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推荐
更多>
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
显示方式:
2025, 46(6): 761-764.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189
摘要:
睡眠质量对于青少年身心健康至关重要,高质量的睡眠不仅有助于青少年身体的修复与恢复,还能有效促进身体发育、认知功能、情绪调节及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发展。目前世界范围内,青少年普遍存在睡眠质量问题,主要表现为睡眠不足、入睡困难等。基于青少年身心发育特征以及现实条件,应通过提高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改善营养状况、提升心理健康等方法和途径,积极干预青少年睡眠状况,从而有效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增进青少年健康福祉。
睡眠质量对于青少年身心健康至关重要,高质量的睡眠不仅有助于青少年身体的修复与恢复,还能有效促进身体发育、认知功能、情绪调节及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发展。目前世界范围内,青少年普遍存在睡眠质量问题,主要表现为睡眠不足、入睡困难等。基于青少年身心发育特征以及现实条件,应通过提高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改善营养状况、提升心理健康等方法和途径,积极干预青少年睡眠状况,从而有效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增进青少年健康福祉。
2025, 46(6): 765-769.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167
摘要:
儿童高血压已成为日益严峻的公共健康挑战,对儿童的生活质量与长期健康均可能产生深远影响。研究通过分析儿童高血压在全球的流行现状以及基于生命历程视角的宏观生态因素、中观环境因素和微观个体因素与儿童高血压的关联,并进一步总结现有防控策略:基于政策与社会支持的系统性防控、基于行为科学理论的健康促进和基于个体化防控的动态监测与管理,为推动儿童高血压防治策略的关口前移提供参考依据。
儿童高血压已成为日益严峻的公共健康挑战,对儿童的生活质量与长期健康均可能产生深远影响。研究通过分析儿童高血压在全球的流行现状以及基于生命历程视角的宏观生态因素、中观环境因素和微观个体因素与儿童高血压的关联,并进一步总结现有防控策略:基于政策与社会支持的系统性防控、基于行为科学理论的健康促进和基于个体化防控的动态监测与管理,为推动儿童高血压防治策略的关口前移提供参考依据。
2025, 46(6): 770-773.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173
摘要:
目的 探讨中学生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为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23年9—12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上海、苏州、太原、婺源、兴义、乌鲁木齐抽取5 713名13~18岁中学生,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和中学生心理健康评定简明问卷对其进行睡眠质量和心理健康调查。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探讨中学生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各维度之间的关系。 结果 不同年龄组中学生PSQI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26.49,P<0.01);不同年龄组中学生心理健康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5.37,P>0.05)。在性别方面,女生PSQI总分[5.00(3.00,6.00)分]高于男生[4.00(2.00,6.00)分],男生心理健康得分[85.00(75.00,90.00)分]高于女生[83.00(70.00,89.0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10.90,-8.16,P值均 < 0.01)。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中学生的PSQI总分与心理健康得分呈负相关(r=-0.51,P < 0.05)。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控制最大摄氧量、体力活动和营养状况等变量后,中学生PSQI总分与心理健康得分呈负相关(B=-3.76,95%CI=-4.15~-3.38,P < 0.01)。 结论 中学生的PSQI与心理健康得分存在负相关关系,提升中学生睡眠质量可能有助于促进其心理健康。
2025, 46(6): 774-778.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182
摘要:
目的 探讨中学生睡眠质量与执行功能的关联,为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方法 2023年9—12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在上海、苏州、太原、婺源、兴义、乌鲁木齐共选取5 713名13~18岁初、高中学生,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进行睡眠质量调查,并对中学生进行执行功能测试(包括抑制功能、刷新功能和转换功能测试)。采用Spearman相关和线性回归分析中学生睡眠质量与执行功能的关联。 结果 男生PSQI总分为[4.0(2.0, 6.0)]分,女生为[5.0(3.0, 6.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0.90,P<0.01)。男生PSQI总分与执行功能的2-back反应时和转换功能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04,0.04);女生PSQI总分与2-back反应时呈负相关(r=-0.04)(P值均 < 0.05)。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控制心理健康、体力活动和营养状况等变量后,中学生PSQI总分与抑制功能和转换功能反应时均呈正相关[B值(95%CI)分别为1.28(0.21~2.34),7.62(2.34~12.90),P值均<0.05];中学生PSQI总分与2-back和1-back反应时的关联均无统计学意义[B值(95%CI)分别为-5.88(-16.14~4.37),8.05(-3.39~19.50),P值均>0.05]。 结论 中学生的睡眠质量与执行功能的抑制功能和转换功能均存在正相关性。
2025, 46(6): 779-782.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183
摘要:
目的 探讨中学生睡眠质量和超重肥胖的关联,为改善青少年睡眠健康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2023年9—12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上海、苏州、太原、婺源、兴义、乌鲁木齐6个地区选取5 713名13~18岁初、高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对其进行睡眠质量调查,并进行身高、体重测量,采用世界卫生组织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标准评价其营养状况。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对中学生睡眠质量和营养状况的关联进行分析。 结果 女生睡眠质量不达标检出率为38.4%,男生为2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08,P < 0.01);中学生营养状况正常组的睡眠质量不达标检出率为34.2%,超重组、肥胖组和消瘦组检出率分别为38.3%,43.7%和26.0%,不同营养状况中学生睡眠质量不达标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15,P < 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心理健康和体力活动后,肥胖组中学生睡眠质量不达标检出率是正常组的1.30倍(OR=1.30,95%CI=1.06~1.59,P < 0.01)。 结论 中学生睡眠质量与超重肥胖具有相关性,且存在性别差异。应根据不同性别特点制定相应的干预政策。
2025, 46(6): 783-787.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174
摘要:
目的 探讨体力活动与中学生睡眠质量之间的关联,为改善青少年睡眠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2023年9—12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从上海、苏州、太原、婺源、兴义、乌鲁木齐抽取5 713名13~18岁中学生进行调查。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7岁~18岁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评价》进行睡眠质量和体力活动调查和评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和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体力活动与中学生睡眠质量之间的关联。 结果 男生的PSQI总分为[4.0(2.0, 6.0)]分,女生为[5.0(3.0, 6.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0.90, P < 0.01);男生的低强度体力活动(LPA)、中高强度体力活动(MVPA)时间分别为18.57(2.86,42.86),68.57(35.71,119.18)min,女生分别为14.29(0.00,30.00),55.71(31.43,92.86)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3.65,-8.65, P值均 < 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中学生的MVPA与PSQI总分呈负相关(r=-0.04, P < 0.01)。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控制心理健康、营养状况和最大摄氧量等变量后,PSQI总分对中学生MVPA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4.76,95%CI=-7.16~-2.36,P < 0.05)。 结论 中学生体力活动时间越长,睡眠质量越好。
2025, 46(6): 788-791.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178
摘要:
目的 分析中国2021与2023年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NIPRCES)地区中小学生不健康生活方式的特点,为改善中小学生生活方式、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数据支持。 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收集2021及2023年中国NIPRCES营养与健康监测中7~15岁中小学生数据,分析不同性别、学段、城乡、地区中小学生身体活动不足、户外活动不足、视屏时长超标、睡眠不足等不健康生活方式的流行特征,采用χ2检验比较2021与2023年中小学生上述指标报告率的变化。 结果 2021和2023年,中小学生中高强度身体活动不足报告率分别为79.2%和80.4%;户外活动不足报告率分别为42.8%和49.3%;视屏时长超标率分别为2.6%和2.9%;睡眠不足报告率分别为32.9%和2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1.86,1 071.48,18.36,3 296.99,P < 0.05);其中2023年中小学生户外活动不足报告率比2021年增加6.5百分点,睡眠不足报告率较2021年下降10.3百分点。2021和2023年,女生、初中生中高强度身体活动不足、户外活动不足及睡眠不足报告率均高于男生(χ2值分别为174.41,180.11;175.75,85.46;92.22,151.35)、小学生(χ2值分别为136.64,5.75;40.55,4.71;162.80,3 291.61);城镇学生中高强度身体活动不足(χ2值分别为194.43,118.60)及睡眠不足报告率(χ2值分别为969.66,983.72)均高于乡村学生;男生、初中生视屏时长超标报告率均高于女生(χ2值分别为103.62,84.85)、小学生(χ2值分别为810.09,626.51);从地区分布来看,中、西部地区中小学生中高强度身体活动不足、户外活动不足及视屏时长超标报告率均低于东部地区(χ2值分别为663.44, 302.78;356.97, 82.10;50.89, 81.83)(P值均 < 0.05)。 结论 中国NIPRCES地区中小学生不健康生活方式较为普遍。应促进中小学生健康生活方式政策措施的落实,帮助其建立健康生活方式。
2025, 46(6): 797-801.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169
摘要:
目的 探讨转移认知对藏族、彝族初中生健康饮食行为的影响及其在健康行动过程模型(HAPA)前意向阶段中的作用路径,为少数民族青少年的健康饮食行为干预提供参考。 方法 自行设计健康饮食行为及一般情况问卷,于2023年11月至2024年5月,分层整群随机抽取西藏拉萨市和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1 228名初一学生(彝族447名,藏族781名)开展横断面调查,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对健康饮食行为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藏族、彝族初中生健康饮食行为和健康饮食行为意向得分分别为(35.72±7.43)和(11.71±2.43)分。中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除转移认知对健康饮食行为和风险感知对健康饮食行为意向的两条直接路径均无统计学意义[标准路径系数(95%CI)分别为0.07(-0.01~0.14),0.04(-0.04~0.13),P值均>0.05]外,其余直接路径均有统计学意义[标准路径系数(95%CI)=0.15~0.52(0.04~0.61),P值均<0.05];藏族、彝族初中生转移认知通过健康饮食行为意向间接影响健康饮食行为的中介效应为0.06(95%CI=0.04~0.09),通过行动自我效能和健康饮食行为意向的链式中介效应为0.06(95%CI=0.04~0.09)(P值均<0.01);所有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30.6%。 结论 藏族、彝族初中生转移认知不直接影响健康饮食行为,而是通过HAPA前意向阶段的多条路径对饮食行为产生间接影响;可在饮食行为干预中加强对青少年转移认知的培养。
2025, 46(6): 802-805.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188
摘要:
目的 分析特殊教育学校性教育的实施现况及所面临的挑战,为制定有效的促进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23年11月至2024年1月,采用普查的方式对泸州市7所特殊教育学校120名在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学校开展性教育现状、教师对开展性教育的态度和知识了解情况、教师对学生不良性行为的应对方式。 结果 77.5%的教师报告为学生开展过性教育,但93.2%表示缺乏特殊儿童专门的性教育教材,90.4%表示无专职性教育教师,且性教育方法较单一(50.0%以讲授法为主);95.8%的教师对性教育持有良好态度,98.3%支持开展性教育;仅有26.7%的教师性知识掌握良好,掌握较好的知识是“隐私部位认识与保护”(21.6%);在处理学生不良性行为时,教师积极应对率为23.9%,其中积极应对率最高的不良性行为是“故意拥抱或亲吻异性(39.7%)”。 结论 泸州市特殊教育学校缺乏完善的性教育课程、教材及专职教师,教师性教育知识匮乏,对学生不良性行为应对不够积极。应加强对特殊儿童性教育的重视,为特殊儿童提供全面优质性教育服务。
2025, 46(6): 806-810.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192
摘要:
目的 系统评价身体活动(PA)对儿童青少年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RQoL)的影响及其关联程度,为优化儿童青少年健康促进策略提供循证依据。 方法 检索Medline(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SCIELO、PEDro、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收集建库至2025年1月1日关于儿童青少年PA与HRQoL的文献。根据Cochrane ROB工具及特定评价体系评估文献质量,Stata 16.0软件用于Meta分析。描述性研究采用相关值(r)及95%置信区间(CI)为效应指标,借助倒方差法进行合并,标准化均数差(SMD)和95%CI计算干预性研究的合并效应量。 结果 共纳入22篇文献(27 303名健康儿童青少年),包括9篇描述性研究和13篇干预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分析结果显示,PA水平与HRQoL呈正相关(r=0.27,95%CI=0.21~0.32,P<0.01)。干预性研究分析表明,PA对总体HRQoL(SMD=0.10,95%CI=0.05~0.16)、生理功能(SMD=0.16,95%CI=0.08~0.23)和心理功能(SMD=0.17,95%CI=0.10~0.25)均有改善效果(P值均<0.01)。亚组分析发现,身体活动对儿童青少年总体HRQoL、生理功能和心理功能方面的影响,在干预时长<6个月(SMD值分别为0.13,0.18,0.20)、频率≥5次/周(SMD值分别为0.13,0.19,0.24)、有补充方案(SMD值分别为0.10,0.18,0.23)时达到改善效益最大化(P值均<0.01)。 结论 PA是影响健康儿童青少年HRQoL的重要因素,系统化的PA干预对提升HRQoL具有促进作用。
2025, 46(6): 811-815.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113
摘要:
目的 探讨一次性塑料食品容器使用对小学生执行功能的影响,为制定相关健康政策提供依据。 方法 2023年11月至2024年5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从重庆市某主城区3所小学抽取1 118名一至三年级小学生进行调查。通过自编问卷收集一般人口学特征及一次性塑料食品容器使用情况,采用儿童执行功能量表(CHEXI)评估小学生执行功能,并通过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小学生一次性塑料食品容器接触及加热情况与执行功能的关联。 结果 小学生工作记忆、抑制力及执行功能总分分别为32(26,39),33(28,38),66(54,75)分。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使用塑料饭盒吃饭频率越高的女生CHEXI工作记忆得分(β=1.29)、抑制力得分(β=1.57)、执行功能总分(β=2.85)越高;与未使用塑料杯或饮用桶装水的女生相比,使用塑料杯喝水或饮用桶装水的女生工作记忆得分(β=2.63)、抑制力得分(β=2.10)、执行功能总分(β=4.73)更高;与未吃金属易拉罐食品的女生相比,吃金属易拉罐食品的女生工作记忆得分(β=3.62)、抑制力得分(β=1.89)、执行功能总分(β=5.50)更高;使用塑料饭盒吃饭频率越高的男生抑制力得分(β=1.13)越高(P值均<0.05);与使用塑料饭盒吃饭时且带饭盒时未加热的女生相比,加热的女生工作记忆得分(β=5.39)、抑制力得分(β=4.29)、执行功能总分(β=9.68)更高(P值均<0.05)。 结论 一次性塑料食品容器的使用可能影响小学生执行功能,在女生中更为明显。应加强对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的监管,提高公众健康意识。
2025, 46(6): 816-820.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164
摘要:
目的 编制初中生健康素养评价量表并检验其信效度,为中国初中生健康素养评价与监测提供有效工具。 方法 基于学校健康教育政策文件构建包含5个横向维度、4个纵向维度的初中生健康素养评价指标体系,2024年5—6月和8—9月,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专题小组讨论,修订初中生健康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编制初中生健康素养评价量表。2024年9月,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北京市和天津市3所初中625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对量表进行项目分析和信效度检验。 结果 2轮专家咨询问卷回收率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Cr)分别为0.86和0.87(均>0.70),Kendall W值分别为0.34和0.27(P值均<0.05)。专题小组讨论结构严谨,经多轮条目筛选和修改,形成包括57项条目的初中生健康素养评价量表3.0。有3项条目不满足条目综合筛选条件,予以删除,最终量表包含54项条目。量表整体Cronbach α系数为0.92、分半信度为0.93;验证性因子分析显示,χ2值/自由度比值(χ2/df)=2.094,渐近残差均方和平方根(RMSEA)=0.042,比较拟合指数(CFI)=0.911,Tucker Lewis指数(TLI)=0.907,模型拟合优度良好。 结论 初步编制的初中生健康素养评价量表条目筛选过程科学严谨、维度设计合理,信效度良好,可以作为初中生健康素养的评价工具。
2025, 46(6): 792-796.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175
摘要:
目的 了解2019—2023年武汉市儿童碘营养状况,评价武汉市重点人群碘缺乏病防治效果,为持续巩固消除碘缺乏病成果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2019—2023年,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从武汉市13个区抽取13 000名8~10岁非寄宿小学生,采集学生家庭食用盐检测盐碘,采集一次随机尿样检测学生尿碘,采用B超测量学生甲状腺容积。计算盐碘中位数、碘盐覆盖率、合格碘盐食用率、尿碘中位数、甲状腺肿大率(简称“甲肿率”)等指标,采用χ2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及Kruskal-Wallis H检验对组间进行比较,采用χ2趋势检验分析武汉市儿童碘盐覆盖率、合格碘盐食用率、甲肿率变化趋势。 结果 武汉市儿童食用碘盐中位数为23.8(21.7,26.1)mg/kg,碘盐覆盖率为98.7%,合格碘盐食用率为94.5%。2019—2023年合格碘盐食用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χ趋势2=5.57,P<0.05)。儿童尿碘中位数为220.1(136.7,326.0)μg/L,其中男童尿碘水平高于女童;郊区儿童尿碘水平高于城区(Z值分别为6.60,11, 00,P值均<0.01)。对其中4 600名儿童进行甲状腺B超检查,2019—2023年儿童甲肿率范围为1.1%~3.4%,平均甲肿率为2.5%,呈现整体下降趋势(χ趋势2=5.11,P<0.05)。 结论 武汉市儿童碘营养充足,碘营养状况良好。应持续开展人群碘营养监测与评估工作,引导群众科学补碘,维持儿童碘适宜水平。
2025, 46(6): 821-826.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185
摘要:
目的 探索青少年焦虑、抑郁、感知压力与饮食行为的网络结构,为青少年饮食行为问题及负性情绪的有效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 方法 基于“2021年中国居民心理与行为调查研究”数据库,纳入3 087名青少年。采用坂田饮食行为量表简版(EBS-SF)调查青少年饮食行为情况,采用患者健康问卷(PHQ-9)、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感知压力问卷(PSQ-3)评估青少年的抑郁、焦虑、感知压力。使用网络分析方法构建青少年饮食行为-负面情绪症状网络,评估各项目的中心性程度、桥梁强度以及稳定性和精准性。 结果 青少年饮食行为、抑郁、焦虑、压力感知总分分别为(17.41±4.53)(6.95±6.08)(4.86±5.03)(9.34±3.80)分;强度和预期影响最高的症状是“我购买食物的时候,购买的数量超过我的需要,我才满意”,节点强度与预期影响值为4.37;节点“抑郁”和“焦虑”连接最紧密(权重为0.87)。不同性别、居住地亚组的网络结构(M值分别为0.13,0.11)和网络连接强度(女性与男性:4.16,4.06,s=0.10;城镇与农村:4.08,4.07,s=0.01)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结论 可通过针对核心症状和桥梁症状的预防和干预,减少焦虑、抑郁、感知压力和饮食行为问题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2025, 46(6): 827-831.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187
摘要:
目的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研究学龄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的注意认知功能及症状的相关性,为早期诊断ADHD儿童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22年9月至2024年9月于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门诊诊断为ADHD的学龄期儿童为ADHD组(52名),选取同期体检的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儿童为健康对照组(50名)。ERP试验采用听觉Oddball任务,分别对头皮电极Fz、Cz、Pz点失匹配负波(MMN)和P3a成分进行波幅和潜伏期的比较分析。症状评定量表采用SNAP-Ⅳ评定量表和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PSQ),由家长填写。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学龄期ADHD儿童ERP成分与症状的相关性。 结果 健康对照组儿童MMN成分在Fz导联上的潜伏期为(188.30±2.06)ms,波幅为(-15.54±1.35)μV;P3a成分在Pz导联上的潜伏期为(312.82±7.80)ms,波幅为(3.80±0.18)μV。ADHD组儿童MMN成分在Fz导联上的潜伏期为(188.94±1.39)ms,波幅为(-14.78±1.40)μV;P3a成分在Pz导联上的潜伏期为(317.21±5.65)ms,波幅为(3.70±0.13)μV。相较正常儿童,ADHD儿童的MMN在Fz、Cz导联上有较小的波幅,P3a在Cz、Pz导联上有更大的潜伏期和较小的波幅(t值分别为2.79,2.20;-2.04,-3.25;2.35,3.21,P值均<0.05)。相关性分析显示,ADHD儿童MMN潜伏期与SNAP-Ⅳ中的注意力不足得分呈正相关(r=0.22),MMN波幅与SNAP-Ⅳ中的注意力不足和PSQ中的学习问题得分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26,-0.34);P3a潜伏期与SNAP-Ⅳ中的注意力不足和PSQ量表中的学习问题得分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6,0.24),P3a波幅与SNAP-Ⅳ中的注意力不足、多动/冲动和PSQ量表中的学习问题、冲动/多动得分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26,-0.22,-0.25,-0.32)(P值均<0.05)。 结论 学龄期ADHD儿童MMN、P3a成分异常,存在注意认知功能缺陷。ADHD儿童注意力不足、学习问题、冲动多动等症状与MMN、P3a成分异常有关。
2025, 46(6): 832-836.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168
摘要:
目的 探索大学生焦虑抑郁症状和不确定性压力与学业浮力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和提高学业浮力提供参考。 方法 选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741名江苏省徐州市某高校大一、大二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不确定性压力量表、抑郁症状群量表、广泛性焦虑量表和学业浮力量表作为测量工具,先后于2022年10月(T1)和2023年10月(T2)完成2次问卷调查。运用交叉滞后模型分析3种心理健康变量与学业浮力的相互关系,然后建立心理问题的潜变量交叉滞后模型进行分析。 结果 交叉滞后模型结果显示,大学生T1不确定性压力负向预测T2学业浮力(β=-0.14),T1学业浮力负向预测T2不确定性压力(β=-0.11);大学生T1抑郁症状负向预测T2学业浮力(β=-0.08),T1学业浮力负向预测T2抑郁症状(β=-0.09);大学生T1学业浮力负向预测T2焦虑症状(β=-0.10)(P值均 < 0.05)。以大学生3种心理健康变量建立的心理问题潜变量交叉滞后模型结果显示,大学生T1心理问题负向预测T2学业浮力(β=-0.09),T1学业浮力负向预测T2心理问题(β=-0.09)(P值均 < 0.05)。 结论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学业浮力存在纵向关联,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助于提高学业浮力水平。
2025, 46(6): 837-841.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179
摘要:
目的 了解中学生中高强度体力活动(MVPA)和体重调整腰围指数(WWI)与心理亚健康之间的关联,为中学生心理健康干预和促进提供参考。 方法 2023年9—11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中国东、西、南、北、中部的江苏、新疆、广东、吉林、河南47 372名12~17岁中学生进行MVPA、WWI和心理亚健康调查,将WWI进行四分位数划分(Q1、Q2、Q3、Q4)。采用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广义线性模型的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 中学生心理亚健康检出率为21.0%,其中男生检出率(21.4%)高于女生(2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9,P<0.05);中学生心理亚健康情绪问题、行为问题、社会适应困难维度检出率分别为27.8%,26.9%,17.5%。以中学生MVPA和WWI各组组合为自变量,调整协变量后进行广义线性模型的Logistic回归分析,以中学生MVPA>60 min/d中Q1组为参照组,中学生MVPA<30 min/d中Q4组中学生心理亚健康检出风险最高(OR=1.58,95%CI=1.38~1.81),Q1~Q3组中学生心理亚健康检出风险分别为1.34(1.17~1.53),1.30(1.13~1.49),1.42(1.24~1.62)(P值均 < 0.01)。 结论 中学生MVPA和WWI与心理亚健康之间存在关联,MVPA较低、WWI较高的中学生心理亚健康检出率较高。应采取措施有效提高中学生MVPA水平、降低WWI,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2025, 46(6): 842-846.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176
摘要:
目的 探讨青少年抑郁症状潜在类别特征及其与睡眠质量和心理韧性的关联,为识别抑郁症状高风险群体及制定分级干预方案提供参考。 方法 于2024年3—5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新疆石河子市和昌吉市5所中小学3 155名五至九年级学生,使用简版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10)、简版心理韧性量表(CD-RISC-10)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进行匿名自填式问卷调查。对青少年抑郁症状进行潜在剖面分析,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青少年抑郁症状潜在类别特征与睡眠质量和心理韧性的关联性。 结果 青少年CES-D-10得分为7.0(4.0,12.0)分,PSQI得分为5.0(3.0, 7.0)分。潜在剖面分析显示,青少年抑郁症状可分为低抑郁症状组(57.7%)、中度抑郁-典型症状组(15.2%)、中度抑郁-功能保留组(16.6%)和高抑郁症状组(10.5%)4个亚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比低抑郁症状组,中度抑郁-典型症状组、中度抑郁-功能保留组和高抑郁症状组均表现出更差的睡眠质量(OR值分别为1.54,1.51,1.77)和更低的心理韧性(OR值分别为0.94,0.96,0.92)(P值均 < 0.05)。 结论 睡眠质量差和心理韧性不足是青少年抑郁的普遍风险因素,且年龄越小风险越大。
2025, 46(6): 852-856.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137
摘要:
目的 分析大学生心理危机现状及影响因素,为高校制订心理危机干预方案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方法 2024年9—12月,方便抽取黑龙江省某医学本科院校645名大学生,采用聚敛式混合分析设计,定量分析采用大学生心理危机筛查量表、情绪调节问卷、简式父母养育方式问卷、感知校园氛围量表进行调查,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相关因素。采用目的抽样选择定量分析中存在心理危机的15名大学生进行定性研究,按照主题框架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 结果 调查的大学生中,92名(14.3%)存在心理危机。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积极教养方式(OR=0.97,95%CI=0.95~0.99)、消极教养方式(OR=1.01,95%CI=1.00~1.02)、认知重评(OR=0.88,95%CI=0.83~0.92)、表达抑制(OR=1.08,95%CI=1.02~1.15)、感知校园氛围(OR=0.97,95%CI=0.95~0.98)均是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相关因素(P值均 < 0.05)。定性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心理危机影响因素共包括情绪调节策略对心理状态的差异化影响、家庭对大学生心理状态的塑造、感知校园氛围对心理状态的双向作用3个主题。混合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心理危机影响因素在情绪调节策略方面表现为一致性,在父母教养方式和感知校园氛围方面均表现为扩展性。 结论 学校及精神卫生服务部门可通过优化认知重评和减少表达抑制降低心理危机风险,强化积极家庭互动与阻断消极教养方式改善心理危机水平,构建支持性校园环境与缓解高压负荷维持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2025, 46(6): 847-851.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186
摘要:
目的 分析大学生体力活动与炎症标志物的关联及剂量反应关系,为促进大学生心血管健康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19年4—5月在安徽省合肥市和江西省上饶市2所高校抽取747名大学生,使用国际体力活动问卷—短卷(IPAQ-SF)评估大学生体力活动,同时采集外周血检测血浆炎症因子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10(IL-10)、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使用χ2检验和双侧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比较组间差异,采用广义线性模型和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分别分析体力活动与炎症标志物的关联及其剂量反应关系。 结果 大学生低、中、高体力活动组的占比分别为15.9%,53.7%,30.4%。hsCRP、IL-10、II-1β、IL-6、TNF-α水平在高体力活动组分别为0.38(0.21,1.10)mg/L,70.74(47.90,116.43)pg/mL,1.75(1.21,2.64)pg/mL,4.33(2.93,6.82)pg/mL,5.27(3.89,7.30)pg/mL;低体力活动组分别为0.80(0.31,1.30)mg/L,73.88(47.90,124.24)pg/mL,1.88(1.42,2.81)pg/mL,4.82(3.64,6.67)pg/mL,5.63(4.34,7.62)pg/mL;中体力活动组分别为0.63(0.25,1.30)mg/L,89.78(58.21,127.65)pg/mL,2.21(1.59,3.27)pg/mL,5.15(3.72,7.72)pg/mL,5.87(4.63,8.00)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值分别为10.66,11.38,27.79,14.13,9.44,P值均 < 0.05)。广义线性模型结果显示,调整性别、体质量指数、吸烟、饮酒和健康状况等变量后,与高体力活动组相比,低体力活动(OR=2.20,95%CI=1.46~3.31)和中体力活动组(OR=1.65,95%CI=1.22~2.25)出现高水平hsCRP的可能性更高,中体力活动组出现高水平IL-1β(OR=1.85,95%CI=1.36~2.51)、IL-6(OR=1.44,95%CI=1.06~1.96)、TNF-α(OR=1.43,95%CI=1.05~1.94)的可能性更高(P值均 < 0.05)。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显示,每周中高强度体力活动时间与IL-10、IL-6、IL-1β和TNF-α之间存在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P值均 < 0.05)。 结论 大学生体力活动与炎症之间存在关联;中高强度体力活动有助于降低炎症水平,促进大学生心血管代谢健康。
2025, 46(6): 863-867.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191
摘要:
目的 了解中国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状况及其与膳食模式之间的关系,为开展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的饮食干预提供参考。 方法 数据来源于2019—2021年“中国0~18岁儿童营养与健康系统调查与应用项目”,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中国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华中、华南和西南七大区域的28个调查点抽取7 933名研究对象。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人口学特征及营养状况与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关联;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调查对象膳食模式,将膳食模式按照因子得分依从性由高到低进行三分位分组(T3、T2、T1),并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血压偏高与膳食模式的相关性。 结果 中国7~17岁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检出率为15.4%,不同营养状况(以消瘦为参照,正常:OR=1.57,超重:OR=2.61,肥胖:OR=3.85)、城乡(以农村为参照,城市:OR=0.86)和父亲学历(以初中及以下为参照,本科及以上:OR=0.68)的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4种膳食模式(主食、动物性食物、零食、蔬菜水果)T3组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检出率分别为15.7%,14.6%,16.8%,15.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城乡、父亲文化程度和营养状况后,零食膳食模式(主要包括糖果类、含糖饮料和膨化食品)T2(OR=1.21)、T3(OR=1.19)组与儿童青少年血压呈正向关联(P值均 < 0.05)。 结论 零食膳食模式是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的相关因素,控制儿童青少年不健康零食的摄入有助于促进血压健康。
2025, 46(6): 868-872.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165
摘要:
目的 建立杭州市上城区学校传染病防控风险评估体系并确定各学校风险等级,并提出相应风险管理措施,为中小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方法 基于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方法(FMEA),对2022—2024年杭州市上城区110所中小学校进行传染病防控风险潜在失效分析及现状调查,并通过K-Means聚类分析法划分风险等级。 结果 通过FMEA专家小组讨论,确定6个一级指标和28个二级指标,风险数前3位的分别为近3年学校发生传染病聚集性疫情按要求落实防控措施情况(189.00)、学生晨午/晚检情况(168.00)和近3年学校发生传染病聚集性疫情上报情况(144.00)。学校防控综合得分范围为61.00~98.00分(均值87.40),不同学段的学校平均得分和风险等级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H值分别为0.95,1.47,P值均>0.05)。经K-Means聚类分析,以聚类中心93.25,85.78,79.69,70.29和61.00分划分为5个风险等级(F=309.21,P < 0.05),80%的学校属较低风险及以下。 结论 建立中小学校传染病防控风险评估体系,并根据学校风险等级分级进行管理,可以提高学校传染病防控的效率和效果,以进一步提升防控精准度与可持续性。
2025, 46(6): 873-877.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162
摘要:
目的 了解合肥市3~6岁学龄前儿童屈光及远视储备不足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政策、开展综合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22年5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合肥市包河区、瑶海区、蜀山区、经开区4个区8所幼儿园抽取897名学龄前儿童,采用《儿童视力保健相关行为评估量表》收集相关个人信息及环境影响因素,通过睫状肌麻痹前后屈光度检测获取学龄前儿童的远视储备不足和屈光发育水平。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t检验或方差分析。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学龄前儿童远视储备、眼轴长度和等效球镜度数(SE)发育的主要相关因素。 结果 学龄前儿童远视检出率为6.8%,近视为1.6%,散光为11.1%,其中男童(2.3%)近视率高于女童(0.7%)(χ2=3.88,P < 0.05)。学龄前儿童远视储备不足检出率为8.8%。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父亲高度近视、母亲高度近视、日均近距离用眼时间越长、日均使用电子产品时间越长的学龄前儿童眼轴增长(β值分别为0.12,0.09,0.15,0.11),SE降低(β值分别为-0.10,-0.07,-0.18,-0.13)、远视储备不足(OR值分别为1.87,2.22,1.40,1.28)的风险增加;睡眠时间越长、日均户外活动时间越长的学龄前儿童眼轴增长(β值分别为-0.11,-0.10),SE降低(β值分别为0.39,0.51)、远视储备不足(OR值分别为0.54,0.51)的风险降低(P值均 < 0.05)。 结论 合肥市学龄前儿童屈光异常及远视储备不足率较低,且影响因素较多。家长、幼儿园和相关部门应对学龄前儿童进行早期视力监测及干预,培养学龄前儿童科学的用眼习惯。
2025, 46(6): 878-882.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158
摘要:
目的 了解广东省某寄宿制中学一起急性出血性结膜炎(AHC)暴发疫情的特征及危险因素,为有效预防控制校园AHC疫情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23年9月1—28日,根据病例定义对该校559名在校学生和60名教职工进行病例搜索,对该起疫情的三间分布进行描述性分析;设计调查问卷开展病例对照研究,对疫情传播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PSM)控制基线资料差异。 结果 该中学共出现AHC病例269例,罹患率为43.46%;引起感染的病原体为柯萨奇病毒A24型(CA24v)。其中学生264例,罹患率为47.23%;教职员工5例,罹患率为8.33%。PSM共匹配成功153对,病例组和对照组性别、年级、班级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12,5.41,11.24,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毛巾与他人的有接触(OR=1.81)、近期接触过AHC病例(OR=4.89)的中学生AHC发病风险较大;平时戴眼镜(OR=0.43)、经常使用洗手液(OR=0.37)的中学生AHC发病风险较低(P值均 < 0.05)。 结论 该起疫情为一起由CA24v引起的学校AHC暴发疫情,具有明显的扩散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大的特点。
2025, 46(6): 883-887.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177
摘要:
目的 评估两剂次含腮腺炎成分疫苗(MuCV)对儿童增量保护效果,为优化流行性腮腺炎免疫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1∶2频数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以安徽省六安市、合肥市、马鞍山市和淮南市在2023年9月1日—2024年6月30日报告的托幼机构或学校的流行性腮腺炎病例作为病例组(383例),选择同班级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766例),收集研究对象的MuCV免疫史,评估第2剂MuCV的增量疫苗保护效果(VE)。组间比较使用χ2检验或t检验;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配对资料中病例组与对照组接种2剂MuCV的OR值及其95%可信区间(CI),并计算增量VE。 结果 病例组和对照组儿童在性别、年龄、MuCV接种剂次及最后1剂次接种时间间隔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t值分别为0.05,0.20,0.94,-0.02,P值均>0.05)。病例组和对照组接种2剂MuCV比例分别为26.63%和29.37%,第2剂MuCV总增量VE为40.73%(95%CI=3.03%~63.77%,P < 0.05)。亚组分析显示,第2剂与第1剂MuCV间隔超过1年和间隔在1年以内的增量VE分别为54.13%(95%CI=1.90%~78.56%,P < 0.05)和30.63%(95%CI=-28.59%~62.58%,P>0.05);幼儿园儿童第2剂MuCV增量VE为30.36%(95%CI=-25.95%~61.50%,P>0.05),中小学生第2剂MuCV增量VE为66.73%(95%CI=14.92%~86.99%,P < 0.05);最后1剂MuCV接种5年内增量VE为28.78%(95%CI=-27.46%~60.21%,P>0.05),接种超过5年增量VE为66.07%(95%CI=-41.56%~91.87%,P>0.05)。 结论 第2剂MuCV可为儿童提供额外保护,但2剂MuCV之间的间隔在1年以内增量VE有限,应考虑优化当前流行性腮腺炎的免疫策略。
2025, 46(6): 888-893.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172
摘要:
目的 探讨CDKAL1基因rs35261542、FAIM2基因rs3205718及VGLL4基因rs2574704多态性位点与儿童肥胖及合并代谢表型的关联性,为制定儿童肥胖个性化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基于2023年“早期儿童营养包干预长期营养健康作用评估”项目,选取河南(嵩县、汝阳县)、贵州(贵定县、福泉县)4县1 078名5~7岁儿童,按体质量指数Z评分(BMI Z评分)筛选出超重肥胖(OVOB)组儿童87名,按性别、年龄和BMI Z评分匹配体重正常组儿童117名;并按4项传统心脏代谢危险因素(CRs)标准,分为代谢正常体重正常(MHWH,51人)、代谢异常体重正常(MUWH,66人)、代谢正常型肥胖(MHO,31人)和代谢异常型肥胖(MUO,56人)4组。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测量、血清生化检测及KASP基因分型技术,分析基因多态性在不同代谢异质性儿童中的分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3个基因多态性位点与儿童肥胖及合并代谢表型的关联性。 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DKAL1 rs35261542纯合突变型AA与OVOB、MHO和MUO的发生风险均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3.63,11.04,4.88,P值均 < 0.05);FAIM2 rs3205718纯合突变型TT与OVOB发生风险呈正相关(OR=4.44,P < 0.05),但与代谢表型关联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VGLL4 rs2574704纯合突变型TT降低MHO和MUO发生风险(OR值分别为0.30,0.24,P值均 < 0.05)。基因型累积效应分析显示,rs35261542+rs3205718组合携带1个和2个风险基因型者OVOB发生风险增加(OR值分别为2.53,20.79);rs35261542+rs2574704组合MHO和MUO发生风险均增加(OR值分别为8.50,5.00)(P值均 < 0.05)。 结论 rs35261542位点AA型与儿童肥胖及合并代谢异常呈正相关,rs3205718位点TT型与儿童肥胖呈正相关,rs2574704位点TT型与代谢表型呈负相关,且多态性位点风险基因型的数量具有累积效应。
2025, 46(6): 894-898.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171
摘要:
目的 构建学生常见病监测质量控制评价指标体系,为监测项目质量控制工作提供参考。 方法 2024年6—8月,基于文献研究和专家访谈方法,初步拟定评价指标基本框架和初选指标。选取20名相关领域内的专家进行2轮德尔菲专家咨询,通过邮件方式发放与回收问卷,收集专家对各项指标的重要性评分、判断依据、熟悉程度和可行性评价等,构建学生常见病监测质量控制评价指标体系。 结果 咨询专家分别来自卫生行政部门(1名)、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6名)、高校和科研机构(3名)。年龄33~53岁,平均年龄为(45.25±5.03)岁;从事学校卫生相关领域工作年限为6~33年,平均(16.70±8.25)年。2轮咨询的专家积极程度均为100%,专家权威程度系数均数为0.90,可行性评价均数为0.75;Kendall's W检验显示第1轮咨询的专家协调系数为0.26,第2轮为0.33(P值均 < 0.01)。2轮专家咨询后,最终构建一套包含6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和37个三级指标的学生常见病监测质量控制评价指标体系。 结论 通过科学方法构建的学生常见病监测质量控制评价指标,有助于监测项目的高质量运行。
2025, 46(6): 903-907.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161
摘要:
目的 探讨小学生筛查性近视与坐姿习惯和视屏距离的关联,为小学生近视预防与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24年4—6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北京市某区4所小学1 394名四年级学生进行视力检查和问卷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小学生筛查性近视与坐姿习惯和视屏距离的关系。 结果 小学生筛查性近视检出率为63.8%;13.1%自我报告坐姿不端,47.1%自我报告视屏距离≤20 cm。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年龄、性别、学校、睡眠质量、父母近视情况、体质健康水平、每日中高强度体力活动、周末每天户外活动时间及课后服务类型等协变量后,与坐姿正常的小学生相比,坐姿不端的小学生筛查性近视检出风险更高(OR=1.73,95%CI=1.03~2.92);与视屏距离>20 cm的小学生相比,视屏距离≤20 cm的小学生筛查性近视检出风险更高(OR=1.32,95%CI=1.02~1.71);坐姿习惯与筛查性近视的关联在男生中更明显(OR=2.00,95%CI=1.03~3.88)(P值均<0.05)。坐姿习惯与视屏距离存在相乘交互作用,与坐姿正常且视屏距离>20 cm相比,坐姿不端且视屏距离>20 cm的小学生筛查性近视检出风险更高(OR=1.82,95%CI=1.12~2.96,P<0.05)。 结论 坐姿习惯、视屏距离均与小学生筛查性近视有关,坐姿不端相较于视屏距离有更高的近视风险,两者与小学生筛查性近视风险存在交互作用。
2025, 46(6): 857-862.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190
摘要:
目的 分析2014—2024年中国民航大学不同体质量指数(BMI)分组大一新生体质测试(简称“体测”)测数据状况及趋势,为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中国民航大学2014—2024年全体67 949名大一新生进行普查,体测项目包括肺活量、坐位体前屈、仰卧起坐、50 m跑、立定跳远、引体向上、800/1 000 m跑等。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将大一新生依据BMI分为低体重、正常体重、超重和肥胖组,使用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不同性别和BMI分组间各体能指标的差异,使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检测时间序列中各体能指标的上升或下降趋势。 结果 2014—2024年,男、女生肺活量、50 m跑、立定跳远和坐位体前屈在不同BMI分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男生:Z值分别为2 396.40,4 160.33,4 662.23,531.85;女生:Z值分别为593.37,308.86,499.37,128.70),男生1 000 m跑和引体向上、女生800 m跑和仰卧起坐在不同BMI分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男生:Z值分别为6 574.80,6 880.48;女生:Z值分别为528.56,146.18)(P值均 < 0.01)。2014—2024年,大一新生总体体测成绩呈现下降趋势,超重和肥胖组更明显。2014年男生肺活量高于全国体质调研数据(差值为320 mL)、到2019年差距扩大至734 mL,女生肺活量与全国体质调研数据的差值从2014年的271 mL增长到2019年的576 mL;男生1 000 m跑较2014年和2019年全国体质调研数据分别快23.0和17.5 s,女生800 m跑较2014年和2019年全国体质调研数据分别快22.3和21.5 s。 结论 该校大一新生体质健康状况在不同BMI分组间存在差异且随时间变化。虽然整体体测成绩高于全国水平,但仍需关注体测成绩下降的趋势。
2025, 46(6): 899-902.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166
摘要:
近视为屈光不正中最为常见的类型,近年来,近视发病逐渐呈现低龄化趋势,对儿童青少年进行视力筛查及近视预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对睫状肌麻痹验光法、裸眼视力联合非睫状肌麻痹状态下综合验光,眼轴长度与角膜曲率比值、Suresight和Spot视力筛查仪等视力筛查方案的有效性及局限性进行综述,为今后更好地筛选和改善中国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近视为屈光不正中最为常见的类型,近年来,近视发病逐渐呈现低龄化趋势,对儿童青少年进行视力筛查及近视预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对睫状肌麻痹验光法、裸眼视力联合非睫状肌麻痹状态下综合验光,眼轴长度与角膜曲率比值、Suresight和Spot视力筛查仪等视力筛查方案的有效性及局限性进行综述,为今后更好地筛选和改善中国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2025, 46(6): 908-912.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163
摘要:
营养素养作为健康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青少年的饮食习惯及健康状况密切相关;提升营养素养不仅有助于青少年做出更健康的饮食选择,还可以预防疾病。文章系统综述了青少年营养素养的个体和环境层面影响因素,重点探讨了基于学校的传统干预措施、新媒体平台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创新干预策略,为提高中国青少年的营养素养水平及整体健康状况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营养素养作为健康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青少年的饮食习惯及健康状况密切相关;提升营养素养不仅有助于青少年做出更健康的饮食选择,还可以预防疾病。文章系统综述了青少年营养素养的个体和环境层面影响因素,重点探讨了基于学校的传统干预措施、新媒体平台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创新干预策略,为提高中国青少年的营养素养水平及整体健康状况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摘要:
根据国务院1987年同意建立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制度, 2019年, 教育部等部署开展了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工作。发现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总体有所改善, 并提出了促进学生体质与健康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 针对本次调研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相关安排: 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落实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政策要求、持续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全国健康学校建设计划。
根据国务院1987年同意建立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制度, 2019年, 教育部等部署开展了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工作。发现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总体有所改善, 并提出了促进学生体质与健康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 针对本次调研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相关安排: 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落实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政策要求、持续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全国健康学校建设计划。
摘要:
编制适合我国使用的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问卷,并对其信效度进行评价,为更好地了解我国青少年非自杀性自杀行为提供工具.方法 自行编制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问卷.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沈阳、郑州、南昌和深圳部分在校初、高中学生,共15 096人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同质信度、分半信度、结构效度等评价问卷的信效度.选取合肥市某中学94名学生使用自残功能性评估问卷(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Self-mutilation,FASM)作为校标问卷进行调查,考察问卷的效标关联效度.结果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问卷分为行为问卷(12个条目)和功能问卷(19个条目)2部分.行为问卷的Cronbachα系数为0.921,分半信度为0.851,重测信度为0.843,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4.914%,与校标问卷FASM行为维度得分的相关系数r=0.833(P<0.01).功能问卷总分的Cronbach α系数为0.905,分半信度为0.786,重测信度为0.805,累计方差贡献率为53.871%,与校标问卷FASM功能维度得分的相关系数r=0.859(P<0.01).结论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作为我国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和功能的评定工具.
编制适合我国使用的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问卷,并对其信效度进行评价,为更好地了解我国青少年非自杀性自杀行为提供工具.方法 自行编制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问卷.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沈阳、郑州、南昌和深圳部分在校初、高中学生,共15 096人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同质信度、分半信度、结构效度等评价问卷的信效度.选取合肥市某中学94名学生使用自残功能性评估问卷(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Self-mutilation,FASM)作为校标问卷进行调查,考察问卷的效标关联效度.结果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问卷分为行为问卷(12个条目)和功能问卷(19个条目)2部分.行为问卷的Cronbachα系数为0.921,分半信度为0.851,重测信度为0.843,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4.914%,与校标问卷FASM行为维度得分的相关系数r=0.833(P<0.01).功能问卷总分的Cronbach α系数为0.905,分半信度为0.786,重测信度为0.805,累计方差贡献率为53.871%,与校标问卷FASM功能维度得分的相关系数r=0.859(P<0.01).结论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作为我国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和功能的评定工具.
摘要:
探讨不同强度体育锻炼对提升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韧性的效果,为大学生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相关研究资料.方法 按照整群抽样的原则,选取武汉职业技术学院1 546名大一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利用SCL-90自评量表和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进行调查.将学生按班级分为对照1,2,3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1组390名,按照常规体育课程进行锻炼;对照2组385名,给予小运动强度锻炼;对照3组387名,给予大强度体育锻炼;观察组384名,给予中等强度锻炼.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大学生SCL-90量表中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偏执得分明显优于对照1组、2组以及3组(F值分别为3.57,3.33,4.27,5.28,3.82,4.29,P值均<0.01);心理韧性调查表得分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1,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观察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可对社交、身心健康、精神解脱以及自我磨炼等产生良好的影响,与其余组别学生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可有效提升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韧性,值得关注.
探讨不同强度体育锻炼对提升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韧性的效果,为大学生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相关研究资料.方法 按照整群抽样的原则,选取武汉职业技术学院1 546名大一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利用SCL-90自评量表和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进行调查.将学生按班级分为对照1,2,3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1组390名,按照常规体育课程进行锻炼;对照2组385名,给予小运动强度锻炼;对照3组387名,给予大强度体育锻炼;观察组384名,给予中等强度锻炼.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大学生SCL-90量表中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偏执得分明显优于对照1组、2组以及3组(F值分别为3.57,3.33,4.27,5.28,3.82,4.29,P值均<0.01);心理韧性调查表得分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1,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观察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可对社交、身心健康、精神解脱以及自我磨炼等产生良好的影响,与其余组别学生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可有效提升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韧性,值得关注.
摘要:
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努力.为扎实推进近视防控工作,普及近视防控的适宜技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颁布实施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指南》(简称《指南》).本文围绕《指南》的背景、意义和主要内容等方面进行解读,以提高公共卫生专业工作者和关注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相关人员对《指南》内容的理解.
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努力.为扎实推进近视防控工作,普及近视防控的适宜技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颁布实施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指南》(简称《指南》).本文围绕《指南》的背景、意义和主要内容等方面进行解读,以提高公共卫生专业工作者和关注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相关人员对《指南》内容的理解.
摘要:
大学生体质下降现已成为一项严峻的全球性社会问题,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研究人员的密切关注,而身体活动量减少是造成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直接原因.影响大学生身体活动量减少的因素较多,其中不良生活方式是较为重要的原因,健康生活方式对包括柔韧、肌肉力量、耐力、体质量指数(BMI)等身体健康指标,以及舒张压、收缩压、三酰甘油、总胆固醇等冠心病危险因素均有积极影响[1].本文拟对国内外大学生生活方式与体质健康水平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与分析,了解生活方式对大学生体质健康影响情况及干预策略,以期为我国大学生体质改善提供指导.
大学生体质下降现已成为一项严峻的全球性社会问题,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研究人员的密切关注,而身体活动量减少是造成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直接原因.影响大学生身体活动量减少的因素较多,其中不良生活方式是较为重要的原因,健康生活方式对包括柔韧、肌肉力量、耐力、体质量指数(BMI)等身体健康指标,以及舒张压、收缩压、三酰甘油、总胆固醇等冠心病危险因素均有积极影响[1].本文拟对国内外大学生生活方式与体质健康水平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与分析,了解生活方式对大学生体质健康影响情况及干预策略,以期为我国大学生体质改善提供指导.
摘要:
为切实加强新时代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八部门于近日颁布实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将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上升为国家战略.该文阐述了《实施方案》的出台背景、政策亮点和重要部署,以及教育部等八部门、各省份和地方教育系统对《实施方案》的贯彻落实情况.提出下一步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的重点任务为以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为指引,狠抓工作落实,强化考核刚性约束,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专家指导、科研支撑、学校参与、家庭支持、社会共治”的综合防控体系.
为切实加强新时代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八部门于近日颁布实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将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上升为国家战略.该文阐述了《实施方案》的出台背景、政策亮点和重要部署,以及教育部等八部门、各省份和地方教育系统对《实施方案》的贯彻落实情况.提出下一步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的重点任务为以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为指引,狠抓工作落实,强化考核刚性约束,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专家指导、科研支撑、学校参与、家庭支持、社会共治”的综合防控体系.
摘要:
了解江苏省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现状及影响因素,为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分层整群抽取江苏省12所高校2 643名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参与行为的问卷调查.结果 仅有2.3%(60/2 643)的大学生每周上体育课课时数≥3学时,29.9%(790名)每周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次数≥3次,14.8%(391名)每天参与体育锻炼时间≥lh,23.0%(609名)掌握的运动技能项数≥3项,45.7%(1 208名)未参加体育社团,17.8%(471名)参与校外体育俱乐部等社会体育组织;40.1%(1 059名)的学生认为体育课程内容缺乏趣味性,31.9%(845名)的学生不喜欢体育教师或其授课方式,19.4%(514名)认为缺乏体育场地或器材,21.1%(558名)认为体育锻炼对学习效果没影响,28.9%(764名)认为体育课程及相关活动对就业没有影响,17.1%(451名)认为体育成绩好坏不影响在校评优和进步;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行为现状及不喜欢体育锻炼原因的性别、年级和地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级、地区、课程内容缺乏趣味性、不喜欢体育教师的授课方式、缺乏体育场地或器材是江苏省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P值均<0.05).结论 江苏省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行为现状情况不容乐观,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行为需要社会、学校和个人兼容并济,共同努力.
了解江苏省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现状及影响因素,为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分层整群抽取江苏省12所高校2 643名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参与行为的问卷调查.结果 仅有2.3%(60/2 643)的大学生每周上体育课课时数≥3学时,29.9%(790名)每周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次数≥3次,14.8%(391名)每天参与体育锻炼时间≥lh,23.0%(609名)掌握的运动技能项数≥3项,45.7%(1 208名)未参加体育社团,17.8%(471名)参与校外体育俱乐部等社会体育组织;40.1%(1 059名)的学生认为体育课程内容缺乏趣味性,31.9%(845名)的学生不喜欢体育教师或其授课方式,19.4%(514名)认为缺乏体育场地或器材,21.1%(558名)认为体育锻炼对学习效果没影响,28.9%(764名)认为体育课程及相关活动对就业没有影响,17.1%(451名)认为体育成绩好坏不影响在校评优和进步;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行为现状及不喜欢体育锻炼原因的性别、年级和地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级、地区、课程内容缺乏趣味性、不喜欢体育教师的授课方式、缺乏体育场地或器材是江苏省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P值均<0.05).结论 江苏省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行为现状情况不容乐观,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行为需要社会、学校和个人兼容并济,共同努力.
摘要:
探讨运动干预对焦虑女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以及负性情绪在运动干预影响睡眠质量中的中介效应,为指导睡眠障碍患者的康复提供参考.方法 以北京师范大学70名焦虑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34名)和对照组(36名);实验组进行8周有氧运动与瑜伽训练结合的干预,对照组在相同时间正常学习生活不进行规律运动;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ANA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被试运动干预前后的睡眠与负性情绪水平.结果 运动干预后,实验组睡眠质量(4.31±1.26)、焦虑(36.41±7.32)和负性情绪(2.37±0.50)得分较干预前[(8.41±3.11)(53.76±2.70)(2.79±0.59)]均显著改善(P值均<0.01),而对照组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中介效应检验显示,负性情绪在运动对睡眠质量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t=6.77,P<0.01).结论 运动干预显著改善了焦虑女大学生睡眠质量和负性情绪水平,负性情绪在运动改善睡眠质量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探讨运动干预对焦虑女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以及负性情绪在运动干预影响睡眠质量中的中介效应,为指导睡眠障碍患者的康复提供参考.方法 以北京师范大学70名焦虑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34名)和对照组(36名);实验组进行8周有氧运动与瑜伽训练结合的干预,对照组在相同时间正常学习生活不进行规律运动;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ANA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被试运动干预前后的睡眠与负性情绪水平.结果 运动干预后,实验组睡眠质量(4.31±1.26)、焦虑(36.41±7.32)和负性情绪(2.37±0.50)得分较干预前[(8.41±3.11)(53.76±2.70)(2.79±0.59)]均显著改善(P值均<0.01),而对照组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中介效应检验显示,负性情绪在运动对睡眠质量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t=6.77,P<0.01).结论 运动干预显著改善了焦虑女大学生睡眠质量和负性情绪水平,负性情绪在运动改善睡眠质量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摘要:
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近视发病率居高不下,并呈低龄化的趋势,流行形势非常严峻,其中环境因素是近视病因研究的热点.本文对国内外儿童青少年近距离用眼、户外活动、睡眠时长、照明条件、饮食习惯等与近视发生的关系进行文献研究和分析,提出了针对社会、学校、家庭、学生和特殊个体不同角度的干预策略,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儿童青少年的视力.
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近视发病率居高不下,并呈低龄化的趋势,流行形势非常严峻,其中环境因素是近视病因研究的热点.本文对国内外儿童青少年近距离用眼、户外活动、睡眠时长、照明条件、饮食习惯等与近视发生的关系进行文献研究和分析,提出了针对社会、学校、家庭、学生和特殊个体不同角度的干预策略,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儿童青少年的视力.
摘要:
通过了解中国儿童哮喘患病率的流行病学特点,为儿童哮喘防治工作提供线索.方法 系统收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PubMed数据库中与儿童哮喘患病率相关的横断面研究,应用Stata 16.0软件进行Meta分析,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计算患病率,并按性别、年龄、地区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共纳入26篇文献,研究对象213 729人,男童112 169名,女童101 560名.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国14岁及以下儿童哮喘总患病率为3.3%(95%CI=2.7%~4.0%).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中国男童哮喘患病率高于女童(Q=11.42,P=0.01),4~6岁组儿童哮喘患病率高于0~3及7~14岁组儿童(Q=8.03,P=0.02),南、北方儿童哮喘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0.72,P>0.05).结论 中国儿童哮喘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建议加大哮喘防治力度.
通过了解中国儿童哮喘患病率的流行病学特点,为儿童哮喘防治工作提供线索.方法 系统收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PubMed数据库中与儿童哮喘患病率相关的横断面研究,应用Stata 16.0软件进行Meta分析,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计算患病率,并按性别、年龄、地区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共纳入26篇文献,研究对象213 729人,男童112 169名,女童101 560名.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国14岁及以下儿童哮喘总患病率为3.3%(95%CI=2.7%~4.0%).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中国男童哮喘患病率高于女童(Q=11.42,P=0.01),4~6岁组儿童哮喘患病率高于0~3及7~14岁组儿童(Q=8.03,P=0.02),南、北方儿童哮喘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0.72,P>0.05).结论 中国儿童哮喘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建议加大哮喘防治力度.
摘要:
根据国务院1987年同意建立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制度, 2019年, 教育部等部署开展了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工作。发现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总体有所改善, 并提出了促进学生体质与健康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 针对本次调研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相关安排: 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落实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政策要求、持续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全国健康学校建设计划。
根据国务院1987年同意建立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制度, 2019年, 教育部等部署开展了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工作。发现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总体有所改善, 并提出了促进学生体质与健康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 针对本次调研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相关安排: 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落实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政策要求、持续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全国健康学校建设计划。
摘要:
分析影响儿童行为问题的饮食危险因素,为预防和减少儿童行为问题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Rutter儿童行为量表对学龄儿童的行为问题进行分型,应用食物频率间卷(FFQ)调查各营养素摄入状况,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及逐步回归分析研究行为问题与营养素摄入状况的相关性.结果不同性别儿童行为问题分型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8.01,P<0.05),男童主要以A型行为问题为主(53.37%),女童主要以N型行为问题为主(44.87%).行为问题组儿童能量、蛋白质、脂肪、胆固醇、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P、Se摄入量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22,-2.10,-2.29,-2.48,-3.16,-2.01,-2.02,-1.96,-2.08,P值均<0.05).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性别、Se、维生素C与A型行为问题有关(F=4.84,P=0.01);分娩方式与N型行为问题有关(F=6.00,P=0.02);分娩方式、维生素A与M型行为问题有关(F=6.97,P=0.00);分娩方式、Cu、维生素A与总行为问题有关(F=5.47,P=0.00).结论 营养素摄入与儿童行为问题有关,纠正行为问题儿童营养失衡可能对改善行为问题有帮助.
分析影响儿童行为问题的饮食危险因素,为预防和减少儿童行为问题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Rutter儿童行为量表对学龄儿童的行为问题进行分型,应用食物频率间卷(FFQ)调查各营养素摄入状况,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及逐步回归分析研究行为问题与营养素摄入状况的相关性.结果不同性别儿童行为问题分型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8.01,P<0.05),男童主要以A型行为问题为主(53.37%),女童主要以N型行为问题为主(44.87%).行为问题组儿童能量、蛋白质、脂肪、胆固醇、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P、Se摄入量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22,-2.10,-2.29,-2.48,-3.16,-2.01,-2.02,-1.96,-2.08,P值均<0.05).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性别、Se、维生素C与A型行为问题有关(F=4.84,P=0.01);分娩方式与N型行为问题有关(F=6.00,P=0.02);分娩方式、维生素A与M型行为问题有关(F=6.97,P=0.00);分娩方式、Cu、维生素A与总行为问题有关(F=5.47,P=0.00).结论 营养素摄入与儿童行为问题有关,纠正行为问题儿童营养失衡可能对改善行为问题有帮助.
获得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