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earch on online and offline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 program of adolescent healthy use of mobile phone
-
摘要:
目的 建立青少年健康使用手机干预计划的概念框架,为帮助青少年形成健康手机使用的习惯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对上海市3所学校八年级的20名学生进行调查,开展座谈会和亲子研讨会。通过青少年使用手机状况、父母对使用手机的干预以及手机使用综合干预方案的研究,形成青少年使用手机环境下亲子冲突的演化过程模型,确定青少年手机使用的综合干预方案。 结果 青少年使用手机的动机不同,主要是社交乐趣(37.14%)、休闲活动(34.61%)和信息搜索(28.25%),单方面的干预方法不能满足不同动机的青少年。多数情况下,父母制定规则时没有考虑孩子的特点和家庭背景,由此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亲子冲突,导致的后果是制定的规则无效,青少年的消极情绪重复产生。 结论 亲子共同制定规则十分必要,针对不同文化的家庭进行线上线下综合干预效果更优;采用线上线下综合干预的方式,可以帮助青少年获取其他资源,促进健康使用手机习惯的养成。 Abstract:Objective To develop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prevention intervention plans through a series of case studies, so as to provide inspiration for the design of services to help adolescents form healthy mobile phone use habits. Methods Convenient sampling method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20 students in grade 8 from 3 schools in Shanghai. Through the research on teenagers' use of mobile phones, parents' intervention on mobile phone use and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 program on mobile phone use, the evolution process model of parent-child conflict in the context of teenagers' use of mobile phones is formed, and the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 program on teenagers' use of mobile phones is determined. Results Adolescents' motivations for using mobile phones were mainly social fun (37.14%), leisure activities (34.61%) and information search (28.25%). Unilateral intervention methods could not meet the needs of adolescents with different motivations. In most cases, parents make rules without considering children's characteristics and family background, resulting in different degrees of parent-child conflict, resulting in invalid rules and repeated negative emotions of teenagers. Conclusion It is very necessary to adopt the activity design of online and offline integrated service system, so as to promote the healthy mobile phone use habits of teenagers.Comprehensive online and offline intervention methods can help teenagers to obtain other resources and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healthy mobile phone use habits. -
Key words:
- Health promotion /
- Cellular phone /
- Adolescent /
- Health education
1) 利益冲突声明 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
根据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青少年互联网普及率持续攀升,向低龄群体渗透加大;手机成为青少年最重要的上网终端,使用比例高于整体网民;青少年网民对互联网的使用深度不断加深,初、高中学生互联网普及率分别达到97.6%和97.6%[1]。2019年12月,15~19岁手机网民群体人均手机APP数量84个,居各年龄段之首[2]。青少年处于发展阶段,自我调节能力、价值判断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有限,其很难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3],要通过促进积极使用和减少问题使用形成健康的手机使用习惯。对青少年健康使用手机进行预防干预的主要目的是鼓励青少年有意识地选择行为并为此负责。同时,负面效应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多方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基于此,本研究展开青少年健康使用手机的线上线下综合干预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20年10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抽取上海市3所学校(徐汇区、闵行区、奉贤区各1所)八年级学生20名,抽取原则为知情同意前提下,表示愿意参加本次调查,且父母能够配合完成所有调查的学生。其中男生13名,女生7名,平均年龄(17.4±2.6)岁。对其进行调查分析,目的是找出父母调节青少年在使用手机时所面临困难的干预点。
1.2 方法
分析标准是传达用户需求和动机的5个手机使用行为指标[4],分别是交流、娱乐、功能工具、信息搜索和生活记录。共开展3个阶段的研究,分别是了解青少年的手机使用行为和动机、探索手机使用的有效行为以及以亲子共同参与的形式实施干预方案。
1.2.1 访谈法
为确定青少年及其父母关于手机使用规则的经验,找到父母干预的有效干预点,在10月10日和17日开展两次小型座谈会。在第一次座谈会(父母21人)中,父母探讨管理孩子使用手机的经验。第二次座谈会(父母13人,儿童11人)中,从青少年和父母两个视角调查在家庭中使用手机的规则。调查设计符合伦理学要求,征得各学生及其家长的同意。邀请了来自上海师范大学的教师、硕士生共5名为座谈会的谈话过程进行记录,记录青少年使用手机的行为和动机以及在家庭中使用手机的规则。用大写英文字母对发言人进行顺序编号并做匿名处理。
1.2.2 干预方法
基于制定的规则要考虑个体的情况,设计了一个参与式的亲子研讨会,以帮助青少年形成健康使用手机的干预策略。2020年12月,在上海开展3次研讨会,共15对亲子。专注于帮助青少年和父母意识到家庭规则和其价值或意义,设置家庭成员相互同意的使用规则,反思以前的试验和错误,实现个人适应规则,形成健康的手机使用习惯。亲子研讨会设计3个阶段的活动,包括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维护阶段。研究通过共同塑造使用规则,帮助青少年成为积极自主的参与者。父母应充分了解孩子的状态、兴趣和生活周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沟通,修改手机使用规则,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使用习惯[5-7]。表 1概述了有效的干预策略、主要活动及其优势和限制。
表 1 青少年手机使用亲子研讨会活动摘要Table 1. A parent-child seminar on mobile phone use by teenagers干预策略 活动 优势 限制 来自工作人员的专业帮助 提供结构化活动(例如共同的规则塑造活动) 通过信息交流达成一致的目标,从而有机会执行各种活动 每个会话可以参与的人员有限 提供安全的对话环节 提供公开对话的机会,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交流,允许有类似经历的家庭产生共鸣 帮助形成家庭规则,分享经验,并为其他有类似担忧的家庭提供一定支持 会议以外进行的活动无法得到明确的监测,很难做到客观的自我反思 提供自我反省的机会 活动反射(自我监控,活动跟踪) 允许在自我反省的基础上制定进一步的目标和方向 长时间练习可能会降低整体的自我激励能力,最终的结果可能是一次性的练习 2. 结果
2.1 青少年使用手机状况
通过对座谈会中参与者自我报告的结果进行分析,以使用动机对手机用户群体进行分类,包括社交乐趣(37.14%)、休闲活动(34.61%)和信息搜索(28.25%)。
用户使用手机的意图不同,使用模式也不同。这反映出运用干预策略来防止过度使用手机时,单方面的干预方法不能满足不同动机的用户。因此,针对不同手机用户群体,应考虑其使用动机和行为背景,采取适当的干预策略。
2.2 父母对青少年使用手机的干预
5名独立的研究人员反复阅读谈话记录,以识别参与者使用规则的共性,分析出参与者通过谈话过程表现出来的共同经验。研究揭示了父母在应用规则时的关注点和困难,关注点主要是健康、安全、社会关系和孩子的发展问题,困难包括缺乏对青少年媒体文化的理解、管制选择的困惑、青少年的责任缺失。而青少年希望寻求一种能让他们在父母最少介入的情况下获得自主权的方法。在多数情况下,父母制定规则的时候没有考虑孩子的特点和家庭背景。通过这些会议,青少年认识到必须负责任地使用手机。家长要与子女共同制定使用规则,注意增加青少年的自主性。
2.3 青少年手机使用的综合干预方案
2.3.1 青少年手机使用环境下亲子冲突的演化过程模型
5名独立研究人员反复阅读会议记录,以确定参与者经历中的规律和共性。基于所有案例研究的观察和话语,形成了围绕青少年手机使用的亲子冲突演化过程模型(见图 1)。
该模型以先决条件、过程和结果为顺序,描述了父母和孩子围绕青少年使用手机的互动。青少年使用手机的原因多种多样[8],表现出复杂的使用模式:外部因素、同伴压力和个人动机。
过度使用手机的副作用泛滥,同时家长对其缺乏了解,使家长更加焦虑,因此他们尝试运用各种策略限制青少年使用手机[9-10]。很多方法对青少年来说有太大的限制或者很难遵守。当父母太严厉或太唠叨时,青少年会变得更隐蔽、更沉迷手机。在这一阶段产生很多冲突。紧张或困惑的父母采用不一样的调节规则,这将导致他们与孩子的沟通失意,并且在多数家庭中都可能发生不同程度的冲突。
有了清晰的理解,可预见的冲突和争论就可以避免。父母应该通过对手机的了解减少对青少年使用的担忧。另一方面,青少年应该更加意识到他们使用手机的负面作用,并努力与父母有效沟通。
2.3.2 线上线下手机健康使用一体化服务系统
要形成健康的手机使用习惯,参与者的重复动作是必要的。手机的使用习惯有两个方面:自动跟踪特定的指定行为,可以传递触发这种行为的线索。此外,使用习惯的形成可以通过手机记录的定量数据来衡量[11],例如某些APP使用的时间和频率。
3. 讨论
孩子的屏幕时间与父母的屏幕时间和态度密切相关,父母的介入和监督可以提高青少年在手机使用上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12]。一项关于父母对子女使用手机的干预研究提出,父母应该表现出信任,通过与孩子的讨论交流,共同制定使用规则。其中4个重要的主题是监控使用和内容、主动调节、限制和规则[13]。在Yardi等[14]研究中,亚特兰大的16名家长报告了他们在教育孩子使用科技产品方面的状况和困难。研究表明,由于技术专长的差距,父母难以跟上孩子在数字平台上的活动,家长的权威受到了削弱。限制性和压迫性的调节会导致亲子关系的冲突。
在一项针对中国青少年的研究中,当父母的行为与家庭规则不一致时,孩子就会跟随父母的行为。而父母越遵守规则,孩子也会越遵守。手机也是父母的日常使用工具,所以在教育孩子时,他们需要了解自己的使用习惯,并参与监管工作[15]。
为了有效地调节,家长需要了解孩子手机的使用情况,并以信任和接受的态度引导他们。父母应通过相互协商,根据青少年的手机使用情况,制定和调整适合孩子的规则,以引导成长中的青少年成为自主负责的手机使用者。
本研究发现,青少年使用手机的动机主要是社交乐趣、休闲活动和信息搜索。首先,应该采用适应性干预策略,具体考虑个体青少年的手机使用动机和环境。单一的预防干预方法不足以帮助青少年改变手机的使用模式。父母对青少年的关注点主要是健康、安全、社会关系和孩子的发展问题。因此,父母和孩子应该共同制定自适应的手机使用规则,定期反思青少年的规则遵守情况,检查这些规则是否对他们的手机使用模式产生了积极影响。此外,当家庭中有多个孩子时,父母应该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制定不同的规则。形成青少年手机使用的亲子冲突演化过程模型,利用亲子研讨会制定的使用规则,并借助手机系统监测,帮助青少年形成健康的手机使用习惯。在手机系统的帮助下,青少年的使用时间和具体情况可以被精确监测,以激励青少年加强手机使用的良好习惯。
本研究不仅试图减少关于手机使用的困惑,减轻父母和青少年之间的冲突,而且也是形成整体健康的手机使用文化的第一步。使用手机不是个人的媒体消费行为,通过手机将人与人联系在一起,并在各个方面影响他人。因此,有意识地使用手机的方法应该被学习。青少年的良好习惯要尽早养成,这是形成价值导向行为的最佳时机。
由于研究框架是探索性的,存在一些限制。首先,结果不应由于个体的突出特征而过度推广到全部群体。虽然目的性抽样适用于现象学的研究,不能认为它们代表更大的或不同的人群。其次,使用定性研究方法可能会导致参与者的数量固定从而限制会议。未来应该基于实际情况,进行长期的、多对家庭的对比试验以完善研究。
-
表 1 青少年手机使用亲子研讨会活动摘要
Table 1. A parent-child seminar on mobile phone use by teenagers
干预策略 活动 优势 限制 来自工作人员的专业帮助 提供结构化活动(例如共同的规则塑造活动) 通过信息交流达成一致的目标,从而有机会执行各种活动 每个会话可以参与的人员有限 提供安全的对话环节 提供公开对话的机会,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交流,允许有类似经历的家庭产生共鸣 帮助形成家庭规则,分享经验,并为其他有类似担忧的家庭提供一定支持 会议以外进行的活动无法得到明确的监测,很难做到客观的自我反思 提供自我反省的机会 活动反射(自我监控,活动跟踪) 允许在自我反省的基础上制定进一步的目标和方向 长时间练习可能会降低整体的自我激励能力,最终的结果可能是一次性的练习 -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Z]. 2020-05.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 Research report on Internet use of minors in China in 2019[Z]. 2020-05. [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Z]. 2020-04.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 The 45th statistical report on Internet development in China[Z]. 2020-04. [3] 贺迎秋. 短视频对农村青少年的社会化影响研究[D]. 郑州: 郑州大学, 2020.HE Y Q. The influence of short videos on the socialization of rural adolescents[D]. Zhengzhou: Zhengzhou University, 2020. [4] 钱宝娟. 亲子依恋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影响: 问题性手机使用的中介和自我建构的调节[D].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 2019.QIAN B J. The effect of parent-child attachment on adolescent problem behavior: mediating and self-construing regulation of problematic cell phone use[D]. Xi'an: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2019. [5] 胡荣婷, 彭妤, 毛惠梨, 等. 青少年智能手机成瘾和人际适应的关系: 情绪调节效能感和认知失败的中介作用[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1, 29(1): 156-160.HU R T, PENG S, MAO H L, 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martphone addiction and interpersonal adjustment in adolescents: the mediating role of emotional regulatory efficacy and cognitive failure[J]. Chin J Health Psychol, 2021, 29(1): 156-160. [6] 孙丽君. 父母心理控制对初中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影响及其干预研究[D].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20.SUN L J. The influence of parental psychological control on smartphone addiction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its intervention[D]. Wuhan: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2020. [7] 陈圆圆, 朱键军, 邢锦涛, 等. 父母拒绝对青少年问题性手机使用的影响: 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C]. 中国心理学会. 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 2019: 2.CHEN Y Y, ZHU J J, XING J T, et al. The effect of parental rejection on adolescents' problematic cell phone use: a moderated mediation model[A]. Chinese Psychological Society. Abstracts from the 22nd National Conference of Psychology, 2019: 2. [8] 曹庆新, 杨东鹏. 认知行为理论视角下青少年手机依赖行为的原因及对策建议[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10): 67-69.CAO Q X, YANG D P.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adolescents'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behavi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behavior theory[J]. J Taiyuan Urban Vocat Coll, 2019(10): 67-69. [9] 刘昕昱. 智能手机对中学生的影响及相关建议[J]. 中国新通信, 2019, 21(18): 102-103.LIU X Y. The influence of smart phones o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relevant suggestions[J]. China New Telecommun, 2019, 21(18): 102-103. [10] 柳然. 疫情严重程度和手机使用动机对青少年手机成瘾的影响及辅导设计[D].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20.LIU R. The influence of epidemic severity and mobile phone use motivation on adolescents' mobile phone addiction and counseling design[D]. Wuhan: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2020. [11] 王慧洁. 青少年移动互联网学习行为及影响研究[D]. 北京: 北京邮电大学, 2018.WANG H J. Study on adolescent mobile Internet learning behavior and its influence[D]. Beij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2018. [12] ALEXIS R L, ELLEN W, VICTORIA J R. Young children's screen time: the complex role of parent and child factors[J]. J Appl Develop Psychol, 2015, 36: 11-17. doi: 10.1016/j.appdev.2014.12.001 [13] NEWBY J M, MCELROY E. The impact of internet-delivered 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 for health anxiety on cyberchondria[J]. J Anx Disord, 2019, 69: 102150. [14] YARDI S, BRUCKMAN A. Social and technical challenges in parenting teens' social media use[EB/OL]. (2015-11-27)[2021-01-15]. http://www.doc88.com/p-9943452579635.html. [15] 奚汇慧. 青少年问题行为干预: 基于家庭功能的干预模式(以纽特思特为例)[J]. 教育现代化, 2017, 4(30): 226-228.XI H H. Adolescent problem behavior intervention: an intervention model based on family function(a case study of NTST)[J]. Educ Modern, 2017, 4(30): 226-228. 期刊类型引用(0)
其他类型引用(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