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1年  第42卷  第10期

述评
共同关注全面二孩政策下大孩情绪行为问题
刘琴, 盛露露
2021, 42(10): 1441-1443,1448.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1.10.001
摘要(970) HTML (359) PDF(130)
摘要:
随着中国生育政策的调整,由独生子女转变为非独生子女的大孩数量逐渐增加,大孩面临的情感变化和心理行为问题风险开始受到学者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童年期的情绪行为问题将影响成年后的生活,可能增加适应失调和同伴排斥的风险。创新研究设计、开展大孩的心理行为问题表现及其影响因素研究、重视干预性实证研究,让大孩由独生子女健康地过渡到非独生子女状态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专题笔谈
学校结核病疫情流行状况及防控策略
孙明雷, 赵娟, 王晨, 邹丹丹, 刘俊萍, 刘智新, 梁立波, 关黎
2021, 42(10): 1444-1448.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1.10.002
摘要(751) HTML (314) PDF(145)
摘要:
校园结核病疫情暴发不仅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秩序,对其心理产生极大影响,同时也可能形成严峻的社会问题。本文深入探讨了学校结核病疫情防控的薄弱环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等相关机构厘清各部门的工作职责,严格落实校园结核病防控法律法规及管理规范,多部门协调配合强化校园结核病疫情预警能力,提高相关人员结核病甄别水平及风险研判,落实学校及教职工健康体检及学生患者筛查、诊断、登记、治疗及追踪随访工作。加强各机构及公众的结核病防控意识,提高预防性服药的依从性。做到从被动发现学生患者到主动监测、积极预防的关口前移,减少学校结核病疫情的发生,从而推动中国结核病防控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孩政策下大孩情绪行为专栏
低年龄儿童独生子女与大孩社会性比较
刘影, 孙玉文, 郭莉莉, 吴若瑶, 杨少萌, 严超, 姚荣英
2021, 42(10): 1449-1454.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1.10.003
摘要(979) HTML (332) PDF(70)
摘要:
  目的  了解低龄儿童独生子女和大孩社会性发展的现状,为促进低年龄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蚌埠市2所幼儿园和2所小学的一至三年级共734名3~9岁独生子女和大孩儿童及其父母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儿童及父母的一般情况及儿童社会性评定。  结果  大孩情绪症状异常检出率(27.8%)高于独生子女(17.6%)(χ2=9.45,P<0.01)。单因素分析显示,独生子女和大孩的社会性发展多动注意不能异常率均随着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升高而降低(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独生子女发生多动注意不能异常的风险低,发生同伴交往问题的风险高(P值均<0.05)。独生子女和大孩的社会性发展亲社会行为方面均为女童的亲社会行为好于男童(OR值分别为1.70,2.85,P<0.05)。对于独生子女,主要带养人为父母时发生困难异常的风险较祖辈等为主要带养人低(OR=1.63,P<0.05);对于大孩,核心家庭发生困难异常的风险较三代家庭低(OR=2.14,P<0.05)。独生子女男童出现多动注意不能、亲社会行为异常的风险高于女童(OR值分别为2.24,1.70,P值均<0.05),出现情绪异常的风险低于女童(OR=0.57,P<0.05)。不同年级间独生子女的社会性发展有差异,随着年级的增加,亲社会行为异常风险低(P<0.05)。  结论  较高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有助于提升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水平,但高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父母也应避免过多的物质与精神宠爱。父母应加强自身学习提升社会化教养水平,对待子女一视同仁,提高亲子陪伴质量,促进儿童社会化的全面发展。
角色转换期大孩情绪行为相关影响因素的系统评价
盛露露, 席璇, 刘琴
2021, 42(10): 1455-1459.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1.10.004
摘要(745) HTML (336) PDF(64)
摘要:
  目的  系统评价影响角色转换期大孩情绪行为的相关因素,为角色转换期大孩情绪行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在线知识服务平台、PubMed、Web of Science、OVID和EBSCO数据库,搜集相关研究,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3月3日。由2名作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再采用定性分析方法归纳总结纳入研究的结果。  结果  共纳入9项研究,包括4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和5项横断面研究。角色转换期大孩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主要涉及3大类,包括大孩自身因素(性别、年龄及气质类型),家庭因素(父母教养方式、家庭关系及家庭氛围、家庭社会经济、母亲行为、大孩获知二孩到来的时间)和社会因素(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和生活变化)。情绪的影响因素主要为大孩自身因素(年龄和自身接纳度)。大孩消极气质类型,消极父母教养方式,消极家庭关系及家庭氛围,母亲的禁止行为,大孩在非备孕阶段获知二孩到来,不佳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生活变化可能增加大孩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发生风险,其余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尚不十分确定。  结论  角色转换期大孩情绪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仍需进一步开展高质量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加以证实,也可适当开展干预研究对其进行验证,从而为针对角色转换期大孩不同的情绪行为问题干预提供实证依据。
重庆市某城区角色转换期大孩情绪行为问题与家庭关系
席璇, 刘琴, 李月月, 盛露露, 方波, 吴文懿, 周源柯, 张琴
2021, 42(10): 1460-1464.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1.10.005
摘要(838) HTML (402) PDF(59)
摘要:
  目的  探讨重庆市某城区角色转换期大孩情绪行为问题与家庭关系之间的关联,为营造良好的家庭关系、减少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在重庆市2所三甲医院产科门诊招募1 359名角色转换期大孩的母亲,采用自编问卷和父母版儿童行为量表(CBCL)对知情同意的儿童母亲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家庭关系与不同年龄段大孩情绪行为问题之间的关系,采用SPSS 2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χ2检验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  大部分大孩的父母关系(56.6%)、母子关系(80.4%)、父子关系(64.9%)为很好,61.7%的家庭氛围比较和谐;1.5~5和6~13岁组大孩CBCL量表得分分别为(18.22±13.63)和(24.20±17.52)分,情绪行为整体问题检出率分别为10.7%和10.5%;多重线性回归结果显示,1.5~5和6~13岁组父母关系很好、母子关系很好、父子关系很好、家庭氛围很和谐的大孩有更少的内化、外化和整体行为问题(P值均<0.05)。  结论  角色转换期大孩情绪行为问题检出率处于较低水平,良好的父母关系、亲子关系以及家庭氛围是角色转换期大孩情绪行为问题的保护因素。
学龄前角色转换期大孩与独生子女情绪行为问题比较
吴文懿, 刘琴, 李月月, 方波, 盛露露, 周源柯, 席璇, 张琴
2021, 42(10): 1465-1468.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1.10.006
摘要(757) HTML (298) PDF(51)
摘要:
  目的  比较重庆市某城区学龄前角色转换期大孩与独生子女的情绪行为特征。  方法  数据来源于一项有关角色转换期大孩的队列研究,分别从重庆市主城某区的两家医院和19所幼儿园招募882名大孩[(3.58±1.25)岁]和329名独生子女[(3.98±1.02)岁]作为研究对象,并由其母亲填写1.5~5岁儿童行为量表父母版(CBCL)和自编问卷。  结果  大孩和独生子女的整体情绪行为问题得分分别为(25.17±18.82)和(31.75±18.64)分。秩和检验结果显示,大孩在各维度、内外化行为问题和整体情绪行为问题的得分均低于独生子女(P值均<0.05)。χ2检验结果显示,在内、外化行为问题和整体情绪行为问题的检出率方面,独生子女(12.77%,13.07%,14.59%)均高于大孩(8.28%,8.28%,8.16%)(χ2值分别为5.62,6.36,11.09,P值均<0.05)。多重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在调整了儿童年龄、性别、家庭经济压力、气质类型、家庭氛围以及家庭类型等变量后,独生子女在内化问题、外化问题和整体问题的得分均仍然高于大孩(B值分别为1.54,2.32,6.81,P值均<0.05)。  结论  学龄前角色转换期大孩整体情绪行为问题较独生子女少,且大孩各类情绪行为问题得分和检出率均低于独生子女。
大孩与独生子女小学生攻击行为及其家庭环境影响因素比较
严超, 杨少萌, 吴若瑶, 刘影, 姚荣英
2021, 42(10): 1469-1474,1479.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1.10.007
摘要(732) HTML (328) PDF(52)
摘要:
  目的  了解大孩与独生子女小学生的攻击行为现状,分析其家庭环境影响因素并提出建议,为预防和控制儿童攻击行为的产生提供依据。  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蚌埠市3所小学,以二至六年级共计922名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分为学生基本情况、家庭状况、学生攻击行为评估三部分。  结果  男生中,7岁独生子女的总体攻击得分[26.0(22.0,34.5)]高于大孩20.0[(17.5,26.5)],9岁大孩的总体攻击得分[27.5(23.0,34.3)]高于独生子女[23.0(18.5,28.5)],8岁大孩的躯体攻击维度得分[7.0(4.0,11.0)]高于独生子女[5.0(3.0,8.0)](Z值分别为1.97,2.39,2.11,P值均<0.05)。女生中,8岁独生子女的躯体攻击维度得分[5.0(3.0,7.0)]高于大孩[3.0(3.0,4.0)],12岁大孩的敌意维度得分[7.0(6.0,8.0)]高于独生子女[4.5(3.3,9.0)](Z值分别为2.48,1.98,P值均<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大孩中男生除敌意外的其他攻击行为得分均高于女生,父亲文化程度越高者躯体攻击和敌意得分越低(P值均<0.05);独生子女中,年龄越大者言语攻击得分越高,家庭经济条件一般及较好者躯体攻击得分低于较差者,其他陪伴情况者的愤怒和敌意得分高于父母双方陪伴者,父亲文化程度越高者敌意得分越低(P值均<0.05)。  结论  良好的家庭经济条件、较高的父母陪伴质量和合理的教养方式,可减少儿童攻击行为的产生,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怀二孩前后父母陪伴对学龄前大孩情绪行为问题的影响
盛露露, 刘琴, 李月月, 方波, 吴文懿, 席璇, 周源柯, 张琴
2021, 42(10): 1475-1479.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1.10.008
摘要(725) HTML (295) PDF(48)
摘要:
  目的  探索怀二孩前后父母陪伴时间变化对学龄前大孩情绪行为问题的影响,为降低大孩情绪行为问题的发生和保障健康成长提供参考。  方法  2019年3—12月对重庆市2所三甲医院招募符合标准的大孩母亲进行问卷调查,被调查的845名大孩平均年龄为(3.56±1.24)岁,通过χ2检验比较男、女童基本情况及父母陪伴情况,秩和检验比较不同父母陪伴情况下大孩情绪行为的差异,多重线性回归模型比较不同父母陪伴情况下大孩内化问题、外化问题和整体问题的差异。  结果  怀二孩后父母对大孩的陪伴时间均有减少,其中母亲对大孩陪伴时间的减少及父母对大孩总陪伴时间的减少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3.76,2.86,P值均 < 0.05)。母亲陪伴时间减少(B=1.18,95%CI=0.01~2.36)和父母总陪伴时间减少(B=1.41,95%CI=0.33~2.48)的大孩内化问题得分更高;父母总陪伴时间减少的大孩外化问题(B=1.25,95%CI=0.10~2.39)与整体问题(B=4.31,95%CI=1.05~7.57)得分更高。  结论  父母陪伴时间对大孩的情绪行为有重要影响,怀二孩后父母陪伴时间减少的大孩情绪行为问题得分较高。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高强度间歇训练对超重肥胖女大学生减脂效果的Meta分析
孙文新, 秦曼, 李丽丽, 尹继林, 王兴
2021, 42(10): 1480-1486.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1.10.009
摘要(994) HTML (344) PDF(116)
摘要:
  目的  系统评价高强度间歇训练(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IIT)对超重肥胖女大学生体重、身体成分的干预效果,以期为超重肥胖大学生选择HIIT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CNKI、CBM、VIP、WanFang Data数据库中有关HIIT对超重肥胖女大学生体重、身体成分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期年限从各数据库收录起始年限至2020年12月14日,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并对纳入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Meta分析及发表偏倚检验。  结果  共纳入20个随机对照试验,中等质量研究14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HIIT能显著减轻超重肥胖女大学生体重(MD=-4.22,95%CI=-7.20~-1.25,P<0.01);改善体脂率(MD=-5.31,95%CI=-6.88~-3.73,P<0.01)、体质量指数(BMI)(MD=-2.11,95%CI=-2.65~-1.56,P<0.01)、全身脂肪量(MD=-3.66,95%CI=-4.89~-2.43,P<0.01)、腹部脂肪量(MD=-0.31,95%CI=-0.47~-0.15,P<0.01)、躯干脂肪量(MD=-2.15,95%CI=-2.86~-1.44,P<0.01),对瘦体重(MD=0.42,95%CI=-0.94~1.78,P=0.55)影响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HIIT能显著减轻超重和肥胖女大学生的体重,改善其身体成分,可为超重和肥胖女大学生进行长期的HIIT提供可靠依据。
四川省农村地区家长幼儿性相关问题的应对方式及影响因素分析
余颖, 张容, 李卉, 刘娅, 张雯, 叶运莉
2021, 42(10): 1487-1490.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1.10.010
摘要(442) HTML (200) PDF(51)
摘要:
  目的  了解四川省农村地区幼儿家长对幼儿性相关问题的应对方式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加强农村幼儿家庭性教育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四川省53所乡镇幼儿园的2 801名幼儿家长作为研究对象,以面对面访问或自填的方式对家长进行幼儿性教育相关问题的问卷调查。  结果  家长中有过幼儿询问性相关问题的占41.63%,家长应对方式正确率为57.46%。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家庭居住地为乡镇(OR=1.46,95%CI=1.12~1.90)、母亲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上(OR=1.77,95%CI=1.38~2.28)、幼儿为非留守儿童(OR=1.32,95%CI=1.03~1.69)、认为应由父母负责幼儿性教育(OR=1.66,95%CI=1.05~2.63)和开展过家庭性教育(OR=1.60,95%CI=1.25~2.05)的家长有更高的幼儿性相关问题应对方式正确率(P值均<0.05)。  结论  四川农村地区家长对幼儿性相关问题应对方式的正确率不高。应提高农村地区家长对幼儿性教育知识及重要性的认识,改善幼儿性相关问题的应对方式,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地成长。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在线学习及其与视疲劳的关系
王烁, 宗志强, 王仁杰, 乔皖豫, 田雨垚, 张子辰, 周超, 许韶君
2021, 42(10): 1491-1494.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1.10.011
摘要(1566) HTML (740) PDF(212)
摘要: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肺炎疫情期间高校大学生在线学习和视疲劳现状,为指导学生用眼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设计并发放自填电子问卷,2020年3月16—20日收集安徽省合肥市1 046名在校大学生疫情期间在线学习情况和视疲劳症状相关信息,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大学生在线学习情况与视力疲劳的关联。  结果  大学生疫情期间视疲劳检出率为72.1%,男生和女生的视疲劳检出率分别为68.4%和74.6%。男生在线学习时间 < 6 h/d、网络频繁卡顿、课堂内容难以理解报告率高于女生,大一学生网络偶尔卡顿、课堂氛围活跃报告率最高,大三学生在线学习时间 < 6 h/d、课堂内容容易理解报告率最高,医学类大学生网络频繁卡顿、课堂氛围不活跃报告率高于非医学类大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7.36,8.72,7.02,15.26,16.11,15.33,32.59,11.79,11.03,P值均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生[OR值为1.40(1.06~1.87)],在线学习时间6~ < 8和≥8 h/d组大学生[OR值分别为1.43(1.01~2.03)和1.54(1.10~2.15)],网络频繁卡顿组大学生[OR值为2.28(1.25~4.14)],课堂内容能够理解和难以理解组大学生[OR值分别为2.54(1.73~3.74)和5.40(2.70~10.80)]更易视疲劳(P值均 < 0.05)。  结论  女生、在线学习时间≥8 h/d、网络频繁卡顿、课堂内容难以理解与大学生视疲劳呈正向关联。应关注疫情期间大学生的用眼健康,减少在线学习对视疲劳的影响。
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与运动伤害发生风险的关系
胡文文, 全明辉, 苟波, 王俊宇, 庄洁
2021, 42(10): 1495-1498, 1503.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1.10.012
摘要(1121) HTML (448) PDF(97)
摘要:
  目的  探索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与运动伤害发生风险之间的关联,为降低运动伤害的发生提供可参照依据。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上海市文科类、理科类、体育类(非体育生)3类院校1 237名大一至大四年级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功能和身体素质3类体质测试成绩,通过自我报告法调查学生近1年内运动伤害的发生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多元线性回归以及两分段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数据。  结果  大学生运动伤害发生率为12.5%(155名)。体质健康得分与发生运动伤害事件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当体质健康得分 < 70分时,体质健康得分与运动伤害发生风险呈负相关(OR=0.88,95%CI=0.85~0.91,P < 0.05);体质健康得分≥70时,不同得分间发生运动伤害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98,95%CI=0.95~1.02,P>0.05)。  结论  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与运动伤害发生风险呈负相关,建议大学生体质健康得分至少达到70分。
心理卫生
广州市中学生中高强度身体活动视屏时间与抑郁症状相关性
孙艺, 刘伟佳, 熊莉华, 曲亚斌, 陈思宇, 吴德平, 林蓉
2021, 42(10): 1499-1503.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1.10.013
摘要(620) HTML (288) PDF(65)
摘要:
  目的  了解广州市中学生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oderate to 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 MVPA)、视屏时间(screen time, ST)及抑郁症状现状及其关系, 为制定青少年抑郁防控干预方案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 对广州市1个城区(5所中学)和1个郊区(3所中学)共2 140名学生进行MVPA、ST及抑郁症状问卷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MVPA时间、ST以及两者组合对抑郁症状的影响。  结果  89.72%的中学生MVPA时间未达标, 女生(95.52%)高于男生(84.38%); 67.38%的中学生ST未达标, 男生(69.75%)高于女生(64.81%); 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7.01%, 女生(31.58%)高于男生(22.80%); MVPA、ST未达标率和抑郁症状检出率职业高中与普通高中均高于初中(χ2值分别为6.40, 121.71, 27.37, P值均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MVPA时间与ST对抑郁症状的交互项无统计学意义, 过去7 d MVPA时间达到1 h天数 < 7 d、每天ST>2 h单独对抑郁症状检出率的OR值分别为1.19(P=0.35)和1.93(P < 0.01);将MVPA时间与ST进行组合后发现, 过去7 d MVPA时间达到1 h天数 < 7 d且每天ST>2 h对抑郁症状的OR值最高(OR=2.03, P < 0.05)。  结论  广州市中学生MVPA时间严重不足, ST普遍过长, 抑郁症状检出率较高。MVPA时间不足且ST过长的中学生更易产生抑郁症状。应针对不同类型青少年及其家长开展身体活动和视屏行为健康宣教, 以减少抑郁症状的发生。
天津市青年学生男男性行为者新型毒品使用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于泽洋, 黄慧杰, 张洪璐, 刘媛媛, 崔壮, 李长平, 马骏
2021, 42(10): 1504-1507.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1.10.014
摘要(672) HTML (256) PDF(41)
摘要:
  目的  了解天津市青年学生男男性行为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的基本特征、性行为情况以及新型毒品的使用情况,并探究使用新型毒品青年学生MSM的特征,为高校艾滋病防控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于201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在天津市通过滚雪球抽样的方式在同性浴池、同性酒吧和社交软件等途径招募青年学生MSM。通过面对面访谈的方式与参与者沟通。通过调查问卷收集826名参与者基本人口学信息、性行为情况、新型毒品使用等信息。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青年学生MSM中新型毒品使用者的特征。  结果  经实验室确证的HIV感染者32人,总体感染率为3.87%。其中新型毒品使用者为371人(44.92%)。Rush是使用率最高(98.65%)的新型毒品。在使用新型毒品的青年学生MSM中,306人(82.48%)使用过多种毒品,65人(17.52%)仅使用过一种毒品。多种毒品使用者的HIV感染率(16.92%)高于单一毒品使用者(4.57%)。年龄、首次性行为年龄、户籍、性取向、教育程度、性伴寻找方式、无保护性肛交和HIV检测史对青年学生MSM新型毒品使用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OR值分别为3.70,5.51,0.51,0.60,4.64,0.40,0.52,1.98,2.29,P值均 < 0.05)。  结论  天津市青年学生男男性行为者中新型毒品使用率偏高。相关部门应加强高校禁毒防艾宣传,提高青年学生性健康意识,建立长效的HIV和毒品预防机制。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医学生抗疫心态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关系
黄千, 李月, 薛云珍
2021, 42(10): 1508-1511.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1.10.015
摘要(545) HTML (214) PDF(46)
摘要:
  目的  探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医学院校大学生抗疫心态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关系,为预防大学生再次经历突发危机事件时可能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CL-C)与公众抗疫心态自检自助表,对山西医科大学9 399名在校本科生进行线上问卷调查。  结果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PCL-C总分(22.74±7.78)分,PTSD症状阳性率为5.3%,创伤再体验症状、回避麻木症状、警觉性增高症状检出率分别为27.0%,16.6%,8.6%,3个症状群中回避麻木症状均分最高,为(9.21±3.39)分,得分最高的2个条目为反复回忆创伤性事件(1.57±0.71)分、难以集中注意力(1.47±0.71)分。女生警觉性增高维度得分(6.82±2.61)高于男生(6.67±2.72)(t=-6.49,P < 0.05);农村地区学生PCL-C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城市地区,非医学生高于医学生,非独生子女高于独生子女(P值均 < 0.05)。抗疫心态和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的总分呈正相关(r=0.51,P < 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结果显示,生源地、专业、抗疫心态是大学生PTSD症状的相关因素(P值均 < 0.01)。  结论  抗疫心态是大学生出现PTSD症状的重要相关因素。
大连市中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王润南, 李瑞, 王智勇, 宋桂荣, 张红亚, 章吉威, 雷芳, 燕春婷, 刘启贵
2021, 42(10): 1512-1515.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1.10.016
摘要(703) HTML (305) PDF(57)
摘要:
  目的  描述大连市中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 为提出减少和防止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大连市城乡中学生, 共对2 540名中学生进行校园欺凌及相关因素问卷调查。  结果  大连中学生遭受校园欺凌报告率为25.11%;男生遭受躯体欺凌(5.99%)、言语欺凌(24.93%)报告率均高于女生(3.66%, 15.87%)(χ2值分别为6.56, 27.94, P值均 < 0.05);初中学生遭受言语欺凌(22.84%)、情感忽视(16.84%)报告率均高于高中学生(16.25%, 13.18%)(χ2值分别为14.21, 5.44, P值均 < 0.05);农村学生遭受躯体欺凌(6.07%)、言语欺凌(24.58%)、情感忽视(18.88%)报告率均高于城镇学生(3.55%, 16.05%, 12.06%)(χ2值分别为7.72, 24.81, 19.64, P值均 < 0.05)。男生、初中生、农村学生较女生、高中生、城市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程度更严重(Z值分别为3.46, 3.75, 5.89, P值均 < 0.01)。结构方程模型显示, 学习成绩(路径系数为-0.003)及父亲文化程度(路径系数为-0.004)对校园欺凌行为有直接作用, 母亲文化程度(间接作用系数-0.000 8)、身高(间接作用系数-0.000 3)、父亲文化程度(间接作用系数-0.000 3)、体重(间接作用系数0.000 2)均通过学习成绩对校园欺凌行为产生间接作用。  结论  大连市中学生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率较高, 农村学生、初中学生、男生较易发生校园欺凌行为, 是重点的防控人群。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是降低校园欺凌行为的有利手段。
高校大学生手机成瘾变化趋势与不良心理问题的关联
乔瑞红, 苗秋香
2021, 42(10): 1516-1519.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1.10.017
摘要(723) HTML (278) PDF(68)
摘要:
  目的  了解高校大学生不同手机成瘾变化趋势与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问题之间的关联,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和预防手机成瘾提供参考。  方法  2018—2019年对河南2所高校的1 824名2018级大学生进行手机成瘾、抑郁、焦虑状况5次随访调查,了解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变化轨迹及其与抑郁焦虑之间的关联。  结果  第5次调查中,高校大学生手机成瘾平均得分为(43.19±5.51)分,焦虑检出率为34.21%,抑郁检出率为40.73%。在城乡、不同班级排名、睡眠时间方面,大学生手机成瘾状况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65,3.79,3.82,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手机成瘾变化趋势平稳组学生相比,高成瘾-升高组(OR=3.21,95%CI=2.33~4.41)、低成瘾-急速升高组(OR=8.39,95%CI=5.08~13.78)发生焦虑的风险较高(P值均<0.01);高成瘾-升高组(OR=3.31,95%CI=2.39~4.51)、低成瘾-急速升高组(OR=4.51,95%CI=2.81~7.15)发生抑郁的风险较高(P值均<0.01)。  结论  高校应关注大学生手机成瘾问题,尤其手机成瘾问题集聚上高的学生应重点关注,以有效降低大学生的抑郁和焦虑等负面心理问题。
开封市中学生抑郁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陈咏梅, 范明明
2021, 42(10): 1520-1523.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1.10.018
摘要(582) HTML (266) PDF(58)
摘要:
  目的  分析开封市中学生抑郁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中学生的抑郁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2019年9—10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开封市随机抽取4 058名初、高中学生,使用抑郁量表(CES-D)对其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开封市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4.5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高年级学生患抑郁风险高于低年级学生(OR=1.47),因病请假、因病休学、受到严重伤害、受到校园欺凌、有打架行为、遭受家庭暴力、吸烟和网络成瘾均与抑郁症状呈相正关(OR值分别是1.37,1.67,1.91,2.69,1.65,2.29,1.47,2.58,P值均 < 0.05)。此外,打架行为和吸烟的交互作用对中学生抑郁症检出存在影响。  结论  中学生抑郁与年级、家庭和校园环境均密切相关。应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改善不良的校园环境,减少生活中的不良事件,从而减少中学生抑郁症状的发生。
某高校大学生自杀意念4年追踪研究
张金健, 陈红
2021, 42(10): 1524-1526.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1.10.019
摘要(570) HTML (219) PDF(37)
摘要:
  目的  探究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动态发展变化,为自杀意念的早期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  方法  整群抽取江苏某高校5 372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中的自杀意图指标进行4年(2016—2019年)追踪调查。  结果  第1至第4次(T1~T4)调查大学生自杀意念的检出率分别为4.36%,8.99%,7.32%和5.90%,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T2阶段是拐点,且变化的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T1阶段女生自杀意念的检出率高于男生(χ2=10.55,P<0.01)。T1~T2阶段,男生自杀意念检出率的上升速度高于女生,T4阶段男生的检出率超过女生。大城市学生T1~T4阶段自杀意念检出率均高于中小城市、城镇和农村学生,T4阶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11,P<0.01)。列联表分析发现,前后两个阶段同时有自杀意念的比例在18.63%~35.04%(P值均 < 0.01);前一个阶段没有自杀意念,后一个阶段有自杀意念的比例在4.48%~7.80%(P值均 < 0.01)。T1~T4阶段都有自杀意念的11人,占总人数的0.20%,占有自杀意念人数的4.70%。  结论  高校要对自杀意念的重要时段、重点群体做好预防和干预工作,通过多种途径掌握学生的动态信息。
江西省某高校大学生外卖食品消费与睡眠不良的相关性
苏凡, 林延敏, 陈倩, 徐佳丽, 毛超良, 王友勤, 沙冕, 黄波, 周红权, 伍晓艳
2021, 42(10): 1530-1535.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1.10.021
摘要(619) HTML (254) PDF(56)
摘要:
  目的  了解江西省某高校大学生外卖食品消费与不良睡眠状况的相关性,为预防和缓解大学生睡眠不良以及相关干预对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2018年5月采用整群分层立意抽样方法,在江西省上饶市某高校大一至大三年级共抽取2 610名大学生,对其外卖食品的消费频率和类型、睡眠质量和嗜睡情况进行调研。  结果  大学生外卖食品消费行为(≥4次/周)检出率为74.8%。大学生睡眠质量差和嗜睡的检出率分别为17.0%,18.3%。不同性别、学院、自测家庭条件、学习负担、体力活动水平、抑郁情况、每天吸烟大学生睡眠质量差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33,8.67,23.14,39.03,12.89,313.37,15.23,P值均<0.05)。不同学院、年级、学习负担、体力活动、抑郁情况大学生嗜睡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2.81,6.57,20.61,8.42,228.06,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外卖食品消费(≥4次/周)类型与睡眠质量差和嗜睡关联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  结论  大学生外卖食品消费(≥4次/周)类型为米粉面食、麻辣烫、香锅火锅增加其不良睡眠状况发生的风险。学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营养健康教育。
中美六年级小学生性别角色现状与差异
黄颀
2021, 42(10): 1540-1543.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1.10.023
摘要(725) HTML (375) PDF(32)
摘要:
  目的  了解中国小学六年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状况并与美国小学生进行对比,为性别发展敏感时期学生的性别角色干预提供跨文化的理论依据。  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和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分别抽取202名美国印第安纳州六年级小学生与554名中国江苏省六年级小学生进行性别角色问卷调查。对中国小学生进行性别角色整体状况分析与人口学差异检验,并与美国小学生性别角色发展状况进行对比。  结果  中国小学生总体性别角色发展较好,双性化达到41.2%,男性化占13.4%,女性化占11.2%,未分化占34.3%;女生未分化比例(29.2%)低于男生(39.4%)(χ2=4.13,P < 0.05);中国小学生双性化比例高于美国(26.2%)(χ2=8.86,P < 0.01),女性化比例低于美国(17.3%)(χ2=4.34,P < 0.05)。  结论  当代小学生性别角色发展有大幅提升,但男生性别角色比女生更需要引导;中国小学生性别角色发展优于美国。应建立文化自信,立足本土。
疾病控制
河南省四到六年级小学生配镜及屈光检查情况
王丽茹, 许凤鸣, 李凤娟, 王旭, 王延鑫, 张书芳
2021, 42(10): 1527-1529, 1535.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1.10.020
摘要(592) HTML (225) PDF(51)
摘要:
  目的  了解河南省四至六年级小学生视力不良、配镜和屈光检查情况,为对学生视力采取精准干预措施和准确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河南省17个省辖市29 187名四至六年级学生进行远视力检查和问卷调查。  结果  四至六年级学生总视力不良检出率为63.6%,女生(69.0%)高于男生(59.0%),城区学生(65.3%)高于郊县学生(62.5%)(χ2值分别为312.6,23.6,P值均 < 0.01);重度视力不良检出率为28.5%;随着年级的升高,视力不良和重度视力不良检出率呈上升趋势(χ趋势2值分别为278.7,775.4,P值均 < 0.01)。13.2%的学生过去1年内没有做过视力检查;视力不良学生戴镜率为27.0%,单眼视力不良学生戴镜率为3.2%;46.8%的戴镜学生配镜前接受了散瞳验光。  结论  河南省四到六年级学生视力不良问题突出,需要加强视力监测和眼健康教育工作。
儿童血浆鸢尾素与肥胖关系的队列研究
吴生池, 陈亚军, 谈敏怡, 鲍文文, 陈宇靖, 梁景宏, 章舒心, 蔡莉
2021, 42(10): 1536-1539, 1543.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1.10.022
摘要(616) HTML (236) PDF(34)
摘要:
  目的  探究儿童血浆鸢尾素(Irisin)与肥胖相关指标变化值和新发肥胖的纵向关联,以及体力活动(physical activity, PA)和静态行为(sedentary behavior, SB)是否存在调节作用,为儿童肥胖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7年在广州市随机抽取5所小学521名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并于2019年随访。根据基线问卷的PA和SB信息筛选符合标准(SB≥同年龄、性别P75或 < 同年龄、性别P25;且中高等强度PA≥60 min/d或 < 150 min/周)的儿童进行血浆Irisin测量。分别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和Logistic回归进行关联性分析。  结果  儿童2年内肥胖、超重及肥胖、中心性肥胖的累计发病率分别为2.82%,6.57%,6.81%。儿童血浆Irisin与肥胖相关指标变化值、新发超重肥胖或中心性肥胖的关联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以PA水平分层后,低PA组中Irisin水平与体重变化值呈正相关(B=0.229,P=0.03);以SB水平分层后,低SB组中Irisin水平与身高变化值呈正相关(B=0.210,P < 0.05)。PA和SB均对Irisin与体重变化值有调节作用(PPA调节=0.01,PSB调节=0.05)。  结论  PA和SB对儿童血浆Irisin与体重增加值具有调节作用,未发现Irisin与儿童新发超重或肥胖相关。
糖化血红蛋白筛查青春期前儿童血糖异常的效果研究
娄珂, 董彬, 邓睿, 周斯亮, 李星秀, 马军
2021, 42(10): 1544-1547.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1.10.024
摘要(544) HTML (263) PDF(33)
摘要:
  目的  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筛查青春期前儿童血糖异常的效果,为儿童血糖异常筛查指标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7年整群抽取厦门市未进入Tanner Ⅱ期的1 208名7~10岁学生为研究对象,抽取空腹静脉血检测HbA1c和空腹血糖(FPG)。采用美国糖尿病协会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正常组、HbA1c异常组、FPG异常组和联合指标异常组(HbA1c或FPG异常),使用偏相关分析HbA1c与FPG的相关性,使用约登系数法计算FPG为5.6 mmol/L时HbA1c的界值点,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判断HbA1c的筛查效果。  结果  以HbA1c,FPG及联合指标为筛查指标,儿童血糖异常检出率分别为2.2%, 4.0%和5.8%。HbA1c和FPG的偏相关系数为0.15(P < 0.01),女生组、非超重组偏相关系数较高(r值分别为0.22,0.16)。FPG为5.6 mmol/L时,对应的HbA1c界值点为5.15%。以联合指标为参照标准,FPG和HbA1c的ROC曲线下面积(95%CI)分别为0.84(0.79~0.90)和0.69(0.63~0.74)。  结论  青春期前儿童HbA1c和FPG的相关性较低,HbA1c筛查血糖异常的效果与FPG相比存在差异。建议同时使用HbA1c和FPG筛查青春期前儿童血糖异常。
安庆市2015—2018年0~14岁门诊儿童血铅水平及影响因素
叶玲飞, 王宁玲, 王士杰
2021, 42(10): 1548-1551.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1.10.025
摘要(486) HTML (148) PDF(35)
摘要:
  目的  分析安庆市2015—2018年0~14岁门诊儿童血铅水平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为防控儿童血铅水平升高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身体测量、实验室检测等方法,收集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2015—2018年门诊儿童血铅水平、年龄、身高、体重、个人习惯、环境因素等相关信息,分析儿童血铅水平升高的影响因素。  结果  2015—2018年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儿科门诊检测血铅水平的儿童人数分别为4 406,4 177,3 833,3 381人,儿童血铅水平升高(elevated blood lead levels, EBLLs)检出者662,326,225,56例,检出率为15.02%,7.80%,5.87%,1.66%,其中男童EBLLs检出率为16.54%,7.31%,6.18%,1.88%,女童检出率为16.04%,8.51%,5.42%,1.33%,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47,2.00,0.99,1.53,P值均>0.05)。0~14岁儿童均可能有EBLLs,2015与2017年EBLLs检出率最高的年龄均为14岁。个人行为中,较少进食肉类及奶制品,经常接触土壤或灰尘的儿童更可能患EBLLs;餐前洗手、清洗玩具≥1次/周的儿童患EBLLs的可能性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3.58,8.91,7.63,9.22,P值均 < 0.05)。环境因素中,住房距离主干道 < 50 m、家庭成员吸烟、父母从事铅相关职业的儿童更可能出现EBLL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92,10.63,22.95,P值均 < 0.05)。  结论  安庆市儿童2015—2018年EBLLs检出率逐年降低;餐前洗手、经常清洗玩具可降低EBLLs的风险。
北京某高校2016—2020年研究生新生血压和血尿酸变化
侯贵书, 李华, 张彤, 王冬妮
2021, 42(10): 1552-1554,1559.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1.10.026
摘要(439) HTML (197) PDF(27)
摘要:
  目的  分析北京大学2016—2020年研究生新生体重、血压和血尿酸的变化,为大学生慢病防控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收集北京大学2016—2020年5年应届本科毕业的研究生新生入学体检数据,比较不同年份体质量指数(BMI)、血压和血尿酸水平的差异,以及超重/肥胖、高血压、高尿酸血症检出率的差异。  结果  男生2016—2020年超重/肥胖、高血压及2018—2020年高尿酸血症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2.94,37.63,55.53,P值均<0.01),而2016—2019年超重/肥胖、高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45,1.05,P值均>0.05)。男生超重、肥胖、高血压、高尿酸血症最高检出率均出现在2020年,分别为29.25%,11.37%,12.60%和43.84%。女生2016—2020年高血压和2018—2020年高尿酸血症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4.14,14.59,P值均<0.01),而2016—2019年高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4,P>0.05)。2020年女生高血压和高尿酸血症检出率最高,分别为2.35%和13.86%。  结论  2020年大学生血压和血尿酸水平升高,高血压、高尿酸血症检出率增高,可能有不良生活方式对青年学生健康的负面影响。
儿童青少年体脂肪和瘦体重对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的交互作用
董洋洋, 蔡蓉蓉, 白玲, 周金玉, 贾磊娜, 丁文清
2021, 42(10): 1555-1559.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1.10.027
摘要(520) HTML (231) PDF(42)
摘要:
  目的  分析银川市儿童青少年体脂肪(FM)和瘦体重(FFM)对心血管危险因素(CVRFs)聚集的交互作用,为预防儿童青少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于2017—2020年使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银川市1 822名12~18岁儿童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体成分测定和实验室检测。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FM、FFM与CVRFs聚集的关系,并分析交互作用。  结果  调整性别和年龄后,高FM低FFM组和高FM高FFM组发生CVRFs聚集个数至少为1(CVRFs≥1)的风险是低FM低FFM组的2.01(95%CI=1.46~2.77)、3.64(95%CI=2.66~4.98)倍,CVRFs聚集个数至少为2(CVRFs≥2)的风险分别为1.67(95%CI=1.06~2.63)、4.20(95%CI=2.76~6.38)倍(P值均 < 0.05);FM和FFM存在相乘交互作用,增加CVRFs≥1和CVRFs≥2的风险,调整后的OR值(95%CI)值分别为1.58(1.04~2.40)、1.95(1.12~3.42)(P值均 < 0.05)。  结论  高水平体脂肪和瘦体重对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有相加和相乘交互作用, 增加了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的风险。
大气污染对小学生健康的影响
陈树昶, 徐虹, 刘卫艳, 徐珊珊, 吕烨, 张文辉
2021, 42(10): 1560-1563,1567.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1.10.028
摘要(601) HTML (230) PDF(54)
摘要:
  目的  了解大气污染物浓度增高对学龄儿童疾病、症状和因病缺课产生的影响,为防止大气污染对学生健康的危害提供参考。  方法  于2014—2017年每年冬季,对杭州某小学792名四年级学生进行健康问卷调查,每日连续开展发病和症状监测。采用基于Pearson回归的广义相加模型分析单污染物浓度增高引起的健康影响,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家庭、居住环境与大气污染物浓度增加对学生健康的综合影响。  结果  415名(52.4%)小学生有既往病史,265名(33.5%)有过敏史。调查期间,PM2.5、PM10、SO2和NO2的平均质量体积浓度分别为(81.0±2.8)(122.2±3.9)(17.9±0.6)(68.9±1.4)μg/m3。PM2.5、PM10和NO2滞后3 d时对学生发生疾病和因病缺课的影响最为明显,各污染物每增加10 μg/m3,发生疾病风险RR值分别为1.02(1.01~1.02),1.04(1.03~1.06)和1.03(1.02~1.04)。SO2滞后5 d对学生健康影响最为显著。父亲本科及以上文化水平与小学生冬季发生疾病(OR=0.83)和症状(OR=0.84)呈负相关;1年内家具更换(OR=1.78)、宠物饲养(OR=1.94)、1年内反复呼吸道感染(OR=1.82)、1年前过敏性鼻炎(OR=2.24)、冠心病/高血压家族史(OR=1.46)、室内活动时间(OR=1.02)、大气PM10浓度(OR=1.09)与小学生冬季产生症状呈正相关(P值均 < 0.05)。  结论  大气污染物浓度增高对小学生发生疾病、症状以及因病缺课有影响且存在滞后效应。父亲本科及以上文化水平是学生健康的保护因素,室内环境污染和室外大气污染均可导致学生疾病和症状的发生。
徐州市沛县学生近视追踪队列建立基线调查结果分析
张娟, 苗升浩, 独梅枝, 刘强, 王伟, 李萍, 张乾坤, 张锡彦, 张凤云
2021, 42(10): 1564-1567.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1.10.029
摘要(567) HTML (262) PDF(61)
摘要:
  目的  了解徐州市沛县一至三年级学生的近视率及相关眼部生物学参数, 建立队列观察人群, 为降低近视率提供基线参考依据。  方法  2020年6月,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 抽取沛县的2所九年制学校, 共1 952名学生。由统一培训的监测人员使用统一配备的仪器开展监测, 监测项目包括裸眼视力, 散瞳前后屈光度, 眼压值, 眼轴长度等指标, 开展近视研究队列的基线调查。  结果  徐州市沛县2学校一至三年级学生的总体近视率为21.77%, 女生(23.81%)高于男生(20.16%), 随着年龄和年级增长, 近视率不断升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34.10, 144.30, P值均 < 0.05), 6岁组已出现近视, 为8.87%。近视组学生左右眼的眼轴长度均高于非近视组学生,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11.95, 366.85, P值均 < 0.01);近视组学生左眼的眼压值和平均角膜曲率均高于非近视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91, 10.22, P值均 < 0.05)。  结论  徐州市沛县一至三年级近视率较低, 但6岁组已出现近视, 随着年龄和年级增长, 近视率不断攀升。探寻有效可行的近视防控措施刻不容缓。
山东省2010—2019年学生艾滋病流行状况
李玲, 杨兴光, 张娜, 于海英, 黄鹏翔, 朱晓艳, 钱跃升, 郝连正, 王国永, 康殿民
2021, 42(10): 1568-1571, 1574.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1.10.030
摘要(527) HTML (230) PDF(52)
摘要:
  目的  分析2010—2019年山东省学生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病例的流行特征, 为防控艾滋病在学生群体传播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10—2019年山东省报告职业为学生的863例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对流行趋势进行分析。  结果  863例学生HIV/AIDS中, 主要经同性性传播(763例, 88.41%), 样本来源以检测咨询(433例, 50.17%)为主要发现途径。2010—2019年报告的学生病例占总病例数比例有增长趋势(χ趋势2=30.21, P < 0.01)。同性性传播病例有逐年增长趋势(χ趋势2=6.35, P=0.01), 18~22岁病例占比呈逐年增长趋势(χ趋势2=6.10, P=0.01), 大专及以上学历病例占比呈逐年增长趋势(χ趋势2=4.26, P=0.04), 目前报告来源以检测咨询为主, 样本来源年份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趋势2=2.97, P=0.09)。  结论  山东省学生病例报告呈逐年上升趋势, 尤其以同性性传播途径为主, 以高学历为主, 应针对这些特征采取干预措施。
新冠肺炎疫情前后宿迁市小学生筛查性近视率比较
陈鸿雁, 廖娅, 董磊, 王威, 王小娟
2021, 42(10): 1571-1574.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1.10.031
摘要(734) HTML (301) PDF(82)
摘要:
  目的  比较新冠肺炎疫情前后宿迁市小学生筛查性近视率, 为近视防控及科普宣教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19与2020年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宿迁市39所小学的学生进行眼健康体检, 包括测量裸眼视力、非睫状肌麻痹电脑验光, 分别对76 823, 76 039名6~12岁小学生进行统计分析, 比较2年筛查性近视率在不同人口学特征下的差异。  结果  疫情前后筛查性近视率分别为30.2%, 36.9%, 2次检查均得出筛查性近视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 女生近视率(32.3%, 40.0%)高于男生(28.3%, 34.2%), 城市学生近视率(34.3%, 41.5%)高于农村(26.5%, 32.2%)。各年龄阶段近视率增加均明显, 其中以9~11岁增加最多(增加量为8.6~10.7百分点), 不同性别、城乡小学生近视率增加均明显, 女生、城市小学生增加最多(分别增加7.7, 7.2百分点)。  结论  疫情后宿迁市小学生筛查性近视率是2019年的1.2倍, 在不同人口学特征下均增加, 疫情后近视现状不容乐观。
杭州市2016—2020年青少年学生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特征
张丽, 姚英, 潘忠廉, 胡锦峰
2021, 42(10): 1578-1581.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1.10.033
摘要(525) HTML (209) PDF(80)
摘要:
  目的  通过分析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oluntary counseling and testing, VCT)门诊青少年学生求询特征, 为评估当地学校艾滋病防控效果提供参考。  方法  通过艾滋病检测咨询信息管理系统收集杭州市上城区2016—2020年VCT门诊7~28岁学生咨询者1 223例,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分析其流行特征。  结果  青少年学生求询者占全部求询者的25.21%(1 223/4 852), 主要求询原因以无高危行为为主(28.29%, 346例), 其次是男男性行为(26.41%, 323例)和非商业非固定异性性行为(25.92%, 317例)。非商业非固定异性性行为、商业异性性行为求询比例均随时间呈下降趋势(χ趋势2值分别为-6.04, -3.59, P值均 < 0.01)。HIV平均阳性检出率3.03%(37例), 且随时间呈上升趋势(χ趋势2=2.45, P < 0.01)。  结论  中小学校开展规范系统的性教育和艾滋病宣教十分必要, 杭州市在男男性行为干预方面还需探索更有针对性的措施。
卫生监督
云南省2017—2020年农村学校饮用水毒理学指标监测结果分析
李晓琍, 李建云, 张旭辉, 栗旸, 狄娟
2021, 42(10): 1575-1578, 1581.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1.10.032
摘要(423) HTML (176) PDF(38)
摘要:
  目的  了解云南省2017—2020年农村学校饮用水毒理学指标达标情况和影响因素, 为保障农村学校饮用水卫生安全和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7—2020年在云南省129个县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456, 399, 391和387所农村中小学校作为监测点, 采用学校饮水供水工程的末梢水, 对水样的11项毒理学指标进行检测和分析评价。  结果  云南省农村中小学校供水工程毒理学指标总达标率为99.33%, 达标率最低的是硝酸盐氮、三氯甲烷、镉, 超标率分别为0.31%, 0.15%和0.09%;不同年份达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04, P < 0.05);枯、丰水期达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 P>0.05);地表水达标率高于地下水(χ2=9.62, P < 0.05);工程经过处理与未处理达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5, P>0.05);日供水规模≤500 m3达标率低于日供水规模>500 m3(χ2=4.27, P < 0.05)。  结论  云南农村中小学饮用水毒理学指标超标率均较低, 硝酸盐氮、三氯甲烷、镉应被作为云南农村学校饮水优先治理的污染物。
河南和四川省2016—2018年农村学校环境卫生与学生个人卫生变化
查玉娥, 陈国良, 姚伟
2021, 42(10): 1582-1585.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1.10.034
摘要(495) HTML (213) PDF(38)
摘要:
  目的  了解2016—2018年河南和四川农村学校环境卫生、学生卫生知识和行为以及腹泻发生的变化情况, 为改善农村学校环境卫生、提高农村学生健康素养以及降低学生腹泻及其他传染性疾病发生率提供数据支持。  方法  以"整乡环境卫生全覆盖项目"为基础, 分别于2016和2018年, 选择项目所有农村小学共13所, 其中河南8所, 四川5所, 每校抽取四年级1个班的学生, 2016和2018年分别调查450名学生, 通过访谈、观察、询问以及调查问卷等方法调查学校饮用水、环境卫生、学生个人卫生及行为、近3个月腹泻发生情况。  结果   2016—2018年, 为学生提供安全饮水的学校由6所增加到8所, 洗手设施能正常使用的学校由9所增加到12所, 洗手设施配备肥皂或洗手液的学校由2所增加到9所, 厕所类型为卫生厕所的学校由9所增加到12所。学生总卫生知识知晓率由58.74%(793/1 350)上升至64.96%(877/1 350), 总卫生行为形成率由67.78%(1 220/1 800)上升至75.28%(1 355/1 800), 近3个月发生过腹泻的比例由36.89%(166/450)下降到21.11%(95/450),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1.08, 24.86, 27.20, P值均 < 0.05)。  结论  河南和四川农村学校基础环境卫生设施明显改善, 学生卫生知识知晓率和卫生行为形成率均有提高, 学生腹泻发生率下降。
综述
运动类APP对大学生运动习惯培养的研究进展
张皓天, 张娟娟, 杜旭静, 孟凡冰, 张晨
2021, 42(10): 1586-1589, 1595.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1.10.035
摘要(950) HTML (547) PDF(201)
摘要:
目前,运动类APP在互联网与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实现多样化,各种运动类APP活跃在大众的视野当中。本文通过对大学生使用运动APP对其运动习惯培养效用研究进展展开综述,结果发现:适当使用运动APP对大学生运动行为和运动习惯有促进作用,这类APP的使用能够帮助大学生改善身体形态、提高身体功能,但在运动行为结束后就难以将效果继续保持。建议学校应用APP形成师生运动交流社区及进行不同类别的运动挑战,同时政府制定高校及个人奖励制度,鼓励学生持续参与运动,进而增加持续使用运动APP的意图,并希望学术界开展长期的成效追踪,探索APP的不同功能对不同运动的成效。
中国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和教育建议
赖运成
2021, 42(10): 1590-1595.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1.10.036
摘要(542) HTML (283) PDF(68)
摘要:
留守经历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包括留守时间、性别、生源地、人格、情绪调节能力、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家庭教养方式、负性生活事件等。为优化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需重视农村生源留守经历大学生、留守经历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重视留守经历大学生安全感、主观幸福感水平的提升, 优化留守经历大学生的人格、情绪调节能力和应对方式, 为留守经历大学生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校园欺凌情境中潜在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王芳, 肖少北
2021, 42(10): 1596-1600. doi: 10.16835/j.cnki.1000-9817.2021.10.037
摘要(828) HTML (254) PDF(80)
摘要:
校园欺凌情境中存在着社会支持、旁观者角色选择、道德脱离、民族/种族差异等4类典型的潜在保护性因素和风险因素。青春期阶段的欺凌受害者可以通过获得不同的社会支持维系其自我价值感, 进而改善心理健康水平; 旁观者角色选择需要同时考虑社会信息加工理论的心理因素和评价应对交易模型的情境评价因素; 道德脱离是导致个体欺凌行为的认知扭曲机制; 而民族/种族差异因素对中国校园欺凌的影响较小。未来研究应考虑欺凌与被欺凌频率和强度的影响, 重视多方数据的采集和分析, 将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结果结合解释, 探索构建多重因素对校园欺凌影响的整合模型, 进一步验证和探讨校园欺凌情境中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