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推荐
更多>
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
显示方式:
2025, 46(3): 305-309.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070
摘要:
为了解当前中小学校课桌椅功能尺寸标准及应用情况,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文章通过梳理国内外课桌椅功能尺寸相关标准,客观分析当前中小学校学生课桌椅的使用情况和存在问题,探讨影响课桌椅分配的多方因素,并提出有效应对策略,为控制与课桌椅相关的学生近视、脊柱弯曲异常等常见病的风险因素提供参考,落实健康中国建设。
为了解当前中小学校课桌椅功能尺寸标准及应用情况,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文章通过梳理国内外课桌椅功能尺寸相关标准,客观分析当前中小学校学生课桌椅的使用情况和存在问题,探讨影响课桌椅分配的多方因素,并提出有效应对策略,为控制与课桌椅相关的学生近视、脊柱弯曲异常等常见病的风险因素提供参考,落实健康中国建设。
2025, 46(3): 310-314.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086
摘要:
为分析身体活动观察工具的特征、问题与启示,为研究者快捷准确选择适宜的观察工具评估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提供参考。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Web of Science、PubMed、Medline、ERIC、SPORTDiscus 8个中英文数据库进行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观察工具文献检索,最终纳入8种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观察工具。通过对工具总结与比较,发现工具的应用覆盖多个年龄段、观察指标涵盖多维且各有侧重、适用环境特定信息各异、记录方式趋向定量记录。但在实际应用中,仍暴露出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观察指标有待补充与完善;二是社区环境和学科课堂中的身体活动有待关注;三是活动强度有待科学评判;四是观察记录方法有待融合与创新;五是观察对象人数有待扩充与增加。未来研究可着手于研发针对中国儿童青少年特点的身体活动观察工具,同时借鉴国外观察工具,以全面评估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
为分析身体活动观察工具的特征、问题与启示,为研究者快捷准确选择适宜的观察工具评估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提供参考。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Web of Science、PubMed、Medline、ERIC、SPORTDiscus 8个中英文数据库进行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观察工具文献检索,最终纳入8种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观察工具。通过对工具总结与比较,发现工具的应用覆盖多个年龄段、观察指标涵盖多维且各有侧重、适用环境特定信息各异、记录方式趋向定量记录。但在实际应用中,仍暴露出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观察指标有待补充与完善;二是社区环境和学科课堂中的身体活动有待关注;三是活动强度有待科学评判;四是观察记录方法有待融合与创新;五是观察对象人数有待扩充与增加。未来研究可着手于研发针对中国儿童青少年特点的身体活动观察工具,同时借鉴国外观察工具,以全面评估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
2025, 46(3): 315-320.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087
摘要:
目的 分析哈尔滨市2010—2024年学生身体形态指标与比例的变化趋势,探讨学校课桌椅功能尺寸与当前学生形态指标的适配性,为课桌椅标准修订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分别于2010及2024年的9—11月,采用方便抽样与分层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在哈尔滨市抽取3个区的学生共6 590和6 252名,测量并比较15年间学生的身高、坐高、小腿长、大腿长等形态指标与比例变化,并将2024年数据与现行学校课桌椅标准功能尺寸进行比较。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10—2024年,男、女生身高平均增量分别为1.8和1.5 cm,坐高增量均为1.5 cm,小腿长增量为0.3和0.4 cm,大腿长增量均为0.5 cm;坐高/身高、坐高/腿长的平均增量均小于0.1。桌椅高差与1/3坐高的差值在0.4~0.8 cm,适配0号课桌椅的学生中有22.0%桌椅高差与1/3坐高差值小于0,身高较高学生使用课桌椅时,桌椅高差可能存在不足;座面高与腓骨点高的差值在-1.4~1.1 cm,座面深与腘臀长的差值在-9.8~-3.4 cm;肥胖学生中,座面宽与1/2臀围的差值在-20.5~-8.7 cm,非肥胖学生的差值在-12.2~-3.8 cm。 结论 现行课桌椅标准基本满足卫生学要求,但对超高及肥胖学生需要通过调整课桌椅分配或进行个性化调整以满足卫生学要求。
2025, 46(3): 321-324.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073
摘要:
目的 了解不同学段学生对于相匹配型号课桌椅的主观和客观舒适度评价,为课桌椅规范配备和使用提供参考。 方法 2024年1—4月,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上海市、天津市和江苏省无锡市13个区(县/市)26所学校抽取2 446名学生进行调查,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高等院校各年级在校学生。采用标准化程序对研究对象进行身高和体重测量,根据身高选择匹配的课桌椅型号,调查学生的主观舒适度,利用自编问卷对学生客观舒适度进行评估。采用χ2检验分析不同类型课桌椅主观和客观舒适度评价差异。 结果 84.1%的学生主观认为与其身高匹配的较大尺寸型号课桌搭配较小尺寸型号课椅(大桌小椅)非常舒适或较为舒适,其次是与其身高匹配的较大尺寸型号课桌椅(大桌大椅,75.7%),在3种类型中报告率最低为与其身高匹配的较小尺寸型号课桌椅(小桌小椅,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2.46,P<0.01)。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对大桌小椅主观认为非常舒适/较为舒适的报告率高于对其他类型课桌椅的评价,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97.49,252.82,343.67,P值均<0.01);幼儿园儿童对与其相匹配的各类型课桌椅主观舒适度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1,P>0.05),66.3%的高等院校学生使用与其相匹配的标准课桌椅自我感觉为非常舒适/较为舒适。对3种类型课桌椅舒适度客观评估结果与主观评价相符合,但客观评估为非常舒适/较为舒适报告率均高于主观评价(χ2=20.76~813.47,P值均<0.01)。 结论 学生对与其相匹配的大桌大椅以及大桌小椅的主观舒适度更佳,对于小桌小椅的舒适度评价较差。可按照“标准”匹配与其相适合的大桌大椅或大桌小椅,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2025, 46(3): 325-329.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077
摘要:
目的 了解不同体型学生按照标准匹配课桌椅舒适度的差异性,为指导超重肥胖学生选择合适的课桌椅以及相关标准修订提供参考。 方法 2024年1—4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上海市、天津市和江苏省13个区(县市)26所学校2 443名幼儿园至大学的学生,对学生进行体格检查,根据其身高匹配课桌椅型号调查舒适度的主观和客观评价。根据相关标准划分为非超重肥胖、超重和肥胖组后进行分层分析。采用χ2检验分析不同体型研究对象对于课桌椅主客观舒适度评价之间的差异。 结果 调查学生中,有16.7%为超重,12.6%为肥胖。所有学生主观认为与其身高匹配的较大尺寸型号课桌搭配较小尺寸型号课椅(大桌小椅)舒适的报告率最高(84.1%),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估的结果一致。肥胖组学生主观认为与其身高匹配的较小尺寸型号课桌椅(小桌小椅)舒适的报告率(36.8%)低于超重组和非超重肥胖组(52.1%,48.0%)(χ2=14.63,P<0.01)。小学生中超重肥胖组对大桌大椅和小桌小椅舒适度评价较非超重肥胖组更差(χ2值分别为15.78,7.63,P值均<0.05)。高中生中超重肥胖组对大桌大椅和大桌小椅舒适度评价较非超重肥胖组更差(χ2值分别为9.62,11.77,P值均<0.05)。客观评价中,不同课桌椅类型,小桌小椅搭配的大腿与小腿是否自然成>90°角(55.6%)及桌下净空高是否合适(50.3%)达标率较低(χ2值分别为94.05,166.47,P值均<0.05)。 结论 与非超重肥胖学生相比,超重和肥胖学生对与身高匹配的课桌椅型号的舒适度评价较差。标准修订中应考虑学生体型因素,提高超重肥胖学生对课桌椅舒适度的评价。
2025, 46(3): 330-334.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090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急性运动对久坐大学生工作记忆的影响, 为开展运动干预提供依据。 方法 2023年4月15日-5月30日, 在北京某大学招募42名久坐大学生, 采用单盲完全随机分组实验设计, 随机分为开放式运动组、封闭式运动组和对照组, 每组14人。开放式运动组进行30 min羽毛球运动, 封闭式运动组进行30 min跑步运动, 对照组静坐30 min。所有受试者在干预前后完成工作记忆2-back任务, 并记录脑电数据。对实验前后测得的行为学和脑电数据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结果 开放式运动组、封闭式运动组和对照组的正确率时间主效应(0.90±0.06, 0.94±0.05;0.88±0.05, 0.94±0.05;0.85±0.10, 0.90±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14, P<0.01);反应时的时间主效应、组别与时间交互效应[(923.65±145.08, 711.56±140.93;909.59±180.28, 807.85±169.66;917.05±166.35, 871.86±186.07)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70.55, 11.83, P值均<0.01)。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干预前后结果显示, 3组正确率和反应时均优于前测, 组间正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放式运动组的反应时快于对照组(P<0.05), 封闭式运动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2波幅的时间主效应和时间与组别交互效应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0.60, 7.66, P值均<0.01), 开放式运动组的P2波幅高于对照组(P<0.05), 而封闭式运动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2波幅仅在时间主效应上有统计学意义(F=5.94, P<0.05);P3波幅的时间和电极点主效应及组别与时间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3.16, 4.53, 5.85, P值均<0.05), 两个运动组P3波幅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 两运动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开放式运动对久坐大学生工作记忆的改善效果优于封闭式运动。
2025, 46(3): 335-338.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094
摘要:
目的 了解贵州省学生野生菌中毒认知水平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开展学生野生菌中毒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24年5月,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贵州省共抽取1 162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自编问卷进行野生菌中毒相关知识调查,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模型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 贵州省学生野生菌中毒认知9道题目中,仅3题知晓率在70%以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主动学习预防野生菌中毒知识”(OR=0.48,95%CI=0.26~0.92)、“向他人宣传野生菌中毒相关知识”(OR=0.47,95%CI=0.33~0.69)的学生野生菌中毒相关知识题目得分率更高,而有食用野生菌习惯(OR=1.52,95%CI=1.15~2.02)的学生得分更低(P值均<0.05)。42.3%的学生认为应加强野生菌科普宣传。 结论 贵州省学生野生菌中毒知识知晓率有待提高。应多途径传播系统全面的预防野生菌中毒知识,进一步加强学生野生菌中毒防控意识。
2025, 46(3): 339-342.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065
摘要:
目的 探索家庭烟草烟雾暴露环境对青少年尝试吸烟行为的影响,为控烟政策制定和效果评价提供参考。 方法 2023年9—11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北京市10个监测点(区县)的7 841名初、高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Rao-Scott χ2检验评估亚组间构成比的差异,采用复杂抽样设计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父母吸烟和在家二手烟暴露对青少年尝试吸烟行为的影响。 结果 47.17%的青少年报告父母至少有一方吸烟,其中仅父亲吸烟报告率为42.36%,仅母亲吸烟报告率为0.73%,父母双方都吸烟报告率为4.08%。有34.66%的青少年报告过去7 d在家暴露于二手烟,其中过去7 d有1~2,3~4,5~7 d在家暴露于二手烟的报告率分别为10.98%,4.79%,18.8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相较于父母都不吸烟,父亲吸烟和父母都吸烟的青少年尝试吸烟的比例更高[OR值(95%CI)分别为1.45(1.06~1.98),3.73(2.18~6.37),P值均<0.05]。相较于过去7 d没有在家暴露于二手烟的青少年,有3~4或5~7 d在家暴露二手烟的青少年尝试吸烟的比例更高[OR值(95%CI)分别为2.21(1.27~3.84),2.46(1.58~3.83),P值均<0.01]。 结论 家庭烟草烟雾暴露环境与青少年尝试吸烟行为存在关联。父母应尽可能戒烟,并禁止家庭内吸烟,为中学生创造一个无烟的家庭环境。
2025, 46(3): 343-347.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080
摘要:
目的 了解深圳市宝安区幼儿父母视力健康知识、信念、行为(KAP)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控制近视、促进儿童视力健康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2024年5月16—26日,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深圳市宝安区某街道41所托幼机构7 666名幼儿父母开展在线问卷调查,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幼儿父母视力健康KAP的相关因素。 结果 父母视力健康知识、信念、行为及其总体的合格率分别为25.10%,98.49%,71.18%,58.26%。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幼儿父母视力情况为仅父亲近视、仅母亲近视、父母均近视相较父母均不近视,以及幼儿就读于小班、中班、大班和学前班相较托班的幼儿父母视力健康KAP标化得分均较高(β值分别为0.08,0.11,0.16,0.17,0.16,0.16,0.05),幼儿近视、不清楚幼儿视力情况和不清楚自身视力情况的幼儿父母KAP标化得分较低(β值分别为-0.02,-0.04,-0.05)(P值均<0.05)。 结论 深圳市宝安区幼儿父母视力健康态度积极,但知识及行为较欠缺。应针对性地传播科学的儿童视力保健知识与观念,对幼儿父母加强视力健康知识指导。
2025, 46(3): 348-352.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092
摘要:
目的 探究高等职业(简称“高职”)院校学生累积生态风险、未来取向和健康危险行为因果关系,为减少与预防高职院校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发生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使用累积生态风险量表、未来结果考虑量表、健康危险行为量表作为测量工具,对湖南省2所高职院校612名在校学生进行3次追踪测量(T1:2022年9月,T2:2023年6月,T3:2024年3月)。构建交叉滞后模型,考察累积生态风险、未来取向及健康危险行为的纵向因果关系,采用Bootstrap检验变量间的纵向中介效应。 结果 T1、T2、T3高职院校学生累积生态风险得分分别为(2.94±1.44,2.99±1.63,3.02±1.54)分,未来取向得分分别为(40.49±4.71,41.51±5.72,41.06±4.35)分,健康危险行为得分分别为(3.73±2.01,3.49±2.00,3.23±2.00)分。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T2未来取向得分高于T1,测量时间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F=5.09,P<0.01,η2=0.02),T1健康危险行为得分高于T2,T2健康危险行为得分高于T3,测量时间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F=10.12,P<0.01,η2=0.03)。构建的交叉滞后模型结果显示,χ2/df=7.20(P<0.01),相对拟合指标GFI=0.98,CFI=0.99,TLI=0.96,IFI=0.99,NFI=0.99,绝对拟合指标RMSEA=0.06,说明具有良好的适配度;其中T1、T2累积生态风险分别负向预测T2、T3未来取向(β值分别为-0.24,-0.47),T1、T2累积生态风险分别正向预测T2、T3健康危险行为(β值分别为0.20,0.24),T1、T2未来取向分别负向预测T2、T3健康危险行为(β值分别为-0.25,-0.18)(P值均<0.01)。Bootstrap检验结果发现,T2未来取向在T1累积生态风险与T3健康危险行为间起纵向中介作用(β=0.04,P<0.01)。 结论 高职院校学生累积生态风险能正向预测健康危险行为,未来取向能负向预测健康危险行为,且未来取向在累积生态风险与健康危险行为间起纵向中介作用。
2025, 46(3): 353-357.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069
摘要:
目的 了解留守经历对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以期为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2019年9—12月,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黔南地区都匀市、贵定县和平塘县共抽取3 401名中职学生,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一般情况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采用倾向匹配得分法(PSM)匹配是否有留守经历学生各1 415名,并对数据进行Wilcoxon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倾向得分匹配前,家庭结构、母亲文化程度、家庭居住地、家庭和睦情况及子女过去健康状况在是否有留守经历的学生间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8.17,52.40,96.31,29.75,19.10,P值均<0.05);匹配后,以上变量在两者间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2~4.32,P值均>0.05)。倾向得分匹配前,有无留守经历的中职学生在SCL-90中躯体化(1.67,1.58)、人际关系敏感(2.00,1.89)、焦虑(1.90,1.70)、强迫症状(2.20,2.10)、抑郁(2.00,1.85)、敌对(1.83,1.67)、恐怖(1.85,1.71)、偏执(1.83,1.67)、精神病性(1.70,1.60)、其他(1.85,1.71)10个维度得分中位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5.15~-2.84,P值均<0.05)。倾向得分匹配后,有无留守经历中职生仅在SCL-90中人际关系敏感[(2.00(1.56, 2.67),2.00(1.44, 2.56)]、偏执[1.83(1.33, 2.50),1.83(1.33, 2.33)]、精神病性[1.70(1.30, 2.30),1.70(1.20, 2.20)]3个维度得分中位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45,-2.12,-2.23,P值均<0.05)。 结论 留守经历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在人际关系敏感、偏执、精神病性等方面,应将其作为留守经历中职学生心理教育的重点领域。
2025, 46(3): 358-363.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083
摘要:
目的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法探讨大学生攻击性行为影响因素及其网络结构,为预防和改善大学生攻击性行为提供精准靶向干预。 方法 于2023年6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湖北省武汉市3所高校2 652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攻击行为量表(BWAQ)、反刍性思维量表(RRS)、中文版认知情绪调节问卷(CERQ-C)、家庭关怀度指数(APGAR)、简明负面恐惧量表(BFNES)进行问卷调查,运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进行1∶1匹配,对纳入的大学生进行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及网络分析。 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反刍性思维倾向越严重、倾向于使用非适应性情绪调节和负面评价恐惧水平越高的大学生更可能出现高攻击性行为(OR值分别为1.14,1.18,1.06),倾向于使用适应性情绪调节和家庭关怀度指数越高的大学生越不易出现高攻击性行为(OR值分别为0.88,0.82)(P值均<0.01)。网络结构在高攻击性行为和低攻击性行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0.27, P < 0.05)。高攻击性行为大学生核心影响因素依次为“强迫思考”“反省深思”和“症状反刍”(EI值分别为3.50,3.49,3.48);低攻击性行为大学生核心影响因素依次为“适应性情绪调节”“成长度”和“非适应性情绪调节”(EI值分别为4.37,4.12,4.08)。 结论 中国大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在不同行为类型上存在不同特点,应采取针对性的靶向干预以减少大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2025, 46(3): 364-367.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074
摘要:
目的 探究高年级小学生社会时差与心理行为的关系,为促进小学生睡眠健康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2024年4—6月在北京市某区方便选取9所公立小学共4 341名四至五年级小学生,使用自编问卷调查小学生睡眠情况,采用长处和困难问卷(SDQ)父母版调查小学生的心理行为情况,采用广义估计方程模型分析小学生不同社会时差水平与心理行为问题得分的关联。 结果 小学生社会时差 < 1.0,1.0~< 2.0,≥2.0 h者分别占57.6%,30.6%和11.8%。广义估计方程模型分析发现,调整协变量后,与社会时差 < 1.0 h的小学生相比,社会时差在1.0~< 2.0和≥2.0 h的小学生内化行为问题得分更高[β值(95%CI)分别为0.23(0.05~0.41),0.28(0.02~0.54)],社会时差≥2.0 h的小学生外化行为问题得分更高[β值(95%CI)=0.42(0.13~0.71)](P值均 < 0.01)。在男生、平均夜间睡眠时长≥9 h的小学生中,与社会时差 < 1.0 h者相比,社会时差1.0~< 2.0 h的小学生内化行为问题、外化行为问题得分更高[β值(95%CI)分别为0.32(0.07~0.56),0.51(0.11~0.90),0.26(0.06~0.46),0.58(0.25~0.91),P值均 < 0.05]。 结论 社会时差较大可能是高年级小学生发生内、外化行为问题的风险因素,缩小社会时差可能有助于减少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
2025, 46(3): 368-371.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091
摘要:
目的 探讨中等职业院校学生(以下简称“中职生”)心理弹性与负性信息注意偏向之间的关系,为提高中职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 方法 2024年5月在某高职院校中专部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177名中职生。采用2(组别:高心理弹性组、低心理弹性组)×2(刺激类型:负性刺激、中性刺激)混合试验设计,根据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得分选取63名被试分为高心理弹性组(n=32)和低心理弹性组(n=31)。两组被试均完成点探测式任务,以任务中的正确率、反应时和注意偏向值作为关键指标评估被试的注意偏向。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两组被试注意偏向任务的反应时和正确率进行比较;对心理弹性的5个分维度和注意偏向值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 结果 在反应时和正确率上,低心理弹性组中职生对负性刺激的反应速度相较于中性刺激更快[(579.11±85.44,586.13±78.92)ms,F(1, 61)=5.93,P < 0.05],低心理弹性组中职生对负性刺激的正确率低于中性刺激[(0.93±0.12,0.95±0.09),F(1, 61)=12.81,P < 0.01]。低心理弹性组中职生的注意偏向值(7.03±18.43)大于高心理弹性组(-2.54±13.39)(t=2.36,P < 0.05)。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心理弹性量表的人际协助维度得分(2.85±0.77)与注意偏向值(2.20±16.65)存在负相关(r=-0.25,P<0.05)。 结论 心理弹性较低的中职生对负面情绪刺激有着明显的注意偏向,且低心理弹性可能会使中职生对负性情绪刺激更加敏感。
2025, 46(3): 372-376.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075
摘要:
目的 探讨中学生睡眠质量与心肺耐力的关系,为促进中国青少年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提供参考。 方法 于2023年9—12月, 在上海、苏州、太原、婺源、兴义、乌鲁木齐分别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5 713名13~18岁中学生,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结合心肺耐力测试的方法对中学生的睡眠质量和心肺耐力水平进行评估,采用Pearson相关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睡眠质量与心肺耐力的关系。 结果 中学生睡眠质量差的报告率为33.7%(1 926/5 713),13~18岁女生的PSQI评分均高于男生(χ2值分别为1.60,12.78,15.62,3.04,10.09,13.65,P值均 < 0.05)。中学生20 m往返跑(20 m SRT)为40(27,51)次,VO2max为46.27(40.84,51.30)mL/(kg·min),各年龄段女生20 m SRT与VO2max均低于男生(Z=-15.27~-6.41,-18.06~-14.07,P值均 < 0.05)。男生心肺耐力(VO2max)与睡眠时间和催眠药物评分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032,-0.005),女生VO2max与睡眠时间、日间功能障碍评分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028,-0.008)(P值均 < 0.05)。控制相关变量后,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中学生PSQI总分与VO2max呈负相关(β=-0.347,P < 0.01)。 结论 中学生睡眠质量越好,心肺耐力水平越高。促进中学生睡眠质量有利于改善其心肺耐力水平。
2025, 46(3): 377-381.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072
摘要:
目的 了解积极和消极同伴事件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联,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和整群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于2023年10—11月份在安徽省2所高校共抽取1 640名大一至大三年级学生,使用问卷星线上调查大学生的同伴积极和消极事件、自我感知孤独和压力水平、焦虑症状和抑郁症状。采用方差分析和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多变量二分类Logistic回归和线性回归分析大学生同伴积极事件和消极事件与心理健康问题的关联。 结果 有35.4%的大学生报告曾经历过一种消极同伴事件,91.3%报告曾经历过一种积极同伴事件。控制协变量后,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有1,≥2次消极同伴事件与大学生孤独得分均呈正相关(β值分别为1.36,4.04)、与焦虑症状(OR值分别为2.24,4.33)和抑郁症状(OR值分别为2.19,4.01)的风险增加均相关;经历≥2次消极同伴事件与大学生压力得分呈正相关(β=1.12);经历过5~6,7次积极同伴事件与大学生孤独得分(β值分别为-1.79,-2.44)、压力得分(β值分别为-0.75,-1.12)均呈负相关;经历过7次积极同伴事件与大学生焦虑症状和抑郁症状的风险降低均相关(OR值分别为0.74, 0.80)(P值均 < 0.05)。经历消极同伴事件数量与大学生孤独得分(β=0.80)、压力得分(β=0.24)、焦虑症状(OR=1.30)和抑郁症状(OR=1.27)的风险均呈正相关;经历积极同伴事件数量与孤独得分(β=-0.39)、压力得分(β=-0.19)、焦虑症状(OR=0.92)和抑郁症状(OR=0.93)的风险均呈负相关(P值均 < 0.05)。调节效应分析发现,在不同积极同伴事件数量分组中,报告1,≥2次消极同伴事件与大学生孤独得分均呈正相关(β=1.08~4.96)、与焦虑症状(OR=1.79~6.20)和抑郁症状(OR=1.78~6.77)的风险增加均相关(P值均 < 0.05);且相应β系数和OR值在0~4次积极同伴事件中最高,其次为报告5~6次积极同伴事件,在报告7次积极同伴事件组别中最低。 结论 消极同伴事件与大学生心理问题呈正相关,积极同伴事件与心理健康问题呈负相关,积极同伴事件能够缓解消极同伴事件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
2025, 46(3): 382-385.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079
摘要:
目的 探讨青少年癫痫患者病耻感和心理弹性的关系及其相关因素,为开展青少年癫痫患者心理干预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21年2月—2024年10月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接收的295例青少年癫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Kilifi癫痫患者羞耻感中文量表(KSSE)评估患者病耻感,采用心理韧性量表(CD-RISC)评估患者心理弹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青少年癫痫患者病耻感和心理弹性的相关因素。 结果 青少年癫痫患者KSSE评分为(10.90±4.13)分,138例(46.78%)低水平,154例(52.20%)中水平,3例(1.02%)高水平;CD-RISC评分为(50.19±5.97)分,170例(57.63%)低水平,125例(42.37%)高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3年(OR=2.22)、有癫痫家族史(OR=4.18)、家庭月收入≤5 000元(OR=2.05)、单亲家庭(OR=2.46)、中高水平病耻感(OR=1.72)的青少年癫痫患者出现低水平心理弹性风险更高;病程>3年(OR=2.20)、有癫痫家族史(OR=3.54)、全面性发作(OR=2.12)、家庭月收入≤5 000元(OR=2.70)、低水平心理弹性(OR=2.03)的青少年癫痫患者出现中高水平病耻感风险更高(P值均 < 0.05)。 结论 青少年癫痫患者病耻感水平较高、心理弹性较低,临床可基于青少年癫痫病患者病耻感的相关因素开展针对性心理干预。
2025, 46(3): 386-390.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078
摘要:
目的 了解中高等强度体力活动(MVPA)、屏幕时长(ST)与初中生情绪与行为问题的关联,为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23年9月19日—10月18日,随机整群抽取上海市金山区4所公办初中,以779名初一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填写长处与困难问卷(SDQ)并调查其体力活动和屏幕时长,使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学生MVPA、ST与不同维度情绪行为问题的关联。 结果 平均每天MVPA<60 min的学生占82.4%,平均每天屏幕时长>2 h的学生占29.5%。学生SDQ各维度异常率为6.8%~19.3%,以品行问题异常率最高。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比于高水平MVPA者,低水平MVPA的学生在亲社会行为方面发生问题的风险增加[OR值(95%CI)=2.16(1.37~3.41)];与低水平ST相比,高水平ST的学生在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和同伴交往方面出现问题的风险均增加[OR值(95%CI)分别为2.00(1.25~3.22),2.00(1.41~2.84),1.69(1.22~2.33)];与高MVPA低ST者相比,低MVPA和高ST的学生在品行问题、亲社会行为及困难总分的问题的发生风险均增加[OR值(95%CI)分别为1.92(1.13~3.23),2.73(1.56~4.77),2.07(1.19~3.60)](P值均 < 0.05)。 结论 体力活动和屏幕时长与初中生的情绪行为问题均有关,同时存在体力活动时长不足且屏幕时长过高可能会增加情绪行为问题的发生风险。可对初中生的体力活动和屏幕时长进行干预,以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2025, 46(3): 391-395.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084
摘要:
目的 探讨初中生手机依赖和自我控制的潜在类别与体育锻炼的关联,为预防初中生手机依赖和提高自我控制水平提供参考。 方法 于2024年4—5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选取湖南省湘西自治州3所公立中学初一至初三共计2 311名学生进行调查。采用潜在剖面分析初中生手机依赖与自我控制的类别,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手机依赖与自我控制的相关性,χ2检验分析不同人口学特征青少年潜在剖面类别分布的差异,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初中生手机依赖和自我控制与体育锻炼的关系。 结果 初中生手机依赖和自我控制的潜在剖面分为低依赖-中控制型(885名,38.3%)、中依赖-低控制型(910名,39.4%)、高依赖-无控制型(232名,10.0%)和无依赖-高控制型(284名,12.3%)4个类别;不同性别、年级、独生情况在不同类别上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0.85,35.72,13.85,P值均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控制人口学变量后,以低依赖-中控制组为参照,体育锻炼与中依赖-低控制组(OR=0.79)、高依赖-无控制组(OR=0.81)均呈负相关,与无依赖-高控制组(OR=1.58)呈正相关(P值均 < 0.01)。 结论 体育锻炼对初中生不同手机依赖与自我控制的潜在剖面类别的影响存在差异。学校和家庭应针对不同类别初中生加强体育锻炼,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2025, 46(3): 402-405.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093
摘要:
目的 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分析医学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为构建医学生心理健康保障体系提供参考。 方法 2024年6月,采用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法,对中国东部地区19所不同类型医科院校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取方法抽取1 760名学生进行调查,通过描述性统计、交叉分析、分层线性回归分析、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医学院校学生对学校满意度较高(65.85%)、社会领悟支持较强(57.16%),有较高的抑郁水平(44.89%),但人际交往正常(91.14%)。分层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社会领悟支持得分高(β=-11.40)、对学校满意(β=-4.85)以及污名化求助得分低(β=9.31)均对医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产生积极作用(P值均 < 0.05)。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显示,社会领悟支持和自我污名化情况对医学生抑郁程度(β值分别为-0.32,-0.53)和人际关系敏感度(β值分别为-0.31,0.58)有显著影响(P值均 < 0.01)。通过专家访谈可知,学校与家庭、高校、社会三方联动具有积极意义。 结论 社会领悟支持和自我污名化情况对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着显著影响。家庭、高校、社会三方联动有助于改善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2025, 46(3): 396-401.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088
摘要:
目的 系统评价出生后镉暴露对儿童青春发育和体格发育的影响,为后期开展镉暴露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检索PubMed、EBSCO、Web of Science、OVID、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搜集相关研究,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4年2月27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并使用定量系统评价证据分级工具(GRADE)分级标准评估每个结局指标的证据质量。使用Stata 17.0软件对发生月经初潮的风险比(HR)进行Meta分析,对其他指标采用定性方法归纳总结。 结果 共纳入6项队列研究,包含4项青春发育和2项体格发育研究,共计2 899名儿童。镉暴露与女童月经初潮的研究均发现尿镉质量体积浓度高的儿童月经初潮到来的更迟(HR=0.86,95%CI=0.74~0.99,P < 0.05;3项研究;中等质量证据),其中1项研究发现镉暴露对儿童乳房和阴毛发育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aOR=0.90,95%CI=0.72~1.14;aOR=0.85,95%CI=0.64~1.13,P值均>0.05,低质量证据);仅1项关于男童睾丸体积、外生殖器和阴毛发育的研究发现尿镉与青春发育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aOR=0.76,95%CI=0.50~1.15;aOR=1.07,95%CI=0.79~1.45;aOR=0.79,95%CI=0.51~1.23,P值均>0.05,低质量证据)。关于镉暴露对儿童身高、体重的影响(2项研究;低质量证据),其中1项研究结果显示,镉暴露与儿童体格生长发育呈负相关(身高和体重的多变量调整归因差异分别为-1.60 cm,95%CI=-2.40~-0.77 cm;-0.57 kg,95%CI=-0.88~-0.26 kg,P值均 < 0.05),另1项研究表明镉暴露对儿童的身高和体重无影响(F值分别为1.35,1.76,P值均>0.05),但对头围和胸围产生负向影响(F值分别为3.43,4.50,P值均 < 0.05;低质量证据)。 结论 儿童时期镉暴露会导致女童月经初潮延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儿童的体格发育。
2025, 46(3): 412-415.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071
摘要:
目的 了解中国3~6岁学龄前儿童4项体格围度的生长发育水平,为儿童营养改善和健康促进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2020—2023年采集中国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和西北七大自然地理区域24个省市120所幼儿园25 842名3~6岁学龄前儿童的体格围度数据;采用等级评价法对儿童头围、胸围、腰围和臀围的发育水平进行评价。性别和年龄差异分析分别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和Kruskal-Wallis检验,不同性别异常检出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结果 3~6岁儿童头围为51.74(50.08,53.33)cm,胸围为55.73(52.09,59.04)cm,腰围为53.04(48.92,56.40)cm,臀围为59.36(56.30,62.32)cm。3~6岁男、女童头围异常检出率较高(19.71%~42.02%),且各年龄各体格围度发育水平异常检出率男童均高于女童(χ2=5.63~83.35,P值均 < 0.05)。3~6岁男、女童臀围(4.89%~6.53%)和胸围(4.51%~6.38%)异常检出率较低,各年龄性别间异常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00~1.61,0.00~3.71,P值均>0.05);3~6岁男、女童腰围异常检出率较高(13.70%~42.45%),4~6岁阶段中女童异常检出率均高于男童(χ2=10.49~58.18,P值均 < 0.05)。 结论 当前中国3~6岁儿童体格发育状况总体良好,但头围和腰围异常检出率较高。儿童保健工作应重点关注腹型肥胖的防治,并针对不同年龄段和性别制定差异化的健康干预策略。
2025, 46(3): 416-420.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066
摘要:
目的 分析1985—2019年新疆汉族中小学生体重变化规律,为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制定营养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选取1985—2019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中新疆7~18岁汉族中小学生的体重测试数据,采用一般线性模型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通过时间序列分析法预测2025和2030年的体重发育趋势。 结果 1985—2019年,新疆汉族男、女中小学生的体重呈现持续上升趋势(男生:B=0.25,女生:B=0.16);7~18岁各年龄组新疆男、女生体重各年份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男生:F=102.35~142.05,女生:F=98.03~140.59)(P值均 < 0.01)。与1985年相比,2019年城市男、女生和乡村男、女生体重分别增长了11.92,7.95;11.36,5.61 kg,城市学生体重增长均值大于乡村。1985—2019年,城市男、女生的体重均高于乡村男、女生(男生:t=30.12~37.55,女生:t=30.12~38.64,P值均 < 0.01);其中2005年城乡男、女生的体重差距最大,分别为4.23和2.32 kg。2025和2030年7~18各年龄组男女生体重均值继续增加;与2019年相比,2030年男生7岁年龄组增长最大(2.29 kg),女生17岁年龄组增长最大(3.75 kg)。 结论 1985—2019年新疆7~18岁学生体重呈现上升趋势,2025和2030年男女生体重均逐渐增加。需关注学生身体健康,预防并综合施策超重肥胖。
2025, 46(3): 406-411.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089
摘要:
目的 评估中国儿童青少年1990—2021年伤害疾病负担现状和未来变化趋势,为中国儿童青少年的伤害预防与控制提供参考。 方法 利用2021年全球疾病、伤害和风险因素负担研究(GBD 2021)数据,通过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1990—2021年中国儿童青少年伤害疾病负担变化趋势。采用贝叶斯年龄-时期-队列模型(BAPC)对中国儿童青少年2022—2031年伤害疾病负担进行预测。 结果 1990—2021年,中国儿童青少年伤害的标化发生率、标化患病率、标化死亡率和标化残疾调整寿命年(DALYs)率总体均呈下降趋势(AAPC分别为-1.14%,-0.76%,-5.41%,-5.03%,P值均 < 0.05)。对于不同性别儿童青少年,1990和2021年男性伤害的标化发生率(7 106.00/10万,5 388.00/10万)、标化死亡率(92.00/10万,19.00/10万)和标化DALYs率(7 834.00/10万,1 673.00/10万)均高于女性(5 188.00/10万,3 874.00/10万;61.00/10万,10.00/10万;5 398.00/10万,945.00/10万)。与亚洲和全球相比,中国儿童青少年标化死亡率下降速度最快(AAPC=-5.41),标化患病率下降速度最慢(AAPC=-0.76)(P值均<0.05)。Joinpoint负担趋势分析结果表明,伤害的标化发生率在2005—2021年呈现上升趋势, 标化患病率在2006—2021年呈现上升趋势。在不同年龄组中,2021年15~19岁组伤害疾病负担最高。对于不同类型伤害,1990—2021年意外伤害的标化发生率、标化死亡率和标化DALYs率均高于交通伤害与自残和人际暴力。BAPC预测模型显示,2022—2031年中国儿童青少年伤害的标化发生率(4 833.05/10万~5 313.70/10万)、标化患病率(5 433.90/10万~5 821.88/10万)呈上升趋势,标化死亡率(13.69/10万~5.52/10万)和标化DALYs率(1 226.37/10万~510.14/10万)呈下降趋势。影响因素分析发现饮酒的儿童青少年是伤害负担的高危人群。 结论 1990—2021年中国儿童青少年伤害负担总体呈下降趋势,经预测2022—2031年伤害标化发生率和标化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应制定更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预防干预措施,以减轻儿童青少年的伤害负担。
2025, 46(3): 421-425.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067
摘要:
目的 评价体质量指数(BMI)、腰围(WC)和腰围身高比(WHtR)筛查儿童真实肥胖的准确性,旨在为儿童肥胖精准筛查和早期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数据来自“桓台儿童心血管健康随访队列”2021年调查的1 322名10~15岁儿童。采用生物电阻抗法测量体脂肪率(FMP)和脂肪质量指数(FMI),以FMP或FMI大于等于相应性别和年龄别的第70百分位数为真实肥胖的判定标准。分别采用BMI、WC和WHtR定义一般性肥胖与中心性肥胖,并通过计算漏诊率、误诊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和Kappa系数等指标,评价其筛查儿童真实肥胖的效果。 结果 男生BMI[(21.79±4.56)kg/m2]、WC[(76.41±12.53)cm]和WHtR(0.47±0.07)均高于女生[(20.83±4.13)kg/m2,(70.69±10.06)cm,(0.45±0.06)](t值分别为4.02, 9.19, 6.63),男生FMP[(18.29±8.35)%]和FMI[(4.35±2.79)kg/m2]均低于女生[(24.87±6.51)%,(5.44±2.53)kg/m2](t值分别为-16.10,-7.42)(P值均 < 0.01)。以FMP为参考标准,BMI、WC和WHtR筛查真实肥胖的漏诊率分别为12.24%,2.11%,2.11%;误诊率分别为10.88%,27.28%,24.33%;AUC分别为0.88,0.85,0.87;Kappa系数分别为0.67,0.48,0.52。以FMI为参考标准,BMI、WC和WHtR筛查真实肥胖的漏诊率分别为14.20%,1.23%,2.78%;误诊率分别为4.81%,20.84%,18.14%;AUC分别为0.90,0.89,0.90;Kappa系数分别为0.81,0.64,0.67。 结论 BMI在筛查儿童真实肥胖时漏诊率较高,而WC和WHtR的误诊率较高。应在临床实践中推广体脂水平检测,以实现更精准的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25, 46(3): 426-430.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082
摘要:
目的 分析上海市中小学生因病缺课的时间变化规律,探索适用于预测因病缺课高峰时间和强度的模型。 方法 运用季节趋势分解(STL)法分析上海市中小学生2010年9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因病缺课率的季节性和长期趋势变化,并采用基于动态时间规整(DTW)的分层聚类方法对时间变化模式相似的缺课症状进行分类。基于历史数据,构建并评估不同时间序列算法和机器学习模型,以优化预测因病缺课趋势的准确性。 结果 研究期间学年平均新发因病缺课率为16.86/万人天,缺课趋势呈现季节性和长期上升特征,在2017学年达到最高(22.47/万人天)。缺课症状可分为3类:冬春高发类(呼吸道症状、发热及全身不适等)、夏季高发类(眼部症状、鼻出血等)以及无明显季节性类(皮肤症状、意外伤害等)。构建的时间序列模型均能较好地预测因病缺课时间趋势,但峰值强度预测的准确度较低,其中多层感知器模型表现最好,均方根误差为8.96,平均绝对误差为4.37,相较基准模型分别降低36.51%和39.02%。 结论 时间序列模型和机器学习算法能够有效预测因病缺课的趋势,在高峰期可针对不同症状导致的缺课采取相应防控措施。
2025, 46(3): 431-434.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068
摘要:
目的 探索非公安专业大学新生视力与体能的关系,为大学新生的近视防控提供参考。 方法 于2022年10—11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择2022年广西警察学院非公安专业大学新生2 160名为研究对象,根据新生入学视力检测结果与体能成绩,采用体能测试成绩Z分数评价体能指数,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体能指数等级与筛查性近视的关联强度。 结果 2 160名非公安专业大学新生中,筛查性近视人数为917名(42.5%),其中高度近视66名(3.1%)、中度近视383名(17.7%)、低度近视468名(21.7%)。不同体能指数、体质量指数、性别的学生视力检测分布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H值分别为54.50,49.53,15.51,P值均 < 0.01)。学生低等级和中低等级体能指数与筛查性近视相关[OR值(95%CI)分别为2.81(1.93~4.08),1.87(1.38~2.54)],低等级体能指数与高度近视相关[OR值(95%CI)=7.22(2.33~22.32)](P值均 < 0.01)。 结论 非公安专业大学新生筛查性近视与体能相关,低等级和中低等级体能指数是筛查性近视的风险因素,提高体能水平可能对预防近视有效。
2025, 46(3): 435-437.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330
摘要:
目的 分析2017—2023年深圳市幼儿园和学校呼吸道合胞病毒聚集性疫情监测结果及流行特点,为呼吸道合胞病毒防控提供科学参考。 方法 收集和分析深圳市幼儿园和学校2017—2023年呼吸道合胞病毒聚集性疫情监测的流行病学资料和实验室检测结果。 结果 2017—2023年深圳市共确诊31起发生在幼儿园和学校的呼吸道合胞病毒聚集性疫情,2020年疫情数最多为14起,其次是2023年8起;发病总人数为346名,平均罹患率为22.02%。64.52%的呼吸道合胞病毒疫情发生在幼儿园,其余均发生在中小学校。呼吸道合胞病毒疫情报告最多的月份是9月(18起,占58.06%),其次是3和10月(均为3起,占9.68%)。在31起呼吸道合胞病毒疫情中共采集244份咽拭子样本,经检测呼吸道病毒阳性169份,阳性率为69.26%;其中呼吸道合胞病毒阳性121份,其他呼吸道病毒阳性57份(9份为2种病毒均阳性)。31起呼吸道合胞病毒疫情中,14起由呼吸道合胞病毒单独引起(占45.16%),17起由呼吸道合胞病毒和其他呼吸道病毒混合感染引起(占54.84%)。 结论 深圳市幼儿园和学校在2020年以后报告较多的呼吸道合胞病毒聚集性疫情,其中多发生在幼儿园,高发季节是秋季和春季。
2025, 46(3): 438-442.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081
摘要:
目的 构建科学、完善的高校传染病防控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高校有效应对传染病提供参考工具。 方法 采用文献分析法构建高校传染病防控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初始框架,选择熟悉传染病防控或者学校卫生工作的专家(分别有16,18位)进行2轮德尔菲专家咨询确定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及组合权重。再方便抽取内蒙古3所高校传染病防控人员198名,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评价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结果 2轮德尔菲咨询问卷有效回收率分别为80.0%, 90.0%,专家权威程度分别为0.89和0.86,专家和谐系数Kendall W分别为0.166, 0.310,各指标变异系数均<0.25,最终构建的高校传染病防控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4项一级指标、14项二级指标和75项三级指标。一级指标预防与监测预警、组织制度保障、应急管理、善后恢复与总结的权重数值分别为0.176, 0.476, 0.268, 0.080;二级指标前3位权重数值分别为传染病监测预警0.623、损失评估0.595、应急处置0.370。高校传染病防控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模糊综合评价得分为79.148,等级水平较高。 结论 构建的高校传染病防控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可为评估高校传染病防控能力提供工具参考。
2025, 46(3): 443-446.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051
摘要:
目的 了解天津市特殊教育(以下简称“特教”)学校学生筛查性近视发生现状及相关因素,为提高特教学生健康水平提供依据。 方法 2021年11月至2023年12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天津市5区6所特教学校抽取281名学生进行非睫状肌麻痹电脑验光视力检查和问卷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特教学生筛查性近视相关因素。 结果 天津市特教学生筛查性近视检出率为27.0%,患孤独症、发育迟缓和智力障碍学生的筛查性近视检出率分别为22.4%,12.5%和33.0%。随年龄增长,近视程度增加(χ趋势2=22.65,P <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10~13岁:OR=5.40,14~17岁:OR=8.40,18~23岁:OR=6.02)、住宿情况(走读:OR=0.29)、每日看手机≥2 h(OR=2.37)、每日看电脑和平板时长≥2 h(OR=2.70)与特教学生筛查性近视的发生相关(P值均 < 0.05)。 结论 特教学生筛查性近视检出率和近视程度均随年龄升高,长时间视屏是特教学生筛查性近视相关因素,应结合特教学生特点开展精准近视防控。
2025, 46(3): 447-451.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076
摘要:
学校菜园教育不仅是种植活动,也是将园艺与户外活动融入学校课程体系的体验式、跨学科的创新学习模式。研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综述,通过参与菜园的实践活动,儿童青少年能够提升环境意识,促进健康饮食习惯的养成,增强动手能力、增加体育活动,同时使其在责任感和社会情感方面得到积极发展。
学校菜园教育不仅是种植活动,也是将园艺与户外活动融入学校课程体系的体验式、跨学科的创新学习模式。研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综述,通过参与菜园的实践活动,儿童青少年能够提升环境意识,促进健康饮食习惯的养成,增强动手能力、增加体育活动,同时使其在责任感和社会情感方面得到积极发展。
2025, 46(3): 452-456.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085
摘要:
家庭是儿童青少年主要的生活场域,对其身体活动具有重要影响。研究系统回溯了家庭对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的作用机制及路径研究进展,重点探讨父母影响子女体育行为动机和成就的模型、父母社会化影响的综合模型和身体活动养育的综合模型的亲子身体活动代际传递的理论机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为后续的家庭化提升方案和家校协同方案的制定提供更多建议与参考。
家庭是儿童青少年主要的生活场域,对其身体活动具有重要影响。研究系统回溯了家庭对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的作用机制及路径研究进展,重点探讨父母影响子女体育行为动机和成就的模型、父母社会化影响的综合模型和身体活动养育的综合模型的亲子身体活动代际传递的理论机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为后续的家庭化提升方案和家校协同方案的制定提供更多建议与参考。
摘要:
根据国务院1987年同意建立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制度, 2019年, 教育部等部署开展了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工作。发现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总体有所改善, 并提出了促进学生体质与健康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 针对本次调研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相关安排: 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落实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政策要求、持续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全国健康学校建设计划。
根据国务院1987年同意建立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制度, 2019年, 教育部等部署开展了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工作。发现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总体有所改善, 并提出了促进学生体质与健康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 针对本次调研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相关安排: 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落实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政策要求、持续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全国健康学校建设计划。
摘要:
编制适合我国使用的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问卷,并对其信效度进行评价,为更好地了解我国青少年非自杀性自杀行为提供工具.方法 自行编制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问卷.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沈阳、郑州、南昌和深圳部分在校初、高中学生,共15 096人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同质信度、分半信度、结构效度等评价问卷的信效度.选取合肥市某中学94名学生使用自残功能性评估问卷(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Self-mutilation,FASM)作为校标问卷进行调查,考察问卷的效标关联效度.结果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问卷分为行为问卷(12个条目)和功能问卷(19个条目)2部分.行为问卷的Cronbachα系数为0.921,分半信度为0.851,重测信度为0.843,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4.914%,与校标问卷FASM行为维度得分的相关系数r=0.833(P<0.01).功能问卷总分的Cronbach α系数为0.905,分半信度为0.786,重测信度为0.805,累计方差贡献率为53.871%,与校标问卷FASM功能维度得分的相关系数r=0.859(P<0.01).结论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作为我国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和功能的评定工具.
编制适合我国使用的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问卷,并对其信效度进行评价,为更好地了解我国青少年非自杀性自杀行为提供工具.方法 自行编制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问卷.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沈阳、郑州、南昌和深圳部分在校初、高中学生,共15 096人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同质信度、分半信度、结构效度等评价问卷的信效度.选取合肥市某中学94名学生使用自残功能性评估问卷(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Self-mutilation,FASM)作为校标问卷进行调查,考察问卷的效标关联效度.结果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问卷分为行为问卷(12个条目)和功能问卷(19个条目)2部分.行为问卷的Cronbachα系数为0.921,分半信度为0.851,重测信度为0.843,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4.914%,与校标问卷FASM行为维度得分的相关系数r=0.833(P<0.01).功能问卷总分的Cronbach α系数为0.905,分半信度为0.786,重测信度为0.805,累计方差贡献率为53.871%,与校标问卷FASM功能维度得分的相关系数r=0.859(P<0.01).结论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作为我国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和功能的评定工具.
摘要:
探讨不同强度体育锻炼对提升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韧性的效果,为大学生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相关研究资料.方法 按照整群抽样的原则,选取武汉职业技术学院1 546名大一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利用SCL-90自评量表和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进行调查.将学生按班级分为对照1,2,3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1组390名,按照常规体育课程进行锻炼;对照2组385名,给予小运动强度锻炼;对照3组387名,给予大强度体育锻炼;观察组384名,给予中等强度锻炼.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大学生SCL-90量表中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偏执得分明显优于对照1组、2组以及3组(F值分别为3.57,3.33,4.27,5.28,3.82,4.29,P值均<0.01);心理韧性调查表得分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1,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观察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可对社交、身心健康、精神解脱以及自我磨炼等产生良好的影响,与其余组别学生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可有效提升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韧性,值得关注.
探讨不同强度体育锻炼对提升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韧性的效果,为大学生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相关研究资料.方法 按照整群抽样的原则,选取武汉职业技术学院1 546名大一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利用SCL-90自评量表和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进行调查.将学生按班级分为对照1,2,3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1组390名,按照常规体育课程进行锻炼;对照2组385名,给予小运动强度锻炼;对照3组387名,给予大强度体育锻炼;观察组384名,给予中等强度锻炼.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大学生SCL-90量表中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偏执得分明显优于对照1组、2组以及3组(F值分别为3.57,3.33,4.27,5.28,3.82,4.29,P值均<0.01);心理韧性调查表得分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1,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观察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可对社交、身心健康、精神解脱以及自我磨炼等产生良好的影响,与其余组别学生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可有效提升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韧性,值得关注.
摘要:
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努力.为扎实推进近视防控工作,普及近视防控的适宜技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颁布实施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指南》(简称《指南》).本文围绕《指南》的背景、意义和主要内容等方面进行解读,以提高公共卫生专业工作者和关注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相关人员对《指南》内容的理解.
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努力.为扎实推进近视防控工作,普及近视防控的适宜技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颁布实施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指南》(简称《指南》).本文围绕《指南》的背景、意义和主要内容等方面进行解读,以提高公共卫生专业工作者和关注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相关人员对《指南》内容的理解.
摘要:
大学生体质下降现已成为一项严峻的全球性社会问题,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研究人员的密切关注,而身体活动量减少是造成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直接原因.影响大学生身体活动量减少的因素较多,其中不良生活方式是较为重要的原因,健康生活方式对包括柔韧、肌肉力量、耐力、体质量指数(BMI)等身体健康指标,以及舒张压、收缩压、三酰甘油、总胆固醇等冠心病危险因素均有积极影响[1].本文拟对国内外大学生生活方式与体质健康水平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与分析,了解生活方式对大学生体质健康影响情况及干预策略,以期为我国大学生体质改善提供指导.
大学生体质下降现已成为一项严峻的全球性社会问题,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研究人员的密切关注,而身体活动量减少是造成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直接原因.影响大学生身体活动量减少的因素较多,其中不良生活方式是较为重要的原因,健康生活方式对包括柔韧、肌肉力量、耐力、体质量指数(BMI)等身体健康指标,以及舒张压、收缩压、三酰甘油、总胆固醇等冠心病危险因素均有积极影响[1].本文拟对国内外大学生生活方式与体质健康水平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与分析,了解生活方式对大学生体质健康影响情况及干预策略,以期为我国大学生体质改善提供指导.
摘要:
为切实加强新时代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八部门于近日颁布实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将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上升为国家战略.该文阐述了《实施方案》的出台背景、政策亮点和重要部署,以及教育部等八部门、各省份和地方教育系统对《实施方案》的贯彻落实情况.提出下一步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的重点任务为以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为指引,狠抓工作落实,强化考核刚性约束,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专家指导、科研支撑、学校参与、家庭支持、社会共治”的综合防控体系.
为切实加强新时代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八部门于近日颁布实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将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上升为国家战略.该文阐述了《实施方案》的出台背景、政策亮点和重要部署,以及教育部等八部门、各省份和地方教育系统对《实施方案》的贯彻落实情况.提出下一步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的重点任务为以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为指引,狠抓工作落实,强化考核刚性约束,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专家指导、科研支撑、学校参与、家庭支持、社会共治”的综合防控体系.
摘要:
探讨运动干预对焦虑女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以及负性情绪在运动干预影响睡眠质量中的中介效应,为指导睡眠障碍患者的康复提供参考.方法 以北京师范大学70名焦虑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34名)和对照组(36名);实验组进行8周有氧运动与瑜伽训练结合的干预,对照组在相同时间正常学习生活不进行规律运动;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ANA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被试运动干预前后的睡眠与负性情绪水平.结果 运动干预后,实验组睡眠质量(4.31±1.26)、焦虑(36.41±7.32)和负性情绪(2.37±0.50)得分较干预前[(8.41±3.11)(53.76±2.70)(2.79±0.59)]均显著改善(P值均<0.01),而对照组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中介效应检验显示,负性情绪在运动对睡眠质量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t=6.77,P<0.01).结论 运动干预显著改善了焦虑女大学生睡眠质量和负性情绪水平,负性情绪在运动改善睡眠质量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探讨运动干预对焦虑女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以及负性情绪在运动干预影响睡眠质量中的中介效应,为指导睡眠障碍患者的康复提供参考.方法 以北京师范大学70名焦虑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34名)和对照组(36名);实验组进行8周有氧运动与瑜伽训练结合的干预,对照组在相同时间正常学习生活不进行规律运动;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ANA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被试运动干预前后的睡眠与负性情绪水平.结果 运动干预后,实验组睡眠质量(4.31±1.26)、焦虑(36.41±7.32)和负性情绪(2.37±0.50)得分较干预前[(8.41±3.11)(53.76±2.70)(2.79±0.59)]均显著改善(P值均<0.01),而对照组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中介效应检验显示,负性情绪在运动对睡眠质量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t=6.77,P<0.01).结论 运动干预显著改善了焦虑女大学生睡眠质量和负性情绪水平,负性情绪在运动改善睡眠质量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摘要:
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近视发病率居高不下,并呈低龄化的趋势,流行形势非常严峻,其中环境因素是近视病因研究的热点.本文对国内外儿童青少年近距离用眼、户外活动、睡眠时长、照明条件、饮食习惯等与近视发生的关系进行文献研究和分析,提出了针对社会、学校、家庭、学生和特殊个体不同角度的干预策略,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儿童青少年的视力.
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近视发病率居高不下,并呈低龄化的趋势,流行形势非常严峻,其中环境因素是近视病因研究的热点.本文对国内外儿童青少年近距离用眼、户外活动、睡眠时长、照明条件、饮食习惯等与近视发生的关系进行文献研究和分析,提出了针对社会、学校、家庭、学生和特殊个体不同角度的干预策略,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儿童青少年的视力.
摘要:
了解江苏省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现状及影响因素,为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分层整群抽取江苏省12所高校2 643名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参与行为的问卷调查.结果 仅有2.3%(60/2 643)的大学生每周上体育课课时数≥3学时,29.9%(790名)每周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次数≥3次,14.8%(391名)每天参与体育锻炼时间≥lh,23.0%(609名)掌握的运动技能项数≥3项,45.7%(1 208名)未参加体育社团,17.8%(471名)参与校外体育俱乐部等社会体育组织;40.1%(1 059名)的学生认为体育课程内容缺乏趣味性,31.9%(845名)的学生不喜欢体育教师或其授课方式,19.4%(514名)认为缺乏体育场地或器材,21.1%(558名)认为体育锻炼对学习效果没影响,28.9%(764名)认为体育课程及相关活动对就业没有影响,17.1%(451名)认为体育成绩好坏不影响在校评优和进步;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行为现状及不喜欢体育锻炼原因的性别、年级和地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级、地区、课程内容缺乏趣味性、不喜欢体育教师的授课方式、缺乏体育场地或器材是江苏省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P值均<0.05).结论 江苏省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行为现状情况不容乐观,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行为需要社会、学校和个人兼容并济,共同努力.
了解江苏省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现状及影响因素,为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分层整群抽取江苏省12所高校2 643名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参与行为的问卷调查.结果 仅有2.3%(60/2 643)的大学生每周上体育课课时数≥3学时,29.9%(790名)每周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次数≥3次,14.8%(391名)每天参与体育锻炼时间≥lh,23.0%(609名)掌握的运动技能项数≥3项,45.7%(1 208名)未参加体育社团,17.8%(471名)参与校外体育俱乐部等社会体育组织;40.1%(1 059名)的学生认为体育课程内容缺乏趣味性,31.9%(845名)的学生不喜欢体育教师或其授课方式,19.4%(514名)认为缺乏体育场地或器材,21.1%(558名)认为体育锻炼对学习效果没影响,28.9%(764名)认为体育课程及相关活动对就业没有影响,17.1%(451名)认为体育成绩好坏不影响在校评优和进步;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行为现状及不喜欢体育锻炼原因的性别、年级和地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级、地区、课程内容缺乏趣味性、不喜欢体育教师的授课方式、缺乏体育场地或器材是江苏省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P值均<0.05).结论 江苏省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行为现状情况不容乐观,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行为需要社会、学校和个人兼容并济,共同努力.
摘要:
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动态发展规律及领悟社会支持的影响,为制定更有针对性的保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使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UPI)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PSSS)对广州某高校2014年入学的2 301名大学生进行追踪研究.2次施测的时间分别是2014年9月23日和2016年9月25日.结果 大三时学生的UPI得分(9.18±8.49)低于大一(10.11±7.87)(t=29.90,P<0.01).大三时学生严重心理问题的人数比例比大一上升1.0百分点,一般心理问题的人数比例下降1.7百分点,心理健康的人数比例上升0.7百分点(x2=377.59,P<0.01).女生UPI得分(10.09±8.32)高于男生(8.81±7.91)(t=17.13,P<0.01).领悟社会支持水平越高,UPI得分越低(F=149.65,P<0.01).大一时学生UPI为A类(严重心理问题)且低领悟社会支持的大三UPI得分最高,大一UPI为C类(心理健康)且高领悟社会支持的大三UPI得分最低;高领悟社会支持条件下,大一UPI A/B(一般心理问题)/C类的学生大三UPI得分均低于低领悟社会支持条件下的学生.结论 大学生入校后,心理健康状况呈2个动态两极化的趋势发展.领悟社会支持能力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动态发展具有持续性的调节作用.
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动态发展规律及领悟社会支持的影响,为制定更有针对性的保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使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UPI)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PSSS)对广州某高校2014年入学的2 301名大学生进行追踪研究.2次施测的时间分别是2014年9月23日和2016年9月25日.结果 大三时学生的UPI得分(9.18±8.49)低于大一(10.11±7.87)(t=29.90,P<0.01).大三时学生严重心理问题的人数比例比大一上升1.0百分点,一般心理问题的人数比例下降1.7百分点,心理健康的人数比例上升0.7百分点(x2=377.59,P<0.01).女生UPI得分(10.09±8.32)高于男生(8.81±7.91)(t=17.13,P<0.01).领悟社会支持水平越高,UPI得分越低(F=149.65,P<0.01).大一时学生UPI为A类(严重心理问题)且低领悟社会支持的大三UPI得分最高,大一UPI为C类(心理健康)且高领悟社会支持的大三UPI得分最低;高领悟社会支持条件下,大一UPI A/B(一般心理问题)/C类的学生大三UPI得分均低于低领悟社会支持条件下的学生.结论 大学生入校后,心理健康状况呈2个动态两极化的趋势发展.领悟社会支持能力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动态发展具有持续性的调节作用.
摘要:
根据国务院1987年同意建立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制度, 2019年, 教育部等部署开展了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工作。发现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总体有所改善, 并提出了促进学生体质与健康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 针对本次调研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相关安排: 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落实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政策要求、持续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全国健康学校建设计划。
根据国务院1987年同意建立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制度, 2019年, 教育部等部署开展了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工作。发现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总体有所改善, 并提出了促进学生体质与健康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 针对本次调研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相关安排: 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落实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政策要求、持续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全国健康学校建设计划。
摘要:
分析影响儿童行为问题的饮食危险因素,为预防和减少儿童行为问题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Rutter儿童行为量表对学龄儿童的行为问题进行分型,应用食物频率间卷(FFQ)调查各营养素摄入状况,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及逐步回归分析研究行为问题与营养素摄入状况的相关性.结果不同性别儿童行为问题分型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8.01,P<0.05),男童主要以A型行为问题为主(53.37%),女童主要以N型行为问题为主(44.87%).行为问题组儿童能量、蛋白质、脂肪、胆固醇、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P、Se摄入量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22,-2.10,-2.29,-2.48,-3.16,-2.01,-2.02,-1.96,-2.08,P值均<0.05).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性别、Se、维生素C与A型行为问题有关(F=4.84,P=0.01);分娩方式与N型行为问题有关(F=6.00,P=0.02);分娩方式、维生素A与M型行为问题有关(F=6.97,P=0.00);分娩方式、Cu、维生素A与总行为问题有关(F=5.47,P=0.00).结论 营养素摄入与儿童行为问题有关,纠正行为问题儿童营养失衡可能对改善行为问题有帮助.
分析影响儿童行为问题的饮食危险因素,为预防和减少儿童行为问题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Rutter儿童行为量表对学龄儿童的行为问题进行分型,应用食物频率间卷(FFQ)调查各营养素摄入状况,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及逐步回归分析研究行为问题与营养素摄入状况的相关性.结果不同性别儿童行为问题分型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8.01,P<0.05),男童主要以A型行为问题为主(53.37%),女童主要以N型行为问题为主(44.87%).行为问题组儿童能量、蛋白质、脂肪、胆固醇、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P、Se摄入量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22,-2.10,-2.29,-2.48,-3.16,-2.01,-2.02,-1.96,-2.08,P值均<0.05).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性别、Se、维生素C与A型行为问题有关(F=4.84,P=0.01);分娩方式与N型行为问题有关(F=6.00,P=0.02);分娩方式、维生素A与M型行为问题有关(F=6.97,P=0.00);分娩方式、Cu、维生素A与总行为问题有关(F=5.47,P=0.00).结论 营养素摄入与儿童行为问题有关,纠正行为问题儿童营养失衡可能对改善行为问题有帮助.
获得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