和AIDS知识获取情况,为制定青年学生AIDS防治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对2021年1月—2023年12月招募的25名成都市某区新报告的HIV/AIDS男性青年学生进行定性访谈,调查内容包括AIDS感染相关高危行为、知识获取途径及感染后心理状况等。  结果  所有访谈者均发生过同性性行为,首次同性性行为平均年龄为(17.48±1.64)岁。从首次性行为到确诊的时长,最短为0年,最长为8年,平均为(2.72±1.41)年。所访谈者安全套使用率均较低,仅2人表示“每次都用”,且12人确诊前从未进行过HIV检测。所有访谈对象均知晓AIDS相关知识,但对风险的认知度较低,其中16人认为自己不会被感染,8人知晓有风险但存在侥幸心理,1人不知道这些知识的作用。学校和网络是主要的知识获取途径,其中3人通过微博、抖音、知乎等网络平台了解,9人通过学校的讲座、主题班会等获取知识,13人通过学校和网络了解过相关知识;所有访谈对象均未从家庭教育中获取过AIDS相关知识。在知道自己患病后,21人存在沮丧、抑郁、悲观、绝望等负面情绪(7人表示焦虑和抑郁,9人感到恐惧和害怕,5人感到悔恨),仅4人态度较为坦然。  结论  首次性行为年龄较小、多性伴、网络交友普遍以及AIDS知行分离是HIV/AIDS男性青年学生感染的重要原因。需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遏制AIDS在青年学生中的传播。
综述
生命早期不良暴露与子代视力异常的研究进展
刘诗音, 游雪, 林晓妍, 麦凯童, 刘星彤, 曹梦婷, 杜江波
2024, 45(8): 1203-1207.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242
摘要(109) HTML (44) PDF(23)
摘要:
近年来,儿童眼部疾病的防治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广泛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由于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均可影响子代视觉系统的形成,导致屈光不正、斜视、眼球震颤等视力异常情况出现。文章从孕期烟草暴露、微量元素暴露、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及孕期药物滥用等方面对生命早期暴露与子代视力结局的研究进行总结,旨在阐明生命早期不良暴露与子代视力结局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为制定更有效的儿童青少年眼部疾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自然环境因素与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关联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韦润玉, 李书琴, 万宇辉
2024, 45(8): 1208-1211.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237
摘要(153) HTML (60) PDF(40)
摘要:
自然环境与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关联得到越来越多关注。文章从绿色空间、空气污染、气候变化和噪声等自然环境因素与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关联研究出发,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深入认识自然环境对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关联及其可能的生物学机制,为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提供参考。
青少年数字自伤的研究进展
邱亚飞
2024, 45(8): 1212-1216.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243
摘要(167) HTML (54) PDF(50)
摘要:
青少年数字自伤发生率较高,在受到同伴排斥或伤害的青少年中数字自伤更常见。数字自伤的动机多种多样,但更可能是一种情绪调节手段。文章通过厘清数字自伤的概念、总结数字自伤的流行率和高发人群、探讨青少年数字自伤的动机、警示青少年数字自伤的危机与风险,旨在为预防青少年数字自伤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