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4年  第45卷  第5期

述评
构建高水平学校卫生体系  促进学生常见病共防行动
董彦会, 陈璐, 马军, 宋逸
2024, 45(5): 609-614.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60
摘要(578) HTML (180) PDF(193)
摘要:
当前, 中国学校卫生体系正在由基础保障向综合性健康管理转变, 并已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然而, 学生健康问题的多样化和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仍然是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为应对青少年近视、肥胖、脊柱弯曲/心理健康以及传染病等问题, 亟待构建一个涵盖资源配置优化、专业人员技术水平提升和健康教育完善等多个方面的高水平学校卫生体系, 同时深化对学生常见病多病共防策略的研究和实施, 这将对推动健康中国建设、教育现代化及构建全民健康保障体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专题笔谈
学校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
李雄鹰, 拜尔娜·阿里甫, 檀晨唏
2024, 45(5): 615-619.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51
摘要(399) HTML (274) PDF(90)
摘要:
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持续性和阶段性的双重特征,各学段的心理发展彼此关联,循序渐进。为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基于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普发、高发、频发的态势,以及各学段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有机衔接的现状,急需建设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认识一体化、内容一体化、信息一体化、研究一体化、管理一体化的“五个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有助于统一认识、统一目标、统一内容、统一行动,为学生提供及时、专业、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预防心理疾病发生,塑造积极心理品质。
儿童青少年多病共防专栏
天津市2019—2023年学校卫生工作开展状况
蒋家诺, 刘忠慧, 张献伟, 宋欣俐, 张依航, 董子奇, 袁雯, 董彦会, 陈璐, 宋逸, 马军
2024, 45(5): 620-625.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63
摘要(327) HTML (154) PDF(81)
摘要:
  目的  探究天津市2019—2023年学校卫生工作现况,为进一步完善学校卫生工作提供政策参考。  方法  利用2019,2021和2023年天津市学校卫生工作调查资料,分析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教育部门的学校卫生工作人员配备和经费,以及中小学校健康教育、常见病和传染病防控、体育活动、食品营养等工作开展情况及年份间的变化。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χ2检验、Fisher精确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2019,2021和2023年天津市各区卫生健康委和教育部门的学校卫生工作人员数较稳定,其中卫生健康委以兼职人员为主,教育部门以专职人员为主;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学校卫生工作人员数量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2.65,P < 0.01)。与2019年相比,2021年和2023年区卫生健康委和中小学校的学校卫生工作经费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值分别为22.28,23.75,P值均 < 0.05)。2019,2021和2023年均有95.00%,97.25%和99.07%的学校设立了卫生室或保健室,97.00%,97.25%和96.30%的学校有学校卫生技术人员或保健教师。2019,2021和2023年分别有超过90%的学校健康教育课可以达到每学期4课时,心理健康教育的开设率逐年上升(86.87%,89.91%,96.30%,Z=2.40,P < 0.05),安全应急与避险、生长发育和青春期保健教育相对开设较少,学校心理咨询服务的开设率(89.00%,97.25%,100.00%)和心理问题防控的开展率(56.12%,71.56%,81.48%)均逐年上升(Z值分别为3.83,3.96,P值均 < 0.01);视力不良、龋齿与口腔疾病和超重肥胖防控的开展率均高于80%,脊柱弯曲异常防控的开展率呈上升趋势(38.78%,77.06%,72.22%,Z=4.87,P < 0.01)。2019,2021和2023年分别有90.91%,97.22%和93.46%的学校体育课时达标,大课间体育活动达标的学校比例逐年上升(65.00%,80.73%,85.98%,Z=3.59,P < 0.01)。所有学校均不设小卖部。  结论  天津市学校卫生工作整体上开展较好。需继续增加学校卫生人力资源和经费投入,探索学生常见病多病共防机制,完善校园运动和营养环境。
天津中小学生近视与脊柱侧弯共患现状及学校环境风险因素分析
张献伟, 陈璐, 刘忠慧, 董彦会, 宋逸, 孙志颖, 徐渴, 赵赛赛
2024, 45(5): 626-629.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62
摘要(665) HTML (298) PDF(130)
摘要:
  目的  了解天津市中小学生近视与脊柱侧弯的共患现状,并分析学校环境中可能的风险因素,为制定更有效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2023年9—10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天津市16个区抽取41 654名中小学生开展近视和脊柱侧弯筛查。采用χ2检验对数据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及累积效应分析探索二者共患的相关因素。  结果  2023年天津市中小学生筛查性近视与脊柱侧弯共患检出率为2.65%,郊区(3.26%)高于城区(2.02%),女生(3.81%)高于男生(1.59%),高中生(6.17%)高于初中生(4.19%)、小学生(0.44%),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2.23,198.69,953.19,P值均<0.01)。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每周体育课节数≥3节,每天在校做眼保健操次数≥2次,课间开展户外休息或活动,老师提醒注意读写姿势,对坐姿、站姿严格要求与筛查性近视和脊柱侧弯共患均呈负相关(OR值分别为0.66,0.77,0.71,0.78,0.74);躺着或趴着看书或电子屏幕与筛查性近视和脊柱侧弯共患呈正相关(OR=1.77)(P值均<0.05)。累积效应分析显示,累积得分(“4~7”“7~9”“≥10”)与筛查性近视和脊柱侧弯共患均呈负相关(OR值分别为0.65,0.55,0.52,P值均<0.05)。  结论  学校的环境支持及学生个人在校行为习惯与筛查性近视和脊柱侧弯共患相关。防控近视与脊柱侧弯共患应改善学生校内健康相关的环境因素。
南京市中小学生生活方式与近视和抑郁症状共患的关系
李俊同, 刘辉, 叶盛, 杨月, 卢雪蕾, 刘黎
2024, 45(5): 630-634.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46
摘要(320) HTML (142) PDF(79)
摘要:
  目的  探讨南京市中小学生生活方式与近视和抑郁症状共患的关系,为制定有效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于2022年10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南京市4个城区和4个郊区9~19岁中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纳入10 498人进行体检,采用学生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表和抑郁量表进行问卷调查。采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小学生生活方式与近视和抑郁症状共患的关系。  结果  南京市中小学生筛查性近视和抑郁症状共患率为18.11%。女生共患率高于男生(20.97%,15.47%),住校生共患率高于非住校生(31.31%,16.51%),高中学段高于初中和小学(28.63%,19.10%,7.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3.49,149.31,522.55,P值均 <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曾吸烟(OR=1.51)、曾饮酒(OR=2.36)、昏暗条件下看电子屏幕(OR=2.40)、视屏时间≥2 h/d(OR=1.50)、课后作业时间≥2 h/d(OR=1.48)与筛查性近视和抑郁症状共患的发生均呈正相关;健康饮食(OR=0.67)、课间休息在室外活动(OR=0.80)、睡眠时间充足(OR=0.64)、身体活动达标(OR=0.74)以及户外活动时间≥2 h/d(OR=0.84)与筛查性近视和抑郁症状共患的发生均呈负相关(P值均 < 0.05)。  结论  南京市中小学生的生活方式与筛查性近视和抑郁症状共患相关。学校和家庭应开展相关宣教和干预,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近视和抑郁症状的发生。
上海市2021年中小学生常见病共患现状及相关因素
黄生垒, 张凤云, 曲爽笑, 齐文娟, 黄雨婷, 杨妍婷, 杨东玲, 罗春燕
2024, 45(5): 635-639.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35
摘要(481) HTML (207) PDF(131)
摘要:
  目的  了解上海市中小学生常见病共患现状及相关因素,为改善致病环境和预防多病共患发生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于2021年9—11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上海市16个区的每区抽取2所小学、2所初中、2所高中和1所职高,共112所学校的30 331名中小学生,对其健康状况和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  上海市中小学生筛查性近视、超重肥胖、血压偏高、脊柱弯曲异常等2种及以上常见病共患检出率为38.91%,其中29.64%的中小学生同时存在2种疾病,9.19%存在3种疾病,0.09%存在4种疾病。共患检出率男生(44.12%)高于女生(33.40%),初中生(40.40%)高于高中生(38.58%)和小学生(38.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66.44,50.33,P值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生、有时会监督自己和时常会提醒自己的坐姿和站姿与中小学生常见病共患均呈负相关(OR值分别为0.64,0.93,0.90);初中、每天看电视≥1 h、每天用电脑≥1 h、每天用移动电子设备≥1 h与中小学生常见病共患均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1.07,1.10,1.06,1.10)(P值均 < 0.05)。  结论  上海市中小学生常见病共患检出率情况不容乐观,常见病共患与多种外部环境因素综合作用有关。应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有效预防学生觉病共患的发生。
大学生睡眠质量轨迹和社会时差与焦虑抑郁症状共患的关联
向波, 牛雅倩, 李婷婷, 谢阳, 陶舒曼, 杨娅娟, 邹立巍, 陶芳标, 伍晓艳
2024, 45(5): 640-643.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61
摘要(433) HTML (155) PDF(118)
摘要:
  目的  探讨大学生睡眠质量轨迹和社会时差与焦虑抑郁症状共患的流行现状及关联,为改善大学生焦虑抑郁症状共患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于2019年4—5月,在安徽省合肥市和江西省上饶市方便选取2所高校的1 13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每隔1年随访1次,共调查3次,与基线匹配后有效人数为1 034名大学生。采用自评问卷调查大学生社会时差,分别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广泛性焦虑障碍问卷-7项(GAD-7)、患者健康问卷(PHQ-9)评估大学生的睡眠质量、焦虑症状和抑郁症状,将GAD-7得分≥5分且PHQ-9得分≥5分的大学生界定为焦虑抑郁症状共患。采用潜类别增长模型(LCGM)分析大学生睡眠质量轨迹,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睡眠质量轨迹、社会时差与焦虑抑郁症状共患的关联。  结果  大学生焦虑抑郁共患检出率为16.9%,社会时差≥2 h的检出率为13.8%,睡眠质量总体呈现好转趋势,2种轨迹分别为睡眠质量较好(81.6%)和睡眠质量较差(18.4%)。调整协变量后,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睡眠质量较差和社会时差≥2 h与焦虑抑郁症状共患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5.94,1.84,P值均 < 0.05)。  结论  大学生睡眠质量较差和社会时差≥2 h会增加焦虑抑郁症状共患的风险,早期筛查和干预睡眠质量以及降低社会时差对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江苏某医学院校大学新生体能与手机依赖及抑郁症状共患的关联
杨伟伟, 彭献镇, 王丹华, 徐济达, 任甲翠
2024, 45(5): 644-648.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43
摘要(276) HTML (136) PDF(60)
摘要:
  目的  探讨医学院校大学新生体能指数(PFI)与抑郁症状、手机依赖及其共患的关联性,为探索青少年手机依赖和抑郁症状“共患-共因-共防”提供参考。  方法  2021年10—11月,采取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江苏省2所医学院校2021年新入学的1 984名本科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患者健康问卷-9项(PHQ-9)和青少年手机使用依赖自评问卷(SQAPMPU)评估抑郁症状和手机依赖,并完成握力、立定跳远、50 m跑、改良坐位体前屈、20 s反复横跨、1 min仰卧起坐、20 m往返跑以及800/1 000 m跑。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大新学生体能与抑郁症状、手机依赖及其共患的关联性,并进行中介作用分析。  结果  大学新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8.63%,手机依赖检出率为24.95%,共患检出率为13.65%。与无抑郁症状、无手机依赖、无共患者[0.08(-1.84,2.06),0.14(-1.84,2.06),0.15(-1.82,2.12)]相比,具有抑郁症状[轻度: -0.03(-1.91,1.41);中度: -0.22(-3.17,2.37);重度: -1.62(-3.33,-0.16)]、手机依赖[-0.45(-2.17,1.06)]及其共患症状者[无抑郁有手机依赖: 0.06(-1.98,1.54);有抑郁无手机依赖: -0.37(-2.21,1.17);均有: -0.52(-2.17,0.97)]体能指数均较低(Z/H值分别为4.40,20.84,20.80,P值均<0.01)。与低体能相比,高体能组抑郁症状、手机依赖和共患的风险均降低[OR值(95%CI)分别为0.61(0.47~0.80),0.62(0.48~0.79),0.65(0.47~0.91),P值均 < 0.05]。手机依赖在体能与抑郁症状的关联中起到不完全中介效应,效应值0.014,占总效应的36.84%。  结论  大学新生体能状况与抑郁症状、手机依赖及其共患存在关联性。应加强大学新生体育锻炼、增强体能,预防其手机依赖、抑郁症状及共患的发生。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贵州省四至九年级学龄儿童营养素养现状及其与体质健康的关系
谢竞成, 王惠群, 余慧娴, 刘涛, 何琳, 刘怡娅, 刘菁
2024, 45(5): 649-653.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45
摘要(266) HTML (137) PDF(38)
摘要:
  目的  了解贵州省四至九年级学龄儿童的营养素养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并探讨营养素养与体质健康关系,为改善学龄儿童体质健康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23年2—7月抽取贵州省遵义市、铜仁市、毕节市小学四至六年级和中学七至九年级1 155名在校学生,使用学龄儿童食物营养素养问卷进行营养素养调查,并通过体质监测平台获取其体质健康数据(身高、体重、肺活量、立定跳远等体测指标数据)。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营养素养与体质健康之间的关联性。  结果  学龄儿童营养素养得分为(63.50±8.63)分,营养素养各层次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互动性(66.09±13.99)、功能性(63.84±8.80)、批判性(61.15±14.65);营养素养认知领域、技能领域得分分别为(64.71±10.77)(62.97±9.21);选择食物、制作食物、摄入食物维度得分分别为(64.68±13.52)(56.39±12.17)(63.63±10.04)分。是否独生子女及不同性别、民族、年级、主要照顾人、主要照顾人学历、家庭经济情况学龄儿童营养素养总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F值分别为2.88,-3.28,5.02,18.32,4.67,32.47,32.53,P值均 < 0.05);学龄儿童体质健康合格率为85.8%,体质健康总分、身体形态、身体功能、身体素质维度平均得分分别为(71.86±10.52)(93.29±12.06)(72.12±14.42)(67.26±13.13)分;控制混杂因素后,学龄儿童营养素养得分与体质健康呈正相关(OR=1.03,95%CI=1.01~1.05,P<0.05)。  结论  贵州省四至九年级学龄儿童营养素养得分较低,且营养素养与体质健康存在正相关。
北京市儿童青少年电视广告中含糖饮料暴露现状
崔佳, 雷南, 唐玉香, 叶丽红, 梁开鹏, 相林, 张娟
2024, 45(5): 654-658.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34
摘要(337) HTML (161) PDF(32)
摘要:
  目的  了解北京市儿童青少年电视广告中含糖饮料的暴露程度及营销策略,为减少儿童对含糖饮料的摄入提供依据。  方法  单纯随机抽取2020年10月19日至2021年11月16日期间的32 d,以3~18岁儿童青少年最喜欢的4个电视频道为研究频道,监测6:00:00—23:59:59的广告投放情况。研究共计监测2 304 h,纳入在节目前后或期间播放的涉及含糖饮料的广告,分析含糖饮料广告的频率及营销策略使用情况。  结果  共纳入1 237条含糖饮料广告,其中含乳饮料、茶类饮料、植物蛋白饮料分别占50.93%,28.38%和19.48%。含糖饮料广告每个频道的平均暴露频率为(0.62±1.29)个/h。地方频道[每频道(1.04±1.35)个/h]、儿童频道[每频道(1.11±1.61)个/h]播放含糖饮料广告的频率较央视频道[每频道(0.48±1.24)个/h]、非儿童专属频道[每频道(0.12±0.48)个/h]高(t值分别为-14.05,31.64,P值均 < 0.01)。含糖饮料广告暴露频率存在季节差异,且集中于午餐、晚餐时间播放。含糖饮料广告最常用的营销策略是“儿童形象”(74.54%)、“营养信息”(61.76%)、“产品成分细节”(58.61%)、“营养成分声称”(57.24%)及“营养成分功能声称或其他功能声称”(53.11%)。  结论  儿童青少年在儿童频道及就餐时段常暴露于含糖饮料广告,亟需制定相关政策监管含糖饮料的营销,以减少儿童对含糖饮料的摄入。
中职生性知识和性教育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贾欣, 房宇航, 金焰, 左霞云, 余春艳, 廉启国, 李立鹤, 洪苹, 涂晓雯
2024, 45(5): 659-664.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31
摘要(261) HTML (195) PDF(62)
摘要:
  目的  了解上海和陕西中职生的性与生殖健康知识、性教育状况及相关因素,为中职校开展性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21年4—6月,采用方便与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在上海市和陕西省3座城市(商洛、安康和宝鸡)共选取6所中职学校一至三年级3 180名中职生进行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线上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个人特征、家庭背景、家庭及学校性教育现况、青少年的性与生殖健康(SRH)知识及来源。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对SRH知识总分按四分位数进行分组拟合多分类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  结果  中职生性与生殖健康知识总均分为(51.36±21.61),在不同维度的知识得分中,以性骚扰/性侵害知识得分(66.45±42.27)较高,生殖生理(47.67±31.94)和避孕知识得分(43.85±26.81)较低。两地中职生最主要的知识来源是学校/老师、网络、同学或朋友。学校性教育主题以青春期发育与保健为主(占比超过80%),与父母讨论SRH最多的话题是人际关系(占比超过55%),且两地中职生的报告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8.56,32.02,P值均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居住地区、性别、年级、户籍、与父母讨论的SRH话题数量、接受学校SRH教育主题数量、从同学/朋友交流过SRH信息、从书籍/杂志/报纸获取过SRH信息、从网络和社区获取过SRH信息与中职生性知识水平均有关(OR值分别为1.62,0.72,1.20,1.58,2.09,1.17,1.18,1.66,1.62,1.69,1.22,P值均 < 0.05)。  结论  上海和陕西中职生的性与生殖健康知识水平普遍偏低。应加强学校老师和家长的培训,提高其性教育意识和性教育能力,推动中职生性教育的开展。
北京市通州区中小学生家庭食物环境健康水平及相关因素
江南, 雷宇宸, 吴燕芳, 孙文韬
2024, 45(5): 665-668.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47
摘要(259) HTML (137) PDF(28)
摘要:
  目的  了解通州区中小学生家庭食物环境健康水平及其相关因素,为开展通州区中小学生家庭食物环境提升工作提供参考。  方法  于2021—2023年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通州区11所学校的1 485个学生家庭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不同人口学背景下家庭食物环境健康水平差异,相关因素分析采用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  结果  通州区中小学生家庭食物环境健康水平得分(四分位间距)中位数为64.32(12.28)分,总达标率(≥60分)为67.41%;家庭喂养模式的健康水平得分[58.33(11.11)分]及达标率(42.76%)在家庭食物环境的5个维度中排名最后。乡镇家庭(OR=1.78,95%CI=1.41~2.25)、初中(OR=1.42,95%CI=1.07~1.87)和高中(OR=2.28,95%CI=1.73~3.00)学生家庭、单亲家庭(OR=1.89,95%CI=1.15~3.10)以及家长肥胖体型(OR=1.81,95%CI=1.23~2.65)的学生家庭食物环境健康水平未达标的风险更高(P值均 < 0.05)。  结论  通州区中小学生家庭食物环境总体健康水平不容乐观,家庭喂养模式健康水平亟待改善。应采取针对性措施以有效提升家庭食物环境健康水平,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运动参与对青少年攻击行为影响的Meta分析
刘东斐, 李宝国, 陈金兰, 鲁烜君, 姜昱成, 赵之民
2024, 45(5): 669-673.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52
摘要(361) HTML (206) PDF(50)
摘要:
  目的  对青少年运动参与与攻击行为的关系进行探讨,为青少年攻击行为的运动矫治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以中国知网、维普、万方、Web of Science、Ebsco、Pro Quest、PubMed为检索数据库,检索词为“体育”“运动”“锻炼”“身体活动”“体力活动”;攻击行为的检索词为“攻击”“攻击行为”“侵犯”“欺凌”“暴力”,将以上关键词进行联合检索。外文数据使用Web of Science、Ebsco、Pro Quest、PubMed进行检索,并通过Google Scholar进行文献补查。运动参与的检索词为“sport、athletics、exercise、train、fitness、physical exercise、physical activity、physical education”;攻击行为检索词为“aggress、bullying、violence、atrocity、fighting、aggressive behavior、physical assault”,将以上关键词进行联合检索。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3年10月22日,使用CMA 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共纳入20项研究,80个效应量,9 308名受试者。Meta分析显示,青少年运动参与与攻击(r=-0.11)、身体攻击(r=-0.14)、言语攻击(r=-0.14)、敌意(r=-0.16)及愤怒(r=-0.08)指标均呈负相关(P值均 < 0.05)。运动参与者的性别、学段、运动方式、地区在运动参与和攻击行为关系中有调节效应(P值均 < 0.05)。  结论  运动参与对于青少年攻击行为的改善具有积极影响,运动方式、学段、性别、地区是二者关系的调节变量。学校可通过制定运动处方对青少年进行体育教育,改善其攻击行为。
心理卫生
体育专业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冗思倾向在歧视知觉与焦虑情绪关系间的纵向作用
田奔奔, 孙焱
2024, 45(5): 674-678.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49
摘要(274) HTML (216) PDF(30)
摘要:
  目的  探究歧视知觉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焦虑情绪的影响以及核心自我评价和冗思倾向的纵向中介作用,为预防和减轻体育专业学生的焦虑情绪提供借鉴。  方法  采用类型抽样的方式在江西省6所高校选取2 335名高校体育专业学生进行4次调查。基线调查时间为2022年3月(T1),随后平均每间隔6个月进行随访调查,共3次(T2、T3、T4)。每个时间段采用体育专业大学生歧视知觉量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冗思反映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对学生进行调查,并构建交叉滞后模型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  T1~T4歧视知觉、核心自我评价、冗思倾向及焦虑情绪两两之间相关性均有统计学意义(r=-0.55~0.77,P值均 < 0.01)。T2歧视知觉正向预测T4焦虑情绪(β=0.15,P < 0.01)。T1歧视知觉通过T2核心自我评价间接影响T3焦虑情绪(中介效应值为0.001,中介效应量为12.48%),T2歧视知觉通过T3核心自我评价间接影响T4焦虑情绪(中介效应值为0.011,中介效应量为13.31%);T1歧视知觉通过T2冗思间接影响T3焦虑情绪(中介效应值为0.015,中介效应量为18.12%)。  结论  核心自我评价和冗思倾向是歧视知觉影响体育专业大学生焦虑情绪的中介变量。关注体育专业学生歧视知觉、核心自我评价和冗思倾向可能有助于减少焦虑情绪的产生。
医学新生学校适应的潜在类别及其转变与社会支持和心理韧性的关系
丁闽江, 廖友国
2024, 45(5): 679-683.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58
摘要(252) HTML (119) PDF(36)
摘要:
  目的  探讨医学新生学校适应的潜在类别、类别转变特征及其与社会支持、心理韧性的关系,为开展教育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从福建省3所医学本科院校抽取1 155名医学新生为研究对象,2022年10月T1,采用学生适应性量表、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与心理韧性量表进行问卷调查,2022年12月T2,再次进行学生适应性量表的问卷调查,采用潜在剖面分析、潜在转变分析以及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处理数据。  结果  T1和T2两个时间点上学校适应均存在3种亚类型,分别是高适应组(34.0%,19.8%)、中适应组(60.5%,53.8%)与低适应组(5.5%,26.4%)。低适应组的稳定性最强,保持原组的概率为94.0%;高适应组倾向于转变至中适应组,转变概率为25.0%;中适应组倾向于转变至低适应组,转变概率为22.0%。以类别不变组为参照,在社会支持作用下,高适应组更不可能转向中适应组(OR=0.40)和低适应组(OR=0.26),中适应组更可能转向高适应组(OR=1.47)、更不可能转向低适应组(OR=0.58);在心理韧性作用下,高适应组更不可能转向中适应组(OR=0.20)和低适应组(OR=0.13),中适应组更可能转向高适应组(OR=9.17)、更不可能转向低适应组(OR=0.42),低适应组更可能转向高适应组(OR=5.43)(P值均 < 0.05)。  结论  医学新生学校适应存在3个类别,类别转变呈现较高风险,社会支持与心理韧性在转变中起保护作用。应增强医学新生的社会支持和心理韧性水平,以促进学校适应。
大学生身体活动和睡眠质量与焦虑及抑郁情绪的关系
陈保祥, 周玉兰, 黄赞
2024, 45(5): 684-688.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39
摘要(681) HTML (286) PDF(100)
摘要:
  目的  探讨大学生身体活动、睡眠质量与焦虑、抑郁情绪的关系,以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提供实证支持与理论指导。  方法  于2023年3—4月,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中国6所不同省份高校的2 099名大学生进行调查,采用国际体育活动问卷简表(IPAQ-SF)、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参与者的身体活动量、睡眠质量、抑郁和焦虑情绪。采用描述性统计、Logistic回归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  高体力活动的大学生比例为30.3%,中等和低体力活动的大学生分别为45.3%和24.4%。62.3%的大学生睡眠质量较差,焦虑和抑郁情绪的检出率分别为21.6%和39.9%。与男生(42.8%)相比,女生参加高体力活动的比例较低(22.3%),而参加中等体力活动(48.1%)和低体力活动(29.5%)的比例则高于男生(40.8%,16.4%);女生(65.0%)睡眠质量差的比例高于男生(58.0%)(χ2值分别为110.15,10.70,P值均 < 0.05)。女生有抑郁情绪的比例(43.8%)高于男生(33.9%)(χ2=20.48,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体力活动与大学生焦虑和抑郁情绪均呈负相关(OR值分别为0.45,0.33),睡眠质量差与大学生焦虑和抑郁情绪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3.89,3.94)(P值均 < 0.01);身体活动和睡眠质量与大学生的焦虑、抑郁情绪存在交互效应关系,即与低体力活动且睡眠质量差相比,高体力活动和睡眠质量好的共同作用与大学生焦虑和抑郁情绪的降低均相关(OR值分别为0.14,0.08,P值均 < 0.01)。  结论  身体活动和睡眠质量与大学生的焦虑、抑郁情绪存在相关性。提高身体活动量和睡眠质量有益于改善大学生抑郁和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
贵州省初中生心理韧性和父母控制与行为问题的关联
叶德鑫, 张江萍, 罗鹏, 汪俊华, 龙蓉, 卢春远, 毛永佳, 谢虹雅, 李秀玲
2024, 45(5): 689-692.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54
摘要(336) HTML (160) PDF(37)
摘要:
  目的  探讨初中生心理韧性、父母控制与行为问题之间的关系,为初中生行为问题的预防、干预及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于2021年8—12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贵州省3个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市区(贵阳市、都匀市和凯里市)共2 745名七至九年级初中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父母控制问卷、心理韧性问卷对学生及其家长进行调查,使用网络分析法构建行为问题影响因素网络分析模型。  结果  贵州省初中学生行为问题检出率为22.62%,中学生心理韧性因子(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家庭支持、人际协助)以及行为控制中主动询问的得分无行为问题组均高于有行为问题组,心理控制因子得分(引发内疚、收回关爱和坚持权威)有行为问题组均高于无行为问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9.80,17.76,6.21,12.20,13.18,6.28,11.58,11.10,10.74,P值均 < 0.05)。网络模型显示,相同变量因子间,连线权重最强的为引发内疚和收回关爱,连线权重为0.79;不同变量间,行为问题与心理韧性(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家庭支持、人际协助)、行为控制(主动询问、行为约束)间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25,-0.42,-0.16,-0.31,-0.33,-0.17,-0.03),心理控制(引发内疚、收回关爱和坚持权威)与行为问题间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9,0.27,0.27)、与心理韧性(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家庭支持、人际协助)间呈负相关(r=-0.53~-0.13)(P值均 < 0.05)。连线权重最强的是收回关爱与家庭支持为-0.53。家庭支持是联系整个行为问题网络模型的重要桥梁症状,具有较高强度的中心性。  结论  贵州省中学生行为问题检出率较高。可通过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去培养中学生的耐挫能力,提高心理韧性,减少行为问题的发生。
青少年执行功能表现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
李婉, 尹小俭, 马渊源, 王进贤, 吴慧攀, 施利娟, 张颖坤, 李勇
2024, 45(5): 693-699.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59
摘要(328) HTML (131) PDF(43)
摘要:
  目的  探究青少年执行功能表现特征以及相关因素,为促进青少年执行功能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方法  于2022年9—12月,采用方便整群随机抽样法从上海、苏州、太原、婺源、兴义、乌鲁木齐抽取5 018名13~18岁青少年,采用问卷调查法、测试法对青少年的基本信息、家庭状况、生活行为、体质水平以及执行功能进行调查;同时考虑学校教育间异质性的事实,建立多水平Logistic模型分析青少年执行功能的相关因素。  结果  高中生抑制功能优于初中生(Z=-2.69);在刷新功能上,高中生优于初中生(1-back:Z=-11.32,2-back:Z=-11.36),男生优于女生(2-back:Z=-2.18);在转换功能方面,高中生优于初中生(Z=-2.63),男生优于女生(Z=-7.10)(P值均<0.05)。多水平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青少年执行功能在学校水平上存在聚集性。在学生个体水平上,初中生刷新功能(1-back:β=56.94;2-back:β=127.00)、转换功能(β=35.64)差于高中生;男生刷新功能2-Back(β=-21.24)和转换功能(β=-28.42)优于女生;非独生子女刷新功能2-Back优于独生子女(β=-19.36);低体能者刷新功能2-Back差于高体能(β=37.35);视屏时间未达标者转换功能优于达标(β=-14.30)(P值均<0.05)。  结论  高中生青少年执行功能优于初中生,男生刷新功能和转换功能优于女生;家庭环境、生活方式和体质健康是中国青少年执行功能的相关因素。提高对青少年执行功能主要支持和障碍因素的认识,有助于为青少年制定有效干预计划。
安全感对贫困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谢莹, 洪林
2024, 45(5): 700-703.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57
摘要(276) HTML (158) PDF(25)
摘要:
  目的  探讨安全感对贫困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为有效预防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危机提供实证依据。  方法  于2023年3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从上海、江苏、河南、安徽、内蒙古、甘肃、广西各抽取1所高校,共抽取7所高校贫困大学生1 687名,采用安全感问卷、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心理压力量表(SPS)和正念注意觉知量表(MAAS)进行调查。采用SPSS宏程序PROCESS中的模型7进行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分析。  结果  贫困大学生安全感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1,P < 0.05),人际关系在年级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F=3.60,P < 0.05)。安全感对贫困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有负向预测作用(β=-0.17,t=-9.27,P < 0.01);心理压力在二者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19.54%;安全感与正念的交互项对心理压力的预测作用有统计学意义(β=0.10,t=5.32,P < 0.01)。  结论  安全感可以通过心理压力对贫困大学生人际关系产生影响,且随着正念水平的提高而增强。应注重培养贫困大学生的安全感,提升其正念水平,防止因心理压力过大而出现人际关系危机。
健康素养和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对初中生自杀相关行为的联合作用
罗宇, 魏科, 张荣慧楠, 刘爱妮, 杨思维, 王宏
2024, 45(5): 708-713.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41
摘要(258) HTML (150) PDF(32)
摘要:
  目的  探讨初中生健康素养和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对自杀相关行为的联合作用,为初中生自杀预防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2023年5—6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与方便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抽取重庆市7 367名初中生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健康素养和NSSI与自杀相关行为的关联。  结果  初中生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的检出率分别为27.99%,9.84%,4.64%,NSSI的检出率为38.03%,总健康素养、功能性健康素养、互动性健康素养、批判性健康素养的具备率分别为62.68%,66.51%,54.24%,72.6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不具备总健康素养、不具备3个维度健康素养、有NSSI与初中生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均呈正相关(OR=1.42~10.30),且存在联合作用(OR=7.43~18.71)(P值均 < 0.05)。  结论  不具备健康素养或存在NSSI以及两者共存会增加自杀相关行为的发生风险。应提高初中生健康素养水平,减少NSSI进而预防自杀相关行为的发生。
疾病控制
北京市西城区2017—2022年学校诺如病毒疫情流行特征及基因分型
刘潇潇, 黄艳红, 初艳慧, 孙景異, 杨雄, 孔庆征, 吉彦莉, 高志勇
2024, 45(5): 704-707.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55
摘要(252) HTML (92) PDF(35)
摘要:
  目的  分析2017—2022年北京市西城区学校诺如病毒疫情流行病学及分子分型特征,为预防和控制学校诺如病毒疫情提供依据。  方法  分析整理北京市西城区2017—2022年学校诺如病毒感染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和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实时荧光PCR方法检测GⅠ、GⅡ组诺如病毒核酸,诺如病毒核酸阳性标本送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分子分型鉴定。  结果  2017—2022年北京市西城区报告诺如病毒疫情185起,聚集性疫情166起,暴发疫情19起。涉及病例2 044例,总罹患率13.92%。疫情发生时间存在2个高峰,分别为春季3—6月及秋季10—12月。小学是最主要的发生场所(101起),其次为托幼机构(68起)和中学(16起);不同场所之间罹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37%,22.78%,8.47%,χ2=263.34,P < 0.01)。呕吐、腹泻、恶心、腹痛症状在不同学段人群中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63.33,90.58,20.42,30.29,P值均 < 0.01)。小学及托幼儿童以呕吐为主要表现(96.41%,98.28%),中学生腹泻比例较高(68.22%)。GⅡ型诺如病毒是引起疫情主要的病原体,2017—2021年整体呈现以GⅡ.2[P16]基因型为主,基因型分布多样性的特点,但2019—2021年GⅡ.2[P16]基因型无明显优势。  结论  小学及托幼机构是诺如病毒疫情发生的主要场所,诺如病毒疫情主要由GⅡ型引起,GⅡ.2[P16]为优势基因型。应针对重点人群,提高识别早期症状能力,持续加强传染病管理,积极落实消毒等各项防控措施,同时加强疫情及散发病例病原学监测。
临沂市学校流感暴发疫情病毒检出特征分析
王传宝, 蒋春云, 刘祥亮, 李成伟, 刘建成, 尹德清, 季圣翔, 吴芳芳, 刘秀芳
2024, 45(5): 723-726.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56
摘要(196) HTML (120) PDF(25)
摘要:
  目的   分析学校流感暴发疫情中流感病毒的检出特征,为学校流感暴发疫情处置提供策略依据。   方法   对2021—2022年度临沂市报告的52起中小学校流感暴发疫情进行分析,共采集咽拭子样本1 702份,处置疫情时将采样对象按照不同症状分为3种类型[A组:流感样病例(ILI)组;B组:轻症组;C组:密接组],对采集的样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方法检测流感病毒核酸。采用χ2检验对流感暴发疫情中病毒检出率进行分析。   结果   共检出流感病毒核酸阳性1 071份(62.93%),其中A组采样726份,检出610份(84.02%);B组采样634份,检出331份(52.21%);C组采样342份,检出130份(38.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0.71,P<0.01)。按照性别分析,A组男性流感病毒核酸阳性检出率80.83%,女性91.36%;B组男性53.31%,女性50.87%;C组男性30.72%,女性43.92%,其中A组和C组的性别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2.67,6.25,P值均<0.05)。按发病天数,发病0~6 d的流感病毒核酸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6.30%,74.49%,89.35%,86.23%,69.67%,62.75%,34.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8.27,P<0.01)。   结论   轻症病例和密切接触者人群可能是造成学校流感暴发疫情中班级内病例长时间持续新发的重要原因,且流感症状的演进与其传染风险有关系。
上海市低年级小学生近视进展与睡眠特征的关系
彭慧, 史慧静, 朱鸿飞, 杨飞飞, 白慧莹, 薛俊磊, 张颜菲, 马飞飞, 彭谦, 王颖
2024, 45(5): 727-731.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48
摘要(323) HTML (187) PDF(54)
摘要:
  目的   探究睡眠特征对低年级小学生近视发生发展的影响,为近视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于2022年10月,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上海市嘉定区2所学校一、二年级小学生636名进行问卷调查与眼科检查,采用儿童睡眠习惯量表(CSHQ)评估睡眠质量;2023年10月进行视力检查随访(479名),期间针对学生学习、屏幕与户外活动时间等开展2次且每次持续2周监测。使用广义估计方程的多变量Logistic回归或线性回归模型来检验睡眠相关因素和近视之间的关联及其强度。   结果   基线调查上海市低年级小学生近视率为18.58%,随访新发近视率为17.18%。CSHQ总分平均值为(51.58±4.44)分,自然日平均睡眠持续时间为(9.43±4.84)h/d,其中仅11.6%儿童睡眠充足。调整混杂因素后,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小学生睡眠不足与新发近视(OR=1.64,95%CI=1.05~2.56)存在正相关,卧床休息时间与新发近视(OR=0.74,95%CI=0.63~0.91)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卧床休息时间不一致与新发近视呈正相关(OR=1.07,P<0.05),卧床休息时间一致性、苏醒时间一致性与等效球镜之间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睡眠时间、卧床休息时间及苏醒时间的一致性与眼轴长度之间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结论   睡眠时间不足、卧床时间与近视发生发展存在一定关联。应保证儿童的充足睡眠时长,规律睡眠作息,减少小学生近视的发生。
青岛市健康幼儿及监护人手足口病隐性感染及相关因素分析
信雪苓, 张洪梅, 纪乾鹏, 贾静, 王春辉
2024, 45(5): 732-736.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40
摘要(236) HTML (123) PDF(19)
摘要:
  目的   了解青岛市不同流行期健康幼儿及监护人的手足口病隐性感染率及相关因素,为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2022年非流行期选择青岛市崂山区和平度市城镇和农村托幼机构各1所共4所托幼机构健康幼儿及监护人546份肛拭子样本作为研究对象,2023年流行期抽取市北区、崂山区和平度区城镇和农村托幼机构共6所,采集健康幼儿及监护人肛拭子样本690份,并开展问卷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手足口病隐性感染的相关因素,采用优势分析方法探讨相关因素对隐性感染影响的相对重要性。   结果   健康幼儿和监护人隐性感染率流行期分别为18.84%和13.62%,非流行期分别为9.09%和4.4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居住于农村地区(OR=4.71,95%CI=2.57~8.61)和监护人隐性感染(OR=18.62,95%CI=7.45~46.56)的健康幼儿手足口病隐性感染风险较高,饭前/便后洗手(OR=0.09,95%CI=0.04~0.20)、独用毛巾(OR=0.17,95%CI=0.07~0.40)、接种EV71疫苗(OR=0.42,95%CI=0.20~0.87)的健康幼儿手足口病隐性感染风险较低(P值均<0.05);使用公用厕所(OR=3.02,95%CI=1.50~6.09)和每季度1次晾晒被褥(OR=3.89,95%CI=1.75~8.68)的监护人手足口病隐性感染风险较高,良好的住房采光(OR=0.31,95%CI=0.12~0.79)和餐具消毒(OR=0.31,95%CI=0.15~0.65)的监护人手足口病隐性感染风险较低(P值均<0.05)。优势分析结果显示,监护人隐性感染对健康幼儿手足口病隐性感染影响相对最重要(41.51%),餐具消毒对监护人隐性感染(28.87%)影响相对最重要。   结论   青岛市健康人群中手足口病隐性感染情况较为普遍,幼儿流行期隐性感染率较高,监护人在幼儿隐性感染中起重要作用。应针对重点人群加强健康教育,尤其是提高家长的防控意识,减少幼儿及监护人手足口病隐性感染的发生。
广东省中小学生筛查性近视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
许婵, 李梦, 沈少君, 陈秋霞, 余慧娟, 杨文翰, 曲亚斌
2024, 45(5): 737-741.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32
摘要(306) HTML (118) PDF(54)
摘要:
  目的   了解广东省四至九年级中小学生近视现状及相关因素,为儿童青少年近视干预采取针对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于2022年9—10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广东省广州、江门和梅州3市29 095名四至九年级中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在非睫状肌麻痹状态下使用台式自动电脑验光仪检测屈光度,开展近视筛查和问卷调查。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和χ2趋势检验,近视相关因素的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   结果   中小学生筛查性近视检出率为61.7%,其中四至六年级小学生和七至九年级初中生筛查性近视检出率分别为51.5%,71.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小学组中,女生(OR=1.39,95%CI=1.30~1.49)、父母一方近视(OR=1.82,95%CI=1.69~1.96)、父母双方近视(OR=2.86,95%CI=2.56~3.18)、每天室内静坐时间>6 h(OR=1.28,95%CI=1.17~1.39)的学生筛查性近视发生风险较高,县区(OR=0.92,95%CI=0.86~0.99)、课间休息活动场所在户外(OR=0.88,95%CI=0.81~0.95)的学生筛查性近视发生风险较低;初中生中,女生(OR=1.84,95%CI=1.69~1.99)、父母一方近视(OR=1.87,95%CI=1.71~2.04)、父母双方近视(OR=3.03,95%CI=2.63~3.50)、每天室内静坐时间>6 h(OR=1.11,95%CI=1.01~1.23)的学生筛查性近视发生风险较高,县区(OR=0.74,95%CI=0.68~0.80)、课间休息活动场所在户外(OR=0.83,95%CI=0.76~0.91)、每天户外活动时间≥2 h(OR=0.87,95%CI=0.80~0.95)的学生筛查性近视发生风险较低(P值均<0.05)。   结论   广东省中小学生筛查性近视检出率较高,课间休息活动场所、户外活动时间以及室内静坐时间与近视检出率存在关联。应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适当增加户外活动时间,降低中小学生近视的发生。
呼和浩特市超重肥胖儿童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现状及相关因素
于琼, 李建英, 曹璞丽, 刘冬, 张健, 李瑞凤
2024, 45(5): 742-745.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42
摘要(188) HTML (107) PDF(18)
摘要:
  目的   探索呼和浩特市超重肥胖儿童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病现状及其相关因素,为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和实施儿童NAFLD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于2022年8月28日至2023年3月5日,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从呼和浩特市4所小学抽取156名超重/肥胖儿童纳入研究;收集呼和浩特市超重/肥胖儿童基本信息,并抽取清晨空腹血液检测空腹血糖(GLU)、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基转移酶(γ-GGT)、尿酸(uri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胰岛素(insulin)。采用t检验、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并进行受试者特征曲线绘制。   结果   无NAFLD组和NAFLD组超重/肥胖儿童在年龄、腰围、臀围、GLU、ALT、AST、γ-GGT、uric和TG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t=1 070.0~2 164.0,P值均 < 0.05)。多因素分析中,AST升高和uric升高与NAFLD发生风险增高均相关[OR值(95%CI)分别为1.16(1.04~1.28),1.01(1.00~1.01),P值均 < 0.05]。受试者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AST=0.737,uric=0.665。   结论   呼和浩特地区超重/肥胖儿童NAFLD患病率较高,AST升高和uric升高可能会导致超重/肥胖儿童患NAFLD风险升高。应重点关注超重/肥胖儿童NAFLD的患病情况,建议在NAFLD的防治中同时降低BMI和uric水平,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生长发育与健康监测
性早熟女童早期成长逆境与胰岛素抵抗的关联
王亚, 李晶, 李婷, 周妍, 朱若平, 孙莹
2024, 45(5): 714-718.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50
摘要(228) HTML (113) PDF(13)
摘要:
  目的   探讨性早熟女童中早期成长逆境(ELA)与胰岛素抵抗指标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TyG)的关联,为后续开展有效预防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于2020年7月至2021年9月,在安徽省儿童医院儿童保健门诊招募性早熟女童,纳入有完整血液指标和问卷信息的性早熟女童150名。采用父母评估和儿童自我报告结合共同评估儿童早期成长逆境暴露情况,采集空腹血样评估TyG。根据ELA得分分类为0,1,≥2共3组,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索累积早期成长逆境与性早熟女童TyG指数的关联。   结果   性早熟女童主观报告的早期成长逆境暴露率高,ELA平均得分为(1.07±1.17)分,TyG平均水平为(7.99±0.49)。单一逆境关联发现,性早熟女童暴露于缺乏温暖抚育与TyG指数呈正相关(β=0.26,95%CI=0.03~0.50,P<0.05)。累积逆境关联发现,在未调整混杂因素前,与未经历早期成长逆境的女童相比,ELA≥2组的女童TyG水平增加(β=0.24,95%CI=0.04~0.43);控制儿童年龄、母亲年龄、父亲年龄、体力活动、视屏时间、出生体重、出生方式(包括顺产和剖宫产)、自感压力,BMI标准化Z分和父母评估SDQ得分等协变量后,该关联仍有统计学意义(β=0.25,95%CI=0.04~0.46)(P值均<0.05),且独立于BMI。   结论   性早熟女童的累积早期成长逆境与胰岛素抵抗指标TyG指数呈正相关。应尽早识别暴露于高ELA的性早熟女童,及时干预以改善其糖代谢功能。
内蒙古城乡中小学生月经初潮或首次遗精年龄与肥胖相关性
杨田, 宋逸, 董彦会, 袁雯, 张秀红, 范耀春, 李欢, 岳宣志
2024, 45(5): 719-722.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37
摘要(201) HTML (123) PDF(35)
摘要:
  目的   了解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城乡中小学生青春期发育情况,为进一步明确青春期启动提前的健康危害提供线索。   方法   于2021年10—11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内蒙古12盟市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共纳入出现月经初潮女生21 662名,出现首次遗精男生10 600名;未出现月经初潮女生46 183名,未出现首次遗精男生78 995名。调查时对中小学生身高、体重进行测量,记录首次遗精或月经初潮时间,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城乡学生间的差异,Spearman秩相关分析超重肥胖与青春期启动年龄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青春期启动的相关因素。   结果   城区女生的月经初潮年龄[(12.31±1.29)岁]早于郊县女生[(12.43±1.24)岁],城区男生首次遗精年龄[(13.85±1.20)岁]早于郊县男生[(13.79±1.36)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2.76,10.58,P值均<0.05)。10~14岁女生月经初潮年龄与超重肥胖存在负相关(r=-0.169,P<0.05),5~9,10~14,15~20岁男生首次遗精年龄与超重肥胖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r值分别为0.122,-0.022,-0.004,P值均 > 0.05)。超重女生发生月经初潮是正常群体的1.06倍(95%CI=1.01~1.11),肥胖女生是正常群体的1.13倍(95%CI=1.06~1.20);相较于城区,郊县中小学生更晚观察到青春期启动[月经初潮OR=0.88(95%CI=0.85~0.91),首次遗精OR=0.94(95%CI=0.89~0.99)](P值均<0.05)。   结论   内蒙古中小学女生儿童青少年时期肥胖与较早出现青春期启动有关,郊县中小学生较城区更晚出现青春期启动。
综述
儿童青少年角膜塑形镜配戴依从性研究的范围综述
张春花, 林书丹, 陈燕燕
2024, 45(5): 746-750.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53
摘要(258) HTML (149) PDF(24)
摘要:
  目的   对国内外儿童青少年角膜塑形镜配戴依从性研究现状进行描述与分析,为今后该领域的研究提供指导。   方法   采用主题词与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系统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Scopus、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与儿童青少年角膜塑形镜配戴依从性相关的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9月1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和提取资料。   结果   最终纳入35篇文献,提炼出4个主题:依从性的现状水平、评价指标、影响因素、干预方案。角膜塑形镜的依从性评价指标多样化,且影响因素涉及一般人口学特征、个人内部因素、外部因素、角膜塑形镜相关特定临床情境等多个方面。   结论   多种因素对角膜塑形镜配戴依从性产生影响,眼科从业人员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评价工具,并以理论为指导实施多样化、实用的干预策略,以提高儿童青少年角膜塑形镜配戴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大学校园空气微生物污染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邓许诺, 刘雨珩, 高春艳, 许子华, 马雪征, 任立平, 陈晓芹
2024, 45(5): 751-756.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33
摘要(343) HTML (132) PDF(30)
摘要:
高校校园空气中的微生物,尤其是病原微生物极易通过尘埃、飞沫传播,并引起各类传染病的发生。研究总结了高校校园空气微生物污染状况、潜在暴露量以及微生物的粒径和种类分布,探讨空气微生物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并从气候、人为因素、时间和空间4个方面分析影响校园空气微生物的因素,为制定有效的改善措施、提高空气质量、保障师生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高频视觉信息对儿童青少年近视作用研究
刘晓玲, 谢阳, 陶芳标
2024, 45(5): 757-760.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38
摘要(213) HTML (105) PDF(52)
摘要:
开展近视防控行动是延缓近视发生和发展的关键,而了解近视发生发展的原因及相关机制有助于更好地开展近视防控。城市化进程加速和室内用眼时间长成为高频视觉信息缺乏的重要因素,高频视觉信息不足成为新的近视病因。研究关注不同场景环境中高频视觉信息与近视关联的研究进展,并从对比敏感度、视觉场景中的局部亮度增量和减量视觉通路及基因表达多个角度探讨高频视觉信息不足的近视病因意义,为在不同场景开展针对性的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