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4年  第45卷  第6期

述评
加强儿童青少年健康管理 促进学校卫生工作高质量发展
郭欣
2024, 45(6): 761-765.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74
摘要(479) HTML (134) PDF(127)
摘要:
儿童青少年健康管理作为学校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着重探讨了儿童青少年健康管理的内涵及其重要性,特别关注综合健康管理这个核心主题。综合健康管理强调全面考虑儿童青少年的身体、心理、社会和环境因素,着眼于多种健康问题之间的相互关联,通过综合干预措施解决他们的多重健康问题,旨在为儿童青少年健康管理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建议,共同创造有利于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进而促进儿童青少年整体健康水平的提升。
专题笔谈
陈志潜与中国乡村学校卫生事业
王丽敏, 周汝一
2024, 45(6): 766-769.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64
摘要(252) HTML (134) PDF(26)
摘要:
民国时期,中国农村经济破败,卫生状况恶劣,广大儿童身体健康水平极低。面对这种状况,陈志潜通过开展卫生教育课、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检查及改善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开展教员与学生卫生调查等方式,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卫生试验区,创造了“定县模式”,探索出一条适合乡村学校卫生工作发展之路,为当今乡村学校卫生工作探索和实践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儿童青少年健康管理专栏
大气污染对学生因呼吸系统症状缺课影响的机器学习算法应用研究
曹承斌, 杨文漪, 余小金, 王艳, 杨婕
2024, 45(6): 770-774.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69
摘要(182) HTML (78) PDF(42)
摘要:
  目的  探讨机器学习预测模型在学生因大气污染引起呼吸系统症状缺课短期序列中的应用性能,以期为学校疾病发生的早期预警提供方法学参考。  方法  基于江苏省2019年9月—2022年10月学生因呼吸系统症状缺课短期序列数据,集成大气污染物平均浓度数据,结合单因素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筛选大气污染物最优滞后变量,构建极端梯度提升(XGBoost)算法模型预测学生因呼吸系统症状缺课频数,并与季节性自回归综合移动平均外生(SARIMAX)模型进行比较。  结果  2019—2022年江苏省日均因呼吸系统症状缺课学生9 709名,大气指标日均空气质量指数(AQI)为76.96,PM2.5、PM10、NO2以及O3的日均质量浓度分别为35.75,61.13,28.89,104.81 μg/m3。格兰杰因果检验显示,AQI、PM2.5、PM10、NO2和O3均是因呼吸系统症状缺课频数序列的预测因素(F值分别为1.46,1.79,1.67,3.41,2.18,P值均 < 0.01)。PM2.5、PM10、NO2和O3单日滞后效应RR值分别在lag4、lag0、lag0、lag4时达到峰值。结合大气污染物最优滞后变量的XGBoost模型与SARIMAX模型相比,平均绝对误差(MAE)指标由2.251降低至0.475、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指标由0.429降低至0.080、均方根误差(RMSE)指标由2.582降低至0.713。预警阈值为P75时,XGBoost模型与SARIMAX模型相比,灵敏度由0.086提升至0.694、特异度由0.979提升至0.988、约登指数由0.065提升至0.682。  结论  XGBoost模型在预测学生因大气污染引起呼吸系统症状缺课短期序列方面有较好的预测性能和预警效果。学校可适时采用该模型,及早发现疾病流行进行预警及防控,完善学校卫生工作。
小学生营养教育家校社合作困境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罗彩凤, 吴静, 徐剑鸥, 吕妃, 孙佳萱, 尚彬, 张许婷
2024, 45(6): 775-779.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75
摘要(248) HTML (112) PDF(32)
摘要:
  目的  编制小学生营养教育家校社合作困境量表,并检验其信效度,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家校社合作营养教育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2022年7月至2023年7月,基于交叠影响域理论,通过质性访谈、文献回顾、德尔菲专家函询和预调查形成初始量表。2023年7—9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江苏省6所城市的125名小学生家长、118名小学教师、113名社区相关人员进行调查,检验量表的信效度,形成正式量表。  结果  小学生营养教育家校社合作困境量表包括3个维度、19个条目。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3个公因子, 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9.07%。量表平均内容效度为0.94,各维度与量表的相关系数为0.80~0.91。量表总体的Cronbach α系数为0.95,折半信度为0.87,重测信度为0.98。  结论  小学生营养教育家校社合作困境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用于小学生营养教育中家校社合作困境水平的测评。
上海市中小学教室采光照明现况及监管效果分析
杨艰萍, 林建海, 李萍, 郑朝军, 王亚宁, 刘佳佳, 毛洁
2024, 45(6): 780-783.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76
摘要(294) HTML (161) PDF(46)
摘要:
  目的  了解上海市中小学教室采光照明现况及监管效果,为改善学校教室视觉环境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21年4月至2023年12月,对上海市正常开设中的全部普通中小学校1 735所进行教室采光照明监测,并计算各指标合格率。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不同学段、区域、办学性质及采取监管措施(包括约谈、宣教、责令改正、发监督意见书、承诺整改期限、依法处罚)前后合格率的差异。  结果  中小学教室采光照明合格率为30.1%,其中采光合格率85.6%,照明合格率32.9%;小学和中学教室采光照明合格率(32.4%,2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76,P>0.05),城市与乡镇(32.6%,26.7%)、公办与民办学校(31.4%,20.6%)教室采光照明合格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99,9.92,P值均<0.05)。采取监管措施整改后,教室采光照明合格率由30.1%提升至83.2%,其中采光合格率由85.6%提升至91.1%,照明合格率由32.9%提升至90.5%;整改前与整改后比较,教室采光照明合格率、采光合格率和照明合格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995.29,25.34,1 219.87,P值均<0.01)。  结论  有效的监管措施可促进教室采光照明的改善。应重视改善学校教室照明,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视觉环境。
天津市农村中小学校饮用水中三氯甲烷含量及健康风险评估
张磊, 胡海娟, 张可欣, 赵亮
2024, 45(6): 784-787.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77
摘要(270) HTML (153) PDF(37)
摘要:
  目的  评价天津市农村地区中小学饮用水中三氯甲烷(TCM)的分布特征及其健康风险,为改善农村学校饮用水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于2023年4—6月(枯水期)和7—10月(丰水期),采用直接抽选法从天津市10个涉农行政区30所农村中小学校采集末梢水水样60份,参照《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检测其中TCM含量,采用美国环境保护署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估模型对中小学生经口摄入健康风险进行评估。  结果  农村学校饮用水中TCM质量浓度范围为未检出~54.00 μg/L,平均质量浓度为(13.44±14.88)μg/L;丰水期TCM质量浓度[12.90(1.40, 32.28)μg/L]高于枯水期[2.40(1.40, 18.13)μg/L](Z=-2.09, P<0.05);小学和中学TCM质量浓度分别为[3.38(1.40, 20.75)μg/L]和[5.30(1.40, 28.23)μ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0,P>0.05)。儿童经口暴露的致癌风险范围为3.84×10-7~2.05 ×10-5,非致癌风险范围为0.00~0.16,均处于可接受水平,其中6~9岁儿童的潜在风险最高。  结论  天津市农村中小学校饮用水中TCM呈不同程度检出,经口暴露的潜在健康风险应得到重视。应加强饮用水消毒副产物监测和管理,以降低儿童暴露风险。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12周中高强度健身操改善肥胖青少年代谢紊乱效果分析
李可, 李宁川, 丁一凡, 林晨, 徐美琪, 孙蕾, 王鸿伟
2024, 45(6): 788-793.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78
摘要(325) HTML (120) PDF(46)
摘要:
  目的  分析12周中高强度健身操对肥胖青少年身体成分、脂代谢及肠道菌群的影响,为改善肥胖青少年健康水平提供参考。  方法  于2023年1—6月,招募淮安市华丰职业技术学校20名肥胖青少年纳入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受试者分配到运动组(10名)和对照组(10名),进行为期12周运动干预,两组干预期间进食相同。运动组每周进行3次运动,以中高强度的有氧运动配合高强度间歇为主,第1周30 min有氧运动,以后每周在总干预时间中有10 min高强度间歇训练,其余时间皆进行有氧运动,总干预时间达到60 min保持;对照组不接受特定干预。采用生物电阻抗原理测量身体成分及全自动分析生化仪检测血脂水平,在基线和干预12周后测定血清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并用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测定肠道菌群。采用χ2检验、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干预12周后,运动组肥胖青少年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分别由(1.7±0.6,3.5±0.8)mmol/L下降至(0.9±0.3,2.6±0.4)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由(1.1±0.2)mmol/L提升至(1.4±0.2)mmol/L;运动组血清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n)由(8.4±1.6)ng/mL降至(4.5±0.4)ng/mL(t值分别为7.34, 2.49,-3.05, 2.56,P值均 < 0.05)。α多样性结果显示,运动组Chao指数(268.00±22.67)、Ace指数(243.98±38.64)均高于对照组(184.52±19.28, 171.43±23.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48, 2.53, P值均 < 0.05);运动组Shannon指数(5.36±1.41)高于对照组(4.73±1.12),Simpson指数(0.78±0.10)低于对照组(0.89±0.10),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83, -2.10, P值均>0.05)。β多样性结果显示,运动组与对照组肠道菌群结构的组间差异大于组内差异,运动组与对照组的肠道菌群结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2=0.083,P < 0.05);干预后,运动组与对照组肥胖青少年肠道菌群在属、纲、种和科水平上相对丰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  结论  12周中高强度健身操能够通过肠道菌群-脂代谢途径减轻单纯性肥胖青少年患者肥胖症状,改善低度慢性炎症状态。
饮食限制结合不同形式运动对肥胖儿童炎症因子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王鹏, 刘宝亮, 胡振禹, 刘岩, 蒋狄, 张平
2024, 45(6): 794-798.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79
摘要(205) HTML (92) PDF(29)
摘要:
  目的  比较有氧运动、抗阻训练及有氧运动结合抗阻训练(联合运动)和饮食限制对肥胖儿童炎症因子及肠道菌群的影响,为改善肥胖儿童的健康水平提供参考。  方法  于2022年8—9月,通过网上发布通知及家长群发放微信的形式招募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实验小学10~12岁的肥胖儿童70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饮食限制组(DR组,18名)、有氧运动结合饮食限制组(AE+DR组,18名)、抗阻训练结合饮食限制组(RT+DR组,17名)及联合运动结合饮食限制组(ART+DR组,17名)。2022年9—11月各组进行不同方式干预,DR组每日饮食摄入的能量依据静息能耗确定;AE+DR组运动干预主要包括跳绳、有氧操、慢跑及体育游戏,每次50 min;RT+DR组抗阻训练强度为(65%~85%)1个重复一次的最大力量,共10个动作;ART+DR组运动训练包括抗阻训练(20 min)、有氧运动(20 min),准备及放松阶段各5 min。DR及运动干预时间为8周(每周4次,周一、二、四、五)。不同方式干预前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经平板菌落计数法计算粪便菌群含量。  结果  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AE+DR组、RT+DR组及ART+DR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和粪肠球菌、大肠杆菌含量均下降,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含量均增加(t值分别为7.19,7.15,4.57,5.42,5.15,-3.51,-7.30;5.14,3.64,3.02,3.27,5.00,-3.09,-3.75;7.10,10.86,7.74,10.92,9.26,-6.63,-6.33);DR组仅血清TNF-α、CRP水平和粪肠球菌含量下降,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含量均增加(t值分别为2.74,2.22,2.14,-2.21,-2.81)(P值均 < 0.05)。不同方式干预8周后,4组肥胖儿童粪肠球菌群、大肠杆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和血清TNF-α、IL-6、CRP水平变化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值分别为22.22,23.75,13.44,28.33,18.02,33.64,25.14,P值均 < 0.01);且ART+DR组肥胖儿童粪肠球菌群和血清TNF-α、IL-6、CRP水平下降量,以及乳酸杆菌增加量均高于其他3组。  结论  饮食限制及饮食限制结合不同形式运动均可使肥胖儿童炎症因子及肠道菌群发生有益的变化,联合运动及有氧运动结合饮食限制在肥胖儿童中更加有效。
重庆市渝中区健康教育师资现状及改进路径探索
柳伶, 冉文华
2024, 45(6): 799-802.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80
摘要(221) HTML (133) PDF(54)
摘要:
  目的  了解重庆市渝中区健康教育师资现状,探索改进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实施路径。  方法  于2023年8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从渝中区11个街道共抽取17所学校的555名教师及校医进行问卷调查,其中409名专职或兼任健康教育课教师纳入分析。采用χ2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不同职务健康教育师资开展健康教育课程频率、擅长领域等差异。  结果  健康教育师资以女性为主,占81.66%;体育教师、校医、班主任、其他学科教师群体占比分别为14.67%,8.31%,62.84%,14.18%,其中班主任(81.33%)和校医(80.95%)开展健康教育课比例最高;教学学段以小学为主(一至三年级:42.30%,四至六年级:44.74%);健康教育师资中,校医受过健康教育课程相关培训的比例最高(88.24%);体育教师、班主任、校医、其他学科教师开课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46,P < 0.01)。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显示,体育教师、班主任、校医、其他学科教师自评最擅长领域和最不擅长领域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1)。  结论  渝中区健康教育师资主要由体育教师、校医、班主任和其他学科教师构成;对校医进行教学规范化培训考核,可推动校医群体发展为专业化健康教育师资。
初中生校园自然环境感知和锻炼认同与锻炼行为的关联
陈萱, 朱从庆, 董宝林
2024, 45(6): 803-806.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81
摘要(282) HTML (127) PDF(42)
摘要:
  目的  分析初中生校园自然环境感知、锻炼认同与其锻炼行为的关系,为促进和改善初中生锻炼行为提供参考。  方法  于2023年3—6月,采用方便抽样和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从江苏、安徽、江西、吉林、河南5个省抽取607名初中生进行为期3个月、两阶段的纵向追踪调查(T1:2023年3月,T2:2023年6月),采用校园自然环境感知量表、锻炼认同量表和体育活动等级量表进行评估。采用相关性分析和构建交叉滞后模型探讨初中生校园自然环境感知和锻炼认同与锻炼行为的关联。  结果  T1和T2时初中生的校园自然环境感知、锻炼认同与锻炼行为之间两两均呈正相关(r=0.04~0.61,P值均<0.01)。交叉滞后分析显示,T1校园自然环境感知可以预测T2锻炼认同(β=0.22)和T2锻炼行为(β=0.18),T1锻炼认同可以预测T2校园自然环境感知(β=0.18)及T2锻炼行为(β=0.19)(P值均<0.01);而T1锻炼行为对T2校园自然环境感知(β=0.03)和T2时锻炼认同(β=0.03)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结论  初中生校园自然环境感知及锻炼认同均是锻炼行为的原因变量,且校园自然环境感知与其锻炼认同具备交互效应。
循环训练对肥胖青少年代谢综合征的影响
陈文锋, 梁松尚, 唐敏强
2024, 45(6): 807-811.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15
摘要(213) HTML (59) PDF(35)
摘要:
  目的  探究循环训练对肥胖青少年代谢综合征的影响,为肥胖青少年人群减轻身体负担、维持身体健康提供参考。  方法  于2021年6月1日至9月1日招募佛山市42名10~17岁肥胖青少年,随机将测试者分为训练组(24名)与对照组(18名)。训练组执行为期12周(每周4次)的训练计划,包括抗阻训练(俯卧撑、仰卧起坐、弓箭步)、有氧运动(高抬腿、原地跑、开合跳)两项6个动作,每个动作持续25 s,间歇15 s,完成4组;对照组保持日常生活习惯。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训练组干预后的体重、体质量指数(BMI)、体脂百分比与脂肪量[(72.3±1.8)kg,(26.4±2.0)kg/m2,(31.9±2.3)%,(17.5±2.8)kg]均低于干预前[(73.8±2.1)kg,(30.3±1.8)kg/m2,(34.4±2.5)%,(20.0±3.3)kg],肌肉质量、体力指数[(32.4±1.1)kg,(67.3±5.3)%]均高于干预前[(31.5±1.5)kg,(63.1±6.9)%](t值分别为-2.75,-7.10,-3.61,-2.83;2.37,2.36,P值均 < 0.05)。训练组干预后的血糖、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腰围和臀围[(4.6±0.5)mmol/L,(8.2±0.4)mmol/L,(2.8±1.2)mmol/L,(73.5±4.2)cm,(93.2±5.8)cm]均低于干预前[(4.9±0.4)mmol/L,(8.7±0.8)mmol/L,(3.9±1.1)mmol/L,(77.8±3.9)cm,(99.5±5.1)cm],干预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于干预前[(3.2±0.3)mmol/L, (2.9±0.8)mmol/L](t值分别为-2.30,-2.74,-3.31,-3.68,-4.00,2.29,P值均 < 0.05)。组间比较,干预前各指标参数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后训练组除肌肉质量、体力指数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高于对照组外,其他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值均 < 0.05)。  结论  12周循环训练方法有助于预防肥胖青少年代谢综合征疾病;可适当增加循环训练运动干预方式,降低肥胖青少年代谢综合征的发生。
最大脂肪氧化强度运动和饮食限制对肥胖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大学生血脂及铁死亡的影响
刘炎冰, 李巧娥, 门杰, 施文海
2024, 45(6): 812-816.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82
摘要(278) HTML (117) PDF(23)
摘要:
  目的  比较12周最大脂肪氧化(FATmax)强度运动结合饮食限制及单独FATmax强度运动对肥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学生身体成分、脂代谢及铁死亡的影响,为肥胖NAFLD大学生的康复治疗提供运动处方参考。  方法  于2023年8月,通过网上发布通知和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健康体检中心招募在校本科生,从中选取45名肥胖NAFLD大学生,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FATmax强度运动结合饮食限制组(FATmax+DR,22名)和FATmax强度运动组(FATmax组,23名)。其中FATmax组进行12周、每周3次的FATmax强度运动(FATmax: 0.51 g/min,运动强度: 50.14% VO2max,对应的心率: 136.78次/min);FATmax+DR组进行12周FATmax强度运动结合饮食限制(每日饮食摄入能量依据静息能耗确定食谱)。干预前后分别对两组受试者身体成分、血脂4项及氧化应激、铁死亡相关指标进行测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各组指标差异。  结果  干预前,FATmax+DR组和FATmax组身体成分、血脂4项及氧化应激、铁死亡相关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12周后,FATmax+DR组体重、体质量指数(BMI)、体脂肪量、躯干脂肪量、内脏脂肪面积及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丙二醛(MDA)和铁蛋白水平均低于FATmax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及谷胱甘肽(GSH)水平均高于FATmax组(t值分别为-2.30,-3.23,-3.97,-5.85,-3.44,-3.06,-2.03,-2.09;2.73,2.42,P值均 < 0.05);两组间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49,1.00,-0.01,0.59,P值均>0.05)。  结论  12周FATmax强度运动结合饮食限制在改善肥胖NAFLD大学生身体成分及血脂紊乱、抑制铁死亡发生及肝脏氧化应激损伤方面的效果更加显著。
风险感知在社交媒体使用和大学生人乳头瘤病毒疫苗接种意愿中的作用
郭修杨, 王骋昊, 张国珍
2024, 45(6): 817-821.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68
摘要(217) HTML (112) PDF(39)
摘要:
  目的  了解社交媒体使用对大学生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接种意愿的影响,为早期预防HPV病毒相关疾病传播和进行预防性宣教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于2022年3—4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新疆农业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新疆医科大学3所大学共抽取834名大学生进行线上与线下调查。通过问卷获取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社交媒体使用情况、风险感知、接种意愿等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讨HPV疫苗风险感知在大学生社交媒体使用和HPV疫苗接种意愿中的作用。  结果  社交媒体使用(接触强度、满足度、信任度)、风险感知(风险感知障碍、风险感知利益)与大学生HPV疫苗接种意愿均存在相关性(r值分别为0.37,0.34,0.35;0.25,0.31,P值均 < 0.05)。中介作用分析结果显示,风险感知利益在社交媒体接触强度、社交媒体满足度、社交媒体信任度与HPV疫苗接种意愿之间均存在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分别为0.03(95%CI=0.01~0.06), 0.04(95%CI=0.02~0.07), 0.04(95%CI=0.01~0.06),中介效应占比分别为18.00%,26.35%,23.00%。风险感知障碍在社交媒体满足度与HPV疫苗接种意愿之间存在中介效应,中介效应为0.02(95%CI=0.00~0.04), 中介效应占比为11.36%。  结论  风险感知利益是HPV疫苗接种意愿主要的相关因素,在社交媒体使用与HPV疫苗接种意愿之间发挥中介效应。应在社交媒体平台中加强HPV宣传教育,促进大学生掌握更多的HPV相关知识,提高主动预防HPV感染的意识。
北京市中小学生传染病相关知识行为水平
徐文婕, 白承续, 陈东妮, 吴双胜, 郭欣, 杨鹏
2024, 45(6): 822-825.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83
摘要(283) HTML (136) PDF(49)
摘要:
  目的  分析北京市中小学生传染病相关知识和行为水平,为在学校开展有针对性的传染病健康教育和提高学校传染病防控水平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20年10—11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北京市各区(6个城区、10个郊区)共抽取25 670名中小学生,采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编制的学生健康状况影响因素调查表开展学生传染病防控相关知识和行为的问卷调查。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北京市中小学生调查前2周内因病缺勤率为8.64%,对传染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为37.64%~93.56%,相关行为形成率为62.22%~98.74%。总体传染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为58.58%,总体相关行为的形成率为78.19%,均为男生(54.14%, 73.67%)低于女生(63.25%,82.94%)、城区学生(62.88%,79.12%)高于郊区学生(55.30%,77.48%)、职业高中(职高)生(43.51%,68.13%)低于非职高生(小学:56.05%,85.19%;初中:61.66%,78.63%;高中:66.72%,72.77%)、住宿生(55.21%,71.59%)低于非住宿生(59.32%,79.64%)、与父母同住的学生(59.22%,79.30%)高于不与父母同住的学生(54.60%,71.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19.08,148.95,514.34,26.44,27.12;323.26,9.91,536.11,144.32,114.15,P值均 < 0.01)。  结论  中小学生传染病相关知识行为水平还有待提高。应针对学校传染病防控知识和行为的薄弱环节加强健康教育,减少传染病在学校的传播和流行。
心理卫生
茶饮团体心理辅导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效果
邓旭阳, 林启修, 朱斯妤, 刘晓刚, 徐柳青, 贺婧, 王志琳
2024, 45(6): 826-830.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84
摘要(316) HTML (156) PDF(42)
摘要:
  目的  探讨茶饮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抑郁、社交回避及苦恼、应对方式、自尊的干预效果,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2021年3—6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从南京市某高校通过海报方式招募46名大学生进行干预研究,干预组、对照组各23名学生,辅导时间为每周2.5 h,共6周。干预组运用茶类知识讲解、观察学习、具身体验、情绪表达、人际互助与情感支持、文化礼俗与生活融入等整合式“茶饮冲泡体验”的团体辅导方式进行两期辅导;对照组在干预结束后进行一次茶饮团体心理辅导。采用Wilcoxon差异性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分别进行组内和组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进行抑郁检出率的比较。  结果  干预前干预组和对照组在积极应对、消极应对、自尊、社交回避及苦恼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1.20,-0.33,-0.35,1.31,P值均>0.05)。干预后干预组和对照组在积极应对方式、自尊和社交回避及苦恼3个方面(27.70±5.60,22.05±4.30;30.52±3.63,28.27±4.06;7.43±7.38,13.64±6.7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3.31,-2.10,3.22,P值均<0.05)。干预组干预前后社交回避及苦恼得分(11.96±7.47,7.43±7.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8),抑郁检出率(60.9%,30.4%)下降(χ2=4.29)(P值均 < 0.05);对照组干预前后积极应对、消极应对、自尊、社交回避及苦恼得分、抑郁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χ2值分别为-0.28,-0.42,-1.24,-1.25;1.39,P值均>0.05)。1年后的追踪结果显示,干预组和对照组在社交回避及苦恼得分(6.57±6.21,14.16±9.22)、抑郁检出率(21.7%,5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χ2值分别为2.70,4.57,P值均 < 0.05)。  结论  茶饮团体心理辅导能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与情绪状态,自尊水平和应对方式。可通过茶饮团体心理辅导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6~8岁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精细动作发展的追踪观察
范碧瑶, 朱笑彤, 任园春, 宋以玲, 姜稳, 陆双, 莫大鹏, 李心社, 毕小羽, 王芳, 刘靖, 吉宁
2024, 45(6): 831-834.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85
摘要(281) HTML (118) PDF(22)
摘要:
  目的  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学龄儿童2年间精细动作的发展特点,为促进ADHD儿童动作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于2019年4—6月,从北京市某普通公立小学,由2名儿童青少年精神卫生专业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职称专业人员诊断,筛查出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Ⅴ)诊断标准的31名6~8岁ADHD儿童(ADHD组),并从同年级招募年龄、性别、总智商相匹配的31名正常发育儿童(正常对照组)。采用儿童动作协调能力标准评估工具(MABC-2)中手部精细操作子测验测查精细动作特点并于2021年4—6月进行随访。采用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两组儿童精细动作发展变化。  结果  基线与2年后追踪ADHD组儿童手部精细动作总得分(7.4±3.0,8.0±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5,P>0.05),正常对照组儿童手部精细动作总得分(9.5±2.1,10.5±2.4)有小效应量的提升(t=-2.12,效应量=0.38,P < 0.05)。2年后追踪,ADHD组与正常对照组儿童惯用手投硬币/插钉得分均提升(7.0±3.3,9.5±3.2;8.4±2.8,11.6±1.6)(t值分别为-3.74,-6.33,P值均 < 0.01;效应量分别为0.67,1.14),ADHD组的提升幅度更小;ADHD组与正常对照组穿珠/线得分均下降(7.9±2.4,5.8±3.1;9.2±1.1,8.2±1.9)(t值分别为3.89,2.78,P值均 < 0.01;效应量分别为0.70,0.50),ADHD组的下降幅度更大。  结论  6~8岁ADHD儿童精细动作发展速度缓慢,持续落后于正常发育儿童。应密切监测ADHD儿童精细动作发展,必要时实施针对性干预。
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执行功能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
尹菲菲, 肖欣雨, 张涵, 左彭湘, 李丹
2024, 45(6): 835-839.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36
摘要(242) HTML (132) PDF(36)
摘要:
  目的  探讨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执行功能特点及其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为促进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于2023年6—9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新疆某地区2所小学三至六年级学生中筛选出发展性阅读障碍组、生理年龄匹配组及阅读水平匹配组各85名,采用Stroop程序、2-back程序以及数字转换程序分别评定各维度的执行功能,采用少年儿童社会适应量表评估社会适应能力。使用方差分析比较3组儿童执行功能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执行功能和社会适应能力之间的关系。  结果  发展性阅读障碍组儿童的Stroop色词任务(0.72±0.21)、2-back任务(0.32±0.13)、数字转换任务(0.54±0.16)的正确率和社会适应总分(165.39±31.36)均低于生理年龄匹配组(0.80±0.19,0.38±0.11,0.61±0.15,181.71±31.85)和阅读水平匹配组(0.79±0.17,0.35±0.07,0.58±0.15,175.71±27.48)(F值分别为4.54, 5.05, 4.97, 6.31,P值均 < 0.01)。发展性阅读障碍组儿童执行功能的抑制(Stroop色词任务正确率)和转换子成分(数字转换任务正确率)与其社会适应能力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4,0.43),执行功能的刷新子成分(2-back任务正确率)与社会适应能力呈负相关(r=-0.27)(P值均 < 0.05)。  结论  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存在执行功能缺陷和社会适应不良,且执行功能与社会适应相关。应采取相应措施提升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执行功能,改善社会适应能力。
中学生健康相关生活质量与父母陪伴的关系
赵田杰, 朱璠, 朱桂因, 祁甜甜, 郭世豪, 马迎华
2024, 45(6): 840-843.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44
摘要(317) HTML (140) PDF(54)
摘要:
  目的  了解中学生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及其与父母陪伴等因素的关系,为开展学校和家庭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方法  于2023年9—11月,在中国4个经济区划(辽宁省、北京市、四川省、山西省)通过方便抽样方法抽取4 594名中学生,使用结构化问卷调查学生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水平,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其与父母陪伴等因素的关系。  结果  中学生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平均得分为(140.99±21.38)分。不同地区、性别、学段、年级、是否住校、父母陪伴情况的中学生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t值分别为20.73,8.62,16.71,105.70,-9.51,52.29,P值均 < 0.01)。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东部地区、男生、自我成绩评价较高、主观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高、有父母陪伴的学生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水平更高(β值分别为3.19,4.96,2.19,6.11,3.19),年龄越大的学生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水平更低(β=-2.34)(P值均 < 0.01)。  结论  中学生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水平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且与学生的父母陪伴情况有关。应加强学校健康教育的普及度,并重点关注日常不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学生,为其提供更多的心理支持。
中国三省市大学生“躺平”行为现状及其与抑郁症状的关联
马声, 王欢, 王晓芳, 卢金逵, 王良君, 胡翼飞, 于晓冉, 宋逸, 邹志勇
2024, 45(6): 844-848.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86
摘要(897) HTML (398) PDF(159)
摘要:
  目的  了解中国高校大学生“躺平”行为现状,并分析其与抑郁症状的关联,为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23年7—10月,在江西省、辽宁省和北京市通过方便抽样方法分别选择3所高校,在校内发放问卷星链接,采用自编问卷获得大学生基本信息与“躺平”行为表现,采用患者健康问卷(PHQ-9)筛查抑郁症状大学生,共获得有效问卷4 225份。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人口学特征大学生“躺平”行为的报告率,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躺平”行为表现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关联,并采用Z检验评估关联程度的差异。  结果  大学生学业“躺平”、生活“躺平”和社交“躺平”的报告率分别为32.7%,17.8%和17.5%,其中6.7%的大学生同时具有3种“躺平”行为。在同时具有3种“躺平”行为的大学生中,无、轻度、中度及以上抑郁症状的构成比分别为9.9%,30.5%和59.6%。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3种“躺平”行为的学生易发生轻度、中度及以上抑郁症状[OR值(95%CI)分别为2.49(1.60~3.87),7.69(5.01~11.79),P值均 < 0.01]。  结论  大学生学业“躺平”行为最为普遍,学业、生活和社交“躺平”行为与抑郁症状均呈正相关。应重视大学生“躺平”行为与抑郁等心理健康状况,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内蒙古高中生焦虑症状相关因素分析
杨田, 高建琼, 魏娜娜, 张秀红, 马彩霞
2024, 45(6): 849-853.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65
摘要(292) HTML (163) PDF(44)
摘要:
  目的  了解内蒙古地区高中生不健康生活方式与焦虑症状的关联性,为预防高中生焦虑症状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于2023年9—11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内蒙古地区12个盟市(103个旗县)抽取35 362名高中生,采用学生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表进行调查。采用χ2检验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焦虑症状的相关因素。  结果  焦虑症状的学生共2 747名,检出率为7.77%。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生、父亲学历为本科及以上、从不吃早餐、超重肥胖、每日睡眠时间 < 8 h、过去30 d被父母打骂、抑郁症状与高中生焦虑症状均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1.31,1.23,1.53,1.14,1.22,1.51,28.92);不吸烟、不饮酒、无网络成瘾、无医生许可不使用镇静剂与高中生焦虑症状均呈负相关(OR值分别为0.84,0.73,0.57,0.40)(P值均<0.05)。  结论  高中学生焦虑症状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相关。应采取相应措施改善高中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降低高中生焦虑症状的发生。
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评价
胡达振, 王璐, 段文静, 谢煜相, 羊姝, 黄鹏
2024, 45(6): 854-858.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87
摘要(318) HTML (165) PDF(56)
摘要:
  目的  基于不同机器学习算法构建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NSSI)风险预测模型,并对模型的效果进行评价,为校园NSSI的防控提供指导。  方法  于2023年3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与方便抽样结合的方法抽取江西省南昌市、抚州市和上饶市共3 372名初、高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自尊量表、渥太华自伤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中文版Olweus欺负问卷、事件归因方式量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及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将数据按照7∶3分为训练集(n=2 361)和测试集(n=1 011),基于单因素及LASSO回归结果筛选变量,使用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Logistic回归及极端梯度提升树(XGBoost)4种机器学习算法分别构建NSSI风险预测模型,使用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F1指数对模型效果进行评价和比较。  结果  中学生NSSI的检出率为34.4%,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学段、性别、户籍所在地、是否担任班干部及4种不同被欺凌类型(身体、言语、关系、网络欺凌人)的中学生NSSI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7.17,15.81,11.54,4.63;68.22,140.63,77.81,13.95,P值均 < 0.05)。NSSI为因变量纳入LASSO回归模型中进行变量筛选,结果显示,学段、自尊、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被言语欺凌、情绪控制、人际关系、受惩罚、亲友和财产丧失及健康与适应问题10个变量为预测变量。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Logistic回归、XGBoost算法的AUC值依次为0.76,0.76,0.76,0.77,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59~0.82,P值均>0.05);灵敏度依次为0.62,0.61,0.62,0.61;特异度依次为0.74,0.78,0.78,0.78;阳性预测值依次为0.56,0.59,0.60,0.59;阴性预测值依次为0.79,0.79,0.80,0.79;F1指数依次为0.59,0.60,0.61,0.60。  结论  4种NSSI的风险预测模型效果均较好,Logistic回归模型效果略优于其余算法。学校及家长应关注NSSI对应的预测因素,以减少中学生NSSI的发生。
生长发育与健康监测
智慧体育作业对男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
杜玉彬, 王先茂, 周伟峰, 唐炼, 江静, 高红云
2024, 45(6): 859-863.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88
摘要(273) HTML (152) PDF(31)
摘要:
  目的  探究智慧体育作业对男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为提高男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实施智慧体育作业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方法  2023年9月至2024年1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湖南工程学院大二年级6个跆拳道男生限选班的317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157名)和对照组(160名)。干预组除按照公共课教学大纲实施教学外,每周通过智慧化手段布置体育作业2次,每次25~35 min,干预时长为15周;对照组按照公共课教学大纲正常实施教学。分别在干预前后对两组体质健康各项指标进行测试,通过t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干预前后两组同学体质健康各项指标差异。  结果  干预后,干预组学生肺活量、50 m跑、坐位体前屈、1 000 m跑与引体向上成绩均较干预前提高,分别由(3 918.27±737.34)mL, 7.88(7.53, 8.45)s, 9.80(2.70,15.75)cm, 4.30(4.12, 4.50)min和3.00(0.00, 7.50)次提高至(4 574.19±800.61)mL, 7.65(7.37, 8.12)s, 17.20(11.80,21.55)cm, 4.13(3.58, 4.31)min和5.00(1.00, 10.00)次(t/Z值分别为-7.60,2.61,-8.39,5.62,-2.72,P值均 < 0.05)。干预前,干预组与对照组体质健康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后,干预组学生肺活量、50 m跑、坐位体前屈、1 000 m跑与引体向上成绩均优于对照组[(4 310.97±808.90)mL, 7.75(7.40, 8.30)s, 14.10(8.42,17.87)cm, 4.29(4.08, 4.45)min和4.00(1.00, 7.00)次](t/Z值分别为2.91, -4.55, -4.75, -4.51, 2.58, P值均 < 0.05)。  结论  每周2次25~35 min智慧体育作业能够有效提高男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建议在保证公共体育课程运动量与运动强度的同时,布置适量智慧体育作业以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24 h活动行为对幼儿基本运动技能的影响
石晓峰, 刘瑞祥
2024, 45(6): 868-872.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90
摘要(343) HTML (156) PDF(45)
摘要:
  目的  探究24 h活动行为(身体活动、睡眠和屏幕时间)与幼儿基本运动技能(FMS)之间的关系,为保证儿童动作技能的长期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  方法  于2022年3月,采用方便抽样和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从太原市6个城区中6所幼儿园抽取607名3~5岁幼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基线测试收集幼儿24 h活动行为和FMS数据;于2023年3月进行1年后的随访测试,收集幼儿FMS数据。采用第3版基本动作技能测试(TGMD-3)测量幼儿FMS水平;采用ActiGraph GT3X+加速度计测量幼儿的身体活动和睡眠时间,由家长报告屏幕时间。采用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分层回归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24 h活动行为对幼儿FMS的影响。  结果  基线结果显示,基线身体活动总量(TPA)与基线操控技能、移动技能和TGMD-3总分均呈正相关(β值分别为0.40,3.87,4.27,P值均 < 0.01)。1年后随访结果显示,基线低强度身体活动(LPA)和屏幕时间与1年后的TGMD-3总分增加均呈负相关(β值分别为-1.93,-0.79);基线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VPA)、TPA和睡眠时间与1年后的TGMD-3总分增加均呈正相关(β值分别为4.62,4.51,3.19)(P值均 < 0.01)。1年后随访结果显示,与不满足任何1项24 h活动行为指南相比,满足任意2项和3项指南的幼儿动作技能合格率均升高(OR值分别为2.31,3.32,P值均 < 0.01)。  结论  MVPA和充足的睡眠可对幼儿1年后的FMS提高产生积极影响,而LPA与较长的屏幕时间对幼儿1年后的FMS提高产生消极影响。学校和家庭应保证幼儿满足24 h活动行为指南推荐标准,促进其FMS的长期发展。
疾病控制
蚌埠市学龄前残障儿童龋齿患病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李平, 邹晓松, 田瑞雪, 张嘉晔, 卓凤, 蒋文芮, 路晓淼
2024, 45(6): 864-867.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89
摘要(231) HTML (115) PDF(36)
摘要:
  目的  了解蚌埠市学龄前残障儿童的口腔健康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预防残障儿童龋病的发生提供依据。  方法  2021年9月—2022年3月,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蚌埠市2所康复机构的405名学龄前残障儿童进行口腔健康检查、问卷调查及体格检查,分析残障儿童龋病患病率;根据儿童的体质量指数(BMI)进行分组,探讨BMI与龋病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儿童龋病发生的相关因素。  结果  学龄前残障儿童患龋率为74.07%,男、女童分别为71.01%,77.27%。5岁男童和女童(66.67%,88.24%)的患龋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3,P < 0.05)。不同BMI组间(消瘦、正常、超重、肥胖)的龋失补指数(dmft)(240,606,30,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35.66,P < 0.01)。BMI与dmft呈负相关(r=-0.50,P<0.01)。每天刷牙2~3次、使用含氟牙膏、近半年内甜食食用频率 < 2次/周与残障儿童患龋均呈负相关(OR值分别为0.09,0.41,0.24,P值均<0.05),睡前进食、父母亲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和中专/高中与患龋均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3.18,5.95,3.99,66.95,7.75,P值均 < 0.05)。  结论  蚌埠市残障儿童的龋齿患病率较高,受多种因素影响。应加强对家长及教育机构教师的口腔健康培训,重视儿童口腔预防保健工作,帮助残障儿童提高其生活质量。
中小学校水痘暴发疫情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郑永韬, 叶春梅, 倪作为, 张佳妮, 来芬华, 高艳敏, 杨东波, 王岩梅
2024, 45(6): 873-877.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91
摘要(226) HTML (112) PDF(53)
摘要:
  目的  探究中小学校水痘暴发疫情的流行特征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为学校水痘疫情防控提供科学指导。  方法  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将2023年1—12月上海市(杨浦区、静安区)及杭州市(萧山区、临平区)4个区县的中小学校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学校水痘疫情发生情况。分析学校水痘暴发疫情发生的影响因素,构建学校水痘疫情发生风险预测模型,并采用H-L拟合优度检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Calibration校准曲线、决策曲线(DCA)等对预测模型进行评价。  结果  水痘暴发疫情中小学校有98所,同期无水痘暴发疫情的195所学校作为对照,厕所温水洗手台、厕所洗手台洗手液、班级平均学生数、学生每日在校时长、专职校医、校长水痘疫苗犹豫、水痘疫苗1剂次接种率、水痘疫苗2剂次接种率均是学校水痘暴发疫情发生的影响因素,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Z值分别为10.01,20.49,17.43,9.74,32.17,6.60,2.20,3.39,P值均 < 0.05)。采用上述8个变量构建风险预测模型,H-L拟合优度检验χ2值为5.863(P>0.05);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46(95%CI=0.799~0.893);Calibration校准曲线显示模型的预测值和实际值一致性较好,DCA曲线显示在较大范围内模型的预测效果较好。  结论  学校水痘暴发疫情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和效果。可利用好学校水痘暴发疫情风险预测模型并采取相应措施,降低水痘疫情在学校的传播风险。
安徽省3~18岁健康儿童青少年脑膜炎奈瑟菌带菌状况
苏颖, 陈霞, 王斌冰, 罗献伟, 程鹏博, 周淑洁
2024, 45(6): 878-881.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67
摘要(182) HTML (86) PDF(21)
摘要:
  目的  监测安徽省3~18岁健康儿童青少年脑膜炎奈瑟菌带菌情况,为开展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以下简称“流脑”)防控工作提供支持。  方法  于2021年和2022年每年9—10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共选取安徽省长江以北地区(毫州、阜阳、蚌埠、淮南、滁州、合肥)和长江以南地区(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宣城)4 033名3~18岁健康儿童青少年,采集儿童青少年悬雍垂后上方咽后壁上的分泌物,采用细菌培养和核酸检测两种方法同时进行菌株鉴定。采用McNemar检验和Kappa一致性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和χ2趋势检验。  结果  细菌培养和核酸检测的脑膜炎奈瑟菌带菌率分别为0.47%和1.07%,核酸检测敏感性更高。检出菌群中,B群占比最大,为76.74%;其后依次为C群(4.65%)、Y群(4.65%)、W 135群(2.33%)和X群(2.33%)。男生带菌率高于女生(χ2=11.44);随着年龄升高,儿童青少年带菌率呈增高趋势(χ趋势2=42.69);长江以北地区儿童青少年带菌率高于长江以南地区儿童青少年(χ2=23.19);无免疫史的儿童青少年带菌率高于有免疫史的儿童青少年(χ2=11.02)(P值均 < 0.01)。  结论  B群脑膜炎奈瑟菌已成为安徽省流行菌株,高年龄段儿童青少年成为流脑防控的重点人群。应继续做好流脑疾病监测,重点关注B群流脑病例,防范学校聚集性疫情的发生。
中国六省市中小学生电子屏幕使用与近视的关联
高若伊, 许惠玉, 罗慧娟, 张京舒, 李婷, 邝惠宁, 鄂博然, 郭欣
2024, 45(6): 882-886.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72
摘要(404) HTML (147) PDF(60)
摘要:
  目的  探讨中国六省市中小学生电子屏幕使用情况及其与近视的关联,为综合防控中小学生近视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于2020年11月至2022年6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与概率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选取中国六省市(北京市、辽宁省、浙江省、河南省、陕西省、重庆市)16 557名中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编制的问卷进行电子屏幕使用情况调查,并依据《儿童青少年近视筛查规范》采用质量浓度0.5%的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麻痹睫状肌后进行裂隙灯验光检查。采用χ2检验比较组间差异,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电子屏幕使用与近视的关联。  结果  有58.3%的中小学生平均每日使用电子屏幕时间≥2 h,有63.4%的中小学生非学习目的一次持续使用电子产品≥15 min。调整混杂因素后,父母不限制使用电子屏幕时间、每日使用电子屏幕时间≥2 h与中小学生近视发生均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1.27,1.13,P值均 < 0.05)。按性别分层分析结果显示,每日电子屏幕使用时间≥2 h的男生发生近视的风险较高(OR=1.15,P < 0.05);按年级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在小学低年级学生中,父母不限制电子屏幕使用时间和每日电子屏幕使用时间≥2 h与中小学生近视发生均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1.34,1.18);在小学高年级学生中,非学习目的一次持续使用电子屏幕时间≥15 min与近视发生呈正相关(OR=1.18)(P值均 < 0.05)。电子屏幕使用总时间和一次持续使用电子屏幕时间存在相乘交互作用(OR=1.04,P < 0.05)。  结论  中国六省市中小学生电子屏幕使用较多,且电子屏幕使用过多与近视相关。学校和家长应当共同限制中小学生电子屏幕的使用,减少中小学生近视的发生。
卫生管理
山东高校校医院发展困境及对策建议
杨中东, 高术华, 徐红
2024, 45(6): 887-890.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92
摘要(223) HTML (190) PDF(23)
摘要:
  目的   了解山东高校校医院发展现状及困境并寻求科学对策,推动高校校医院的发展。   方法   于2020年12月,对山东高校校医院178所进行问卷调查,再采用直接抽选法选取山东省内30所高校校医院院长进行实地、电话调研,调查内容包括管理运行、人力资源、科室配备、医院职能等方面。   结果   65.73%的高校校医院隶属学校后勤部门,一级医院占比28.09%。高校校医院人员不足,其中非在编职工多于在编职工的校医院109所(61.24%)。对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晋升有业务条件要求的校医院有143所(80.34%),102所(57.30%)校医院科室配置不齐全。调研的30所校医院达到600∶1设置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学校7所。40岁以上人员数量最多,占53.12%;职称以初中级为主,占83.95%。科室设置以内科(96.67%)、预防保健科(63.33%)、外科(60.00%)等为主。12所学校开设健康教育课。   结论   山东高校校医院存在管理运行、硬件设施、人员科室配备、职能发挥等方面不足。应明确校医院功能定位、改善软硬件设施、强化人才建设、创新健康教育,切实提高校医院服务水平。
学校食堂餐饮食品加工过程致病性微生物监测结果
牛会敏, 焦强, 李若菡, 刘智勇
2024, 45(6): 895-898.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94
摘要(189) HTML (67) PDF(15)
摘要:
  目的   了解学校食堂餐饮食品加工过程中致病性微生物污染的风险点,为预防校园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提供参考。   方法   于2023年3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抽取河南省郑州市10所学校食堂为研究对象,采集学校食堂在餐饮食品加工过程中原料贮存设备、制作工具、工作人员手部、基础设施、用餐器具等共300份样品,利用基于等温多自配引发扩增技术(IMSA)建立的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分析可能存在的致病性微生物污染的风险。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300份样品中, 共有5份样品检出了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在内的3种致病性微生物,主要分布在食品制作过程的工具如砧板、操作台、刀具以及工作人员的手部,而用餐器具、原料贮存设备及食堂基础设施均未检出致病性微生物。IMSA快速检测方法和国标方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检验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国标方法相比,IMSA快检系统检测致病性微生物的阳性符合率为83.3%(5/6),阴性符合率为100%(294份),整体一致性为99.7%。   结论   利用IMSA技术建立的致病性微生物快速检测方法,可精准识别出学校食堂餐饮食品加工过程中致病性微生物污染的风险点主要为食品制作过程的工具如砧板、操作台、刀具以及工作人员的手部。应提高校园食品安全监管的质量和效率,预防校园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
综述
儿童青少年食物素养测评工具研究进展
钱金伟, 童莺歌, 潘祥, 姚兰, 倪珂, 辛蒙雨, 程雯倩, 胡钰滢
2024, 45(6): 891-894.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93
摘要(293) HTML (134) PDF(34)
摘要:
随着儿童和青少年面临的饮食问题日趋复杂,食物素养(FL)的测评显得愈发重要。FL涉及儿童对食物的全面认知与实践能力,对培养其健康饮食习惯及提升健康水平发挥着关键作用。文章探讨了FL的定义与内涵,从理论基础、构成维度、评测方法及其信效度等角度对纳入的8项FL测评工具进行介绍,并从工具的维度设计、评估指标、优缺点及适用的对象和场景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落实相关政策及发展更全面、有效的FL测评工具提供借鉴。
24 h活动行为缓解儿童青少年抑郁情绪研究进展
郭梁, 张婧, 曾赛, 李天庚, 邓星华
2024, 45(6): 899-903.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95
摘要(330) HTML (123) PDF(60)
摘要:
健康的行为是身心健康的基石,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通过改善行为缓解儿童青少年抑郁情绪。研究基于近年来提出的24 h活动行为概念,梳理了身体活动、静态行为和睡眠与儿童青少年抑郁情绪的关系,发现身体活动可以有效缓解儿童青少年抑郁情绪,效果与身体活动的类型、强度、时长和频率等因素有关;过度的静态行为会增加抑郁情绪,并且不同类型、时长和频率的静态行为对儿童青少年抑郁情绪的影响不同;睡眠除可以直接影响抑郁情绪外,还可在身体活动、静态行为和抑郁情绪之间发挥中介作用,身体活动和静态行为在时间上也存在挤出效应。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24 h活动行为对儿童青少年抑郁情绪作用的机制与路径,从而为儿童青少年抑郁防治提供更为精准的解决方案。
社交媒体使用对青少年自杀的影响及对策
邱亚飞
2024, 45(6): 904-907.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73
摘要(240) HTML (283) PDF(69)
摘要:
近年来社交媒体使用是否会影响青少年自杀自伤行为一直被学界关注,厘清二者的关系及作用机制对于青少年的自杀预防工作至关重要。研究主要从社交媒体使用和自杀自伤的概念、二者之间的影响方向及影响机制展开综述,在此基础上指出面对网络原住民的青少年应如何做好自杀预防工作,为未来的危机干预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方向。
从儿童期开始心血管疾病预防的研究进展
王佳钰, 张佳玲, 桂永浩
2024, 45(6): 908-912.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71
摘要(237) HTML (135) PDF(29)
摘要:
心血管疾病(CVD)造成了巨大的疾病负担,近年来儿童期在CVD的预防中地位凸显。前瞻性队列研究证据明确了儿童期的多种危险因素与成年期CVD的发生风险密切相关;同时,随机对照试验也取得了重要进展,表明儿童期的健康生活方式可以有效促进心血管健康。文章就目前儿童CVD危险因素的流行特征、与成年后CVD发生风险的关联以及在儿童期开展的干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从儿童期开始CVD预防提供科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