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6卷  第7期

述评
提升环境卫生水平 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王强, 张粲, 李湉湉
2025, 46(7): 913-916.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218
摘要(20) HTML (8) PDF(13)
摘要:
有效应对环境健康风险是保障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中国政府通过政策法规、标准制定和污染治理等措施的实施, 促使儿童环境健康状况总体呈现向好趋势; 但面对仍然严峻的传统和新兴环境风险, 仍需进一步整合多方资源, 开展儿童环境健康风险的精准防控。文章聚焦固体燃料相关空气污染、饮用水污染以及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等影响中国儿童健康传统与新兴的关键环境卫生挑战, 从深化科学研究、强化政府政策引导、落实学校和社区行动3个层面提出系统性建议, 旨在为儿童创造更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
专题笔谈
韩国学生网络欺凌特征及综合防治启示
屈雅山, 韦义平, 文彦茹
2025, 46(7): 917-921.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219
摘要(9) HTML (5) PDF(2)
摘要:
韩国作为全球网络普及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其学生网络欺凌具有典型性与复杂性。文章通过对韩国学生网络欺凌综合防治特征进行分析, 总结了韩国构建"法律政策并进的政府规治、双向教育干预的家校同治、多元协同赋能的社会共治"的综合防治经验。近年来, 中国学生网络欺凌综合防治虽取得一定成效, 但仍有不足之处, 可以借鉴韩国经验, 优化中国综合防治体系、完善法律法规、创新技术赋能系统以及发挥文化育人机制, 推进中国学生网络欺凌综合防治工作。
环境暴露与儿童青少年健康专栏
广州市儿童2014—2020年其他感染性腹泻流行特征及气候因素分析
马晓薇, 杜欢纯, 王瑶, 唐思丽, 范伟东, 杨倩, 刘伟佳, 陆剑云, 袁俊, 张周斌
2025, 46(7): 922-925.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217
摘要(11) HTML (11) PDF(5)
摘要:
  目的  对广州市18岁以下儿童2014—2020年其他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特征及趋势进行分析,探讨气候因素与发病的相关性,为传染病的早期预防提供参考。  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和广州市气象局,收集2014—2020年广州市其他感染性腹泻发病数及气象数据,利用负二项回归分析气象因素与其他感染性腹泻发病的相关性。  结果  2014—2020年广州市共报告18岁以下儿童其他感染性腹泻104 566例,男女性别比为1.48∶1。2017年发病率最高(980.83/10万),2020年发病率最低(388.22/10万),发病高峰在每年的10月至次年3月。5岁以下儿童发病数占所有儿童病例数的87.95%。其他感染性腹泻发病数与发病前6 d的气温呈负相关(IRR=-0.07),与发病当天温差呈正相关(IRR=0.02),与发病前7 d的风速呈正相关(IRR=0.07)(P值均<0.05);但与当天相对湿度的相关无统计学意义(IRR=-0.00,P>0.05)。  结论  低温、温差大以及风速高可增加儿童其他感染性腹泻的发病风险。应联动气象变化加强预测预警,联合托幼机构和学校在高风险时期加强预防。
重金属暴露与儿童青少年肥胖关联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吴梦, 罗律儿, 王静涵, 刘琴
2025, 46(7): 926-931.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214
摘要(13) HTML (8) PDF(3)
摘要:
  目的  系统评价铅、砷、镉、汞、铝5种重金属暴露与儿童青少年肥胖之间的关系,为后续开展相关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中国知网、万方4个中文数据库和OVID、PubMed、Web of Science、EBSCO 4个外文数据库搜集相关研究,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4年5月5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对结果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归纳总结。  结果  共纳入5项有关铅暴露的队列研究、17项涉及铅(13项)、镉(8项)、汞(8项)、砷(4项)、铝(1项)暴露的横断面研究。2项队列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铅暴露与儿童超重肥胖风险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RR=0.76,95%CI=0.50~1.16,P>0.05);而横断面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铅暴露与儿童超重(OR=0.70,95%CI=0.59~0.84,2项研究)、肥胖(OR=0.71,95%CI=0.58~0.87,3项研究)风险均呈负相关,镉暴露与儿童超重(OR=0.83,95%CI=0.73~0.95,2项研究)、肥胖(OR=0.70,95%CI=0.63~0.78,3项研究)风险均呈负相关,汞暴露会增加儿童超重/肥胖(OR=1.42,95%CI=1.14~1.76,2项研究)、腹型肥胖(OR=1.99,95%CI=1.45~2.73,2项研究)的风险,尿液中砷质量体积浓度最高组与浓度最低组相比发生肥胖的风险更低(OR=0.39,95%CI=0.23~0.65,1项研究),尿液中铝质量体积浓度最高组与浓度最低组相比发生肥胖的风险更低(OR=0.52,95%CI=0.31~0.86,1项研究)(P值均<0.05)。  结论  重金属暴露可能是儿童青少年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因素,但结论尚不统一,还需进一步开展高质量前瞻性队列研究予以验证。
固体燃料对儿童卧室PM2.5污染及影响因素分析
郑萍, 师春利, 辛淑芝, 陈顺强, 沈月, 张北, 许宁, 王强
2025, 46(7): 932-936.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213
摘要(7) HTML (6) PDF(2)
摘要:
  目的  了解使用固体燃料的家庭儿童卧室PM2.5污染状况及影响因素,为有效降低儿童卧室PM2.5的污染提供依据。  方法  2019年12月—2020年11月,在中国北方(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和南方(四川省绵阳市)选择2个试点,监测198户(北方108户,南方90户),通过家访了解固体燃料使用情况,采用实时在线监测设备监测儿童卧室PM2.5质量体积浓度动态变化,使用混合效应模型分析儿童卧室PM2.5污染的影响因素。  结果  监测周期内北方和南方试点儿童卧室PM2.5日均值分别为78.33(40.50, 154.80) 和38.54(26.20, 58.46) μg/m3,超标率分别为44.57%和33.22%。取暖期内北方和南方试点PM2.5日均值分别为212.50 (133.60, 244.10) 和104.42 (73.97, 134.90) μg/m3,超标率分别为96.75%和86.96%。混合效应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儿童卧室PM2.5质量体积浓度与固体燃料使用时间、开窗时间、房间布局(厨房和卧室共用入户门)、室内吸烟、室内湿度和卧室内使用固体燃料等因素均相关(β值分别为0.19, -0.05, 1.20, 0.43, 0.02, 0.35,P值均<0.05)。  结论  使用固体燃料是儿童卧室内PM2.5污染的重要原因,固体燃料对北方儿童卧室空气质量的影响重于南方。
校园周边中长期PM2.5暴露与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的关联
罗月梅, 张登城, 秦阳, 陆武韬, 蒋家诺, 陈力, 郭桐君, 马军, 董彦会, 李艳
2025, 46(7): 937-940.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222
摘要(8) HTML (6) PDF(2)
摘要:
  目的  探讨校园周边中长期PM2.5暴露与中小学生超重肥胖之间的关联性,为科学防控中小学生超重肥胖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  方法  2023年9—11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广西全区14个设区市111个区县,抽取251 183名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学生(7~18岁)作为研究对象。PM2.5质量体积浓度数据源自中国大气成分近实时追踪数据集。运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是否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PM2.5暴露水平,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探究校园周边PM2.5水平与中小学生超重肥胖之间的量化关系,并进一步利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PM2.5质量体积浓度与中小学生超重肥胖风险之间的非线性关联特征。  结果  广西中小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为19.5%,监测项目开始前一年的PM2.5质量体积浓度中位数超重肥胖组(23.22 μg/m3)高于非超重肥胖组(22.63 μg/m3)(Z=-15.66,P<0.01),在性别(男、女)、学段(小学、初中、高中)亚组分析中也呈现出一致的结果(P值均<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最近一年PM2.5月平均质量体积浓度每增加10 μg/m3,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的风险为原来的1.12倍(OR=1.12,95%CI=1.09~1.15,P<0.01)。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结果显示,PM2.5的月均水平与中小学生超重肥胖发生风险之间存在非线性关联(P趋势<0.01);当PM2.5暴露水平<22.68 μg/m3时,超重肥胖发生风险与PM2.5关联无统计学意义;当PM2.5暴露水平≥22.68 μg/m3时,超重肥胖的风险随着PM2.5暴露水平的增加而上升。  结论  校园周边中长期PM2.5暴露与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之间存在关联。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中学生新课标体育核心素养与主观锻炼体验中介与潜变量分析
袁宇晴, 黄文英, 胡昶, 张文, 宋超
2025, 46(7): 941-945.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205
摘要(12) HTML (6) PDF(7)
摘要:
  目的  探讨中学生体育核心素养、锻炼自我效能、身体自尊与主观锻炼体验的关系,分析锻炼自我效能的潜在类别,为提升青少年主观锻炼体验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于2024年9—11月在江西、广东、湖南、贵州、河南、广西、云南、重庆、四川、山东、湖北、河北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选取2 569名中学生进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量表、主观锻炼体验量表、锻炼自我效能量表及身体自尊量表调查。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青少年体育核心素养、锻炼自我效能、身体自尊以及主观锻炼体验之间的相关性;采用中介模型及Bootstrap检验,进一步考察锻炼自我效能和身体自尊在青少年体育核心素养与主观锻炼体验之间的中介作用。采用Mplus 8.3软件对锻炼自我效能进行潜在剖面分析。  结果  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青少年体育核心素养与锻炼自我效能、身体自尊、主观锻炼体验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1,0.38,0.40);锻炼自我效能与身体自尊、主观锻炼体验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5,0.45);身体自尊与主观锻炼体验呈正相关(r=0.34)(P值均<0.01)。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青少年体育核心素养正向预测主观锻炼体验(β=0.41,P<0.05);锻炼自我效能、身体自尊在其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效应值为0.14,P<0.01),效应占比为34%。潜在剖面分析结果显示,青少年锻炼自我效能存在3种潜在类别:低锻炼自我效能组(14.71%,378名),中锻炼自我效能组(65.51%,1 683名),高锻炼自我效能组(19.78%,508名)。  结论  青少年锻炼自我效能具有异质性,锻炼自我效能和身体自尊在青少年体育核心素养与主观锻炼体验之间起中介作用。
动作教育理念对幼儿基本动作技能促进的效果分析
焦喜便, 姜桂萍, 段冬梅, 潘进贤
2025, 46(7): 946-949.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181
摘要(13) HTML (7) PDF(2)
摘要:
  目的  了解动作教育理念对3~6岁幼儿基本动作技能的影响,为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提供参考。  方法  2022年8月—2023年6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青岛某幼儿园592名3~6岁正常发育幼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基于动作教育理念设计体育活动)和对照组(原教学计划),进行为期24周(每周2次,每次40 min)的干预。采用粗大动作发育测试第二版(TGMD-2)评估幼儿的粗大动作,并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组干预前后数据。  结果  除跑和踢球外,干预组与对照组粗大动作、移动动作、操作动作及各分项指标的组别主效应(F组别=18.78~104.77)、时间主效应(F时间=243.23~3 003.19)以及组别×时间交互效应(F组别×时间=14.01~322.91)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进一步简单效应分析结果显示,干预前,干预组与对照组的粗大动作[(48.95±10.65)(45.87±10.98)分]、移动动作[(25.93±7.31)(23.46±7.32)分]、操作动作[(23.15±4.40)(22.40±4.69)分]总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69,2.94,1.90),干预组与对照组移动动作和操作动作各分项指标得分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F=0.01~3.58)(P值均>0.05);干预后,干预组粗大动作、移动动作和操作动作总分[(75.92±9.48)(38.12±5.40)(37.80±4.92)分]均优于对照组[(59.52±12.12)(30.71±7.47)(28.81±5.54)分](F值分别为168.15,97.58,210.71)、亦均优于干预前(F干预组值分别为3 498.90,1 438.27,2 431.24;F对照组值分别为545.58,309.18,283.29),干预组各分项指标得分(除跑和踢球外)均优于对照组(F=43.57~297.71)、且两组各分项指标得分均优于干预前(F干预组=300.58~858.65,F对照组=12.28~135.64)(P值均<0.01)。  结论  基于动作教育理念设计的体育活动更能促进幼儿的基本动作技能发展。
银川市大学生24 h活动时间分配与主动健康水平的关联
陈妙, 翟锁, 丁文清, 殷鼎
2025, 46(7): 950-955.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194
摘要(11) HTML (8) PDF(5)
摘要:
  目的  探讨银川市大学生24 h活动时间分配的潜在分类及其与主动健康水平的关系,为优化活动时间分配,提升主动健康水平提供参考。  方法  于2024年11月18日—12月6日,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银川市全日制本科院校的2 422名大一至大二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国大学生24 h活动行为问卷(24 h MBQ)和主动健康行为量表调查大学生24 h活动时间分配现状、评估主动健康水平,通过潜在剖面分析(LPA)判别活动类别,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与大学生主动健康水平的关联性。  结果  有1 087名(44.9%)大学生具备主动健康水平,不同年龄、年级、办学性质、生源地、学科类别大学生主动健康具备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2.03,7.65,25.50,10.12,43.44,P值均<0.01);不同性别、年龄、年级、生源地、办学性质、学科类别大学生24 h活动时间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Z/H/F=-5.70~111.39,P值均<0.05)。24 h活动时间分配模式可分为学屏双高型(6.9%)、低耗休眠型(8.8%)、轻度活跃型(67.8%)和高能动态型(16.4%)4种。不同年龄、办学性质和学科类别下大学生活动时间分配类别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5.52~108.46,P值均<0.05)。以高能动态型为参照组,轻度活跃型(OR=0.39,95%CI=0.31~0.50)、低耗休眠型(OR=0.10,95%CI=0.06~0.15)和学屏双高型(OR=0.03,95%CI=0.02~0.07)大学生具备较低的主动健康水平(P值均<0.01)。  结论  银川市大学生24 h活动时间分配类别存在明显异质性,不同活动类别均与主动健康水平存在关联。
校园餐盘设计对贵州省寄宿制学生控盐效果评价
仇玉洁, 杜智鑫, 袁帆, 赵航, 刘爱玲
2025, 46(7): 956-960.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208
摘要(9) HTML (4) PDF(2)
摘要:
  目的  探讨使用餐盘代替饭碗对控制学龄学生食盐摄入量的效果,为学生控盐干预提供新的实践证据及思考。  方法  2024年4—5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贵州省某寄宿制学校四至九年级各抽取1个干预班和1个对照班,共373名学生纳入研究。干预组(n=181)使用餐盘盛取午餐和晚餐,对照组(n=192)使用饭碗,干预时长1个月,期间供餐品种、定价标准及就餐流程与日常保持一致。收集干预前后学生的24 h尿液,并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测量。采用倍差法结合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干预前后钠摄入量变化,评估干预净效应。  结果  干预组终期24 h钠摄入量为(2 222.6±1 013.6)mg,较基线增加94.6 mg,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0,P>0.05);对照组终期24 h钠摄入量为(2 080.5±895.7)mg,较基线减少190.8 mg,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9,P<0.05)。倍差法结果显示,纳入性别、年级和影响钠摄入的饮食行为等因素校正模型后,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24 h钠摄入量净增加232.5 mg[β值(95%CI)=232.5(-40.3~505.2)],净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仅通过餐具改变尚不足以有效控制学生盐摄入量。应在持续开展基于助推理论的实践探索与循证研究基础上,将减盐教育、支持性环境建设等多维度措施相结合,形成协同增效的干预体系。
成都市中小学生心率变异性与课外体育锻炼相关性
潘仲金, 张艺宏, 何仲涛, 刘建宇, 郑晓, 邵平
2025, 46(7): 961-964.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207
摘要(10) HTML (7) PDF(1)
摘要:
  目的  了解成都市中小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为中小学生科学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2年1月在四川省体育科学研究所进行体质评估的1 323名成都市中心城区中小学生参与调查,参照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标准将男、女生分别划分为有、无课外体育锻炼习惯组。采用SA-3000P,分别对男、女生心率变异标准偏差(SDNN)、连续性差异的平方根(rMSSD)、总频功率(TP)、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等心率变异性相关指标进行测评,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男、女生无课外体育锻炼习惯组lgSDNN、lgrMSSD、TP、LF、HF[男生:(1.67±0.13)ms,(1.59±0.20)ms,(7.34±0.73)ms2,(6.11±0.74)ms2,(6.05±0.87)ms2;女生:(1.67±0.13)ms,(1.59±0.19)ms,(7.35±0.60)ms2,(6.06±0.69)ms2,(6.12±0.87)ms2]比有课外体育锻炼习惯组均较低[男生:(1.75±0.13)ms,(1.72±0.18)ms,(7.69±0.62)ms2,(6.41±0.76)ms2,(6.44±0.79)ms2;女生:(1.73±0.13)ms,(1.68±0.20)ms,(7.60±0.65)ms2,(6.26±0.86)ms2,(6.36±0.90)ms2](t值分别为-8.24,-8.75,-6.54,-5.35,-6.33;-5.10,-4.90,-4.47,-2.71,-2.93,P值均<0.01)。仅男生无课外体育锻炼习惯组lgLF/HF[0.04(-0.19,0.27)]较有课外体育锻炼习惯组[-0.03(-0.25, 0.20)]有降低(Z=-2.01,P<0.05)。对男、女生无、有课外体育锻炼习惯组自主神经活性、压力指数及疲劳指数评分等级分别进行比较,男生正常及以上人数比例分别为79.3%,84.1%,71.8%;91.4%,95.7%,8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7.42,63.66,38.28);女生正常及以上人数比例分别为79.8%,85.7%,75.0%;85.4%,92.1%,79.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8.31,22.18,22.22)(P值均<0.01)。  结论  有课外体育锻炼习惯的中小学生,在心率变异性相关指标上顺应性增强,并表现出更为复杂的心率变异性。
心理卫生
父母积极教养方式与初中生积极学业情绪的关系
陈萍, 朋文佳, 王文娟
2025, 46(7): 965-969.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203
摘要(12) HTML (9) PDF(2)
摘要:
  目的  探讨父母积极教养方式与初中生积极学业情绪的关系及亲子沟通与同伴关系的链式中介效应,为家庭教育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2025年3—4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选取安徽省某市4所初中1 063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使用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量表、青少年亲子沟通量表、同伴关系量表、青少年学业情绪问卷等工具测量核心变量,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父母积极教养方式、同伴关系、亲子沟通与积极学业情绪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父母积极教养方式、同伴关系、亲子沟通对积极学业情绪的影响,通过中介效应模型及Bootstrap法检验链式中介效应。  结果  班干部、父母文化程度较高及完整家庭学生的积极学业情绪得分更高(t/F值分别为7.23,13.73,10.67,4.45,P值均 < 0.01);父母积极教养方式、同伴关系、亲子沟通均与积极学业情绪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5,0.41,0.38),且三者对积极学业情绪均具有正向预测作用(β值分别为0.24,0.23,0.12)(P值均 < 0.01)。进一步分析表明,父母积极教养方式可正向预测积极学业情绪(β=0.40),也可通过亲子沟通(β=0.07)、同伴关系(β=0.05)及“亲子沟通→同伴关系”链式路径(β=0.04)间接影响积极学业情绪(P值均 < 0.05),总间接效应占比40.55%。  结论  父母积极教养可能通过亲子沟通和同伴关系的链式中介路径提升初中生积极学业情绪,促进教育干预的生态化转归。
初中生不同类型同伴欺凌行为与精神病性体验的关联
张婷婷, 李泳汉, 苏普玉
2025, 46(7): 970-974.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197
摘要(16) HTML (8) PDF(1)
摘要:
  目的  探讨初中生同伴欺凌行为与精神病性体验(PLEs)的关联,为有效防控青少年PLEs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24年1月,利用方便抽样与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从皖南地区(安庆市宿松县)选取2所普通初级中学2 760名学生进行调查,采用社区精神病性评估问卷(CAPE)和中学生同伴欺凌问卷调查初中生不同症状PLEs以及同伴欺凌中言语欺凌、躯体欺凌、关系欺凌和网络欺凌行为的发生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初中生不同类型同伴欺凌行为与不同症状PLEs的关联。  结果  初中生PLEs检出率为17.5%,妄想体验和幻觉体验检出率分别为15.4%和7.4%。同伴欺凌行为总体报告率为51.3%,遭受欺凌和欺凌他人报告率分别为49.6%和19.5%,其中遭受言语欺凌和言语欺凌他人报告率均最高(42.4%,15.5%),遭受网络欺凌和网络欺凌他人报告率均最低(6.0%,1.9%)。相比没有经历欺凌行为的学生,经历过欺凌行为的初中生妄想体验、幻觉体验和PLEs检出率均较高(χ2值分别为29.09~127.22,27.23~72.29,34.32~127.25,P值均 <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初中生遭受言语欺凌与妄想体验(OR=1.59,95%CI=1.22~2.09)、幻觉体验(OR=1.94,95%CI=1.33~2.84)和PLEs(OR=1.62,95%CI=1.26~2.09)风险均正向相关,遭受关系欺凌与妄想体验(OR=1.83,95%CI=1.40~2.39)、PLEs(OR=1.65,95%CI=1.28~2.13)风险均正向相关,遭受躯体欺凌与幻觉体验(OR=1.64,95%CI=1.12~2.40)、PLEs(OR=1.41,95%CI=1.06~1.87)风险均正向相关(P值均 < 0.05)。  结论  初中生不同类型遭受欺凌行为与不同症状PLEs之间存在关联,其中遭受关系欺凌与PLEs的关联性较强。
基于心理测量网络分析儿童青少年特质攻击的网络结构特征
王旭, 刘衍玲, 魏铭辰, 朱霓, 耿毅博, 刘韦君, 陈帅
2025, 46(7): 975-979.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199
摘要(6) HTML (9) PDF(1)
摘要:
  目的  探讨儿童青少年攻击特质的核心特征,为针对儿童青少年攻击性的核心心理特征开展行为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2020年3—5月,采用单纯随机方便抽样法从四川、重庆、贵州和山东抽取小学四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共39 165名学生,以网络问卷的方式展开调查,所有被试均完成中文版攻击特质问卷,采用心理测量网络分析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  中国儿童青少年的特质攻击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其网络结构的核心节点包括身体攻击[如果有人故意找我麻烦,严重时我会揍他(AGG6);如果有人打我,我会还击(AGG11)]和自我攻击[很烦躁时我会想到伤害自己(AGG5);情绪不好时我会做出诸如暴饮暴食等危害自身健康的行为(AGG25)];各年级的核心节点主要来自愤怒维度[我生气时感觉像个火药库,随时会爆炸(AGG13);我难以控制自己的脾气(AGG18);看到不顺眼的事,我容易发火(AGG23);我会无缘无故发脾气(AGG27)],除七和九年级外,其他年级的核心节点包含言语攻击维度[我容易与人发生争吵(AGG22)];八年级前,核心节点包含自我攻击维度(AGG 5,AGG 25);八年级后,核心节点包含身体攻击维度[AGG 6,AGG 11,我比别人打架稍多一些(AGG16),如果周围人为难我到一定程度,我和他们会动手打架(AGG26)];不同年级、不同性别或同一性别不同年级学生的特质攻击性网络结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扩展对儿童青少年攻击性的理解,采用行为干预可减少儿童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太原市中学生视屏时间与焦虑抑郁症状及其共存的关联性
李通通, 崔倩倩, 张馨扬, 谢雅温, 赵丹鹤, 郭婷宇, 奥益云, 陈晋, 王莉
2025, 46(7): 980-984.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209
摘要(17) HTML (8) PDF(0)
摘要:
  目的  了解中学生在可自由支配时间中视屏时间(ST)及焦虑抑郁症状的现况及关联,为制定相关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2023年11—12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太原市初、高中学校抽取2 542名学生,采用自编问卷、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患者健康问卷(PHQ-9)调查中学生ST和焦虑/抑郁症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究中学生ST与焦虑/抑郁症状及共存的关联性。  结果  中学生焦虑症状、抑郁症状和共存的检出率分别为13.69%,15.77%,10.11%。中学生周平均ST为2.00(2.38)h/d,学习日为0.33(1.67)h/d,休息日为5.00(5.50)h/d。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焦虑症状、抑郁症状和共存均呈正相关的因素包括:休息日手机ST(OR值分别为1.07,1.10,1.11),一周手机平均ST(OR值分别为1.20,1.22,1.29),休息日所有屏幕类型总ST(OR值分别为1.04,1.04,1.05)和一周所有屏幕类型平均ST(OR值分别为1.08,1.09,1.21)(P值均 < 0.01)。  结论  太原市中学生焦虑/抑郁症状及共存的发生风险与ST存在正相关,特别是手机ST和休息日ST。应采取措施减少中学生非必要的ST,尤其是手机使用时间,以减少焦虑抑郁症状的发生。
学龄前儿童长处和困难问卷父母与教师评价差异及其相关因素
王鹭, 雷晖倩, 陈艳贤, 刘立群, 谢雨芳
2025, 46(7): 985-988.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220
摘要(8) HTML (8) PDF(0)
摘要:
  目的  探讨家长与教师使用长处和困难问卷(SDQ)评价学龄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差异及影响因素,为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提供参考。  方法  回顾性分析深圳南山区2023年3—6月14 763名中、大班幼儿的SDQ调查数据。采用χ2检验分析父母与教师对幼儿心理健康问题评价差异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父母评价因素,采用Kappa系数检验父母与教师评价的一致性。  结果  父母评价的学龄前儿童心理卫生问题阳性率(7.2%)高于教师评价(6.2%)(χ2=254.27,P < 0.01)。性别差异中,父母评价男童的心理卫生问题阳性率(7.9%)低于教师(8.5%),而女童(6.4%)则高于教师评价(3.8%)(χ2值分别为163.59,81.26,P值均 < 0.01)。年龄差异中,父母评价的4,5,6岁学龄前儿童心理卫生问题阳性率(8.5%,7.4%,5.8%)均高于教师评价(6.3%,6.7%,5.4%)(χ2值分别为41.23,157.53,63.67,P值均 < 0.05)。父母评价的单因素分析显示,男童(7.9%)、4岁(8.5%)、母亲年龄20~35岁(6.6%)、母亲学历为高中及以下(9.8%)、父亲年龄23~40岁(6.4%)、父亲学历为高中及以下(10.3%)、接触二手烟的学龄前儿童心理卫生问题阳性率(7.9%)均较高(χ2=23.56~235.24,P值均 <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亲/父亲学历较低、幼儿接触二手烟均是SDQ父母评价异常的风险因素(OR值分别为2.05,1.62,3.15,P值均 < 0.05)。父母与教师评价在SDQ各因子及困难总分的Kappa系数分别为0.04~0.12(P值均 < 0.01)。  结论  父母学历和接触二手烟是学龄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父母与教师对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评价存在差异,父母和教师评价相结合能更全面地了解幼儿心理健康状况。
中学生生活方式与抑郁焦虑症状的网络分析
王春艳, 江小玉, 林秀金, 吴俊端
2025, 46(7): 989-994.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200
摘要(21) HTML (8) PDF(2)
摘要:
  目的  探讨中学生生活方式与抑郁及焦虑症状的交互作用机制,为构建中学生心理健康精准预防体系提供依据。  方法  2024年10—12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广西6 251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应用生活方式问卷、9项患者健康问卷(PHQ-9)和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分别调查中学生生活方式、抑郁和焦虑症状情况。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中学生生活方式与抑郁焦虑症状的关系;通过网络分析构建中学生生活方式与抑郁及焦虑症状之间的网络结构。  结果  存在抑郁症状中学生1 690名(27.0%),焦虑症状者1 071名(17.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吸烟、饮酒、含糖饮料摄入过多、蔬菜摄入不足、不每天吃早餐、吃外卖快餐、学习日及休息日久坐时间过长、睡眠时间不足、学习日视屏时间过长均是中学生抑郁(OR=1.19~2.07)及焦虑(OR=1.20~1.91)症状的相关因素,休息日视屏时间过长仅是抑郁症状的相关因素(OR=1.35)(P值均 < 0.05)。生活方式-抑郁症状群间的连接主要通过“早餐”与“自杀念头”实现(权重为0.31),生活方式-焦虑症状群间的连接主要通过“学习日久坐时间”与“无法控制的担忧”实现(权重为0.34)。在抑郁症状网络中, “情绪低落”表现出最高的节点强度; 在焦虑症状网络中, “无法控制的担忧”表现出最高的节点强度。“自杀念头”是生活方式与抑郁及焦虑症状网络的关键桥梁节点。  结论  不良生活方式是中学生抑郁焦虑症状的重要可调控风险因素,应将早餐规律性摄入和久坐行为管理作为重要的干预切入点。
多重风险与中小学生执行功能和抑郁情绪的纵向关联
蒋莹, 毕磊忠
2025, 46(7): 995-998.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202
摘要(20) HTML (12) PDF(2)
摘要:
  目的  分析中小学生多重累积风险与抑郁情绪间的纵向关联及执行功能在二者关系间的中介作用,为预防和改善青少年的抑郁情绪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于2023年12月—2024年12月在山东、湖南两省对抽取的946名中小学生经历的多重风险、执行功能及抑郁情绪进行1年的追踪调查。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变量间的相关性,采用中介模型分析及Bootstrap检验明确执行功能在多重累积风险与中小学生抑郁情绪纵向关联间的中介作用。  结果  基线调查中,生存性风险的检出率相对较低,37.98%的小学生及30.87%的中学生未经历该类风险;发展性风险及危害性风险的检出率均较高,其中63.20%的小学生及69.63%的中学生经历2个及以上的发展性风险,44.81%的小学生及71.60%的中学生经历2个及以上危害性风险。在控制性别、年龄、第1年的执行功能及抑郁情绪后,儿童第1年经历的发展性风险及危害性风险的数量累积越多,其抑郁情绪水平越高(β值分别为0.06,0.08,P值均 < 0.01),但生存性风险对抑郁情绪预测作用无统计学意义(β=0.03,P>0.05)。发展性风险(估计值=0.02,95%CI=0.01~0.04)、危害性风险(估计值=0.02,95%CI=0.01~0.04)对中小学生抑郁情绪的预测作用均能通过执行功能中介(P值均 < 0.05)。  结论  中小学生经历的发展性风险与危害性风险数量越多,其执行功能更差,进而增加抑郁情绪水平。
社会支持与学校联结对青少年自我效能感发展轨迹的影响及群组效应分析
颜楚琦, 王澳伦, 张天成, 张福兰, 罗湘豫
2025, 46(7): 999-1004.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196
摘要(5) HTML (5) PDF(2)
摘要:
  目的  探讨社会支持与学校联结对青少年自我效能感发展轨迹的影响,并分析其群组效应,为增强青少年自我效能感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于2023年10月(T1)、2024年4月(T2)、2024年10月(T3)选取湖南省湘西自治州4所中学930名在校初一学生进行3次追踪调查,使用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社会支持量表(SSS)、学校联结量表(SCS)进行问卷调查,运用潜变量增长混合模型(LGMM)分析青少年自我效能感的不同类别,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青少年自我效能感发展轨迹与社会支持和学校联结的关联。  结果  青少年自我效能感发展轨迹分为3个类别,类别1为低效能-快速增长组(53名,6.6%),类别2为中效能-平稳增长组(793名,84.1%),类别3为高效能-快速下降组(84名,9.3%)。以低效能-快速增长组为参考,社会支持水平高的学生归为中效能-平稳增长组(OR=1.06,95%CI=1.03~1.08)和高效能-快速下降组(OR=1.06,95%CI=1.03~1.09)的概率大,学校联结水平高的学生归为高效能-快速下降组(OR=1.10,95%CI=1.03~1.18)的概率大(P值均 < 0.05)。以是否住宿分组,低效能-快速增长组自我效能感T1(t=2.10)与高效能-快速下降组社会支持(t=-2.15)均出现群组效应(P值均 < 0.05);以是否独生子女分组,中效能-平稳增长组自我效能感T2(t=2.05)出现群组效应(P < 0.05)。  结论  青少年自我效能感发展轨迹具有群体异质性,住宿和独生子女在青少年自我效能感发展轨迹上存在群组效应。增强社会支持和学校联结有助于提高青少年自我效能感。
云南西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潜在类别及相关因素分析
韩芳, 王琦, 温雅婷, 李小娟, 魏鸿宇, 焦锋
2025, 46(7): 1009-1013.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211
摘要(10) HTML (7) PDF(1)
摘要:
  目的  了解云南省西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为进一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24年6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云南省迪庆州、临沧市、保山市西部三地18所中小学校4 584名学生,使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MHT)评估,并通过潜在类别分析(LCA)和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对数据进行分类和相关因素分析。  结果  中小学生MHT总体阳性率为11.81%,总体平均分(40.50±19.25)分,学习焦虑(58.4%)、过敏倾向(31.1%)和自责倾向(23.1%)为主要问题。LCA将学生分为心理问题严重组、学习焦虑与过敏组、学习焦虑与身体症状组和健康组4类,心理问题检出率分别为74.4%,16.4%,9.2%,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健康组相比,心理问题严重组中女生、初中和高中学生、严厉型管教方式的学生心理问题风险更高(OR值分别为3.01,1.88,4.02,3.54);学习焦虑与过敏组中女生、高中生、住校生、严厉型管教方式的学生心理问题风险更高(OR值分别为1.87,1.54,1.31,1.85);学习焦虑与身体症状组中女生、高中生、严厉型管教方式的学生心理问题风险更高(OR值分别为2.22,2.58,2.74),监护人为父母与祖辈、非独生子女学生心理问题风险较低(OR值分别为0.38,0.58)(P值均<0.05)。  结论  性别、学段、住校情况、监护人类型和管教方式为云南省西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相关因素。建议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生长发育与健康监测
儿童青少年身体不同部位脂肪分布与全身骨密度的关联
陈璟然, 陈曼曼, 何辉明, 李梦龙, 孙梦洋, 胡翼飞
2025, 46(7): 1005-1008.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201
摘要(16) HTML (6) PDF(6)
摘要:
  目的  分析北京市7~17岁儿童青少年身体各部位脂肪量与全身骨密度的关联,为实施干预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方法  2020年9—12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1 423名北京市通州区7~17岁儿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使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量评估各部位体成分及全身骨密度,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各部位脂肪量与全身骨密度的关联。  结果  儿童青少年全身脂肪量、上肢脂肪量、腹部脂肪量、臀部脂肪量、大腿脂肪量分别为13.51(8.84,19.21),1.59(1.08,2.23),0.73(0.39,1.29),2.32(1.46,3.26),5.29(3.59,7.21)kg。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协变量后,儿童青少年全身、腹部、臀部脂肪量与全身骨密度之间具有一定相关性(β值分别为0.010,-0.100,0.104,P值均 < 0.01)。分性别分析,男生全身脂肪量(β=0.008)和臀部脂肪量(β=0.058)与全身骨密度均呈正相关,大腿脂肪量(β=-0.038)与全身骨密度呈负相关(P值均 < 0.05);女生全身脂肪量(β=0.013)、臀部脂肪量(β=0.163)、大腿脂肪量(β=0.023)与全身骨密度均呈正相关,腹部脂肪量(β=-0.196)与全身骨密度呈负相关(P值均 < 0.05)。体脂率低于标准范围、标准范围、高于标准范围儿童青少年的全身脂肪量与全身骨密度均呈正相关(β值分别为0.021,0.016,0.015),在体脂率标准范围内的儿童青少年的上肢、腹部、大腿脂肪量与全身骨密度均呈负相关(β值分别为-0.042,-0.067,-0.018),臀部脂肪量与全身骨密度呈正相关(β=0.082)(P值均 < 0.05)。  结论  儿童青少年身体不同部位脂肪量与全身骨密度相关,且关联受性别、体脂率影响。
水中动作技能习得对学龄前儿童基本动作技能的影响
马飞飞, 赵国辉, 宋文静, 刘宏强, 罗冬梅
2025, 46(7): 1014-1018.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210
摘要(6) HTML (4) PDF(0)
摘要:
  目的  探究学龄前儿童水中动作技能(AMS)习得对其基本动作技能(FMS)水平的影响及相互关系,为学龄前教育和体育教学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24年4—6月,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在太原市某幼儿园招募60名受试儿童,按性别分层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各30名)。试验组随机分为5个班级,每个班级6人,每周2次(每次40 min),为期8周16次课,在指定的游泳中心进行水中动作技能练习干预;对照组保持常态。试验前后,通过粗大动作发展测试(TGMD-3)和实际水中技能测试量表(AAST)分别对受试儿童的FMS和AMS进行测试。FMS和AMS前后测试比较及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和协方差分析(ANCOVA)、秩转换ANCOVA;采用Cohen's d标准化均值差异计算组间变化量差异;FMS与AMS之间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  结果  试验组学龄前儿童在接受水中动作技能练习后,移动技能(F=20.47,P < 0.01,η2=0.26)、FMS(F=4.59,P=0.04,η2=0.08)及AMS(F=109.71,P < 0.01,η2=0.79)得分均高于对照组;试验组学龄前儿童移动技能5.0(3.8,7.3)提高幅度较对照组(2.8±2.5)产生中等效应量(Cohen's d=0.71),且AMS提高量达26.0(20.8,28.0),较对照组1.0(0,2.3)产生超大效应量(Cohen's d=4.73)(P值均 < 0.01)。学龄前儿童移动技能(r=0.39)、FMS(r=0.43)与AMS的提升幅度均呈正相关(P值均<0.05)。技术动作潜入水中、踩水及矢状轴旋转完成度较低。  结论  学龄前儿童AMS习得对FMS产生积极影响,两者具有相互促进作用,尤其在移动技能方面。
扬州市小学生青春期发育特征的流行病学调查
窦成茵, 张雷, 葛宝金, 王磊
2025, 46(7): 1019-1022.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180
摘要(12) HTML (5) PDF(5)
摘要:
  目的  调查小学生青春发动时相情况,为早期识别出疑似青春期发动提前的儿童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2023年10月23日至11月7日,对扬州市梅岭小学4个校区10 225名一至六年级学生进行调查,其中男生5 412名,女生4 813名。对女生乳房、男生外生殖器进行视诊、触诊,使用Tanner分期法评价学生青春发育水平。青春发动时相通过中国汉族儿童青春期发育里程碑指标中的年龄、性别参考值进行判断。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  男生睾丸容积达4 mL的中位年龄为10.49岁,女生乳房开始发育的中位年龄为9.70岁。睾丸容积≥4 mL男生中,16.6%(217名)被判断为疑似青春发动提前;乳房发育TannerⅡ期和Ⅲ期的女生中,小学女生分别有123和165名(9.4%,18.5%)乳房发育对比同一发育阶段的年龄提前;共有14.4%的学生疑似青春发动提前。  结论  扬州市小学女生的青春发动年龄与其他地区相近,男生的青春发动年龄提前。
疾病控制
大学新生相对握力与高尿酸血症的相关性
李妮妮, 辛宝, 马诚, 钱文文
2025, 46(7): 1023-1026.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198
摘要(8) HTML (5) PDF(3)
摘要:
  目的  探讨大学新生相对握力与高尿酸血症(HUA)的关系,揭示肌肉功能指标在青年群体HUA防控中的潜在价值,为青年人群的HUA防控提供新的科学依据。  方法  基于2024年9月陕西省某高校1 744名新生入学体检数据,采用CAMRY型电子握力计测量学生的绝对握力,并计算相对握力。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方法分析大学生基本特征与相对握力的相关性;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相对握力与HUA的关联强度。  结果  大学新生HUA总体检出率为29.8%,男、女生HUA检出率分别为43.1%,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62,P < 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大学生相对握力、体重、身高、体质量指数(BMI)与HUA均相关(男生r值分别为-0.27,0.54,0.11,0.53;女生r值分别为-0.18,0.33,0.08,0.33,P值均 < 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对握力每增加1个单位,男生HUA风险降低77%(OR=0.23,95%CI=0.14~0.37),女生HUA风险降低80%(OR=0.20,95%CI=0.11~0.36)(P值均 < 0.01)。  结论  相对握力是大学生HUA的相关因素,可以将肌肉力量训练纳入大学生HUA防控体系,构建基于肌肉功能评估的HUA风险预警体系。
南阳市12~15岁女生睡眠碎片化与体成分及血压相关性
王卿, 时炳钦, 徐国昌, 刘荣志, 黄华
2025, 46(7): 1027-1031.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206
摘要(12) HTML (6) PDF(2)
摘要:
  目的  探究睡眠碎片化与中学女生体成分、血压的相关性,为预防睡眠碎片化所引起的健康危害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2022年9月—2023年12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南阳市505名12~15岁女生为研究对象并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调查,根据睡眠碎片化指数(SFI)四分位数将测试女生分为Q1~Q4组,采用体成分仪和传统汞式血压计测量体成分、血压,采用χ2检验和线性回归分析对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  结果  南阳市12~15岁中学女生随着SFI的升高,体质量指数(BMI)、脂肪率、肌肉量、骨量、躯干脂肪率、收缩压、舒张压、PSQI总得分Q1~Q4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5.25,7.33,8.38,5.97,11.24,16.85,6.87,15.73,P值均 < 0.05),且SFI与BMI、脂肪率、躯干脂肪率、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呈正相关(β值分别为0.37,0.45,0.34,0.42,0.38),与肌肉量、骨量均呈负相关(β值分别为-0.35,-0.48)(P值均 < 0.05);χ2趋势检验显示,随着SFI升高,高血压的检出率呈增高趋势(χ2=42.75,P < 0.05);χ2检验显示不同四分位数组间高血压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16,P < 0.05);调整检验水准后,Q1与Q4组(χ2=10.77)、Q2与Q4组(χ2=6.28)女生间的高血压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08 3)。  结论  中学女生睡眠碎片化与体成分、血压具有相关性,采取睡眠碎片化干预措施,对于保护中学女生健康是非常必要的。
贵州省2022—2024年中小学校教学环境卫生状况
黄小丽, 张晓琴, 李忻, 彭西英, 王转, 卢秀娟
2025, 46(7): 1032-1036.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215
摘要(15) HTML (5) PDF(3)
摘要:
  目的  了解贵州省中小学校教学环境卫生状况及其与学生脊柱弯曲异常之间的关联性,为制定学校卫生政策以及学生脊柱弯曲异常的科学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22—2024年每年在贵州省范围内抽取471所学校,2 811间教室,根据国家相关标准进行教学环境监测和评价。2022,2023,2024年分别抽取196 606,194 876,195 048名学生进行脊柱弯曲异常体格检查,采用χ2检验分析课桌椅符合情况与学生脊柱弯曲异常之间的关联性。  结果  贵州省中小学校教室合格率最高的为黑板面照度均匀度(85.41%)、黑板尺寸(82.24%),黑板面平均照度合格率(20.10%)最低。课桌面平均照度(50.11%~58.63%)、课桌面照度均匀度(61.92%~72.27%)及噪声合格率(50.04%~51.94%)在3年内显著升高, 课桌椅符合率由25.00%下降至13.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2.48,80.93,46.09,129.72,P值均 < 0.05)。中学教室人均面积、黑板面平均照度和均匀度、课桌面平均照度和均匀度及噪声合格率均高于小学教室(χ2值分别为311.55,12.41,20.64,40.76,10.25,52.47),黑板尺寸及黑板反射比合格率均低于小学教室(χ2值分别为537.29,7.59)(P值均 < 0.01)。城区学校教室人均面积、黑板面平均照度及课桌面平均照度和均匀度合格率均高于郊县学校(χ2值分别为73.71,17.68,29.30,36.03),课桌椅符合率、黑板尺寸、黑板反射比合格率均低于郊县学校(χ2值分别为4.72,26.02,5.43)(P值均 < 0.05)。中小学生脊柱弯曲异常检出率为0.83%,检出情况与课桌椅符合情况存在关联性(χ2=223.85,P < 0.01)。  结论  贵州省中小学校整体教学环境卫生状况偏低,需继续加强学校教学环境卫生建设,重视其对学生健康的影响。
睡眠饮食行为和中小学生超重肥胖与血压偏高共存的关联
杨帆, 姚庆兵, 朱维维, 胡明亮, 李莎莎, 陆盛华
2025, 46(7): 1037-1041.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221
摘要(20) HTML (7) PDF(5)
摘要:
  目的  分析扬州市中小学生超重肥胖与血压偏高共存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探究睡眠、饮食行为和超重肥胖与血压偏高共存的关联,为制定学生常见病共存共防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23年10—11月在扬州市6个县(市、区)36所学校抽取8 735名中小学生为调查对象,对其进行体格检查,并采用学生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组别中小学生超重肥胖与血压偏高共存检出率的差异,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睡眠和饮食行为及其联合作用和超重肥胖与血压偏高共存的关联。  结果  扬州市中小学生超重肥胖与血压偏高共存检出率为9.85%,男生(12.14%)高于女生(7.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86,P < 0.01)。调整性别、地区、学段、父母文化程度、吸烟、饮酒、中高强度运动频率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总体及小学生非每天吃早餐+睡眠不足组发生超重肥胖与血压偏高共存的风险高于每天吃早餐+睡眠充足组(总体:OR=1.52,95%CI=1.18~1.96;小学生:OR=2.79,95%CI=1.61~4.82)(P值均 < 0.01)。从不同性别小学生来看,非每天吃早餐+睡眠不足的女生发生超重肥胖与血压偏高共存的风险是每天吃早餐+睡眠充足组的3.59倍(95%CI=1.65~7.82,P<0.01)。  结论  中小学生睡眠、早餐行为和超重肥胖与血压偏高共存有关,尤其是在小学女生中。
青少年血清谷丙转氨酶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关联
黄思思, 赵敏, 孙嘉鸿, 席波
2025, 46(7): 1042-1045.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193
摘要(7) HTML (7) PDF(0)
摘要:
  目的  探讨青少年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的关系,为制定青少年心血管结构异常的早期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数据源于2023年10—11月开展的“桓台儿童心血管健康队列”第3次随访调查数据,共纳入1 153名具有完整信息的健康青少年。采用方差分析比较不同ALT水平组青少年的cIMT,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血清ALT水平与cIMT的关系。  结果  Q1,Q2,Q3 ALT水平组青少年的cIMT[(0.56±0.04)(0.57±0.04)(0.59±0.0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1,P < 0.01)。调整相关协变量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LT水平与cIMT存在正相关(β=0.18,P < 0.01)。性别亚组分析结果显示,男生与总体结果相似(β=0.19,P < 0.01),而女生中关联无统计学意义(β=0.07,P=0.54)。  结论  青少年血清ALT水平升高会增加血管结构损害的风险,在男生中尤为明显。及早发现并控制血清异常ALT水平有助于减少早期血管结构损害,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贵州喀斯特地貌地区儿童青少年脊柱弯曲异常流行特征
卢秀娟, 李忻, 彭西英, 王转, 黄小丽, 张晓琴
2025, 46(7): 1046-1050.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204
摘要(12) HTML (7) PDF(1)
摘要:
  目的  了解贵州省不同喀斯特地貌地区6~18岁儿童青少年脊柱弯曲异常流行特征,为针对性开展综合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于2023年9—12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根据贵州省喀斯特地貌面积比例,在贵州省9个市(州)所有县(区)抽取6~18岁儿童青少年194 875名开展脊柱弯曲异常筛查,并抽取小学四年级及以上共139 449名学生开展问卷调查,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进行相关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结果  贵州省儿童青少年脊柱弯曲异常检出率为1.13%,喀斯特地貌高比例地区、低比例地区、间插区、非喀斯特地貌区儿童青少年脊柱弯曲异常检出率分别为1.10%,2.00%,0.90%,0.60%;其中喀斯特地貌低比例地区、间插区及非喀斯特地貌区女生脊柱弯曲异常检出率(2.40%,1.60%,0.90%)均高于男生(1.60%,0.10%,0.30%)(χ2值分别为12.66,112.69,30.22),喀斯特地貌高比例地区、低比例地区、间插区和非喀斯特地貌区高中生脊柱弯曲异常检出率(2.00%,4.30%,1.40%,1.30%)均高于初中生(1.40%,3.20%,1.00%,0.60%)及小学生(0.70%,0.80%,0.60%,0.30%)(χ2值分别为306.11,175.80,14.24,39.57)(P值均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喀斯特地貌高比例地区及低比例地区儿童青少年脊柱弯曲异常风险均高于非喀斯特地貌区[OR值(95%CI)分别为1.84(1.05~2.25),1.60(1.23~2.09),P值均 < 0.05]。  结论  贵州省儿童青少年脊柱弯曲异常检出率与喀斯特地貌分布有关,要加强筛查及积极采取适宜的综合干预措施。
卫生监督
安顺市校园周边市售饮料中防腐剂与甜味剂使用现状
刘钰洁, 徐林, 龚玲, 韦刚, 赵连伟, 瞿广胜, 蔡贵香
2025, 46(7): 1051-1054.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184
摘要(11) HTML (6) PDF(0)
摘要:
  目的  分析安顺市校园周边市售饮料中防腐剂与甜味剂的添加特征及安全风险,为制定校园精准监管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2023年12月—2024年7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于安顺市西秀区主城区及周边4个乡镇的中小学周边销售点采集834份市售饮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3类防腐剂(山梨酸、苯甲酸、脱氢乙酸)及4类甜味剂(糖精钠、安赛蜜、阿斯巴甜、纽甜)含量,通过χ2检验分析其差异。  结果  防腐剂总超标率为8.6%(72份),其中脱氢乙酸超标率最高(7.0%,58份),高于山梨酸(0.6%,5份)与苯甲酸(0.4%,3份)(χ2=90.85);甜味剂总超标率为10.4%(87份),糖精钠超标率最高(6.2%,52份),高于纽甜(2.8%,23份)、安赛蜜(0份)和阿斯巴甜(0份)(χ2=262.04)(P值均 < 0.01)。混合添加剂叠加超标现象存在潜在风险,防腐剂混合超标率为0.7%(6份),甜味剂混合超标率为1.6%(13份)。微型企业的防腐剂超标率(7.2%,26份)和甜味剂超标率(12.3%,44份)与大中小型企业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67,5.16,P值均>0.05)。  结论  学校周边市售饮料存在食品添加剂系统性滥用风险,需建立以风险溯源为核心的监管体系,加强企业生产规范及校园周边销售终端管控。
综述
个体心理因素与青少年智能手机成瘾关联的研究进展
汤晓晴, 李秀红
2025, 46(7): 1055-1059.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170
摘要(13) HTML (6) PDF(1)
摘要:
智能手机成瘾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个体心理因素是影响青少年智能手机成瘾的直接因素,智能手机成瘾同时也影响个体心理因素。研究认为,焦虑和抑郁、社交焦虑和孤独感、自我控制、自我感觉寻求、正念等心理因素与青少年智能手机成瘾均存在相互影响。文章通过综述上述个体心理因素与青少年智能手机成瘾关联的研究进展,为从个体心理角度出发干预和防治青少年智能手机成瘾提供参考。
儿童睡眠问题与口腔常见疾病关联的研究进展
赵彬彬, 孙莹, 陈新
2025, 46(7): 1060-1064.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216
摘要(10) HTML (5) PDF(3)
摘要:
儿童睡眠问题与口腔常见疾病的关联已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议题。研究综述了睡眠时长不足、睡眠相关疾病(如睡眠呼吸障碍、磨牙症)、“夜晚型”睡眠时型等多维度睡眠指标与儿童龋齿、牙周病、颌面发育异常等口腔相关疾病双向关联的流行病学证据,并探讨其潜在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提出未来需通过纵向队列研究和多组学技术进一步验证前瞻性因果关系,为儿童健康干预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