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了解不同体育锻炼模式对弱体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自我效能感的干预效果,为提高在校弱体质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在郑州大学随机抽取120名弱体质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运动处方锻炼组、契约锻炼组和对照组,对运动处方锻炼组和契约锻炼组进行12周的体育锻炼干预,并于干预前后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elf-reporting Inventory,SCL-90)和自我效能感量表调查.结果 干预前3组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效能感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后运动处方锻炼组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偏执和总均分方面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677,2.539,3.076,3.142,2.133,2.735,P值均<0.05);契约锻炼组大学生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症和总均分方面得分亦均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830,2.945,2.987,3.731,2.109,2.111,4.560,P值均<0.05).契约锻炼组干预后自我效能感量表总均分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76,P<0.01).结论 中等强度的运动处方锻炼和契约锻炼均能提高弱体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提高自我效能感方面契约锻炼模式优于运动处方锻炼模式.
关键词:
-
身体锻炼 /
-
体质 /
-
精神卫生 /
-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