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探索攻击性、抑郁和焦虑与大学生自杀未遂行为的关系,为高校开展相应心理干预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自编的一般资料问卷、Buss和Perry攻击问卷中文修订版、贝克抑郁和贝克焦虑量表,对山东省内12所高校991名在校本科生进行现场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自杀未遂行为报告率为2.93%(29/991).独生子女或单亲家庭的大学生更倾向于产生自杀行为(P值均<0.05).有自杀未遂行为组在攻击性(Z=-3.132,P=0.002)、贝克抑郁(t=-2.987,P=0.003)、贝克焦虑(Z=-4.720,P=0.000)等得分上与无自杀未遂行为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单亲(OR=8.494,95% CI=2.709~26.634)、指向自我的攻击性(OR=1.050,95%CI=1.025~ 1.074)和贝克焦虑(OR=1.038,95%CI=2.709~26.634)是自杀未遂行为的危险因素,言语攻击性(OR=0.967,95%CI=0.940~ 0.995)是保护因素.结论 身体攻击性、指向自我的攻击性、贝克抑郁和贝克焦虑等水平高的大学生是自杀未遂的危险人群.
-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36
- HTML全文浏览量: 60
- PDF下载量: 6
- 被引次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