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6卷  第8期

述评
重视母亲妊娠期不良因素对儿童体格生长发育影响的出生队列研究
王海俊, 吕瑾莨
2025, 46(8): 1065-1069.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236
摘要(24) HTML (10) PDF(12)
摘要:
出生队列研究凭借其时序特征清晰、混杂因素控制精细等优势,有效推动了妊娠期暴露对儿童健康影响效应的科学探索。研究围绕母亲妊娠期不良因素对儿童体格生长发育的影响展开述评,梳理现有队列研究中不良暴露(内分泌代谢、环境污染物、生活方式、心理因素等)与儿童生长轨迹纵向关联的科学证据,探讨将高质量研究成果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公共卫生干预策略的路径,以推动儿童青少年健康保障工作的深入开展,助力提高人口素质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专题笔谈
行为经济学视角下大学生体育锻炼决策分析及干预策略
苏沛琳, 盛彤彤, 岳国峰
2025, 46(8): 1070-1073.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245
摘要(19) HTML (11) PDF(5)
摘要:
近年来,中国大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有所提升,但是仍存在健康素养不高、身体素质降低、体育锻炼参与度不足等问题。为改善这一现状,文章基于行为经济学理论,结合锚定效应、跨期决策、损失厌恶以及羊群效应,探讨大学生体育锻炼决策背后的非理性因素和决策偏好,分析其认知偏差的内在机制,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科学有效的干预策略,为改善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促进其全面发展提供参考。
母亲妊娠期不良因素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专栏
孕期血脂水平与子代3岁儿童超重肥胖风险的关联
张丽芳, 何兆聪, 韦冬梅, 卢锦华, 旷雅舒, 陆敏珊, 邵丹彤, 邱琇, 何健荣
2025, 46(8): 1074-1078.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237
摘要(12) HTML (6) PDF(5)
摘要:
  目的  探讨孕期血脂水平与子代3岁儿童超重肥胖风险的关联,为儿童肥胖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纳入截至2021年9月广州出生队列研究中有孕期血脂检测以及子代3岁时体格生长数据的2 432对母子。孕13~19+6周(孕中期)和孕32~39+6周(孕晚期)的血脂指标包括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根据世界卫生组织5岁以下儿童生长标准,计算儿童年龄别体质量指数(BMI)Z评分;并以血脂Z分按四分位数分为Q1、Q2、Q3和Q4四组。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孕期血脂水平与子代3岁时BMI Z分的关系,采用稳健Poisson回归评估母亲孕期血脂水平与子代3岁儿童超重肥胖风险的关联,模型均控制母亲受孕年龄、受教育程度、产次、孕前BMI和妊娠期糖尿病等因素。  结果  不同母亲孕前BMI的儿童超重肥胖风险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85,P < 0.01)。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孕晚期TG Z分与子代3岁BMI Z分呈正相关(β=0.10,95%CI=0.02~0.18,P < 0.05)。稳健Poisson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孕中期TC Q1组相比,孕中期Q4组与子代3岁时超重肥胖风险升高相关(RR=1.59,95%CI=1.04~2.44);与孕晚期TG Q1组相比,孕晚期Q4组增加子代3岁时超重肥胖风险(RR=1.79,95%CI=1.02~3.12)(P值均 < 0.05)。  结论  孕中期母亲血清TC水平升高会增加子代3岁时的超重肥胖风险,孕晚期母亲血清TG水平与子代3岁时BMI和超重肥胖风险呈正相关。
妊娠期超重肥胖和子代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Meta分析
吴玉莹, 恩卡尔·努尔, 王佑新, 王明月, 杨依凡, 杨树涵, 孙玲玲, 王辉
2025, 46(8): 1079-1083.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259
摘要(16) HTML (12) PDF(2)
摘要:
  目的  评估妊娠期超重肥胖和子代代谢相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MASLD)发生风险之间的相关性,为生命早期预防MASLD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在线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和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PROSPERO、PQDT Global、ScienceDirect 10个数据库中有关妊娠期超重肥胖和子代MASLD发生关联的研究文献,检索时间为2014年1月至2024年12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筛选文献、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采用R 4.3.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共纳入10篇文献,涉及10 229名研究对象,包括4篇队列研究和6篇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合并效应值显示妊娠期超重肥胖会增加子代MASLD发生风险(RR=1.59,95%CI=1.06~2.39,P < 0.05),研究间存在中度异质性(I2=56.9%,P=0.07);病例对照研究合并效应值显示妊娠期超重肥胖与子代MASLD的发生风险呈正相关(OR=2.00,95%CI=1.68~2.39,P < 0.05),异质性较低(I2=48.8%,P=0.08)。  结论  妊娠期超重肥胖与子代MASLD的发生风险呈正相关,孕期体重管理可降低子代MASLD的发生风险。
母亲孕前体质量指数和孕早期血脂与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风险的关联
国汐如, 吕瑾莨, 苏涛, 韩娜, 王璐, 计岳龙, 王海俊
2025, 46(8): 1084-1087.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239
摘要(10) HTML (5) PDF(2)
摘要:
  目的  探究母亲孕前体质量指数(BMI)与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风险的关联,以及母亲孕早期血脂在孕前BMI与儿童超重肥胖风险之间的中介作用,为学龄前儿童肥胖预防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基于2018年6月—2022年9月北大-通州前瞻性出生队列研究,纳入1 292对母子,将学龄前儿童3岁时BMI-Z评分>1定义为3岁时有超重肥胖风险组(n=173),≤1定义为无超重肥胖风险组(n=1 119)。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母亲孕前BMI、孕早期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TC/HDL-C、TG/HDL-C、LDL-C/HDL-C]与3岁儿童超重肥胖风险的关联,探究孕早期血脂在孕前BMI与3岁儿童超重肥胖之间的中介效应。  结果  有超重肥胖风险组和无超重肥胖风险组儿童母亲孕前BMI水平、孕早期LDL-C及TC/HDL-C、LDL-C/HDL-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Z值分别为19.01,2.48,2.48,2.71,P值均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母亲孕前BMI升高,孕早期LDL-C、TC/HDL-C、LDL-C/HDL-C升高均会增加3岁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风险(OR值分别为1.09,1.42,1.49,1.60,P值均 < 0.05)。母亲孕早期LDL-C、TC/HDL-C、LDL-C/HDL-C在孕前BMI与3岁儿童超重肥胖风险之间的中介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中介效应占比分别为7.3%,10.2%,23.5%。  结论  母亲孕早期高血脂在孕前肥胖与学龄前儿童肥胖之间有部分中介作用,母亲孕前肥胖和孕早期高血脂均是学龄前儿童肥胖的风险因素。
母亲孕早期金属暴露与子代1岁及3岁体格发育关联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张晓, 蒋杨倩, 庞丽雅, 杜江波, 林苑, 马红霞
2025, 46(8): 1088-1092.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142
摘要(12) HTML (7) PDF(3)
摘要:
  目的  分析母亲孕早期金属暴露对子代1岁及3岁时体格发育的影响,为减少重金属对婴幼儿健康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选取2014—2018年江苏出生队列(JBC)的1 588对母子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广义估计方程(GEE)和加权分位数和(WQS)回归模型评估母亲孕早期尿液中经尿比重(SG)校正的24种金属质量体积浓度与子代1和3岁时年龄别身长/身高Z评分(HAZ)、年龄别体重Z评分(WAZ)、身长/身高别体重Z评分(WHZ)、年龄别头围Z评分(HCAZ)的关联。  结果  GEE分析发现,在调整混杂因素后,母亲孕早期尿液中钒、锡、铈、铅和铀浓度每增加1个自然对数单位,子代1和3岁时HCAZ平均降低14.29%,4.82%,2.62%,5.04%,8.33%(校正P值均 < 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尿液中钒质量体积浓度增加与子代1岁时HAZ降低相关,尿液中钒、铬、锡、锑和铀质量体积浓度增加与子代1岁时HCAZ降低相关(校正P值均 < 0.05)。在WQS回归模型中,WQS指数每增加1个单位,子代1岁时HCAZ降低22.64%,其中锡在关联中具有最大贡献权重(22.2%),其次是铀(16.2%)、铅(11.5%)、钒(10.0%)、砷(6.5%)和铬(5.0%)。  结论  孕早期特定金属及其混合物暴露对子代1岁及3岁时体格发育,尤其是头围可能产生重要影响。应加强孕早期金属暴露的监测,以减少环境金属污染对婴幼儿健康的潜在威胁。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儿童青少年24 h活动行为构成与肥胖指标的关系
谢吉春, 赵阳, 徐瑞霖
2025, 46(8): 1093-1097.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224
摘要(29) HTML (12) PDF(5)
摘要:
  目的  探究儿童青少年24 h活动对肥胖影响的最佳推荐量,为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肥胖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24年4—6月,在天津市2所学校(1所完全中学,1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招募242名儿童青少年(6~11岁儿童96名,12~18岁青少年146名)进行体格检查,并计算体质量指数Z值(BMI Z)、腰臀比(WHR)、体脂率(FAT)、脂肪量指数(FMI);通过加速度计测量24 h活动,包括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VPA)、低强度身体活动(LPA)、久坐行为(SB)和睡眠(SLP)。通过最佳时区分析法确定儿童青少年的最佳活动时长和区间。  结果  儿童24 h活动行为与BMI Z(F=2.35)、WHR(F=3.55)均相关;青少年24 h活动行为与BMI Z(F=3.57)、FAT(F=2.44)和WHR(F= 3.61)均相关(P值均<0.05)。最佳时区分析法结果显示,儿童24 h活动的最佳时长与区间为MVPA 63(40~70)min,LPA 257(220~270)min,SB 467(390~600)min,SLP 653(590~680)min;青少年为MVPA 65(40~70)min,LPA 262(220~270)min,SB 484(440~600)min,SLP 629(510~670)min。  结论  基于肥胖指标的儿童青少年24 h活动推荐量,可为制定适合中国儿童青少年的24 h活动指南提供参考,以促进其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卧室夜间光暴露与大学生客观睡眠参数的关联
张安慧, 余敏, 徐玉祥, 孙莹
2025, 46(8): 1098-1101.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228
摘要(25) HTML (13) PDF(3)
摘要:
  目的  调查大学生卧室夜间光暴露与客观测量的睡眠参数的关联,为促进大学生睡眠健康提供参考。  方法  2019年9—10月,采用方便抽样法在安徽医科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2所高校招募365名健康的大学生,建立大学生队列。使用便携式照度计(TES-1339R;Taishi Corp,台湾,中国)连续2 d在个体水平上测量卧室夜间光暴露,通过腕戴式加速计(ActiGraph GT3X-BT, Pensacola, FL)连续7 d客观评估大学生睡眠参数。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检验卧室夜间光暴露与大学生睡眠参数的关联。  结果  相较于夜间平均光照强度较低(< 3 lx)组,夜间平均光照强度较高(≥3 lx)组大学生睡眠效率更低[(93.5±2.7)%, (92.2±2.9)%,t=3.93]、入睡后觉醒时间更长[(24.7±10.3)(29.2±11.2)min,t=-3.66]、运动指数更高(11.0±3.6, 12.2±3.8,t=-2.80)、睡眠碎片化指数更高(20.5±6.5, 23.0±7.0,t=-3.24)(P值均 < 0.01)。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在调整协变量后,相较于夜间平均光照强度较低组,夜间平均光照强度较高组的睡眠效率降低(β=-1.15,95%CI=-1.78~-0.52),入睡后觉醒时长、运动指数、睡眠碎片化指数均增加[β值(95%CI)分别为3.94(1.55~6.33),1.05(0.20~1.89),2.35(0.81~3.88)](P值均 < 0.05)。  结论  夜间光暴露影响大学生睡眠,卧室光照管理有助于提升青少年睡眠质量。
武陵山区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危害健康行为潜在类别及相关因素分析
文理中, 张天成, 王澳伦, 张福兰, 郭淑媛
2025, 46(8): 1102-1106.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226
摘要(18) HTML (8) PDF(5)
摘要:
  目的  探究武陵山区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简称高职生)危害健康行为潜在类别特征及相关因素,为高职生健康成长和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方法  于2024年4—6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从地处武陵山区的湖南湘西地区、湖北恩施地区、贵州铜仁地区的3所高等职业院校抽取1 737名学生,采用大学生危害健康行为问卷、亲子关系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学校联结量表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潜在类别分析高职生在危害健康行为方面存在的异质性分布特征,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高职生危害健康行为潜在类别的相关因素。  结果  高职生12种危害健康行为分为3个潜在类别:综合高危组(151名,8.7%)、心理问题组(883名,50.8%)、低危组(703名,40.5%);危害健康行为各潜在类别在不同性别、是否独生子女高职生间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21.25,9.85,P值均 < 0.05);“低危组”亲子关系(29.26±6.19)、社会支持(63.98±18.16)、学校联结得分(35.97±7.71)均高于“综合高危组”“心理问题组”(27.28±6.03,57.67±15.60,32.97±7.55;27.52±5.19,62.06±14.54,33.80±6.14)(F值分别为20.37,23.51,9.89,P值均 < 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生更易类属“综合高危组”(OR=3.29),社会支持、学校联结水平高的学生不易类属“综合高危组”(OR值分别为0.03,0.92)和“心理问题组”(OR值分别为0.21,0.96)(P值均 < 0.05)。  结论  武陵山区高职大学生危害健康行为存在3个潜在类别,学校、家庭、社会应针对不同类别高职大学生加强亲子关系、学校联结、社会支持水平,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兰州市中学生结核病防治核心知识知晓及预防性干预意愿
康丽雯, 张岚, 赵剑喜
2025, 46(8): 1107-1110.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253
摘要(19) HTML (6) PDF(3)
摘要:
  目的  了解兰州市中学生结核病防治核心知识知晓情况与结核潜伏感染预防性干预意愿,为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2024年4—6月,通过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兰州市4个区(县)共8所学校1 127名初、高中学生,采用自拟问卷进行结核病防治核心知识知晓及结核潜伏感染预防性干预意愿问卷调查。采用χ2检验与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  兰州市中学生结核病防治核心知识总知晓率为74.48%,核心知识全部知晓率为25.91%;“肺结核是慢性传染性疾病”的单条核心知识知晓率最低,为61.84%。94.85%的学生愿意在诊断为结核潜伏感染后接受预防性干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父亲文化程度为初中(OR=3.14,95%CI=1.22~8.08)、高中或中专(OR=3.55,95%CI=1.16~10.86)的学生预防性干预意愿较父亲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学生高,知晓“怀疑肺结核应去定点医疗机构就诊”的学生预防性干预意愿更高(OR=1.96,95%CI=1.01~3.80)(P值均 < 0.05)。  结论  兰州市中学生结核病防治核心知识总知晓率偏低;结核潜伏感染预防性干预接受意愿较高,且和父亲文化程度与结核病核心知识知晓水平相关。
初中生课间身体活动与心理健康的成分等时替代效应
王思积, 张秀兵, 宋英哲, 陈九, 王逸冰, 林延敏, 谢军
2025, 46(8): 1120-1124.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240
摘要(14) HTML (8) PDF(2)
摘要:
  目的  探讨初中生课间10 min内不同强度身体活动之间的等时替代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为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于2024年5—11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结合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来自天津市、山西省太原市和吕梁市、河南省濮阳市、陕西省西安市、浙江省衢州市、辽宁省朝阳市的845名初中生。利用ActiGraph wGT3X-BT加速度计测量学生课间10 min身体活动时间,采用抑郁-焦虑-压力自评量表(DASS-21)评估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以1 min为单位建立等时替代模型预测各活动行为替代后对初中生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  结果  初中生课间以久坐行为(SB)占主导[(7.08(5.85,7.98)min],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VPA)所占时间最低[0.42(0.21,0.85)min]。不同性别、年级学生课间MVPA、轻度身体活动(LPA)及SB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H值分别为-9.08, -8.34, -9.51;84.87, 126.82, 135.27,P值均<0.01)。等时替代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性别与年龄的情况下,将1 min SB等时替代为1 min MVPA可改善学生的焦虑水平(β=-0.29,95%CI=-0.53~-0.04)和总体心理健康水平(β=-0.72,95%CI=-1.39~-0.04)(P值均<0.05),其他替代方式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结论  在课间10 min,MVPA替代SB对初中生心理健康具有正向效应。建议优化学生在校课间日常活动结构,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卫生
家庭经济条件和亲子关系与青少年抑郁症状的关系
廖晓婷, 黄炯丽, 邹增丽, 李忠友, 李海
2025, 46(8): 1111-1115.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255
摘要(22) HTML (12) PDF(3)
摘要:
  目的  分析家庭经济条件与青少年抑郁症状的关系,探讨同伴关系与自我满意度的链式中介作用及亲子关系的调节效应,为青少年抑郁症状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数据来源于“国家人口健康科学数据中心”中的青少年健康主题数据库,共纳入11 277个样本,采用问卷调查法获取家庭经济条件、同伴关系、自我满意度及亲子关系和抑郁症状等信息。使用Spearman相关分析各变量间相关性,采用分层线性回归分析家庭经济条件和亲子关系对抑郁症状得分的影响,采用Process宏程序检验同伴关系和自我满意度在两者间的链式中介效应和亲子关系的调节效应。  结果  青少年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4.2%。不同家庭经济条件和居住地的青少年抑郁症状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10.12,4.18,P值均<0.05);有抑郁症状的青少年同伴关系、自我满意度及亲子关系得分均低于无抑郁症状青少年(t值分别为27.76,42.43,31.12,P值均<0.05)。家庭经济条件与青少年抑郁症状得分呈负相关(B=-0.12),亲子关系与抑郁症状得分呈负相关(B=-0.02),引入亲子关系后家庭经济条件负向效应削减(B=-0.08)(P值均<0.01)。家庭经济条件通过同伴关系(B=2.07)和自我满意度(B=3.88)的链式中介路径对抑郁症状产生影响;亲子关系调节此路径,高质量亲子关系时家庭经济条件对同伴关系的影响较弱(B=0.15),低质量亲子关系增强家庭经济条件对同伴关系的正向效应(B=1.15)(P值均<0.01)。  结论  家庭经济条件对青少年抑郁症状存在直接效应和链式中介效应,高质量亲子关系可起到保护性调节作用。对经济困难家庭更需通过协同提升亲子关系以降低青少年的抑郁症状风险。
大学生价值观生命意义感和主观幸福感与抑郁的关联
兰丽丽, 王晓峰
2025, 46(8): 1116-1119.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238
摘要(16) HTML (6) PDF(1)
摘要:
  目的  探讨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和主观幸福感在价值观对抑郁影响的中介效应,为减少大学生抑郁的发生提供参考。  方法  通过纵向方法,运用中国青少年价值观、生命意义感、主观幸福感和抑郁量表对上海市2所大学576名大学生进行2年追踪调查(2021年9月T1; 2023年9月T2),应用PROCESS 3.0模型6进行中介分析。  结果  两次调查中,大学生对集体责任[(3.74±0.67)(3.64±0.65)分]和超越进取[(3.78±0.75)(3.54±0.73)分]的认同下降,而对享受快乐[(3.46±0.77)(3.70±0.71)分]的认同及抑郁水平[(0.92±0.43)(0.99±0.50)分]上升。T1享受快乐通过增强T2主观幸福感(β=0.20)负向预测T2抑郁(β=-0.21), 中介效应值为-0.04(95%CI=-0.07~-0.02);T1超越进取通过增强T2生命意义感(β=0.49)及链式中介(T2生命意义感→T2主观幸福感,β=0.29)负向预测T2抑郁(β值分别为-0.08,-0.20),中介效应值分别为-0.04(95%CI=-0.06~-0.02),-0.03(95%CI=-0.04~-0.02);T1集体责任通过T2生命意义感和T2主观幸福感单独(β值分别为0.29,0.17)及链式中介(T2生命意义感→T2主观幸福感,β=0.28)负向预测T2抑郁症状(β值分别为-0.08,-0.21), 中介效应值分别为-0.02(95%CI=-0.04~-0.01),-0.04(95%CI=-0.07~-0.01),-0.02(95%CI=-0.03~-0.01) (P值均<0.01)。  结论  大学生对3种价值观的认同通过不同心理机制影响抑郁水平,可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及价值观教育提供依据。
大学生饮料依赖与睡眠质量的相关性
沈婧, 陈君君, 路红春, 徐培培, 李国莲, 倪琳, 邓子龙, 王芳, 翟金霞
2025, 46(8): 1125-1129.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250
摘要(32) HTML (10) PDF(2)
摘要:
  目的  探讨大学生饮料依赖与睡眠质量的关系,为改善大学生睡眠质量提供实证依据。  方法  2024年12月—2025年1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从安徽省内4所高校抽取3 97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应用大学生饮料依赖量表(BASCS)评估饮料依赖、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评估睡眠质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大学生饮料依赖与睡眠质量的关系,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分析两者的剂量-反应关系。  结果  大学生饮料依赖症状的阳性率为7.6%,戒断症状、健康效应、依赖症状维度阳性率分别为9.6%,13.8%,7.4%;睡眠障碍的检出率为23.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年级、性别、体质量指数等协变量后,以无饮料依赖组为参照,有饮料依赖症状阳性的大学生睡眠障碍风险较高(OR=3.71, 95%CI=2.87~4.80), 戒断症状、健康效应和依赖症状3个维度症状阳性者存在睡眠障碍的OR值(95%CI)分别为2.80(2.22~3.53),2.38(1.95~2.91),2.45(1.89~3.18)(P值均<0.01)。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分析发现,饮料依赖总体及其3个维度评分均与大学生睡眠障碍风险呈近似线性关系(非线性P值均>0.05)。  结论  大学生饮料依赖与睡眠质量有关,学校应通过饮料认知健康教育等多途径改善大学生睡眠质量。
初中生和父母感知的亲子关系与内化问题的关联
孙霁, 班永飞, 罗思亮
2025, 46(8): 1130-1133.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252
摘要(15) HTML (8) PDF(2)
摘要:
  目的  探讨父母和初中生感知的亲子关系与初中生内化问题的关联, 为初中生内化问题的防控提供思路。  方法  2023年6月, 采用方便整群抽样方法和初中生-父/母亲匹配方法选取贵州省3所初中965对学生及其父亲(或母亲), 通过中学生亲子关系问卷(学生版/父母版)评估父母与初中生感知的亲子关系、长处和困难问卷(学生版)评估初中生的内化问题。采用响应面分析方法分析父母与初中生感知的亲子关系与初中生内化问题的关联。  结果  标准化分数比较发现, 58.44%的父母和初中生存在亲子关系感知差异。控制初中生性别、年级和父母受教育水平因素后, 在父母-初中生亲子关系感知一致时, 初中生内化问题会随着亲子关系水平的下降而增加(a1=-0.43, 95%CI=-0.62~-0.25);亲子关系感知不一致时, 父母感知的亲子关系水平高于初中生感知的亲子关系时, 初中生内化问题更多(a3=-0.36, 95%CI=-0.51~-0.19)(P值均 < 0.05)。  结论  初中生内化问题与亲子关系感知密切相关。提升亲子关系质量、关注亲子关系感知差异有助于初中生内化问题的评估和干预。
亲子关系与初中生欺凌行为及社区凝聚力的关联
尤丽君, 楼超华, 余春艳, 廉启国, 房宇航, 涂晓雯, 左霞云
2025, 46(8): 1134-1137.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212
摘要(12) HTML (7) PDF(2)
摘要:
  目的  探讨初中生的亲子关系与欺凌行为的关联以及社区凝聚力的调节作用, 为开展青少年欺凌行为的干预提供依据。  方法  2017年11—12月,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上海市静安区3所初中的六至八年级1 589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使用匿名电子问卷收集亲子关系、社区凝聚力和欺凌行为等数据。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亲子关系与欺凌行为的关联以及社区凝聚力的调节作用。  结果  初中生欺凌行为的报告率为7.80%。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 亲子关系和社区凝聚力与初中生欺凌行为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13, -0.10), 亲子关系与社区凝聚力呈正相关(r=0.29)(P值均 < 0.01)。具有积极的亲子关系和感知社区凝聚力水平较高的初中生欺凌行为发生风险较低(OR=0.51, 95%CI=0.36~0.72;OR=0.58, 95%CI=0.45~0.76), 亲子关系与社区凝聚力之间有交互作用(P值均 < 0.05)。  结论  初中生的积极亲子关系和社区凝聚力与欺凌行为存在负相关, 积极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减少初中生的欺凌行为, 较高的社区凝聚力能增强积极亲子关系对欺凌行为的保护作用。
压力和心理韧性与中学生饮食行为的关系
俞晓艳, 陆唯怡, 杜兰朵朵, 朱静芬
2025, 46(8): 1138-1141.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232
摘要(21) HTML (6) PDF(5)
摘要:
  目的  分析压力和心理韧性与中学生饮食行为的关系, 为制定改善中学生饮食行为的政策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2019年11月至2020年1月,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8 874名上海市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饮食行为、压力知觉量表(PSS-10)和康纳-戴维森弹性量表(CD-RISC-10)。利用因子分析法分析饮食行为模式, 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压力水平和心理韧性与中学生饮食行为的关系, 并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心理韧性在压力水平和饮食行为中的中介作用。  结果  中学生心理韧性总分为(27.99±9.83)分, 压力总分为(25.56±7.06)分。通过因子分析法将饮食行为模式分为高能饮食行为和均衡饮食行为两组, 高能饮食行为在不同性别和学段中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1.37, 204.03), 均衡饮食行为在不同学段和社会阶层中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30.23, 96.53)(P值均 < 0.01)。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 中、高压力水平的中学生高能饮食行为风险增加(OR=1.25, 95%CI=1.12~1.39;OR=1.58, 95%CI=1.39~1.79), 均衡饮食行为减少(OR=0.73, 95%CI=0.65~0.81;OR=0.53, 95%CI=0.47~0.60);高水平心理韧性的中学生高能饮食行为的风险降低(OR=0.73, 95%CI=0.65~0.83), 中、高水平心理韧性的中学生均衡饮食行为增加(OR=1.45, 95%CI=1.29~1.62;OR=2.50, 95%CI=2.21~2.84)(P值均 < 0.01)。心理韧性在中学生压力与高能饮食行为和均衡饮食行为中的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15.61%和56.10%。  结论  压力及心理韧性是中学生的饮食行为的相关因素, 心理韧性在压力与高能饮食行为和均衡饮食行为中存在部分中介作用。
家庭累积风险对大学生内化问题的影响
鲁帆, 翟宏堃, 霍晴晴, 黄碧娟
2025, 46(8): 1142-1146.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243
摘要(10) HTML (8) PDF(2)
摘要:
  目的  探讨家庭累积风险影响大学生内化问题的模式以及领悟社会支持和自尊在二者中的作用机制, 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纵向研究设计, 对天津市某高校随机抽取的1 207名大一年级学生分别于2023年11月(T1)和2024年11月(T2)进行2次追踪调查。使用家庭累积风险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自尊量表和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对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构建结构方程模型, 采用Bootstrap检验变量间中介效应, 并比较性别差异。  结果  大学生T1家庭累积风险与T1内化问题(r=0.30)、T2内化问题(r=0.32)均呈正相关(P值均 < 0.01)。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 T1领悟社会支持在T1家庭累积风险和T2内化问题间的独立中介效应值为0.03(95%CI=0.02~0.05), T1自尊在两者间的独立中介效应值为0.08(95%CI=0.06~0.10), T1领悟社会支持和T1自尊的链式中介效应值为0.02(95%CI=0.02~0.03);路径"家庭累积风险→自尊"(β=-0.24, β=-0.35)和"领悟社会支持→自尊"(β=0.41, β=0.25)的性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  结论  家庭累积风险通过内外发展资源显著降低了大学生一年后的内化问题行为, 作用机制存在性别差异。
大学生体育锻炼意愿和失眠与抑郁症状的关联
尹文龙, 柴业宏, 程天豹, 蒋治华, 孙小龙, 张一, 万宇辉
2025, 46(8): 1147-1150.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234
摘要(18) HTML (6) PDF(2)
摘要:
  目的  了解大学生体育锻炼意愿和失眠与抑郁症状的关联, 为改善大学生抑郁症状提供参考。  方法  2022年10月至2023年4月,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安徽省4所高校11 101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通过问卷调查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意愿、失眠情况、抑郁症状等信息, 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大学生体育锻炼意愿、失眠和抑郁症状之间的关联。  结果  大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9.2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与主动参加体育锻炼或无失眠的大学生相比, 被动参加及不参加体育锻炼(OR值分别为1.84, 2.07)或有失眠(OR=4.02)的大学生抑郁症状风险均增加; 与"主动参加体育锻炼+无失眠组相比, 大学生被动参加/不参加体育锻炼+失眠"的联合作用会增加抑郁症状的发生风险(OR=1.87~8.39)(P值均<0.01)。性别分层分析发现, 大学生被动参加/不参加体育锻炼和失眠的联合作用均会增加男生(OR=1.81~9.87)和女生(OR=1.67~7.39)抑郁症状的发生风险(P值均<0.05)。  结论  大学生体育锻炼意愿和失眠均与抑郁症状相关。为改善大学生抑郁症状, 应提高大学生体育锻炼积极性、增强睡眠健康意识教育的培养。
引导自助干预法在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大学生中的应用
高昶, 闫业浩, 杨真真, 张翠翠, 刘传新
2025, 46(8): 1151-1155.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248
摘要(12) HTML (9) PDF(1)
摘要:
  目的  探讨基于辩证行为疗法的引导自助干预在大学生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中的应用效果, 为减少大学生NSSI行为发生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济宁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科2021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106例大学生NSSI患者,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心理干预,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基于辩证行为疗法的引导自助, 采用团体活动、个别辅导和自助学习相结合的方式, 涵盖正念训练、痛苦耐受、人际效能、情绪调节4个核心模块, 同时通过微信小程序进行数据收集、技能打卡及个性化建议推送, 两组均干预12周。分别在干预前后通过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问卷、渥太华自我伤害调查表(OSI)、Barratt冲动性量表(BIS)评估患者病情, 并检测血清神经递质水平, 采用χ2检验、t检验、Cochran's Q检验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观察组干预3, 6, 12周后的NSSI发生率分别为47.17%, 16.98%, 5.66%, 均低于对照组(67.92%, 35.85%, 20.75%)(χ2值分别为4.67, 4.85, 5.27);干预12周后, NSSI行为问卷中观察组总分为(17.94±2.69)分, 低于对照组(23.04±5.11)分; 功能问卷中观察组总分为(53.24±8.94)分, 高于对照组(47.74±8.00)分; OSI量表, 观察组总分为(4.49±0.62)分, 低于对照组的(6.25±0.81)分; BIS量表, 观察组总分为(80.76±7.94)分, 低于对照组的(87.74±9.34)分, 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观察组干预后5-羟色胺水平为(67.93±7.42)ng/mL, 高于对照组的(44.72±5.54)ng/mL, P物质、皮质醇水平分别为(35.82±4.47)ng/L、(75.64±8.02)μg/L, 均低于对照组[(48.14±5.32)ng/L、(94.53±10.78)μg/L],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8.25, -12.91, -10.24, P值均<0.05)。  结论  基于辩证行为疗法的引导自助干预有助于降低大学生NSSI行为。
宠物饲养和户外活动时长与中学生抑郁症状的关联
杨田, 张秀红, 高建琼, 魏娜娜, 李依蔓, 康兆庭
2025, 46(8): 1156-1159.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257
摘要(22) HTML (8) PDF(3)
摘要:
  目的  分析宠物饲养和户外活动时长与中学生抑郁症状的关联, 为有针对性地制定预防中学生抑郁症状发生的相关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 于2024年抽取内蒙古自治区103个区县83 601名初、高中学生, 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研究对象的人口学资料、家庭是否饲养宠物、户外活动时长及抑郁症状情况。不同组别中学生抑郁症状的报告率比较采用χ2检验, 宠物饲养和户外活动时长与中学生抑郁症状的关联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 并在不同性别和地区人群中进行分层分析, 控制潜在混杂因素后评估关联的稳定性。  结果  内蒙古中学生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为17.2%。不同性别、年级、民族、监测点、父母学历、是否来月经/遗精、是否住校、是否吸烟/饮酒、过去7 d内是否每天吃早餐、是否校园欺凌、是否在嘈杂环境中连续30 min使用耳机、是否经常上网的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07~2 672.57, P值均 < 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宠物饲养(OR=0.78, 95%CI=0.75~0.81)和户外活动时长≥2 h/d(OR=0.81, 95%CI=0.78~0.84)的中学生抑郁症状发生风险均较低; 相较于"户外活动时长 < 2 h/d+不饲养宠物"组, "户外活动时长≥2 h/d+宠物饲养"组的中学生(OR=0.83, 95%CI=0.78~0.87)抑郁症状的发生风险更低(P值均 < 0.05)。  结论  饲养宠物和增加户外活动时长有助于缓解中学生抑郁症状。
大学生不良睡眠特征与负性情绪和超重肥胖共存的关联
张丽莎, 李惠华, 张利芳, 宋永晶, 宋建才, 黄波
2025, 46(8): 1160-1165.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244
摘要(24) HTML (10) PDF(2)
摘要:
  目的  分析大学生不良睡眠特征与负性情绪和超重肥胖共存的关联, 为改善大学生身心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23年11—12月,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江西、湖南和湖北3省9所高校6 600名大学生, 采用抑郁-焦虑-压力量表-21(DASS-21)、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SI)、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和体格检查评估受试者的负性情绪、不良睡眠特征和超重肥胖情况, 运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不良睡眠特征与大学生负性情绪和超重肥胖共存的影响。  结果  大学生不同类别负性情绪(抑郁、焦虑、压力)和超重肥胖共存检出率分别为6.1%(405名)、8.0%(529名)、3.3%(217名)。不同性别、年级、专业、母亲学历、家庭年总收入、体力活动水平以及是否独生子女和碳酸饮料消费的大学生不同类别负性情绪和超重肥胖共存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01~35.18, P值均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调整性别、年级、专业、是否独生子女、母亲学历、家庭年总收入、体力活动水平、是否碳酸饮料消费因素后, 大学生不良睡眠特征与负性情绪和超重肥胖共存风险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OR=1.41~6.65);中、差睡眠质量与女大学生不同类别负性情绪和超重肥胖共存风险的增加关联均有统计学意义(OR=1.99~4.71)(P值均 < 0.05)。  结论  大学生不良睡眠特征与负性情绪和超重肥胖共存存在关联。应重视大学生睡眠问题, 积极开展睡眠教育以降低负性情绪和超重肥胖共存发生风险。
母子关系与学龄前儿童睡眠质量和执行功能的关联
崔晓晨, 何海燕, 朱敏, 李若瑜, 吴峻, 万宇辉
2025, 46(8): 1166-1169.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256
摘要(17) HTML (10) PDF(2)
摘要:
  目的  探讨儿童睡眠质量在母子关系与学龄前儿童执行功能关联间的中介作用,为促进学龄前儿童执行功能发展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21年12月选取安徽省芜湖市12所幼儿园842名儿童为第1次随访对象,之后每半年随访一次,3次随访后最终有746名儿童纳入研究。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母子关系与学龄前儿童睡眠质量及其执行功能的关联;通过自举(bootstrap)程序和PROCESS软件检验睡眠质量在母子关系与学龄前儿童执行功能间的中介效应。  结果  冲突性母子关系与学龄前儿童执行功能总分、抑制、转换、情绪控制、工作记忆和组织计划得分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0,0.37,0.36,0.41,0.38,0.34),依赖性母子关系与学龄前儿童执行功能总分、抑制、转换、情绪控制、工作记忆功能和组织计划得分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3,0.20,0.21,0.22,0.22,0.19),睡眠质量与总执行功能得分呈正相关(r=0.27)(P值均 < 0.01)。调整混杂因素后,睡眠质量在依赖性、冲突性母子关系和执行功能关联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分别为19.40%,11.22%。  结论  睡眠质量在母子关系和学龄前儿童执行功能关联中存在中介效应,改善早期睡眠质量可以促进学龄前儿童执行功能的发展。
上学日和周末视屏时间与青少年主观睡眠质量的关联
曹润泽, 赵敏, 王明明, 席波
2025, 46(8): 1170-1174.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231
摘要(18) HTML (7) PDF(2)
摘要:
  目的  探讨青少年上学日和周末视屏时间的联合效应与自评睡眠质量的关联,为改善青少年睡眠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基于2023年11—12月进行的“桓台儿童心血管健康随访队列”调查数据,纳入1 197名12~17岁具有完整人口学特征、体格测量及问卷调查数据的青少年。通过限制性立方样条(RCS)评估视屏时间与睡眠质量的剂量-反应关系。根据上学日和周末视屏时间(正常: < 2 h/d;过长:≥2 h/d)将青少年分为4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上学日和周末视屏时间的联合效应与睡眠质量的关联。  结果  RCS分析结果显示,平均每日及周末每日视屏时间与青少年睡眠质量差之间存在线性剂量-反应关系(非线性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潜在协变量,与上学日及周末视屏时间均正常的青少年相比,上学日及周末视屏时间均过长的青少年睡眠质量差的风险升高(OR=2.51,95%CI=1.33~4.62,P < 0.01);性别分层分析显示,与上学日及周末视屏时间均正常的女生相比,上学日及周末视屏时间均过长的女生睡眠质量差的风险增加(OR=3.03,95%CI=1.23~7.14,P=0.01)。  结论  青少年视屏时间与睡眠质量差存在线性剂量-反应关系;上学日和周末视屏时间过长均与青少年睡眠质量差正性相关,在女生群体中关联更为显著。
网络使用特征对职业高中学生自杀意念影响的预测模型
俞斌, 严婧琰, 张立群, 肖琛嫦, 李芳, 郭燕, 燕虹
2025, 46(8): 1175-1179.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242
摘要(13) HTML (7) PDF(3)
摘要:
  目的  探究职业高中学生(简称职高生)网络使用特征与自杀意念的关联,为职高生自杀群体精准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2023年3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武汉市、咸宁市3所职业高中抽取1 781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哥伦比亚-自杀严重程度评价量表、网络成瘾量表分别评估自杀意念和网络成瘾状况。采用LASSO回归模型筛选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采用梯度增强决策树算法XGBoost构建自杀意念预测模型,评估预测效能,通过计算SHAP值解释每个影响因素的贡献程度。  结果  职高生的自杀意念报告率为42.22%,网络成瘾报告率为26.39%。LASSO回归结果显示,年龄、性别、留守经历、父母关系、担任班干部、上网内容为学习、上网时间段(黎明、清晨、深夜)、网络成瘾、抑郁症状均是职高生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β值分别为-0.05,0.29,0.09,0.27,0.10,-0.01,0.09,0.05,0.24,0.28,0.78,P值均<0.05),预测模型的AUC值为0.75。基于SHAP的可视化结果表明,所有通过多变量分析确定的影响因素对模型预测均有正向贡献(SHAP值均>0),其中抑郁症状、父母关系对自杀意念的影响最大(SHAP值分别为0.77,0.26),贡献度较大的特征值之间共同作用可以提高预测概率。  结论  抑郁症状、父母关系、网络成瘾和上网时间段均是职高生自杀意念的重要风险因素,应进行有效干预降低职高生自杀风险。
生长发育与健康监测
青少年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与左心室肥厚的关联
贾鹏, 赵敏, 孙嘉鸿, 席波
2025, 46(8): 1180-1184.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258
摘要(9) HTML (6) PDF(1)
摘要:
  目的  探讨青少年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与左心室肥厚(LVH)的关联,为心脏结构损害的早期筛查及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数据来源于“桓台儿童心血管健康随访队列”的2023年10月第3次随访调查数据,共纳入1 156名12~17岁具有完整信息的青少年。将样本人群同性别、同年龄别ALT水平按照三分位数进行低水平(Q1组)、中水平(Q2组)、高水平(Q3组)分组,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和趋势检验,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青少年ALT水平与LVH的关联,并按性别和年龄组进行分层分析。  结果  随着ALT分位水平的增加,青少年LVH检出率(Q1:3.7%;Q2:10.6%;Q3:16.7%)呈现增加趋势(Z=5.89,P < 0.01)。调整潜在协变量后,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与ALT Q1组相比,Q3组增加青少年LVH发生风险(OR=2.09,95%CI=1.21~4.12);性别和年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ALT Q3组与青少年LVH仅在男生和12~14岁年龄组中存在关联[OR值(95%CI)分别为2.64(1.04~7.67),3.24(1.35~9.06)](P值均 < 0.05)。  结论  青少年血清ALT升高增加LVH发生风险,及早发现并控制异常的血清ALT有助于减少青少年早期心脏结构损害,进而预防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疾病控制
运动结合饮食干预对肥胖女大学生血管内皮功能及铁死亡的影响
杨梅, 陈安平, 王晶晶, 苏晓云
2025, 46(8): 1185-1189.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235
摘要(18) HTML (7) PDF(2)
摘要:
  目的  比较最大脂肪氧化(FATmax)强度有氧运动、FATmax强度运动结合抗阻训练(RT)和饮食限制对肥胖女大学生身体成分及血管内皮功能和铁死亡的影响,为探讨运动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机制提供参考。  方法  2024年2—5月,从山西大学招募70名符合标准的肥胖女大学生随机分成对照组(n=24)、FATmax组(n=24)及FATmax+RT组(n=22)。2024年3月4日至5月26日,对照组维持正常的生活习惯,FATmax组进行每周3次、60 min/次的FATmax强度有氧运动,FATmax+RT组进行每周3次FATmax强度有氧结合抗阻运动(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强度均维持在FATmax);3组受试者均进行饮食限制,每日饮食摄入的能量依据静息能耗确定。分别于试验前、后测试3组受试者身体成分、血管内皮功能及铁死亡指标,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  不同方式干预12周后,3组肥胖女大学生体重、体质量指数(BMI)、体脂肪量、腰臀比及肌肉质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0.93,5.88,65.28,21.14,2.25,P值均 < 0.05)。与对照组比较,FATmax组及FATmax+RT组肥胖女大学生体重、BMI、体脂肪量及腰臀比均下降;且FATmax+RT组体脂肪量及腰臀比低于FATmax组、肌肉质量高于FATmax组及对照组(P值均 < 0.05)。不同方式干预12周后,3组肥胖女大学生血清一氧化氮(NO)、谷胱甘肽(GSH)、血清铁蛋白水平及内皮依赖性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M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9.14,9.67,4.78,135.70,P值均 < 0.05)。与对照组比较,FATmax组及FATmax+RT组肥胖女大学生血清NO、GSH水平及FMD均增加,血清铁蛋白水平下降;与FATmax组比较,FATmax+RT组血清GSH及FMD增加、血清铁蛋白水平下降(P值均 < 0.05)。  结论  基于FATmax设计的有氧运动结合抗阻训练与单纯有氧运动的2种运动干预方案,联合饮食限制均能改善肥胖女大学生身体成分和血管内皮功能及抑制铁死亡的发生,其中FATmax强度有氧运动结合抗阻训练效果更加显著。
家庭读写光照与儿童青少年筛查性近视的关联
张京佶, 罗春燕, 杨卉娟, 杨东玲, 黄生垒, 郑柯炀, 曲爽笑
2025, 46(8): 1190-1193.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225
摘要(16) HTML (6) PDF(2)
摘要:
  目的  了解上海市儿童青少年放学后家庭读写光照情况,探索其与筛查性近视的关联,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24年4—12月,在上海市2所主城区学校和1所乡村学校招募641名小学和初中学生参与调查。采用照度计测量放学后家庭读写照度,通过视力检查和非睫状肌麻痹条件下屈光检测判定儿童青少年筛查性近视,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放学后家庭读写光照与儿童青少年筛查性近视的关联。  结果  上海市儿童青少年筛查性近视检出率为59.9%,放学后家庭读写光照中位数为340.9(112.2, 753.5)lx,不足300 lx的占45.4%。小学生放学后家庭读写照度[432.0(136.9, 837.0)lx]大于初中生[113.1(53.7, 375.1)lx],主城区学生家庭读写照度[503.9(212.6, 969.5)lx]大于乡村学生[141.6(53.7, 416.9)lx],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7.56,-9.95,P值均 < 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家庭读写照度150~500 lx相比,家庭读写照度 < 150和>500 lx的儿童青少年筛查性近视检出风险增加[OR值(95%CI)分别为1.56(1.01~2.42),1.74(1.15~2.62),P值均 < 0.05]。  结论  上海市儿童青少年家庭照明环境状况不容乐观,家庭读写照度过低或过高与儿童青少年筛查性近视相关。需改善儿童青少年晚间家庭读写时照明条件,并针对不同地区和学段加强健康宣教。
学龄儿童瞳孔直径分布及其与近视关联
宫义卓, 于俊利, 姚贤玮, 霍环环, 马晓辉, 柳国雍, 徐倩, 胡媛媛, 毕宏生
2025, 46(8): 1194-1197.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233
摘要(18) HTML (9) PDF(1)
摘要:
  目的   探究学龄儿童瞳孔直径的分布情况及其与近视之间的关联,为揭示瞳孔直径在近视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提供思路。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与方便抽样相结合的方法,于2021年9月抽取山东省6所小学和初中学校的3 839名学龄儿童,按年级、性别、是否近视分组,探讨瞳孔直径的分布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瞳孔直径与睫状肌麻痹等效球镜度、眼轴长度以及其他变量的关系。基于倾向性得分匹配(PSM)法,将近视组与非近视组按1∶1比例进行性别和年龄的匹配。以瞳孔直径为因变量,建立广义线性模型,分析其独立影响因素及与近视的关系。   结果   学龄儿童平均瞳孔直径为(5.77±0.80)mm。瞳孔直径随年级增加呈现上升趋势(F=49.34,P<0.01)。近视儿童的平均瞳孔直径为(6.10±0.73)mm,高于非近视儿童的(5.62±0.7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10,P<0.01)。多因素广义线性模型结果显示,在调整裸眼远视力、调节幅度和年龄后,瞳孔直径与睫状肌麻痹等效球镜度呈负相关(PSM前:β=-0.089;PSM后:β=-0.063,P值均<0.01)。   结论   近视学龄儿童倾向于有更大的瞳孔直径,瞳孔直径可作为近视发生发展的重要监测指标之一。
衢州市中学生近视超重肥胖抑郁共存相关因素及预测模型构建
徐皓轩, 王圣贤, 任斐, 戴黎萍, 来时明, 赵士光
2025, 46(8): 1198-1202.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229
摘要(21) HTML (9) PDF(1)
摘要:
  目的   了解衢州市中学生近视、超重肥胖和抑郁共存现状及其相关因素,为学生常见病多病共防提供决策参考。   方法   2023年9—11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衢州市6个县(市、区)的5 867名初、高中学生开展体格和视力检查,并填写抑郁量表和学生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调查表。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学生近视、超重肥胖及抑郁共存相关因素,根据结果构建列线图模型。   结果   衢州市中学生近视超重肥胖抑郁共存检出161名,检出率为2.7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越大(OR=1.11)、不健康饮食行为越多(1,2,≥3种)(OR值分别为2.40,2.70,4.63)、睡眠缺乏(OR=1.78)和饮酒(OR=2.11)的中学生近视超重肥胖抑郁共存风险增加;相较课后无作业,课后作业时长1~ < 2 h的中学生近视超重肥胖抑郁共存风险降低(OR=0.53)(P值均<0.05)。列线图模型结果显示,AUC(95%CI)为0.71(0.67~0.74)。   讨论   衢州市中学生近视超重肥胖抑郁共存与年龄、睡眠、饮酒、不良饮食行为和课后作业时长有关,列线图模型可辅助学生多病共存的早期筛查和干预。
郑州市未成年人酒精中毒的流行病学分析
薛莹莹, 鲁利斌, 梅世月, 李木子, 成怡冰
2025, 46(8): 1203-1206.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195
摘要(11) HTML (6) PDF(3)
摘要:
  目的   分析郑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120)院前救治的未成年人酒精中毒发生特点,为探讨区域性未成年人酒精中毒管理提供依据。   方法   对2017—2019和2023年郑州市1 630例0~18岁因酒精中毒呼叫120的未成年人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性别、年龄、发生时间段等。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   2017,2018,2019和2023年酒精中毒人数分别为291,353,483,503例;与2017年相比,2023年酒精中毒人数男生增加66.94%,女生增加104.35%。未成年人酒精中毒高发年龄段为16~18岁(85.40%),其次为13~15岁(13.74%)。高发时间段为21:01—次日03:00(60.43%);男生高发时间段为22:01—23:00(12.73%),女生为2:01—3:00(11.25%);0:01—3:00期间,男生发生数逐渐减少,而女生发生数逐渐增多。程度分布为轻度酒精中毒355例(21.78%),中度1 035例(63.50%),重度240例(14.72%)。   结论   郑州市未成年人发生酒精中毒数持续增多,多发生在夜晚至凌晨,中毒程度以中度为主;女生酒精中毒数量增长速度高于男生。应制定多种管理制度加强对未成年人饮酒行为的监管。
综述
妊娠期全氟及多氟烷基化合物暴露对子代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进展
吕瑾莨, 王海俊
2025, 46(8): 1207-1211.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230
摘要(16) HTML (10) PDF(3)
摘要:
妊娠期全氟及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s)暴露可能对处于生命早期敏感阶段的胎儿构成危害,影响宫内乃至出生后的生长发育。文章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总结不同国家和地区孕妇PFASs的暴露水平,探讨孕期PFASs暴露对子代生长发育的影响及潜在的生物学机制,以期为后续开展相关队列研究及制定保护性措施提供依据。
体育运动对青少年自杀风险的影响与对策
施鹏, 许恒, 黄美蓉
2025, 46(8): 1212-1216.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254
摘要(16) HTML (6) PDF(2)
摘要:
为明晰体育运动与青少年自杀风险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文章通过梳理和剖析相关文献,发现体育锻炼可降低中学生自杀率,每周5~7 d高强度有氧运动效果最佳,参与团队运动者自杀概率降低;但日常身体活动及肌肉增强锻炼与自杀相关行为关联无统计学意义。体育运动降低青少年自杀风险的作用机制包括体育运动通过情绪宣泄而习得性自助、帮助青少年建立与社会的关系,提升身体及大脑功能等。建议家庭和学校帮助青少年发掘体育参与乐趣、协助组建体育团队,保证每天至少60 min中高强度体育活动,以降低青少年自杀行为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