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含糖饮料的生产和销售量在不断增长,儿童饮用饮料,包括含糖饮料的行为越来越普遍,含糖饮料的饮用量也显著增加。1998年,我国城市儿童人均每天饮用饮料329毫升,到了2008年,儿童每天饮用饮料增长到715毫升。总体来看,儿童含糖饮料的消费量在不断增加。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指出,含糖饮料是指在制作饮料过程中人工添加糖且含糖量在5%以上的饮料。据此估计,目前我国饮料市场中超过半数饮料为含糖饮料。
2018年5月18日,《中国儿童含糖饮料消费报告》在北京正式发布。这个报告是由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组织全国相关领域专家编写的。
过多饮用含糖饮料会对健康带来危害。研究显示,过多饮用含糖饮料会增加患龋齿、肥胖、2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等慢性疾病的风险。过多饮用含糖饮料不仅威胁儿童的身体健康,对一生的健康带来不利影响,还会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负担。因此,我们需要警惕过量饮用含糖饮料对儿童健康带来的危害,及早制定和实施防控措施。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均衡的营养是儿童智力和体格正常发育乃至一生健康的基础。这一时期也是儿童饮食行为和生活方式形成的关键时期。家庭、学校和社会要积极开展饮食教育,做到食物多样,均衡饮食,控制儿童含糖饮料的消费量。
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在《成人和儿童糖摄入量指南》中提出,要在整个生命历程中减少游离糖的摄入量;在2016年发布的《终止儿童肥胖》报告中又指出,要实施综合措施以促进儿童和青少年健康食物的摄入,减少含糖饮料的摄入。
我国在2016年召开的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上发布了《2030可持续发展中的健康促进上海宣言》和《健康城市上海共识》,提出政府必须采取行动来促进公众健康,将财政政策作为强有力的工具,增加对健康和福祉的投资;加强对不健康产品的立法、管制和税收。

目前,我国还没有针对含糖饮料的相关政策措施。《中国儿童含糖饮料消费报告》综合国内外政策环境的支持、其他国家对含糖饮料征税的经验,从我国国情出发,分析我国儿童含糖饮料摄入现状,预测对健康的影响及相关政策的作用和效果,提出了针对儿童含糖饮料消费控制的建议,以便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1制定相关策略,建议支持性环境
健康的饮食行为要从儿童时期开始培养,要降低儿童含糖饮料消费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要及早、从小抓起,应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建立以学校—家庭—社区为主的防控网络。应该加快营养立法,推动制定相关政策,包括限制含糖饮料广告、促销,在含糖饮料上添加警示标识,对含糖饮料征税等。
2加强多部门合作,创造支持性氛围
学校要加强宣传,开展学校健康教育,净化校园及周边环境。家长从自身做起,支持和鼓励孩子减少含糖饮料消费。社区共建支持性氛围,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政府、学术机构、企业和媒体各司其职,承担相应责任。
3建立含糖饮料消费监测机制,评估干预效果
目前我国关于含糖饮料及添加糖消费量的调查较少,建议开展我国儿童含糖饮料及添加糖消费状况的专项调查,建立含糖饮料消费监测和评价系统,了解不同人群含糖饮料的消费行为,根据监测的数据评估和制定政策和改善干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