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4年  第45卷  第11期

述评
利用本土化技术指南 加强儿童青少年性教育
刘文利
2024, 45(11): 1521-1525.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350
摘要(252) HTML (80) PDF(59)
摘要:
《全面性教育技术指南——国际标准在中国的潜在本土化应用(第一版)》(以下简称《技术指南》)是在满足中国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全面性教育迫切需求的背景下,为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提出幼儿园和学校要开展适合未成年人年龄的性教育要求而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文章全面介绍《技术指南》的基本特点,深入分析《技术指南》的本土特征,详细描绘《技术指南》的应用前景,有助于在更大范围内利用《技术指南》加强全面性教育,提升儿童青少年的性健康水平。
专题笔谈
美国健康教育课程分析工具解读与启示
降佳俊, 尹志华, 刘皓晖, 周妹
2024, 45(11): 1526-1530.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321
摘要(161) HTML (55) PDF(32)
摘要:
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教育课程模式,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美国健康教育课程分析工具(HECAT)进行解读。HECAT由准入部分、设计部分和实施部分构成,能够对健康教育课程进行清晰完整的分析,协助地方选择或开发健康教育课程;特征表现为参与主体多元化、分析内容结构化、指标建立科学化、实践流程系统化。基于美国开发HECAT及搭建体系化健康教育模式的经验,中国可应用结构化思维推进健康教育课程分析工作,注重健康教育课程开发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建立开放型的学校健康教育工作推进制度。
儿童青少年性教育专栏
中国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全面性教育相关内容分析
郭世豪, 朱璠, 朱桂因, 赵田杰, 祁甜甜, 杨爽, 马迎华
2024, 45(11): 1531-1535.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332
摘要(202) HTML (90) PDF(54)
摘要:
  目的  分析与评价现行义务教育阶段16个学科课程标准中全面性教育相关内容的全面性、可靠性,全面性教育教学实践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方法  参考教材分析模型建立课程标准分析模型,使用解释结构模型法的思路,分析与评价现行义务教育阶段16个学科(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数学、英语、日语、俄语、地理、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科技、体育与健康、艺术、劳动)课程标准中全面性教育相关内容。  结果  道德与法治、语文、英语、科学、生物、信息科技、体育与健康7个学科课程标准体现全面性教育的5个核心概念和12个主题,出现频次最高的核心概念是“暴力与安全保障”和“人体与发育”,出现频次最高的主题为“青春期”。历史、数学、日语、俄语、地理、物理、化学、艺术、劳动9个课程标准中未体现全面性教育相关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的全面性教育相关内容呈现3个特点:与学科内容密切相关、部分内容与学科教学目标一致、内容深度随年级增长而增加。中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全面性教育相关内容的全面性、可靠性有待提升。  结论  现行义务教育阶段16个学科课程标准中全面性教育相关内容的全面性、可靠性,教学实践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均有待提升。
泸州市小学生防性侵知识态度行为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
李茂, 陈小雪, 杨文秀, 徐思佳, 廖茂旭, 张容, 叶运莉
2024, 45(11): 1536-1540.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340
摘要(204) HTML (74) PDF(39)
摘要:
  目的  了解四川省泸州市小学生防性侵知识、行为和防性侵教育态度现状及其相关因素,为开展小学生防性侵教育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2023年12月—2024年1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泸州市4 563名小学生,并开展自填式问卷调查。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小学生防性侵知识、行为和防性侵教育态度相关因素。  结果  泸州市小学生防性侵知识、行为、防性侵教育态度合格率分别为76.2%,21.3%和90.2%。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为男(OR=0.66,95%CI=0.56~0.78)、就读于农村学校(OR=0.77,95%CI=0.64~0.92)、留守状态(OR=0.66,95%CI=0.53~0.81)、户籍地为泸县(OR=0.57,95%CI=0.46~0.70)和古蔺县(OR=0.70,95%CI=0.57~0.86)的小学生防性侵知识合格率较低,而小学生年级增长与防性侵知识合格呈正相关(OR=3.05~18.81)(P值均<0.05);就读于农村学校(OR=0.82,95%CI=0.70~0.95)和未接受过防性侵教育(OR=0.55,95%CI=0.47~0.64)的小学生防性侵行为合格率较低(P值均<0.05);户籍地为泸县(OR=0.73,95%CI=0.58~0.92)和未接受防性侵教育(OR=0.33,95%CI=0.26~0.40)的小学生防性侵教育态度合格率较低(P值均<0.05)。  结论  泸州市小学生防性侵知识和行为合格率有待提升,学校和家庭应根据相关因素开展针对性防性侵教育,以提高小学生防性侵意识和技能。
中国《幼儿园教师性教育专业标准》的初步构建
李佳洋, 刘文利, 李依洋
2024, 45(11): 1541-1544.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336
摘要(214) HTML (97) PDF(16)
摘要:
  目的  构建中国《幼儿园教师性教育专业标准》,为加强幼儿园性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推进幼儿园性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依据。  方法  依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结合国内外性教育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成果以及中国幼儿园性教育发展现状,选取中国《幼儿园教师性教育专业标准》的各级指标及具体内容。2021年9月,采用2轮次的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征集中国性教育领域内34位专家的建议,根据专家评定的重要性得分和具体建议对专业标准进行修改,直至专家意见趋于一致。最后,运用层次分析法,依据专家评定的同一层级每2个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性,为各个层级每项指标赋予权重。  结果  初步构建中国《幼儿园教师性教育专业标准》,包括3个一级指标(专业理念、专业能力、专业知识)、7个二级指标和27个三级指标。2轮咨询问卷回收率均为100%,专家积极性较高;2轮专家咨询的权威系数均>0.70,咨询结果可靠;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3个维度的指标权重分别为0.44,0.32和0.25。  结论  经专家咨询构建的中国《幼儿园教师性教育专业标准》内容完整,确定了幼儿园教师从事性教育工作的最低合格标准。
学生营养
大学生奶茶和外卖消费交互效应与超重肥胖的关联
李华, 王赛, 孙福财, 宋建才
2024, 45(11): 1545-1550.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325
摘要(254) HTML (94) PDF(64)
摘要:
  目的  了解大学生奶茶外卖消费情况与超重肥胖的关联,为有效防控大学生超重肥胖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取方便抽样方法,于2023年10—11月对上海、江西、湖北、山西四省(直辖市)共7所高校14 379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测试。通过自编奶茶消费和外卖消费调查问卷对大学生奶茶外卖消费情况进行调查,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组别及不同奶茶、外卖消费情况大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大学生奶茶、外卖消费情况与超重肥胖的关联强度。  结果  大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为24.29%,不同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经济状况大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08.72,38.83,15.49,16.82,P值均<0.01);大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在不同外卖消费频次、奶茶消费频次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1.32,46.32,P值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显示,每周不同奶茶消费频次(1~3,4~5,≤6次)与超重肥胖均存在正向关联(OR值分别为1.62,1.75,2.39),每天都吃外卖的大学生超重肥胖发生风险较高(OR=1.32)(P值均<0.01)。交互作用分析显示,经常奶茶与外卖共同消费与大学生超重肥胖呈正相关(OR=3.00,P<0.01)。  结论  大学生奶茶外卖消费与超重肥胖存在关联,高校及有关部门要采取针对性措施干预大学生超重肥胖。
北京市中小学生营养素养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
郭丹丹, 何海蓉, 于博, 马蕊, 黄梨煜, 张炎, 姚一泓, 余晓辉, 段佳丽, 喻颖杰
2024, 45(11): 1551-1554.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333
摘要(197) HTML (75) PDF(48)
摘要:
  目的  了解北京市中小学生营养素养水平及其相关因素,为学生营养改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22年10月至2023年5月,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北京市16个区(除经济技术开发区)共计14 568名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学生,采用学龄儿童营养素养及饮食行为调查问卷获得被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以及营养相关知识理念、选择食物、制作食物、摄入食物4个维度的营养素养水平。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Spearman相关性分析、χ2检验以及二元Logistic回归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北京市中小学生营养素养总分中位数为68.8分,26.0%的中小学生营养素养达标。其中营养相关知识理念、选择食物、制作食物、摄入食物各维度得分中位数和达标率分别为23.0分,42.1%;17.0分,27.4%;6.5分,33.5%;23.0分,33.3%,且4个维度两两间均呈正相关(r=0.33~0.49,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小学生、初中生、女生、郊区、照护者受教育水平为大专和本科及以上均是营养素养达标的正性相关因素(OR值分别为2.21,1.39,1.18,1.27,1.42,1.66,P值均<0.05)。  结论  北京市中小学生营养素养水平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学段、性别、地区、照护者受教育水平是其相关因素。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上海市中学生欺凌他人行为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
李舒曼, 周欣怡, 严琼, 张喆, 翟娅妮, 罗春燕, 孙力菁
2024, 45(11): 1555-1559.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322
摘要(140) HTML (39) PDF(32)
摘要:
  目的  探讨上海市中学生欺凌他人行为现状及相关因素, 为开展欺凌干预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2021年5—6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上海市16个区63所学校19 000名中学生,使用“上海市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查问卷”对在校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使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中学生欺凌他人的相关因素。  结果  上海市中学生欺凌他人行为的报告率为15.5%。其中男生和初中生的报告率较高(19.5%,17.2%),恶意取笑别人或取难听的绰号是报告率最高的类型(9.4%)。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打架(OR=5.02)、尝试吸烟(OR=3.22)、伤心绝望(OR=2.50)、醉酒(OR=1.72)与中学生欺凌他人行为均呈正相关;打架(OR=3.83~8.97)、尝试吸烟(OR=2.92~5.52)、伤心绝望(OR=2.40~4.34)、醉酒(OR=1.66~2.34)与6种欺凌形式(恶意取笑别人或取难听的绰号,恶意破坏别人的物品,有意排斥某人参加集体活动或孤立某人,威胁/恐吓别人,打、踢、推、挤某人、在网络空间里谩骂或攻击某人)也均呈正相关(P值均<0.05)。  结论  上海市中学生欺凌行为以言语欺凌为主要形式。应增加对欺凌者的关注,及时识别危险因素并实施精准干预措施。
大学生童年不良经历与聚集性健康危险行为的关联
张方芳, 张文翠, 杨思怡, 沈科, 奚超
2024, 45(11): 1560-1564.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341
摘要(191) HTML (123) PDF(31)
摘要:
  目的  了解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聚集模式,探索童年不良经历与聚集性健康危险行为的关联,为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2022年11—12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抽取上海市4所大学,再运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3 039名学生开展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基本信息、童年不良经历和健康危险行为。通过潜在类别分析探索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潜在分类,并运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童年不良经历与聚集性健康危险行为的关联。  结果  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可分为低风险组、吸烟饮酒高危组和摄糖过度组3个类别,占比分别为84.60%,10.37%和5.03%。童年时期有无虐待忽视、家庭功能不良及其他逆境的大学生在健康危险行为3个潜在类别组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10.67,106.55,104.41,P值均<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童年期虐待忽视、家庭功能不良、其他逆境均增加大学生吸烟饮酒高危组的发生风险(OR值分别为6.24,3.80,3.68),童年期虐待忽视增加大学生摄糖过度组的发生风险(OR=2.18)(P值均<0.01)。  结论  大学生童年不良经历与聚集性健康危险行为之间存在关联。采取积极措施预防童年不良经历的发生,有助于减少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
学校联结与初中生危害健康行为共存的交叉滞后分析
徐涛, 周县委, 张天成, 杨雪晶
2024, 45(11): 1565-1569.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335
摘要(127) HTML (44) PDF(22)
摘要:
  目的  探讨学校联结与初中生危害健康行为共存的因果关系,为降低初中生危害健康行为的发生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与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抽取吉首市2所初级中学924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于2023年4月(T1)和10月(T2)采用青少年危害健康行为问卷和学校联结量表进行2次间隔6个月的追踪调查,采用t检验对不同调查时间和不同性别初中生学校联结与危害健康行为共存得分进行比较,采用Mplus 8.3软件进行交叉滞后分析。  结果  初中生在T1和T2调查中学校联结得分分别为(38.86±7.46)(37.87±7.71)分,危害健康行为共存得分分别为(1.64±0.68)(1.83±0.53)分,两次调查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24,-4.14,P值均<0.05)。两次调查学校联结与危害健康行为共存得分相关性均有统计学意义(r=-0.46~-0.33,P值均<0.05)。交叉滞后分析结果显示,T1学校联结负向预测T2危害健康行为共存(β=-0.08),T1危害健康行为共存负向预测T2学校联结(β=-0.15)(P值均<0.05)。  结论  学校联结与初中生危害健康行为共存存在纵向因果关系;提升初中生学校联结水平,有助于降低其危害健康行为共存状况。
江西省大学生文爱行为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
黄铎钦, 陈江清, 王弘, 李丽, 郑亚楠, 龚茜
2024, 45(11): 1570-1574.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352
摘要(308) HTML (313) PDF(39)
摘要:
  目的  探究江西省大学生文爱行为的流行现状及其相关因素,为高校性教育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与方便抽样相结合的方法,2023年10月对江西省14所高校的13 042名在校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使用自编问卷了解大学生文爱行为现状,通过χ2检验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江西省大学生文爱行为的相关因素。  结果  江西省大学生文爱行为报告率为11.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非独生子女、不浏览色情小说/视频/影片的大学生发生文爱行为的可能性较低(OR值分别为0.72,0.83,0.23,P值均 < 0.05);同性恋、不知晓艾滋病、不介意婚前性行为、对多性伴行为不介意和无所谓态度的大学生发生文爱行为的可能性较高(OR值分别为1.66,1.53,1.25,2.26,1.78,P值均 < 0.05)。吸烟、饮酒、报告有高危性行为史的大学生发生文爱行为可能性更高(OR=1.38~12.20,P值均 < 0.05);熬夜会降低大学生发生文爱行为发生情况(OR=0.24~0.58,P值均 < 0.05)。  结论  江西省大学生中存在一定比例的文爱行为,文爱行为与性别、性倾向、健康行为等多因素相关。建议高校加强性教育工作,同时注重网络素养的培养,以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电子屏幕教学对大学生视觉健康的影响
何伟, 叶苗, 宋陟洋
2024, 45(11): 1575-1578.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320
摘要(172) HTML (76) PDF(24)
摘要:
  目的  探索电子屏幕教学方式下教室空间环境对学生视觉健康的影响,为建立适应教学信息化发展的教室空间环境提供科学参考。  方法  2024年1月,从内江师范学院招募48名18~21岁本科大学生,采用视觉疲劳评价指标评估亮度、亮度对比度、视看距离、视觉任务时长和眩光对大学生视觉疲劳的影响,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不同指标与视觉疲劳之间的关系,采用准则间相关性权重法客观赋权方法确定不同指标的影响权重。  结果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亮度、亮度对比度、视看距离、视觉任务时长和眩光对大学生视觉疲劳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R2值分别为0.91,0.94,0.99,0.99,0.98,P值均 < 0.05)。屏幕亮度在200~400 cd/m2,亮度对比度为6∶1时视觉疲劳程度最低,第3~5排区域的视觉距离有更好的视觉舒适性,视屏任务时间越长视觉疲劳程度越高。在权重方面,教室照明导致的屏幕眩光对视觉疲劳影响最大(24.09%),其次分别为视觉任务时长(23.41%)、视看距离(20.80%)、亮度对比度(17.81%)、亮度(13.89%)。  结论  电子屏幕教学导致教室空间环境变化,与学生视觉疲劳有密切关系。
心理卫生
大学生负面评价恐惧相关因素的随机森林模型分析
汪星宇, 孟莎, 王颖, 常红娟
2024, 45(11): 1579-1583.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342
摘要(137) HTML (44) PDF(18)
摘要:
  目的  探讨大学生负面评价恐惧的影响因素,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实证依据。  方法  2024年3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从湖北省武汉市某3所大学抽取5 750名大学生,利用简明负面评价恐惧量表、中文版认知情绪调节策略量表、家庭关怀度指数量表和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进行线上问卷调查。利用最小二乘法回归模型分析负面评价恐惧的影响因素,同时构建随机森林模型探索负面评价恐惧的影响因素及各变量的重要性排序。  结果  最小二乘法回归模型结果显示,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对大学生负面评价恐惧水平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相比适应性情绪调节策略组,非适应性情绪调节策略显著影响大学生负面评价恐惧水平(β=4.25,95%CI=3.81~4.68);家庭关怀中轻度障碍(β=-2.71,95%CI=-3.36~-2.06)、重度障碍(β=-1.64,95%CI=-2.27~-1.01)可能增加大学生负面评价恐惧水平(P值均<0.05)。随机森林模型中,根据%IncMSE排序和节点纯度排序,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均为影响大学生负面评价恐惧水平的最主要因素。  结论  认知情绪调节策略是影响大学生负面评价恐惧水平的关键因素。高校可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缓解大学生的负面评价恐惧。
童年期虐待忽视与初中女生身心健康的关联
谢钱茹, 黄晓曼, 文雪, 汪耿夫
2024, 45(11): 1584-1588.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296
摘要(167) HTML (54) PDF(39)
摘要:
  目的  探究初中女生遭受童年期虐待忽视与身心健康之间的关联,为预防青少年身心健康提供基础数据。  方法  2023年4—6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安徽省6座城市共5 083名初中女生,使用中文版儿童创伤问卷简表、躯体症状量表-8、7条目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和9条目患者健康问卷开展调查。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和χ2趋势检验探讨童年期虐待忽视与初中女生身心健康的关联。  结果  34.3%的初中女生报告在小学及以前遭受过至少1种童年期虐待忽视,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躯体忽视和情感忽视的报告率分别为13.9%, 27.1%, 7.3%, 7.0%和12.5%。不同类型童年期虐待忽视与初中女生焦虑症状、抑郁症状、躯体症状检出率均呈正相关(OR=2.53~6.90,P值均 < 0.01);且随着童年期虐待忽视数量的增加,女生焦虑症状、抑郁症状、躯体症状检出的可能性均增加(χ趋势2值分别为446.42,679.10,396.36;1种虐待忽视OR值分别为2.20,3.17,2.72;≥4种虐待忽视OR值分别为7.10,15.60,8.47,P值均 < 0.01)。  结论  童年期虐待忽视与初中女生身心健康密切相关,加强童年期虐待忽视预防控制,有助于缓解初中女生的负面身心健康状况。
无锡市中小学生学习倦怠的潜在剖面分析
熊畅, 鲍叶波, 王继红, 李志娟, 钱红丹
2024, 45(11): 1589-1593.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328
摘要(169) HTML (91) PDF(25)
摘要:
  目的  了解中小学生学习倦怠现状并探讨其相关因素,为预防和改善儿童青少年的学习倦怠提供科学指导。  方法  2023年9—10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对无锡市的10 474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使用潜在剖面分析对中小学生学习倦怠进行分类,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类别学习倦怠在不同特征中小学生中的差异,使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进行学习倦怠的相关因素分析。  结果  中小学生的学习倦怠分为4类:无/轻学习倦怠组(43.6%),身心耗竭组(32.9%),低成就感组(15.0%),高身心耗竭/高学业疏离组(8.5%)。初中和高中、男生、不与父母同住、吸烟、每日视屏时间≥2 h、遭受校园欺凌、有时/经常遭受网络攻击、遭受家长打骂更易使中小学生产生高身心耗竭/高学业疏离(OR值分别为1.70,1.42,1.56,1.56,2.31,1.48,2.94,3.03,5.94,2.08,P值均 < 0.01)。  结论  中小学生学习倦怠现象突出,应积极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预防和降低儿童青少年学习倦怠的发生。
农村中学生遭受校园欺凌与焦虑症状的网络分析
朱怡然, 王宇豪, 王颖雪, 王乙涵, 蔡嘉琳, 严娜, 罗运娇, 王威
2024, 45(11): 1594-1598.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343
摘要(186) HTML (72) PDF(34)
摘要:
  目的  探讨农村中学生遭受校园欺凌和焦虑症状的网络结构特征和核心项目,为精准化预防和干预校园欺凌和焦虑症状的共病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2021年9月至2022年3月,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徐州市1 920名农村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中文版Olweus欺负问卷调查校园欺凌情况,采用中文版7项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评估焦虑症状。使用网络分析方法构建农村中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焦虑症状网络,评估各项目的中心性程度、桥梁强度及其稳定性和精确性。  结果  农村中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症状总分为(10.42±3.26)分,焦虑症状总分为(11.47±4.93)分;强度和预期影响最高的症状是“不能停止或控制自己的担忧情绪”,节点强度与预期影响值为1.041 7;节点“感到紧张、焦虑或烦躁”和“不能停止或控制自己的担忧情绪”关联最紧密;桥梁强度最高的症状是“别人给我取难听的外号骂我,或者取笑、讽刺我”和“不能停止或控制自己的担忧情绪”。  结论  农村中学生遭受校园欺凌与焦虑症状相关,根据干预靶点进行精准干预,可能会最大程度减轻遭受校园欺凌与焦虑症状对农村中学生的负面影响。
父母教养方式在父母参与和幼儿攻击性行为间的作用
谢欣然, 张晓梅
2024, 45(11): 1599-1603.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316
摘要(301) HTML (129) PDF(40)
摘要:
  目的  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在父母参与教育和幼儿攻击性行为之间的调节作用,为促进幼儿行为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2023年3月至2024年2月,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黑龙江、山西、山东、江苏和广东5省共抽取12所幼儿园1 509名家长,通过父母参与问卷、儿童行为量表中的父母报告攻击性行为分量表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对家长进行调查。采用Mann-Whitney检验和Kruskal-Wallis H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探讨父母参与、幼儿攻击性行为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采用分层线性回归分析父母教养方式在父母参与和幼儿攻击性行为之间的调节效应。  结果  幼儿攻击性行为与父母专制型教养方式、放纵型教养方式均呈正相关,与权威型教养方式、家园沟通、在园参与和在家参与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53,0.52,-0.15,-0.12,-0.09,-0.10,P值均 < 0.01)。调节效应结果显示,父母权威型和专制型教养方式在父母参与和幼儿攻击性行为间的调节作用均有统计学意义(β值分别为0.12,-0.11,P值均 < 0.01),放纵型教养方式在父母参与和幼儿攻击性行为间的调节作用无统计学意义(β=-0.01,P>0.05)。  结论  父母参与教育和幼儿攻击性行为密切相关;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权威型和专制型教养方式在父母参与教育和幼儿攻击性行为间起调节作用,放纵型教养方式则不起调节作用。
初中生孤独感与社会支持的发展轨迹及相互作用
陈子逸, 张天成, 张福兰, 周县委, 刘阳, 马渊源, 陈依依, 王澳伦, 郭淑媛
2024, 45(11): 1604-1608.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327
摘要(147) HTML (75) PDF(22)
摘要:
  目的  分析初中生孤独感与社会支持的发展轨迹,探究孤独感与社会支持的相互作用,为初中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循证依据。  方法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法,选取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4所公立中学989名在校初一年级学生进行3次追踪调查(T1:2023年3月,T2:2023年6月,T3:2023年12月),采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孤独量表(UCLA)与大学生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SUS)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潜变量增长模型建模,检验初中生孤独感与社会支持的发展轨迹,并通过交叉滞后分析考察孤独感与社会支持的相互作用。  结果  初中生T1,T2,T3孤独感与社会支持得分分别为(43.1±5.8,42.5±6.8,42.0±6.9;55.9±12.0,60.7±15.7,60.4±16.7)分。相关性分析显示孤独感水平(T1,T2,T3)与社会支持(T1,T2,T3)均呈负相关(r=-0.47~-0.36,P值均 < 0.01)。潜变量增长模型结果显示,孤独感发展轨迹呈线性下降趋势,社会支持的发展轨迹呈线性上升趋势,且初始水平和变化速度均呈现显著的个体差异(P < 0.05)。交叉滞后分析表明,T1孤独感水平能负向预测T2社会支持得分(β=-0.16),T2孤独感水平能负向预测T3社会支持得分(β=-0.12),前测孤独感能够正向预测自身水平,路径系数分别为0.58和0.47;T1社会支持得分能负向预测T2孤独感水平(β=-0.10),T2社会支持得分能负向预测T3孤独感水平(β=-0.15),前测孤独感能够正向预测自身水平,路径系数分别为0.43和0.44(P值均 < 0.05)。  结论  初中生孤独感的发展轨迹呈下降趋势,社会支持的发展轨迹呈线性上升趋势,孤独感与社会支持间存在纵向因果关系。
中学生烟酒-过度网络使用和睡眠不足与抑郁症状的关联
鲍晓妍, 黄雨婷, 杜伟, 罗春燕, 杨东玲, 张喆, 范丽君, 张凤云
2024, 45(11): 1609-1613.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334
摘要(162) HTML (84) PDF(30)
摘要:
  目的  探究中学生烟酒-过度网络使用和睡眠不足与抑郁症状的关联,为改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22年9—11月抽取上海市18 484名初、高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学生常见病和健康影响因素监测调查问卷中的相关条目判定烟酒-过度网络使用、睡眠不足和抑郁症状。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和似然比检验分析烟酒-过度网络使用和睡眠不足与抑郁症状的独立和聚合关联。  结果  中学生烟酒-过度网络使用、睡眠不足和抑郁症状的自我报告率分别为14.7%,73.5%和16.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烟酒-过度网络使用(OR=2.69,95%CI=2.44~2.97)和睡眠不足(OR=1.76,95%CI=1.58~1.95)与抑郁症状均呈正相关(P值均 < 0.05);与“无烟酒-过度网络使用且睡眠充足”中学生相比,“有烟酒-过度网络使用且睡眠不足”中学生检出抑郁症状更高(OR=4.71,95%CI=4.08~5.44,P < 0.05)。进一步分层分析结果显示,相较于男生组和高中组,烟酒-过度网络使用和睡眠不足与抑郁症状的单独/联合关联在女生组和初中组中更加明显[烟酒-过度网络使用OR值(95%CI)分别为3.09(2.68~3.56)和4.74(3.86~5.83);睡眠不足OR值(95%CI)分别为1.86(1.60~2.17)和2.00(1.58~2.53);二者联合关联OR值(95%CI)分别为6.05(5.01~7.31)和9.15(6.98~11.99),P值均 < 0.05]。  结论  烟酒-过度网络使用和睡眠不足与中学生抑郁症状有关。应关注性别和学校类型间差异,着眼于健康相关行为,制定中学生心理健康防控策略。
父母控制同伴关系和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关联
戚志远, 齐正昊, 韩文耕, 韩梅, 韩慧
2024, 45(11): 1614-1618.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326
摘要(174) HTML (73) PDF(21)
摘要:
  目的  探讨父母控制水平、同伴关系和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为促进青少年亲社会行为提供方法和策略。  方法  2022年6—7月,采用方便抽样与整群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在安徽省宿州市和宣城市各抽取3所初中学校,对抽中学校初一至初三年级的2 564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包括父母控制问卷、亲社会量表和青少年同伴关系量表。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选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中介效应分析采用Process过程分析。  结果  男生在父母控制总分及父亲心理控制、母亲心理控制、父亲行为控制、母亲行为控制4个维度的得分(185.31±27.49,21.65±7.43,21.77±8.18,69.50±11.41,72.39±11.53)均高于女生(178.21±25.13,20.08±7.09,20.61±7.62,66.56±11.14,70.95±11.84)(t值分别为6.83,5.47,3.70,6.60,3.12),女生的同伴关系得分高于男生(48.41±11.26,47.13±10.84)(t=2.95)(P值均 < 0.01)。不同年级中学生父母控制、父母心理控制、母亲心理控制、父亲行为控制、母亲行为控制、同伴关系、亲社会行为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9.44,12.87,13.61,6.84,4.12,42.85,2.98,P值均 < 0.05)。父母控制得分与亲社会行为得分呈正相关,亲社会行为得分与同伴关系得分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2,-0.19,P值均 < 0.01)。同伴关系在父母控制和亲社会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02,占总效应的6.79%;同伴关系在父母心理控制和亲社会行为之间存在遮掩效应。  结论  过高的父母控制水平与初中生亲社会行为减少相关,而良好的同伴关系会作为媒介增加初中生的亲社会行为。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及引导青少年积极的同伴交往,有利于促进其行为规范和社会化的发展。
班级关系在歧视知觉对留守初中生亲社会行为影响之间的作用
全小山, 杨集梅, 柴洁余, 邱天龙, 孙霁
2024, 45(11): 1625-1628.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344
摘要(119) HTML (70) PDF(23)
摘要:
  目的  考察歧视知觉对留守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纵向影响,并探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的纵向中介作用,旨在为提升留守初中生亲社会行为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歧视知觉问卷、师生关系问卷、同学关系问卷和亲社会行为问卷,在2021年11月中旬(T1)、2022年5月中旬(T2)2个时间点对整群随机抽取的贵州省2所中学930名留守初中生进行2次追踪调查,采用偏差校正的Bootstrap方法检验T2师生关系与T2同学关系在T1歧视知觉和T2亲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  结果  留守初中生T1的歧视知觉、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以及亲社会行为得分分别为(1.98±0.94)(4.13±0.77)(3.54±0.91)(3.52±0.75)分;T2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和亲社会行为得分分别为(3.98±0.83)(3.42±0.86)(3.48±0.72)分。控制性别、年龄和自评家庭经济状况后,T1歧视知觉负向预测T2亲社会行为(β =-0.07);T1歧视知觉通过T2师生关系间接影响T2亲社会行为,中介效应值为-0.02(95%CI=-0.02~-0.01);T1歧视知觉通过T2同学关系间接影响T2亲社会行为,中介效应值为-0.03(95%CI=-0.05~-0.02)(P值均 < 0.05)。  结论  歧视知觉不仅可直接减少留守初中生亲社会行为,还可通过降低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间接负面影响留守初中生亲社会行为。
疾病控制
新疆2023年中小学生血压偏高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
邓希希, 林勤, 潘凯, 丹尼尔·阿不都外力, 夏荣香, 者炜
2024, 45(11): 1619-1624.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351
摘要(161) HTML (72) PDF(43)
摘要:
  目的  分析并评估2023年新疆中小学生血压偏高的现状及其相关因素,为学生高血压的防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按照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23年9—11月在新疆14个地州市抽取94 205名8~17岁中小学生进行身体测量和问卷调查。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特征学生的血压偏高率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中小学生血压偏高的相关因素。  结果  新疆中小学生的总体血压偏高率为8.18%,以单纯性收缩压增高(占比52.16%)为主要类型。按学段划分,四至六年级小学生、初中生、普通高中生、职业高中生的血压偏高率分别为8.04%,8.59%,7.65%和9.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16,P < 0.01)。肥胖和超重学生的血压偏高率分别为9.93%和17.88%,高于体型正常学生的5.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 643.14,P < 0.01)。城市学生的血压偏高率(8.73%)高于农村学生(7.15%)(χ2=71.58,P < 0.01)。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女生的血压偏高风险高于男生(OR=1.06),初中生、普通高中生和职业高中生的血压偏高风险高于小学生(OR值分别为1.22,1.16,1.70),农村学生的血压偏高风险低于城市学生(OR=0.90),超重和肥胖组的血压偏高风险高于正常组(OR值分别为1.54,3.00),住校学生的血压偏高风险低于不住校学生(OR=0.71)(P值均 < 0.01)。  结论  新疆2023年中小学生有一定的血压偏高率,且以单纯性收缩压增高为主;需重点关注女生、城市、中学阶段、非住校及超重或肥胖中小学生。
儿童饮食行为与中枢性性早熟的病例对照研究
陈雪, 安文花, 熊兆英, 樊怡薇, 刘洪秀, 李瑞珍
2024, 45(11): 1629-1633.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345
摘要(149) HTML (46) PDF(22)
摘要:
  目的  探索武汉市儿童饮食行为、饮食频率与中枢性性早熟(CPP)之间的关系,为阐明导致儿童性早熟可能的相关饮食因素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23年2—12月在武汉儿童医院收集100例CPP儿童与100例健康儿童进行病例对照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及访谈方式收集儿童及其父母社会人口学信息、儿童生活方式、近半年内儿童饮食行为及饮食频率等,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儿童饮食行为以及饮食频率与CPP之间的关系。  结果  基线调查未发现情绪性饮食、限制性饮食、外部性饮食3种饮食行为与儿童CPP存在关联(P值均>0.05)。在儿童饮食频率与CPP的关联性分析中发现,每周食用红肉>5次(OR=1.93,95%CI=1.01~3.68)、每月饮用碳酸饮料≥4次(OR=2.70,95%CI=1.03~7.08)、每月饮用果汁类含糖饮料≥4次(OR=2.31,95%CI=1.02~5.25)、进行营养品补充(OR=2.77,95%CI=1.47~5.22)的儿童罹患CPP的风险更高,而每月食用坚果≥4次(OR=0.21,95%CI=0.08~0.57)的儿童罹患CPP的风险较低(P值均<0.05)。  结论  食用较多的红肉、高频次的饮用碳酸饮料和果汁类含糖饮料以及进行营养品补充可能是儿童发生CPP的促进因素,而经常食用坚果儿童发生CPP的概率较低。
高中生结核病防治知识态度行为性别差异分析
缪志鹏, 汪义锦, 袁寒艳, 宋美芳, 金子灿, 吴亦斐, 陈馨仪, 程庆林
2024, 45(11): 1634-1637.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339
摘要(157) HTML (74) PDF(23)
摘要:
  目的  对高中生结核病防治知识态度行为现状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探讨,比较不同性别学生的差异,为精准开展高中学校结核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24年4—5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杭州市拱墅区内10所高中1 912名学生采用自编结核病防治知识态度行为问卷进行电子问卷调查,采用AMOS 26.0软件进行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并比较性别之间的差异。  结果  拱墅区高中生结核病核心知识总知晓率为76.62%,女生的结核病核心知识(6.28±1.44)、防治态度(6.02±1.84)、防治行为(6.38±2.11)得分均高于男生(5.96±1.74,5.59±2.21,6.15±2.23)(t值分别为4.31,4.64,2.25,P值均 < 0.05)。结构方程模型显示,男生群体知识对行为、态度的正向作用强,总效应值分别为0.963和0.819;态度对行为的正向作用较弱,总效应值为0.186;女生群体态度对行为、知识产生正向作用,总效应值分别为0.479和0.222。  结论  不同性别高中生结核病防治知信行结构方程模型中知识、态度和行为的作用路径和作用强度不同。对于不同性别高中生结核病健康教育应该采取分类实施的策略。
脑瘫患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骨密度的关联性
杨杰文, 黄绍逸, 黄闪, 邓浩荣, 陈亚军
2024, 45(11): 1638-1643.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346
摘要(87) HTML (37) PDF(13)
摘要:
  目的  了解脑瘫患儿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腰椎骨密度(BMD)现况并分析两者的关联性,为改善脑瘫患儿骨健康提供参考。  方法  2023年1月—2024年1月选取G市社会福利院(萝岗院区)的149名10~18岁脑瘫患儿,通过福利院病案系统导出脑瘫患儿基本人口学信息,采用酶循环法测量患儿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由专业康复医师使用双能X线吸收法对患儿腰椎BMD进行测定,并计算腰椎身高校正BMD Z值(BMD HAZ值)。采用非限制性立方样条和分段多重线性回归分别分析脑瘫患儿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腰椎BMD HAZ值的关联性。  结果  脑瘫患儿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浓度中位数为9.13(8.42,10.30)μmol/L,痉挛型脑瘫患儿浓度[9.28(8.53, 10.49)μmol/L]高于非痉挛型[8.64(7.89, 9.66)μmol/L](Z=-2.46,P < 0.05)。腰椎BMD HAZ值中位数为-1.07(-2.10,-0.16),脑瘫患儿低BMD检出率为29.5%。脑瘫患儿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浓度与腰椎BMD HAZ值呈“L”型关联。当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浓度≤8.7 μmol/L时,腰椎BMD HAZ值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呈负相关(B=-0.32,95%CI=-1.06~-0.15,P < 0.05)。  结论  脑瘫患儿在较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浓度下发现与腰椎BMD的负相关,提示其对同型半胱氨酸影响的敏感性可能较健康儿童青少年高,即使未达到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标准也应引起重视。
大学生奶茶消费与超重肥胖抑郁症状共患的关联性
李晟芃, 梁定雄, 苏凡, 宋永晶, 沙冕, 徐佳丽, 宋建才, 龚玲
2024, 45(11): 1644-1647.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337
摘要(135) HTML (83) PDF(32)
摘要:
  目的  探讨大学生奶茶消费行为与超重肥胖和抑郁症状共患的关联,为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提供参考。  方法  2023年8—10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从上海、江西、湖北3省(直辖市)9所高校抽取13 92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获取大学生一般人口学特征、奶茶消费情况、超重肥胖情况、抑郁症状等信息。运用χ2检验比较不同人口学特征及奶茶消费与超重肥胖抑郁症状共患的关联,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关联强度。  结果  大学生超重肥胖抑郁症状共患检出率为5.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超重肥胖抑郁症状共患检出率在不同性别、年级、父/母学历、独生子女情况、家庭经济状况、中高体力活动水平达标情况、睡眠质量、消费西式快餐情况组别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82.10,23.07,8.91,10.87,4.56,47.60,17.60,386.74,96.61,P值均 < 0.05);并且在奶茶消费频次、奶茶消费量水平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2.12,38.76,P值均<0.01)。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相比未消费奶茶组,每周奶茶消费频次4~5和≥6次的大学生超重肥胖抑郁症状共患风险更高(OR值分别为1.98,2.46);每周奶茶消费量1~1 500和≥3 000 mL的大学生超重肥胖抑郁症状共患风险更高(OR值分别为1.52,1.22)(P值均<0.05)。  结论  大学生经常性、超量的奶茶消费可能增加超重肥胖及抑郁症状的共患的风险。应减少大学生奶茶的消费频次和消费量水平,以改善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中小学生户外活动久坐行为和睡眠与视力不良的关系
徐星, 朱懿, 张瑞, 张亚新, 陶芳标, 许韶君
2024, 45(11): 1648-1652.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347
摘要(206) HTML (112) PDF(46)
摘要:
  目的  分析中小学生户外活动、久坐行为和睡眠时长相互替代后对视力不良风险的影响,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精准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2023年3—5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安徽省合肥市、芜湖市、宿州市和池州市6 132名四至十二年级中小学生,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基本信息及户外活动、久坐行为和睡眠时长,采用5 m标准对数视力表进行视力检查。分别采用单一活动模型、分割模型以及等时替代模型分析中小学生户外活动、久坐行为和睡眠时长与视力不良之间的关联,并按性别进行分层分析。  结果  6 132名中小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为76.9%,其中女生视力不良检出率(81.1%)高于男生(7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37,P < 0.01)。单一活动模型和分割模型结果显示,中小学生户外活动和睡眠时长与视力不良风险降低均相关(OR值分别为0.87,0.88;0.88, 0.91),久坐行为时长与视力不良风险增加均相关(OR值分别为1.05, 1.03)(P值均 < 0.05)。等时替代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用1 h/d的户外活动时长替代相同时间的久坐行为可降低15%的视力不良风险(OR=0.85);用1 h/d的睡眠时长替代相同时间的久坐行为可降低12%的视力不良风险(OR=0.88)(P值均 < 0.05)。按性别分层后等时替代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用1 h/d的户外活动和睡眠时长替代相同时间的久坐行为可降低男生22%和8%的视力不良风险(OR值分别为0.78,0.92);用1 h/d的睡眠时长替代相同时间的久坐行为可降低女生18%的视力不良风险(OR=0.82)(P值均 < 0.05)。  结论  男生每日用1 h户外活动替代久坐行为以及男、女生每日用1 h睡眠替代久坐行为均可减少视力不良风险。
卫生监督
江苏省学校饮用水中三氯甲烷健康风险评估
费娟, 于洋, 郑浩, 丁震
2024, 45(11): 1653-1656.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348
摘要(132) HTML (71) PDF(18)
摘要:
  目的  了解江苏省学校饮用水中三氯甲烷分布特征,评价三氯甲烷健康风险及其影响因素,为学校饮用水消毒安全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方法抽取江苏省315所学校(123所小学、142所初中、20所高中、30所大学),每所学校于2023年丰水期(7—9月),2024年枯水期(1—3月)各采集末梢水1份,共采集末梢水630份。采用《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 5750—2023)要求检测学校饮用水中三氯甲烷质量浓度,采用美国环保局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价方法对学生暴露三氯甲烷健康风险进行评估,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不同分组学校饮用水中三氯甲烷水平及健康风险。  结果  江苏省学校饮用水中三氯甲烷均达标,质量浓度为8.9(4.6,14.0)μg/L。学校饮用水中三氯甲烷致癌风险为9.8×10-6(5.3×10-6,1.7×10-5),为可接受的低风险。不同学段学生单位体重饮水量、学校末梢水中三氯甲烷质量浓度是影响学生饮水暴露三氯甲烷致癌风险的重要因素,学生饮水暴露三氯甲烷致癌风险比较:低学段小学生致癌风险最高,致癌风险为1.2×10-5,丰水期(1.3×10-5)高于枯水期(7.6×10-6)、江河水源水(1.0×10-5)高于湖泊水源水(6.8×10-6),液氯消毒(1.1×10-5)高于次氯酸钠消毒(9.3×10-6),常规处理工艺(1.4×10-5)高于深度处理工艺(9.6×1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88.1,3.7,-3.2,-2.7,P值均 < 0.05)。学校饮用水中三氯甲烷非致癌风险为1.4×10-2,小于1,非致癌风险可接受。  结论  江苏省学生饮水暴露三氯甲烷致癌风险、非致癌风险均在可接受范围内,低学段小学生饮水暴露三氯甲烷致癌风险最高,应列为重点关注对象。同时应根据水源水特质选择合适的消毒方式和水处理工艺,降低学校饮用水中三氯甲烷含量,控制健康风险。
综述
生命早期因素对肠道菌群与儿童肥胖的影响及干预研究进展
夏志伟, 宫照龙, 孙静, 郭欣, 李岩, 霍军生
2024, 45(11): 1657-1662.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314
摘要(105) HTML (48) PDF(21)
摘要:
儿童肥胖是全球重大的公共卫生挑战之一,对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具有深远影响。文章综述生命早期肠道菌群的建立及早期营养状况与喂养方式、母婴菌群交换、分娩方式和抗菌药物使用等因素对肠道菌群及儿童肥胖的影响,重点探讨利用肠道菌群结构特征(基因丰富度和均匀度、细菌相对丰度比例及关键指示菌)作为肥胖儿童干预的潜在靶点和预测因子的可能性,并总结益生菌等生物制剂及肠道粪便转移在儿童肥胖干预中的应用及肠道菌群与儿童肥胖发生机制的最新进展,从而为精准防控儿童肥胖提供参考。
青少年社交媒体暴露与容貌焦虑及媒介健康素养关系的研究进展
李韬, 王滆洱, 冯贺霞
2024, 45(11): 1663-1667.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349
摘要(367) HTML (149) PDF(74)
摘要:
数字化为青少年提供了多元的娱乐和社交途径,但全新的媒介环境可能会给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带来一定风险。文章阐述了社交媒体暴露与社交容貌焦虑之间的关系及社会比较的中介作用,并将提升媒介健康素养作为潜在的可行解决方案,旨在阐明数字媒介环境下青少年社交容貌焦虑的形成机制,为减轻青少年社交容貌焦虑提供治理建议,从而更好地帮助青少年在数字时代抵御风险、健康成长。
家庭环境对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影响的研究进展
唐艳丽, 郝晓岑, 杨宇航
2024, 45(11): 1668-1672.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338
摘要(282) HTML (72) PDF(50)
摘要:
近年来,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逐渐下降,而家庭环境对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具有重要影响。文章通过综述家庭居住环境、经济状况、屏幕环境、体育设施为主的家庭自然物质环境,以家庭心理状况、亲密程度、教养方式、内部结构为主的家庭心理社会环境对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影响,旨在为开展家庭环境对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影响的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