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广西大学生网络心理求助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

邝宏达 李间 谷正杰 岳峰

邝宏达, 李间, 谷正杰, 岳峰. 广西大学生网络心理求助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J]. 中国学校卫生, 2023, 44(9): 1365-1369.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3.09.019
引用本文: 邝宏达, 李间, 谷正杰, 岳峰. 广西大学生网络心理求助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J]. 中国学校卫生, 2023, 44(9): 1365-1369.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3.09.019
KUANG Hongda, LI Jian, GU Zhengjie, YUE Fe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online psychological help-seeking behavior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Guangxi[J]. CHINESE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2023, 44(9): 1365-1369.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3.09.019
Citation: KUANG Hongda, LI Jian, GU Zhengjie, YUE Fe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online psychological help-seeking behavior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Guangxi[J]. CHINESE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2023, 44(9): 1365-1369.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3.09.019

广西大学生网络心理求助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3.09.019
基金项目: 

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 21FZZ003

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 2022KY0166

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 2021LSZ040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邝宏达(1985-), 男, 江西赣州人, 博士, 副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

    通讯作者:

    岳峰, E-mail: 575115318@qq.com

  • 利益冲突声明  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 中图分类号: G444  G478  R193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online psychological help-seeking behavior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Guangxi

  • 摘要:   目的  了解广西大学生网络心理求助行为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为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于2022年3—6月, 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广西8所高校2 239名大学生, 采用大学生网络心理求助行为问卷、一般求助问卷(GHSQ)、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态度问卷简版(ATSPPH-SF)、简易心理状况评定量表(Kessler10), 进行网络心理求助行为及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  结果  大学生网络心理求助行为总分为(13.96±5.20)分, 3个维度得分高低依次为网络心理自助行为(7.13±2.95)分, 网络非专业心理求助行为(4.28±2.19)分, 网络专业心理求助行为(2.54±1.29)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 影响网络心理求助行为的因素依次为心理健康总分(β=0.32)、一般求助总分(β=0.21)、性别(β=-0.09)、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态度总分(β=0.09)、户籍(β=0.08)(P值均<0.05)。  结论  广西大学生网络心理求助行为受心理健康等因素影响。网络心理求助已成为大学生满足心理健康需求的新形式, 是线下心理求助的重要补充, 两者同中有异, 应引起学校的重视。
    1)  利益冲突声明  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 求助行为研究最初源于因疾病而求医的医疗领域[1],而后逐渐向学校、职场等领域扩散,心理求助行为是其中一个热点研究内容。个体遇到心理困扰往往有两种应对方式:第一种是自己想办法解决,第二种是求助于他人;前面一种被定义为心理自助行为,后面一种被定义为心理求助行为[2]。依据求助的对象类型不同又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向父母、亲戚朋友、网友等非专业人士求助,称为非专业心理求助;第二种是向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医生等专业人士求助,称为专业心理求助行为[3]。研究发现,心理求助行为受个体心理健康状况[3]、社会污名[4]、归因、自我效能感[5]等因素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与人们生活融为一体,互联网络空间的心理求助行为也引起了研究者的重视。国外有关互联网求助行为的研究发现,在互联网上寻求健康信息的人更有可能存在健康问题,与非寻求者相比,青少年寻求者可能存在抑郁症状[6]。在线求助虽然匿名、包容性强、有更强的控制感但存在隐私和保密性担忧及在线资源可靠性问题,目前网络求助仍是线下求助的一种补充[7]。本研究以广西高校大学生为样本,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网络心理求助行为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为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采用方便取样原则,于2022年3—6月抽取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广西财经学院、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桂林旅游学院、梧州学院、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和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8所高校,选取35个公共必修课或选修课教学班,利用课前或课间休息时间发放问卷2 500份,回收有效问卷2 239份,有效率为89.6%。其中男生1 016名(45.4%),女生1 223名(54.6%);本科生1 909名,专科生/高职生265名,研究生65名;大一学生1 335名(59.6%),大二389名(17.4%),大三327名(14.6%),大四98名(4.4%),其他90名(包括预科生、研究生, 4.0%);文科类510名(22.8%),理工类1 222名(54.6%),经管类411名(18.4%),农医类96名(4.3%);独生子女534名(23.8%),非独生子女1 705名(76.2%);城镇户籍718名(32.1%),农村户籍1 521名(67.9%);年龄(20.01±1.59)岁。所有调查对象均知情同意,并经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术委员会审查,调查内容和调查设计符合伦理学要求。

    1.2.1   人口统计学基本信息问卷

    包括学校、专业、性别、年龄、是否独生、户籍、网络使用行为等信息。

    1.2.2   大学生网络心理求助行为问卷

    参考江光荣等[8-12]研究,自编大学生网络心理求助行为调查问卷。根据求助于人还是求助于己、专业求助还是非专业求助2个标准,将大学生网络心理求助行为分为网络心理自助行为、网络专业心理求助行为和网络非专业心理求助行为3个维度,共8个条目。网络心理自助行为包括“查找心理学相关知识、查找实用心理技巧、在网络上做趣味心理测验、在网络上做专业心理测验”4个条目;网络非专业心理求助行为包括“在网络上与他人交流自己的困惑、在网络上与他人交流自己的压力”2个条目;网络专业心理求助行为包括“在网络上寻找专业心理咨询师进行咨询、在网络上寻找专业精神科医生进行咨询”2个条目。采用李克特5点评分,测查大学生过去一年中使用网络进行心理求助的行为水平,1=没有、2=每年1~6次、3=每月1次、4=每周1次、5=每天1次;得分越高表示总分及各维度求助行为水平越高。本次调查中,该问卷Cronbach α系数为0.86,验证性因素分析显示,χ2/df=1.83,NFI=0.98,RFI=0.97,IFI=0.99,TLI=0.99,CFI=0.99,RMSEA=0.05,表明该问卷信、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标准。

    1.2.3   一般求助问卷

    在Wilson等[13]编制的一般求助问卷(General Help Seeking Questionnaire,CHSQ)基础上进行改编,原问卷有11个题目即10个求助源加“不会寻求帮助”。根据国内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改编后问卷有10个求助源,分别是伴侣(男女朋友/配偶)、朋友或同学、父母、亲戚、心理热线、网络心理咨询师、学校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学校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医生,采用李克特5级评分,“1=非常不可能”至“5=非常可能”。该问卷已在国内使用,信、效度良好[14]。本次调查中,该问卷10个求助源组成问卷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1。

    1.2.4   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态度问卷

    采用孔雪燕等[15]修订的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态度问卷简版(Attitudes Toward Seeking Professional Psychological Help Scale-short Form, ATSPPH-SF),该问卷由10个陈述句组成,分为开放性、有效性和独立性3个维度。采用李克特5级评分,“1=非常不同意”至“5=非常同意”,其中有5个条目反向计分。各条目得分相加为总分,总分越高表示被试越倾向于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问卷Cronbach α系数为0.71~0.78,重测信度0.65~0.82,结构效度良好。本次使用问卷Cronbach α系数为0.71。

    1.2.5   心理健康量表

    采用周成超等[16]修订的简易心理状况评定量表(10-item Kessler Psychological Distress Scale,Kessler10),该问卷由10个条目组成,分抑郁、焦虑2个维度。自评过去1个月内相关症状发生的频率,所有时间、大部分时间、有些时候、偶尔、几乎没有分别计5~1分,各条目相加为总分,总分越高表示患心理疾病的危险性越高。问卷Cronbach α系数为0.80,二阶双因子模型拟合良好。本次使用问卷Cronbach α系数为0.94。

    调查问卷匿名,调查员均为高校公共课教师,经培训后在其任教课堂课前10 min统一发放问卷、宣读指导语,对学生的疑问进行现场解答,当场回收。剔除无效问卷后,进行编码。由1名研究生采用Excel 2007建立数据库并进行问卷录入,由另1名研究生进行核验。

    采用AMOS统计软件、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用于验证问卷结构效度;计量资料采用频数、率描述,计量资料采用(x±s)描述;t检验、F检验用于不同网络求助行为各维度得分比较,使用LSD法进行进一步两两比较;各变量之间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进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大学生网络心理求助行为问卷各条目的分析发现,过去一年中:网络非专业心理求助行为中,通过网络与他人交流自己的困惑和压力的分别占60.4%和64.1%;网络心理自助行为中,曾查找心理知识占47.4%,查找心理技巧占57.6%,做过趣味心理测验的为63.1%,做过专业心理测验(如抑郁量表)的为52.5%;网络专业心理求助行为中,曾在网络上寻找专业心理咨询师或精神科医生的人数占比分别为19.3%,14.4%。大学生8种网络心理求助行为得分由高至低排序依次为在网络上与他人交流自己的压力(2.19±1.17)、在网络上与他人交流自己的困惑(2.09±1.14)、在网络上做趣味心理测验(1.92±0.89)、查找实用心理技巧(1.91±0.97)、查找心理学相关知识(1.72±0.90)、在网络上做专业心理测验(1.58±0.79)、在网络上寻找专业心理咨询师进行咨询(1.31±0.71)、在网络上寻找专业精神科医生进行咨询(1.23±0.64)。对大学生网络心理求助行为问卷总分及各维度分析发现,大学生网络心理求助行为总体得分为(13.96±5.20)。各维度得分均分高低依次为网络心理自助行为(7.13±2.95)分,网络非专业心理求助行为(4.28±2.19)分,网络专业心理求助行为(2.54±1.29)分。

    大学生网络心理求助行为总分及各维度得分的性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大学生网络心理求助行为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在是否为独生子女和学历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城镇户籍大学生在网络心理求助行为总分、网络心理自助行为和网络非专业心理求助行为上均高于农村户籍大学生(P值均<0.01),但在网络专业心理求助行为上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专业大学生在网络心理求助行为总分、网络心理自助行为和网络非专业心理求助行为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进一步LSD分析发现,文科类学生在网络求助总分及2个维度上均高于其他3类专业学生(P值均<0.05),但在网络专业心理求助行为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  1  不同组别大学生网络求助行为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比较(x±s)
    Table  1.  Comparison of total scores and scores of various dimensions of online help seeking behavior among different groups of college students(x±s)
    组别 选项 人数 统计值 总分 网络心理自助行为 网络非专业心理求助行为 网络专业心理求助行为
    性别 1 016 13.37±5.52 6.69±3.03 4.03±2.07 2.64±1.45
    1 223 14.44±4.87 7.49±2.83 4.49±2.26 2.46±1.13
    t -4.89** -6.45** -4.98** 3.45**
    是否独生子女 534 14.05±5.59 7.13±3.17 4.35±2.32 2.57±1.37
    1 705 13.93±5.07 7.13±2.88 4.26±2.15 2.53±1.26
    t 0.49 0.03 0.83 0.51
    户籍 城镇 718 14.48±5.46 7.41±3.12 4.52±2.30 2.55±1.30
    农村 1 521 13.71±5.05 7.00±2.86 4.17±2.13 2.54±1.28
    t 3.30** 3.12** 3.53** 0.16
    学历 专科/高职生 265 14.23±4.94 7.28±2.83 4.41±2.20 2.54±1.22
    本科生 1 909 13.90±5.24 7.09±2.97 4.27±2.20 2.54±1.30
    研究生 65 14.49±4.89 7.71±2.98 4.22±1.90 2.57±1.21
    F 0.83 1.77 0.49 0.02
    专业 文科类 510 14.79±5.43 7.56±3.07 4.60±2.26 2.63±1.43
    理工类 1222 13.65±5.28 6.91±2.95 4.18±2.17 2.55±1.31
    经管类 411 13.91±4.60 7.22±2.75 4.28±2.17 2.41±1.02
    农医类 96 13.64±4.81 7.21±2.90 3.94±1.98 2.49±1.16
    F 5.96** 5.99** 5.26** 2.39
    注: **P<0.01。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网络心理求助行为总分、网络心理自助行为得分、网络非专业心理求助行为得分与心理健康问卷总分(r值分别为0.28,0.24,0.18)、一般求助问卷总分(r值分别为0.20,0.16,0.15)、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态度问卷总分(r值分别为0.15,0.17,0.12)均呈正相关(P值均<0.01);大学生网络专业心理求助行为得分与心理健康问卷总分、一般求助问卷总分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7,0.18,P值均<0.01),与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态度问卷总分无相关性(r=0.03,P>0.05)。

    以大学生网络心理求助行为情况(1=无,2=有)为因变量,性别(1=女,2=男)、专业(1=农医类,2=文科类,3=理工类,4=经管类)、户籍(1=农村,2=城镇)、是否独生子女(1=否,2=是)、学历(1=研究生,2=本科生,3=专科/高职生)及心理健康总分、一般求助总分、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态度总分(均为连续型变量)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回归方程模型统计量R=0.40,调整R2=0.16,F=42.7,P<0.01,表明该模型可以解释因变量变化的16.0%,解释力尚可。依据显著预测网络心理求助行为的自变量回归系数大小排序,心理健康总分(β=0.32)为影响大学生网络心理求助行为的首要因素,其次是一般心理求助总分(β=0.21)、性别(β=-0.09)、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态度总分(β=0.09)和户籍(β=0.08)(P值均<0.05)。见表 2

    表  2  大学生网络心理求助行为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n=2 239)
    Table  2.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online psychological help seeking behavior among college students(n=2 239)
    自变量 选项 B 标准误 β t 共线性VIF
    性别 -0.94 0.23 -0.09 -4.12** 1.26
    专业 文科类 0.84 0.60 0.07 1.41 6.20
    理工类 0.25 0.61 0.02 0.40 9.11
    经管类 0.30 0.64 0.02 0.46 6.01
    户籍 城镇 0.90 0.24 0.08 3.74** 1.23
    是否独生子女 -0.08 0.27 -0.01 -0.29 1.26
    学历 专科/高职生 -0.25 0.69 -0.02 -0.36 4.91
    本科生 -0.18 0.62 -0.01 -0.29 4.67
    心理健康总分 0.21 0.01 0.32 16.10** 1.03
    一般求助总分 0.15 0.02 0.21 9.69** 1.21
    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态度总分 0.08 0.02 0.09 4.11** 1.27
    注: **P<0.01。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本研究发现,60.4%和64.1%的被调查大学生在过去一年中曾通过网络与他人交流自己的困惑和压力,47.4%和57.6%大学生曾通过网络查找心理学相关知识和技巧进行心理自助;大学生在网络非专业心理求助行为上占比较高,其次是通过网络查找心理学相关资源的心理自助行为,最后是寻求网络专业心理求助。与以往线下心理求助研究文献相比较,存在两个不同点:第一,以往的线下研究显示大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先自我调节、再考虑寻求他人帮助[17],而本研究发现,在网络上大学生寻求非专业心理求助多于自助,可能跟网络的匿名性、便捷性及非直接接触性有关;第二,本研究发现大学生于过去一年内在网络上寻找专业心理咨询师或精神科医生的人数占比为19.3%,14.0%,远高于李凤兰等[3]线下专业心理求助率(7.2%),可能跟网络匿名性促进了求助行为有关[18]

    本研究还发现,大学生网络心理求助行为在性别、户籍和专业3个人口学变量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性别上看,男大学生网络求助行为得分低于女大学生,与线下心理求助研究[19-20]结果一致。本研究发现,男大学生使用网络进行专业心理求助的得分高于女大学生,可能是在匿名性和包容性较强的网络环境下,男生更能放下社会期许和性别角色的包袱,对专业性心理求助表现出更积极的态度。本研究显示,是否独生以及不同学历对大学生网络心理求助行为总分及各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线下心理求助研究[21]结论不同,提示线上心理求助存在新特点。从户籍上看,城镇户籍大学生比农村户籍大学生更善于使用网络进行心理自助和非专业心理求助,而在专业心理求助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从另一个角度证实了心理健康水平对专业心理求助行为的影响。从专业上看,文科生在心理自助和非专业心理求助上与其他学科大类得分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与线下心理求助研究结果[22]基本一致,但是在专业心理求助得分上各专业大学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专业对大学生网络心理求助行为的影响并不显著,这表明专业对其影响有限。

    另外,本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网络心理求助行为和心理健康、一般心理求助、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态度相关,与以往线下心理求助研究文献对比后发现[2-3, 8],线上心理求助与线下心理求助的影响因素相似;但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态度与网络专业心理求助行为之间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与崔丽霞等[23]研究结果类似,即网络情境对自我污名、治疗过程中的交流恐惧、自我表露困难影响有限。控制人口学变量后,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进一步探索各自变量的影响作用,发现心理健康水平是影响大学生网络心理求助的最主要因素,与国内外研究结果相似[24-25]

    综上,本研究使用广西大学生样本探讨了网络心理求助行为的特征以及影响因素,为高校构建线上线下心理服务机制、提升心理健康服务水平提供了科学证据。然而,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仅在广西8所高校中取样,且桂林高校、一年级学生偏多,有限的样本取样使得研究结论的推广受限,未来还需要更多研究进行交叉验证。(2)仅采用横断面调查法研究大学生网络求助行为的现状,未来将运用访谈法、实验法及追踪设计进一步揭示各个变量的因果关系。

  • 表  1  不同组别大学生网络求助行为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比较(x±s)

    Table  1.   Comparison of total scores and scores of various dimensions of online help seeking behavior among different groups of college students(x±s)

    组别 选项 人数 统计值 总分 网络心理自助行为 网络非专业心理求助行为 网络专业心理求助行为
    性别 1 016 13.37±5.52 6.69±3.03 4.03±2.07 2.64±1.45
    1 223 14.44±4.87 7.49±2.83 4.49±2.26 2.46±1.13
    t -4.89** -6.45** -4.98** 3.45**
    是否独生子女 534 14.05±5.59 7.13±3.17 4.35±2.32 2.57±1.37
    1 705 13.93±5.07 7.13±2.88 4.26±2.15 2.53±1.26
    t 0.49 0.03 0.83 0.51
    户籍 城镇 718 14.48±5.46 7.41±3.12 4.52±2.30 2.55±1.30
    农村 1 521 13.71±5.05 7.00±2.86 4.17±2.13 2.54±1.28
    t 3.30** 3.12** 3.53** 0.16
    学历 专科/高职生 265 14.23±4.94 7.28±2.83 4.41±2.20 2.54±1.22
    本科生 1 909 13.90±5.24 7.09±2.97 4.27±2.20 2.54±1.30
    研究生 65 14.49±4.89 7.71±2.98 4.22±1.90 2.57±1.21
    F 0.83 1.77 0.49 0.02
    专业 文科类 510 14.79±5.43 7.56±3.07 4.60±2.26 2.63±1.43
    理工类 1222 13.65±5.28 6.91±2.95 4.18±2.17 2.55±1.31
    经管类 411 13.91±4.60 7.22±2.75 4.28±2.17 2.41±1.02
    农医类 96 13.64±4.81 7.21±2.90 3.94±1.98 2.49±1.16
    F 5.96** 5.99** 5.26** 2.39
    注: **P<0.01。
    下载: 导出CSV

    表  2  大学生网络心理求助行为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n=2 239)

    Table  2.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online psychological help seeking behavior among college students(n=2 239)

    自变量 选项 B 标准误 β t 共线性VIF
    性别 -0.94 0.23 -0.09 -4.12** 1.26
    专业 文科类 0.84 0.60 0.07 1.41 6.20
    理工类 0.25 0.61 0.02 0.40 9.11
    经管类 0.30 0.64 0.02 0.46 6.01
    户籍 城镇 0.90 0.24 0.08 3.74** 1.23
    是否独生子女 -0.08 0.27 -0.01 -0.29 1.26
    学历 专科/高职生 -0.25 0.69 -0.02 -0.36 4.91
    本科生 -0.18 0.62 -0.01 -0.29 4.67
    心理健康总分 0.21 0.01 0.32 16.10** 1.03
    一般求助总分 0.15 0.02 0.21 9.69** 1.21
    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态度总分 0.08 0.02 0.09 4.11** 1.27
    注: **P<0.01。
    下载: 导出CSV
  • [1] GALDAS P M, CHEATER F, MARSHALL P. Men and health help-seeking behaviour: literature review[J]. J Adv Nurs, 2005, 49(6): 616-623. doi: 10.1111/j.1365-2648.2004.03331.x
    [2] 余晓敏, 江光荣. 心理求助行为及其影响因素[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4, 18(6): 426-428. doi: 10.3321/j.issn:1000-6729.2004.06.021

    YU X M, JIANG G R. Anxiety of asymptomatic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 with complaints of dizziness[J]. Chin Ment Health J, 2004, 18(6): 426-428. (in Chinese) doi: 10.3321/j.issn:1000-6729.2004.06.021
    [3] 李凤兰, 周春晓, 董虹媛. 面临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的心理求助行为研究[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6(6): 72-79.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GJXZ201606012.htm

    LI F L, ZHOU C X, DONG H Y. The study of psychological help-seeking about college students with psychological problems[J]. J Natl Acad Educ Adm, 2016(6): 72-79. (in Chinese)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GJXZ201606012.htm
    [4] 张经纬, 郝志红. 公众污名对大学生心理求助态度的影响: 自我怜悯和自我污名的链式中介作用[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9, 27(6): 1227-1231.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LCY201906031.htm

    ZHANG J W, HAO Z H. Influence of public stigma on attitude toward psychological help in college students: the chain mediating effect of self-compassion and self-stigma[J]. Chin J Clin Psychol, 2019, 27(6): 1227-1231. (in Chinese)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LCY201906031.htm
    [5] 夏勉, 江光荣. 归因、自我效能和社会容认度对心理求助行为的影响[J]. 心理学报, 2007, 39(5): 892-900.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LXB200705015.htm

    XIA M, JIANG G R. Relationship among attribution, self-efficacy, perceived social acceptance, and help-seeking behavior[J]. Acta Psychol Sin, 2007, 39(5): 892-900. (in Chinese)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LXB200705015.htm
    [6] YBARRA M L, SUMAN M. Help seeking behavior and the Internet: a national survey[J]. Int J Med Inf, 2006, 75(1): 29-41. doi: 10.1016/j.ijmedinf.2005.07.029
    [7] PRETORIUS C, CHAMBERS D, COYLE D. Young people's online help-seeking and mental health difficulties: systematic narrative review[J]. J Med Int Res, 2019, 21(11): e13873.
    [8] 江光荣, 王铭. 大学生心理求助行为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3, 11(3): 180-184. doi: 10.3969/j.issn.1005-3611.2003.03.007

    JIANG G R, WANG M. A study on help-seeking hropensity of Chinese undergraduates[J]. Chin J Clin Psychol, 2003, 11(3): 180-184. (in Chinese) doi: 10.3969/j.issn.1005-3611.2003.03.007
    [9] 郝志红, 梁宝勇. 关于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态度问卷的修订[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7, 15(1): 1-3, 9. doi: 10.3969/j.issn.1005-3611.2007.01.001

    HAO Z H, LIANG B Y. Revision of the Questionnaire of Attitudes Toward Seeking Professional Psychological Help[J]. Chin J Clin Psychol, 2007, 15(1): 1-3, 9. (in Chinese) doi: 10.3969/j.issn.1005-3611.2007.01.001
    [10] 汪海红. 江西省大学生网络心理咨询态度与行为调查[D]. 南昌: 南昌大学, 2011.

    WANG H H. The attitude and behavior research of Jiangxi Province university student[D]. Nanchang: Nanchang University, 2011. (in Chinese)
    [11] 张永红. 大学生对网络心理咨询的认知、应用调查与分析[J]. 现代教育科学, 2009(3): 114-116.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LJK200903037.htm

    ZHANG Y H.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s' cognition and application of online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J]. Mod Educ Sci, 2009(3): 114-116. (in Chinese)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LJK200903037.htm
    [12] 占友龙, 肖啸. 大学生网络求助行为问卷的编制[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 6(10): 74-76.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DYY201410031.htm

    ZHAN Y L, XIAO X. Development of a Questionnaire on College Students' Online Help-seeking Behavior[J]. Theory Pract Contemp Educ, 2014, 6(10): 74-76. (in Chinese)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DYY201410031.htm
    [13] WILSON C J, DEANE F P, CIARROCHI J, et al. Measuring help-seeking intentions: properties of the General Help Seeking Questionnaire[J]. Can J Couns, 2005, 39(1): 15-28.
    [14] 梁丽婵, 李欢欢. 大学生应激性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的关系: 归因方式和心理求助的调节效应?[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1, 19(5): 625-627.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LCY201105019.htm

    LIANG L C, LI H H. Relations between stress life events and suicide ideation: attributional style and help-seeking as moderators?[J] Chin J Clin Psychol, 2011, 19(5): 625-627. (in Chinese)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LCY201105019.htm
    [15] 孔雪燕, 郝志红. 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态度问卷简版的修订[J].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18, 27(3): 281-284.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LCY200701001.htm

    KONG X Y, HAO Z H. Revision of attitudes toward seeking professional psychological help scale-short form[J]. Chin J Behav Med Brain Sci, 2018, 27(3): 281-284. (in Chinese)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LCY200701001.htm
    [16] 周成超, 楚洁, 王婷, 等. 简易心理状况评定量表Kessler10中文版的信度和效度评价[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8, 16(6): 627-629.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LCY200806026.htm

    ZHOU C C, CHU J, WANG T, et al.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10-item Kessler Scale (K10) Chinese Version in evaluation of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Chinese population[J]. Chin J Clin Psychol, 2008, 16(6): 627-629. (in Chinese)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LCY200806026.htm
    [17] 文美荣. 当前大学生心理求助行为探讨[J]. 福建论坛(社科教版), 2009(10): 114-116.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FLJS200910048.htm

    WEN M R. Exploration of current psychological seeking behavior among college students[J]. Fujian Trib (Soc Sci Educ Press), 2009(10): 114-116. (in Chinese)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FLJS200910048.htm
    [18] WONG K, CHAN C S, CHAN M, et al. Who seeks help online? Comparing online and offline help-seeking preferences amongst youths with suicidal ideation[J]. J Affect Disord, 2021, 292: 21-29.
    [19] 纪骁纹, 张宁, 王纯. 男女大学生心理求助特点的调查[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3, 27(10): 766-770.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XWS201310010.htm

    JI X W, ZHANG N, WANG C. Psychological help-seeking behavior in college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genders[J]. Chin Ment Health J, 2013, 27(10): 766-770. (in Chinese)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XWS201310010.htm
    [20] GORCZYNSKI P, SIMS-SCHOUTEN W. Evaluating mental health literacy amongst US college students: a cross sectional study[J]. J Am Coll Health, 2022, 26: 1-4.
    [21] 秦向荣, 高晓波. 妨碍大学生心理求助行为的原因及解决办法[J]. 新余学院学报, 2012, 17(4): 93-96.

    QIN X R, GAO X B. Causes for interference with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aid and counteures[J]. J Xinyu Coll, 2012, 17(4): 93-96. (in Chinese)
    [22] 杨颖, 叶一舵. 应对效能、归因方式与大学生心理求助态度之关系研究[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 30(2): 45-50.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LBJY200802012.htm

    YANG Y, YE Y D. A research on responsive efficacy, attribution style and mental counseling attitude of college students[J]. J Ningbo Univ (Educ Sci Edit), 2008, 30(2): 45-50. (in Chinese)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LBJY200802012.htm
    [23] 崔丽霞, 雷雳, 刘亚男. 大学生网络和当面咨询态度的比较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0, 26(1): 81-86.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LFZ201001014.htm

    CUI L X, LEI L, LIU Y N.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s online versus face-to-face counseling[J]. Psychol Dev Educ, 2010, 26(1): 81-86. (in Chinese)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LFZ201001014.htm
    [24] FRONST M, CASEY L. Who seeks help online for self-injury?[J]. Arch Suic Res, 2016, 20(1): 69-79.
    [25] LIANG S W, CHEN R N, LIU L L, et al. The psychological impact of the COVID-19 epidemic on guangdong college studen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eeking and not seeking psychological help[J]. Front Psychol, 2020, 11: 2231.
  • 期刊类型引用(2)

    1. 刘怿涛,刘秋燕,余丽萍,邓燕君,邝宏达. 孕产妇一般心理求助与网络心理求助的特征及异同.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5(02): 172-177 . 百度学术
    2. 曹韵秋,吴婷,陆菁. 父母情感卷入对大一新生学校适应的影响:心理健康素养和心理韧性的链式中介效应. 心理月刊. 2025(03): 92-95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1)

  • 加载中
表(2)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577
  • HTML全文浏览量:  242
  • PDF下载量:  79
  • 被引次数: 3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3-05-19
  • 修回日期:  2023-07-10
  • 网络出版日期:  2023-09-28
  • 刊出日期:  2023-09-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