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4年  第45卷  第1期

述评
立足研究与应用转化的统一  讲好中国学校卫生科研故事
陶芳标
2024, 45(1): 1-5.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020
摘要(235) HTML (121) PDF(90)
摘要:
儿童青少年健康问题普遍流行且疾病负担日趋严重,应加强和改进学校健康教育与卫生服务能力。坚持问题导向,可从讲好学校卫生科研的“两个故事”入手,即阐明健康问题的风险因素和实施干预性研究,以高质量的科学研究成果服务学校卫生实践,推进研究的政策转化,全面提高学校卫生服务能力,促进中国儿童青少年终生健康。
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生活方式转变  推进慢性病一级预防
胡翼飞
2024, 45(1): 6-10.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031
摘要(216) HTML (100) PDF(70)
摘要:
健康生活方式是促进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最有效的手段。中国儿童青少年存在身体活动不足、睡眠不足、不良饮食、吸烟饮酒等不健康生活方式,威胁其健康成长。全球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研究方兴未艾,亟需更新中国儿童青少年的相关干预策略或理论。文章阐述了健康生活方式指标的更新、健康生活方式干预策略的发展,利用互联网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基因与环境联合的组学技术等先进手段,开展儿童青少年健康生活方式干预与监测。
专题笔谈
中国儿童青少年健康促进发展方式的历史性转变
刘培俊
2024, 45(1): 11-15.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036
摘要(169) HTML (90) PDF(50)
摘要:
为分析学校卫生健康工作新格局、新经验,阐述儿童青少年健康促进新进展、新趋势,文章采用需求分析、趋势研判、制度评价、实证举要等方法,阐述中国青少年健康促进发展方式实现了从“以服务学生常见疾病防治为中心”向“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中心”的战略性转变、从“以专项措施开展学校卫生健康服务为主导”向“以综合施策推进学校卫生健康服务为主导”的政策性转变、从“以生物医学防病保健为重点”向“以社会教育行为改进为重点”的模式性转变。中国儿童青少年健康促进发展方式实现了历史性转变,历程迅速、趋势明显,正在带来系列成效,并将持续回应时代需求而行稳致远。
儿童青少年健康生活方式专栏
成都市学龄儿童预包装食品摄入状况及其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何春雷, 刘雪婷, 王一迪, 李丹婷, 汪晓语, 成果
2024, 45(1): 16-20.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032
摘要(203) HTML (98) PDF(38)
摘要:
  目的  探讨常见预包装食品摄入对学龄儿童生长发育的前瞻性影响,为儿童及家长选择健康的预包装食品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  基于西南地区儿童营养与生长发育队列(SCCNG)数据,通过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2020年基线调查地点在成都市的381名6~11岁学龄儿童为研究对象,利用问卷调查和体格测量收集研究对象的膳食摄入和生长发育情况,并随访至2022年11月。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预包装食品摄入状况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前瞻性影响。  结果  学龄儿童预包装食品摄入总量为316.1 (197.1, 501.4) g/d。随访2年后,16.5%的学龄儿童出现超重肥胖,12.6%的男生初次遗精提前,15.4%的女生初潮提前。调整母亲受教育水平、家庭平均月总收入、是否独生子女、居住地、体质量指数Z评分、平均每天运动时长、膳食摄入总能量后,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方便食品类摄入可能增加男生初次遗精提前的风险(OR=9.37),果蔬类摄入可能降低男生初次遗精和女生初潮提前的风险(OR值分别为0.33,0.17),鱼禽肉蛋类摄入可能增加女生初潮提前的风险(OR=7.59)(P值均 < 0.05);调整混杂因素后,方便食品类、奶类、果蔬类、辣条类、鱼禽肉蛋类预包装食品摄入与超重肥胖关联无统计学意义(OR值分别为1.40,0.57,0.73,1.33,1.57,P值均>0.05)。  结论  常见预包装食品摄入与学龄儿童青春期发育的关系不一致,未发现预包装食品摄入与学龄儿童超重肥胖相关。需加强相关营养宣传教育,帮助儿童选择健康预包装食品。
天津市小学生生活方式与近视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
刘盛鑫, 杜蓓, 金楠, 唐春玉, 宋德胜, 张欣, 魏瑞华
2024, 45(1): 21-24.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008
摘要(224) HTML (119) PDF(70)
摘要:
  目的  探讨天津市小学生生活方式与近视的关联,构建列线图模型预测近视风险,为小学生近视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于2022年4—7月,采用普查的方式对天津市15个区的373 180名小学生进行裸眼远视力检查、屈光检测和生活方式相关问卷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小学生生活方式与近视的关联,并构建近视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  结果  天津市小学生近视检出率为37.6%。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每日户外活动时长1~2 h(OR=0.94)和>2 h(OR=0.84)、每日近距离电子产品使用时长>2 h(OR=1.03)、每日近距离纸质材料读写时长1~2 h(OR=1.02)和>2 h(OR=1.09)、每周新鲜蔬菜摄入2~6次(OR=0.93)和≥7次(OR=0.88)均与近视关联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近视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表明,影响天津市小学生近视患病风险的因素依次是年级、近视家族史、性别、每日户外活动时长、每周新鲜蔬菜摄入频率、每日近距离纸质材料读写时长和每日近距离电子产品使用时长。  结论  天津市小学生生活方式与近视存在关联,所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可以为识别近视重点干预人群及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大学生不同睡眠特征与心血管代谢风险的关联
曹钰璇, 陶舒曼, 邹立巍, 杨娅娟, 谢阳, 李婷婷, 张丹, 曲杨, 翟爽, 陶芳标, 伍晓艳
2024, 45(1): 25-29.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014
摘要(208) HTML (85) PDF(58)
摘要:
  目的  探讨大学生不同睡眠特征与心血管代谢风险的关联,为促进大学生身体健康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于2019年4—5月在安徽省合肥市和江西省上饶市2所高校共1 179名大学一年级学生中开展问卷调查和体检(包括血压、腰围和血脂指标等),纳入729名问卷信息和体检资料完整的大学生进行分析。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和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ISI)调查大学生睡眠行为,采用清晨型与夜晚型量表-5项(MEQ-5)评价睡眠时型。使用腰围、平均动脉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甘油三酯和胰岛素抵抗指数的标准化性别特异性Z分数的总和得出心血管代谢风险评分。使用秩和检验比较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评分差异,使用广义线性模型比较大学生不同睡眠特征与心血管代谢风险评分的关联。  结果  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评分为-0.32(-2.03,1.58)。在吸烟、健康状况及体力活动水平变量中,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F值分别为-3.41,12.88,51.07,P值均<0.01)。广义线性模型结果显示,夜晚型偏好时型(B=1.89,95%CI=1.02~3.49)、有失眠症状(B=3.25,95%CI=1.79~5.90)及过短或过长睡眠时长(B=1.92,95%CI=1.21~3.05)与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评分均呈正相关(P值均<0.05)。  结论  大学生不良睡眠模式与心血管代谢风险的发生呈正相关。应积极改变大学生睡眠行为,进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中国学龄儿童心血管健康状况评价
王西婕, 邹志勇, 董彦会, 董彬, 马军, 梁万年
2024, 45(1): 30-35.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037
摘要(158) HTML (83) PDF(39)
摘要:
  目的  了解中国学龄儿童心血管健康状况,为促进中国学龄儿童的心血管健康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数据来源于2013年在中国7省份开展的、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多中心横断面研究,其原始研究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本研究纳入其中健康行为和健康结局指标齐全的10 326名5~19岁儿童。使用美国心脏协会“生活八要素”(LE 8)指标评价中国学龄儿童的整体心血管健康状况,健康行为指标包括膳食、体力活动、烟草暴露和睡眠健康;健康结局指标包括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血脂和血压。  结果  男童平均LE 8为73.3(IQR=14.4)分,女童为73.4(IQR=13.5)分。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9岁组相比,13~15岁组健康行为得分最低,男童β值为-7.73(95%CI=-8.35~-7.12,P < 0.01),女童β值为-9.15(95%CI=-9.83~-8.48,P < 0.01);≥16岁组健康结局得分最低,男童β值为-7.85(95%CI=-9.07~-6.63,P < 0.01),女童β值为-6.11(95%CI=-7.12~-5.09,P < 0.01)。  结论  中国学龄儿童的心血管健康水平处于一般水平。LE 8指标不同群体间存在很大差异,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策略,改善学龄儿童心血管健康。
北京市6~8岁儿童心血管健康的性别差异
关梦颖, 江晓峰, 书文, 李梦龙, 肖惠迪, 叶尔林·阿斯哈尔, 胡翼飞
2024, 45(1): 36-40.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029
摘要(138) HTML (72) PDF(30)
摘要:
  目的  探索北京市6~8岁儿童心血管健康(CVH)的性别差异,为CVH相关生活方式的早期干预提供依据。  方法  基于北京儿童生长与健康队列(PROC)1 914名6~8岁儿童的体格检查、问卷调查、实验室检测数据,根据生命八要素(Life's Essential 8)评分标准计算儿童CVH评分及其分项(健康行为)和(健康因素)评分,并分为较高、中等、较低3个等级;采用χ2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性别差异。  结果  1 914名儿童中,较高、中等、较低CVH的比例分别为35.7%,63.5%,0.8%,健康行为评分比例分别为25.9%,67.5%,6.6%,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30,0.07,P值均>0.05)。男童和女童较高、中等、较低健康因素评分比例分别为61.1%,36.0%,2.9%和71.1%,28.4%,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88,P<0.01)。总体CVH评分为76.0(70.0,83.0)分,男童为76.0(69.0,82.0)分,女童为77.0(71.0,83.0)分。健康行为指标中,睡眠评分最好[100.0(90.0,100.0)],体力活动评分最差[40.0(20.0,80.0)];健康因素指标中,血糖评分最好[100.0(100.0,100.0)],血脂评分最差[60.0(40.0,100.0)]。健康因素中体质量指数(BMI)、血脂、血糖、血压评分性别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6.92,3.01,-6.60,-2.30,P值均<0.05),健康行为中膳食、体力活动、尼古丁暴露、睡眠评分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0.99,0.88,-0.13,0.36,P值均>0.05)。相比于男童,较低和中等CVH组的女童健康行为评分更低,健康因素评分更高。  结论  北京市6~8岁儿童心血管健康大多处于良好及以上水平。可通过改善生活方式、监测健康因素指标,特别是男童的实验室检测指标,进而提高儿童CVH水平。
代谢相关指标在儿童超重肥胖与左心室肥厚关联间的中介作用
李慧平, 杨丽丽, 赵敏, 席波
2024, 45(1): 41-45.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033
摘要(116) HTML (75) PDF(43)
摘要:
  目的  探讨血压、血糖、血脂和血清尿酸在儿童超重肥胖与左心室肥厚(LVH)间的中介作用,为心血管疾病儿童早期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方便整群抽样方法,于2017年11月至2018年1月在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1所公立学校选取1 400名6~11岁儿童开展基线调查。根据体质量指数(BMI)分类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非超重肥胖组(787名)和超重肥胖组(613名)。采用R软件的mediation包分析代谢相关指标在儿童超重肥胖与LVH关联间的中介作用。  结果  超重肥胖组儿童的BMI-Z评分(2.0±0.8)、收缩压(SBP)(109.1±8.9)mmHg、舒张压(DBP)(65.4±6.8)mmHg、空腹血糖(FPG)(4.8±0.5)mmol/L、胰岛素(INS)(11.3±7.6)μU/mL、载脂蛋白B(ApoB)(0.7±0.2)g/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4±0.7)mmol/L、总胆固醇(TC)(4.2±0.9)mmol/L、甘油三酯(TG)(0.9±0.4)mmol/L、血清尿酸(SUA)(321.2±91.4)μmol/L水平均高于非超重肥胖组[(-0.2±0.7)、(104.3±8.8)mmHg、(62.2±6.2)mmHg、(4.7±0.6)mmol/L、(6.1±4.2)μU/mL、(0.6±0.2)g/L、(2.2±0.6)mmol/L、(4.1±0.7)mmol/L、(0.7±0.2)mmol/L、(278.6±74.7)μmol/L],超重肥胖组儿童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1.5±0.3)mmol/L低于非超重肥胖组(1.7±0.4)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3.66,9.88,9.19,3.60,16.32,7.36,5.11,2.55,11.08,9.58,-10.31,P值均 < 0.05)。调整性别、年龄、睡眠时间、运动时间、视屏时间、蔬果和碳酸饮料摄入量等潜在混杂因素后,超重肥胖儿童发生LVH的风险是非超重肥胖儿童的8.72倍(OR=8.72,95%CI=5.45~14.66,P < 0.01)。中介分析显示,INS、HDL-C、LDL-C、TG、ApoB、SUA部分介导了儿童超重肥胖与LVH之间的关联,其中INS和TG中介效应相对较大,占比分别为28.05%和13.71%。  结论  INS、HDL-C、LDL-C、TG、ApoB和SUA是儿童超重肥胖与LVH关联间的中间危险因素。控制儿童期代谢指标处于健康水平可能有利于减轻超重肥胖儿童的心血管疾病负担。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全国幼儿园及中小学校性教育开展状况
刘文利, 李佳洋, 李依洋
2024, 45(1): 46-50.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004
摘要(188) HTML (86) PDF(57)
摘要:
  目的  了解学校性教育现状、教师和学生对性教育的评价和态度等,为促进学校性教育的开展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21年9—10月使用网络问卷收集全国范围内的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性知识获取情况、对性教育的态度以及学校性教育经历,获有效问卷2 140份;对幼儿园及中小学教师调查其对性教育的态度、性教育实践经验与技能水平、开展性教育教学面临的困难等,获有效问卷2 146份。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教师讲授性教育课程意愿的影响因素。  结果  52.06%的学生未接受过学校性教育,47.53%的教师所任教的学校未开展性教育。学校性教育内容主要集中在生殖健康和身体发育领域。48.93%的教师认为学校性教育开展情况一般,高中生认为学校性教育“很不好”(32.87%)或“不太好”(21.23%)的比例最高。在开展性教育的学校中,承担性教育工作的教师55.51%为心理健康教师。71.02%的教师认为开展性教育的最佳方式是独立设课。小学生和高中生认为“非常需要”和“有点需要”性教育的占比均超过50%,51.77%的教师认为性教育“非常急迫”。对性教育效果的认可程度、性问题解答信心、外界对于性教育的支持程度增加和接受性教育培训会增加教师讲授性教育(课程)的可能(OR值分别为1.02,1.95,1.03,3.53,P值均 < 0.05)。  结论  当前学校性教育开展情况不容乐观,与学生对性教育需求之间的差距大,教师开展性教育能力不足。学校应重视性教育,加强教师性教育培训,满足学生对性教育需求。
北京市大学生2018—2022年艾滋病知识及态度变化
王欣心, 李彦奇, 肖丹朝
2024, 45(1): 51-54.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023
摘要(128) HTML (66) PDF(18)
摘要:
  目的  探讨北京市大学生人群2008—2022年艾滋病病毒(HIV)知识、获取途径及对艾滋病态度变化情况,为制定针对性的艾滋病综合预防措施提供参考。  方法  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北京市3 098名在读本科生,以调查问卷形式了解大学生5年艾滋病知识掌握情况、艾滋病知识获取途径及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北京市大学生2018—2022年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8个问题的知晓率呈上升趋势,分别为66.93%,70.10%,72.14%,75.04%,76.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趋势2=19.20,P<0.05);5年调查中对“与他人共用牙刷、剃须刀或针刺器械可感染艾滋病”知晓率最高,分别为82.67%,83.01%,84.06%,84.99%,87.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14,P>0.05);对“使用新型毒品会增加感染艾滋病风险”知晓率最低,分别为50.08%,50.98%,52.98%,54.00%,59.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87,P<0.05)。2018—2022年大学生艾滋病知识获取的主要途径为互联网、艾滋病宣传资料、家人及亲朋好友告知;其中互联网途径获取艾滋病知识呈逐年上升趋势,分别占77.90%,80.88%,82.13%,83.03%,86.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趋势2=14.37,P<0.01)。2018—2022年大学生“知道身边朋友为艾滋病患者后选择逐渐疏远”“接受和艾滋病患者握手”“支持限制艾滋病患者在公共场所活动”报告率较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7.95,2.45,2.17,P值均>0.05)。  结论  北京市大学生2018—2022年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情况仍有待提高,互联网是其获取艾滋病知识的主要途径,大学生人群对艾滋病患者歧视态度明显。应加强北京市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宣传,引导其树立正确观念。
男男同性性行为学生暴露前预防药物知信行及影响因素分析
王健平, 魏思月, 鲜伊丹, 赵锦华, 刘媛媛, 李长平, 杨杰, 于茂河, 崔壮
2024, 45(1): 55-59.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002
摘要(134) HTML (86) PDF(28)
摘要:
  目的  探究中国学生男男同性性行为者(MSM)群体的暴露前预防药物(PrEP)知晓、意愿、使用情况及面临的困境和需求,为结合PrEP进行针对性的干预提供相关证据。  方法  以按比例抽样的方法对2021年10月20日至12月20日期间居住在中国大陆21个省、市、自治区的≥16岁MSM进行横断面调查,收集人口学和性行为特征方面的信息,选择其中923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χ2检验和Fisher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rEP知晓和使用情况的影响因素。  结果  根据级联分析方法得到学生MSM群体对PrEP的知晓率、意愿率、实际服用率和坚持服用率分别为88.95%,67.36%,13.20%,45.21%。近3个月HIV检测次数>1次、全部了解最近性伴HIV感染状况、安全套使用频率高者PrEP知晓率更高(OR值分别为2.32,1.79,1.69);来自试点城市、性行为中使用助兴剂类物品、近3个月HIV检测次数>1次者服用PrEP意愿率更高(OR值分别为2.13,1.65,1.69);来自高风险地区及试点地区、存在商业性行为、在性行为中使用助兴剂类物品、硕士及以上学历者PrEP服用率更高(OR值分别为5.60,3.54,2.81,1.92,4.54);采用每日1粒、每日1粒或按需服用两者都有的PrEP服用方式者坚持服用率更高(OR值分别为12.77,13.26)(P值均 < 0.05)。学生MSM面临的困境和需求主要是个人对药物副作用、药物预防效果的担忧,对个人性行为方式的自信和高昂的药物及相关服务成本。  结论  中国学生MSM群体对于PrEP呈现高知晓、低意愿、低服用、低坚持的特点。相关部门应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以便在学生MSM群体中推广PrEP。
小篮球运动对中国4~6岁幼儿上肢力量素质影响的Meta分析
刘胜男, 安晶
2024, 45(1): 60-65.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017
摘要(145) HTML (80) PDF(25)
摘要:
  目的  系统评价小篮球运动对中国4~6岁幼儿上肢力量的影响,为幼儿园小篮球运动的开展和幼儿上肢力量素质提升的研究工作提供循证依据。  方法  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Web of Science为检索数据库,检索时间为从建库起至2023年7月26日,采用PICOST模式进行文献筛选,最终纳入13篇文献共20项研究,通过Cochrane体系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通过Review Manager 5.4和Stata 17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与发表偏倚检验。  结果  纳入文献研究对象共939名幼儿,其中实验组470名,对照组469名。Meta分析结果显示,小篮球运动对于提升幼儿上肢力量素质影响有统计学意义(SMD=0.83,95%CI=0.53~1.13,Z=5.40,P < 0.01)。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小篮球运动对于幼儿上肢力量素质的提升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时长≤30 min(SMD=0.49,95%CI=0.29~0.70,Z=4.70,P < 0.01)、运动周期>12周(SMD=1.25,95%CI=0.54~1.96,Z=3.45,P < 0.01)的小篮球运动对幼儿上肢力量能够达到较好的干预效果。Meta回归结果显示,运动干预时长是主要的异质性来源(t=2.71,95%CI=1.38~22.93,P < 0.05)。Egger's test结果显示,纳入研究存在的发表偏倚无统计学意义(t=0.78,P>0.05)。  结论  小篮球运动能提升幼儿的上肢力量,效果受干预时长、运动周期的影响而不同。学校可在体育课中适当增加小篮球运动,促进幼儿上肢力量的提升。
心理卫生
中学生自杀意念潜在类别及影响因素分析
苏立燕, 马俊, 杨亚明, 蒋炫励, 王晓宇, 盛佳婷, 刘芳妒, 李敏辉, 张徐军
2024, 45(1): 66-71.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034
摘要(190) HTML (94) PDF(54)
摘要:
  目的  了解宜兴市中学生自杀意念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早期针对性地干预青少年自杀意念提供科学指导。  方法  2019年3—5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对江苏宜兴3所初中和4所高中的12 799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使用潜在剖面分析对中学生自杀意念进行分类,并采用χ2检验比较自杀意念潜在类别在不同特征中学生组间差异,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进行影响因素分析,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验证。  结果  中学生自杀意念程度分为无或轻、中、重3类,其中中度自杀意念3 034名(23.7%)、重度753名(5.9%)。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为女生、学习成绩中等偏下、吸烟、饮酒、受同学欢迎程度(较不受欢迎和不受欢迎)、家庭成员关系(一般/偶有矛盾/矛盾很大)、对周围人信任程度(比较信任/不太信任/根本不信任)、恋爱过或正在恋爱、身体欺凌、关系欺凌、言语欺凌和性欺凌的中学生重度自杀意念发生风险更高(OR值分别为3.27;2.18;1.63;1.72;2.66,6.05;3.00,3.29,6.38;1.71,6.04,12.48;2.50;1.59;2.16;1.45;1.63,P值均 < 0.05)。列线图模型显示区分度较好。  结论  中学生自杀意念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家庭与同伴情况、遭受欺凌等均与自杀意念程度有关。建议从改善学生的家庭与人际关系、控制欺凌等方面入手,减少学生自杀意念。
留守儿童24 h活动与情绪行为问题的关系
楼佳颖, 王云峰, 李锐, 周玉兰
2024, 45(1): 72-76.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039
摘要(129) HTML (79) PDF(17)
摘要:
  目的  了解留守儿童24 h活动行为达标情况及其与情绪行为问题的关系,为24 h活动干预促进留守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方法  于2023年2—5月,采用方便整群抽样方法,从浙江省宁波市、金华市、台州市、温州市和丽水市5个地市选取10所小学的四至六年级1 117名留守儿童进行24 h活动和情绪行为问卷调查,运用一般线性模型分析留守儿童24 h活动指南达标情况与情绪行为问题的关系。  结果  24 h活动行为中睡眠时长达标所占比例最高(52.19%),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VPA)达标占比最低(17.73%),MVPA、屏幕时间、睡眠时长3项活动均达标的比例为7.43%。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指南的达标数量与留守儿童情绪行为呈剂量-效应关系,即达标数量越多,留守儿童的情绪行为问题风险越低(困难因子:β=-0.56,95%CI=-1.23~-0.19;长处因子:β=0.50,95%CI=-0.48~1.22;P值均 < 0.01)。与未达标的留守儿童相比,屏幕时间(β=-0.23,95%CI=-2.18~-0.14)和睡眠时长(β=-0.13,95%CI=-1.66~-0.11)独立达标与困难因子均呈负相关,MVPA(β=0.13,95%CI=0.09~1.08)和睡眠时长(β=0.18,95%CI=0.09~1.40)独立达标与长处因子均呈正相关(P值均 < 0.01);与达到1项标准相比,达到2项或全部3项标准与留守儿童困难因子、长处因子的相关性更强(P值均 < 0.01)。  结论  24 h活动行为达标与留守儿童情绪行为问题负性相关。应制定综合干预措施,改善留守儿童24 h活动行为,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山东省青少年阈下抑郁及精神病性体验与非自杀性自伤的关联
闵令桂, 刘小群, 尹训宝, 于悦, 王铮
2024, 45(1): 77-81.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035
摘要(131) HTML (75) PDF(29)
摘要:
  目的  探讨山东省青少年阈下抑郁和精神病性体验(PLEs)及其交互作用与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的关联,为青少年NSSI的预防和早期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于2023年3—4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山东省沿海和内陆分别各抽取2座城市中6 090名13~22岁大中学生施测。使用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问卷、简式版社区心理体验评估问卷(CAPE-P8)、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进行电子问卷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青少年阈下抑郁和PLEs及其交互作用与NSSI的关联。  结果  青少年NSSI检出率为21.3%,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在13~15岁青少年NSSI报告率最高(27.9%),有阈下抑郁和PLEs者NSSI报告率分别为49.9%,30.7%。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存在阈下抑郁青少年发生NSSI的风险是无抑郁青少年的3.47倍[OR值(95%CI)=3.47(2.68~4.50)];有PLEs者发生NSSI的风险是未检出者的5.32倍[OR值(95%CI)=5.32(4.10~6.89)],阈下抑郁与PLEs同时存在时发生NSSI的风险是均未检出者的18.47倍[OR值(95%CI)=18.47(14.75~23.13)](P值均 < 0.01);超额危险度(RERI)、交互作用归因比(AP)和协同指数(S)分别为11.44, 0.61, 2.89,即阈下抑郁和PLEs对青少年NSSI的相加交互作用占比为61%。  结论  阈下抑郁和精神病性体验与青少年NSSI相关且存在相加交互作用。缓解青少年阈下抑郁并降低精神病性体验,对预防NSSI的发生具有积极作用。
领悟社会支持与大学生情绪调节的关系
顾曼丽, 徐济达, 姜茂敏, 李志祥, 张鸿来
2024, 45(1): 82-86.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016
摘要(159) HTML (73) PDF(36)
摘要:
  目的  了解大学生情绪调节现状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为提升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于2022年9月15日—10月15日,采用多阶段随机数字整群抽样的方法,根据GDP及高校分类选取广东、江苏、山东、上海、安徽、河北、云南、山西、甘肃9个省市27所高校15 56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PSSS)和情绪调节问卷(Emotion Regulation Questionnaire, ERQ)进行调查,并利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探讨领悟社会支持与大学生情绪调节的关系。  结果  大学生情绪调节、认知重评、表达抑制得分分别为44(40,50),24(20,28),20(19,24)分。通过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年级、户籍、独生子女、每月生活费用、睡眠质量不同的大学生在认知重评、表达抑制及情绪调节得分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Z值分别为77.72,49.73,-5.10,-9.77,7.68,168.27;204.55,317.32,-5.96,-7.60,131.20,968.08;82.18,148.04,-2.30,-8.03,64.82,188.08,P值均 < 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发现,领悟社会支持中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支持均对大学生情绪调节状态呈正向影响(β值分别为0.137,0.207,0.090),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对表达抑制(β值分别为0.079,0.053)、认知重评(β值分别为0.153,0.296)呈正向效应(P值均 < 0.01)。  结论  领悟社会支持可能影响大学生的情绪调节,提升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积极意义。
团体心理辅导对母亲专制型教养方式儿童心理状况的影响
孟亮亮, 赵艳华, 高传霞, 郭旭萍, 张依蕾, 周桂华
2024, 45(1): 87-90.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019
摘要(108) HTML (64) PDF(20)
摘要:
  目的  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母亲专制型教养方式下儿童心理状况的影响,为提高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相应的依据和参考方法。  方法  于2022年11月至2023年2月,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PBI)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筛选出母亲是专制型教养方式,父亲的教养方式不属于权威型、专制型、民主型中的任何一种,且MHT总分≥65分的潍坊市四至六年级学生76名,并随机将学生及其母亲分到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发送心理健康科普文章,每周2篇,发送8周,不做其他干预。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每周1次的团体辅导活动,每次干预时长1.5~2 h,持续8周。干预前后,学生填写家庭教养方式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问卷。  结果  干预前,干预组和对照组学生在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爱、鼓励自主和控制3个因子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43,-1.04,-0.81,P值均>0.05)。干预后,干预组较对照组学生在心理诊断测验全量表分、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上显著下降(t值分别为-20.00,-5.06,-2.09,-3.36,-6.15,-4.76,-5.15,P值均 < 0.05)。  结论  持续的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切实有效地改善母亲专制型教养方式儿童的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极大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症状与小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的关联
汤珺, 吴旭芳, 周洋, 杨蔚蔚, 张焱, 张莉, 吕娜, 宋然然
2024, 45(1): 91-94.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001
摘要(122) HTML (83) PDF(25)
摘要:
  目的  探究小学生校园欺凌行为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症状间的关联以及性别在其中的调节作用,为校园欺凌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于2023年3月通过方便抽样的方式选取武汉市2所小学共4 764名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使用Olweus儿童欺负问卷(OBVQ)、长处和困难问卷(SDQ)开展问卷调查。采用Pearson χ2检验比较校园欺凌报告率在有无ADHD症状小学生中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及Process 3.3程序分析ADHD症状和校园欺凌行为的关联及性别的调节作用。  结果  小学生受欺凌行为报告率为24.2%,欺凌行为报告率为3.8%,ADHD症状检出率为5.9%。ADHD症状与小学生的欺凌、受欺凌行为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6,0.27,P值均<0.01)。随着ADHD症状的提升,男生的校园欺凌行为较女生呈上升趋势(β=0.17,t=11.13;β=0.07,t=4.11,P值均<0.01)。  结论  ADHD症状是小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的重要相关因素,性别可以调节两者的关联。在防控校园欺凌时,应关注到小学生的ADHD症状和性别差异,实施综合干预措施。
雌二醇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中的调节作用
夏莫言, 严超, 董素华, 唐金蕙, 刘影, 宋星星, 陶兰, 姚荣英
2024, 45(1): 99-103.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007
摘要(97) HTML (65) PDF(13)
摘要:
  目的  探讨雌二醇(E2)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间的调节作用,为促进学龄前儿童行为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2022年9—11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蚌埠市2所幼儿园354名3~6岁儿童及其父母为研究对象,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和儿童行为核查表(CBCL)评价父母教养方式和儿童行为问题,采用唾液E2水平评估儿童体内E2水平。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父母教养方式和儿童行为问题量表的得分;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父母教养方式、E2及儿童行为问题之间的关系。  结果  父母溺爱、放任、专制、不一致型教养方式得分与儿童行为问题的评分均呈正相关(r=0.14~0.70);父亲民主型教养方式与儿童行为问题的6个维度评分(退缩、焦虑抑郁、社交问题、注意问题、违纪问题、攻击行为)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14,-0.22,-0.21,-0.17,-0.27,-0.20),母亲民主型教养方式与儿童行为问题除退缩维度外的5个维度评分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14,-0.12,-0.13,-0.21,-0.12)(P值均<0.05)。调节效应结果显示,E2水平在母亲溺爱型、放任型教养方式评分与儿童退缩问题评分中的调节作用均有统计学意义(β值分别为0.68,-1.00),在母亲溺爱型得分和儿童社交问题评分间的调节也有统计学意义(β=0.75)(P值均<0.05);当儿童E2质量体积浓度处于低水平时,儿童退缩问题评分随母亲溺爱型教养方式评分的增加和放任型教养方式评分的降低而降低,社交问题评分随母亲溺爱型教养方式评分增加而降低;当儿童E2质量体积浓度处于高水平时,儿童退缩问题评分随母亲溺爱型教养方式评分的降低而降低,社交问题评分随母亲溺爱型教养方式评分降低而降低(t值分别为2.84,6.24,3.16,2.37,4.49,P值均<0.05)。  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行为问题密切相关;儿童E2水平在母亲溺爱型、放任型教养方式与儿童退缩问题、社交问题中起调节作用。父母应多采用积极的教养方式,并重点关注E2水平在母亲教育方式中的作用,以减少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
小组体育游戏干预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社交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刘丽, 胡孙裔, 汪天华, 刘贞贞, 郭鑫, 崔建梅
2024, 45(1): 110-114.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003
摘要(106) HTML (54) PDF(19)
摘要:
  目的  探讨小组体育游戏干预方法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社交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为ASD儿童社交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提供参考。  方法  于2021年9月至2022年1月,筛选襄阳市中心医院儿童康复科72名4~6岁ASD儿童,随机分为试验组(36名)和对照组(36名)。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其中包括体育游戏个训课训练),试验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将体育游戏个训课替换为小组体育游戏课,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课前热身、小组体育游戏、课后放松3个部分。课程将社交技能与体育游戏相结合,以小组形式开展(共分12组,每组3人),每周5次,60 min/次,为期1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社交反应量表(SRS)、儿童生活质量普适性核心评定量表(PedsQL 4.0)得分情况。采用t检验与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干预前,试验组与对照组的SRS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3,P>0.05)。干预后,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3.33%,高于对照组的41.67%(χ2=13.33,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SRS量表得分均降低(t值分别为17.75,8.71,P值均<0.05),且试验组社交知觉(17.67±4.12)、社交认知(30.33±4.99)、社交沟通(50.33±9.39)、社交动机(24.25±6.78)评分及总分(152.67±25.82)均低于对照组(22.17±5.34,36.00±4.13,62.58±11.07,34.42±7.13,186.33±29.03)(t值分别为-4.88,-2.03,-2.13,-3.58,-3.01,P值均<0.05);干预后,试验组PedsQL 4.0量表中社会功能(53.33±18.01)及总分(283.83±51.83)两个维度得分高于对照组(23.33±15.13,218.00±39.01)(t值分别为4.42,3.52,P值均<0.05);试验组ATEC量表得分(44.33±14.72)低于对照组(59.33±16.95)(t=-2.32,P<0.05)。  结论  小组体育游戏干预能够显著改善ASD儿童的社交能力及生活质量。
生长发育与健康监测
小学生学习日运动负荷与体质的相关性
赵鹏瑞, 胡淞瀚, 吴枝桂, 丁天翠, 薛姣, 侯莉娟
2024, 45(1): 124-128.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028
摘要(108) HTML (63) PDF(20)
摘要:
  目的  了解小学生学习日运动负荷与体质的关系,为制定校内体育运动计划以及改善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于2023年5—6月分层随机选取北京市某小学6个班级共223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Polar Verity Sense心率臂带对学生学习日运动负荷进行监测,计算学习日中到高强度身体活动(MVPA)时间、学习日训练冲量(TRIMP)值,并根据体质测试内容进行体质等级评定。采用χ2检验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日运动负荷与体质评定等级之间的相关性,应用多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体质评定等级的相关因素。  结果  小学生学习日MVPA平均时间为(21.65±17.48)min;学习日TRIMP值为(361.47±124.81);小学生在室外课、零点体育、大课间和体育课后课间的MVPA时间分别为(8.86±8.56,9.41±10.47,1.97±3.12,2.46±2.57)min;在室外课、零点体育、大课间和体育课后课间的TRIMP值分别为(68.89±20.84,72.83±30.27,51.68±18.23,19.99±5.7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年级、体质量指数(BMI)的小学生体质评定等级构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7.13,19.04,32.98,P值均 < 0.05);学习日MVPA时间、室外课TRIMP值、零点体育TRIMP值、大课间TRIMP值和体育课后课间TRIMP值与体质评定等级关联均有统计学意义(OR值分别为1.07,1.05,1.02,1.03,1.11,P值均<0.05)。多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小学生年级(低年级:OR=9.24,中年级:OR=7.81)、BMI(不正常:OR=0.21)、学习日MVPA时间(OR=1.06)、室外课TRIMP值(OR=1.05)与体质评定等级间相关性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结论  不同年级、BMI、校内日运动负荷和室外课运动负荷与小学生体质之间存在正相关。应制定适合小学生的校内体育运动计划,增加学习日运动强度和时间,促进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
疾病控制
大学生人群无症状性心律失常相关因素分析
高俊英, 韩萌, 曹海英
2024, 45(1): 95-98.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010
摘要(112) HTML (65) PDF(15)
摘要:
  目的  探究大学生人群无症状性心律失常的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大学生无症状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率控制和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2022年9—11月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和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就读的3 012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秋季入学(2022年9月)后对所有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比无症状性心律失常者和正常大学生的一般资料和生活习惯,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大学生人群发生无症状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发现62例无症状性心律失常者,体质量指数(BMI)≥24.0 kg/m2、收缩压(SBP)≥120 mmHg、舒张压(DBP)≥80 mmHg、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吸烟、饮酒、每周运动锻炼次数<3次、学习压力大、作息不规律、有抑郁倾向、有焦虑倾向者中无症状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分别为5.58%,4.49%,5.63%,6.18%,4.26%,4.50%,3.72%,4.29%,4.28%,9.15%,9.03%,分别高于BMI<24.0 kg/m2、SBP<120 mmHg、DBP<80 mmHg、无心血管疾病家族史、不吸烟、不饮酒、每周运动锻炼次数≥3次、学习压力不大、作息规律、无抑郁倾向、无焦虑倾向患者中无症状心律失常者的比例(1.20%,1.37%,1.35%,1.53%,1.55%,1.59%,1.27%,1.52%,1.38%,1.71%,1.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5.33,25.20,37.74,32.24,16.69,17.25,19.57,17.83,22.36,37.23,39.42,P值均<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SBP、DBP偏高,心血管疾病家族史,吸烟,饮酒,运动锻炼次数,学习压力大,作息不规律,抑郁倾向和焦虑倾向均与大学生无症状性心律失常正性相关(P值均<0.05)。  结论  BMI、血压偏高,心血管疾病家族史,不良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状况均是大学生发生无症状性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合理控制体重和血压,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状态对于预防和改善大学生无症状性心律失常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儿童青少年大便性状与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关联
王兵, 吴彦, 金慧, 皮雄娥, 刘伟, 许永杰, 赵刚
2024, 45(1): 104-109.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018
摘要(104) HTML (58) PDF(12)
摘要:
  目的  研究便秘、腹泻和健康儿童青少年肠道菌群差异和多样性变化,探讨大便性状改变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为儿童青少年时期的肠道微生态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方法  2021年10月至2022年3月,采集杭州市某三甲医院收治的儿童青少年42例便秘患者、37例腹泻患者和3所普通中小学43名健康者的粪便标本,提取粪便基因组DNA进行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对测序结果开展分析。Alpha多样性分析中,3组之间的差异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两两之间比较采用FDR多重检验校正。Beta多样性分析中,3组总的差异比较采用Adonis检验方法,两两比较采用ANOSIM检验方法。LEfSe分析中,通过LDA分析(线性回归分析)获得的LDA分值。  结果  Alpha多样性分析显示,腹泻组、便秘组和健康组之间的香农(Shannon)指数(4.01,3.81,4.19)和辛普森(Simpson)指数(0.05,0.06,0.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值分别为6.05,6.35,P值均<0.1);进一步两两比较,健康组的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高于便秘组(P值均<0.1)。Beta多样性分析显示,分组因素对组间差异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R2=0.045,P<0.1)。群落组成分析显示,3个分组属水平上共有物种数目234个,健康组特有物种36个,腹泻组特有物种36个,便秘组特有物种48个;物种差异检验结果显示在腹泻组、便秘组和健康组之间属水平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物种依次是厚壁菌门的毛螺菌、霍氏真杆菌、韦荣氏菌属、颤螺菌属、丁酸球菌属和葡萄球菌属(H值分别为0.000 05,0.000 16,0.000 20,0.000 21,0.000 53,0.001 39,P值均<0.1)。由KEGG丰度统计和COG功能分析可见,相同功能的基因表达丰度在不同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1)。  结论  儿童青少年大便性状不同与肠道微生物种群结构变化有关。与健康组相比,便秘或腹泻时肠道菌群平衡被打破,优势菌群发生偏移,条件致病菌丰度较高。
甘肃省中小学生超重肥胖与睡眠时长现状及相关性
李艺璇, 陈发青, 张静, 张丑吉
2024, 45(1): 115-120.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026
摘要(161) HTML (89) PDF(40)
摘要:
  目的  分析甘肃省6~17岁学生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并评估其与睡眠时长的关系,以便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和干预措施。  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22年5—7月抽取甘肃省2个监测点,对2 172名6~17岁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采用χ2检验对超重肥胖检出率和睡眠时长构成进行组间差异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超重肥胖和睡眠时长进行关联性分析。  结果  甘肃省监测点中小学生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0.45%和6.86%,平均睡眠时长为(8.28±1.66)h/d。16~17岁高中生和睡眠时长<8 h/d的中小学生超重检出率高(χ2值分别为12.51,19.32,14.96),男生和非住校生的肥胖检出率高(χ2值分别为5.89,9.59)(P值均<0.05)。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小学生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均随着睡眠时长的减少而增加(χ2值分别为38.84,9.80,19.61,41.60,P值均<0.05);总人群中,女生不同睡眠时长的肥胖率均低于男生(睡眠时长<8 h/d:6.07%,11.11%;8~<9 h/d:5.76%,6.09%;9~<10 h/d:6.02%,8.19%;≥10 h/d:4.04%,6.9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小学生和高中生睡眠时长短与超重肥胖的发生风险正性相关,高中生睡眠时长与超重肥胖发生风险呈负性相关(睡眠时长8~<9 h/d:OR小学生=1.89;9~<10 h/d:OR小学生=1.54;8~<9 h/d:OR高中生=0.30;P值均<0.05)。  结论  睡眠不足是甘肃省监测点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的相关因素。应针对不同人群制定相应的预防策略和干预措施,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长,降低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的发生风险。
644例儿童牙外伤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李俊震, 郭怡婷, 颜文城, 苏达
2024, 45(1): 121-123.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006
摘要(108) HTML (60) PDF(12)
摘要:
  目的  分析儿童牙外伤的临床资料,总结其发生规律,为牙外伤的治疗和预防提供参考。  方法  于2022年1—12月对就诊于厦门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的644例牙外伤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描述性方法分析患儿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和牙外伤临床特征。  结果  儿童牙外伤中,男女比例为2.16∶1,平均年龄(6.73±3.42)岁,2~4和7~9岁为高发年龄(26.09%,33.85%)。夏季外伤人数最少(18.88%),秋季(28.55%)和春季(27.61%)外伤人数较多。发生在傍晚和晚上人数最多(51.47%),凌晨和早晨人数最少(2.68%)。大部分患儿在牙外伤之后24 h以上就诊(42.08%)。恒牙外伤最常见的损伤类型是单纯牙齿硬组织和牙髓损伤(65.25%),乳牙外伤最常见的是单纯牙周组织损伤(53.35%);牙外伤最易累及上颌中切牙(80.10%),受累牙齿数量大多为1~2颗。  结论  儿童牙外伤的发生具有性别、年龄和季节等方面的规律性,患儿牙外伤就诊不及时。应加强儿童牙外伤的健康宣教,以减少牙齿受伤的概率。
安徽省儿童龋病预防服务选择偏好的异质性分析
余红, 胡璐, 王丽, 常想想, 蒋加诚, 王丽丹, 徐文华
2024, 45(1): 129-132.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015
摘要(93) HTML (47) PDF(10)
摘要:
  目的  了解安徽省儿童龋病预防服务选择偏好的异质性,为适龄儿童龋病预防服务的推广和普及提供循证参考。  方法  基于离散选择实验,采用多阶段抽样法,选择于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间在安徽省7个地市医院口腔门诊就医的家中有3~12岁儿童的785名家长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利用混合Logit模型评估受访者对儿童龋病预防服务的选择偏好及其异质性。  结果  纳入的4个离散选择实验(DCE)属性对儿童家长的选择偏好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相比对照组,高中以上学历家长更偏好预防有效率70%~ < 80%、距服务点2~ < 5 km和 < 2 km且服务费用高的龋病预防服务(β值分别为0.38,1.66,1.64,0.00);男性家长更偏好有效率为70%~ < 80%、服务费用较高的预防服务(β值分别为0.35,0.01); < 7岁儿童的家长更偏好预防有效率70%~ < 80%的服务(β=0.75);口腔健康无龋的儿童家长更偏好寒暑假接受预防服务(β=-0.28),患龋儿童的家长更偏好服务费用高的预防服务(β=0.00)(P值均 < 0.05)。  结论  不同教育程度、性别、孩子年龄和口腔健康状况的家长在儿童口腔龋病预防服务的选择偏好上具有异质性。应针对性地提供精准服务有助于提高适龄儿童龋病预防服务的参与度和覆盖率。
云南地区中小学生眼轴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肖洁, 苏梅慧, 李佩谦, 黄达峰, 李茜茜, 马子雪, 罗筱, 陈茂森, 黄莹
2024, 45(1): 133-137.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024
摘要(126) HTML (61) PDF(25)
摘要:
  目的  探讨云南地区中小学生眼轴长度与角膜曲率半径比值(AL/CR)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为早期近视干预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 于2020年抽取云南省2个市/县二、三年级和七年级共685名学生分别于2021年10月、2023年3月进行随访, 调查内容包括近视相关因素问卷调查、裸眼远视力、屈光参数测量, 分析AL/CR在不同学段不同组别间的分布及变化, 采用广义线性模型探索AL/CR累积进展量的影响因素。  结果  小学生基线AL/CR值为(2.95±0.09), 第1次随访增加至(2.99±0.11), 第2次随访增加至(3.04±0.12)。中学生基线AL/CR值为(3.08±0.13), 第1次随访增加至(3.12±0.15), 第2次随访增加至(3.15±0.14)。广义线性模型结果显示控制环境因素后, 小学生中白族(β=-0.017)、等效球境度数(SE)累积进展量(β=-0.027)影响AL/CR变化; 中学生AL/CR变化与基线AL(β=-0.005)、基线CR(β=0.032)及SE累积进展量(β=-0.035)相关(P值均<0.05)。  结论  云南地区中小学生AL/CR可用于判断不同屈光状态类型, 其变化量除与SE进展有关, 还受民族、基线眼生物学参数的影响。AL/CR应用于评估近视进展方面的价值需进一步证实。
学校肺结核疫情风险与指示病例就诊间隔的关联
张晓龙, 崔彩岩, 傅颖, 王斐娴, 李云, 蒋骏
2024, 45(1): 138-141.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038
摘要(107) HTML (64) PDF(19)
摘要:
  目的  分析学校肺结核疫情风险与指示病例就诊间隔的关系, 为公共卫生部门预判肺结核疫情聚集风险和制定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2015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 苏州市学校肺结核疫情630例指示病例为研究对象, 收集其人口统计学、就诊史、病原学诊断以及发现方式等资料。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RCS), 非条件Logistic回归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RCS拟合曲线显示, 当病原学阴性患者就诊间隔>5.79 d, 或病原学阳性患者就诊间隔>8.37 d时, 肺结核疫情风险呈线性增加。调整性别、年龄和病原学检查后, 指示病例就诊间隔每延长1 d, 疫情发生高风险的OR值(95%CI)为1.10(1.07~1.13)(P<0.05)。按就诊间隔三分位分析, 与就诊间隔<14 d相比, 就诊间隔在14~<28 d和≥28 d的学校肺结核发生高风险疫情的OR值(95%CI)分别为10.32(3.04~35.10)和82.58(28.42~239.95)(P值均<0.01), 呈就诊间隔延长, 疫情风险上升趋势。通过ROC曲线分析, 预测学校肺结核疫情高风险的最佳阈值为23.5 d, 曲线下面积为0.93(95%CI=0.89~0.98)。  结论  指示病例就诊间隔延长是学校肺结核高风险疫情的良好预警指标, 可作为疫情早期干预和风险控制的关键考量。
综述
儿童青少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秦阳, 董彦会, 谢俊卿, 苏彬彬, 宋逸, 马军
2024, 45(1): 142-147.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022
摘要(137) HTML (75) PDF(25)
摘要: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 以下简称"新冠")大流行带来了一系列复杂的挑战, COVID-19在儿童青少年身上的病情通常不及成年人和老年人严重; 但在轻度或无症状的新冠之后, 一些儿童青少年也可能出现一系列严重并发症和不良健康影响。文章重点梳理儿童青少年新冠感染流行特征、健康影响、风险因素、防控措施和疫苗接种现状等, 以期为后续儿童青少年新冠疫情防控提供参考。
多基因风险评分在儿童青少年近视早期预测研究中的应用
高振珊, 陶芳标
2024, 45(1): 148-152.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4012
摘要(146) HTML (70) PDF(40)
摘要:
近视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科学有效的近视预测模型有助于识别近视高风险人群, 从而达到精准预防的目的。随着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的快速发展和大规模前瞻性人群队列的建立, 多基因风险评分模型(polygenic risk score, PRS)已用于近视表型的预测, 并将近视预测窗口提前, 从而对近视高风险人群进行早期筛查和干预。研究阐述了近年来近视基因的识别和验证、PRS模型在国内外近视预防研究中的实践及效能评价, 揭示其在近视预测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强调PRS预测模型与户外活动、近距离用眼等预防措施相结合的重要意义, 以促进儿童青少年近视的精准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