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幼儿同胞嫉妒的影响因素及干预方法

李冉然 占芳 钱国英

李冉然, 占芳, 钱国英. 幼儿同胞嫉妒的影响因素及干预方法[J]. 中国学校卫生, 2023, 44(3): 471-475.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3.03.035
引用本文: 李冉然, 占芳, 钱国英. 幼儿同胞嫉妒的影响因素及干预方法[J]. 中国学校卫生, 2023, 44(3): 471-475.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3.03.035
LI Ranran, ZHAN Fang, QIAN Guoying.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intervention methods of sibling jealousy in children[J]. CHINESE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2023, 44(3): 471-475.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3.03.035
Citation: LI Ranran, ZHAN Fang, QIAN Guoying.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intervention methods of sibling jealousy in children[J]. CHINESE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2023, 44(3): 471-475.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3.03.035

幼儿同胞嫉妒的影响因素及干预方法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3.03.035
基金项目: 

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 22JYB008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李冉然(1999-), 女, 山东济南人, 在读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儿童心理发展

    通讯作者:

    钱国英, E-mail: qianguoying@126.com

  • 利益冲突声明  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 中图分类号: B 844.1 C 913.1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intervention methods of sibling jealousy in children

  • 摘要: 随着多孩政策陆续放开, 同胞关系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严重的同胞嫉妒对幼儿及其兄弟姐妹的身心健康发展都有着不利影响。研究综述了同胞嫉妒的影响因素, 并根据现有的6种相关干预方法对其运用同胞嫉妒干预的效果进行分析, 旨在为幼儿同胞嫉妒干预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 进而通过干预降低同胞嫉妒水平, 促进幼儿及其兄弟姐妹的身心健康。
    1)  利益冲突声明  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 2021年7月20日,我国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的重大决策文件正式发布。随着人口政策的不断调整,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养育多个孩子,当父母将注意力从哥哥姐姐身上转移并与弟弟、妹妹互动时,他们无疑会对这种注意力的缺失做出反应。同样,父母与大孩进行互动时,弟弟妹妹也容易产生嫉妒情绪。

    许多学者已在同胞嫉妒的概念探讨中达成了共识:同胞嫉妒(sibling jealousy)是指家庭中一个孩子与父母的亲密关系受到另一个孩子威胁或挑战时出现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的复合体[1-3]。作为嫉妒的形式之一,同胞嫉妒满足以下3个条件:(1)嫉妒发生在一个三角关系中;(2)嫉妒的人和被爱的人之间的关系必须是一种有价值的亲密关系;(3)嫉妒是由个体与竞争对手关系的真实损失或感知损失引起的[2]。在同胞关系中,被爱的人是父母,竞争的人是兄弟姐妹。

    同胞间的嫉妒情绪非常普遍,早在婴儿期就有所体现[4],严重的同胞嫉妒如果得不到有效处理,对家中的所有孩子、家庭气氛、夫妻关系甚至子女成年后的情绪和行为都会产生不利影响[5]。因此,及时恰当的对同胞嫉妒进行干预是非常必要的。

    同胞嫉妒的相关研究大多将关注点放在同胞嫉妒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上,对同胞嫉妒干预方法的研究相对缺乏。本文旨在概述同胞嫉妒的影响因素,并基于此对现有干预方法在同胞嫉妒干预中应用的可能性进行分析,为幼儿的同胞嫉妒干预提供有效可行的依据。

    目前研究发现,年幼儿童的性别、出生顺序、依恋类型、气质类型和情绪调节能力都是影响同胞嫉妒产生和程度的个体因素。性别和出生顺序会对个体的嫉妒水平产生一定影响。研究显示,女性比男性的嫉妒水平更高[6],而晚出生的幼儿嫉妒水平高于一孩。对于后者,有研究者解释为父母经常在头胎子女身上投入更多物质和非物质资源,一孩在童年时期受到的高度关爱和关注使得其嫉妒水平较低,而二孩三孩在整个童年时期都必须与同胞争夺父母的资源[7]。也有研究者持相反的观点,他们认为,嫉妒反应存在年龄差异,年幼的儿童表现为愤怒情绪的直接爆发,而年龄稍大的儿童会通过较理智的情绪调控方式来处理自己的嫉妒情绪[8],他们可能会比年幼的弟弟妹妹产生更强烈的嫉妒和沮丧情绪,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于自己与重要他人(如父母)的关系更加敏感[9]

    在不同依恋类型中,焦虑型依恋者由于自我价值感较低,常担心自己是否值得被爱,更容易感受他人带来的威胁,从而嫉妒水平更高[10-12]。安全型依恋和回避型依恋者表现出更低水平的嫉妒。安全型依恋者对人际关系的信心与自我价值感有助于缓冲其对人际关系威胁的感知。回避型依恋者在人际关系中缺乏自信,担心自己遭到威胁或背叛的可能性较低,因此他们更不易将第三方视为关系威胁,对可能的竞争对手的怀疑和担忧较少,从而不易产生嫉妒[13]

    此外,儿童的气质类型和情绪调节能力也影响同胞嫉妒[14]。困难型气质的一孩在向同胞关系过渡时会表现出更多消极情绪、粘人、退缩、饮食和睡眠等嫉妒表现[15]。同时,有效的情绪调节能降低同胞嫉妒。幼儿的情绪调节能力越好,同胞嫉妒水平越低。低情绪调节的儿童处于嫉妒情景中时,由于无法调节自己的嫉妒反应,会出现更高的同胞嫉妒水平[16]

    同胞嫉妒也与头胎儿童年龄及同胞间的年龄差距相关。Qian等[2]研究显示,一孩年龄越大,兄弟姐妹间的年龄差距越大,同胞嫉妒水平越低。

    家庭成员间关系也会对同胞嫉妒产生重要影响。如当同胞关系质量较低,即同胞冲突更多时,幼儿更容易产生嫉妒情绪和失调行为[1]。亲子关系也对同胞之间的嫉妒情绪产生重要影响。在二孩出生前,一孩与母亲有着排他性的关系,当弟弟妹妹出生后,父母如何调整与每个孩子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减少家庭关系中的干扰和冲突,都会影响到一孩的情绪健康以及他们应对弟弟妹妹嫉妒的能力[17]。同胞很可能是幼儿进行同伴交往的第一个人,因此幼儿可能会通过比较同胞的待遇评估自己的待遇。但即使父母努力地公平对待每一个孩子,只要孩子认为自己受到了父母的差别对待,仍会将兄弟姐妹看作自己的竞争对手和潜在敌人,从而产生嫉妒情绪[18]

    此外,有研究显示,婚姻冲突与儿童行为和情绪失调及心理行为问题之间有关系[19]。虽然目前没有研究调查婚姻关系与同胞嫉妒之间的关系,但仍然可以预测当父母的婚姻关系良好时,家庭生活中可能会存在一系列有效的行为技能和沟通模式,会为他们的子女提供一种解决问题或冲突的方式,使他们更好适应同胞之间的冲突和嫉妒。

    社会文化观念是导致我国同胞嫉妒的重要因素。我国很早就有“长姐如母、长兄如父”的说法,“大的让着小的”也被父母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人口政策的不断调整使许多父母没能及时调整教育方法,容易出现“花更多时间照顾弟弟或妹妹却没时间倾听自己”或者“对头胎儿童的要求比过去多得多”等情况[20]。而这些观念都会给幼儿带来不公平对待的感受。

    此外,社会比较也会引起同胞嫉妒。Hamwey等[5]在一项成年人的研究中显示,向上的社会比较(与某一方面优于自己的同胞比较)会引起同胞嫉妒,向下的社会比较(与某一方面不如自己的同胞比较)与同胞嫉妒无关,且越频繁的社会比较越容易引起同胞嫉妒。

    综上所述,同胞嫉妒影响因素包括个体、家庭和社会三方面,同胞嫉妒与出生顺序的关系尚存在争议,与婚姻冲突的关系尚缺乏实证研究,提示学者还需进一步证实。

    目前虽然尚未有研究对同胞嫉妒进行直接干预,但部分现有的干预方法可以运用至同胞嫉妒的间接干预中。根据同胞嫉妒的概念,可以从调节幼儿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入手来干预幼儿的同胞嫉妒。

    2.1.1   认知干预方法

    现有研究多集中在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与提升,并没有对幼儿进行认知干预的方法,因为幼儿正处于认知水平不断发展的阶段,价值观和信念尚未成形。心理学和医学常用正念认知疗法干预个体的认知,通过冥想让个体意识到自己负面的想法和情绪,进而转化为接纳和重新观察,这一方法对个体的自我意识能力要求较高,不适用于幼儿群体。Nadia等[21]认为,想要改变情绪和行为,就应该改变头脑中的非理性信念。因此调节幼儿的同胞嫉妒认知只能通过家长的行为态度改变(如采用亲子团体辅导形式或家长自行调整),辅之以外界观念的传输(如绘本阅读活动中幼儿感受到父母的爱和良好的家庭氛围),逐渐转变幼儿的信念。

    2.1.2   情绪干预方法

    根据同胞嫉妒的影响因素可知,提高情绪调节能力是减少同胞嫉妒的有效措施。国内外关于幼儿情绪能力的干预方法有很多:绘本阅读活动[22-23]、音乐聆听活动[24-26]、绘画治疗[27-28]、瑜伽治疗[29]等,这些方法对幼儿的情绪识别、理解、调节和表达能力具有显著效果。此类方法可以融入幼儿的同胞嫉妒干预活动中,在教学活动和日常的生活活动中提高幼儿的情绪能力,从而有效调节嫉妒情绪。

    2.1.3   行为干预方法

    嫉妒行为的矫正主要依托行为治疗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行为治疗可以通过强化或替代强化等方法塑造出个体新的行为习惯,也可以用惩罚的方式消除个体不好的行为。现有研究将社会学习理论与阅读治疗理论相结合对问题行为进行矫正,个体通过阅读材料中人物的做法,获得替代强化,从而习得这一做法,改变自身的行为[30]

    现有的部分干预方法可以运用于同胞嫉妒,从认知、情绪和行为的一方面或几方面起到干预效果。本文将对以下6种方法的同胞嫉妒干预效果进行分析。

    2.2.1   团体辅导干预

    团体辅导的理论基础是团体动力理论,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使成员探讨自我,尝试改变行为,学习新的行为方式,改善人际关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31-33]。团体辅导在国内外都有较多的实践,如Havighurst等[34]提出关注儿童6期小组干预,加强学龄前儿童父母的情感社会化,从而更好地应对幼儿的情绪失调;Jessica[35]总结了部分国外学者提出的安全圈(circle of security)团体辅导,强调在团队支持下增进亲子关系,满足幼儿的情绪调节需求。可见,团体辅导干预利用团队中其他成员的力量从认知和行为层面改善个体与他人的关系,对于同胞嫉妒这种由认知引起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应当具有较好的效果。在3~6岁的幼儿群体中,虽然“自我中心”现象在逐渐减少,但幼儿的移情能力和利他行为仍处在发展过程中,难以有意识的为其他成员提供有力的支持和良好的团队气氛。因此,针对幼儿同胞嫉妒的干预可以采用亲子团体辅导的形式,邀请家长与幼儿共同参与。指导者可以活动形式帮助家长更新教育理念,改善沟通方式,学会促进同胞关系的方法。在亲子游戏活动中,利用游戏本身促进亲子互动,让幼儿在游戏中逐渐意识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同时也能利用家庭之间的带动作用,使家长从其他家庭中学习到更好的表达方式,意识到自己原有的沟通模式问题,改变相处模式。这些转变都有利于幼儿从认知层面减少“父母差别对待”的信念。

    亲子团体辅导也能够在行为上为幼儿和家长提供有力的指导。幼儿和家长可以在团体成员的帮助下学习用更合理的方式表达负面情绪,有利于亲子关系、同胞关系和夫妻关系的改善。

    2.2.2   教育戏剧干预

    教育戏剧是按照戏剧的形式展开教育的一种教学方法和活动,使参与者的心理和情绪能自由的发挥,挖掘自我价值和发挥创造力,提供同伴之间合作的机会,有利于儿童的成长[36]。根据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幼儿可以扮演有性格或超现实的角色,把自己在现实中不被允许的情绪表现出来。同时也为幼儿提供一个相对放松的环境,使他们的情绪得到释放。

    教育戏剧从情绪层面和行为层面改善幼儿面对同胞嫉妒时的反应。戏剧依托的作品可以选用与同胞嫉妒相关的故事或绘本,幼儿有针对性地调动自己和兄弟姐妹相处的经验,在教师的帮助下对作品内容进行理解和诠释。在扮演过程中教师帮助幼儿体会角色人物的处境和心情,这一过程有利于幼儿“去自我中心”,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思考问题,更好地发展幼儿的情绪能力。同时,幼儿在扮演角色时能学习到角色的做法,分析哪一种解决办法更好,对照自己的做法分析异同,拓宽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和沟通表达方式的思路,对幼儿的行为改善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同胞关系也会随之改善。情绪能力和同胞关系因素对同胞嫉妒产生的负面影响也会随之减弱。

    2.2.3   音乐聆听干预

    许多研究表明,个体对于音乐有着天生的敏感和喜爱。许卓娅[24]研究发现,幼儿在聆听音乐时,不仅能感知音乐的节拍、音色等各种音乐要素,还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音乐所表达的形象和情感,在聆听过程中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世界。音乐聆听活动不受年龄的限制,目前广泛运用在幼儿园和小学,旨在培养儿童对艺术的感受和表达。Stalinski等[25]研究发现,个体会对他们喜爱的音乐,有更积极的情绪反应,从而起到更好的情绪调节效果。张佳琦[26]也证明了基于幼儿音乐偏好和发展特点设计的音乐聆听活动方案能够有效促进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

    音乐聆听属于同胞嫉妒组成部分中情绪层面的干预。在同胞嫉妒的干预应用中,可以选取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不同风格的音乐,展开音乐聆听活动;在教师的提示下,幼儿想象音乐带来的场景和画面,尝试感受音乐的情绪,并以合适的形式表现出来,帮助幼儿提高情绪的识别理解能力和调节能力,在产生同胞嫉妒时更好地识别自己和他人的情绪,调节自己的情绪,并采用恰当的方式表达情绪和需求。

    2.2.4   情绪绘画干预

    情绪绘画是基于绘画教育理论、绘画治疗理论和情绪调节理论,以喜怒哀惧的基本情绪为主题内容而开展的绘画活动。Reese[27]曾对有情绪问题的儿童进行绘画治疗,发现绘画可以帮助他们释放负面情绪,并增强对情绪的自我意识。我国更多将其运用在幼儿园中,以多种情绪为主题下设教学活动,帮助幼儿排解消极情绪、表达积极情绪,增强情绪调节能力[28]

    情绪绘画干预属于同胞嫉妒组成部分中情绪层面的干预。情绪绘画通过让幼儿画出具体情境下内心的情绪,帮助幼儿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同时,绘画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可以随着教师的引导进行及时地增加或调整,表面上幼儿不断修改的是自己表达出来的“心情”,背后调整的是幼儿面对事情的态度。这种方式帮助幼儿对自己的嫉妒情绪或其他负面情绪进行较好的调节,提升幼儿的情绪能力。

    2.2.5   绘本阅读干预

    绘本阅读是基于阅读治疗理论的一种教育方法,兼具教育性、文学性及艺术性的特点。Mcculliss等[22]认为绘本阅读是一个能够推动儿童情绪发展的有效工具,Zambo[23]认为,绘本阅读的过程也是情绪情感发泄的过程,可作为幼儿情感抒发的渠道,通过对绘本内容的讨论学习正面的社交技能。

    近年来绘本已成为我国幼儿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在具体情境中产生角色认同,分辨情绪和问题,反观自己的生活经验。针对同胞嫉妒干预的绘本阅读活动可选取有关嫉妒情绪和同胞关系的绘本,一方面有效创设情境,联系到幼儿的同胞生活经验,借助绘本中的故事情节和教师的分析,帮助幼儿识别嫉妒情绪和同胞嫉妒背后的原因,了解到父母行为背后的想法和对幼儿的爱,提高认知水平,属于认知层面的嫉妒干预。另一方面,幼儿能够从绘本中学习到角色人物处理问题的办法和表达情绪的方法,即是从行为层面提供了调节和表达嫉妒情绪的方法。由此,绘本阅读通过改善幼儿对于关系的信念和表达情绪、解决问题的方式,使这两因素对于同胞嫉妒产生的负面影响程度降低。

    2.2.6   亲子共读干预

    亲子共读是提升幼儿语文能力和情绪能力的一项重要因素。研究显示,国内亲子共读研究以探究幼儿语言能力及亲子共读行为表现为主,然而共读活动除了影响幼儿语言能力外,也会对幼儿情绪学习发挥效用[37-38],因为父母在共读时更多地使用积极的情绪交谈,对幼儿的情绪能力提升十分有效[39]。颜嘉辰等[40]研究发现,接受亲子共读技巧训练的家长和共读情绪绘本2个因素对幼儿情绪识别与情绪调控能力有促进作用。

    在同胞嫉妒干预中,可以选取反映同胞关系的绘本,邀请家长与幼儿一起阅读,并探讨故事中人物的情绪和做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反映了同胞关系和亲子关系,又有多孩家庭的温情。该活动通过故事讲述让幼儿感受到来自兄弟姐妹和父母的爱,调整认知和内心的信念,同时通过亲子情绪言谈分析探讨主人公的情绪变化,透过主人公的情绪对幼儿产生情绪投射功能,维护了幼儿的自尊心,也帮助幼儿学到合理调节和表达情绪的做法,能够从认知、情绪和行为三个层面对幼儿的同胞嫉妒起到积极干预效果,同时对于幼儿的个体信念、同胞关系、亲子关系和情绪能力因素对同胞嫉妒产生的影响程度有所降低。

    儿童同胞嫉妒的出现除了与出生顺序、性别等个体因素,父母差别对待等家庭因素以及传统教育观等社会因素相关,也与家庭教育不当和幼儿园、小学教育在同胞关系方面的教育缺失相关。

    在今后的家庭教育中,多孩家长需要避免差别对待,多与幼儿共同活动和交流,如亲子阅读活动,既做到有效陪伴,改善亲子关系,又能在故事中帮助幼儿识别情绪,丰富处理问题的方式。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可以将音乐、绘画等活动与情绪控制和调节结合起来,提高幼儿的情绪能力,或在教学中融入同胞关系话题,结合绘本故事或文学作品开展活动,带领幼儿思考行为背后的原因,鼓励儿童把嫉妒说出来,转化为积极动力;同时做好家长工作,定期开展亲子活动进行团体辅导,促进家庭气氛和睦。在社会教育中,目前部分地区教育局、妇联等机构已组织开展多子女家庭教育的相关专题讲座,但仍存在形式内容单一、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还需相关学者和教育工作者投入更多关注,如开办社区亲子活动等,加大适用于多孩时代的科学教育理念与方法的普及力度,促进多孩家庭子女身心健康发展。

    根据现有理论分析,幼儿同胞嫉妒的干预借助团体辅导、教育戏剧、绘本阅读、音乐聆听、情绪绘画、亲子共读等形式开展能够起到一定效果,但尚缺乏相关实证研究。提示我国学者需加快儿童同胞嫉妒的干预方法的研究,促进多孩时代同胞关系的和谐发展。

  • [1] VOLLING B L, MCELWAIN N L, MILLAR A L. Emotion regulation in context: the jealousy complex between young siblings and its relations with child and family characteristics[J]. Child Dev, 2002, 73(2): 581-600. doi: 10.1111/1467-8624.00425
    [2] QIAN G, LI R, YANG W, et al. Sibling jealousy and temperament: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emotion regulation in China during COVID-19 pandemic[J]. Front Mol Psychiatry, 2021, 12(8): 729-883.
    [3] 钱国英. 二孩家庭中的同胞嫉妒及其影响因素[J]. 心理学探新, 2022, 42(1): 53-58.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LXT202201007.htm

    QIAN G Y. Sibling jealousy in second-child familie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J]. Psychol Explor, 2022, 42(1): 53-58. (in Chinese)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LXT202201007.htm
    [4] 陈俊嬴, 杨丽珠. 3~6岁幼儿嫉妒结构研究[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7(1): 62-66.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LNSS201401013.htm

    CHEN J Y, YANG L Z. A study on the structure of jealousy in children aged 3-6[J]. J Liaoning Norm Univ (Soc Sci Ed), 2014, 37(1): 62-66. (in Chinese)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LNSS201401013.htm
    [5] HAMWEY M K, WHITEMAN S D. Jealousy links comparisons with siblings to adjustment among emerging adults[J]. Fam Relat, 2021, 70(4): 483-497.
    [6] TRAK B, MJS C, BPZ C, et al. Why are some people more jealous than others?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J]. Evol Hum Behav, 2021, 8(2): 1-8.
    [7] BUUNK B P. Personality, birth order and attachment styles as related to various types of jealousy[J]. Pers Indiv Differ, 1997, 23(6): 997-1006. doi: 10.1016/S0191-8869(97)00136-0
    [8] 周念丽, 乔环环. "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后家庭第一个孩子面临的心理挑战[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14, 22(8): 570-573.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HSY201408021.htm

    ZHOU N L, QIAO H H. Psychological challenges of the first child in a family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elecive two-child" policy[J]. Chin J Fam Plann, 2014, 22(8): 570-573. (in Chinese)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HSY201408021.htm
    [9] MASCIUCH S, KIENAPPLE K. The emergency of jealousy in children 4 months to 7 years of age[J]. J Soc Pers Relat, 1993, 10: 421-435. doi: 10.1177/0265407593103008
    [10] SOLOMON M, HSIANG, MANSHALL, et al. Quantifying the influence of climate on human conflict[J]. Science(New York), 2013, 341(6151): 1212-1225.
    [11] 刁佳玺, 青玉霞, 廖全明. 大学生嫉妒心理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0, 3(16): 146-149.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CXYL202016063.htm

    DIAO J X, QING Y X, LIAO Q M.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llege students' jealousy[J]. Theoret Res Pract Innov Entrepr, 2020, 3(16): 146-149. (in Chinese)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CXYL202016063.htm
    [12] 卢长宝, 林阳阳, 段奕君. 社会比较意义下嫉妒情绪的认知、情感及行为机制[J]. 东南学术, 2013(5): 38-47.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LXS201305007.htm

    LU C B, LIN Y Y, DUAN Y J. The cognitive, affective and behavioral mechanisms of jealousy in social comparison[J]. Southeast Acad, 2013(5): 38-47. (in Chinese)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LXS201305007.htm
    [13] CHUNG M, HARRIS C R. Jealousy as a specific emotion: the dynamic functional model[J]. Emot Rev, 2018, 10(2): 272-287.
    [14] 仇席席. 儿童嫉妒的影响因素及父母的应对策略[J]. 亚太教育, 2019(10): 187-188.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ATA201910160.htm

    QIU X X.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children's jealousy and their parents' coping strategies[J]. Asia-Pacific Educ, 2019(10): 187-188. (in Chinese)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ATA201910160.htm
    [15] PLUESS M, BELSKY J, WAY B M, et al. 5-HTTLPR moderates effects of current life events on neuroticism: differential susceptibility to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J]. Prog Neuro-Psychopharmacol Biol Psychiatry, 2010, 34(6): 1070-1074. doi: 10.1016/j.pnpbp.2010.05.028
    [16] KOLAK A M, VOLLING B L. Sibling jealousy in early childhood: longitudinal links to sibling relationship quality[J]. Infant Child Dev, 2011, 20(2): 213-226. doi: 10.1002/icd.690
    [17] BAYDAR N, GREEK A, BROOKS-GUUN J.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the birth of a sibling during the first 6 years of life[J]. J Marr Fam, 1997, 59(4): 939-956. doi: 10.2307/353794
    [18] RAUER A J, VOLLING B L. Differential parenting and sibling jealousy: developmental correlates of young adults' romantic relationships[J]. Pers Relat, 2010, 14(4): 495-511.
    [19] CUMMINGS E M, DAVIES P. Emotional security as a regulatory process in normal develop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sychopathology[J]. Dev Psychopathol, 1996, 8(1): 123-139. doi: 10.1017/S0954579400007008
    [20] 王睿慜. 头胎儿童生活困境与家庭教育建议: 基于个体心理学理论[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21(3): 65-70.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TJJK202103012.htm

    WANG R M. First-born children's life difficulties and family education suggestions: based on individual psychology theory[J]. J Tianjin Coll Educ Sci, 2021(3): 65-70. (in Chinese)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TJJK202103012.htm
    [21] NADIA G, VIVIAN K. Relationships between 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five specific samples[J]. Pers Indiv Diff, 2006 (8): 1695-1669.
    [22] MCCULLISS D, CHAMBERLAIN D. Bibliotherapy for youth and adolescents-school-based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J]. J Poetry Ther, 2013, 26(1): 13-40.
    [23] ZAMBO D M. What can you learn from bombaloo[J]. Teach Except Child, 2007, 39(3): 32-39.
    [24] 许卓娅. 儿童音乐欣赏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J]. 中国音乐教育, 1995(2): 14-16.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YJA502.003.htm

    XU Z Y.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reform of children's music appreciation[J]. Chin Music Educ, 1995(2): 14-16. (in Chinese)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YJA502.003.htm
    [25] STALINSKI S M, SCHELLENBERG E G. Listeners remember music they like[J]. J Exp Psychol Learn, 2013, 39(3): 700-716.
    [26] 张佳琦. 音乐训练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研究综述[J]. 教育现代化, 2017, 4(8): 96-97.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YXD201708053.htm

    ZHANG J Q.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the effects of music training on individual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J]. Educ Mod, 2017, 4(8): 96-97. (in Chinese)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YXD201708053.htm
    [27] REESE M. Contemporary psychology apa review of books[M]. Australia: Lloyd C, 2000: 423-425.
    [28] 周丽. 关于"绘画心理疗法"独特作用的综述[J]. 江苏社会科学, 2006(S1): 61-63.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HKX2006S1014.htm

    ZHOU L. A review of the unique role of "drawing psychotherapy"[J]. Jiangsu Soc Sci, 2006(S1): 61-63. (in Chinese)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HKX2006S1014.htm
    [29] ROXANNE N R, SUSAN E R, ROSS A T, et al. A yoga intervention for young children: self-regulation and emotion regulation[J]. J Child Fam Stud, 2021(30): 2028-2041.
    [30] 李能. 针对"攻击性"幼儿读者的阅读疗法个案研究[J]. 图书馆杂志, 2017, 36(4): 59-62.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TNGZ201704011.htm

    LI N. A case study of reading therapy for "aggressive" young readers[J]. Library J, 2017, 36(4): 59-62. (in Chinese)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TNGZ201704011.htm
    [31] 樊富珉, 何瑾. 团体心理辅导[J]. 江苏教育, 2016(40): 77.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AOI201640042.htm

    FAN F M, HE J. Group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J]. Jiangsu Educ, 2016(40): 77. (in Chinese)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AOI201640042.htm
    [32] 金洪源. 促使学生心理质变的元认知干预技术团体辅导: 从涿鹿县魏萍老师的小学生团体心理辅导说起[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4(21): 14-17.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XXK201421005.htm

    JIN H Y. Group counseling of metacognitive intervention technology to promot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quality change: from the Zhuolu County teacher Wei Ping's group counseling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J]. Ment Health Educ Prim Second Sch, 2014(21): 14-17. (in Chinese)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XXK201421005.htm
    [33] 王立凡, 金洪源. 高效塑造孩子良好的性格: 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的应用[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4(11): 42-44.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LJS201411012.htm

    WANG L F, JIN H Y. Shaping children's good character efficiently: the application of metacognitive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technology[J]. Psychol Technol Appl, 2014(11): 42-44. (in Chinese)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LJS201411012.htm
    [34] HAVIGHURST S S, WILAON K R, HARLEY A E, et al. Tuning into kids: an emotion-focused parenting program-initial findings from a community trial[J]. J Commun Psychol, 2010, 37(8): 1008-1023.
    [35] JESSICA B. The circle of security intervention: enhancing attachment in early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J]. J Reprod Infent Psychol, 2017, 35(2): 207-208.
    [36] 马瑞瑾, 陈旭. 学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发展研究综述[J]. 幼儿教育, 2009(12): 41-45.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EJY200912010.htm

    MA R J, CHEN X. A re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in preschool children[J]. Early Child Educ, 2009(12): 41-45. (in Chinese)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EJY200912010.htm
    [37] 张鉴如, 刘惠美. 亲子共读研究文献回顾与展望[J]. 教育心理学报, 2011, 43(11): 315-336.

    ZHANG J R, LIU H M. Review and prospect of parent-child co-reading research literature[J]. J Educ Psychol, 2011, 43(11): 315-336. (in Chinese)
    [38] 但菲, 徐颖聪. 亲子情绪言谈方式对4~5岁幼儿情绪理解的影响[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44(6): 70-77.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YSS202006012.htm

    DAN F, XU Y C. The effect of parent-child emotional talk style on the emotional understanding of 4-5 year olds[J]. J Shenyang Norm Univ (Soc Sci Edit), 2020, 44(6): 70-77. (in Chinese)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YSS202006012.htm
    [39] CURENTON S M, CRAIG M J. Shared-reading versus oral storytelling: associations with preschoolers' prosocial skills and problem behaviours[J]. Early Child Dev Care, 2011, 181(4): 123-146.
    [40] 颜嘉辰, 翟敏如. 情绪言谈共读技巧介入训练对幼儿情绪认知及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J]. 教育心理学报, 2016, 48(1): 113-132.

    YAN J C, ZHAI M R. The influence of emotional co-reading skills on children's emotional cognition and emotional regulation ability[J]. J Educ Psychol, 2016, 48(1): 113-132. (in Chinese)
  • 期刊类型引用(0)

    其他类型引用(1)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651
  • HTML全文浏览量:  343
  • PDF下载量:  44
  • 被引次数: 1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2-07-02
  • 修回日期:  2022-09-15
  • 刊出日期:  2023-03-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