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攻击行为的产生往往伴随诸多消极后效的出现[1],对个体的身心健康、人格发展等具有重要影响[2].在攻击行为产生机制的实证研究中,一般攻击模型是目前被广泛运用的解释框架,认为主观认知、人格特质等个体因素对攻击行为的产生具有重要作用[3].心理特权指一种感到有权利获得优待、被豁免社会责任的主观信念或知觉,能够诱发个体的攻击行为[4].心理特权水平较高的个体容易与他人发生人际冲突[5-6],更可能做出言语攻击[7],伴随更多的攻击行为[8]、敌对[9].而自我威胁理论认为,自恋者更容易表现出敌意和攻击行为[10-11],自恋与攻击行为之间有着持续稳定的正向关系[12-14].马基雅维里主义指个体在认知、情绪与情感和行为方面具有阴暗面,马基雅维利主义者在心理与行为上多表现为擅长操纵、对他人持不信任态度、冷酷无情、道德感薄弱等[15].一般攻击模型理论为马基雅维里主义与攻击行为的关系提供了线索,马基雅维里主义水平较高的个体容易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16].
-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00
- HTML全文浏览量: 43
- PDF下载量: 5
- 被引次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