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参加工作不久,我的前辈姜芝莉告诉我们科室的人说:“北医儿少所有个搞学问的,也有一些性格,叫季成叶”。那时,我就记住了这个名字。
我与季老见面,是在2001年。那时,我与一家公司合作研发微量子护眼理论(红点黄本的前身),公司提出要搞技术鉴定。我提议:“我们这个领域,现在最有权威的就是北医儿少所”。鉴定会上,我做了技术报告,季老为首的专家组给出了评审意见,给予了肯定,也提出了深入研究的建议。之后,我们深入研究,2005年至2007年,在季老担任总编辑的《中国学校卫生》发表了系列文章,探讨纸张、墨水、照明与近视眼的关联。
那次评审会,季老给我的印象是:不乏严谨;也比较务实;桃李芬芳。带领儿少所,引领儿少与学校卫生学科取得了跨越式发展。
我来自基层单位,与季老见面很少,《中国学校卫生》是我们主要的交流平台。
通过《中国学校卫生》,我们经常能看到季老在各类会议、活动上忙碌的照片。印象深刻的是季老撰写的一篇论文,引用率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并获得中华预防医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印象深刻的还有季老建立中国青少年健康危险因素监测体系,辽宁积极参加,并深入发掘2008年的资料,撰写系列文章。所以说,季老对于我们学科做出了很大贡献,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我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季老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之一。
儿少与学校卫生学科发展的历程中,季老是一个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引领学科跨入21世纪,为学科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自2005年,《中国学校卫生》由双月刊变为月刊,十年来,杂志越来越厚,质量不断提高,这些都凝聚着季老的心血。
作为基层人员,随着工作、科研的深入开展,越来越感到难度很大。这与一些行政层面有关,比如,校方、教师;也与家长与学生有关,他们的意识层面在改变。这种新形势下,开展预防医学工作的难度更大。
但我们要坚定职业信仰,做好本职工作。在季老等专家、学者的努力下,学科发展已经打下了坚实基础。再苦再难,我们也要把这份事业传承下去。
事实终将证明,儿少与学校卫生学科是一个好的工作方向。重要性上,健康需要从娃娃抓起。我的个人体会是:10年感到轻车熟路;20年感到如鱼得水;接近30年,越来越感到自己天生就是做这份工作的了。而季老的体会一定会更加深刻。他留下的足迹、身影,都是这些体会的印迹。
王智勇
大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