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5年  第46卷  第2期

述评
学校卫生工作应重视残疾儿童卫生与健康
张欣
2025, 46(2): 153-156.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035
摘要(159) HTML (56) PDF(47)
摘要:
残疾儿童除本身残疾相关的健康损害外,还存在与正常发育儿童同样的其他健康问题风险,如超重肥胖、口腔健康、眼健康、心理健康、睡眠问题、伤害等。与正常发育儿童一样,生长发育时期也是残疾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根据残疾儿童的不同需求提供及时、适当、持续的卫生与健康服务,可以有效激发残疾儿童自身的代偿机制,使其获得更好的康复效果和更高的健康水平。
专题笔谈
基于互联网招募的孤独症谱系障碍专病队列建设概况及启示
陈鑫, 高慧, 吴德, 陶芳标
2025, 46(2): 157-161.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038
摘要(115) HTML (55) PDF(28)
摘要:
中国孤独症谱系障碍(ASD)专病队列的建设尚在起步阶段,依托儿童保健等诊疗过程采集的数据使其成本-效益不足。2000年后,基于互联网招募建设的美国西蒙斯推动ASD研究、美国早期ASD风险纵向调查和英国婴幼儿ASD同胞研究等,为中国建设ASD大样本专病队列提供了新思路。未来的研究可进一步探索和优化互联网招募的方法,建立更全面、准确的ASD专病队列。
残疾儿童身心健康状况专栏
天津市特殊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和视屏时间与超重肥胖的关联
韩钰, 李值, 李芃宏, 崔庭凯, 熊文娟, 曲之毅, 席薇, 张欣
2025, 46(2): 162-166.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036
摘要(156) HTML (65) PDF(58)
摘要:
  目的  了解天津市特殊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和视屏时间与超重肥胖的关联,为制定特殊儿童肥胖的预防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22年1月至2024年6月,在天津市多家特殊教育学校和机构招募296名2~18岁智力障碍和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青少年进行身高、体重测量,采用结构化问卷评估儿童青少年的体力活动和视屏时间,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体力活动和视屏时间与超重肥胖的关联。  结果  天津市特殊儿童青少年超重率为17.2%,肥胖率为21.6%,超重肥胖合并检出率为38.9%;中高强度体力活动(MVPA)时长中位数为0.20 h/d,体力活动合格率为7.8%;视屏时长中位数为1.79 h/d,视屏时长合格率为68.2%。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较少的MVPA时长和较多的视屏时长会增加特殊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风险[OR值(95%CI)分别为1.80(1.06~3.07),2.40(1.42~4.07),P值均 < 0.05]。  结论  体力活动时长不足和视屏时长较多会增加特殊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风险,应尽早在特殊儿童青少年中开展综合性干预措施预防和减少超重肥胖的发生。
高功能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社交能力团体技能训练干预效果
胡莎莎, 赵啸, 朱珍珍, 刘晓丽, 王蓉, 胡珍玉, 张文武
2025, 46(2): 167-171.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064
摘要(165) HTML (49) PDF(28)
摘要:
  目的  评估整合式团体社交技能训练对学龄期高功能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儿社交能力的干预效果,为提高高功能ASD患儿社交能力提供参考。  方法  招募2021年1月—2023年12月在宁波大学附属康宁医院儿童精神科门诊就诊的7~12岁高功能ASD儿童6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各31例;训练组完成为期20周的结构化团体社交训练课程(包括心智解读课程和社交课程),对照组只进行常规治疗。干预前后采用中文版Griffith共情测验父母评定版(GEM-PR)、社交反应量表(SRS)评估ASD儿童社交缺陷症状,使用情绪面孔识别任务及眼动轨迹测试社会性视觉注意的特征。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  结果  基线时两组儿童GEM-PR评分(t=-1.20~-0.81)、SRS评分(t=-0.36~1.75)、情绪面孔识别率及反应时(t=-0.58~1.85)、眼动轨迹相关指标差异(U/t=-1.63~0.29)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后训练组GEM-PR总分和认知因子评分[18.00(10.00,24.00),9.00(8.00,13.00)]均高于对照组[12.00(-1.00,18.00),2.00(-2.00,7.00)],SRS总分及社交认知、社交知觉、社交沟通、社交动机因子评分(73.23±14.20,16.16±2.72,6.58±2.50,24.29±5.61,9.52±3.73)均低于对照组(95.26±15.29,19.90±2.84,12.58±2.49,31.94±6.38,13.74±4.81)(U/t值分别为-2.38,-4.59;-5.88,-5.29,-9.47,-5.01,-3.87,P值均 < 0.05);训练组情绪面孔识别总正确率及愤怒、恐惧、平静面孔识别率[(81.55±6.62)%,(76.86±12.06)%,(79.61±12.42)%,(94.27±6.26)%]均高于对照组[(70.55±13.82)%,(62.82±18.77)%,(67.18±18.85)%,(79.60±20.05)%],反应时[(2 226.70±274.43)ms]低于对照组[(2 417.27±324.10)ms](t值分别为4.00,3.50,3.07,3.89,-2.42,P值均 < 0.05);训练组眼动轨迹首次注视面孔的时间[764.74(748.64,793.73)ms]低于对照组[810.92(782.86,877.42)ms],对面孔中高强度关注区域占比[(37.37±1.27)%]高于对照组[(30.34±1.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t值分别为3.44,8.89,P值均 < 0.05)。  结论  整合式团体社交训练能显著提升高功能ASD儿童社会交往能力、共情能力,增加对面孔的主动关注及识别能力,有利于促进ASD儿童的心智化发展。
神经发育障碍儿童青少年地中海膳食评分与龋患的关联
熊文娟, 苏媛媛, 刘钊, 黄晓庆, 曲之毅, 崔杉杉
2025, 46(2): 172-176.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037
摘要(75) HTML (32) PDF(18)
摘要:
  目的  探究神经发育障碍(NDD)儿童青少年地中海膳食(MD)模式与龋患的关联,为制定科学的NDD儿童青少年饮食相关防龋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2021年12月—2024年6月,从天津市9所特殊教育学校及康复机构招募147名2~22岁NDD儿童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3 d 24 h膳食回顾调查、口腔健康检查、体格发育测量及儿童青少年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评估。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儿童青少年膳食质量与龋患的关联。  结果  NDD儿童青少年中,未患龋组46名(31.3%), 患龋组101名(68.7%),龋失补指数为2.0(4.0),MD评分为4.0(2.0)分,MD低分组儿童青少年62名(42.2%),高分组85名(57.8%)。未患龋组与患龋组NDD儿童青少年M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未患龋组:4.0(2.0),患龋组:4.0(2.0),Z=-0.14,P>0.05]。儿童青少年MD评分与龋失补指数存在先上升后下降趋势(P总体=0.02,P非线性=0.04),MD高分组NDD儿童青少年较MD低分组龋失补指数低(β=-2.00,95%CI=-3.39~-0.62,P < 0.05);但在CARS得分≥30分的NDD儿童青少年中,MD模式与龋失补指数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β=-0.63,95%CI=-0.29~0.15,P>0.05)。  结论  饮食模式接近地中海膳食模式的NDD儿童青少年龋患率更低,尤其是无孤独症谱系障碍症状或症状较轻的NDD儿童青少年。
体育游戏对随班就读智力残疾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段冠婷, 尚晓霞, 侯会生, 郑世成, 时文霞
2025, 46(2): 177-180.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055
摘要(130) HTML (54) PDF(32)
摘要:
  目的  探讨以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IMB)为框架设计的体育游戏对随班就读智力残疾(IDD)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为促进学龄IDD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2023年2—3月,在北京市运用微信家长群发送信息的方式招募40名就读于北京市普通学校的8~9岁的智力残疾儿童,采用抽签法分为试验组(干预前19名,干预后17名)和对照组(干预前19名,干预后19名)。研究期间,试验组与对照组儿童接受同频且同质的常规体育活动,试验组儿童在此基础上进行为期13周(每周4次,每次50 min)基于IMB模型的体育游戏干预。干预游戏分基础和发展训练两大模块进行:以情绪识别为主的低难度体育游戏、以“亲社会”等社会性训练为主的中低和中难度体育游戏干预。干预前后运用Griffith共情问卷(GEM)和青少年亲社会行为量表(PBSA)评估两组儿童的共情能力和亲社会行为水平。  结果  干预后,试验组GEM中的认知共情维度、情绪共情维度和共情总分(39.15±2.85,38.54±1.94,77.69±3.95)均高于对照组(32.18±4.18,32.28±4.28,64.56±6.48)和干预前(33.92±4.94,31.30±4.61,65.23±8.4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2.06,6.99,14.90;8.95,7.36,13.22,P值均 < 0.05)。干预后,试验组亲社会行为中的遵守公益性因子、特质性因子和总分(31.33±1.97,16.67±1.03,71.83±2.93)均高于对照组(22.65±1.58,12.59±0.71,59.47±2.18)和干预前(22.00±1.27,12.17±0.75,58.00±1.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7.00,36.54,12.71;29.87,13.09,13.12,P值均 < 0.05)。  结论  基于IMB模型的体育游戏干预能有效促进随班就读IDD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脑性瘫痪儿童睡眠问题与情绪行为问题的关联
杨杰文, 黄绍逸, 黄闪, 邓浩荣, 康涛, 陈亚军
2025, 46(2): 181-185.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056
摘要(79) HTML (49) PDF(16)
摘要:
  目的  了解脑性瘫痪(简称脑瘫)儿童睡眠问题和情绪行为问题现况及两者的关联,为制定脑瘫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相关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广州市社会福利院的402名6~18岁脑瘫儿童,对其专职护理人员进行调查。通过父母版长处和困难问卷(SDQ)评估脑瘫儿童情绪行为问题情况,通过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SHQ)评估脑瘫儿童睡眠问题情况。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脑瘫儿童睡眠问题与情结行为问题的关联性。  结果  脑瘫儿童情绪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5.7%。有情绪行为问题脑瘫儿童睡眠问题得分[37.0(36.0, 41.0)]高于无情绪行为问题者[35.0(34.0, 36.0)](Z=-5.74,P < 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年龄、性别、脑瘫分型分级、语言发育迟缓情况、视力障碍情况、癫痫情况等协变量后,脑瘫儿童睡眠问题总分与困难总评分呈正相关(β=0.28,95%CI=0.17~0.34,P < 0.05)。  结论  脑瘫儿童睡眠问题与情绪行为问题呈正相关;应提高对脑瘫儿童睡眠问题管理的认识,以降低脑瘫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发生率。
天津市神经发育障碍儿童青少年睡眠障碍潜在类别分析
李芃宏, 车亦凡, 赵梓瑜, 崔庭凯
2025, 46(2): 186-190.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052
摘要(90) HTML (48) PDF(16)
摘要:
  目的  了解天津市神经发育障碍儿童青少年睡眠障碍潜在类别及其与行为、社交问题的关系,为预防和改善神经发育障碍儿童青少年睡眠障碍提供依据。  方法  2021年9月至2024年6月,在天津市特殊教育学校和定点康复机构招募272名2~23岁神经发育障碍儿童青少年,采用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SHQ)评估睡眠障碍,孤独症儿童行为量表(ABC)、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评估社交、行为问题及孤独症症状严重程度。采用潜在类别分析(LCA)将研究对象分为不同睡眠障碍类别,Cochran-Armitage检验分析不同年龄组睡眠障碍检出率的趋势性;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各量表评分的关联,广义线性模型分析睡眠障碍对CARS、ABC量表得分的影响;采用协方差分析不同类别间儿童青少年行为、社交问题的差异。  结果  272名调查对象中,有197名(72.4%)神经发育障碍儿童青少年检出睡眠障碍。不同年龄组睡眠障碍检出率分别为2~6岁88.9%、7~12岁70.6%、13~18岁66.7%、19~23岁50.0%,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Z=3.58,P < 0.01);CSHQ总分与ABC总分呈正相关(r=0.16,P=0.01)。广义线性模型分析表明,在调整年龄、性别、父母文化程度、家庭月总收入后,就寝习惯(β=3.60)和入睡潜伏期障碍(β=3.36)与CARS得分呈正相关,就寝习惯(β=16.73)和夜醒(β=17.46)与ABC得分呈正相关(P值均 < 0.05)。LCA分析表明,神经发育障碍儿童青少年睡眠障碍可分为4个类别;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类别(类别1~4)研究对象CSHQ(70.84±9.05,50.96±6.64,50.33±5.82,43.84±5.44)和ABC(49.44±39.34,53.04±39.75,63.51±40.31,38.14±34.23)平均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92.09,3.95,P值均 < 0.05)。  结论  神经发育障碍儿童青少年睡眠障碍较严重且可分为不同潜在类别。
学生营养
上海市闵行区中小学校学生午餐综合干预效果评价
胡玉环, 臧嘉捷, 许慧琳, 郭琪, 韩雁, 汤红梅, 应芳佳, 梁好
2025, 46(2): 191-195.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053
摘要(100) HTML (44) PDF(25)
摘要:
  目的  评价闵行区中小学校学生午餐综合干预效果,为开展学校午餐干预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方法  于2023年10—12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抽取闵行区中小学校各1所共1 937名小学和初中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开展以“减油减盐”为重点的午餐食谱优化和营养宣教的综合干预措施,并进行问卷调查,3个月后评估干预效果,采用χ2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对干预前后资料进行比较。  结果  干预后,中小学校午餐烹调油盐使用量、午餐中蛋白质和脂肪的供应量均有所降低,对能量和其余主要营养素的影响不明显。相比干预前,干预后小学生觉得午餐油腻的比例降低(8.9%,6.2%,χ2=4.35),中、小学生觉得午餐好吃的比例均降低(33.2%,23.2%;63.9%,53.5%,χ2值分别为26.39,17.52),初中生觉得食材种类丰富度降低(46.9%,38.3%,χ2=16.05)(P值均<0.05)。干预后小学生饭菜总剩余率降低(7.4%,4.4%,χ2=5.73),主要体现在主食的剩余率降低(7.1%,2.4%,χ2=17.39),而素菜剩余率上升(16.0%,21.2%,χ2=6.01)(P值均<0.05);初中生饭菜总剩余率虽无明显变化,但主食剩余率降低(12.9%,5.4%,χ2=33.52),荤菜和素菜的剩余率上升(11.2%,26.9%;17.5%,33.2%,χ2值分别为74.26,61.88)(P值均<0.05)。干预后,小学生和初中生的超重率和肥胖率与干预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小学2值分别为0.11,0.43;χ初中2值分别为0.01,0.00,P值均>0.05);干预后,小学生肺活量[1 564(1 269,1 890)mL]和坐位体前屈[11.3(7.6,15.2) cm] 较干预前[1 522(1 259,1 819)mL,10.5(6.3,13.5)cm]均提升(Z值分别为2.20,4.68,P值均 < 0.01),但初中生干预前后肺活量和坐位体前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0.46,-0.08,P值均>0.05)。  结论  学校午餐综合干预促进了午餐油盐使用量的大幅下降,提升了菜谱质量,对午餐剩饭情况和学生健康状况有一定程度的积极影响。
膳食宏量营养素与学龄儿童肺功能关联的前瞻性研究
李露, 陈梦雪, 李蕊瑞, 刘雪婷, 汪晓语, 徐裕杰, 熊静远, 成果
2025, 46(2): 200-204.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060
摘要(84) HTML (29) PDF(24)
摘要:
  目的  探究学龄儿童膳食宏量营养素与肺功能的纵向关联,为促进儿童肺健康提供营养研究证据。  方法  2021年11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中国西南儿童营养与生长(SCCNG)队列中选取2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的小学,共纳入1 112名8~13岁学龄儿童,基线时调查儿童的膳食、社会人口学特征等,随访1年后测量儿童的用力肺活量(FVC)并将其转换为Z评分(FVC-Z),同时计算肺活量指数(VCI); 采用广义线性回归分析膳食宏量营养素与肺功能的关联,及其与性别和年龄的交互作用,并进行分层分析。  结果  广义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调整混杂因素后,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与学龄儿童FVC-Z(β=-0.02)和VCI(β=-0.16)均呈负相关,脂肪供能比与FVC-Z(β=0.03)和VCI(β=0.23)均呈正相关(P值均 < 0.05); 蛋白质供能比仅在女童中与FVC-Z(β=0.09)和VCI(β=0.60)呈正相关(P值均 < 0.05); 年龄对宏量营养素和肺功能关联有交互作用(P交互值均 < 0.01),在8~9和10~11岁儿童中,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与FVC-Z(β值分别为-0.04,-0.03)和VCI(β值分别为-0.29,-0.21)均呈负相关,脂肪供能比与FVC-Z(β值分别为0.07,0.05)和VCI(β值分别为0.46,0.32)均呈正相关(P值均 < 0.05)。  结论  膳食宏量营养素与儿童肺功能的关联存在年龄和性别差异。低碳水高脂肪的膳食对儿童肺功能有促进作用,蛋白质对女童肺功能有促进作用,学龄儿童早期可能是膳食干预肺功能的窗口期。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控烟干预效果评价
罗敏红, 孙爱, 邓韵卿, 李慧敏, 何文雅, 陈建伟
2025, 46(2): 196-199.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062
摘要(124) HTML (45) PDF(22)
摘要:
  目的  探讨在广州市某高等职业(高职)院校开展以社会网络理论为指导的控烟干预实践效果,为开展学校控烟干预提供参考。  方法  于2023年4—5月,采用方便抽样与整群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抽取某高职院校4个校区781名学生,随机分成对照组(干预前422名,干预后399名)和干预组(干预前359名,干预后329名)。基于社会网络理论,通过加强学校现有控烟网络联系,建立新的控烟社会网络以及通过项目组成员加强新控烟社会网络的手段在干预组开展6个月控烟同伴教育; 对照组和干预组均接受学校大环境控烟干预。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比较干预前后组间差异。  结果  干预后,干预组烟草知识得分(8.9±4.8)高于对照组(7.6±5.0)和干预前(7.0±5.0)(t值分别为3.30,4.91,P值均 < 0.01)。干预后,干预组现在吸卷烟率(4.0%)低于干预前(8.1%)(χ2=5.10),同伴≥50%吸卷烟人数比例(11.2%)低于干预前(16.7%)(χ2=4.24)(P值均 < 0.05); 对照组干预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49,0.16,P值均>0.05)。干预后,干预组对在学校吸烟者持反感态度比例高于干预前(χ2=12.34,P < 0.05),其中“很反感,劝不要在自己身边吸烟”的比例由干预前的25.1%上升到干预后的35.9%; 遇到吸烟者保持一定距离的比例高于干预前(χ2=18.21,P < 0.05),其中“距离保持3 m外”的比例从干预前的30.4%上升到干预后的40.1%; 对照组干预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89,2.50,P值均>0.05)。  结论  基于社会网络理论在高职院校开展控烟干预,可提高学生的正确烟草知识和控烟态度及行为,降低吸烟率。
江苏籍大一新生2019—2022年三大传染病知识态度行为状况
张晓琳, 杜国平, 陈笑艳, 李小杉, 卫艺璇, 李妍慧, 谈冰心, 叶雨秀
2025, 46(2): 205-209.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057
摘要(120) HTML (38) PDF(21)
摘要:
  目的  了解江苏籍大一新生2019—2022年艾滋病、结核、乙肝三大传染病知识、态度和行为(KAP)变化趋势及相关因素,为开展学校传染病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2019—2022年连续4年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江苏省20所高校的33 944名江苏籍大一新生,通过三大传染病自编问卷在线调查KAP状况。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学生三大传染病KAP水平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  结果  2019—2022年,江苏籍大一新生三大传染病(艾滋病、结核、乙肝)知识得分(18.0±3.1, 18.4±3.2, 18.7±3.2, 18.8±3.2)呈上升趋势(F=436.50,P<0.01),正向态度报告率分别为81.77%,81.46%,82.68%,81.74%;正向行为报告率分别为80.11%,79.25%,79.08%,79.04%。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学校类型、父母亲文化程度、母亲职业、家庭人均月收入和高中居住方式对三大传染病的知识(β=-1.510~0.559)、态度(β=-0.043~0.065)、行为(β=-0.028~0.027)均有影响,家庭居住地仅影响正向态度报告率(β=0.002~0.065),是否为独生子女仅影响正向行为报告率(β=0.009)(P值均<0.05);知识得分随年份增加呈上升趋势(β=0.297,P<0.01),正向态度报告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β=0.001,P=0.22),正向行为报告率呈下降趋势(β=-0.005,P<0.01)。  结论  江苏籍大一新生2019—2022年三大传染病KAP得分变化出现分离情况。应采取针对性措施,以提高大学生健康行为水平。
行为转变理论口腔健康教育方案在5~6岁儿童中的应用效果
袁梦, 张欣, 段小燕
2025, 46(2): 210-214.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040
摘要(82) HTML (58) PDF(17)
摘要:
  目的  验证基于行为转变(BCW)理论构建的儿童口腔健康教育方案的应用效果,为提高儿童口腔自我管理意识、养成健康的口腔行为习惯提供参考。  方法  2023年9月—2024年3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重庆市渝北区2所幼儿园共120名5~6岁儿童,按学校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0名)。试验组儿童在常规口腔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实施基于BCW理论的口腔健康教育方案(促进健康意识、培养健康行为能力、强化意识与能力、提供机会),对照组儿童给予常规口腔健康教育;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后3个月收集研究对象资料。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  干预前,试验组和对照组菌斑指数[2.00(1.00, 2.00),2.00(1.00, 2.00)]、充填牙数[0.00(0.00, 1.00),0.00(0.00, 1.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0.88,-0.42,P值均>0.05);干预后,试验组菌斑指数[1.00(0.00, 1.00)]低于对照组[1.00(0.25, 2.00)]和干预前,试验组充填牙数[1.00(0.00, 2.00)]高于对照组[1.00(0.00, 1.00)]和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3.14,-5.48;-2.08,-3.02,P值均<0.05)。干预前,两组儿童的口腔健康行为报告率和口腔健康知识掌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30~0.91,0.15~1.43,P值均>0.05);干预后,试验组健康刷牙(方法、次数、时长)、预防行为(使用含氟牙膏、有进行窝沟封闭预防和涂氟预防)报告率均优于对照组和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88~9.38,9.13~22.63,P值均<0.05);试验组口腔健康知识掌握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62~8.54,P值均<0.05)。  结论  基于BCW理论的口腔健康教育方案更有利于改善儿童口腔卫生状况,提升儿童口腔基础知识以及促进其口腔健康行为的养成。
吉林省中小学生不良用耳行为及听力损伤相关因素分析
杨硕, 刘冰, 张宇婷, 吴晓刚, 梅松丽
2025, 46(2): 215-218.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034
摘要(100) HTML (43) PDF(20)
摘要:
  目的  了解吉林省中小学生不良用耳状况和听力损伤的相关因素,为预防儿童青少年听力损伤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21年9—11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吉林省9个地市12 847名每天使用耳机>0.5 h的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集不良用耳习惯、生活习惯和听力损伤状况数据,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  近一个月内出现听力损伤的学生有1 702名(13.25%)。平均每天使用耳机时长、近一周内每天使用耳机时长≥1 h频次及近一周内在嘈杂环境中每天使用耳机≥1 h频次构成性别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7.86,57.60,66.31,P值均<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中小学生听力损伤发生的相关因素包括:平均每天使用耳机1~2和>2 h(OR=1.74,95%CI=1.60~1.90;OR=1.73,95%CI=1.59~1.90)、近一周内每天使用≥1 h耳机1~2和>2次(OR=1.71,95%CI=1.59~1.84;OR=1.83,95%CI=1.71~1.97)、近一周嘈杂环境中每天使用≥1 h耳机1~2和>2次(OR=1.48,95%CI=1.40~1.56;OR=1.72,95%CI=1.61~1.86)、差经济片区(OR=1.85,95%CI=1.76~1.96)、住校(OR=1.78,95%CI=1.69~1.89)、单亲家庭(OR=1.72,95%CI=1.60~1.87)、每天活动时间<1 h(OR=1.71,95%CI=1.63~1.81)、每天静坐时间>6 h(OR=1.88,95%CI=1.79~1.98)(P值均<0.05)。  结论  吉林省中小学生用耳行为有待改善,尤其经济不发达地区、住校和非双亲家庭学生。需引导中小学生改善不良用耳习惯及增加户外活动,减少静坐时间。
上海市中学生减重行为及相关因素分析
陈玮丽, 张喆, 翟娅妮, 严琼, 祁月, 罗春燕
2025, 46(2): 223-228.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048
摘要(105) HTML (37) PDF(30)
摘要:
  目的  了解上海市中学生减重行为特征及其相关因素,为指导中学生科学减重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于2021年5—6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选取上海市16个区16 758名初、高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问卷调查中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减重行为,运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减重行为的相关因素。  结果  5 881名(35.09%)中学生报告有锻炼减重行为,6 344名(37.86%)中学生有节食减重行为,461名(2.75%)中学生有不健康减重行为。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无减重行为组为参照类别,中心城区(OR=1.35, 95%CI=1.10~1.66)、网络成瘾(OR=1.71, 95%CI=1.23~2.38)、受欺凌(OR=2.09, 95%CI=1.68~2.61)、失眠(OR=2.33, 95%CI=1.74~3.11)、伤心绝望(OR=3.10, 95%CI=2.42~3.97)、自觉体重有点重(OR=2.77, 95%CI=2.17~3.55)和很重(OR=3.41, 95%CI=2.44~4.75)的中学生更容易发生不健康减重行为(P值均<0.05)。  结论  上海市不同特征中学生减重行为存在一定差异,失眠和伤心绝望等不良情绪、网络成瘾、体重认知偏差以及受欺凌等是不健康减重行为的相关因素。应有针对性地采取干预措施,指导学生科学减重。
心理卫生
农村营养改善计划深入监测县中小学生抑郁症状及相关因素分析
王晓宁, 曹薇, 王宏亮, 陈慕磊, 甘倩, 徐培培, 罗瑞鹤, 杨媞媞, 刘瑶, 潘慧, 张建芬, 由文烁, 张倩, 许娟
2025, 46(2): 219-222.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039
摘要(87) HTML (31) PDF(37)
摘要:
  目的  了解中国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深入监测县中小学生抑郁症状的流行现状及相关因素,为农村地区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状预防及心理干预提供依据。  方法  2022年11月,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7个深入监测县(内蒙古扎赉特旗、安徽金寨县、四川茂县、广西天等县、陕西勉县、黑龙江肇州县和福建尤溪县)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重点监测的56所学校中,通过体格测量和问卷调查,共收集7 949名三至九年级中小学生的身高、体重数据和个人及家庭基本情况,并通过抑郁自评问卷获得其抑郁症状相关信息。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小学生抑郁症状流行现状及其相关因素。  结果  深入监测县中小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3.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生、中学生、每天视屏时长>2 h以及父母婚姻状况为离异或丧偶的学生抑郁症状检出可能性较高(OR值分别为1.40,1.64,1.60,1.24),睡眠时长达到推荐标准、父母通常每天陪伴时间60~<120和≥120 min、母亲文化水平为初中的学生抑郁症状检出可能性较低(OR值分别为0.85,0.84,0.71,0.76)(P值均<0.05)。  结论  营养改善计划深入监测县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较高,需多方支持降低其心理健康问题发生风险。
累积生态风险潜在类别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学习投入的影响
方德兰, 陈陈
2025, 46(2): 229-233.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058
摘要(76) HTML (58) PDF(26)
摘要:
  目的  考查累积生态风险潜在类别对高等职业院校(高职)学生学习投入的影响,为提高高职学生的学习投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于2024年5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江苏省徐州市6所高职专科学校3个年级的1 66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累积生态风险和学习投入的调查,采用潜在剖面分析探索累积生态风险的潜在类别,并检验其对学习投入的预测作用。  结果  高职学生累积生态风险存在4个潜在类别:完整家庭—低风险(占11.8%)、完整家庭—中风险(占44.8%)、不完整家庭—中风险(占21.0%)、完整家庭—中高风险(占22.4%);不同累积生态风险潜在类别的学生学习投入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8.03,P<0.01),完整家庭—低风险类别最高(102.95±15.74),其次是完整家庭—中风险类别(87.67±14.26)、不完整家庭—中风险类别(84.53±19.25)、完整家庭—中高风险类别(73.24±20.13)。累积生态风险潜在类别显著预测学习投入,以完整家庭—低风险类别为参照时,完整家庭—中风险、不完整家庭—中风险、完整家庭—中高风险3个类别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40,-0.40和-0.65(P值均<0.01)。  结论  高职学生累积生态风险潜在类别显著预测学习投入,促进学生提高学习投入需要关注其累积生态风险及不同类别。
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政策文本与效力分析
房亚娟, 伍晓艳, 陈晓婉, 陈任, 白忠良, 严静
2025, 46(2): 234-238.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042
摘要(139) HTML (81) PDF(20)
摘要:
  目的  分析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政策的发文情况、政策主体,探究不同客体政策工具的使用以及政策效力,为后续政策的完善提供参考。  方法  获取2014年至今中国公布的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政策以及心理健康促进政策法规中包含青少年的政策文件,检索时间为2024年7—8月。使用内容交叉分析法和政策效能评估模型(PMC指数模型)对政策内容和效力进行分析,通过Nvivo 20软件进行编码了解政策依赖的工具类型。  结果  共纳入41份文件,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政策文本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多为独立发文,占发文总体的70%;联合发文占30%,其中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为核心主体。供给型政策工具使用占47.45%,环境型及需求型使用占比分别为29.68%和22.87%;不同政策客体的政策工具使用侧重不同,家庭以及社会组织供给型以及需求型政策工具使用较多,而教育系统以及医疗机构更偏向于使用供给型政策工具,政府部门偏向于供给型以及环境型政策工具;政策效力方面,存在激励约束缺失的共性问题,2项长期指导性心理健康政策PMC值较高(7.76,7.56),达到优秀等级。  结论  国家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关注加强,基础保障已经建立,总体政策效力较好,但政策工具使用不均衡,需完善中长期政策的可操作性内容,并加强执行部门间的协同合作。
维生素D水平与儿童青少年睡眠的关联
彭婵, 李凡, 李艳艳, 李妍, 熊静帆, 姚平
2025, 46(2): 239-243.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050
摘要(113) HTML (40) PDF(22)
摘要:
  目的  探讨儿童青少年维生素D水平与睡眠的关联,为促进儿童青少年睡眠健康提供参考。  方法  于2021年10—12月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深圳市4 827名6~17岁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面对面问卷调查方式获取学生个人基本信息、家庭信息、生活行为方式信息及睡眠情况,并采集学生晨间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清中25(OH)D水平。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睡眠特征的关系,并按性别进行分层分析。  结果  儿童青少年维生素D不足率为41.1%,睡眠缺乏率为19.4%。随着维生素D水平的上升,儿童青少年每天睡眠时长有增加趋势(r=0.10,P<0.01)。调整性别、年龄等协变量后,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维生素D水平不足的儿童青少年更容易出现睡眠缺乏、社交时差以及学习日晚睡[OR值(95%CI)分别为1.32(1.12~1.56), 1.35(1.19~1.54),1.26(1.05~1.52),P值均<0.05]。性别分层分析显示,男生维生素D水平不足与睡眠不足、社交时差以及学习日与周末晚睡存在相关性[OR值(95%CI)分别为1.42(1.14~1.77),1.25(1.04~1.49),1.39(1.06~1.82),1.86(1.19~2.92)],而女生仅发现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社交时差存在关联(OR=1.47,95%CI=1.21~1.79)(P值均<0.05)。  结论  维生素D与儿童青少年多个维度的睡眠特征存在相关性,且该相关性在男生中更为显著。
生长发育与健康监测
儿童青少年24 h活动行为与认知功能关联性的系统评价
杨杰, 郑淑淇, 吴华, 周文龙, 阮辉
2025, 46(2): 244-248.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043
摘要(126) HTML (42) PDF(18)
摘要:
  目的  分析儿童青少年24 h活动行为与认知功能的相关关系及其等时替代效益,为制定儿童青少年认知发展干预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在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EBSCO、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发表于建库至2024年11月30日的相关文献,通过筛选、数据提取及质量评估后进行系统评价。  结果  共纳入24篇高质量文献,3~18岁儿童青少年总样本量为35 295名。遵循24 h活动指南建议的儿童青少年认知表现更优(19篇);以5~30 min/d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VPA)或睡眠(SLP)替代久坐行为(SB)或低强度身体活动(LPA)时,认知功能明显改善(7篇)。不同类型SB(如学习型或娱乐型)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存在不一致性。  结论  遵循24 h活动指南建议有助于儿童青少年认知功能的发展,MVPA和SLP是有效干预的关键;应提升24 h活动行为MVPA占比、保障充足SLP,控制娱乐型SB和屏幕时间,提升3种行为的综合效益。
户外活动在婴儿期回应性照护轨迹与儿童早期发育水平关联中的调节作用
尚冰姿, 井光壮, 叶佩琪, 麦合力亚克孜·吐尔孙尼亚孜, 史慧静
2025, 46(2): 249-254.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061
摘要(122) HTML (41) PDF(15)
摘要:
  目的  探讨户外活动在婴儿期回应性照护轨迹与儿童早期发育水平关联中起到的作用,为促进儿童早期发育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上海亲子队列中任意完成2,6,12月龄一项回应性照护问卷随访的4 723名儿童及其母亲为研究对象。问卷调查回应性照护水平以及2岁时的每日平均户外活动时长,使用年龄与发育进程问卷第三版(ASQ-3)评估儿童2~5岁时的发育水平。采用轨迹模型拟合回应性照护轨迹,修正Poisson回归分析不同轨迹组与发育水平的关联,并检验户外活动时长的调节效应。  结果  婴儿期回应性照护轨迹分为一般组(3 871名)、下降组(160名)和波动组(646名)。调整父母教育水平、家庭年收入,母亲孕前体质量指数、孕期烟草暴露、孕期焦虑抑郁、分娩年龄、分娩孕周、分娩方式,儿童性别、出生体重,母乳喂养时长等混杂因素后,修正Poission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于一般组,下降组和波动组的儿童在2岁时出现沟通、粗大动作、精细动作、解决问题、个人-社会能区可疑发育迟缓的风险均增加(OR值分别为1.41,1.31,1.35,1.23,1.21;1.07,1.08,1.08,1.09,1.06),但在3~5岁时仅出现下降组沟通(OR=1.08)、波动组个人-社会能区(OR=1.06)可疑发育迟缓的风险增加(P值均<0.05)。户外活动水平较低时,相比于一般组,波动组的儿童沟通(β=-1.41)、精细动作(β=-2.34)、解决问题(β=-1.11)和个人-社会能区(β=-1.99)得分降低,下降组儿童粗大动作能区得分降低(β=-4.78)(P值均<0.05);户外活动水平较高时,并未发现波动组和下降组的儿童与一般组能区得分有差异(P值均>0.05)。  结论  长时间的户外活动可以减弱婴儿期回应性照护的下降和波动轨迹对儿童早期发育的不良效应。
疾病控制
北京顺义区中小学生血压和体质量指数轨迹与视力结局关联
刘斌, 史杰, 潘德静, 赵瑞兰
2025, 46(2): 255-259.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059
摘要(72) HTML (33) PDF(19)
摘要:
  目的  分析北京市顺义区7~17岁中小学生血压和体质量指数(BMI)轨迹,探讨不同类型生长轨迹与视力结局的关联,为儿童青少年常见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2019—2023年北京市顺义区中小学生健康体检数据(视力、血压、BMI)进行整理,运用群组轨迹模型拟合7~17岁学生BMI和血压轨迹分组,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生长轨迹与视力结局的关联。  结果  顺义区中小学生筛查性近视率为57.2%,中重度视力不良率为55.8%。根据潜变量增长模型,可将中小学生收缩压轨迹、舒张压轨迹和BMI轨迹均分为低增长轨迹组、中增长轨迹组和高维持轨迹组3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低增长轨迹组相比,收缩压、舒张压、BMI中增长轨迹组和高维持轨迹组的筛查性近视发生风险均增加(OR值分别为1.14,1.11;1.07,1.19;1.06,1.08,P值均 < 0.05);收缩压、舒张压、BMI中增长轨迹组和高维持轨迹组的中重度视力不良发生风险均增加(OR值分别为1.12,1.12;1.09,1.17;1.08,1.11,P值均 < 0.05)。  结论  血压和BMI中增长轨迹、高维持轨迹增加中小学生筛查性近视和中重度视力不良风险。应密切关注中小学生血压和超重肥胖轨迹变化,开展定期监测,积极预防学生多病共患的发生发展。
上海市浦东新区8~9岁儿童身体活动量与代谢综合征的关联
秦存, 麦合力亚克孜·吐尔孙尼亚孜, 任亚萍, 井光壮, 胡卉, 柏品清, 史慧静
2025, 46(2): 260-265.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044
摘要(78) HTML (35) PDF(12)
摘要:
  目的  了解上海市浦东新区8~9岁儿童24 h身体活动量及其与代谢综合征的关联,为儿童参与身体活动、降低代谢综合征风险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上海市浦东新区抽取13所学校,纳入2 013名8~9岁小学生,于2021年9月—2022年12月用Actigraph GT3X加速度传感器、身高坐高计、电子血压计、皮尺测量身体活动、身高、血压、腰围,采集学生空腹静脉血5 mL,检测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FPG)水平,并进行线上问卷调查。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特征儿童24 h身体活动量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24 h身体活动量与代谢综合征及其各组分的关联。  结果  小学生平均每日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VPA)时长为(34.25±13.49)min,达标率为1.59%;睡眠(SLP)时长为(538.27±28.53)min,达标率为1.89%。代谢综合征、中心性肥胖(AO)、血压(BP)偏高、TG偏高、HDL-C偏低、FPG偏高检出率分别为2.48%,34.53%,10.38%,10.73%,1.24%,0.7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静态行为(SB)时长每增加10 min,AO、BP偏高、TG偏高的风险分别增加2%(OR=1.02,95%CI=1.01~1.04)、5%(OR=1.05,95%CI=1.01~1.08)、6%(OR=1.06,95%CI=1.02~1.11);MVPA时长每增加10 min,代谢综合征的风险降低27%(OR=0.73,95%CI=0.57~0.93);SLP时长每增加10 min,AO、BP偏高、代谢综合征的风险分别降低16%(OR=0.84,95%CI=0.80~0.88)、9%(OR=0.91,95%CI=0.82~0.99)、15%(OR=0.85,95%CI=0.77~0.94)(P值均 < 0.05)。  结论  浦东新区8~9岁儿童MVPA和SLP时间严重不足,身体活动量与代谢综合征及其各组分之间存在关联。增加MVPA和SLP时间对维持儿童较低的代谢综合征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10~24岁青少年双相障碍疾病负担现状及趋势分析
赵子赫, 朱嘉雯, 黄倩玲, 曾智
2025, 46(2): 266-271.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041
摘要(101) HTML (61) PDF(18)
摘要:
  目的  分析1990—2021年中国10~24岁青少年双相障碍疾病负担状况及变化趋势,为双相障碍的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选取全球疾病负担(GBD)数据库2021年的最新数据,使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年龄—时期—队列(APC)模型和贝叶斯年龄—时期—队列(BAPC)模型对中国青少年双相障碍标化发病率和标化失能调整寿命年(DALY)率等指标进行分析和预测,并计算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  结果  1990—2021年青少年双相障碍疾病总体标化发病率(1990年:22.92/10万,2021年:23.17/10万)呈上升趋势(AAPC=0.03,t=8.20,P < 0.01),标化DALY率(1990年:33.61/10万,2021年:33.76/10万)变化趋势较为平缓(AAPC=0.01,t=0.99,P=0.32)。1990—2021年女生标化发病率和标化DALY率均大于男生(χ2=16.38,P < 0.01)。1990—2021年中国10~24岁青少年双相障碍发病率和DALY率的净漂移值分别为-0.23%和-0.22%。中国10~24岁青少年双相障碍发病率在15~19岁最高,为33.14/10万;20~24岁DALY率最高,为57.26/10万。中国10~24岁青少年双相障碍发病风险和DALY风险RR值均在2017—2021年达到最低,分别为0.99(95%CI=0.97~1.00)和0.98(95%CI=0.97~0.99)(P值均 < 0.05)。中国10~24岁青少年双相障碍发病风险和DALY风险RR值均在2000—2004年出生队列达到最低,均为0.86(95%CI=0.84~0.87)(P值均 < 0.05)。预计2022—2031年中国10~24岁青少年双相障碍总体标化发病率和标化DALY率均呈上涨趋势,到2031年分别涨至24.10/10万和34.90/10万。  结论  1990—2021年中国青少年双相障碍标化发病率和标化DALY率均呈上涨趋势。应重点关注女性青少年群体,控制15~19岁青少年双相障碍标化发病率和20~24岁青少年双相障碍标化DALY率,增强对青少年双相障碍的关注和筛查。
陕西省2016—2023年水痘流行趋势与空间聚集特征分析
朱妮, 杨国婧, 王舒, 李欣欣
2025, 46(2): 272-275.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049
摘要(119) HTML (56) PDF(28)
摘要:
  目的  掌握陕西省水痘病例分布特征和发病趋势,为指导制定科学精准的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参考。  方法  使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子系统“监测报告管理系统”中的2016—2023年陕西省161 377份水痘病例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利用FlexScan 3.1.2软件开展不规则空间聚集性扫描,探测各年份空间聚集区域。  结果  陕西省水痘发病呈现季节性双峰分布,主要集中在4—7月(36.68%)和10月至次年1月(48.07%);病例主要集中在3~12岁组(60.50%),2021年起0~19岁年龄组内部出现高发年龄后移的趋势;发病人群分布以学生(62.40%)和幼托儿童(17.78%)为主;暴发疫情主要发生在小学(76.47%)。地区分布主要集中在陕南和关中部分地区;通过空间探测,2016—2023年一级聚集区主要集中在陕南的安康市和汉中市,次级聚集区主要聚集在与其相邻的关中部分地区(西安市、宝鸡市和渭南市)。  结论  陕南和关中地区、3~12岁学生和幼托儿童是陕西省水痘防控的重点。各地应持续开展水痘监测和疫苗接种措施,积极推进2剂次疫苗接种策略和重点人群强化接种工作。
睡眠质量与青少年干眼症状的关联
谢佳煜, 李丹琳, 董兴璇, 开佳妍, 李娟, 吴一波, 潘臣炜
2025, 46(2): 276-279.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046
摘要(101) HTML (39) PDF(21)
摘要:
  目的  探索青少年睡眠质量和干眼症状之间的关联,为降低青少年干眼症状患病率提供参考。  方法  研究对象为来自中国居民心理与行为调查(PBICR)的12~24岁青少年,于2022年6月20日—8月31日,采用分层随机与配额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在中国大陆范围选取6 456名青少年,并对其使用眼表疾病指数(OSDI)和简版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B-PSQI)评估干眼症状和睡眠质量。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探索睡眠质量与青少年干眼症状之间的关系,利用交互项探讨性别对关联的影响。  结果  共有2 815名青少年报告存在干眼症状,报告率为43.6%。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睡眠质量不良的青少年干眼症状加重的风险增加,与睡眠质量良好组相比,睡眠质量不良组轻度、中度和重度干眼症状的OR值(95%CI)分别为1.39(1.16~1.67),1.52(1.28~1.81),2.35(2.02 ~2.72)(P值均 < 0.05)。睡眠质量和性别对青少年干眼症状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结论  睡眠质量与青少年干眼症状之间存在关联,睡眠质量不良者干眼症状加重的风险更高,其影响在男生中更大。
天津市西青区2023—2024年度流感季儿童流感疫苗接种状况
郭立春, 陈少伟, 冯海涛
2025, 46(2): 280-284.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047
摘要(87) HTML (40) PDF(15)
摘要:
  目的  了解天津市西青区儿童流感疫苗接种情况和相关因素,为提高儿童流感疫苗覆盖率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天津市西青区东、西、南、北、中5个方位15所学校的13 075名初中及以下学生,对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分析2023—2024年度(10月至次年3月)儿童流感疫苗接种现状,并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对流感疫苗接种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天津市西青区2023—2024年度儿童流感疫苗接种率为16.66%,其中幼儿园接种率最高(28.86%),其次为小学(18.87%)和初中(12.61%)。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2020—2022年度接种过流感疫苗(OR=10.55,95%CI=9.48~11.73)、家长知晓流感相关知识(OR=1.38,95%CI=1.24~1.54)、幼儿园儿童(OR=2.33,95%CI=1.91~2.83)、小学生(OR=1.26,95%CI=1.12~1.42)、家长学历研究生及以上(OR=1.62,95%CI=1.13~2.31)、家庭月均收入10 000~ < 20 000元(OR=1.67,95%CI=1.41~1.99)是儿童流感疫苗接种的正性相关因素(P值均 < 0.05)。未接种流感疫苗的儿童家长中,完全接受流感疫苗接种和接受但仍在考虑的占61.61%;最受家长欢迎的获取流感知识的途径是学校在流感季节及时推送专业机构的流感防控知识(77.38%)。  结论  天津市西青区初中及以下儿童流感疫苗接种率低;建议加强儿童流感疫苗接种宣传,提高儿童流感疫苗接种率,降低校园流感暴发的风险。
贵阳市小学新生常见病检出情况及家长检后健康管理服务需求
蔡菁晖, 朱焱, 张加才, 方雪
2025, 46(2): 285-289.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063
摘要(68) HTML (36) PDF(14)
摘要:
  目的  了解贵阳市小学新生健康状况及家长检后健康管理服务需求,为构建家校医三方共防、共治的学校健康管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于2024年9—10月,在贵阳市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分别抽取3 210名参与本年度小学入学体检的新生及其家长3 133名为研究对象。收集学生人口统计学指标、体格检查指标、实验室检查指标,自编问卷调查家长对于学生检后健康管理服务需求。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家长检后健康管理服务需求的相关因素。  结果  小学新生常见病检出率分别为龋齿60.22%、筛查性近视17.23%、肥胖6.11%、缺铁性贫血3.86%、脊柱侧弯1.15%。体检新生多病共患率为23.89%(767名),其中筛查性近视+龋齿(8.22%)及肥胖+龋齿(4.27%)检出率较高。有63.80%的家长表示体检项目较简单,2 366名(75.52%)表示对检后健康管理服务有需求;家长对检后健康服务需求的平均得分为(3.12±0.70)分。从各维度来看,营养健康的得分均值(3.58±0.74)最高,中医保健得分均值(2.77±0.67)最低,其他分别为运动干预(3.29±0.79)、心理监测(3.17±0.58)、健康教育与签约服务(2.81±0.73)。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父母文化程度(初中、高中/中专、大专/本科及以上)、居住情况(流动)、孩子患病情况(1,2,≥3种)是新生入学检后家长健康管理服务需求的相关因素(B值分别为2.16,3.07,3.68;-2.19;3.14,3.34,3.11,P值均 < 0.05)。  结论  贵阳市小学新生常见病患病率单病负担较重,多病共患情况凸显。入学体检后,家长对于后续健康管理服务需求明显,检后健康管理服务应根据家长需求且融入多病共防理念。
综述
大学生短视频成瘾影响因素及其健康损害研究进展
代宝, 郑怡晴, 杨利英
2025, 46(2): 290-294.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015
摘要(334) HTML (104) PDF(54)
摘要:
短视频应用为大学生群体提供了全新的网络参与模式,但也因此带来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大学生短视频成瘾现象。文章通过系统分析国内外有关大学生短视频成瘾的研究成果,阐述短视频成瘾的含义、影响因素及其对大学生身心健康造成的负面影响,从而引起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对于大学生短视频成瘾问题的重视,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大学生群体建立健康的短视频使用习惯、降低短视频成瘾风险。
多病共存定义研究进展及概念体系设计
石尚, 陶舒曼, 童浩杰, 李婷婷, 陶芳标
2025, 46(2): 295-299.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045
摘要(126) HTML (63) PDF(37)
摘要:
儿童青少年多病共存问题日益凸显,但多病共存的定义尚未达成共识。随着研究的深入,相关成果在可比性和规范性等方面的问题逐渐显现。为此,对国内外关于多病共存的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并提出一种多病共存概念界定的分类体系,为后续研究的深入开展和成果间的相互借鉴提供更加便捷的条件。
维生素D在孤独症谱系障碍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刘姿镃, 金宇
2025, 46(2): 300-304.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054
摘要(83) HTML (43) PDF(17)
摘要:
为从新的视角探讨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的发病机制,研究通过文献整理发现维生素D(Vit D)可能通过抑制儿童早期大脑过度生长、调节中枢神经系统代谢,调节免疫、抗炎及影响基因组稳定对ASD的发生发展产生重要作用。对ASD人群进行Vit D补充发现可改善相关症状,然而至今Vit D对ASD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Vit D治疗对ASD的症状改善结果也因样本量、检测方法、剂量及混杂因素等原因尚存争议。未来可通过进一步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和Vit D缺乏的ASD动物模型探索Vit D在ASD发病和治疗中的具体作用,为ASD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提供可靠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