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6卷  第4期

述评
聚焦儿童青少年肥胖构建公共卫生综合防控体系
张倩, 甘倩
2025, 46(4): 457-459.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118
摘要(2) HTML (2) PDF(0)
摘要:
近年来中国儿童青少年肥胖呈低龄化和广泛化趋势。肥胖不仅会增加慢性病风险, 还会影响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研究分析了遗传、行为、社会和环境等因素对儿童青少年肥胖的综合作用, 提出了构建公共卫生三级预防干预体系的策略, 包括一级预防控制危险因素、二级预防早期干预、三级预防综合治疗, 同时基于社会生态学模型, 强调个体、家庭、学校、专业机构和社区"五位一体"协作模式的重要性。通过多方协作, 推动平衡膳食和积极运动的普及, 有效遏制儿童青少年肥胖的上升趋势, 保障其身心健康。
专题笔谈
英国学生多维心理健康测评体系探析及启示
赵阳, 王欣欣
2025, 46(4): 460-464.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122
摘要(1) HTML (1) PDF(0)
摘要:
英国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工作以心理健康促进理论为基础, 采用多维度对学龄前儿童到大学生进行情绪障碍、品行障碍、多动障碍以及其他障碍等4个方面内容测评, 测评工具采用国际标准化量表和心理健康测评问卷。该测评体系能够有效防范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中国可借鉴其经验, 并结合《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要求, 扩大心理健康测评对象、细化心理健康测评内容、明确心理健康测评工具、落实心理健康测评实施,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专栏
深圳市宝安区小学生睡眠状况及其与超重肥胖的关联
黄韵, 刘艳红, 黄莉, 李彦柔, 吴明泽
2025, 46(4): 465-469.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108
摘要(4) HTML (2) PDF(0)
摘要:
  目的  分析小学生不同睡眠状况与超重肥胖的关联,为制定儿童超重肥胖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2023年11月,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 对深圳市宝安区7所学校一至六年级3 931名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 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小学生睡眠状况与超重肥胖的关联。  结果  小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为22.59%, 男生超重肥胖检出率(27.04%)高于女生(17.44%), 独生子女(25.81%)高于非独生子女(21.76%),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1.48, 5.98, 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控制混杂因素后, 小学生周末夜间睡眠时长(OR=0.83, 95%CI=0.75~0.91)、一周平均每日睡眠时长(OR=0.76, 95%CI=0.64~0.89)和周末追赶睡眠时长(OR=0.89, 95%CI=0.81~0.97)与小学生超重肥胖发生风险均呈负相关(P值均<0.05)。与上学日午睡时长<0.5 h相比, 上学日午睡时长0.5~<1 h和≥1 h的小学生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分别增加20%(OR=1.20, 95%CI=1.02~1.42)、37%(OR=1.37, 95%CI=1.02~1.83)(P值均<0.05)。  结论  增加周末夜间睡眠时长、一周平均每日睡眠时间和周末追赶睡眠时长有助于降低小学生超重肥胖风险, 上学日午睡时间过长是小学生超重肥胖的正性相关因素。
重庆市中学生健康素养与超重肥胖的关联
王宏, 杨思维, 罗宇, 陈根, 王周艳
2025, 46(4): 470-473.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109
摘要(5) HTML (2) PDF(1)
摘要:
  目的  探讨重庆市中学生健康素养与超重肥胖的关联, 为中学生肥胖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于2019年11—12月,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 抽取重庆市4个区县8所完全中学7 851名中学生进行健康素养问卷调查和营养状况评定。采用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重庆市中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为12.95%, 总健康素养和功能性、互动性、批判性3个维度健康素养具备率分别为62.01%, 66.02%, 50.07%, 72.42%。不同区县、城乡、性别、学段、是否为独生子女的中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5.93, 3.86, 80.55, 8.80, 6.43, P值均<0.05)。控制相关混杂因素后,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具备总健康素养(OR=0.86, 95%CI=0.75~0.99)、互动性健康素养(OR=0.85, 95%CI=0.74~0.97)和批判性健康素养(OR=0.84, 95%CI=0.73~0.98)的中学生超重肥胖发生风险均较低(P值均<0.05)。  结论  中学生健康素养与超重肥胖的发生呈负相关。加强学生健康教育, 提升互动性、批判性健康素养水平可为控制和预防超重肥胖创造有利条件。
儿童超重肥胖和血脂异常联合作用与左心室肥厚的关联
安思莲, 刘姿琪, 张茜, 赵敏, 席波
2025, 46(4): 474-478.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110
摘要(3) HTML (2) PDF(0)
摘要:
  目的  探讨儿童超重肥胖和血脂异常联合作用与左心室肥厚(LVH)的关联, 为预防儿童早期心血管损害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桓台儿童心血管健康随访队列"2021年第2次随访横断面调查数据, 共纳入1 047名信息完整的10~15岁儿童。根据超重肥胖和血脂异常状态, 将研究对象分为正常体重且血脂正常组、正常体重且血脂异常组、超重肥胖且血脂正常组、超重肥胖且血脂异常组4组, 比较4组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水平及LVH检出率的差异, 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超重肥胖和血脂异常的联合效应对LVH的影响。  结果  4组儿童LVMI水平[(28.66±7.10, 29.63±4.71, 31.49±5.86, 32.65±4.80)g/m2.7]及LVH检出率(4.28%, 12.50%, 22.74%, 31.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χ2值分别为50.76, 90.92, P值均<0.05)。调整性别、年龄、视屏时间、睡眠时间、果蔬摄入、碳酸饮料摄入、体力活动以及血压偏高等协变量后, 相较于正常体重且血脂正常组, 正常体重且血脂异常组、超重肥胖且血脂正常组的LVH风险均增加(OR=3.27, 95%CI=1.57~6.82;OR=6.33, 95%CI=3.76~10.66), 超重肥胖且血脂异常组的LVH风险达到最高(OR=9.66, 95%CI=5.35~17.43)(P值均<0.05)。  结论  儿童期超重肥胖与血脂异常的联合效应与LVH呈正相关。预防儿童LVH应该同时关注儿童超重肥胖和血脂异常。
基于CiteSpace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研究发展历史和热点分析
田小丽, 向明慧, 张倩
2025, 46(4): 479-484.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111
摘要(3) HTML (2) PDF(0)
摘要:
  目的  探讨近40多年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研究的发展历史和趋势及研究热点, 为开展相关领域科学研究提供依据。  方法  检索1980年1月—2024年9月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Web of Science核心集、PubMed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 通过CiteSpace可视化软件构建知识图谱并进行探讨分析。  结果  共计检索9 108篇文献(中文5 197篇, 英文3 911篇)。1980—2024年间, 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研究领域发文量呈上升趋势。关键词共现分析表明, 体脂率(中介中心性0.69)、体质指数(中介中心性0.50)、physical activity(中介中心性0.13)是连接该研究领域内的桥梁关键词。关键词聚类结果显示, 心血管代谢性疾病、心理性疾病等多病共存结局和以家庭、学校、社区为基础的干预计划成为研究热点, 高强度间歇训练、新兴减重干预措施如电子游戏等效果评价逐渐成为研究新趋势。  结论  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多病共存结局和干预措施的应用与评价是当前研究的热点。
广西中小学生龋齿与超重肥胖共患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
罗月梅, 任轶文, 陈力, 董邕晖, 袁雯, 马军, 董彦会, 李艳, 周为文
2025, 46(4): 485-488.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096
摘要(2) HTML (1) PDF(0)
摘要:
  目的  探讨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小学生龋齿与超重肥胖共患状况及其相关因素, 为制定针对性的预防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 于2023年9—11月在广西调查178 700名小学四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学生, 包括体格检查、口腔筛查及问卷调查。运用χ2检验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探究中小学生龋齿与超重肥胖共患的相关因素。  结果  广西中小学生龋齿及超重肥胖共患率为9.55%, 城区(9.95%)高于郊县(9.24%), 男生(10.54%)高于女生(8.54%), 小学生(11.49%)高于高中生(8.92%)及初中生(8.05%), 不住校学生(11.44%)高于住校学生(7.94%),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6.07, 207.91, 471.54, 629.14, P值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吃谷薯类早餐(OR=0.91, 95%CI=0.88~0.94)、过去1周喝过奶(OR=0.89, 95%CI=0.83~0.95)、睡眠达标(OR=0.95, 95%CI=0.91~0.99)、早和(或)晚刷牙(OR=0.82, 95%CI=0.73~0.93)的学生龋齿及超重肥胖共患的风险更低; 过去1周喝过饮料(OR=1.14, 95%CI=1.09~1.20)、过去1周吃过油炸食品(OR=1.11, 95%CI=1.06~1.17)、每天吃≥1次水果(OR=1.06, 95%CI=1.02~1.11)、每天吃≥1种水果(OR=1.07, 95%CI=1.01~1.12)、吃鱼禽肉蛋类早餐(OR=1.03, 95%CI=1.05~1.13)的学生龋齿及超重肥胖共患风险更高(P值均<0.05)。  结论  广西中小学生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与龋齿及超重肥胖的共患相关。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有助于预防龋齿及超重肥胖的发生。
四年级小学生及其父母减盐减油减糖健康素养与学生超重肥胖的关联
郝颖, 刘丹茹, 陈先献, 任杰, 徐聪, 杜凤军, 郭晓雷, 董静, 马吉祥
2025, 46(4): 489-493.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095
摘要(2) HTML (2) PDF(0)
摘要:
  目的  分析小学生及其父母减盐、减油、减糖(简称"三减")健康素养对学生超重、肥胖的影响, 为制定肥胖控制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2024年3—4月, 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 在山东省选取6个县24个班级, 共对1 022名四年级小学生和913名学生家长开展问卷调查, 同时对小学生进行体格测量。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探讨小学生及其父母"三减"健康素养与学生超重、肥胖之间的关联性。  结果  山东省小学生超重检出率为14.87%, 肥胖检出率为24.66%, 男、女生肥胖检出率(29.46%, 19.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93, P<0.01)。除学生减油健康素养得分外, 家长减盐、减油、减糖、综合得分及学生减盐、减糖、综合得分健康素养均与学生超重肥胖呈现负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10, -0.08, -0.07, -0.10, -0.04, -0.07, -0.03, P值均<0.05)。家长减盐、减油、减糖以及综合健康素养得分高的小学生超重肥胖率较低(OR值分别为0.69, 0.69, 0.71, 0.63, P值均<0.05);家长健康素养得分处于高水平时, 学生健康素养处于高、低水平者超重肥胖检出均较低(OR值分别为0.68, 0.57, P值均<0.05)。  结论  提高父母及儿童的"三减"健康素养, 尤其提高家长健康素养有利于降低儿童超重肥胖发生率。
学生营养
中国6 ~ 17岁儿童主要食物摄入频率分析
曹薇, 任志斌, 许娟, 杨媞媞, 甘倩, 王宏亮, 罗瑞鹤, 潘慧, 赵文华, 杨振宇, 张倩
2025, 46(4): 494-499.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119
摘要(3) HTML (2) PDF(0)
摘要:
  目的  分析中国6~17岁儿童主要食物的摄入频率,为优化中国儿童膳食结构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中国0~18岁儿童营养与健康系统调查与应用”项目数据,2019—2021年,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择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北和西南7个地区56 734名6~17岁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食物频率问卷调查一个月内新鲜蔬菜类、新鲜水果类、畜禽肉类、水产类、蛋类、奶类、豆类、谷薯类8类食物的摄入频率,按各类食物是否达到《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推荐的摄入频率标准进行分组。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地区、年龄组儿童各类食物摄入频率达标率的差异。  结果  中国6~17岁儿童摄入新鲜蔬菜、谷薯类≥3次/d的报告率分别为12.1%,67.2%,摄入新鲜水果、畜禽肉、蛋、奶类≥1次/d的报告率分别为50.8%,58.8%,36.0%,54.3%,摄入豆类≥4次/周的报告率为37.4%,摄入水产类≥2次/周的报告率为39.7%。华南地区新鲜蔬菜(5.5%)、新鲜水果(33.1%)、奶类(36.4%)摄入频率达标率最低,西北地区水产(27.4%)、蛋类(21.1%)摄入频率达标率最低(P值均 < 0.008 3)。  结论  中国儿童总体新鲜蔬菜、新鲜水果、豆类、奶类等食物摄入频率不足,各地区儿童各食物摄入频率存在差异。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累积生态风险与初中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关系
杜文哲, 黄凯, 吴翠平
2025, 46(4): 500-503.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107
摘要(5) HTML (2) PDF(0)
摘要:
  目的  分析累积生态风险与初中生体育锻炼情况的关系,为推动初中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方法  2023年3—4月,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并使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和累积生态风险量表对河南省3 502名初中生进行线上调查。运用χ2检验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初中生群体体育锻炼情况及相关因素。  结果  轻微运动在初中生体育锻炼强度的占比最高(48.5%),80.4%的初中生为小运动量;其中16.8%的初中生能每天锻炼≥1次,锻炼频率多为每周1~2次(44.1%)。性别、家庭居住地、父母学历、朋友支持与初中生运动量均相关(χ2值分别为122.53,6.49,7.49,10.17,P值均 < 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随着累积生态风险指数的升高,初中生选择小运动量(相对于大运动量)的可能性增加(OR=1.12,95%CI=1.02~1.23,P<0.05),但与中运动量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OR=1.08,95%CI=0.97~1.21,P>0.05)。  结论  河南省初中生普遍存在体育锻炼不足的现象,累积生态风险能负向预测初中生体育锻炼行为。
零时间运动干预对大学生身体活动水平和久坐行为的影响
王静松, 付娆, 王深, 李闯涛
2025, 46(4): 504-508.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127
摘要(3) HTML (2) PDF(0)
摘要:
  目的  探讨零时间运动(ZTEx)干预对大学生身体活动水平和久坐行为的影响,为有效提高大学生身体活动水平、减少久坐行为提供参考。  方法  2023年9月,在福州市招募某高校45名久坐大学生,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ZTEx组(23名)和对照组(22名);2023年10月—2024年1月,ZTEx组接受为期3个月共2次的焦点小组会议,对照组进行安全健康教育。在干预前后,分别采用国际体力活动问卷和三轴加速度计对大学生久坐和身体活动水平进行测评,同时完成有关身体健康和心理问卷的评估。采用混合效应方差分析和非参数检验对大学生身体健康、心理问卷、久坐和身体活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干预后,过去7 d ZTEx组大学生提高了低强度身体活动时长[前测(1 492.78±369.50)min;后测(1 918.93±354.63)min]、久坐间断次数[前测(45.26±13.69)次;后测(73.78±16.74)次]、握力[前测(28.77±9.23)kg;后测(31.78±8.00)kg]、30 s连续坐起[前测(22.52±4.90)次;后测(26.96±4.87)次]、一般自我效能感[前测(26.52±4.14)分;后测(32.96±5.24)分]、身体成分总结[前测(66.44±4.83)分;后测(72.62±4.88)分]、心理成分总结[前测(61.21±9.88)分;后测(63.98±9.57)分],同时降低其久坐时长[前测(3 694.28±687.56)min;后测(2 865.90±493.81)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干预前后,对照组身体活动及健康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值均>0.05)。  结论  ZTEx可以有效提高久坐大学生的低强度身体活动水平和久坐间断次数并减少久坐行为,进一步促成大学生良好运动习惯的培养,提高身体和心理健康水平。
农村地区小学生饮水知信行及相关因素分析
秦胜杰, 刘思语, 张立青, 张鑫萌, 杨婉琛, 王晓英, 田东华, 张维军
2025, 46(4): 509-513.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114
摘要(1) HTML (1) PDF(0)
摘要:
  目的  了解农村地区小学生饮水知信行现状及其相关因素,为农村地区开展饮水健康行为干预提供实证依据。  方法  2023年3月1日至4月27日,采用目的抽样方法,在河北省、河南省、山东省和山西省选取23所学校乡镇中心校和村教学点,对2 173名三至六年级在校小学生利用自编问卷开展调查,了解小学生饮水知信行现状。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小学生饮水知信行的相关因素。  结果  抽样学校小学生饮水知识、态度和行为水平达标率分别为20.02%,26.65%和31.20%。小学生日饮水量中位数为1 000 mL,日饮水量均值为(1 172.99 ±771.89)mL,66.31%的小学生日饮水量达到800 mL推荐量的最低标准。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学校饮水可及性、饮水健康课程及个体自我控制能力与小学生饮水知识(OR值分别为1.31,1.57,1.58)、态度(OR值分别为2.07,1.65,1.73)、行为(OR值分别为1.40,1.49,1.91)及日饮水量(OR值分别为1.41,1.38,1.20)呈正相关(P值均<0.05)。  结论  小学生总体饮水知识、态度、行为及日饮水量达标率较低。学校应采取针对性措施,注重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培养,提升学生饮水知识、态度,助力学生饮水健康行为形成。
园艺活动联合花样跳绳对四年级小学生健康行为的干预效果
张浩, 陈艺, 齐宇飞
2025, 46(4): 514-518.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106
摘要(5) HTML (2) PDF(0)
摘要:
  目的  探讨校本园艺活动联合花样跳绳对四年级小学生健康行为的干预效果,为儿童健康促进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23年3月选取长沙市某小学四年级85名小学生,随机分为干预组(43名)和对照组(42名)。干预组实施12周“校本园艺联合花样跳绳”综合干预,每周1次,90min/次,含常规实践(第1~5,7~11周;内容为蔬果植物管理、花样跳绳练习理论知识学习等)与亲子活动(第6,12周;蔬果沙拉制作、花样跳绳同步竞赛等),对照组维持常规课程。通过加速度计监测四年级小学生中高强度体力活动(MVPA)及睡眠时间,结合问卷评估果蔬摄入和视屏行为,采用广义估计方程分析数据。  结果  干预后,两组上学日MVPA时间(Wald χ2组别×时间值=8.27)、蔬菜摄入量(Wald χ2组别×时间值=4.35)和视屏时间(Wald χ2组别×时间值=13.27)均存在交互效应(P值均 < 0.01)。干预后,干预组上学日每日MVPA时间从30.00(20.00,60.00)min增长至40.00(30.00,60.00)min;每日蔬菜摄入量从99.85(33.95,229.48)g升至190.15(131.05,279.48)g;视屏时间从每日225.00(110.00,313.75)min降至60.00(30.00,142.50)min(Z值分别为-4.51,-2.00,-3.84,P值均 < 0.05)。两组周末每日MVPA时间、水果摄入量及睡眠时间干预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1.35,-0.85,-0.24,P值均>0.05)。  结论  校本园艺活动联合花样跳绳综合干预可显著改善四年级小学生上学日的体力活动、蔬菜摄入及视屏行为,为多维健康促进提供依据。
母亲为适龄女生接种人乳头瘤病毒疫苗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邱晓菲, 康晓, 庄文文, 高日月, 张德磊, 邵燕燕, 李雪丹, 杨峰
2025, 46(4): 519-523.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097
摘要(2) HTML (1) PDF(0)
摘要:
  目的  了解青岛市母亲为适龄女生接种人乳头瘤病毒(HPV)的意愿及影响因素,为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于2023年3—12月选取青岛市2 244名12~14岁初中女生的母亲开展横断面研究。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组间差异以及Logistic回归分析母亲为适龄女儿接种HPV疫苗意愿影响因素。  结果  愿意为女儿接种HPV疫苗的母亲有2 002名(89.22%),自身已全程接种或准备全程接种的母亲1 539名(68.58%),愿意为女儿接种的母亲认知得分为10(8,11)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45岁(OR=0.19)、家庭年总收入(6~<15)万元(OR=0.65)、(15~<30)万元(OR=0.58)、(30~50)万元(OR=0.22)、认知得分越高(OR=0.90)的母亲更愿意为女儿接种;学历为大专或本科(OR=1.66)、从不进行HPV筛查或偶尔筛查(OR=1.58)、不愿意接种、不准备全程接种或超龄未接种(OR=7.13)、不担心女儿感染(OR=2.54)、女儿处于非青春期(OR=1.93)的母亲更不愿意为女儿接种(P值均<0.05)。不愿意接种的主要原因是担心疫苗安全(65.06%),其次为母亲认为“孩子年龄太小,长大后再接种”(13.25%)。  结论  青岛市适龄女生母亲为女儿接种HPV疫苗意愿较高,意愿受母亲自身接种情况、认知水平、女儿发育时期等因素影响。建议加强针对性健康教育,提高母亲认知水平和接受程度,提升HPV疫苗接种率。
儿童高血压认知现状及管理策略提升的质性研究
周佳丽, 张晨昊, 孙炜迪, 侯乐莹, 罗泽宇, 朱冰, 章荣华, 宋培歌
2025, 46(4): 524-527.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120
摘要(1) HTML (1) PDF(0)
摘要:
  目的  归纳儿童高血压管理策略的提升路径,为中国儿童高血压管理的相关实践与政策制定提供科学参考。  方法  2024年3—4月,采用分层抽样与方便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选取杭州市5个区的儿童健康利益相关者为研究对象,运用扎根理论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深入访谈阶段共纳入6名政策制定者;焦点小组访谈阶段分别对学校管理人员、医疗保健提供者和家长开展访谈,累计纳入62名对象。  结果  通过三级编码提炼出116个初始范畴(如“低龄化趋势” “行为改变困难”)、35个主范畴(如“发生率较以前更高”“由综合影响因素引起”)和12个核心范畴(如“流行状况”“影响因素”),最终构建儿童高血压认知现状、问题分析与管理策略提升路径。  结论  儿童高血压的防控需政府、学校、家庭与社会多方携手,共同构建覆盖全面的综合管理体系,并通过动态监测与评估优化政策实施效果。
心理卫生
大学生总体家庭功能与网络利他行为的交叉滞后分析
严瀚钦, 陈思宇, 陈坚
2025, 46(4): 528-532.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099
摘要(5) HTML (2) PDF(0)
摘要:
  目的  探索大学生总体家庭功能及网络利他行为的纵向因果关系,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思路。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运用总体家庭功能评定量表与网络利他行为量表,对江苏省7所高校的70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为期1年的两阶段追踪调查(T1:2023年11月,T2:2024年10月)。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以及交叉滞后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大学生的总体家庭功能在时间上相对稳定(T1得分:2.99±0.83,T2得分:3.01±0.57) [F(1, 703)=0.68, P>0.01];但性别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男: T1(2.98±0.78), T2(2.99±0.67);女: T1(3.01±0.91), T2(3.01±0.42);F(1, 703)=6.91, P < 0.01],女大学生的总体家庭功能水平优于男大学生。大学生的网络利他行为具有一定的动态变化(T1得分:2.86±0.39,T2得分:3.05±0.46) [F(1, 703)=10.19, P < 0.01],后测网络利他行为水平均高于前测;网络利他行为性别主效应无统计学意义[男: T1(2.87±0.44), T2(3.05±0.31);女: T1(2.85±0.36), T2(3.06±0.65);F(1, 703)=2.50, P>; 0.05];网络利他行为的时间和性别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F(1, 703)=6.64, P < 0.01];大学生T1、T2的的总体家庭功能与T1、T2网络利他行为之间均呈正相关(r=0.35~0.57,P值均 < 0.01);前测总体家庭功能可以正向预测后测网络利他行为(β=0.15,P < 0.01)。  结论  大学生的总体家庭功能相对稳定,而网络利他行为存在一定的发展变化;大学生的总体家庭功能可以直接预测其网络利他行为,二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因果关联。
不同干预方式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影响Meta分析
郑梦瑶, 何昌九, 刘鑫, 梁芳玲, 杜荟
2025, 46(4): 533-538.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126
摘要(2) HTML (1) PDF(0)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干预方式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NSSI)的干预效果,为制定青少年NSSI的干预策略提供循证依据。  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筛选有关青少年NSSI干预的随机对照研究,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5年3月5日。运用Stata 17.0和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以标准均数差(SMD)及95%CI为效应指标,比较各干预方式之间的效果差异,并进行效果排序。  结果  最终纳入26篇文献,共2 034名NSSI青少年,包括辩证行为疗法、情绪调节干预、心智化基础疗法、家庭干预、削减计划、认知行为疗法、叙事治疗、阶梯式护理干预、积极心理干预、接纳承诺疗法10种干预方式。结果显示,与常规干预组相比,积极心理干预[SMD值(95%CI)=-2.12(-3.51~-0.74)]、阶梯式护理干预[SMD值(95%CI)=-2.07(-3.43~-0.71)]、辩证行为疗法[SMD值(95%CI)=-1.70(-2.60~-0.80)]、认知行为疗法[SMD值(95%CI)=-1.54(-2.61~-0.48)]、接纳承诺疗法[SMD值(95%CI)=-1.50(-2.68~-0.32)]在减轻青少年NSSI行为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积极心理干预、阶梯式护理干预、辩证行为疗法效果均优于心智化基础疗法及削减计划(SMD值分别为-2.08,-2.03,-1.66,-2.06,-2.01,-1.64,P值均<0.05);累积排序概率图下面积显示,积极心理干预在改善青少年NSSI上效果可能更好(82.5)。  结论  积极心理干预在多种干预方式中表现出对青少年NSSI最佳的改善效果,推荐在临床干预中优先考虑。
父母教养方式及抑郁情绪与青少年噩梦障碍的关联
祝绮莎, 赵圆, 陈秋霞, 胡俊, 徐鸥
2025, 46(4): 539-543.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128
摘要(3) HTML (2) PDF(0)
摘要:
  目的  探究噩梦障碍青少年的父母教养方式及抑郁情绪之间的关系,为制定有效的家庭干预措施和心理辅导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23年1月—2024年8月,纳入杭州市各城区医院/社区或初高中招募的176名健康志愿者及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90名青少年噩梦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噩梦经历问卷(NEQ)、家庭关系问卷(FRQ)、抑郁自评量表(PVP)对其进行测评。组间量表得分及定性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和多元线性回归(逐步法)探究PVP与NEQ或FRQ之间的相关性,采用Process模型验证探究NEQ/FRQ/PVP之间的中介效应。  结果  噩梦障碍组在噩梦频率、NEQ 4个因子(生理影响、负性情绪、意义解释、恐怖刺激)和PVP得分(24.86±18.89,10.12±3.67,19.01±3.51,17.02±3.31,15.14±3.26,14.02±4.38)均高于健康对照组(2.34±1.04,6.49±2.18,17.63±4.76,13.91±4.24,12.40±4.49,9.39±3.28)(t值分别为15.79,10.11,2.43,6.09,5.14,27.46,P值均 < 0.05)。噩梦障碍组一般依恋、母亲鼓励得分均低于健康对照组(7.22±2.81,16.39±3.28)(t值分别为-5.53,-4.95);母亲虐待、母亲控制、父亲自由释放和父亲控制得分(8.23±1.80,13.11±3.73,18.36±3.37,12.04±3.29)均高于健康对照组(6.07±1.85,8.48±3.80,15.15±2.51,9.47±3.03)(t值分别为6.70,8.96,5.90,7.04)(P值均 < 0.01)。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噩梦障碍组PVP得分与负性情绪、噩梦频率、母亲虐待和母亲控制得分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4,0.63,0.26,0.51,P值均 < 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用FRQ得分预测NEQ得分,噩梦障碍组中调整R2=0.01~0.59,母亲虐待可以预测生理影响(β=0.33),母亲控制可以预测负性情绪、恐怖刺激和噩梦频率(β值分别为0.29,0.30,0.79);父亲自由释放可以预测负性情绪(β=0.26),父亲控制可以预测负性情绪和噩梦频率(β值分别为0.22,0.45)(P值均 < 0.05)。中介效应分析显示,在噩梦障碍组中,PVP得分是FRQ母亲控制与NEQ负性情绪间的中介变量。  结论  虐待、控制和忽视等不良家庭教养方式以及抑郁情绪可能是诱发青少年噩梦障碍的关键因素。
父母心理控制与初中生网络游戏成瘾的相关性
王玺, 姜红, 汪丽娜, 张婳, 张玮, 马乐
2025, 46(4): 544-547.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129
摘要(4) HTML (2) PDF(0)
摘要:
  目的  分析父母心理控制与初中生网络游戏成瘾(IGD)的关系,为防范青少年IGD的发生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  方法  2019年8月至2020年2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从西安市抽取3所中学1 169名初中生进行调查,采用青少年父母心理控制量表和IGD评分量表调查其父母心理控制和IGD检出情况,采用单因素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IGD相关因素及其与父母心理控制的相关关系。  结果  初中生IGD检出率为19.9%(184/1 16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父母心理控制评分较低者(≤21分)相比,父母心理控制评分较高者(>21分)IGD检出风险增加(OR=1.82,95%CI=1.21~2.74);父母心理控制评分较高者自觉网络游戏成瘾的检出风险是父母心理控制评分较低者的1.58倍(95%CI=1.07~2.30);与父母心理控制评分较低者相比,父母心理控制评分较高者自主寻求外界帮助以减少网络游戏时间的可能性降低(OR=0.66,95%CI=0.47~0.94)(P值均 < 0.05)。  结论  父母心理控制可能增加初中生IGD和自觉网络游戏成瘾的风险,同时降低其主动寻求外界帮助减少网络游戏时间的可能性。家长应增进与初中生的沟通交流,并给予积极引导以降低网络游戏带来的可能风险。
四五年级小学生睡前视屏行为与睡眠健康的相关性
朱桂因, 朱璠, 祁甜甜, 郭世豪, 杨爽, 马迎华
2025, 46(4): 548-551.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131
摘要(3) HTML (2) PDF(0)
摘要:
  目的  探究四五年级小学生睡前视屏行为与睡眠健康之间的关系,为促进小学生睡眠健康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2024年4—6月在北京市某区9所小学4 232名四五年级小学生中开展调查,使用自编问卷调查小学生的睡前视屏行为与睡眠情况,采用广义线性模型和Logistic回归分析小学生睡前视屏行为与睡眠健康的相关性。  结果  28.3%的小学生报告存在睡前视屏行为,上学日和周末每天睡眠时长分别为(9.31±0.90)(10.08±1.36)h;报告存在睡前视屏行为的小学生,上学日和周末的就寝时间每天分别推迟10.18(95%CI=6.88~13.47)和22.09(95%CI=17.33~26.85)min,周末晨起时间推迟7.97(95%CI=1.78~14.16)min,上学日和周末的睡眠时长每天分别减少9.82(95%CI=-13.62~-6.03)和14.12(95%CI=-20.24~-8.00)min(P值均 < 0.05);周末-上学日就寝时间差更大[β值(95%CI)=1.15(1.08~1.23), P < 0.01];入睡时间≤20 min、日间保持清醒警觉和主观睡眠满意的可能性更低[OR值(95%CI)分别为0.62(0.54~0.72)、0.66(0.56~0.77)和0.57(0.49~0.66), P值均 < 0.01]。  结论  睡前视屏行为可对小学生多维度睡眠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减少睡前视屏行为可能有助于促进小学生睡眠健康。
大学生睡眠特征和体力活动模式与抑郁焦虑症状的关联
朱君成, 熊建萍, 汤利军, 肖海彬, 蔡宗森, 宋永晶, 宋建才, 卢金逵
2025, 46(4): 552-557.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104
摘要(3) HTML (2) PDF(0)
摘要:
  目的  探讨大学生睡眠特征、体力活动模式与抑郁和焦虑症状的关系,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参考借鉴。  方法  2023年9—11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上海、湖北、江西3省(直辖市)9所高校的7 954名18~22岁大学生,采用国际体力活动问卷中文版短卷(IPAQ-SF)、患者健康量表(PHQ-9)、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估大学生的体力活动、抑郁、焦虑症状及睡眠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睡眠特征与体力活动模式与大学生抑郁、焦虑症状及其共存的关系。  结果  大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5.67%,焦虑症状检出率为35.39%,抑郁焦虑症状共存检出率为23.15%。不同性别、年级、户籍、父母亲学历、家庭年总收入、家庭结构以及饮食习惯不同的大学生抑郁焦虑症状及其共存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41~118.39,P值均 < 0.05)。不同体力活动模式、睡眠时长、睡眠质量和睡眠作息特征大学生抑郁、焦虑症状及其共存的发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66~627.70,P值均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熬夜超过零点且睡眠时间 < 7 h的大学生患抑郁、焦虑症状及其共存的风险最高(OR值分别为1.93,1.85和1.88,P值均 < 0.05)。相比于规律性体力活动模式,未充分体力活动模式的大学生患抑郁和焦虑症状的风险均增加(OR值均为1.18,P值均 < 0.05)。进一步分层分析结果表明,熬夜且睡眠 < 7 h、零点前睡且睡眠 < 7 h、零点前睡且睡眠≥7 h但未充分体力活动的大学生患抑郁、焦虑症状及共存风险均增加(P值均 < 0.05)。  结论  大学生的睡眠特征与体力活动模式均与抑郁和焦虑症状相关。高校应加强睡眠管理与灵活的体力活动干预,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生活方式。
初中生身体不满体重偏见内化与饮食失调的交叉滞后研究
田梦, 蔡怡晴, 江琴
2025, 46(4): 563-568.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103
摘要(3) HTML (2) PDF(0)
摘要:
  目的  探讨初中生身体不满、体重偏见内化和饮食失调之间的动态关联及性别差异,为合理开展相关干预活动提供参考。  方法  2023年6—12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在福州市某中学抽取698名初中学生进行为期6个月的3次追踪调查(T1:2023年6月,T2:2023年9月,T3:2023年12月),采用进食障碍量表-身体不满意亚量表(EDI-BD)、中国儿童和青少年体重偏见内化量表(C-WBIS)、中文版饮食失调简短版问卷(C-EDE-QS)进行调查。采用方差分析、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和交叉滞后分析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T1时不同年级和是否有留守经历初中生身体不满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25,2.12),不同性别、年级和是否有留守经历初中生的体重偏见内化与饮食失调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03,-2.43,2.43;-4.64,-2.04,2.63,P值均 < 0.05)。交叉滞后分析显示,身体不满是初中生体重偏见内化(βT1-T2=0.22,βT2-T3=0.12)和饮食失调(βT1-T2=0.09,βT2-T3=0.17)的预测因素,饮食失调可以预测身体不满(βT1-T2=0.15,βT2-T3=0.13)和体重偏见内化(βT1-T2=0.14,βT2-T3=0.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1)。身体不满、体重偏见内化和饮食失调三者的相互预测作用因性别而异,女生T2体重偏见内化对T3身体不满有预测作用(β=0.11),女生T1、T2饮食失调对T2、T3体重偏见内化有预测作用(βT1-T2=0.26,βT2-T3=0.21)(P值均 < 0.01)。  结论  初中生身体不满、体重偏见内化与饮食失调之间相互影响,存在一定的双向关联和性别差异。
人际同步干预改善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社交行为缺陷的效果
张艳, 包昕哲, 白傲锐
2025, 46(4): 569-572.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101
摘要(9) HTML (5) PDF(0)
摘要:
  目的  探究人际同步干预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社交行为缺陷的改善效果,为优化ASD儿童社交干预方案提供有效指导。  方法  2022年9月—2023年3月,从内蒙古自治区精神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医疗中心招募84例7~12岁ASD儿童,随机分为干预组(42例)与对照组(42例)。干预组执行为期7个月的社交互动游戏干预,每周平均2次,每次持续70 min,累计干预56次;对照组仅参与日常交流、合作等常规社交活动。分别在干预前后对两组ASD儿童交流行为指标(语言表达、语言理解与认知口语)与非适应行为指标(动作特征、情感表达与社会交际)采用心理教育量表(第3版)进行测试,并使用t检验分析干预前后两组ASD儿童社交行为指标差异。  结果  干预前,对照组与干预组ASD儿童语言表达、语言理解及认知口语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43,1.65,1.67,P值均>0.05);干预组在干预前的语言表达(76.29±2.34)、认知口语(84.24±2.13)评分均低于干预后(79.28±3.16,88.39±2.35)(t值分别为-4.17,-4.66),语言理解评分(85.64±2.30)高于干预后(83.33±1.28)(t=5.41)(P值均<0.05)。干预前,干预组与对照组动作特征、情感表达、社会交际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05,1.46,1.69,P值均>0.05);干预后,干预组的动作特征(79.55±3.32)、情感表达(73.20±3.21)、社会交际(78.22±4.05)评分均高于干预前(72.24±3.43,69.33±4.18,76.21±3.14)(t值分别为7.10,5.51,4.24,P值均<0.05)。  结论  人际同步干预方案对ASD儿童社交行为缺陷具有良好改善效果。
疾病控制
不同坐姿下学龄儿童肌肉疲劳评估
罗玲, 呼慧敏, 牛文磊, 郝安娜
2025, 46(4): 558-562.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115
摘要(6) HTML (3) PDF(0)
摘要:
  目的  研究不良坐姿对学龄儿童坐姿疲劳的影响,为学龄儿童健康坐姿提供参考和依据。  方法  2024年5月在北京市昌平区招募30名6~12岁儿童参与研究,采用表面肌电信号(sEMG)与心理物理量表主客观相结合的方法评估4种坐姿下(低头坐姿、偏头坐姿、高低肩坐姿和身体前倾坐姿)不同偏移角度的坐姿疲劳度。采用单因素方差检验与LSD事后多重比较分析不同坐姿下各偏移角度间肌电(EMG)数据的差异性。  结果  不同坐姿下儿童部分肌肉的积分肌电(IEMG)均值在不同偏移角度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肌肉疲劳度随着偏移角度的增大而加重。其中,低头坐姿下,左侧和右侧胸锁乳突肌、左侧和右侧头夹肌的IEMG在不同低头角度间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3.74,13.21,5.43,6.11,P值均<0.05);偏头坐姿下,右侧胸锁乳突肌、右侧头夹肌、左侧斜方肌的IEMG在不同偏头角度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5.13,4.73,12.13,P值均<0.05);高低肩坐姿下,右侧胸锁乳突肌、左侧和右侧头夹肌、左侧斜方肌的IEMG在不同高低肩角度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2.46,12.56,32.49,5.98,P值均<0.05);前倾坐姿下,左侧和右侧胸锁乳突肌、左侧和右侧头夹肌、腰肌左侧和右侧的IEMG在不同身体前倾角度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45,9.84,14.49,26.44,8.02,18.34,P值均<0.01)。从时序分析来看,不同坐姿出现疲劳的时间不同,偏头及身体前倾坐姿容易出现严重疲劳,低头角度过大及偏头坐姿容易出现轻度或中度疲劳。  结论  不同坐姿下学龄儿童部分相关肌肉IEMG及主观评价均随着偏移角度增加而增加,偏头及身体前倾坐姿易导致严重疲劳,需关注高低肩、身体躯干前倾及高低肩坐姿。
中国儿童1990—2021年哮喘疾病负担变化及未来趋势预测
臧潇, 邹言峥, 陶璐秋, 姜尚德, 梅伟, 马连政, 谭高, 刘涛, 刘小利, 洪善超, 汪伟
2025, 46(4): 573-578.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124
摘要(4) HTML (2) PDF(0)
摘要:
  目的  分析1990—2021年中国儿童期哮喘疾病负担变化趋势,并预测2022—2035年疾病负担,为中国制定儿童哮喘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基于全球疾病负担(GBD)数据库,提取1990—2021年中国0~14岁儿童哮喘患病人数、年龄标化患病率、失能调整生命年(DALYs)、年龄标化DALYs率及其95%不确定区间(UI)。通过估算各参数的年度百分比变化(EAPC)及其95%置信区间(CI)评估疾病负担的时间变化趋势。采用贝叶斯年龄-时期-队列(BAPC)模型预测2022—2035年中国0~14岁儿童哮喘疾病负担。  结果  2021年,中国0~14岁儿童哮喘患病人数为936.83(95%UI=641.07~1 402.61)万例,DALYs为38.79(95%UI=21.61~66.88)万人年。与1990年相比,2021年中国0~14岁儿童哮喘患病人数和DALYs分别下降37.28%和52.55%,年龄标化患病率和DALYs率均呈下降趋势[EAPC(95%CI)分别为-0.70%(-1.26%~-0.13%)和-1.71%(-2.32%~-1.10%)]。1990—2021年,男童哮喘患病人数、年龄标化患病率、DALYs和年龄标化DALYs率均高于女童,5~9岁儿童哮喘疾病负担高于其他年龄段。BAPC模型预测显示,2022—2035年中国儿童哮喘患病人数、DALYs均呈下降趋势,2035年分别为675.96万例和22.84万人年;而年龄标化患病率、年龄标化DALYs率2035年分别上升为5 143.35/10万和173.75/10万。  结论  1990—2021年中国0~14岁儿童哮喘疾病负担有所下降,但患病率仍处于较高水平;预测2022—2035年中国0~14岁儿童哮喘疾病负担有所下降,但其患病率、DALYs率仍升高。需持续加强防控措施并实施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进一步降低儿童哮喘疾病负担。
学龄儿童睡眠状况与龋病新发风险关联的2年随访研究
鲁秀真, 黄传龙, 李扬, 左敏, 孙莹, 陈新
2025, 46(4): 579-583.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125
摘要(4) HTML (2) PDF(0)
摘要:
  目的  探讨儿童多维睡眠指标与龋病新发风险间的前瞻性关联,为儿童口腔健康相关的睡眠行为干预提供参考。  方法  2021年10月(T1),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安徽省蚌埠市2所小学1 417名一至四年级6~11岁小学生为调查对象,分别在2022年11月(T2)、2023年5月(T3)、2023年11月(T4)进行随访,包括父母问卷和儿童睡眠习惯问卷分别调查儿童睡眠信息和睡眠习惯(基线)、口腔健康及生长发育检查,并评价儿童龋齿和睡眠状况,其中睡眠指标包括就寝时间、睡眠时长、睡眠中点、社会时差、周末补觉及睡眠习惯。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多维度睡眠指标与学龄儿童2年后新发龋齿之间的关联。  结果  T1儿童龋齿患病率为65.1%,2年随访结束时,龋齿新发病率为59.0%。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儿童睡眠阻碍、睡中觉醒、睡眠伴随障碍和日间困倦评分每增加1分,新发龋齿风险分别增加12%(HR=1.12,95%CI=1.08~1.15)、22%(HR=1.22,95%CI=1.15~1.29)、12%(HR=1.12,95%CI=1.08~1.17)和15%(HR=1.15,95%CI=1.12~1.19);周末补觉时长每增加1 h,新发龋齿的风险增加23%(HR=1.23,95%CI=1.14~1.33);与上学日就寝时间早于21:00的儿童相比,就寝时间晚于22:00的儿童新发龋齿风险增加57%(HR=1.57,95%CI=1.22~2.03);与睡眠充足(≥9 h/d)的儿童相比,睡眠不足的儿童新发龋齿风险增加67%(HR=1.67,95%CI=1.43~1.95)(P值均 < 0.01)。  结论  睡眠行为及睡眠障碍与儿童龋齿发生发展存在关联。在龋病预防以及高危儿童口腔健康管理中,优化睡眠行为与睡眠质量可能是改善儿童口腔健康的有效干预措施之一。
湖南省5起学校结核病疫情学生潜伏感染和预防性治疗情况
张传芳, 梁军, 徐祖辉, 范江静
2025, 46(4): 584-587.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100
摘要(3) HTML (2) PDF(0)
摘要:
  目的  分析学校结核病聚集性疫情中潜伏感染和预防性治疗情况,为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方法  选择2023年1—12月湖南省省级现场处置的5起学校结核病聚集性疫情,收集相关的潜伏感染、预防性治疗和结核病发病情况等资料。采用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密切接触者肺结核罹患率(7.69%)、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率(31.87%)均高于非密切接触者(0.12%,6.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潜伏感染的密切接触者后续发病率(8.62%)高于非密切接触者(0),应预防性治疗的密切接触者接受预防性治疗率(63.30%)高于非密切接触者(47.37%),接受预防性治疗的密切接触者接受化学预防性治疗方案比例(68.12%)高于非密切接触者(45.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大学生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率(13.58%)高于中学生(7.08%)(χ2=37.77,P<0.01)。接受预防性治疗的大学生接受化学预防性治疗方案比例(100.00%)高于中学生(40.34%),潜伏感染的大学生后续发病率(6.67%)高于中学生(0.54%);应预防性治疗的中学生接受预防性治疗率(70.41%)高于大学生(30.77%),接受预防性治疗的中学生完成预防性治疗率(100.00%)高于大学生(62.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潜伏感染者中144名完成预防性治疗者均未发病;177名未完成预防性治疗者有10例发病,发病率为5.65%,密切接触者发病率(19.23%)高于非密切接触者(0)(P<0.01)。未完成预防性治疗的潜伏感染者后续肺结核发病率在大学(8.18%)和中学(1.49%)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  结论  对潜伏感染者尤其是密切接触者积极推广预防性治疗,尽可能做到应治尽治,可降低学校结核病发病率,有利于控制学校结核病疫情规模。
新疆农牧区青少年肌肉质量指数及其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关联
赵亚莉, 刘玮琛, 刘圣泽, 阿力木江
2025, 46(4): 588-591.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105
摘要(5) HTML (3) PDF(0)
摘要:
  目的  探究新疆农牧区青少年肌肉质量指数(MMI)及其与心血管危险因素之间存在的关联,为农牧区青少年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干预提供参考和依据。  方法  2023年3—7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新疆伊犁农牧区4所中学1 842名13~18岁中学生,进行肌肉质量、体格指标、调查问卷和血液样本的检测与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 H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及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新疆农牧区MMI严重不足、不足、良好、充足的青少年体重、体质量指数(BMI)、腰围、肌肉质量、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26.78,634.76,261.67,134.56,80.14,16.78,5.84,21.67,3.42,P值均<0.01)。Logisit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年龄、BMI因素后,总体上MMI良好(OR=0.55~0.62)和充足(OR=0.52~0.57)青少年发生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的风险均低于MMI不足的青少年(P值均<0.05);按性别分层后,男生MMI良好(OR=0.48~0.62)和女生MMI良好(OR=0.61)青少年发生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的风险也均低于MMI不足的青少年(P值均<0.05)。  结论  新疆农牧区青少年MMI与心血管健康呈正相关。应注重农牧区青少年肌肉力量锻炼,提高MMI对促进青少年心血管健康具有积极作用。
北京市学生2016—2020年法定和重点监测传染病发病情况
徐文婕, 白承续, 陈东妮, 夏志伟, 吴双胜, 郭欣, 杨鹏
2025, 46(4): 592-596.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098
摘要(3) HTML (2) PDF(0)
摘要:
  目的  了解2016—2020年北京市学生法定和重点监测传染病的发病情况,为制定学校传染病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在“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选择2016—2020年北京市6~22岁的学生病例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和趋势χ2检验。  结果  2016—2020年,北京市学生法定传染病和重点监测传染病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chi _{趋势}^2 $=582.42),乙类、其他类传染病发病率呈下降趋势($\chi _{趋势}^2 $值分别为82.71,18.34);丙类传染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chi _{趋势}^2 $=991.75)(P值均 < 0.01)。乙类传染病中以猩红热、细菌性痢疾、肺结核、艾滋病病毒感染和艾滋病(HIV/AIDS)为主,年均发病率分别为61.33/10万、35.38/10万、13.88/10万、3.78/10万;除HIV/AIDS外,其余传染病报告发病率均有下降趋势。丙类传染病以流行性感冒、其他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和流行性腮腺炎为主,年均发病率分别为956.13/10万、114.39/10万、111.37/10万、28.24/10万;其中流行性感冒呈上升趋势($\chi _{趋势}^2 $=1 508.30),其他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均呈下降趋势($\chi _{趋势}^2 $值分别为13.84,25.78,6.13)(P值均 < 0.05)。其他传染病以水痘为主,年均发病率呈下降趋势($\chi _{趋势}^2 $=17.47,P < 0.05)。猩红热、流行性感冒、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在小学生和中学生中发病率较高,其他感染性腹泻、水痘在高中生中发病率较高,肺结核、细菌性痢疾在高中生、大学生中发病率较高,HIV/AIDS在大学生、高中生中发病率较高。  结论  2016—2020年北京市学生人群中乙类传染病发病呈现下降趋势,丙类传染病中流行性感冒有大幅上升趋势。
照护者营养素养与8~10岁儿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相关性
杨依凡, 励丽, 张萍萍, 王佑新, 王明月, 杨树涵, 吴玉莹, 王辉
2025, 46(4): 597-600.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102
摘要(7) HTML (4) PDF(0)
摘要:
  目的  探讨照护者营养素养水平与儿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相关性,为后期制定家庭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2022年9月,以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海曙区、镇海区6所学校招募的1 609名小学三年级学生及其照护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空腹静脉血,测量血脂指标调查儿童NAFLD患病情况,采用儿童家庭食物环境问卷调查照护者的营养素养水平。采用广义线性回归方法探究照护者营养素养水平与儿童NAFLD患病率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调查儿童中,NAFLD组有191名,非NAFLD组1 418名。NAFLD组与非NAFLD组照护者营养素养得分中位数均为11.00(9.00,12.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0,P=0.71)。广义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照护者的营养素养水平与儿童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和甘油三酯-葡萄糖腰高比指数的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β值(95%CI)分别为0.001(-0.005~0.006)和0.000(-0.014~0.014),P值均>0.05]。  结论  照护者营养素养水平与儿童NAFLD患病率无相关性。在家庭干预措施中,不仅要提高父母的营养素养,更要将营养知识有效运用于实践中、优化健康管理。
卫生监督
临海市学校与托幼机构诺如病毒疫情时外环境污染状况
郑建军, 王曦, 洪丹阳, 李雅玲, 徐秋梦, 张慧利, 韩倩, 卢达, 郑巧
2025, 46(4): 601-603.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121
摘要(2) HTML (1) PDF(1)
摘要:
  目的  研究托幼机构和中小学校诺如病毒在外环境中的污染状况,为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选取2021—2024年临海市辖区34起托幼机构和中小学校诺如病毒胃肠炎聚集性疫情中采集的483份外环境样本数据,采用核酸快速提取试剂盒和实时荧光RT-PCR技术进行病原学检测,并运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采集的外环境样本中,表面污染总阳性率为13.66%。托幼机构和中小学校的外环境样本阳性率分别为12.20%和15.82%,托幼机构阳性检出率居前5位的外环境表面主要为书桌座椅、大便槽、小便槽、洗脸盆(槽)和拖把,分别为23.33%,20.69%,12.00%,11.11%和9.38%;中小学校阳性检出率居前5位的外环境表面为大便槽、小便槽、厕所门把手、拖把和水杯,分别为38.30%,23.53%,13.04%,12.50%,11.11%。中小学校不同外环境的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01),厕所的阳性检出率较教室内的外环境高(χ2=17.38);托幼机构教室内的外环境阳性检出率较中小学校高(χ2=5.42)(P值均<0.05)。  结论  托幼机构和中小学校诺如病毒疫情中外环境具有较高的污染率,尤其是厕所等区域。应加强高风险环境的卫生消毒,并提高儿童及教职工的卫生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以有效预防和控制诺如病毒的传播。
综述
大学生网络疑病症研究进展
代宝, 杨利英, 郑怡晴
2025, 46(4): 604-608.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5123
摘要(4) HTML (2) PDF(0)
摘要:
网络疑病症是互联网时代一种新型的心理健康问题,可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日常行为活动产生重要影响。文章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系统综述,总结归纳出大学生网络疑病症的概念、测量工具、流行情况、影响因素、影响后果及干预策略,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以期为后续开展大学生网络疑病症的研究和干预工作提供理论参考,进而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