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贵州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相关因素的网络分析

赵文欣 田萌 陈思远 吴瑾怡 高瑛 邓茜雯 张宛筑

刘诗洁, 刘亚女, 王林. 运动干预和团体认知疗法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实证研究[J]. 中国学校卫生, 2022, 43(6): 825-829.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2.06.007
引用本文: 赵文欣, 田萌, 陈思远, 吴瑾怡, 高瑛, 邓茜雯, 张宛筑. 贵州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相关因素的网络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 2025, 46(1): 92-95.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022
LIU Shijie, LIU Yanv, WANG Lin. Exercise intervention and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towards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in college students[J]. CHINESE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2022, 43(6): 825-829.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2.06.007
Citation: ZHAO Wenxin, TIAN Meng, CHEN Siyuan, WU Jinyi, GAO Ying, DENG Xiwen, ZHANG Wanzhu. Network analysis of factors related to non-suicidal self-injury amo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Guizhou Province[J]. CHINESE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2025, 46(1): 92-95.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022

贵州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相关因素的网络分析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022
基金项目: 

2023年度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23GZGXRWJD1931

2024年度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年度课题 24GZYB98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赵文欣(1999 -),女,贵州都匀人,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青少年心理健康

    通讯作者:

    张宛筑,E-mail: 269396139@qq.com

  • 利益冲突声明  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 中图分类号: C913.5 G444 TN711.1

Network analysis of factors related to non-suicidal self-injury amo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Guizhou Province

  • 摘要:   目的  探索贵州省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为预防青少年高风险行为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23年4—10月选取贵州省遵义市、黔南州、铜仁市1 034名初、高中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问卷、家庭功能评定量表等进行问卷调查,使用R 4.4.1软件进行网络分析可视化、中心性指标及结果稳定性评估。  结果  贵州省中学生NSSI行为的检出率为29.6%,男生检出率为25.5%,女生检出率为3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7,P < 0.05)。有无NSSI中学生的情感交流、自我主义、家庭规则、积极沟通、问题解决、表达积极情绪和管理消极情绪自我效能感、欺凌受害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13.66~-7.05,P值均 < 0.01)。中学生NSSI与社会/关系欺凌、抑郁、焦虑均呈正相关,且在网络中存在较为紧密连接(r值分别为0.35,0.43,0.42,P值均 < 0.01)。中心性指标提示强度和接近中心性最高为压力(Z值分别为1.29,1.58),中介中心性最高为情感交流(Z=1.91),预期影响指数最高为身体欺凌(Z=1.44)(P值均 < 0.05)。  结论  压力、情感交流、身体欺凌在NSSI相关因素网络中有着重要影响,社会/关系欺凌、抑郁、焦虑与中学生NSSI行为存在较强的直接相关。
    1)  利益冲突声明  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 手机依赖(mobile phone dependence)指过度使用智能手机导致身体不适(颈部疼痛、眼睛干涩和头痛)[1]、心理缺陷(孤独感、抑郁、焦虑感)[2-3],还可能降低个人社交能力[3-4]。中国网民手机依赖仅次于巴西,排在世界第二,尤其体现在青年白领和压力较大的学生群体中[5]。目前,青少年手机依赖的干预研究主要分为认知干预和运动干预[6]。认知干预旨在实现对自我及他人手机依赖问题的认识与重构[7],而运动干预更侧重于生理层面的改善[6, 8]。运动根据情境中对外部刺激的利用程度,可以分为开放式运动技能(根据外部情境的变化而变化的运动技能,如篮球、排球等)、封闭式运动技能(个体无需参照外部条件变化而进行的运动技能,如慢跑、体操、跳绳等),二者对改善个体的抑制控制能力路径不同[9]。尽管已有文献认为运动或团体认知对手机依赖改善效果显著[1],但仍需进一步了解不同运动类型、团体认知与手机依赖之间的因果关系和相互作用机制,以期为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和身心健康改善提供佐证。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将武汉理工大学2019年第一学期大学公共体育课的班级进行编号,再从随机表中任意指定一行一列开始,向右抄录24个数的随机数字。从34个专业、4个年级中选取了24个自然班762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并发放手机依赖指数量表(Mobile Phone Addiction Index, MPAI)进行筛查。问卷回收率为92.78%,有效问卷654份(排除存在遗漏项目、随机填写等的问卷),有效率为85.83%。确定手机依赖学生标准:(1)18~22岁的在校大学生;(2)MPAI得分高于40分(对8个或以上条目做出肯定回答可以被认为是手机成瘾者)[10];(3)学生自我报告每日使用手机网络超过6 h并且持续时间≥3个月[11];(4)自愿参与;(5)具有篮球基础优先考虑,以便开放式运动(简单的技战术配合)干预的开展。共筛选出133名学生进行实验干预,实验过程中,由于病史、受伤、请假等原因,7名学生退出,最终实验对象的数量为126(91名男生和35名女生)。本研究所有参与者已签订知情同意书和自愿参与协议,并通过上海体育学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号:201964)。参与者被随机分配4组,采用计算机产生随机数序列。干预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3,P>0.05),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9,P>0.05)。

    1.2.1   干预方法

    基于本研究的第一步假设:不同运动类型对青少年手机依赖干预效果不同,开放式、封闭式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对改善手机依赖者的影响机制各不相同;第二步假设:开放式、封闭式运动技能干预与团体认知疗法的干预效果具有差异性。本研究共4个混合实验设计(组别:开放式运动组、封闭式运动组、团体认知组、对照组)×3(测试时间点:测试前、测试后、2个月的回访)。

    于2019年10月10日至12月30日,开展为期10周实验干预。开放式运动组、封闭式运动组、团体认知组每周干预2次,每次60 min,干预时间为周一至周五的16: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具体单元主题以及单元内容见表 1。其中开放式运动锻炼组采用具有代表性的团体篮球运动,为了突出团体篮球,本研究结合了简单的技战术配合;封闭式运动锻炼组采用健身气功和慢跑,突出受试者抑制控制能力;团体认知组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对照组不采用任何干预措施。

    表  1  大学生手机信赖干预单元主题及单元内容
    Table  1.  The subjects and contents of cell phone dependence intervention module for college students
    周次 开放式运动单元主题 封闭式运动单元主题 团体认知单元主题
    第1周 1.篮球发展与课堂要求;
    2.熟悉球性练习;
    3.行进间运球的基本技术。
    1.简介课堂任务与要求;
    2.健身气功八段锦起源、动作特点、健身价值;
    3.八段锦的基本手型、步型、呼吸调控;
    4.八段锦练习的基本身形:无级桩。
    1.介绍小组的主题、目的和意义,轮流自我介绍;
    2.审视“低头族”:诱导组员列出自己在哪些情景下使用手机较多;制定使用手机规则。
    第2周 1.复习直线、折线行进间运球;
    2.跳步急停、跨步急停、转身;
    3.一对一攻防。
    1.身形调控:无级桩;
    2.学习起势、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
    3.慢跑。
    正面引导:通过心理咨询师讲解手机依赖的不好影响,使组员初步掌握;同时引导组员找出在使用手机时产生的不合理信念。
    第3周 1.行进间低手上篮;
    2.二打一战术。
    1.复习八段锦第1~4式;
    2.学习摇头摆尾祛心火;
    3.慢跑。
    “我们有办法”:小组讨论,如“缺少手机焦虑、烦躁”等问题。
    第4周 1.防无球队员;
    2.传切战术配合练习。
    1.复习八段锦第1~5式;
    2.学习两手攀足固肾腰;
    3.慢跑。
    “遇见更好的自己”:小组成员结合自身情况分享自己对手机依赖的看法,鼓励组员自我剖析。
    第5周 1.三人传切配合战术;
    2.二对二攻防。
    1.复习八段锦1~6式;
    2.学习攒拳怒目增气力;
    3.慢跑。
    “放松之旅”:分享书籍、事实政治交流;使团体成员能够在停止手机使用后出现焦虑情绪时运用放松技术。
    第6周 1.二对二的掩护配合战术;
    2.篮球裁判规则学习。
    1.复习八段锦1~7式;
    2.学习背后七颠百病消、收势;
    3.慢跑。
    “我很优秀”:让组员分享最近生活中最开心的事,并分析自己对于这件事情的发生起到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第7周 1.篮球简单技战术综合练习;
    2.三对三攻防(1)。
    1.复习八段锦1~8式;
    2.八段锦全套动作的熟练掌握;
    3.慢跑。
    “如果我是你”:对角色扮演中的情境进行分析讨论,分析社会角色完成中的不足和困难,剖析自己社会交往中存在的缺点,并分析产生这些障碍的因素,再次修订理想自我。
    第8周 1.二对二、三对三攻防(2);
    2.教学比赛。
    1.八段锦全套动作练习;
    2.学习八段锦呼吸技巧。
    “学会自我管理”:心理咨询师训练团体成员观察、诊断、评估自己的行为,要求成员在生活中记录怎样运用团体认知技术来实现自我鼓励。
    第9周 1.三对二战术;
    2.四对四攻防(1)。
    八段锦全套动作练习(伴奏口令)。 “丢掉手机”:成员分享自己的兴趣爱好,相互交流,找到生活中除去手机之外的乐趣,重拾生活的激情;说出自己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些困扰,通过头脑风暴,大家一起找到解决方法,并给予彼此鼓励。
    第10周 1.四对四攻防(2);
    2.分组投篮、运球比赛。
    1.八段锦全套动作练习(伴奏音乐);
    2.八段锦展演。
    “昨天今天明天”:讨论各自在沉迷手机时与离线时的自我有什么不同,找寻整合两者的途径,向组员分发提前准备好的写有鼓励和祝福的话的小卡片、并向组员表达感谢。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1.2.2   控制条件

    为了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控制不相关变量和干扰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研究采取以下措施:(1)测试前后实验回访地点、测量工具、测试时间、测试人员一致;(2)采用双盲实验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实验干预过程都由培训教师在不知晓实验目的的前提下进行操作,前、后测及回访的研究人员在不知晓被试分组的情况下进行施测、统计;(3)为保证干预的质量,受试者不参与其他体育技能训练项目,消除混淆变量;(4)体育干预课程由3名负责专业课程教学的高校教师协商,制定教学进度和内容;(5)团体认知干预由国家心理咨询师设计,负责实验过程的具体实施。

    采用MPAI对被试手机依赖水平进行测量,该量表共有17个题项,包括失控性(指在手机上花费大量时间而不能自控)、戒断性(指无法正常使用手机时出现挫败感)、逃避性(指利用手机逃避紧张、孤独、压力等现实问题)和低效性(指过度使用手机影响到日常生活学习的效率)4个维度。量表采用5级计分方法,对8个或以上条目做出肯定回答的被认为手机成瘾[10],量表的重复信度为0.68~0.82[11]

    数据使用SPSS 22.0进行分析,结果采用(x±s)描述,受试者分组的性别、年龄用t检验及χ2检验;通过Shapiro-Wilk检验评估数据正态性,对于实验干预效果,采用多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以组别(开放式运动、封闭式运动、团体认知、对照组)为组间变量,以前、后测、2个月回访为组内变量,分别对手机依赖的效果进行4(组别)×3(前后测、2个月回访)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检验水准α=0.05。

    经Shapiro-Wilk检验,各组数据符合正态分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检验实验前、后以及回访后手机依赖的变化。结果发现,在MPAI总分上,时间×组别交互作用[F(3, 122)=2.02]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进一步简单效应检验发现,在组别效应上,前测的对照组与开放式运动、封闭式运动、团体认知学生的MPAI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 122)=0.34,P=0.61];后测时,对照组与开放式运动、封闭式运动、团体认知学生的MPAI总分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F(3, 122)=4.54,P=0.03],封闭式运动组得分高于开放式运动(t=4.54,P < 0.01)和团体认知(t=3.86,P < 0.01),且后两者间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6,P=0.46)。在时间主效应中,对照组中时间因素对MPAI的单独效应无统计学意义[F(2, 124)=0.05,P=0.71],开放式运动、封闭式运动、团体认知组的时间因素对MPAI的单独效应有统计学意义[F(2, 124)=3.63,P=0.03]。其中开放式运动、封闭式运动、团体认知组的前、后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1),开放式运动、团体认知组的后测与回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而封闭式运动组的后测与回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3,P>0.05)。见表 2

    表  2  不同组别手机依赖大学生实验前测、后测、2个月回访手机依赖得分(x±s)
    Table  2.  Score of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among different group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pre-test, post-test and 2-month follow-up(x±s)
    组别 时间 MPAI总分 戒断性 失控性 低效性 逃避性
    开放式运动 前测 48.41±7.80 14.35±2.17 21.71±1.53 8.23±1.80 7.51±1.06
    (n=31) 后测 38.71±4.59 6.45±1.52 16.23±1.91 7.11±1.04 6.36±1.16
    2个月回访 41.03±3.23 6.67±2.94 17.61±1.63 8.81±1.44 6.37±1.17
    封闭式运动 前测 49.26±6.39 14.51±2.22 20.55±1.17 8.93±1.45 7.29±1.34
    (n=31) 后测 42.74±6.87 10.45±3.48 17.74±1.69 7.27±1.26 6.61±1.06
    2个月回访 43.48±5.05 9.97±4.59 18.77±1.06 8.42±1.64 6.37±1.17
    团体认知 前测 48.18±6.13 15.17±1.63 20.76±1.10 9.53±1.52 7.73±1.14
    (n=30) 后测 39.16±5.49 8.40±2.86 18.39±1.14 6.86±1.19 6.43±1.12
    2个月回访 41.50±3.69 7.83±3.38 19.47±2.47 8.08±1.39 6.73±1.28
    对照组 前测 47.82±5.83 14.73±1.85 21.67±2.67 9.76±1.93 7.81±1.11
    (n=34) 后测 46.58±5.03 13.25±3.03 21.52±1.52 9.12±1.21 7.55±1.48
    2个月回访 44.85±3.95 13.56±5.21 20.97±3.34 9.10±1.16 7.41±1.32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通过重复测量方差对手机依赖量表各维度进行分析,逃避性仅时间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F(3, 122)=9.65,P < 0.01]。其中开放式运动、封闭式运动、团体认知组的前、后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后测与回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戒断性、低效性、失控性在时间×组别交互效应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展开简单效应检验发现,在组别方面,前测中的4组在戒断性[F(3, 122)=0.72]、低效性[F(3, 122)=0.78]、失控性[F(3, 122)=0.92]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后测中戒断性[F(3, 122)=7.26]、低效性[F(3, 122)=5.25]、失控性[F(3, 122)=6.90]得分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其中在戒断性、失控性维度上,开放式运动组得分低于封闭式运动(t值分别为2.67,2.58)和团体认知(t值分别为2.07,3.19)(P值均 < 0.05);在低效性维度上,团体认知组得分与开放式运动组(t=1.91)和封闭式运动组(t=1.7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且后两者间的得分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t=0.54,P>0.05)。在时间主效应中,对照组中时间因素对戒断性、低效性、失控性的效应无统计学意义,开放式运动、封闭式运动、团体认知组的时间因素对戒断性[F(3, 122)=6.22]、低效性[F(3, 122)=5.88]、失控性[F(3, 122)=18.20]的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其中在低效性中,3个实验组的前、后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团体认知组的后测与回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在戒断性和失控性中,3个实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1),但后测与回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本研究结果表明,10周后实验干预对被试手机依赖具有积极效应,与已有研究一致[8, 12]。进一步分析,开放式运动组、团体认知组MPAI总分水平较封闭式运动组下降更明显,可能是手机依赖被试较多在封闭式运动开始阶段表现出冷漠、情绪宣泄、敷衍干预等现象,而开放式运动、团体认知组干预设计具有情境性和兴趣性,加入同伴沟通、增强团体归属感、强化体验自述环节,更能弱化对手机使用的依赖性;回访后发现,封闭式运动组比开放式运动、团体认知组干预手机依赖的效果更持久,原因可能是封闭式运动的被试通过独立的身体活动调整注意力,降低外界事物的干扰,加强专注力,改善执行功能,通过认知能力调整自身的内部归因,从生理上改善注意力偏差、自控能力,进而缓解对手机的依赖。

    开放式运动对手机依赖的戒断性、逃避性、失控性有很好的干预效果。其中对逃避性的效果显著,说明被试利用手机的紧张、孤独、压力等改善效果显著,与卜彦丽[13]研究结果相似。此外,失控性和戒断性的有效缓解,说明开放式运动对被试的手机过度依赖有缓解,但封闭式运动在这两种维度中效果不佳。原因可能是开放式运动通过对外在环境的不断变化做出应答和不可预测的环境中处理信息,导致其拥有更灵活的视觉注意力,提升决策和自控能力[14]。另外,开放式运动尤其身体对抗项目满足手机依赖被试的成就感和人际关系等动机需要,从心理学和行为学视角解释了开放式运动技能改善社交、运动掌控感、身体自我及自主性[15]

    封闭式运动干预效果与开放式运动相比虽略显不足,但在回访比较中,其改善效果比其他组更持久。原因可能是受试者能通过封闭式运动调整注意力,降低外界事物的干扰,加强专注力,进而更有意识和理性去对生活情境做出选择,从根本上调整自己的内部归因,而内在动机提供的是长期、持久的效果,我国学者项明强[16]提出这一观点。

    团体认知组改善效果与开放式运动组相似,比封闭式式运动组干预效果更好,尤其在戒断性中,回访后的效果依旧得到改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被试的自我概念、团队意识得到显著加强,通过与同伴相互反省优缺点,进而对自己有更加正面积极的评价,逐渐修复个体理性认知,能正确把握价值观,这一点已被认知心理学学者认可[7, 17];另一方面,实验中,以学习压力调适、人际交往技巧、合理认知构建、情绪自我调节等为教学目的的专题,提升被试的自信心,进而提高应对心理压力能力,解决学生在学习、情感、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心理问题。美国学者Davis[18]认为,认知有助于手机依赖者澄清问题,找到自身手机使用过程中的不合理信念,将“外部支持”内化为自我指导和自我激励。基于此,团体认知疗法是以理性情绪和归因训练为主要理论依据,在团体情境下将认知与行为相结合,帮助成员从“外部支持”转变到“内部归因”的过程,从而产生认知、情感、态度、行为方面的改变,以此达到长久的效果。

    总之,本研究报道了开放式运动、封闭式运动、团体认知对青少年手机依赖的干预效果。但存在以下局限:受试者较少,尤其是女性受试者,使研究结果产生一定偏倚;由于实验操作的可行性,本课题的受试均为武汉理工大学在校学生,受试选择具有一定局限性,未来应扩大取样范围;另外,手机依赖行为的研究应更多地考虑心理变量的影响。

  • 图  1  中学生家庭功能、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抑郁-焦虑-压力、欺凌受害与NSSI行为中心性指标的标准化估计值

    Figure  1.  Standardized estimates of centrality indicators for family functioning, emotion regulation self-efficacy, depression-anxiety-stress, bullying victimization and NSSI behavior amo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表  1  贵州省有无NSSI行为中学生各量表得分比较[M(P25P75)]

    Table  1.   Comparison of scale dimension scores f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ith and without NSSI behavior in Guizhou Province[M(P25, P75)]

    NSSI行为 人数 家庭功能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 压力 焦虑 抑郁 欺凌受害情况
    情感交流 积极沟通 自我主义 问题解放 家庭规则 表达积极情绪 管理消极情绪 言语 身体 社会/关系 网络
    728 16(12, 19) 15(13, 17) 9(7, 12) 18(16, 20) 11(9, 12) 25(22, 28) 34(29, 42) 8(2, 14) 6(2, 12) 4(0, 10) 5(4, 7) 4(4, 5) 4(4, 6) 4(4, 4)
    306 20(16, 23) 13(11, 15) 11(9, 14) 17(15, 18) 12(10, 14) 22(19, 26) 28(23, 33) 16(10, 24) 14(8, 22) 14(6, 20) 7(6, 9) 5(4, 8) 6(5, 8) 4(4, 4)
    Z -10.75 -9.66 -8.74 -7.50 -7.63 -7.73 -11.11 -12.75 -13.64 -13.66 -10.03 -9.99 -11.14 -7.05
    P < 0.01 < 0.01 < 0.01 < 0.01 < 0.01 < 0.01 < 0.01 < 0.01 < 0.01 < 0.01 < 0.01 < 0.01 < 0.01 < 0.01
    下载: 导出CSV
  • [1] QU D, WEN X, LIU B, et al. Non-suicidal self-injury in Chinese population: a scoping review of prevalence, method, risk factors and preventive interventions[J]. Lancet Reg Health West Pac, 2023, 37: 100794.
    [2] LIU C R, WAN L P, LIU B P, et al. Depressive symptoms mediat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maternal authoritarian parenting and non-suicidal self-injury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J]. J Affect Disord, 2022, 305: 213-219. doi: 10.1016/j.jad.2022.03.008
    [3] 蔡玉清, 董书阳, 袁帅, 等. 变量间的网络分析模型及其应用[J]. 心理科学进展, 2020, 28(1): 178-190.

    CAI Y Q, DONG S Y, YUAN S, et al. Network analysis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psychology[J]. Adv Psychol Sci, 2020, 28(1): 178-190. (in Chinese)
    [4] EPSLAMP S, BORSBOOM D, FRIED E I. Estimating psychological networks and their accuracy: a tutorial paper[J]. Behav Res Methods, 2018, 50(1): 195-212. doi: 10.3758/s13428-017-0862-1
    [5] 冯玉. 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与个体情绪因素和家庭环境因素的关系[D].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08.

    FENG Y. The relation of adolecents' self-harm behaviors individual, emo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family environment factors[D]. Wuhan: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2008. (in Chinese)
    [6] 李荣风, 徐夫真, 纪林芹, 等. 家庭功能评定量表的初步修订[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3, 21(7): 996-1000.

    LI R F, XU F Z, JI L Q, et al. Revision of Family Assessment Device(FAD)[J]. Chin J Health Psychol, 2013, 21(7): 996-1000. (in Chinese)
    [7] 王玉洁, 窦凯, 刘毅.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的修订[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2(1): 45-50.

    WANG Y J, DOU K, LIU Y. Revision of the Scale of Regulatory Emotional Self-efficacy[J]. J Guangzhou Univ (Soc Sci Ed), 2013, 12(1): 45-50. (in Chinese)
    [8] 龚栩, 谢熹瑶, 徐蕊, 等. 抑郁-焦虑-压力量表简体中文版(DASS-21)在中国大学生中的测试报告[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0, 18(4): 443-446.

    GONG X, XIE X Y, XU R, et al.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Chinese versions of DASS-21 in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J]. Chin J Clin Psychol, 2010, 18(4): 443-446. (in Chinese)
    [9] 谢家树, 魏宇民, Bear George. 特拉华欺凌受害量表(学生卷)中文版再修订及初步应用[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8, 26(2): 259-263.

    XIE J S, WEI Y M, BEAR G. Revision and preliminary application of Chinese version of Delaware Bullying Victimization Scale-student[J]. Chin J Clin Psychol, 2018, 26(2): 259-263. (in Chinese)
    [10] 胡达振, 王璐, 段文静, 等. 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评价[J]. 中国学校卫生, 2024, 45(6): 854-858, 863.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87

    HU D Z, WANG L, DUAN W J, et al. Co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 of risk prediction model for non-suicidal self-injury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J]. Chin J Sch Health, 2024, 45(6): 854-858, 863. (in Chinese)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187
    [11] 刘爱妮, 罗宇, 张荣慧楠, 等. 童年不良经历和非自杀性自伤交互作用与初中生自杀相关行为的关联[J]. 中国学校卫生, 2024, 45(7): 1026-1030, 1035.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200

    LIU A N, LUO Y, ZHANG R H N, et al. Association of 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nd non-suicidal self-injurious interactions with suicide-related behaviors i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J]. Chin J Sch Health, 2024, 45(7): 1026-1030, 1035. (in Chinese)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200
    [12] 潘婵, 刘晓容, 石相孜, 等. 基于机器学习构建贵州省大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预测模型[J]. 中国学校卫生, 2023, 44(8): 1198-1202, 1206.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3.08.018

    PAN C, LIU X R, SHI X Z, et al. A machine learning-based predictive model of non-suicidal self-injurious behavior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Guizhou Province[J]. Chin J Sch Health, 2023, 44(8): 1198-1202, 1206. (in Chinese)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3.08.018
    [13] 张萌萌, 杨舒然, 柯强, 等. 校园欺凌与攻击性行为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双重影响: 一项横断面研究[J].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 45(2): 263-272.

    ZHANG M M, YANG S R, KE Q, et al. Relationship of school bullying and aggressive behavior with non-suicidal self-injury among adolescents[J]. J Tongji Univ(Med Sci), 2024, 45(2): 263-272. (in Chinese)
    [14] 王璐, 胡达振, 段文静, 等. 江西省中学生被欺凌与非自杀性自伤的关系: 社会支持和心理韧性的链式中介作用[J]. 现代预防医学, 2024, 51(16): 2998-3003.

    WANG L, HU D Z, DUAN W J,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bullying victimization and NSSI in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n Jiangxi Province: the chain-mediated role of social support and resilience[J]. Mod Prev Med, 2024, 51(16): 2998-3003. (in Chinese)
    [15] EPPELMANN L, PARZER P, SALIZE H J, et al. Stress, mental and physical health and the costs of health care in German high school students[J]. Eur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2019, 29(9): 1277-1287.
    [16] KLONSKY E D. The functions of self-injury in young adults who cut themselves: clarifying the evidence for affect-regulation[J]. Psychiatry Res, 2009, 166(2/3): 260-268.
  • 期刊类型引用(6)

    1. 吴旭东. 2023年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手机成瘾与肌肉骨骼疾患的关系. 卫生研究. 2025(02): 258-264 . 百度学术
    2. 颜楚琦,张天成,张福兰,王澳伦,彭进银,陈子逸,罗湘豫. 初中生手机依赖和自我控制潜在类别与体育锻炼的关系. 中国学校卫生. 2025(03): 391-395+401 . 本站查看
    3. 陶凯,宋晓武,余欣颐. 手机依赖对2型糖尿病患者行为方式和血糖控制的影响. 现代实用医学. 2024(10): 1319-1321 . 百度学术
    4. 王琳娜. 高职学生“手机依赖症”心理成因与干预策略刍探. 成才之路. 2023(14): 61-64 . 百度学术
    5. 吴琼,孟林盛,苗苗,乔恩东. 运动处方的相对有效性:不同方式对大学生手机依赖干预效果的网状Meta分析.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23(03): 77-86 . 百度学术
    6. 奚晶晶,胡敏华,万宇辉,丁红艳,陈晨. 大学新生手机依赖与抑郁症状、人格特质及血清神经递质水平的关系分析. 宿州学院学报. 2023(12): 35-38+76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12)

  • 加载中
图(1) / 表(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34
  • HTML全文浏览量:  46
  • PDF下载量:  34
  • 被引次数: 18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4-09-23
  • 修回日期:  2024-11-29
  •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1-25
  • 刊出日期:  2025-01-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