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3年  第44卷  第10期

述评
强化儿童青少年高血压防治策略研究
梁小华, 安曦洲
2023, 44(10): 1441-1444.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3.10.001
摘要(1251) HTML (150) PDF(114)
摘要:
近年来, 中国儿童青少年血压水平及高血压患病率呈增加趋势, 儿童青少年血压增高将导致靶器官损伤并增加其成年期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文章分析了目前中国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的流行现状及主要危险因素, 提出以政府、医疗机构、学校及家庭多方力量, 构建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综合防治措施, 为预防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的发生提供依据。
专题笔谈
《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公共卫生综合干预技术指南》专题解读
陶芳标
2023, 44(10): 1445-1449.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3.10.002
摘要(423) HTML (209) PDF(159)
摘要: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组织专家对《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5年来的实践经验和近视防控病因、干预技术循证研究进行总结和评价, 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公共卫生综合干预技术指南》(以下称《指南》)。《指南》构建了基于三级预防策略的8项公共卫生干预技术, 提出3项具体实施措施。文章围绕《指南》的制定背景、理论基础、实践意义、主要内容以及组织实施等方面进行解读, 以提高公共卫生机构专业工作者和关注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相关人员对《指南》内容的理解, 推进《指南》的应用和推广。
儿童青少年心血管风险因素研究专栏
儿童青少年室内公共场所二手烟暴露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关系
马传伟, 李成, 孙嘉鸿, 赵敏, 席波
2023, 44(10): 1450-1453.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3.10.003
摘要(911) HTML (126) PDF(54)
摘要:
  目的  探讨儿童青少年室内公共场所二手烟暴露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的关系,为儿童青少年心血管结构异常的早期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数据来源于2021年11—12月进行的“儿童心血管健康随访队列”第二次随访调查。共纳入1 297名具有完整信息(包括性别、年龄、cIMT、体测指标、问卷调查指标及血生化指标)的儿童青少年用于统计分析。采用线性回归分析评估儿童青少年cIMT水平随室内公共场所二手烟暴露天数的变化趋势。调整各种潜在协变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室内公共场所二手烟暴露天数与cIMT的关系。  结果  在过去1周内,儿童青少年自我报告在室内公共场所暴露于二手烟1~2 d的有407(31.4%)名、3~4 d的有86(6.6%)名、≥5 d的有82(6.3%)名。随着室内公共场所二手烟暴露天数的增加,不同模型下儿童青少年cIMT呈上升趋势(t值分别为3.30,3.05,2.87,P值均<0.05);在调整各种协变量后,儿童青少年cIMT值分别为[0 d/周:(551.5±29.3)μm,1~2 d/周:(554.0±28.6)μm,3~4 d/周:(557.0±27.7)μm,≥5 d/周:(559.4±27.5)μm]。与过去7 d未在室内公共场所暴露于二手烟的儿童青少年相比,至少5 d暴露于二手烟的儿童青少年存在cIMT增厚的风险(β=7.91,95%CI=1.47~14.34,P<0.05)。  结论  儿童青少年室内公共场所二手烟暴露率仍处于较高水平且与cIMT存在较强关联。应采取更严格的控烟措施为儿童青少年提供良好的无烟环境,以降低心血管早期结构异常的发生风险。
儿童青少年生命早期因素与心血管代谢风险的关联
蒋家诺, 张奕, 陈力, 刘婕妤, 袁雯, 郭桐君, 马军, 董彦会
2023, 44(10): 1454-1458.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3.10.004
摘要(1124) HTML (135) PDF(79)
摘要:
  目的  了解影响儿童青少年心血管代谢风险的生命早期因素,为抑制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糖尿病等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提供有效措施。  方法  选取“厦门市青春期发育队列”2020年随访调查中体格检查信息及血生化检测信息完整,且有生命早期信息的研究对象1 197名。生命早期信息与社会人口学信息通过问卷调查获得,心血管代谢指标通过体格检查和血生化检测获得。调整性别、年龄、家族史后,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心血管代谢风险的生命早期因素。  结果  厦门市儿童青少年心血管代谢风险聚集的检出率为17.96%,男生(26.67%)高于女生(9.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69,P<0.01)。每增加1项生命早期危险因素,发生一般性肥胖的风险增加0.35倍(OR=1.35,95%CI=1.03~1.78,P<0.05)。过期妊娠是心血管代谢风险的主要生命早期因素,与心血管代谢风险聚集(OR=2.45,95%CI=1.11~5.41)和高三酰甘油(OR=3.25,95%CI=1.39~7.61)的风险增加相关(P值均<0.05)。  结论  儿童青少年心血管代谢风险升高与生命早期不利因素相关。应重点关注过期妊娠这一生命早期因素、肥胖这一心血管代谢风险,控制生命早期不利因素可以促进心脑血管疾病的零级预防。
膳食水果摄入量与儿童超重肥胖的关系
王凤鸣, 刘琴, 安曦洲, 陈镜宇, 罗顺清, 梁小华
2023, 44(10): 1459-1463.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3.10.005
摘要(1159) HTML (160) PDF(95)
摘要:
  目的  探讨儿童水果摄入量与超重肥胖患病风险的关系,为儿童肥胖的防控提供流行病学依据。  方法  于2014年9—11月在重庆市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重庆农村1个县的2所小学共6 369名6~12岁儿童进行体格检查和问卷调查,并于2019年3—5月对基线一至二年级的儿童(1 814名)进行随访,分析比较不同水果摄入量与儿童超重肥胖患病率的关系。  结果  将基线调查的6 369名儿童按照水果摄入量百分位数分为3个组Q1(<P33.3,水果摄入量<100 g/d),Q2(P33.3~P66.7,水果摄入量为100.0~214.3 g/d)和Q3(>P66.7,水果摄入量>214.3 g/d)。基线调查,Q2组的儿童体重、体质量指数(BMI)更低,Q1组儿童的超重肥胖患病率最高(32.03%);按照性别分组后,Q2组男童的超重肥胖患病率最低(31.94%)(P值均<0.05)。随访调查,3组儿童身高、体重、BMI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Q2组的儿童肥胖患病率最低,为5.07%(P<0.05)。与Q2组的儿童比较,基线调查Q1组的儿童患肥胖的风险增加(OR=1.41,95%CI=1.10~1.81,P<0.05),随访调查Q3组的儿童患肥胖的风险增加(RR=1.83,95%CI=1.21~2.75,P<0.05)。  结论  水果摄入量较高或较低均可能是儿童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儿童适当摄入水果,可以预防肥胖的发生。
厦门市儿童肥胖和高血压共病现状及其多维度影响因素
张奕, 蒋家诺, 陈力, 刘婕妤, 袁雯, 郭桐君, 董彦会, 马军
2023, 44(10): 1464-1467.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3.10.006
摘要(1114) HTML (167) PDF(73)
摘要:
  目的  了解厦门市7~12岁儿童肥胖和高血压(HBP)共病现状及其多维度影响因素,为后续开展预防性举措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基于2017年厦门市青春期发育队列基线调查,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厦门市4 798名二至六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体格检查和问卷调查。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对肥胖合并HBP进行分析筛选潜在变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肥胖合并HBP的影响因素。  结果  儿童肥胖检出率为9.15%,HBP检出率为11.65%,男生中肥胖合并HBP检出率为3.00%,女生中肥胖合并HBP检出率为1.80%;BMI正常的儿童HBP检出率为8.28%,肥胖的儿童HBP检出率为26.88%。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表明,每周至少喝1次含糖饮料(OR=2.50)、每天吃咸菜/榨菜/腌菜(OR=4.52)、肥胖家族史(OR=3.09)与肥胖合并HBP呈正相关,女(OR=0.53)、每周至少吃1次高能量零食(OR=0.40)、身体活动充足(OR=0.58)与肥胖合并HBP呈负相关(P值均<0.05)。  结论  厦门市7~12岁儿童肥胖与HBP共病负担存在性别差异,饮食和运动行为是影响肥胖合并HBP的主要维度。儿童肥胖和HBP防控应从饮食运动和行为环境等多维度出发,及早预防儿童肥胖和高血压共病状态的发生。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青年学生常规与同伴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服务干预效果评价
陈希, 贺婷婷, 陈梦清, 梁清儿, 李顺铭, 陈韵聪, 罗业飞, 蔡衍珊, 韩志刚
2023, 44(10): 1468-1472.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3.10.007
摘要(227) HTML (133) PDF(31)
摘要:
  目的  探讨两种自愿咨询检测(VCT)服务对青年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和行为的影响,为进一步完善和推广VCT服务提供新思路。  方法  于2017年4月—2018年12月,在广州市12个高校巡回检测点和固定检测点,采用非劣性试验计算样本量,按1∶1匹配同期接受服务的青年学生为研究对象,纳入常规VCT共113名,同伴VCT共186名。采用χ2检验分析两种VCT干预前后艾滋病相关知识和行为的差异,并对满意度进行调查。  结果  青年学生接受常规VCT服务后,艾滋病基本常识总知晓率从80.53%上升至93.75%,最近1年异性性行为时每次使用安全套的频率升高29.17百分点(χ2值分别为4.49,4.10,P值均<0.05)。接受同伴VCT服务后的青年学生,“四免一关”怀政策总知晓率从34.95%升高至58.26%,最近半年同性肛交性行为比例和最近半年≥2个同性性伴比例分别降低14.84,29.43百分点(χ2值分别为15.69,4.82,10.97,P值均<0.05)。  结论  接受两种VCT服务后,青年学生的艾滋病相关知识和行为均得到改善,两种VCT服务的成效各有侧重。可将常规VCT与同伴教育优势互补,形成更有效的艾滋病干预方式。
铜陵市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及影响因素
方红英, 徐成恒, 高红琼, 汤银霞, 曹月婷, 黄威
2023, 44(10): 1473-1477.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3.10.008
摘要(268) HTML (127) PDF(45)
摘要:
  目的  探讨多孩生育环境下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为学龄前儿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提供依据。  方法  采取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 于2022年4-6月抽取铜陵市11所幼儿园2 647名学龄前儿童监护人,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筛查评估问卷(IMFeD)、父母喂养风格量表(CFSQ)和自制问卷进行调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的影响因素。  结果  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发生率为71.4%, 以食欲缺乏发生率最高(55.6%)。单孩家庭学龄前儿童发生食欲缺乏、挑食、不良进餐、不恰当期望的饮食行为问题检出率(60.6%, 41.0%, 32.0%, 19.5%)均高于多孩家庭(51.7%, 36.4%, 27.2%, 16.6%)(χ2值分别为20.05, 5.95, 7.16, 3.92, P值均 < 0.05)。多孩家庭中, 年龄差在5~ < 10岁组的学龄前儿童发生害怕进食(2.3%)、潜在疾病状态(0.6%)的饮食行为问题检出率最低(χ2值分别为11.54, 8.51, P值均 < 0.05)。多孩中, "大孩"的挑食、不良进餐习惯检出率(42.0%, 32.5%)高于"二孩及三孩"(34.6%, 25.6%)(χ2值分别为6.15, 6.38, P值均 < 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家庭多孩(β=-1.40)、民主型教养方式(β=-0.07)、喂养反应总分越高(β=-0.33)均与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发生呈负相关; 母亲学历越低[高中和初中(β=0.87), 小学及以下(β=3.69)]、日均视屏时间越长(β=0.10)、喂养要求总分越高(β=0.64)、溺爱型(β=0.21)、放任型(β=0.27)、不一致型(β=0.14)教养方式均与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发生呈正相关(P值均 < 0.05)。  结论  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检出率较高; 应重点关注单孩和多孩中的"大孩", 同时考虑喂养风格和教养方式的适宜性, 促进学龄前儿童良好饮食行为习惯的养成。
广西某地农村小学生水合状态及饮水知信行现状
程帅, 焦利静, 夏云婷, 许露曦, 钟格梅, 李洪兴
2023, 44(10): 1478-1482.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3.10.009
摘要(228) HTML (110) PDF(37)
摘要:
  目的  了解广西某地农村小学生水合状态及饮水知识态度行为现状, 为学校开展饮水健康教育提供指导。  方法  于2022年10月, 在广西某县选取2所包括饮水基础设施在内的基本条件相似的农村乡镇寄宿制小学,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择三至六年级439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采集学生尿样进行渗透压检测, 评价随机水合状态, 并进行饮水问卷调查。  结果  有35.54%的小学生随机水合状态为正常水合(尿液渗透压≤800 mOsm/kg), 女生正常水合状态的比例高于男生(44.50%, 26.70%, χ2=15.18, P < 0.05)。学生饮水知识总知晓率为37.36%, 高年级高于低年级(42.32%, 31.75%, χ2=26.10, P < 0.05);积极态度总持有率为66.20%, 女生高于男生(71.27%, 61.20%), 高年级高于低年级(68.78%, 63.29%)(χ2值分别为39.82, 11.77, P值均 < 0.05);正确饮水行为总形成率为40.83%, 女生高于男生(44.38%, 37.33%), 高年级高于低年级(43.56%, 37.74%)(χ2值分别为9.03, 6.13, P值均 < 0.05)。小学生在校随机水合状态与饮水方式有关(χ2=5.09, P < 0.05), 不正确的饮水方式会增加脱水的风险(OR=1.61, 95%CI=1.06~2.44, P < 0.05)。2所学校各年级中正常水合状态者所占的比例与知识总知晓率、积极态度总持有率、正确行为总形成率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结论  广西某地小学生在校期间随机水合状态不足比例较高, 健康饮水知识知晓率、积极态度持有率和正确行为形成率低。建议加强学生健康饮水方面的宣传教育, 引导学生健康饮水。
北京市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潜在类别分析
罗慧娟, 高若伊, 赵海, 孙冰洁, 王路, 郭欣
2023, 44(10): 1483-1487.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3.10.010
摘要(272) HTML (125) PDF(57)
摘要:
  目的  探究北京市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潜在类别及其影响因素, 为确定重点干预对象及制定相关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于2022年10-12月对北京市16个区初中、普通高中、职业高中的17 730名在校学生开展匿名自填问卷调查, 对不良饮食、缺乏锻炼、非故意伤害、故意伤害、物质滥用和网络成瘾行为共6类健康危险行为进行潜在类别分析。  结果  北京市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潜在类别分为3类: 高危险行为组, 有961名, 占5.42%;低缺乏锻炼/高故意伤害组, 有1 099名, 占6.20%;低危险行为组, 有15 670名, 占88.38%。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相较于低危险行为组, 男生(OR=1.45)、职高(OR=2.00)、其他家庭(OR=1.90)、可能有抑郁情感(OR=2.27)、有抑郁情感(OR=6.18)、近1年因病休学(OR=1.79)的中学生更易进入高危险行为组; 男生(OR=2.30)、大家庭(OR=1.18)、重组家庭(OR=1.70)、其他家庭(OR=1.94)、可能有抑郁情感(OR=3.10)、有抑郁情感(OR=4.91)、近2周因病请假(OR=1.54)、近1年因病休学(OR=1.71)的中学生更易进入低缺乏锻炼/高故意伤害组(P值均 < 0.05)。  结论  北京市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存在明显潜在类别, 聚集出现且比例不同。相关部门应及时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减少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
青少年低强度身体活动久坐时间与体成分的关联
叶荣荣, 黄宝莹, 张东枚, 谭健怡, 程金群, 任志强, 徐鹏, 黄燕红, 沈佳欣, 李红娟, 郜艳晖
2023, 44(10): 1488-1492.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3.10.011
摘要(316) HTML (154) PDF(61)
摘要:
  目的  探讨低强度身体活动(LPA)和久坐行为(SB)与体成分间的关联, 为改善青少年体质健康提供参考。  方法  于2020年8月至2021年1月, 收集佛山市某中学高一年级694名学生基本信息, 采用三轴加速度计和生物电阻抗测试仪测量学生24 h活动行为和体成分。采用双成分回归和等时替代模型, 探讨LPA和SB与体成分间的关系。  结果  LPA与较低的脂肪相对优势(FRD)有关(男生周末: FRD=-21.44%;女生一周: FRD=-17.83%, 学习日FRD=-18.27%, P值均 < 0.05), LPA与较高的肌肉相对优势(MRD)和骨骼相对优势(BRD)有关(男生周末: MRD=12.78%, BRD=12.87%;女生一周MRD=11.64%, BRD=9.01%;女生学习日MRD=12.02%, BRD=9.23%)(P值均 < 0.05)。用10 min LPA替代SB可减少脂肪比例[男生: 一周-0.15(-0.26~-0.04), 学习日-0.12(-0.22~-0.02);女生: 一周-0.18(-0.27~-0.08), 学习日-0.16(-0.25~-0.07)]和增加肌肉比例[男生: 一周0.14(0.03~0.24), 学习日0.11(0.02~0.21);女生: 一周0.17(0.07~0.26), 学习日0.15(0.07~0.24)]。  结论  用LPA中断连续SB可作为青少年身体活动促进体质健康的干预措施。学校应鼓励学生在课间与课外经常进行LPA, 同时避免长时间SB。
室内公共场所二手烟暴露与儿童睡眠不足的关联
李成, 孙嘉鸿, 赵敏, 席波
2023, 44(10): 1493-1496.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3.10.012
摘要(201) HTML (145) PDF(30)
摘要:
  目的  探究室内公共场所的二手烟暴露与儿童睡眠不足的关联, 为加强公共场所禁烟管理和促进儿童的睡眠健康提供依据。  方法  数据来自于"桓台儿童心血管健康队列"在2021年11-12月开展的第二次随访调查, 共1 284名10~15岁儿童纳入研究。根据过去7 d室内公共场所二手烟暴露频率, 将儿童分为0, 1~2, 3~4和≥5 d共4组。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儿童睡眠时间随着二手烟暴露频率的变化趋势, 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二手烟暴露频率与儿童睡眠不足的关系。  结果  在调整年龄、性别、年级、身体活动、蔬菜水果摄入、饮料摄入、视频时间、体质量指数和血压后, 过去7 d内有0, 1~2, 3~4和≥5 d室内公共场所二手烟暴露的儿童平均睡眠时间分别为8.48, 8.41, 8.20和8.06 h/d, 儿童平均睡眠时间随着暴露频率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t值分别为5.96, 5.89, 5.91, P值均 < 0.01);过去7 d内有0, 1~2, 3~4和≥5 d室内公共场所二手烟暴露的儿童睡眠不足的检出率分别为40.02%, 43.07%, 54.65%和63.41%。与过去7 d未在室内公共场所受到二手烟暴露的儿童相比, 暴露3~4 d (OR=1.93, 95%CI=1.19~3.15)和≥5 d (OR=2.95, 95%CI=1.76~4.94)的儿童出现睡眠不足的风险增加(P值均 < 0.05)。  结论  儿童的睡眠时间随着二手烟暴露频率的增加而减少, 经常暴露于二手烟环境中的儿童更容易出现睡眠不足的问题。应加强对公共场所, 尤其是室内场所的禁烟管理, 以促进儿童的睡眠健康。
珠海市大学生安全套使用知行分离影响因素分析
谭晓霞, 周毅, 冯帅新, 代文灿, 黄兆谦, 刘亚薇, 黄莹, 黄珊子, 林铠浩, 李晓凤, 严瑶, 江洪波
2023, 44(10): 1497-1500.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3.10.013
摘要(221) HTML (103) PDF(25)
摘要:
  目的  了解大学生安全套使用知行分离现状及影响因素, 为高校开展艾滋病预防教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于2019年10-12月, 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收集珠海市6所高校1 303名学生安全套使用知行分离情况及相关因素信息。使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知行分离影响因素及首次性行为使用安全套的调节作用。  结果  大学生安全套使用知行分离报告率为41.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线下寻找性伴侣与知行分离呈负相关(OR=0.70, 95%CI=0.51~0.95);首次性行为未使用安全套(OR=7.11, 95%CI=5.23~9.67)、性行为前吸烟(OR=1.47, 95%CI=1.07~2.02)、性行为前饮酒(OR=1.44, 95%CI=1.09~1.91)、有亲密伴侣暴力史(OR=1.53, 95%CI=1.13~2.07)、多性伴(OR=1.69, 95%CI=1.25~2.29)与知行分离均呈正相关(P值均 < 0.05)。调节作用分析显示, 首次性行为使用安全套在性行为前吸烟与知行分离之间存在调节作用(β=0.92, P < 0.05);在首次性行为未使用安全套的学生中, 性行为前吸烟与知行分离呈正相关(OR=2.76, 95%CI=1.09~6.99, P < 0.05), 而在首次性行为使用安全套的学生中未发现性行为前吸烟与知行分离有相关性(OR=1.32, 95%CI=0.92~1.88, P>0.05)。  结论  珠海市大学生安全套使用知行分离报告率较高。高校应尽早开展性教育活动, 探索新的健康教育模式, 促进其知识向行为的转化。
性教育课程对大班幼儿性相关知信行的干预效果评价
闫润, 夏华, 叶运莉
2023, 44(10): 1501-1504.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3.10.014
摘要(254) HTML (150) PDF(40)
摘要:
  目的  评价性教育课程对大班幼儿性相关知信行的影响效果, 为今后推动幼儿性教育的全面开展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于2021年12月至2022年7月, 采用两阶段分层抽样法, 选择泸州市的12所幼儿园, 其中6所的大班幼儿作为干预组(干预前360名, 干预后354名), 另外6所的大班幼儿作为对照组(干预前416名, 干预后326名)。干预组以系列课程的形式开展幼儿性教育课堂, 系列课程共4个专题, 每月开展1个专题, 包括1次家长课程和3次幼儿课程; 对照组进行常规教学管理。干预前后均对幼儿及其家长进行幼儿性教育知信行情况的调查。采用χ2检验分析干预效果。  结果  干预前干预组与对照组幼儿在性教育相关知信行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后干预组与对照组幼儿在性相关知识掌握率(77.4%, 69.6%)、态度良好率(73.7%, 10.1%)、行为良好率(59.3%, 38.0%)及知信行良好率(37.9%, 1.8%)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28, 279.77, 30.77, 134.62, P值均 < 0.05)。干预组干预前后在性相关知识掌握率、态度良好率、行为良好率及知信行良好率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3.39, 344.31, 41.41, 161.03, P值均 < 0.05)。对照组干预前后在性相关知识掌握率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29, P < 0.05)。  结论  幼儿性教育课程提高了幼儿的性相关知识掌握率, 改善了性相关的态度和行为。应鼓励幼儿园积极推进对幼儿及其家长的性教育培训及指导, 提高幼儿性相关知信行的良好率。
高校女生不同途径生殖健康教育干预效果比较
唐海英, 唐莹, 杨洁
2023, 44(10): 1505-1508.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3.10.015
摘要(210) HTML (109) PDF(33)
摘要:
  目的  了解高校女生对生殖健康相关知识认知情况及不同干预措施的有效性,为在高校开展女生生殖健康教育及健康指导提供参考。  方法  2022年3—11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1 019名高校大一至大三女生纳入常规组(315名)、微信组(462名)、门诊及同伴组(242名);门诊与同伴组由接诊医务人员发放、讲解生殖健康教育保健知识手册及给予相关指导,常规组接受学校常规健康教育与指导,微信组在微信平台接受线上生殖健康知识教育与指导。各组分别在给予生殖健康相关知识教育与保健指导前后填写调查问卷,对问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干预后门诊与同伴组、微信组在女性月经周期时间、排卵期时间、艾滋病检测窗口期、适合避孕方式的知晓率均高于常规组(χ2值分别为26.78,31.70,61.50,13.96);门诊与同伴组在女性易受孕生理时间、不可靠避孕方式的知晓率高于常规组(χ2值分别为9.10,10.68),在不可靠避孕方式,经期主要注意事项的知晓率高于微信组(χ2值分别为9.10,8.02);微信组在紧急避孕方法的知晓率高于常规组(χ2=7.9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干预后,门诊与同伴组、微信组女大学生在生殖生理知识(2.55±1.09,2.42±1.08)、避孕知识(2.62±1.20,2.53±1.06)、性传播疾病知识(2.89±1.35,2.76±1.24)的得分和生殖健康知识总分(12.82±3.94、12.12±3.06)均高于常规组(2.10±0.91,2.33±1.09,2.55±1.18,11.39±3.07),门诊与同伴组在意外妊娠与人工流产知识(1.78±0.91)的得分和生殖健康知识总分(12.82±3.94)均高于常规组、微信组(1.57±0.87,1.62±0.87;11.39±3.07,12.12±3.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4.94,5.27,5.28,13.02;4.15,13.02,P值均<0.05)。  结论  大学女生对生殖健康相关知识认知不全面,应多途径对大学女生开展生殖健康教育与保健指导,全面提升大学女生对生殖健康知识的认知及促进良好卫生保健行为的形成。
大学生使用健身直播现状及影响因素
程亚飞, 彭玉林, 李亚楠
2023, 44(10): 1509-1512.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3.10.016
摘要(235) HTML (129) PDF(36)
摘要:
  目的  研究大学生使用健身直播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推进全民科学健身尤其是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于2022年5—8月,利用三阶段随机抽样方法获取河南省郑州、开封和洛阳3个地区18所高校样本2 151名学生信息作为研究数据,通过单因素分析与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大学生使用健身直播的影响因素。  结果  大学生使用健身直播报告率为48.6%,不同性别、年级、专业、月消费额、健康态度、健身意识、健身动机、健身频次间使用健身直播报告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11.17,39.06,8.03,218.45,278.05,515.67,30.45,104.17,P值均<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性别、年级、专业、月消费额、健康态度、健身意识、健身动机、健身频次是使用健身直播的主要影响因素(OR=1.12~2.25,P值均<0.01)。  结论  大学生群体对于健身直播具有较高的接受度,正确的健身认知和良好的健身行为有助于大学生积极参加健身直播活动。
高职医学生行为生活方式潜在类别分析及其与中医体质关系
王旭美, 江文艺, 潘云, 胡晨晨
2023, 44(10): 1513-1516.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3.10.017
摘要(207) HTML (123) PDF(26)
摘要:
  目的  了解高职医学生行为生活方式的潜在类别与中医体质的关系,为高职医学生的体质健康管理提供参考。  方法  于2022年10—12月,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安徽省3所高职医学院校的2 720名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行为生活方式特点和中医体质类型。通过潜在类别分析(LCA)探讨和多元Logistic回归,探究高职医学生行为生活方式潜在类别与中医体质的关系。  结果  高职医学生行为生活方式可分为3个潜在类别组:基本健康型(83.60%)、吸烟饮酒型(4.85%)和饮食偏嗜型(11.55%);3个组别医学生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32,P < 0.01),基本健康型中平和质所占比例较高(46.39%),吸烟饮酒型中痰湿质所占比例较高(25.00%),饮食偏嗜型中痰湿质(20.38%)、阴虚质(15.92%)、湿热质(20.70%)占比较高。以平和质为参照,痰湿质在吸烟饮酒型和饮食偏嗜型中的发生风险分别是基本健康型的1.75(95%CI=1.09~2.77),1.78倍(95%CI=1.26~2.49)(P值均 < 0.05)。  结论  高职医学生行为生活方式有一定的聚集特征,不同行为生活方式潜在类别与中医体质类型之间存在相关性。应结合高职医学生群体的人口学特征、行为生活方式的潜在类别特征及其中医体质特点进行针对性干预。
心理卫生
京津冀地区非独生子女家庭3~6岁儿童忽视状况及影响因素
李子林, 钟远, 韩东, 李涛
2023, 44(10): 1517-1521.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3.10.018
摘要(237) HTML (132) PDF(36)
摘要:
  目的  分析京津冀地区非独生子女家庭3~6岁儿童忽视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非独生子女家庭学龄前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帮助。  方法  于2022年4—6月,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京津冀的城市地区选取15所幼儿园的2 882名学龄前儿童家长进行基本信息、忽视量表及影响因素的调查。采用χ2检验、t检验和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类别学龄前儿童的忽视状况,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非独生子女学龄前儿童忽视的影响因素。  结果  京津冀地区非独生子女家庭3~6岁儿童忽视检出率为33.47%,独生子女家庭儿童为9.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1.94,P<0.01)。非独生子女家庭3~6岁儿童忽视度得分为(42.35±7.52)分,独生子女家庭忽视度为(38.16±6.5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95,P<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家庭收入≤4 000元/月(OR=2.75,95%CI=1.18~6.32),主要监护人为祖父母或其他(OR=2.18,95%CI=1.35~3.52),父母关系较差(OR=2.64,95%CI=1.42~3.87)、一般(OR=2.31,95%CI=1.32~4.01)的非独生子女学龄前儿童忽视风险较高(P值均<0.05)。  结论  京津冀地区非独生子女家庭3~6岁儿童忽视率较高。应根据影响因素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减少学龄前儿童忽视问题的发生。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男童精细动作技能与执行功能的关系
宋以玲, 任园春, 范碧瑶, 杨莉, 王芳, 丰雷
2023, 44(10): 1522-1526.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3.10.019
摘要(329) HTML (154) PDF(43)
摘要:
  目的  探讨学龄期6~10岁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男童的精细动作技能和执行功能之间的关系,为促进ADHD男童执行功能的发展提供参考。  方法  于2020年11月至2021年5月,从北京市某三甲医院和北京市某公立小学招募65名ADHD男童,按照年龄和性别匹配募集正常发育的65名男童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儿童动作协调能力标准评估工具(MABC-2)评估儿童精细动作技能,利用Stroop色词测验(SCWT)、Rey复杂图形测验(ROCFT)、连线测验(TMT)分别评估儿童的抑制控制、工作记忆和认知灵活性。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组间的差异,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分层回归分析探讨ADHD男童精细动作技能和执行功能之间的关系。  结果  在精细动作技能测试中,ADHD男童得分(8.68±3.62)低于正常男童(11.22±2.27)(t=4.80);在执行功能测试中,ADHD男童的SCWT、ROCFT、TMT测试结果均差于正常男童(t=-4.53~4.42)(P值均<0.05)。相关性分析显示,ADHD男童的精细动作技能得分与字义错误数(r=-0.35)、颜色错误数(r=-0.42)呈负相关,与延时结构(r=0.30)和细节(r=0.25)记忆得分呈正相关,与TMT-A反应时(r=-0.34)、TMT-B反应时(r=-0.26)、错误数(r=-0.43)呈负相关(P值均<0.05)。分层回归分析显示,ADHD男童的精细动作技能得分对抑制控制、工作记忆和认知灵活性的测试结果均有预测作用(P值均<0.05),解释率分别为15%,7%,19%。  结论  ADHD男童的精细动作技能与执行功能有相关性,且精细动作技能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抑制控制、工作记忆和认知灵活性。可通过发展ADHD男童的精细动作技能来促进其执行功能的发展。
太原市中学生自杀意念与社会生态学风险因素暴露水平的相关性
蒲鑫, 永忠甜, 王凯, 王立言, 陈晋, 王莉, 白淘
2023, 44(10): 1527-1531.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3.10.020
摘要(275) HTML (138) PDF(41)
摘要:
  目的  了解太原市中学生自杀意念现状及其与社会生态学风险因素暴露水平的相关性,为探讨中学生自杀意念发生原因及采取有效预防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2021年10—11月,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选取太原市5所中学共2 639名初、高中学生进行一般人口学特征、社会生态学风险水平和自杀意念问卷调查。采用SPSS 26.0软件对数据进行χ2检验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中学生总体自杀意念检出率为24.7%,不同性别、年级、家庭居住地、母亲文化程度、感知家庭经济条件、关系密切的朋友数量、自我感觉学习负担的中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8.17,13.44,10.77,8.15,19.76,18.95,59.75,P值均 < 0.05);调整一般人口学特征等因素后,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社会生态学中个人维度中风险、个人维度高风险、家庭维度中风险、家庭维度高风险、学校维度高风险、文化维度中风险、文化维度高风险与中学生自杀意念的检出率均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1.38,2.28,1.97,3.28,1.71,1.48,2.15,P值均 < 0.05)。  结论  中学生自杀意念的产生与社会生态学微系统中个人、家庭和学校的影响有关,同时也与宏系统中文化环境有关。应在开展个人、家庭和学校层面自杀意念干预的同时加强社会文化建设,减少不良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西藏大中学生校园欺凌现状及相关因素
谭力铭, 普布卓玛, 马啸, 吴芳, 央宗, 张强, 谢波荣, 张登城
2023, 44(10): 1532-1536.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3.10.021
摘要(221) HTML (139) PDF(44)
摘要:
  目的  了解分析西藏的大中学校校园被欺凌现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和参考。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9年9—11月对西藏阿里、昌都、拉萨、那曲、日喀则5市(地)的3 875名大、中学生开展校园被欺凌状况及影响因素问卷调查。采用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结果  西藏大、中学生校园被欺凌报告率为5.50%,其中女生为4.35%,男生为6.76%;大学生被欺凌报告率为8.81%,高中生为1.64%,初中生为5.9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OR=1.71)、网络成瘾(OR=3.82)、抑郁(OR=3.84)、肥胖(OR=2.02)、单亲家庭(OR=1.67)、重组家庭(OR=3.74)与校园被欺凌呈正相关(P值均 < 0.05);女生(OR=0.66)、高中(OR=0.28)与校园被欺凌呈负相关(P值均 < 0.05)。  结论  校园被欺凌与校园环境、家庭类型、行为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应致力于构建关怀型的校园文化和良好的家庭德育环境,减少校园被欺凌发生率,降低相关危害。
不同中高强度体力活动职校学生行为等时替代与抑郁的关联
汤表倩, 陈勃昊, 李艺扬, 刘汗青, 许曙青, 王书梅
2023, 44(10): 1537-1541.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3.10.022
摘要(197) HTML (125) PDF(28)
摘要:
  目的  探索不同中高强度体力活动(MVPA)时长职校学生10 min/d的高强度体力活动(VPA)、中强度体力活动(MPA)、步行、久坐行为(SB)和睡眠(SLP)之间等时替代与抑郁的关系,以期提供降低抑郁水平的时间分配建议。  方法  于2021年12月—2022年1月,采用方便整群抽样法对上海和江苏共14所职校的8 149名一至三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60 min/d时长为界线,将学生分为MVPA达标组和MVPA未达标组,采用等时替代模型进行分析。  结果  MVPA达标组占19.81%。在MVPA未达标组,用MPA替代其他所有研究的行为(β值分别为-0.78,-0.90,-0.88,-0.83)、及用SLP替代步行和SB(β值分别为-0.07,-0.05)均与抑郁呈负相关(P值均 < 0.05),且MPA替代的关联大于SLP替代的关联;在MVPA达标组,用SLP替代VPA、步行和SB均与抑郁呈负相关(β值分别为-0.23,-0.12,-0.10),而用VPA替代MPA,SB和SLP均与抑郁呈正相关(β值分别为0.15,0.13,0.23)(P值均 < 0.05)。  结论  职校学生MVPA水平较低;在MVPA达标时和未达标时,VPA和MPA等时替代的效应不同。应根据不同MVPA时长青少年的特点提供合适的时间分配建议。
上行社会比较与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的交叉滞后分析
雷泽宇, 金童林, 乌云特娜
2023, 44(10): 1542-1544.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3.10.023
摘要(253) HTML (140) PDF(38)
摘要:
  目的  探究大学生上行社会比较和网络攻击行为之间的纵向关系,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实证依据。  方法  于2021年12月—2022年3月,采用上行社会比较问卷和网络攻击行为量表对内蒙古某高校539名大学生进行为期4个月的追踪,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所得数据进行交叉滞后分析。  结果  基线(T1)和4个月后(T2)追踪大学生上行社会比较得分平均值为(2.77±0.93,2.70±1.00)分,网络攻击行为得分平均值为(1.06±0.13,1.05±0.11)分。大学生上行社会比较与网络攻击行为在两次测量中均呈正相关(r=0.14~0.19,P值均 < 0.05)。自回归中,T1上行社会比较能够正向预测T2上行社会比较(β=0.66),T1网络攻击行为能够正向预测T2网络攻击行为(β=0.47)(P值均 < 0.01);交叉滞后回归中,T1上行社会比较能够正向预测T2网络攻击行为(β=0.10,P < 0.01),但T1网络攻击行为不能预测T2上行社会比较(β=0.04,P>0.05)。  结论  上行社会比较是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的原因。应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距,降低大学生出现网络攻击行为的概率。
多孩政策背景下西安市城区学龄前儿童忽视现状
杨武悦, 潘建平, 相晓妹, 张水平, 董宁, 魏皎洁, 臧宝彩
2023, 44(10): 1545-1549.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3.10.024
摘要(244) HTML (125) PDF(30)
摘要:
  目的  了解多孩政策背景下西安市城区学龄前儿童受忽视状况,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方法  2022年11月,根据多阶段整群抽样原则,抽取西安市7个城区的3~6岁2 450名幼儿家长,采用“中国城市3~6岁(学龄前)儿童忽视评价常模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应用SPSS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描述、χ2检验与方差分析。  结果  西安市城区学龄前儿童总忽视率为29.0%、总忽视度为(37.58±8.44)。不同年级的儿童受忽视率及忽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F值分别为1.61,2.98,P值均>0.05);男童受忽视度比女童严重(t=2.45,P<0.05),男、女童除了在医疗、教育和安全3个层面忽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t值分别为2.01,2.28,2.02,P值均 < 0.05),其余各层面忽视率和忽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孩家庭的儿童忽视率和忽视度均高于一孩家庭(χ2/t值分别为13.68,-4.54,P值均 < 0.05);排行不同的孩子忽视率和忽视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依次为“排行第三或第四>排行第二>排行第一”(χ2/F值分别为10.84,2.79,P值均 < 0.05);“单亲家庭”的忽视率和忽视度高于“核心家庭”和“三代同堂家庭”(χ2/F值分别为4.78,2.79,P值均 < 0.05)。  结论  西安市城区学龄前儿童受忽视状况较严重,尤其是多孩家庭。需积极探索其危险因素并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
生长发育与健康监测
24 h活动行为与大学生体质健康关系的成分分析
黄赞, 周玉兰, 贺佳贝, 刘艳洁
2023, 44(10): 1550-1554.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3.10.025
摘要(275) HTML (124) PDF(50)
摘要:
  目的  探讨大学生24 h活动行为与体质健康之间的关系,为大学生体质健康干预提供参考。  方法  2022年9月23日至11月12日,采用分层方便抽样方法在上海市、湖北省和浙江省各抽取1所综合性大学,共对34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采用加速度计测量大学生24 h活动行为,采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规定的项目评价大学生体质健康;使用成分线性回归分析24 h活动行为与体质健康之间的关联,并探讨24 h活动行为等时替代对体质健康的影响。  结果  大学生睡眠、久坐行为、低强度身体活动(LPA)、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VPA)几何均值分别为515.89,678.88,196.30和48.92 min/d;体质健康综合得分为(73.09±8.55)分,及格率为72.51%,优良率为20.76%,不及格率为6.73%。成分线性回归分析显示,MVPA(β=2.55)、LPA(β=5.88)与体质健康呈正相关(P值均<0.05),睡眠(β=-5.18)、久坐行为(β=-3.24)与体质健康关联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15 min等时替代分析显示,MVPA替代睡眠和久坐行为,体质总分分别增加0.71,0.64分;LPA替代睡眠和久坐行为,体质总分分别增加0.50,0.43分。剂量—效应分析发现,LPA与久坐行为和睡眠之间的等时替代具有对称性;MVPA与久坐行为和睡眠之间的等时替代具有不对称性,MVPA替代睡眠和久坐行为对体质健康的改善效果随分配时间的延长递减,而睡眠和久坐行为替代MVPA的不利影响随分配时间的延长递增。  结论  在24 h活动行为中,LPA、MVPA时间增加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有益。大学生应积极将久坐行为向PA转变,尤其是MVPA。
低出生体重幼儿生长及智能发育的队列研究
张月荣, 孙瑜, 李培培, 王燕, 陈珍珍, 邵子瑜, 纪鹏云
2023, 44(10): 1555-1559.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3.10.026
摘要(171) HTML (102) PDF(20)
摘要:
  目的  了解低出生体重儿(LBWI)24和36月龄时的生长及智能发育情况,为早期监测和干预低出生体重幼儿的发育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12年10月1日—2015年12月30日期间在合肥市医疗保健机构出生及保健管理的LBWI(100名),同时选取在同一机构进行儿童保健管理的正常出生体重儿(NBWI)作为对照(99名)。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在建立队列及儿童期生长发育监测的基础上,按照确定的时点运用统一方法对两组儿童期体格进行纵向随访观察;进一步使用Gesell发育量表对LBWI及NBWI在24及36月龄时进行发育监测。  结果  LBWI幼儿15~36月龄体重、身长、头围等指标均低于NBWI幼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117名(43.98%)幼儿完成了智能发育量表的随访评估,其中LBWI 62名,NBWI 55名。在24,36月龄时LBWI幼儿Gesell发育评估中适应性、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个人社交各能区评分均低于NBWI(t值分别为-4.17,-3.82,-3.21,-3.03,-2.61;-4.23,-3.16,-3.07,-3.13,-3.99,P值均 < 0.05)。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出生体重与24和36月龄的适应性、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运动能区,以及36月龄个人社交能区均呈正相关(β值分别为0.004,0.010;0.003,0.008;0.003,0.007;0.004,0.009;0.011,P值均<0.05)。  结论  LBWI幼儿的生长发育明显滞后于NBWI幼儿,LBWI幼儿各能区评分均低于NBWI幼儿,出生体重是影响幼儿智能发育的主要因素。应尽早监测和干预低出生体重儿,避免不良后果出现或减轻不良后果的程度。
幼儿在园内外身体活动的聚类特征与运动能力研究
付近梅, 黄婷, 孙顺利, 陈睿铭, 陈德龙, 蒋天乐, 胡学文, 吕文娣, 何梓豪, 苏利强, 赵广高, 邹维露
2023, 44(10): 1560-1563.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3.10.027
摘要(212) HTML (127) PDF(28)
摘要:
  目的  基于上学日与休息日身体活动(PA)、久坐行为(SB)变量对幼儿在园内外身体活动进行聚类分析,并借助身体素质指标探讨不同幼儿的聚类特征,为幼儿教育和健康领域提供创新的策略和方法。  方法  于2019年3—6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募集南昌市6所幼儿园3~6岁受试幼儿291名,利用三轴加速度传感器(ActiGraph GT3X-BT)分别测量幼儿在园内外PA与SB水平,并采用两步聚类算法模型进行聚类分析。参照《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幼儿部分)》测量与评价幼儿身体素质水平,比较不同聚类幼儿身体素质的差异,分析不同幼儿的聚类特征。  结果  以上学日园内、上学日与休息日园外PA与SB共6项指标聚类,幼儿可分为园内活跃型(上学日园内高PA、低SB)、园外活跃型(上学日园外和休息日高PA)和不活跃型(上学日园内外和休息日低PA、高SB)3类,模型平均轮廓系数为0.3,聚类结果良好。园内活跃型、园外活跃型幼儿上学日园内、上学日与休息日园外PA,以及日均低强度身体活动(LPA)、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VPA)均高于不活跃型(F值分别为157.91,80.79,95.86,95.52,124.74,P值均<0.05)。在调整性别和年龄因素影响后,园外活跃型(19.03±0.47)和园内活跃型(19.11±0.40)身体素质总分均高于不活跃型(17.94±0.31);园内活跃型幼儿(3.91±0.14)双脚连续跳高于不活跃型幼儿(3.45±0.11)(P值均<0.05)。  结论  园内活跃型和园外活跃型幼儿总体身体素质方面表现优异。应关注结构化与非结构化PA时间占比,以提高幼儿的整体身体素质。
疾病控制
一起学校肺结核疫情病例相关人群的5年追踪随访分析
秦林蓉, 刘彬, 王江, 杨静, 罗春燕, 向登峰, 张婷, 庞艳
2023, 44(10): 1564-1567.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3.10.028
摘要(249) HTML (114) PDF(48)
摘要:
  目的  探讨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LTBI)者预防性治疗的效果,为学校聚集性疫情处置及预防性治疗工作提供借鉴。  方法  收集重庆市开州区一所学校寄宿制高中2016级师生在2017年6月至2018年3月发生的学校肺结核疫情资料进行调查分析,并对发病情况、LTBI者及预防性治疗后发病情况追踪随访5年。  结果  该校2017年6月至2018年3月共确诊34例肺结核患者。6次集中接触者筛查中共筛查1 357人,筛查确诊结核率为2.43%,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ST)阳性率为27.41%,TST强阳性率为7.39%。其中,首发病例班级确诊率、TST阳性率远高于其他班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86.30,98.59,P值均<0.01)。发现LTBI者88例,有31例进行预防性治疗(35.23%),其中28例完成预防性治疗(90.32%)。经5年追踪随访,该校高中部2016级共确诊肺结核患者73例,发病率为0.98/102(人/人年)。88例LTBI者有15例确诊肺结核,发病率为3.33/102(人/人年),其中完成预防性治疗组发病率[0.7/102(人/人年)]低于医学观察组[4.5/102(人/人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1,P<0.05)。  结论  TST阳性率、强阳性率越高的班级发病率越高,提高LTBI者预防性治疗率可有效降低结核发病率。
北京市6~14岁儿童膳食炎性指数与代谢综合征及其组分相关性
董小聪, 张明洁, 郭丹丹, 彭珊珊, 余晓辉, 李红, 房爱萍, 赵耀, 喻颖杰
2023, 44(10): 1568-1573.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3.10.029
摘要(245) HTML (121) PDF(25)
摘要:
  目的  分析北京市6~14岁儿童膳食炎性指数(DII)与代谢综合征(MetS)及其组分之间的关系,为中国儿童MetS预防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横断面设计,数据来源于2017和2019年北京市中小学生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共纳入1 832名儿童的2 086条记录,采用连续3 d 24 h膳食回顾结合家庭调味品称重法收集膳食摄入信息并计算DII评分。以《中国儿童青少年代谢综合征定义和防治建议》中的标准进行诊断,采用广义估计方程分析DII评分与MetS及其组分(腹部肥胖、高甘油三酯、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血压、高血糖)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纳入儿童的平均DII评分为(1.64±1.07)分。DII得分与MetS患病风险之间关联无统计学意义(每增加1分:OR=1.16,95%CI=0.92~1.48,P>0.05)。对MetS组分进一步分析,发现DII得分与高甘油三酯患病风险呈正相关(每增加1分:OR=1.17,95%CI=1.01~1.36,P < 0.05),该关联在不同年龄分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交互作用P>0.05),DII得分与MetS其他组分之间关联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结论  DII得分可能与MetS患病风险无关,但促炎膳食可能会增加高甘油三酯风险。应重视儿童期DII评分,尽早识别和预防儿童MetS的发生。
常州市2019-2022年学校札如病毒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病学及病毒基因特征分析
姚萍, 李琼, 蒋霞, 毛旭建, 许健, 屠博文, 王凤鸣, 蒋靖怡
2023, 44(10): 1574-1577.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3.10.030
摘要(247) HTML (122)
摘要:
  目的  了解常州市学校札如病毒(SaV)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病学及病毒基因特征,为学校处置聚集性呕吐腹泻事件提供参考。  方法  收集2019—2022年常州市SaV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病学资料和实验室检测数据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对SaV阳性样本进行VP1部分基因扩增和测序,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  结果  2019—2022年常州市中小学及幼儿园共报告SaV聚集性疫情8起,报告病例数118例,总罹患率为1.47%,罹患人数中位数为15例。疫情流行时间集中在9—12月,场所分布为幼儿园6起,小学2起;主要临床表现为呕吐(113例,95.76%)、腹痛(39例,33.05%)、腹泻(16例,13.56%)。8起疫情中17株样本株测序成功,其中5起疫情由GII.3基因型引起,另外3起分别为GI.1、GI.3和GII.2。GIGII是本地区主要型别,GII.3为聚集性疫情流行优势株。  结论  SaV是学校聚集性呕吐腹泻疫情中的重要病原体,应对其进行持续监测,进一步了解其流行特征及病毒基因型分布情况,为学校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武汉市初中生在外就餐相关因素及与超重肥胖的关系
赵挚, 胡成华, 杨久钰, 朱文子, 伍雅婷
2023, 44(10): 1578-1581.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3.10.031
摘要(188) HTML (117) PDF(38)
摘要:
  目的  了解武汉市中学生在外就餐现状及其相关因素,并分析其与超重肥胖的关系,为中学生超重肥胖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23年3—4月,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武汉市1 654名在校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在外就餐的相关因素及其与中学生超重肥胖的关系。  结果  初中生每周工作日在外就餐≥1次者占57.19%;每周周末在外就餐≥1次者占81.38%。多因素分析  结果  显示,非住校生选择工作日在外就餐的可能性更大(OR=4.32,95%CI=2.10~8.90,P<0.05)。父亲文化程度为高中、中专等和大专及以上,家庭人均月收入为2 000~5 000和>5 000元,平均每月饮食花费500~<1 000和1 000~<1 500元的中学生周末在外就餐的可能性更大(OR值分别为2.12,2.77;2.58,3.32;1.70,1.98,P值均<0.05)。营养健康知识得分合格的中学生周末在外就餐的可能性是营养健康知识得分优秀中学生的1.51倍(OR=1.51,95%CI=1.12~2.06,P<0.05)。每周周末在外就餐次数为1~2次的学生超重肥胖风险是在外就餐0次学生的1.50倍(调整OR=1.50,95%CI=1.05~2.15,P<0.05)。  结论  武汉市中学生在外就餐情况较为普遍。应积极培养中学生的健康饮食意识,减少在外就餐频率,降低中学生的超重肥胖率。
综述
膳食节律和昼夜节律与儿童青少年心血管健康关联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王瑜伟, 任艳玲, 陈昕, 袁双贵, 梁小华
2023, 44(10): 1582-1586.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3.10.032
摘要(1032) HTML (144) PDF(44)
摘要:
儿童血压升高会导致儿童期的血管损伤、心脏代谢风险和器官损伤等不良健康效应,而且会增加个体成年后的高血压风险。肥胖已被认为是儿童血压升高的重要原因,研究通过回顾与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膳食节律与昼夜节律的联系,探讨昼夜节律对儿童青少年代谢健康的作用及机制,旨在为儿童青少年心血管疾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并为今后研究提供启示。
儿童青少年不同年龄段能量消耗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周浩楠, 刘洋, 闻德亮
2023, 44(10): 1587-1591.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3.10.033
摘要(230) HTML (121) PDF(29)
摘要:
近年来,儿童青少年的体质健康问题受到广泛关注,由于能量消耗不平衡造成的一系列问题已成为了焦点。儿童青少年能量消耗水平在成长过程中受到身体成分、体力活动水平等诸多因素影响,研究通过分析总结儿童青少年不同年龄段能量消耗的特征和特异性,旨在为今后的相关干预研究提供有针对性的设计和实施方案。
亲子分离对留守儿童抑郁影响的研究进展
刘恒, 周铁民, 张长路, 王晓彤
2023, 44(10): 1592-1595.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3.10.034
摘要(250) HTML (138) PDF(46)
摘要:
与普通儿童相比,经历亲子分离的留守儿童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照顾更少,更容易出现认知与行为适应问题,导致其罹患抑郁的风险更高。研究系统阐述了亲子分离类型、分离时长和分离年龄对留守儿童抑郁问题的影响,并使用依恋理论、人际关系理论、归因理论和行为理论对亲子分离如何影响留守儿童的抑郁问题进行了解释,以期为开展相关研究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青少年性短信行为的研究进展
朱宏锐, 李现红, 张艳
2023, 44(10): 1596-1599.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3.10.035
摘要(290) HTML (120) PDF(47)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智能电子设备的普及,网络社交催生的青少年性短信行为及其不良后果越来越受关注。该研究从青少年性短信行为的评估工具、性短信行为暴露现状、性短信行为的影响因素、性短信行为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并基于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未来的研究展望,以期为未来的相关研究奠定基础,也为后续性短信行为干预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以此促进青少年的性健康和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