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新技术 新标准 新策略—首届近视防治融合论坛顺利召开

发布日期: 2021-05-31 阅读次数:
  • 分享到: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弘论榕申汇才俊,心系未来护明辉。2021中国眼底病论坛暨国际视网膜研讨会(Retina China 2021)之首届近视防治融合论坛,于2021年5月28日在有福之州福州(主会场)和东方之珠上海(分会场)两地联动召开,会议邀请了海内外近视防治领域权威专家学者开展专题讲座,总结分享了近视防治领域最“新”动态—“新技术 新标准 新策略”,学术报告亮点不断,是近视防治领域的饕餮盛宴。

#01 大师专题报告

本次论坛的大师专题云集了海内外顶尖专家学者,在许迅、陶芳标、张丰菊、朱剑锋四位教授的主持下隆重开启。各位大咖分别从宏观政策、防治实践、临床前沿、基础机制等各个角度为听众展示了近视防治的全景图,同时突出了当前研究和实践的“新”思路和“新”视野。

国家卫生健康委李筱翠处长因公务无法出席本次论坛,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陶芳标教授代报告了“儿童青少年眼健康管理策略思考”,从国家层面出发,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指导原则,宏观上提出了针对儿童青少年眼健康管理的八大策略,分别为“完善工作机制,推进部门合作”、“坚持预防为主,力争早发现、早干预”、“加强监测预警,建设儿童青少年眼健康信息化工程”、“增强能力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加强科学研究,促进成果转化”、“强化技术支撑,发挥引领作用”、“提高服务覆盖,确保公平可及”和“动员社会力量,营造支撑环境”。

国家教育部樊泽民处长从时间维度分享了“中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的历史方位和时代前景”报告,从时代背景阐述了我国近视防控历程中的几项标志性事件,包括习总书记亲自指示、八部委《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制定、《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光明行动工作方案(2021-2025)》出台等,强调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是当前重要的公共卫生挑战,近视防控是国家战略,呼吁全社会上下群策群力共同参与近视防控工作,呵护好孩子的眼睛。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Ian Morgan教授分享了他在近视危险因素方面的新见解“New Insights into Risk Factors for Myopia”,指出当前有明确因果效应的因素是教育和户外时间,强调后续研究需要注重那些具有因果效应和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呼吁学校层面的政策干预将是有效措施。在问答环节,Morgan教授就当下热点话题“视屏时间与近视发生的关系”做了细致回答,指出电子产品使用本质上是近距离用眼,但当前证据尚不充足,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北京大学儿少所马军教授深度解读了强制标准“儿童青少年学习用品近视防控卫生要求”,从教科书和杂志、照明、多媒体等八个技术内容详细报告了标准要求,强制性标准为近视防控实践提出具体要求,是近视防控实践的重要参考。

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陶芳标教授结合我国近视现状,报告了“近视率下降路在何方:学生户外活动实操策略”,为近视防控实践搭脉,开出增加学生户外时间的实操良方。陶教授基于科学证据指出教育是近视危险因素,增加户外时间是有效的保护因素,强调从近视源性环境中落实户外活动是当前近视防控的主要抓手并举例很多可能增加户外活动时间的措施,如学校增加课间户外时间、上学或放学路上增加户外暴露等。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中山大学眼科中心何明光教授带来了最新研究成果“低强度长波长红光控制近视进展”,为近视防控带来新技术新思路。何教授介绍了这项重要的临床试验,证实了低强度长波长红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这项技术有望成为近视防控的新技术、新手段。在问答环节,何明光教授分析了研究中出现的眼轴回退现象,指出脉络膜增厚尚不能完全解释回退现象,有待动物实验进一步探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张丰菊教授分享了“巩膜交联在近视防控应用中的研究进展”,分别从巩膜交联技术的基本原理、有效性和安全性等方面详细报告了最新进展,重点介绍了光辐照交联法,该项新技术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前景,为预防高度近视进展病理性近视提供了新措施。

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邹海东教授从防控实践出发分享了“新技术赋能儿童屈光发育档案建立与管理”。基于当前屈光发育档案建立与管理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邹教授结合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的工作实践,详细介绍了近视防控体系建设中涵盖的新技术,包括智能腕表、近视风险评估表、明眸APP等。

澳大利亚华伯恩视觉研究所、新南威尔士大学Padmaja Sankaridurg教授分享了光学措施控制近视的最新动态“Recent Advances in Optical Strategies for Myopia Control”,分别介绍了不同光学措施的基本原理、有效性等内容,指出当前光学手段为控制近视进展提供足够的技术选择,增强了我们对控制近视进展的信心。问答环节,Sankaridurg教授就光学措施在预防近视发生方面发表见解,她认为近视发生发展是连续的,预防近视进展的光学措施可以用于预防近视发生,但是当前的障碍不是技术而是未近视人群的可接受度。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金子兵教授汇报了“病理性近视的遗传研究及全国质控报告分析”,金教授分别从高度近视的基因突变、高度近视全国住院患者总体情况、高度近视全国住院患者分布特征和高度近视全国住院患者手术治疗情况等四个方面系统介绍了我国高度近视现状。

#02 青年专题报告

青年专题由何鲜桂、潘臣炜、朱鸿、梅颖四位教授主持,共邀请了11位国内青年学者从指南、标准、临床试验、队列研究等不同角度分享了近视防治领域的最新进展。

作为论坛第一位发言者,北京大学儿少所宋逸教授从卫生经济的宏观视角论述近视的疾病负担,分享了“不可忽视的近视相关社会负担”报告,指出近视是全球失明的第二大原因,可造成每年2000多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宋教授强调当前近视负担是“小眼镜,大负担”,不仅会影响个人生活质量,还会对社会和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远期来看,近视负担可能会降低科技人才质量导致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而难以脱离。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徐娴教授为大家带了最新研究成果——“青少年高度近视眼底改变”,聚焦青少年人群,分析了高度近视眼底病变的相关因素,根据眼底病变程度判断对应的脉络膜厚度界值,为高度近视早期眼底病变筛查提供线索。目前,该研究还在继续进行中,随访数据不断累积,期待后续更多成果发布。

苏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潘臣炜教授分享了“虹膜色泽与屈光”报告。潘教授生动形象地讲解了虹膜颜色与屈光关系的分析过程,将选题立项的趣味和科研设计的严谨融为一体,演讲风格幽默风趣。现场观众惊叹,原来科学研究也可以像侦探破案一样充满魅力。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保金华教授围绕非球微透镜热点议题,报告了“非球微透镜技术延缓近视进展研究”。保教授团队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证实了非球微透镜可以有效控制近视进展,高非球微透镜效果更优,其中戴镜依从性对结果有重要影响。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朱剑锋教授分享了“脉络膜厚度:预测阿托品控制近视效果的指标”报告,详细阐述了阿托品使用后脉络膜厚度变化,提示脉络膜厚度可能是预测阿托品控制近视效果的指标。

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伍晓艳教授详细解读了“儿童青少年近视预防指引/指南”的制定过程和具体内容,深度剖析了指南中的术语含义、行为指导、卫生学要求等核心要点,生动形象地解读了指南中的行为指导,令听众印象深刻。

中山大学眼科中心杨晓教授分享了“从学前儿童屈光发育看近视预防关口前移策略”的报告,指出学龄前近视将会给儿童带来终生负担,是近视防控的重要挑战。杨教授通过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了学龄前儿童屈光发育趋势,通过混合线性模型发现年龄和性别是学龄前儿童屈光发育的重要影响因素。

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倪海龙教授从生活场景切入,分享了“如何讲好近视防控科普故事”,强调科普需要贴近学生和家长的生活场景,在共情共景的前提下讲生活中的科学故事,才能让科学知识走入普通大众心里。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姜珺教授向听众解读了“角膜塑形镜验配专家共识(2021)”,围绕安全、有效的核心原则,细致分析了患者适应征和禁忌症判断、验配流程的规范操作以及检查中的注意事项。

复旦大学耳鼻喉科医院陈志教授分享了“近视鸡尾酒疗法:OK镜联合低浓度阿托品”,介绍了OK镜治疗存在的不足和与低浓度阿托品联合使用的有效性,指出OK镜与低浓度阿托品联合使用的短期效益明确,但长期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观察。陈教授还在讨论部分,分享了对这种鸡尾酒疗法机制的个人见解,提示视网膜或脉络膜受体疲劳可能是一个作用机制。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何鲜桂教授从近视防控实践需要的角度提出视力和远视储备标准对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非常必要,并作报告“儿童青少年分年龄视力和远视储备标准值”。何教授分别从标准制定背景、过程和结果等内容逐次展开,剖析了分年龄视力和远视储备标准的临床和公共卫生意义。在报告最后,何教授给出了具体的标准值范围,引起了现场观众的极大兴趣和讨论,也将青年专题推向了高潮。

#03 病理性近视联合专题

联合专题围绕病理性近视眼底病变治疗新方案展开,北京协和医院陈有信教授分享了他近些年在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CNV)领域的研究进展,报告了“病理性近视CNV雷珠单抗三期临床试验结果”,从病理性近视CNV的发病机制、影像学检查和分型角度论述了抗VEGF药物对治疗病理性近视CNV的理论基础和治疗原则,重点报告了三项临床试验(REPAIR, RADIANCE, BRILLANCE)研究成果,指出雷珠单抗治疗病理性近视CNV兼具有效性和安全性,为病理性近视CNV治疗带来了新方案。

#04 眼轴应用专题

建立屈光发育档案是近视防控重要基础性工作,其中眼轴长度测量由于不受调节影响特点,是反映屈光发育状态、推进近视防控精准管理的重要客观指标。

本专题由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许迅教授、何鲜桂教授团队联合山东中医药大学眼科研究所毕宏生教授团队、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钟华教授团队、 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眼科朱丹教授团队,基于统一检查方法的多中心数据库,制订并发布4-18岁分年龄段的儿童青少年眼轴标准值,并从眼轴长度在横断面筛查分类、长期随访进展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具体阐述,指出要注意儿童青少年1mm眼轴增长不等于近视度数300度增长,在防控实践中勿“谈长色变”—眼轴长度存在一定生理增长量,下一步将制定出应用操作流程图给到实践一线参考。

在焦点访谈中,毕宏生教授分享眼轴在近视防控中的作用及重要性不可忽视,是必须测量的真实客观的参数,是记录屈光发育的可靠指标,是判断近视进展的金标准之一;钟华教授分享了眼轴在近视的发生发展以及病理性近视的评估和观察中是非常重要的指标,临床中可帮助预警儿童青少年高度近视发生。

#05 大会及论坛盛况 精彩回顾

结语

本次论坛聚焦近视防治领域“新”内容,多学科交叉特点鲜明,大咖们的精彩报告构成了这场学术盛宴的满汉全席。多视角、多维度、多层次的学术讨论为参会代表带来了很多启发,不仅丰富了知识,还为近视防治提供了远大视野,为近视防治的科学研究、临床治疗和公共卫生防控实践指明了方向。聚焦讨论“新技术 新标准 新策略”,开拓“新视野”,传递“新思想”,首届近视防治融合论坛圆满完成预期任务和使命,明眸之路漫漫,期待后续近视防治融合论坛在本次论坛基础上不断突破创新,推动近视防治科学研究向前发展。

衷心感谢拜耳、诺华、依视路、艾尔兴、蔡司和科林企业对本次近视防治融合论坛的支持!

  • 分享到: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发布日期: 2021-05-31 阅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