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文章推荐
更多>
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
显示方式:
查看更多
述评
面向中国实践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路径探索
李晶, 宋逸
2025, 46(9): 1217-1221.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283
摘要(0) HTML(0) PDF(0)
摘要: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为应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复杂的趋势及新型影响因素涌现的现实挑战, 研究构建了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框架和升维、降维、破维思路, 提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评估效果—系统优化”的范式革新。 通过综合考虑传统与新型影响因素,引入数字化等新兴技术,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动态适配和系统优化, 以推动中国特色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
专题笔谈
芬兰学校膳食服务的探析与镜鉴
王世英, 郝文
2025, 46(9): 1222-1225.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260
摘要(0) HTML(0) PDF(0)
摘要:
为促进学校膳食服务的高质量发展及儿童青少年文明健康饮食习惯的形成,本研究探析了芬兰学校膳食服务情况。芬兰学校膳食服务不仅免费供餐、营养均衡、安全卫生,还承载寓教于餐的教育功能;为保障学校膳食服务系统优质、高效运转,芬兰构建了教育、财政、卫生和质检等部门横向协作的治理模式,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中国可以借鉴芬兰学校的膳食服务经验,强化资金和法律保障,开发学校膳食服务的教育功能,充分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学校膳食服务的高质量发展。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专栏
学龄期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状与中医体质的关联
温楠楠, 钟霞, 李晶, 宋逸, 李宁, 白明华, 郭珈宜, 张大超, 马龙, 刘玉东, 江居然
2025, 46(9): 1226-1231.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284
摘要(0) HTML(0) PDF(0)
摘要:
  目的  探讨学龄期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状与中医体质的关联,为针对儿童青少年开展体质调平与抑郁症状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24年6—12月,通过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河北保定、山东菏泽和聊城10所小学4 729名6~14岁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其一般资料、中医体质及抑郁症状情况。运用限制性立方样条(RCS)模型分析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状相关因素及阈值效应,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状与中医体质关联,并进行亚组分析。  结果  纳入的儿童青少年中,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5.82%。RCS分析结果显示,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状与年龄(拐点为10岁)、上床睡眠时间(拐点为22:00)和早晨起床时间(拐点为6:30)均呈非线性关联(P非线性值均 < 0.01),与体质量指数(BMI)和睡眠时长均呈线性关联(P非线性值均>0.05)。调整年龄、BMI、睡眠状况等协变量后,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状与阴虚质(OR=1.26,95%CI=1.09~1.45)、痰湿质(OR=1.42,95%CI=1.11~1.82)均相关(P值均 < 0.05)。  结论  学龄期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状与中医体质中阴虚质和痰湿质相关。应积极关注儿童青少年易感中医体质,采取针对性健康指导和干预,促进中医体质健康状态提升以预防抑郁症状发生。
中国13~18岁青少年心理健康及其与肌肉力量的关联
杨若澜, 蔡珊, 马宁, 党佳佳, 刘云飞, 张依航, 陈子玥, 李佳欣, 黄天彧, 芦利利, 孙子曰, 杨旸, 胡佩瑾, 马军, 宋逸
2025, 46(9): 1232-1236.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285
摘要(0) HTML(0) PDF(0)
摘要:
  目的  探讨中国13~18岁青少年心理健康与肌肉力量水平的关联,为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提供理论依据和干预方向。  方法  采用2019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数据,研究对象为98 631名13~18岁青少年。使用凯斯勒心理困扰量表(K10)评估青少年的心理困扰,使用沃里克-爱丁堡积极心理健康量表(WEMWBS)评估青少年的心理幸福感;根据各测试项目握力、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男生)、仰卧起坐(女生)的性别、年龄别Z评分构建肌肉力量指数(MSI),以评价青少年肌肉力量的综合水平。根据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将心理健康状态分为完全病态、部分病态、部分心理健康和完全心理健康4类。使用χ2检验比较性别差异,采用Cochran-Armitage检验进行趋势检验,建立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青少年心理健康与肌肉力量的关联。  结果  2019年中国13~18岁青少年高心理困扰报告率为37.4%,低主观幸福感报告率为59.9%。男生高心理困扰报告率(35.3%)和低主观幸福感报告率(55.6%)均低于女生(39.4%,6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76.13,780.42,P值均 < 0.05)。2019年青少年完全心理健康率随年龄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χ趋势2=258.47),且随肌肉力量水平的提升呈现逐渐上升趋势(χ趋势2=123.14),男、女生中均有类似趋势(χ趋势2值分别为103.83,168.46;57.00,67.34)(P值均 < 0.05)。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控制年龄、性别等混杂因素后,以完全病态组为参照时,青少年MSI每升高1个单位,处于完全心理健康状态的可能性增加29%(OR=1.29);在男生中,引体向上Z评分每升高1个单位,处于完全心理健康状态的可能性增加6%(OR=1.06);在女生中,仰卧起坐Z评分每升高1个单位,处于完全心理健康状态的可能性增加19%(OR=1.19)(P值均 < 0.05)。  结论  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欠佳,肌肉力量水平与心理健康状态呈正相关。
大学生对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满意度和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
王翱航, 陈沛如, 张强
2025, 46(9): 1237-1241.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278
摘要(0) HTML(0) PDF(0)
摘要:
  目的  探讨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机制,为优化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及制定科学有效的心理资本干预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24年10—11月抽取上海市7所高校1 148名大学生,采用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心理资本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分析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满意度和心理资本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  结果  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满意度、心理资本量表和SCL-90得分分别为[2.78(2.55,3.02),3.08(2.85,3.32),1.56(1.42,1.78)]分。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满意度的4个维度(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满意度、实践活动满意度、心理咨询服务满意度、危机干预与管理满意度)得分与大学生SCL-90得分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26,-0.31,-0.24,-0.21);大学生心理资本4个维度(自信心、乐观性、韧性、希望)得分与SCL-90得分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29,-0.34,-0.28,-0.29)(P值均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性别、年级、父母最高学历、专业类型、身体健康状况等混杂因素后,相较于对心理健康工作“很满意”的大学生,对心理健康工作“很不满意”和“不满意”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的比例更高(OR值分别为2.15,1.68);相较于心理资本水平较高的大学生,心理资本水平较低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的比例更高(OR值分别为2.73,2.05)(P值均 < 0.05)。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分析结果显示,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满意度通过提升大学生心理资本间接降低其心理健康风险(β=0.12,P < 0.05),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60%。  结论  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满意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心理资本均呈正相关,且心理资本作为中介桥梁,进一步放大并传递了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满意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青少年体质量指数和体重污名化与抑郁症状纵向交叉滞后分析
董子奇, 宋欣俐, 袁雯, 李晶, 杨田, 张秀红, 宋逸, 董彦会
2025, 46(9): 1242-1245.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286
摘要(0) HTML(0) PDF(0)
摘要:
  目的  探讨青少年体质量指数(BMI)Z评分、体重污名化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双向作用机制,为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23年9月(T1)和2024年9月(T2)从内蒙古自治区全部12个盟市(103个旗县区)抽取18 301名12~18岁青少年开展2次纵向调查。通过自编问卷评估体重污名化,采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测量抑郁症状,并依据世界卫生组织标准计算BMI Z评分。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变量的相关性,构建交叉滞后面板模型考察三变量之间的动态双向关系。  结果  青少年BMI Z评分、体重污名化与抑郁症状在两个时间点之间均表现出自相关性(自回归路径P值均 < 0.01)。交叉滞后模型结果显示,双向路径模型拟合最佳(χ2=12.65,RMSEA=0.017,CFI=1.000;△χ2=193.39,P < 0.01),支持三变量之间的动态双向作用机制。调整性别、年龄、主观社会地位和是否为独生子女变量后,青少年T1 BMI Z评分正向预测T2体重污名化(β=0.061)、T1体重污名化正向预测T2抑郁症状(β=0.608);反向路径分析显示,青少年T1抑郁症状可预测T2体重污名化(β=0.003)、T1体重污名化可预测T2 BMI Z评分(β=0.081)(P值均 < 0.01)。  结论  青少年BMI Z评分、体重污名化与抑郁症状之间存在双向交叉滞后关系,体重污名化可能是连接肥胖与抑郁症状的关键变量。应重视体重污名化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潜在威胁,推动干预策略从生理指标延伸至社会心理层面。
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政策变迁与发展
郭晓婷, 杨娟, 党佳佳, 李佳欣, 蔡珊, 黄天彧, 孙子曰, 张依航, 杨若澜, 宋逸
2025, 46(9): 1246-1251.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227
摘要(0) HTML(0) PDF(0)
摘要:
  目的  系统梳理1992—2030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中心理健康政策的发展与变化,为今后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基于1992—2030年4个时期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采用词频分析呈现各时期政策关注焦点的演变,并利用国际青少年健康政策分析框架进行文本分析。  结果  词频分析显示,“心理”一词频次从《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的6次增至《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简称“2021纲要”)的20次,“健康”一词的频次从《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的4次增至2021纲要的68次,心理健康政策干预范围也扩展至健康、安全、教育、福利和法律保护五大领域。文本分析显示,《中国儿童发展纲要》政策特征显著,以需求为导向,关注弱势群体,不断扩展覆盖范围,纲要强调政策的可持续性与适当性,重视监测与评估。截至2023年,小学和中学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比例分别达42.3%和64.8%。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缺少儿童青少年参与心理健康政策制定的直接证据,分年龄、性别的心理健康监测数据公开性有限。  结论  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政策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起步到深化的转变,但儿童青少年直接参与政策制定与评估的制度化渠道仍显不足,分年龄、性别的心理健康数据公开性有限。
学生营养
河北省水源性高碘地区2018—2023年儿童碘营养监测结果
尹志娟, 贾丽辉, 田慎谦, 高雪洁, 徐宁, 徐栋, 马景
2025, 46(9): 1252-1256.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269
摘要(0) HTML(0) PDF(0)
摘要:
  目的  了解河北省水源性高碘地区儿童碘营养状况,为科学防治水源性高碘危害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2018—2023年每年3—9月,对河北省所辖5个市(沧州、衡水、邢台、邯郸、廊坊)39个水源性高碘县(2017年测定)开展横断面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居民生活饮用水水碘含量、儿童(6~12岁)甲状腺容积、盐碘和尿碘检测。从不同年份、性别及年龄等角度评价6~12岁儿童碘营养状况及水碘分布情况,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χ2检验。  结果  2018—2023年共调查38 755名儿童、1 270份生活饮用水水样,水碘质量体积浓度有随年份下降趋势(Z=-30.87,P < 0.01)。共监测儿童家中食盐38 470份,其中未加碘食用盐24 790份,未加碘食盐率为64.44%。采集8~10岁儿童尿样31 989份,尿碘中位数为245.94 μg/L;对不同年份儿童尿碘结果进行比较,2018—2023年儿童尿碘中位数分别为328.0,339.3,267.8,279.1,291.3,186.5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4 138.40,P < 0.01);经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2023年儿童尿碘中位数低于其他所有年份(Z=-51.59~-11.41,P值均 < 0.01)。6~12岁儿童检出甲状腺肿大1 150例,甲状腺肿大率为3.0%;其中男、女童甲状腺肿大率分别为2.8%,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6,P>0.05);不同年份、年龄间儿童甲状腺肿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24.02,191.61,P值均 < 0.05)。  结论  随着改水进程推进,河北省水源性高碘地区儿童碘营养从过量状态降低到适宜状态。应继续扩大改水降碘工程覆盖面,加强对水源性高碘地区重点人群的碘营养状况监测。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学龄前儿童24 h活动行为和体质健康关系的追踪分析
陈澜之, 王俊宇, 梁译心, 王天, 黄海全, 庄洁
2025, 46(9): 1257-1261.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279
摘要(0) HTML(0) PDF(0)
摘要:
  目的  探讨学龄前儿童24 h活动行为和体质健康之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并采用等时替代分析法评估不同活动行为时间重新分配后对体质健康得分的影响,为促进学龄前儿童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23年10—12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上海市静安、宝山和嘉定3个区共抽取193名3~6岁儿童,使用加速度计监测其一周的活动行为,并通过《国民体质测定标准(2023年修订)》(幼儿部分)测试学龄前儿童的体质健康状况;2024年10—12月,使用相同测试方法追踪调查学龄前儿童体质健康状况。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采用成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学龄前儿童24 h活动行为与体质健康的关系。  结果  基线阶段男童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VPA)时间[(84.10±25.78)min/d]高于女童[(70.44±25.98)min/d],男童体质健康综合得分(71.65±8.69)高于女童(68.84±9.8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65,2.10,P值均 < 0.01)。在调整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后,成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学龄前儿童MVPA时间占比与基线的体质健康综合得分呈正相关(β=6.61)、与1年后的双脚连续跳时间呈负相关(β=-1.12),低强度身体活动(LPA)时间占比与1年后的走平衡木时间呈负相关(β=-4.44),久坐行为(SB)时间占比与基线的体质健康综合得分呈负相关(β=-6.55)(P值均 < 0.05)。等时替代分析显示,以10 min MVPA替代睡眠(SP)、SB和LPA,基线体质健康综合得分分别提高0.750,0.689和0.575个单位,1年后分别提高1.440,1.419和1.430个单位;以10 min SP、SB和LPA替代MVPA,基线体质健康综合得分分别降低0.836,0.777和0.669个单位,1年后分别降低1.613,1.592和1.598个单位(P值均 < 0.05)。  结论  学龄前儿童的24 h活动行为,尤其是MVPA与体质健康密切相关。适当采取措施增加学龄前儿童身体活动时间、减少久坐时间,可以改善学龄前儿童的体质健康。
上海市儿童青少年睡眠期间室内夜间光暴露现况
曲爽笑, 姚春霞, 高桂玲, 杨东玲, 郑柯炀, 黄生垒, 张凤云, 罗春燕
2025, 46(9): 1262-1265.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264
摘要(0) HTML(0) PDF(0)
摘要:
  目的  了解上海市儿童青少年睡眠期间室内夜间光(LAN)暴露强度,为探究其潜在健康风险和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2024年4—12月,在上海市3所学校招募628名四至七年级学生纳入研究。采用便携式照度计连续一周测量睡眠期间LAN强度,由调查对象自填睡眠时间。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误差折线图显示学生不同睡眠时段的平均LAN暴露强度变化趋势及变异范围。  结果  上海市儿童青少年在睡眠期间室内LAN暴露强度为[2.4(0.8, 5.9)lx],28.8%的儿童青少年室内LAN暴露强度≥5 lx;男生[2.4(1.0, 5.9)lx]、女生[2.3(0.7, 5.9)lx]室内LAN暴露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86,P>0.05),小学生[2.9(1.1, 6.6)lx]高于初中生[1.0(0.3, 3.1)lx](Z=-5.87,P < 0.05),主城区学生[3.2(1.1, 7.8)lx]高于乡村学生[1.6(0.5, 4.3)lx](Z=-5.23,P < 0.05)。室内LAN暴露强度在儿童青少年睡眠期间总体呈下降趋势(tau=-0.81,P=0.02),在起床前有所回升。  结论  上海市儿童青少年睡眠期间LAN暴露强度较高,尤其是处于较低年龄段的小学生和主城区学生。需加强相关政策落实和健康教育,减少LAN对儿童青少年健康的影响。
心理卫生
父母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关联
梁希, 李若瑜, 方姣, 汪小燕, 万宇辉
2025, 46(9): 1266-1271.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273
摘要(0) HTML(0) PDF(0)
摘要:
  目的  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EBPs)的影响,为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提供理论参考。  方法  2021年10—11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合肥市12所幼儿园选取3 575名3~6岁学龄前儿童,通过电子问卷收集父母教养方式和学龄前儿童EBPs等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父母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EBPs的关联。  结果  学龄前儿童情绪症状、品行、多动、同伴交往和亲社会行为等问题检出率分别为15.5%(554名),23.2%(830名),22.4%(802名),38.2%(1 367名)和29.5%(1 055名)。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儿童年龄、性别、早产等协变量后,父母高权威型教养方式会降低儿童EBPs的发生风险(OR=0.29~0.78),母亲高专制型(OR=1.36~2.15)和高放纵型(OR=1.36~1.68)教养方式均会增加儿童EBPs的发生风险(P值均<0.05)。进一步分层分析结果表明,在父亲高权威、高专制和高放纵型教养方式的儿童中,母亲高权威型教养方式均可降低同伴交往和亲社会行为问题的发生风险(OR值分别为0.51,0.30;0.44,0.23;0.51,0.29);在父亲高权威型教养方式的儿童中,母亲高专制型教养方式可增加儿童情绪症状问题的发生风险(OR=2.59),母亲高专制型和高放纵型教养方式可增加儿童品行(OR值分别为3.25,2.09)和多动问题(OR值分别为2.35,2.87)的发生风险;在父亲高专制型和高放纵型教养方式的儿童中,母亲高专制型教养方式可增加儿童EBPs的发生风险(OR值分别为1.65~2.71,1.62~2.52)(P值均<0.05)。  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是学龄前儿童EBPs的重要相关因素,合适的教养方式有益于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大学生非故意伤害发生特征及其与性取向和性别认同的关联
李如钰, 周小丁, 高琦, 成佩霞, 祝慧萍
2025, 46(9): 1272-1276.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251
摘要(0) HTML(0) PDF(0)
摘要:
  目的  分析大学生非故意伤害的发生与性取向和性别认同之间的关联,为制定有针对性的伤害预防措施和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23年10月24日至11月18日,采用方便抽样方法从北京市2所普通高等学校抽取1 629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自编伤害调查表了解大学生性别认同、性取向和过去1年非故意伤害的发生情况,同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童年创伤问卷(CTQ)、特拉华欺凌受害量表(DBVS-S)评估其心理健康、睡眠质量、童年创伤和同辈欺凌状况,并进行性取向及性别认同分类。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性别认同与性取向大学生非故意伤害的发生风险。  结果  大学生非故意伤害发生率为16.94%,男生(17.08%)高于女生(16.90%)。与未发生非故意伤害的人群相比,发生非故意伤害者的睡眠质量和心理健康状况更差(t值分别为-3.92,-4.26);是否有非自杀性自伤、人际暴力、童年创伤以及不同性别取向和性别认同大学生非故意伤害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8.75,75.18,9.83,16.20,4.13)(P值均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等混杂因素后,非异性恋大学生发生非故意伤害风险增加(OR=1.61,95%CI=1.09~2.38);既往曾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OR=2.10,95%CI=1.02~4.37)和较差的心理健康状况(OR=1.54,95%CI=1.05~2.27)的非异性恋大学生发生非故意伤害风险增加(P值均 < 0.05)。  结论  大学生非故意伤害发生率较高,非异性恋群体非故意伤害发生风险增加,心理健康状况和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是非异性恋大学生发生非故意伤害的相关因素。
中学生焦虑抑郁症状与智能手机成瘾关联的随访研究
嵇明霞, 杨洁, 贾取, 董莹, 王道森, 李祝敏, 温翔, 陈绮菲, 李秀红
2025, 46(9): 1277-1281.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223
摘要(0) HTML(0) PDF(0)
摘要:
  目的  探讨中学生焦虑、抑郁症状与智能手机成瘾关联的变化趋势,为预防中学生智能手机成瘾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22—2023年,采用方便抽样与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从深圳市某区选取27所初中和3所高中8 923名中学生,分别于2022年9月(基线,T1)和2023年9月(随访,T2)进行调查。采用简版智能手机成瘾量表(SAS-SV)、患者健康问卷(PHQ-9)和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评估中学生智能手机成瘾及焦虑抑郁症状,使用混合效应模型分析中学生焦虑、抑郁症状和智能手机成瘾的关联性。  结果  2022年9月—2023年9月,中学生智能手机成瘾报告率从24.22%升至25.25%(χ2=45.71),智能手机成瘾得分[24.00(16.00, 32.00),25.00(16.00, 33.00)分]、焦虑症状得分[2.00(0.00, 7.00),3.00(0.00, 7.00)分]和抑郁症状得分[3.00(0.00, 8.00),5.00(0.00, 9.00)分]均升高(Z值分别为-17.43,-42.38,-41.57)(P值均 < 0.05)。中学生焦虑、抑郁症状等级分布在2022和2023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85.15,106.85,P值均 < 0.05)。混合效应模型结果显示,在调整年龄、性别、家庭背景等协变量后,中学生焦虑和抑郁症状与智能手机成瘾存在剂量—反应关联,轻度焦虑症状(OR=3.22)、中重度焦虑症状(OR=5.36)及轻度抑郁症状(OR=3.32)、中重度抑郁症状(OR=6.13)中学生的智能手机成瘾风险均升高;交互效应分析发现,焦虑抑郁症状共存时的中学生智能手机成瘾风险增加至无焦虑抑郁症状组的5.60倍(OR=5.60),32%的联合风险归因于焦虑和抑郁症状协同作用(S=1.64,AP=0.32)(P值均 < 0.05)。  结论  焦虑、抑郁症状与中学生智能手机成瘾均存在关联,两者对智能手机成瘾存在协同作用。应提高对中学生情绪问题和智能手机成瘾的关注。
上海市嘉定区2015—2023年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流行特征及趋势
朱琰泓, 张琴, 刘欣欣, 张颜菲, 井光壮, 郭曼玉, 薛俊磊, 彭谦, 马飞飞, 于宏杰, 史慧静, 彭慧
2025, 46(9): 1282-1286.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263
摘要(0) HTML(0) PDF(0)
摘要:
  目的  分析上海市嘉定区2015—2023年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的流行特征和变化趋势,为学生NNSI防控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2015—2023年在上海市嘉定区每2年开展一次,共计5次“上海市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查”,从中学学段(初中、高中)共选取5 231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χ2趋势检验,采用JointPoint 5.0软件对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用年度变化百分率(APC)进行评价。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中学生NSSI行为的相关因素。  结果  2023年嘉定区中学生NSSI报告率为14.2%,初中生报告率(17.1%)高于高中生(11.1%),女生(19.2%)高于男生(10.0%)(χ2值分别为10.04,23.21,P值均<0.01)。2015—2023年中学生NSSI报告率呈增长趋势,由2015年的8.6%上升至2023年的14.2%(χ趋势2=22.25),APC为6.64%(t=3.49),其中女生NSSI报告率APC为9.79%(t=3.20)(P值均<0.05)。在发生NSSI行为的中学生中,≥6次占比由2015年的10.8%上升至2023年的19.2%(χ趋势2=6.57,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生、初中生、失眠、有抑郁情绪及饮酒学生发生NSSI的风险相比男生、高中生、不失眠、无抑郁情绪及不饮酒的学生高(OR值分别为1.71,1.96,3.44,4.76,1.77,P值均<0.05)。  结论  嘉定区2015—2023年中学生NSSI报告率逐年上升,且反复NSSI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应及早针对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和女生采取干预措施,控制NSSI的发生和发展。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横断面和交叉滞后网络分析
苟豪, 黄文英, 孙群群, 胡昶, 张文, 向路遥, 宋超
2025, 46(9): 1287-1291.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277
摘要(0) HTML(0) PDF(0)
摘要:
  目的  了解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动态时序演化路径并筛选出核心驱动节点,为精准实施靶向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方便整群抽样方法,从贵州、江西和广东省的3所高校抽取1 066名大一、大二年级的全日制在校本科生展开追踪调查(T1:2024年1—3月;T2:2025年1—3月)。运用网络成瘾量表(CIAS-R)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状况进行测量,构建横断面与交叉滞后面板网络模型对大学生网络成瘾及其多维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T1网络有19个节点和114条非零边,T2网络有19个节点和126条非零边;横断面网络分析显示,“睡眠不足”与“白天疲乏”之间关联性最强;T1时期的核心节点为“早晨第一念头是上网”与“断网后情绪低落”(心理依赖特征),T2时期的核心节点为“健康受损”与“上网亢奋”(功能损害与成瘾性精神动力特征)。交叉滞后网络分析揭示,“休闲减少”可直接预测“压缩睡眠”,“需更多时间满足”与“学业下滑”之间存在双向影响。  结论  大学生网络成瘾呈现动态演化的特征。需要分阶段对核心驱动节点进行靶向干预,结合行为调控以及学业支持阻断恶性循环,提升现实需求契合能力。
童年逆境和近期压力事件对中学生拖延症的影响
贺贻同, 蒋玮青, 彭书懿, 刘倩妤, 郭蓝
2025, 46(9): 1292-1296.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271
摘要(0) HTML(0) PDF(0)
摘要:
  目的  探讨童年逆境对中学生拖延症的影响,并分析近期压力事件在其中的中介效应及交互作用,为制定青少年拖延症的预防和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23年3月,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广州市9所初、高中3 167名学生进行调查,采用自填式问卷调查法收集研究对象人口学特征、童年逆境、拖延症和近期压力、生活事件等情况。运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分析童年逆境与中学生拖延症之间的关联,并构建中介模型和相乘交互项及相加交互变量,探讨近期压力事件在其中的中介和交互作用。  结果  有28.8%的中学生报告以前曾遭受过至少1种童年逆境,中学生近期压力事件和拖延症平均得分分别为(18.85±16.69,23.13±9.25)分。调整年龄、性别、学校、家庭居住情况和经济状况、父母文化程度、抑郁症状等因素后,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童年逆境及其各维度均与中学生拖延症呈正向关联(β=0.83~3.27,P值均 < 0.05)。中介分析结果显示,近期压力事件在童年逆境和中学生拖延症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比为26.7%。交互作用结果显示,童年逆境与中学生近期压力事件的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交互项OR=0.98,95%CI=0.60~1.36;相对超额危险度(95%CI)=0.87(-0.22~1.96),P值均>0.05]。  结论  童年逆境是中学生拖延症的潜在风险因素,近期压力事件在该关联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
童年期不良经历与初中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和自杀尝试共发的关联
王周艳, 杨思维, 万小可, 陈根, 李霞, 彭畅, 王宏
2025, 46(9): 1297-1302.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247
摘要(0) HTML(0) PDF(0)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童年期不良经历(ACEs)对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和自杀尝试(SA)共发的独立效应及性别差异,为初中生自伤行为的精准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2023年5—6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与方便抽样相结合的方法从重庆市3个区/县12所学校抽取7 360名初中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问卷(ANSAQ)、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初中版)自杀部分、儿童期创伤问卷(CTQ-SF)、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获取NSSI、SA、ACEs、抑郁症状等信息。采用χ2检验和多元Logistic回归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初中生NSSI、SA、NSSI+SA和ACEs检出率分别为19.2%,4.6%,3.5%和57.9%。控制性别、年级、家庭类型、自评家庭经济、自评学习成绩、自评学习压力、亲密朋友数量、抑郁症状得分等因素后,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童年期躯体虐待(OR=1.98,95%CI=1.23~3.18)、情感虐待(OR=2.83,95%CI=1.92~4.19)、性虐待(OR=1.70,95%CI=1.07~2.69)、躯体忽视(OR=1.67,95%CI=1.20~2.33)和目睹家庭暴力(OR=2.10,95%CI=1.41~2.87)的初中生发生NSSI+SA风险均增加(P值均 < 0.05);性别分层后,童年期性虐待的男生发生NSSI+SA风险增加(OR=2.17,95%CI=1.06~4.43),童年期情感虐待(OR=3.69,95%CI=2.29~5.94)、躯体忽视(OR=1.62,95%CI=1.07~2.45)和目睹家庭暴力(OR=2.17,95%CI=1.41~3.34)的女生发生NSSI+SA风险均增加(P值均<0.05)。  结论  不同类型ACEs对初中生自伤行为共发的效应不同且存在性别差异。干预时应重点关注情感虐待和家庭暴力等方面,同时基于性别差异优化干预措施。
大学生体力活动和视屏时间与焦虑抑郁症状的相关性
王梓宇, 周龙
2025, 46(9): 1303-1306.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241
摘要(0) HTML(0) PDF(0)
摘要:
  目的  分析大学生体力活动、视屏时间与焦虑和抑郁症状的相关性,为制定针对大学生焦虑和抑郁症状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方法  2024年5月,采用方便抽样与分层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选取浙江省绍兴市5所高校3 076名大学生,采用自编一般情况问卷、视屏时间问卷、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调查大学生体力活动、视屏时间及焦虑和抑郁症状等现状。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t检验或方差分析,并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探究大学生体力活动、视屏时间与焦虑和抑郁症状的相关性。  结果  大学生轻度、中度及重度焦虑症状的构成比分别为59.97%,28.99%及11.04%;轻度、中度及重度抑郁症状的构成比分别为64.96%,29.92%及5.12%。不同年级、每天视屏时间不同的大学生焦虑症状(χ2=15.99)和抑郁症状(χ2=16.54)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不同性别和学科类型的大学生在体力活动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F值分别为11.67,11.90,P值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当体力活动每周运动至少1 h天数<3 d时,视屏时间<2 h/d的大学生焦虑症状发生风险降低(OR=0.57),视屏时间 < 2,2~ < 3,3~ < 4 h/d的大学生抑郁症状发生风险降低(OR值分别为0.65,0.56,0.64);当体力活动每周运动至少1 h天数≥3 d时,视屏时间 < 2,2~ < 3 h/d的大学生焦虑症状(OR值分别为0.49,0.58)和抑郁症状(OR值分别为0.36,0.43)的发生风险均降低(P值均<0.05)。  结论  大学生体力活动、视屏时间与焦虑和抑郁症状存在相关性,过低的体力活动、较长的视屏时间容易增加大学生焦虑和抑郁症状的发生风险。
生长发育与健康监测
高强度间歇训练运动处方对肥胖女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陈阳, 骆勇, 汪晓丽, 孙朋
2025, 46(9): 1307-1311.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262
摘要(0) HTML(0) PDF(0)
摘要:
  目的  比较基于机器视觉的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运动处方和常规HIIT对单纯性肥胖女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效果,为该人群减脂干预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方法  2023年8月至2024年2月,从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和华东师范大学选取115名单纯性肥胖女大学生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57名)和观察组(58名)。对照组予以常规HIIT,观察组予以基于机器视觉的HIIT运动处方(包括图像采集模块、图像处理模块、数据库管理模块、后台计算机处理与反馈、智能测评模块,受试者自由选择的训练项目给予运动处方,并监督其规范完成训练计划),均干预12周,每2 d 1次,每次30 min,每周日休息。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干预前后体型体态、糖脂代谢、心肺功能指标及焦虑和抑郁状态。  结果  干预前,两组女大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状态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13~0.86,P值均>0.05);干预后,两组女大学生体质量指数、腰臀比、体脂率、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焦虑和抑郁评分均降低(t观察组=-6.94~-12.92,t对照组=-2.71~-10.9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23.46±2.18)kg/m2,0.70±0.06,(28.03±3.16)%,(4.55±0.67)mmol/L,(6.03±0.74)mmol/L,(5.10±0.70)%,(1.63±0.31)mmol/L,(4.24±0.58)mmol/L,(2.45±0.43)mmol/L,(35.28±4.76)分,(33.03±4.03)分]较对照组低[(26.54±2.32)kg/m2,0.77±0.06,(30.74±4.38)%,(5.03±0.76)mmol/L,(6.62±0.82)mmol/L,(5.82±0.73)%,(1.98±0.35)mmol/L,(4.95±0.61)mmol/L,(2.88±0.47)mmol/L,(39.18±5.04)分,(37.25±4.16)分](t值分别为-7.34,-6.26,-3.81,-3.59,-4.05,-5.40,-5.68,-6.40,-5.12,-4.27,-5.53)(P值均 < 0.05)。干预后,两组女大学生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心搏输出量、左室射血分数、最大摄氧量、潮气量和肺活量均升高(t观察组=7.43~18.23,t对照组=3.89~10.13);且观察组[(1.49±0.22)mmol/L,(72.35±4.69)mL,(68.95±5.10)%,(36.97±3.22)mL/(kg·min),(25.29±4.11)mL/(kg·min),(3 374.26±169.54)mL]均较对照组高[(1.23±0.20)mmol/L,(67.32±4.06)mL,(64.83±5.05)%,(33.24±3.14)mL/(kg·min),(23.01±3.58)mL/(kg·min),(3 197.50±125.81)mL](t值分别为6.63,6.15,4.35,6.29,3.17,6.34)(P值均 < 0.05)。  结论  基于机器视觉的HIIT运动处方较常规HIIT能改善单纯性肥胖女大学生的体型体态、糖脂代谢、心肺功能和心理健康方面具有更好的效果。
中国汉族7~18岁学生2000—2019年肺活量体重指数变化及未来趋势预测
周运, 张偲莹, 钟玉梅, 唐丽君, 李文革, 吴修龙
2025, 46(9): 1312-1317.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267
摘要(0) HTML(0) PDF(0)
摘要:
  目的  探讨2000—2019年中国7~18岁汉族学生肺活量体重指数(FWI)的长期趋势并预测未来10年变化,为制定针对性的健康干预措施和学校卫生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基于2000—2019年5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数据,分别纳入216 500,233 565,215 267,214 256,212 632名7~18岁汉族学生。分析学生FWI长期趋势,使用灰色模型GM(1, 1)预测未来10年的变化,并按照性别、年龄和城乡进行亚组分析。  结果  2000, 2005, 2010, 2014, 2019年中国7~18岁汉族学生FWI水平分别为(55.30±11.47)(47.43±11.92)(48.11±12.46)(48.75±12.81)(50.93±13.11)mL/kg。中国汉族学生2000—2019年FWI呈先降后升趋势,2006年左右降至最低点(约47.03 mL/kg),预测2029年恢复至52.88 mL/kg。2000—2019年男生各年及总体FWI水平均高于女生(t=72.58~304.66),且在2000—2005年的降低幅度(13.1%)小于女生(15.4%);但男女差距逐渐缩小,预测2029年缩至5.36 mL/kg。FWI随着年龄增加而增高,其中2014年7~9岁至16~18岁年龄组间增加最多(8.62 mL/kg)。2014年前城市男生FWI水平稍低于乡村男生,随后差异缩小,预计到2029年城乡男生FWI水平相近;城市女生FWI普遍高于乡村女生,且城乡差距有增大趋势,预计2029年13~15岁组城乡女生相差最大(7.74 mL/kg)。  结论  2000—2019年中国汉族学生FWI呈先降后升趋势,存在性别、年龄和城乡差异。需要加强对乡村女生呼吸健康状况的关注,采取有效措施缩小城乡差距。
拉萨市中学生体力活动和久坐行为与心肺耐力的关联
刘晨雨, 袁梦, 彭峰, 宋博文, 张晓彤, 李明, 李德生, 孙毅, 尹小俭
2025, 46(9): 1318-1322.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270
摘要(0) HTML(0) PDF(0)
摘要:
  目的  探讨西藏地区中学生体力活动(PA)和久坐行为(SB)与心肺耐力(CRF)的关系,为改善西藏地区青少年心肺耐力和提高健康水平提供实证参考。  方法  2020年8—12月,利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西藏拉萨市2所中学抽取1 225名13~18岁初、高中生,使用三轴加速度计评估PA和SB行为,采用20 m往返跑对中学生CRF进行评估。采用等时替代模型分析SB、低强度体力活动(LPA)、中高强度体力活动(MVPA)与CRF的关联,并通过限制性立方样条和两分段线性回归分析MVPA与CRF剂量-效应关系中的饱和阈值效应。  结果  等时替代分析显示,调整性别、体质量指数、睡眠质量评分等协变量后,在13~15岁初中生中,用30 min MVPA替代SB(B=1.73)和LPA(B=2.38)与CRF均呈正相关;在16~18岁高中生中,用30 min MVPA替代SB(B=0.99)和LPA(B=1.38)与CRF均呈正相关(P值均<0.05)。限制性立方样条和两分段线性回归分析表明,仅13~18岁中学女生MVPA与CRF存在饱和阈值效应关系(对数似然比检验=0.03),MVPA为60 min/d时CRF提升效果最佳(B=0.13,P<0.01)。  结论  减少SB和LPA的同时增加MVPA可改善西藏中学生CRF;中学女生为更好提升CRF效果,每天MVPA至少应达到60 min。
疾病控制
男男性行为青年学生感染HIV风险防控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
张晓燕, 刘媛媛, 董静然, 蔺展, 张峻峰, 杨杰, 于茂河, 李长平, 崔壮
2025, 46(9): 1323-1327.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268
摘要(0) HTML(0) PDF(0)
摘要:
  目的  探讨男男性行为(MSM)青年学生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风险防控行为的潜在类别模式及其对HIV感染和晚发现的影响,为优化干预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2017年9月至2024年12月,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招募天津市1 637名MSM青年学生,运用潜在类别分析对11项HIV风险防控行为进行分类。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人口学特征和干预服务情况与潜在类别的关联,同时比较不同行为模式在HIV感染及晚发现上的差异。  结果  MSM学生的HIV风险防控行为可分为安全套依赖组(38.42%)、低预防组(27.73%)和综合预防组(33.85%)。接受安全套宣传/检测服务的学生更可能属于综合预防组(OR=5.58),而接受同伴教育的学生属于综合预防组的可能性更低(OR=0.43)(P值均 < 0.01)。学生MSM人群中,HIV感染率为4.83%,晚发现感染者占2.26%;综合预防组HIV感染率(1.45%)和晚发现病例比例(0.82%)均低于低预防组(7.89%,3.83%)(χ2值分别为16.20,7.31,P值均 < 0.01)。  结论  MSM青年学生的HIV风险防控行为存在较大的异质性,综合预防策略可有效降低HIV感染及晚发现风险;但需优化同伴教育内容,加强PrEP/PEP等多元化预防措施的可及性,以提升HIV防控效果。
青海省2013—2023年学生肺结核治疗不良结局及时空特征
马斌忠, 李永盛, 梁达, 司雅婧
2025, 46(9): 1328-1332.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261
摘要(0) HTML(0) PDF(0)
摘要:
  目的  分析青海省学生肺结核治疗不良结局状况及时空特征,为学校肺结核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通过“全国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获得2013—2023年青海省学生肺结核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其治疗转归情况。运用Joinpoint模型分析不良结局报告率趋势,对青海省学生肺结核不良结局报告率进行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及时空扫描聚集性分析。  结果  2013—2023年青海省学生肺结核患者不良结局报告率为7.93%(488/6 155)。2013—2023年学生肺结核不良结局报告率呈下降趋势(APC=-16.20, t=-3.89,P<0.05)。空间自相关结果显示,青海省学生肺结核不良结局率的Moran's I>0,其中2020、2021和2022年学生肺结核不良结局率存在空间正相关性(Z值均>1.96,P值均 < 0.05);局部空间自相关中聚类和异常值分析结果显示,高—高聚集区主要集中在玉树州(治多县、杂多县、囊谦县、玉树市)、黄南州(泽库县、河南县)和海南州(同德县);低—低聚集区分布在海东市、西宁市、海北州(刚察县、祁连县)、海西州(天峻县、乌兰县)、海南州(共和县、贵德县)和黄南州(同仁市、尖扎县)。时空扫描结果显示,共探测到2个可能聚集区域,其中一级聚集区覆盖青海省的玉树州和果洛州10个县区,聚集半径为658.09 km,RR=10.58,LLR=305.91;二级聚集区覆盖海南州、海西州、黄南州和果洛州16个县区,聚集半径为407.02 km,RR=9.83,LLR=152.48(P值均 < 0.05)。  结论  青海省学生肺结核治疗不良结局报告率仍较高且在全省范围内分布不均。应强化督导提高病例的依从性,进一步降低学生肺结核的不良结局发生率。
代际亲子分离与农村学龄前儿童过敏性疾病的关联
朱敏, 马凯, 张安慧, 余敏, 汪玉芬, 孙莹
2025, 46(9): 1333-1336.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274
摘要(0) HTML(0) PDF(0)
摘要:
  目的  探讨代际亲子分离对农村学龄前儿童过敏性疾病的影响,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提供理论指导。  方法  2024年3—6月,采用方便抽样与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在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选取10所幼儿园的全体在园儿童参与调研,最终纳入2 279名3~6岁儿童及其父母和主要抚育人参与调查。儿童父亲和母亲分别报告自己童年期的亲子分离信息,儿童主要抚育人报告儿童的亲子分离和过敏性疾病史信息;采用国际儿童哮喘和过敏研究(ISAAC)问卷作为过敏性疾病史(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和特应性皮炎)的补充。采用方差分析和χ2检验比较不同亲子分离组儿童的组间差异,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代际亲子分离与学龄前儿童过敏性疾病患病风险间的关联。  结果  纳入的学龄前儿童中,仅父母童年期亲子分离组、仅儿童亲子分离组和亲子分离代际延续组总体过敏性疾病患病率均高于父母与儿童均无亲子分离组(38.0%,41.8%,48.1%,30.4%;χ2=40.45,P < 0.01)。调整儿童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等协变量之后,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相比于父母与儿童均无亲子分离组的儿童,仅父母童年期亲子分离组(OR=1.43,95%CI=1.06~1.94)、仅儿童亲子分离组(OR=1.82,95%CI=1.22~2.71)和亲子分离代际延续组(OR=2.33,95%CI=1.68~3.24)过敏性疾病患病风险均较高(P值均 < 0.05)。  结论  亲子分离代际延续与子代学龄前儿童过敏性疾病风险增加相关,亲子分离不良效应的多代累积性提示打破劣势代际循环的重要性。
肥胖儿童体重管理研究2014—2024年热点与趋势可视化分析
张子祺, 董邓波, 邹圣强
2025, 46(9): 1337-1341.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275
摘要(0) HTML(0) PDF(0)
摘要:
  目的  了解国内外肥胖儿童体重管理研究热点及进展,为相关领域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与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中有关肥胖儿童体重管理的文献,检索时间限定为2014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利用Excel、CiteSpace、VOSviewer软件对检索文献的年发文量、作者、机构、关键词等进行分析。  结果  共纳入中文文献158篇,英文文献484篇。国内发文量整体态势平稳;国外发文量呈波动趋势,其中2018—2022年期间趋于稳定。发文量与机构合作图谱显示,国外学者合作集中,国内学者合作分散。发文量最高的国外学者是Ball(29篇),发文量最高的国家为美国(256篇)。期刊双图叠加提示未来研究热点将集中于医药、内科学、临床医学领域。国内外研究热点均聚焦于参与人群、体重管理方式及体重管理过程中的监测指标,国外研究热点在此基础上还侧重于研究方式的探索。  结论  近10年来肥胖儿童体重管理方式与具体措施是该领域的研究重点,国内外学者各有侧重。未来应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肥胖儿童体重管理计划。
内蒙古中小学生血压偏高流行趋势及其与营养状况的关联
李国峰, 张秀红, 杨田, 赵静, 赵菊芳, 田淑娟, 高建琼, 裴浩天, 于冬, 张蓉, 马彩霞
2025, 46(9): 1342-1345.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265
摘要(0) HTML(0) PDF(0)
摘要:
  目的  分析2019—2024年内蒙古中小学生不同类型血压偏高的流行趋势及其与营养状况的关联,为制定中小学生血压偏高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提供参考。  方法  2019—2024年每年9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从内蒙古自治区每个盟市选取12所中小学校,分别纳入177 108, 137 758,190 182, 180 084, 188 056, 180 351名中小学生(除小学一至三年级)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体格检查,并根据2024年同时完成问卷调查的129 821名中小学生基本情况,分析其营养状况与血压偏高的相关性。采用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2019—2024年中小学生血压偏高的检出率分别为13.60%,13.68%,17.60%,17.24%,14.77%,15.96%;单纯收缩压偏高的检出率分别为4.24%,5.83%,7.26%,7.19%,6.24%,6.93%;单纯舒张压偏高的检出率分别为6.38%,4.99%,6.23%,6.41%,5.39%,5.66%;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偏高的检出率分别为2.97%,2.86%,4.11%,3.65%,3.14%,3.3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生、初中、高中、超重、肥胖的学生血压偏高风险相对较高(OR值分别为1.27,1.25,1.32,1.66,3.07),旗县、蒙古族、其他民族中小学生血压偏高风险相对较低(OR值分别为0.90,0.93,0.90)(P值均 < 0.05)。  结论  儿童青少年的超重、肥胖与不同类型血压偏高相关。在今后的预防措施中应有效防控儿童青少年的体重超标问题,从而有效降低其血压偏高的发生率。
陕西省2010—2024年0~14岁儿童肺结核流行特征分析
贺志强, 赵燕, 李凯凯, 张宏伟
2025, 46(9): 1346-1350.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276
摘要(0) HTML(0) PDF(0)
摘要:
  目的   分析2010—2024年陕西省0~14岁儿童肺结核的流行特征和发病趋势,为优化儿童结核病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从“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监测报告管理系统”和“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管理系统”导出2010—2024年陕西省0~14岁儿童肺结核病例数据和人口学资料,建立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儿童肺结核发病的时间、空间、人群分布趋势特征。   结果   2010—2024年陕西省0~14岁儿童肺结核累计报告2 954例,儿童报告发病人数占全人群的0.97%,儿童年均报告发病率为3.32/10万。0~14岁儿童肺结核累计报告病原学阳性804例,呈逐年上升趋势(χ趋势2=420.94,P < 0.01)。陕西省0~14岁儿童肺结核报告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从2010年的5.35/10万下降到2024年的2.41/10万。Joinpiont回归分析显示,2010—2013年儿童肺结核报告发病率快速下降(APC=-20.02%,95%CI=-33.64%~-10.42%),2013—2017年缓慢上升(APC=11.18%,95%CI=3.07%~24.17%),2017—2024年又缓慢下降(APC=-7.27%,95%CI=-12.73%~-4.30%)(P值均 < 0.01)。0~14岁儿童中,年均报告发病率最高为10~14岁儿童(8.02/10万),其次是5~9岁儿童(1.44/10万),0~4岁儿童报告发病率最低(0.95/10万),3个年龄段的儿童报告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91,P < 0.01)。男童肺结核年均报告发病率为3.25/10万,女童年均报告发病率为3.39/10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1,P>0.05)。每年的病例报告情况无明显周期性变化。陕西省各地市中,年均报告发病率最高的为安康市(5.16/10万)。   结论   2010—2024年陕西省0~14岁儿童肺结核报告发病率整体呈下降趋势,但仍需加强主动监测,对于安康市等疫情高发地区要因地施策,持续关注。
重庆市中学生结核病发病风险及风险因素随访分析
张文, 苏倩, 廖文平, 张理翌, 辛玉, 吕娟, 罗杰, 石林, 范君, 石亚玲
2025, 46(9): 1351-1354.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280
摘要(0) HTML(0) PDF(0)
摘要:
  目的   了解重庆市中学生结核病发病风险及风险因素,为制定结核病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2022年9—12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重庆市15个行政区抽取32 181例中学生作为研究队列,对队列成员开展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ST)筛查并收集2023年1月1日—2024年12月31日相关信息。在主动筛查的基础上,将随访人员信息与国家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比对获取研究对象的发病情况,不同特征中学生发病率比较采用Log-lank法检验;并建立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结核病发病风险及风险因素的分析。   结果   队列成员TST筛查率为93.0%,2年随访期内共发生结核病36例,累计发病率111.87/10万,发病密度为55.95/10万。其中来自公办学校的学生累计发病率(170.44/10万)高于民办学校(41.16/10万),学校所在区域为高疫情地区的累计发病率(153.95/10万)高于中疫情地区(69.00/10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1.49,4.73)(P值均 < 0.05)。对不同TST结果进行Log-rank法检验,TST结果为强阳性与阴性的累计发病率(216.55/10万,81.40/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5,P < 0.05)。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分析,民办学校(HR=0.25,95%CI=0.10~0.59)、中疫情地区(HR=0.46,95%CI=0.23~0.94)中学生结核病发病风险均降低;TST结果为强阳性的中学生(HR=1.39,95%CI=1.05~1.84)结核病发病风险增加(P值均 < 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民办学校学生结核病发病风险低于公办学校(HR=0.23,95%CI=0.08~0.62,P < 0.05)。   结论   重庆市中学生结核病年均发病率处于相对偏高水平。应加强公办学校、学校所在地疫情等级为高疫情地区、TST结果为强阳性的学生人群管理和干预,以降低结核病发病率。
综述
青少年健康素养测评工具研究进展
周清源, 尹志华, 降佳俊
2025, 46(9): 1355-1360.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282
摘要(0) HTML(0) PDF(0)
摘要:
青少年健康素养是促进其健康问题应对、健康行为养成的最根本、最经济且最有效的策略,而健康素养测评有助于了解青少年健康素养水平。研究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现有测评工具,并从构成性、适用性与科学性三个方面展开分析,进一步探讨其未来发展趋势,旨在为完善青少年健康素养测评工具功能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以更好地满足青少年健康需求。
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不足三联征研究进展与启示
刘浩崇, 杨文璞, 包大鹏, 刘昊扬
2025, 46(9): 1361-1364.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272
摘要(0) HTML(0) PDF(0)
摘要:
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不足三联征(PIT)框架由运动缺乏症状、儿童青少年肌力不足和体育素养缺乏三大核心因素构成,强调身体活动(PA)不足并非单一现象,而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的恶性循环。研究基于PIT框架,探讨其核心要素及相互关系,并分析该框架在提升中国儿童青少年PA水平方面的应用价值和实践启示,为解析儿童青少年PA不足的复杂成因提供系统性理论视角,并为制定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青少年睡眠拖延影响因素与行为干预研究进展
李楠, 胡月
2025, 46(9): 1365-1368.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281
摘要(0) HTML(0) PDF(0)
摘要:
睡眠是支撑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本保障,但睡眠不足已成为全球青少年群体面临的共同难题。在诸多干扰睡眠的因素中,睡眠拖延正日益成为破坏青少年睡眠节律的关键因素;睡眠拖延的个体内在影响因素主要涵盖认知偏差、情绪需求、生理节律延迟及脑区发育不平衡等情况,外部环境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及数字媒介环境等。睡眠的干预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动机访谈、家庭支持、规律性体育锻炼等,以促进青少年的睡眠健康。
查看更多
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发布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
[摘要](16064) [HTML全文](3414) [PDF 282 KB](3615)
摘要:
根据国务院1987年同意建立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制度, 2019年, 教育部等部署开展了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工作。发现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总体有所改善, 并提出了促进学生体质与健康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 针对本次调研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相关安排: 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落实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政策要求、持续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全国健康学校建设计划。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问卷的编制及其信效度评价
万宇辉, 刘婉, 郝加虎, 陶芳标
[摘要](3549) [PDF 354 KB](393)
摘要:
编制适合我国使用的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问卷,并对其信效度进行评价,为更好地了解我国青少年非自杀性自杀行为提供工具.方法 自行编制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问卷.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沈阳、郑州、南昌和深圳部分在校初、高中学生,共15 096人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同质信度、分半信度、结构效度等评价问卷的信效度.选取合肥市某中学94名学生使用自残功能性评估问卷(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Self-mutilation,FASM)作为校标问卷进行调查,考察问卷的效标关联效度.结果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问卷分为行为问卷(12个条目)和功能问卷(19个条目)2部分.行为问卷的Cronbachα系数为0.921,分半信度为0.851,重测信度为0.843,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4.914%,与校标问卷FASM行为维度得分的相关系数r=0.833(P<0.01).功能问卷总分的Cronbach α系数为0.905,分半信度为0.786,重测信度为0.805,累计方差贡献率为53.871%,与校标问卷FASM功能维度得分的相关系数r=0.859(P<0.01).结论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作为我国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和功能的评定工具.
不同强度体育锻炼对提升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韧性的效果评价
胡启权
[摘要](1295) [PDF 308 KB](121)
摘要:
探讨不同强度体育锻炼对提升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韧性的效果,为大学生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相关研究资料.方法 按照整群抽样的原则,选取武汉职业技术学院1 546名大一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利用SCL-90自评量表和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进行调查.将学生按班级分为对照1,2,3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1组390名,按照常规体育课程进行锻炼;对照2组385名,给予小运动强度锻炼;对照3组387名,给予大强度体育锻炼;观察组384名,给予中等强度锻炼.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大学生SCL-90量表中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偏执得分明显优于对照1组、2组以及3组(F值分别为3.57,3.33,4.27,5.28,3.82,4.29,P值均<0.01);心理韧性调查表得分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1,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观察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可对社交、身心健康、精神解脱以及自我磨炼等产生良好的影响,与其余组别学生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可有效提升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韧性,值得关注.
《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指南》专题解读
陶芳标
[摘要](1527) [PDF 186 KB](153)
摘要:
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努力.为扎实推进近视防控工作,普及近视防控的适宜技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颁布实施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指南》(简称《指南》).本文围绕《指南》的背景、意义和主要内容等方面进行解读,以提高公共卫生专业工作者和关注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相关人员对《指南》内容的理解.
国内外大学生生活方式与体质健康研究现状
彭玉林, 杨军, 闫建华
[摘要](2286) [PDF 407 KB](267)
摘要:
大学生体质下降现已成为一项严峻的全球性社会问题,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研究人员的密切关注,而身体活动量减少是造成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直接原因.影响大学生身体活动量减少的因素较多,其中不良生活方式是较为重要的原因,健康生活方式对包括柔韧、肌肉力量、耐力、体质量指数(BMI)等身体健康指标,以及舒张压、收缩压、三酰甘油、总胆固醇等冠心病危险因素均有积极影响[1].本文拟对国内外大学生生活方式与体质健康水平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与分析,了解生活方式对大学生体质健康影响情况及干预策略,以期为我国大学生体质改善提供指导.
运动对焦虑女大学生睡眠质量及负性情绪的干预效果
弓宇婧, 张艺帆, 杨馨怡, 关媛, 唐东辉
[摘要](1183) [PDF 383 KB](113)
摘要:
探讨运动干预对焦虑女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以及负性情绪在运动干预影响睡眠质量中的中介效应,为指导睡眠障碍患者的康复提供参考.方法 以北京师范大学70名焦虑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34名)和对照组(36名);实验组进行8周有氧运动与瑜伽训练结合的干预,对照组在相同时间正常学习生活不进行规律运动;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ANA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被试运动干预前后的睡眠与负性情绪水平.结果 运动干预后,实验组睡眠质量(4.31±1.26)、焦虑(36.41±7.32)和负性情绪(2.37±0.50)得分较干预前[(8.41±3.11)(53.76±2.70)(2.79±0.59)]均显著改善(P值均<0.01),而对照组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中介效应检验显示,负性情绪在运动对睡眠质量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t=6.77,P<0.01).结论 运动干预显著改善了焦虑女大学生睡眠质量和负性情绪水平,负性情绪在运动改善睡眠质量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中国2011-2018年儿童哮喘患病率Meta分析
肖惠迪, 书文, 李梦龙, 李子昂, 闫晗, 胡翼飞
[摘要](813) [PDF 621 KB](52)
摘要:
通过了解中国儿童哮喘患病率的流行病学特点,为儿童哮喘防治工作提供线索.方法 系统收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PubMed数据库中与儿童哮喘患病率相关的横断面研究,应用Stata 16.0软件进行Meta分析,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计算患病率,并按性别、年龄、地区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共纳入26篇文献,研究对象213 729人,男童112 169名,女童101 560名.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国14岁及以下儿童哮喘总患病率为3.3%(95%CI=2.7%~4.0%).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中国男童哮喘患病率高于女童(Q=11.42,P=0.01),4~6岁组儿童哮喘患病率高于0~3及7~14岁组儿童(Q=8.03,P=0.02),南、北方儿童哮喘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0.72,P>0.05).结论 中国儿童哮喘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建议加大哮喘防治力度.
扎实推进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
樊泽民, 刘立京, 王海涛
[摘要](873) [PDF 476 KB](90)
摘要:
为切实加强新时代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八部门于近日颁布实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将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上升为国家战略.该文阐述了《实施方案》的出台背景、政策亮点和重要部署,以及教育部等八部门、各省份和地方教育系统对《实施方案》的贯彻落实情况.提出下一步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的重点任务为以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为指引,狠抓工作落实,强化考核刚性约束,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专家指导、科研支撑、学校参与、家庭支持、社会共治”的综合防控体系.
江苏省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丁小燕, 洪平, 张蕴琨
[摘要](742) [PDF 344 KB](72)
摘要:
了解江苏省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现状及影响因素,为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分层整群抽取江苏省12所高校2 643名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参与行为的问卷调查.结果 仅有2.3%(60/2 643)的大学生每周上体育课课时数≥3学时,29.9%(790名)每周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次数≥3次,14.8%(391名)每天参与体育锻炼时间≥lh,23.0%(609名)掌握的运动技能项数≥3项,45.7%(1 208名)未参加体育社团,17.8%(471名)参与校外体育俱乐部等社会体育组织;40.1%(1 059名)的学生认为体育课程内容缺乏趣味性,31.9%(845名)的学生不喜欢体育教师或其授课方式,19.4%(514名)认为缺乏体育场地或器材,21.1%(558名)认为体育锻炼对学习效果没影响,28.9%(764名)认为体育课程及相关活动对就业没有影响,17.1%(451名)认为体育成绩好坏不影响在校评优和进步;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行为现状及不喜欢体育锻炼原因的性别、年级和地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级、地区、课程内容缺乏趣味性、不喜欢体育教师的授课方式、缺乏体育场地或器材是江苏省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P值均<0.05).结论 江苏省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行为现状情况不容乐观,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行为需要社会、学校和个人兼容并济,共同努力.
重视儿童青少年近视环境危险因素的防控
张欣
[摘要](1011) [PDF 387 KB](92)
摘要:
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近视发病率居高不下,并呈低龄化的趋势,流行形势非常严峻,其中环境因素是近视病因研究的热点.本文对国内外儿童青少年近距离用眼、户外活动、睡眠时长、照明条件、饮食习惯等与近视发生的关系进行文献研究和分析,提出了针对社会、学校、家庭、学生和特殊个体不同角度的干预策略,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儿童青少年的视力.
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发布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
[摘要](16064) [HTML全文](3414) [PDF 282KB](3615)
摘要:
根据国务院1987年同意建立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制度, 2019年, 教育部等部署开展了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工作。发现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总体有所改善, 并提出了促进学生体质与健康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 针对本次调研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相关安排: 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落实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政策要求、持续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全国健康学校建设计划。
学龄儿童行为问题与营养素摄入状况相关性分析
程宇, 孙要武, 钞虹
[摘要](1257) [PDF 362KB](1176)
摘要:
分析影响儿童行为问题的饮食危险因素,为预防和减少儿童行为问题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Rutter儿童行为量表对学龄儿童的行为问题进行分型,应用食物频率间卷(FFQ)调查各营养素摄入状况,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及逐步回归分析研究行为问题与营养素摄入状况的相关性.结果不同性别儿童行为问题分型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8.01,P<0.05),男童主要以A型行为问题为主(53.37%),女童主要以N型行为问题为主(44.87%).行为问题组儿童能量、蛋白质、脂肪、胆固醇、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P、Se摄入量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22,-2.10,-2.29,-2.48,-3.16,-2.01,-2.02,-1.96,-2.08,P值均<0.05).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性别、Se、维生素C与A型行为问题有关(F=4.84,P=0.01);分娩方式与N型行为问题有关(F=6.00,P=0.02);分娩方式、维生素A与M型行为问题有关(F=6.97,P=0.00);分娩方式、Cu、维生素A与总行为问题有关(F=5.47,P=0.00).结论 营养素摄入与儿童行为问题有关,纠正行为问题儿童营养失衡可能对改善行为问题有帮助.

1980年创刊 月刊

主管: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

主办: 中华预防医学会

ISSN1000-9817

CN34-1092/R

国际数据库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